《烛之武退秦师》同步练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1页
《烛之武退秦师》同步练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2页
《烛之武退秦师》同步练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3页
《烛之武退秦师》同步练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4页
《烛之武退秦师》同步练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第1-3课-烛之武退秦师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夜缒而出A越国以鄙远B既东封郑C常以身翼蔽沛公D范增数目项王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秦军汜(fn)南佚(y)之狐夜缒(zhu)而出B越国以鄙(b)远微夫(f)人之力共(gng)其乏困C若不阙(ju)秦,将焉取之使杞子、逢(png)孙、杨孙戍之D朝济(j)而夕设版焉秦伯说(yu)失其所与(y)3下面对教材中有关内容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以“言志”为主线,对人物的语气、表情、动作进行了简洁传神的描写,体现了孔子及四位弟子的各自不同的人生志向。B齐桓晋

2、文之事中,孟子通过亲切生动的举例,浅显恰切的设喻,明确犀利的语言,围绕“保民而王”的政治主张逐层展开,最终说动了齐宣王。C庖丁解牛中,庄子借助庖丁解牛的故事,告诉梁惠王要“依乎天理”、“因其固然”,才能达到“保身”“养生”的目的,得到梁惠王的称赞。D烛之武退秦师出自编年体史书左传,记述了秦晋联合攻打郑国时发生的一场外交斗争,表现了烛之武善于利用矛盾分化瓦解敌人的外交才能。4对下列句中划线字的含义解释正确的一项是()秦军汜南敢以烦执事以乱易整且君尝为晋君赐矣A军队办事的官员,代指对方(秦穆公),表示恭敬取代替B驻扎执掌事务交换被C驻扎办事的官员,代指对方(秦穆公),表示恭敬取代给予D军队管理事务

3、交换是5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以其无礼于晋B佚之狐言于郑伯C夫晋,何厌之有D且贰于楚也6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鄙远(b)氾南(s)佚之狐(y)夜缒而出(zhu)B阙秦(ju)函(hn)陵秦伯说(yu) 共其乏困(n)C不知(zh)杞子(q)戍之(sh)许君焦、瑕(xi)D逢孙(fn)朝(zho)济君之薄(b)微夫人之力(f)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若:如果以乱易整,不武易:替代B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因人之力而敝之敝:损害C又欲肆其西封肆:延伸、扩张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渡河D夫晋,何厌之有厌:厌烦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

4、:略微8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失其所与,不知B若不阙秦,将焉取之C秦伯说,与郑人盟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9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从活用角度看,不同类的一项是()A若不阙秦B与郑人盟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D烛之武退秦师10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若属皆且为所虏!A夫晋,何厌之有?B是寡人之过也。C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D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11下面“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A臣之壮也,犹不如人B夫晋,何厌之有C君之所知也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郑伯克段于鄢左传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

5、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

6、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

7、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注】初:当初,从前。故事开头时用语。郑武公:名掘突,武为谥号。申:春秋时国名,在今河南南阳,姜姓。武姜:武,指其丈夫武公的谥号,姜,指其母家之姓。繄:句首语气助词,不译。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B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C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D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8、/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1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郑武公是郑桓公的儿子,武姜是郑武公之妻,“姜”是她娘家的姓,“武”是她丈夫武公的谥号。B百雉,指的是城墙,在此指城墙的高度。“雉”指的是古代计算城墙面积的单位,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C“缮”有修补、保养、抄写之意。在此文中,“缮”是保养盔甲兵器的意思。D伐,指的是公开宣战,有时还伴有礼乐。古汉语表示宣战的字词还有“侵”“征”“袭”,“征”是天子随从作战,一般指的是正义的战争。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庄公寤生,惊姜氏”为后文埋下了伏

9、笔。即姜氏对其的厌恶,以及姜氏与共叔段串通一气,共同攻打庄公。B大夫祭仲以及公子吕都曾告诫过庄公:共叔段的种种做法都有害于庄公。但是庄公始终没有采取什么措施防范,只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不义不暱,厚将崩”。C作者通过一系列事件写出了郑庄公的阴险与狡诈、姜氏的偏心溺爱、共叔段的贪得无厌,突出了庄公的无为、姜氏的不亲、共叔段的不本分。D在颍考叔与庄公的对话中,庄公幡然醒悟,于是“阙地及泉,隧而相见”,这一事件体现出颍考叔的大爱,可以推广孝道,影响他人。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2)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16认真

10、阅读文本,请概括庄公是个什么样的人?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

11、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选自烛之武退秦师)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见:拜见B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然:然而C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尝:曾经D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唯:只有18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最能表现烛之武机智善辩的一组是()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邻之厚,君之薄也ABCD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

12、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晋、秦两国国君亲率大军围攻郑国,郑国国土被占,国都被围,形势十分危急,佚之狐慧眼识英雄,推荐烛之武去说退秦师。B烛之武虽对自己一直未被郑伯重用而牢骚满腹,但在郑伯的自责面前,能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地奔赴敌营以解除国家危难。C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时,既充分考虑到郑国的利益,又处处在为秦国的利益着想,不卑不亢,委婉得体,表现出杰出的外交才能。D这篇优秀的历史散文,叙事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故事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20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3)夫晋,何厌

13、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4)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21第一段写秦、晋围郑,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第二段写烛之武临危受命,郑伯是怎样说服烛之武出使秦国的?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14、。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乙苑君璋,马邑豪也,以矫雄自奋。刘武周引兵寇,君璋曰:“唐以一州兵掇取三辅,所向风靡,此殆天命,非人谋,不可争也。太原而南多岩阻,今束甲深入,无踵军,有失不可偿,不如连突厥与唐合从,南面称孤,上策也。”武周不听,使君璋次朔州,引众内侵,未几败,泣曰:“寝君言,竟至此!”即与共趣突厥。武周死突厥以君璋为大行台统武周部曲使郁射设监兵与旧将高满政夜袭代州不克高祖遣使招之,赐铁券,约不死。君璋拒命,进略代州,刺史王孝德拒却之。满政劝君璋曰:“夷狄无礼,其可北面臣

15、之?请尽杀其众以归唐。”君璋不从。而马邑困于兵,人厌乱,满政因众不忍,夜胁君璋,君璋奔突厥。满政以城归,诏拜朔州总管,封荣国公。君璋引突厥攻陷马邑,杀满政,族其党,乃去,退保恒安。其部皆中国人,多叛去,君璋穷,乃降,自请障虏赎罪。(节选自新唐书卷十七)2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B又欲肆其西封封:以为疆界C即与共趣突厥趣:同“趋”,赶赴D刺史王孝德拒却之却:使退却2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而马邑困于兵B吾其还也其可北面臣之C失其所与 不如连突厥与唐合从D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君璋穷,乃降24下列对文

16、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武周死突厥/以君璋为大行台/统武周部曲/使郁射设监兵/与旧将高满政夜袭/代州不克/B武周死/突厥以君璋为大行台/统武周部曲/使郁射设监兵/与旧将高满政夜袭代州/不克/C武周死/突厥以君璋为大行台/统武周部/曲使郁射设监兵/与旧将高满政夜袭代州/不克/D武周死突厥/以君璋为大行台/统武周部/曲使郁射设监兵/与旧将高满政夜袭/代州不克/2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苑君璋勇武矫捷,怀有长远谋略。他是地方豪杰,以雄健自励;在刘武周起兵攻唐时,他加以劝谏,认为天时地利不合,主张亲和突厥与唐,称帝为上。B苑君璋受命突厥,拒绝唐使招降。刘武

17、周死后,突厥任命他为大行台,在夜袭代州一役中失利,唐高祖派遣元普招抚他,赐予优待的铁券,他没有接受。C苑君璋处境困窘,依然执迷不悟。他退保于恒安时,部下叛离很多,势孤力单之下,被迫降唐,但颉利的招抚又让他改悔,不听苑孝政劝谏,又依附突厥。D苑君璋率部归唐,终为一代重臣。他看见颉利政局混乱,审时度势,率部归降唐朝,并打败追兵;入朝后受到封赏,有熟悉政事的天分,得到贤能美称。26把选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未几败,泣曰:“寝君言,竟至此”。阅读下列的语段,完成下列小题。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

18、,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

19、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27下列各句中的“之”字,若按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公从之臣之壮也是寡人之过也许之邻之厚,君之薄也行李之往来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将焉取之唯君图之A/B/C/D/2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晋以强凌弱。两国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但是秦、郑并无直接冲突,秦、晋分别驻扎两地等情况,为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伏笔。B秦、晋貌合神离。两国虽是友好邻邦,但是晋国曾经答应将焦瑕二邑割让给秦国而未能实现,烛之武巧妙地利用了两国的矛盾,这是他智退秦师的关键。C佚之狐慧眼识人。他主动向郑伯推荐烛之武,尽管烛之武认为自己

20、年事已高,才能低下,但是在郑伯的请求下还是奉命出使,表现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D烛之武能言善辩。在他的劝说下,秦国撤走了围攻郑国的军队,而且派人帮助防守,将秦晋联盟巧妙瓦解,最后晋国也不得不退兵,郑国得以保全。2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2)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出绛,柩有声如牛。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

21、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

22、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扬孙奔宋。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栾枝曰:“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遂发命,遽兴姜戎。子墨衰绖,梁弘御戎,莱驹为右

23、。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崤,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节选自左传)3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B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C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D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3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庚辰”,古代干支纪日中的一天。B“寡君”,臣下对别国谦称本国国君。C“吾子”,古时对人的尊称,相当于现在的

24、“您”,比“子”更亲切。D“右”,也称为车右,古代战斗中指挥车上负责驾车和保卫主帅的人。3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杞子利用自己掌管郑国北门钥匙的时机让秦国偷袭郑国,秦穆公征求蹇叔的意见,希望得到蹇叔的支持,结果事与愿违。秦穆公坚持己见,蹇叔哭送秦师。B秦国军队经过周朝国都北门,车上的武士都除去了盔甲,军容不整,并且三百辆兵车都超出乘坐人数的标准,王孙满看后认为秦军肯定会吃败仗。C郑国商人弦高路遇袭郑的秦军,于是冒充郑国的代表犒劳秦军,以示郑国已预知秦国的来袭。同时,他又派人回郑国禀告,从而使郑国避免了一场大灾难。D国的原轸主张伏击秦师,认为秦国贪得无厌而使老百姓劳苦不堪,

25、这是上天送给晋国攻打他的好机会,与前文中蹇叔所说的“师劳力竭,远主备之”相呼应。33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2)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34下列语句的句式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A是寡人之过也B微夫人之力不及此C佚之狐言于郑伯D晋军函陵3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夜缒而出缒:跳下B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那个人, 指秦穆公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同“供”,供给D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阙:侵损、削减36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

26、称。B大夫:官职等级名。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C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纪传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穀梁传合称“春秋三传”。D秦晋之好代表的是政治上的联姻,是国家之间的联合,但后来渐渐将男女之间的婚姻也称作“秦晋之好”。37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爵位: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但被封爵者都有封地且可世袭。B三公: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已有此词,具体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

27、指司马、司徒、司空。C寡人:即寡德之人,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秦始皇以后,皇帝一般都以“朕”自称。古代帝王的自谦词还有孤、不谷等。D子: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对尊长者和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还有君、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3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39解释下列多义词。(1)鄙越国以鄙远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蜀之鄙有二僧(2)封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域民不以封疆之界(3)与秦伯说,与郑人盟失其所与,不知(4)微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则名微而寡众见其发

28、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5)焉焉用亡郑以陪邻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永之人争奔走焉40解释文中加点词语,注意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注意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 )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 )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 )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

29、用亡郑以陪( )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行李( )之往来,共( )其乏困( ),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 )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 )?既东封郑,又欲肆( )其西封,若不阙( )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 ),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 )之力不及此。因( )人之力而敝( )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以乱易( )整,不武。吾其( )还也。”亦去( )之。41文学常识左传是我国第一部_史书。相传为_末年_国史官_所作。“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

30、注释性文字。左传全称是_,又名_,另外还有两本书也是对左传的阐发_、_。因此我们把这三本书叫做“春秋三传”。它记述了春秋间240多年的历史,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颇具春秋时代历史散文的特色。内容丰富,规模宏大,忠于历史事实,生动、真实地反应了奴隶社会崩溃时期的重大变化,为后人提供了那个时代广阔多彩的社会生活画面。42文言句式。是寡人之过也。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夫晋,何厌之有?以其无礼于晋。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4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戍守()阙秦()佚之狐()杞子()逢孙()44你怎样看待晋文公的退兵理由?45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31、古义:今义:古义:今义:行李之往来古义:今义:共其乏困古义:今义: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今义:46文学常识。(1)秦伯说,与郑人盟。盟:国家或个人等相互约定协同办事称“盟”。国家遇急难时,诸侯间临时约定会见,举行盟礼,共同约定,相互援助,称“会盟”。会盟时一般要举行_、_(会盟时饮牲畜的血或涂牲畜的血在口旁,以示诚信),并_,_。(2)晋侯、秦伯围郑。侯、伯:古代爵位名。_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等级制度之一。先秦爵制与世袭的宗法、分封等制度互为表里,_往往就是政治权力的标志。秦以后的爵制(分赐爵与封爵),与先秦爵制的性质有所不同。爵不具备_,主要用来确定皇亲、功臣世袭的_和_。春秋时期有_、_、

32、_、_、_ 五等爵位。47解释下列通假字。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秦伯说,与郑人盟失其所与,不知48词类活用。若不阙秦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邻之厚,君之薄也且贰于楚也49词类活用。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夜缒而出既东封郑与郑人盟越国以鄙远50作家作品。左丘明(约前502约前422),春秋时期鲁国人。世代为史官,并与孔子一起“乘如周,观书于周史”,据有关鲁国以及其他诸侯国大量的史料,依春秋著成了编年史_,它是中国古代第一部_。晚年双目失明,仍发愤编修国史和国别史_,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春秋经文言简义深,如无注释,则很难理解。注释春秋的书,有左氏、公羊、谷梁三家,即_,合称_

33、。51请概述烛之武的形象特点:52郑伯是如何说服烛之武的?(用文中句子回答)53烛之武推辞的理由是什么?(用文中句子回答)54秦晋围郑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句子回答)55烛之武有勇有谋,但直到晚年才得到为国效力的机会。他的“被埋没”,有人认为是因为郑伯不能知人善任,有人认为是因为他不会“毛遂自荐”。你同意哪种看法?为什么?56佚之狐的话有什么作用?57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氾南() 贰于楚也()夜缒而出()肆其西封()参考答案:1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例句,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A.鄙:名词作动词,把当作边邑。B.封:名词作使动词,使成为边境(一说,名词作动

34、词,当作疆界)。C.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那样。D.目:名词作动词,使眼色,用眼睛示意。故选C。2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的能力。C.“若不阙秦”的“阙”应读qu。故选C。3A【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A.“体现了孔子及四位弟子的各自不同的人生志向”错误。“吾与点也”说明孔子和曾皙志向相同。故选A。4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军:驻扎。句意:秦国的军队驻扎在氾水的南面。执事:办事的官员,代指对方(秦穆公),表示恭敬。 句意: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手下的人。易:取代。句意: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为:给予。句意:

35、并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故选C。5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A.无礼于晋,正常语序为“于晋无礼”,状语后置句;B.言于郑伯,正常语序为“于郑伯言”,状语后置句;C.何厌之有,正常语序为“有何厌”,宾语前置句;D.贰于楚,正常语序为“于楚贰”,状语后置句。故选C。6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课内文言文字音的能力。A“氾南”的“s”错误,应读fn。B“阙秦”的“ju”错误,应读qu;“共其乏困”的“n”错误,应读“n”。D“逢孙”的“fn”错误,应读“pn”。故选C。7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D“厌烦”错误。“厌”,通“餍”,

36、满足。晋国,怎么会满足呢。“略微”错误。“微”,没有,用来表示一种否定的假设或条件。句意:假如没有那个人(秦伯)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故选D。8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A“知”通“智”,明智;句意为:失去同盟者,是不明智的。C“说”通“悦”,高兴;句意为:秦伯很高兴,跟郑国人结盟。D“共”通“供”,供给。句意为:使者来来往往,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故选B。9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实词的词类活用的能力。A.阙: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削减。B.盟:名词作动词,结盟、订立同盟。C.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D.退: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撤兵)。故选B。10

37、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特殊句式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例句:“若属皆且为所虏!”被动句,“为所”表被动。A项,宾语前置句,“之”宾语前置的标志词,正常语序“有何厌之”。B项,判断句,“也”为判断句的标志。C项,定语后置句,“侍殿上者”作定语,正常语序:“侍殿上者群臣”。D项,被动句,“见”表被动。故选D。11B【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B项,“有何厌”,宾语前置的标志;ACD项,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故选B。12A13D14C15(1)姜氏怎么有满足的时候!不如及早处置,别让祸根滋长蔓延。一旦滋长蔓延,就难办了。(2)庄公说:“你有母亲可以孝敬她,唉,唯独我就没有!”1

38、6庄公:老谋深算、薄情寡义、虚情假意。【分析】12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子翻译:过了不久,太叔段使原来属于郑国的西边和北边的边邑也背叛归为自己。公子吕说:“国家不能忍受有两个国君的情况,现在您打算怎么办?您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太叔,那么我就去服侍他;如果不给,那么就请除掉他,不要使百姓们产生疑虑。”“既而”是时间状语,与后面的句子可断可不断;“君”做“将若之何”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项BCD。故选A。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D.“古汉语表示宣战的字词还有侵征袭”错误。“侵”是不宣而战,“袭”趁夜秘密偷袭。故选D。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C

39、.“写出了郑庄公的阴险与狡诈突出了庄公的无为”错误。在此文中,并非表现庄公的阴险狡诈和无为,而是突出庄公的孝顺和对弟弟的宽容大度,他认为多行不义必自毙,是一种智慧和远见,当弟弟发动叛乱时他也派兵惩治了: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故选C。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赋分点:(1)“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有何厌”;“为之所”,处置;“图”,办。(2)“尔”,你;“遗”,孝敬;“繄”,唯独。16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庄公之弟共叔段,谋划夺取哥哥郑庄公的君位,庄公发现后,巧施心计,采取欲

40、擒故纵的手段,诱使共叔段得寸进尺,愈加骄横,然后在鄢地打败了共叔段,使他“出奔”。可见庄公的虚情假意。庄公面对母亲与弟弟正在犯的错误,没有从母子之情与手足情谊出发,给予及时的劝阻,而是采取放纵的态度,并巧设缓兵之计,一步步将两个人引入设计好的圈套,借用国君的身份打击二人。可见庄公的老谋深算,薄情寡义。参考译文:从前,郑武公在申国娶了一妻子,叫武姜,她生下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时脚先出来,武姜受到惊吓,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所以很厌恶他。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世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到庄公即位的时候,武姜就替共叔段请求分封到制邑去。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

41、。若是封给其他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办。”武姜便要了京邑,庄公答应了,让他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大夫祭仲说:“分封的都城如果城墙超过三百丈,那就会成为国家的祸害。先王的制度规定,国内最大的城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过它的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过它的九分之一。现在京邑的城墙不合法度,非法制所许,恐怕对您有所不利。”庄公说:“姜氏想要这样,我怎能躲开这种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姜氏怎么有满足的时候!不如及早处置,别让祸根滋长蔓延。一旦滋长蔓延,就难办了。蔓延开来的野草还不能铲除干净,何况是您受宠爱的弟弟呢?”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己垮台,你姑且等着瞧吧。”过了不久,太叔段使

42、原来属于郑国的西边和北边的边邑也背叛归为自己。公子吕说:“国家不能忍受有两个国君的情况,现在您打算怎么办?您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太叔,那么我就去服侍他;如果不给,那么就请除掉他,不要使百姓们产生疑虑。”庄公说:“不用除掉他,他自己将要遭到灾祸的。”太叔又把两属的边邑改为自己统辖的地方,一直扩展到廪延。公子吕说:“可以行动了,土地扩大了,他将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庄公说:“对君不义,对兄不亲,虽土地变广大了,也将崩溃。”太叔修治城郭,聚集百姓,修整盔甲武器,准备好兵马战车,将要偷袭郑国。武姜打算开城门做内应。庄公打听到公叔段偷袭的日期,说:“可以出击了!”命令子封率领车二百乘,去讨伐京邑。京邑的人民

43、背叛共叔段,共叔段于是逃到鄢城。庄公又追到鄢城讨伐他。五月二十三日,太叔段逃到共国。庄公就把武姜安置在城颍,并且发誓说:“不到黄泉(不到死后埋在地下),不再见面!”过了些时候,庄公又后悔了。有个叫颍考叔的,是颍谷管理疆界的官吏,听到这件事,就把贡品献给郑庄公。庄公赐给他饭食。颍考叔在吃饭的时候,把肉留着。庄公问他为什么这样。颍考叔答道:“小人家有母亲,小人所能办到的食物她都吃过了,只是从未尝过君王的肉羹,请让我带回去送给她吃。”庄公说:“你有母亲可以孝敬她,唉,唯独我就没有!”颍考叔说:“请问您这是什么意思?”庄公把原因告诉了他,还告诉他后悔的心情。颍考叔答道:“您有什么担心的?只要挖一条地道

44、,挖出了泉水,从地道中相见,谁还说您违背了誓言呢?”庄公依了他的话。庄公走进地道去见武姜,赋诗道:“大隧之中相见啊,多么快乐的样子啊!”武姜走出地道,赋诗道:“大隧之外相见啊,多么舒畅快乐啊!”从此,他们恢复了从前的母子关系。君子说:“颍考叔是位真正的孝子,他不仅孝顺自己的母亲,而且把这种孝心推广到庄公身上。诗经大雅既醉篇说:孝子不断地推行孝道,永远能感化你的同类。大概就是对颍考叔这类纯孝而说的吧!”17D18D19C20(1)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拿这件事来麻烦您。(2)秦国的使者往来经过,(郑国可以)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这对您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3)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经在

45、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减少,晋国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4)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代替和谐一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21(1)交代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形势危急。晋国要报复其无礼,与秦没有多大的利害关系。郑国是有机可乘的,这就为下文烛之武智退秦师的成功埋下了伏笔。(2)郑伯,他勇于自责,以情动人,以诚动人,因而说服烛之武出使秦国。【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D.句意: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唯”,希望。故选D。18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都能表明烛之武的机智善辩。“今

46、老矣,无能为也已”是烛之武的牢骚话。“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重在表现郑伯自责。排除两句。故选D。19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C.“既充分考虑到郑国的利益”错误,烛之武说服秦伯时,只字未提郑国的利益,全部是从秦国的利益出发的。故选C。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若”,假如;“亡”,使动用法,使亡;“有益于君”,状语后置句,对您有好处。(2)“行李”,使者;“共”通“供”,供给;“乏困”,形容词做名词,缺少的东西。(3)“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什么满足的;第一个“封”,使动用法,使成为边境,第二个“封”,名词,疆界;“阙”,侵损,使减少。(4)“与”,结交

47、,亲附;“知”通“智”,明智;“易”,代替。2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首先分析第一段的作用。“晋侯、秦伯围郑”“晋军函陵,秦军氾南”是说晋国和秦国包围了郑国,同时交代了两军的驻扎之地,这对郑国形成包围之势,可见形势危急,所以才有了下文请烛之武的事情;“以其无礼于晋”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是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可以看出与秦国没有太大关联,所以下文烛之武前去说退秦军并且成功说退秦军。由此可知,第一段的内容为下文埋下伏笔。然后分析第二段中郑伯是如何说服烛之武的。由“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可知,郑伯为自己不能早用烛之武而道歉,充分显示诚意;由“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可知,

48、郑伯指出郑国灭亡对烛之武也是不利的,指出危害所在。因此而说服了烛之武。参考译文: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

49、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

50、望您考虑一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了。晋国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就没有我的今天。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22B23D24B25B26外交使者来来往往,(郑国可以)供给他们缺少的资粮,这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不久战败,(刘武周)哭着说:“不听您的话,最终落到这个地步!”【解析】2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封”,名词,疆界,边界。句子翻译为:

51、又要扩张它西边的疆界。故选B。2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于”,介词,对,对于;/介词,被。B“其”,表商量语气,还是;/加强反问语气,怎么。C“与”,动词,结交;/介词,和,跟。D“乃”,副词,于是,就。故选D。2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为:刘武周死后,突厥任命苑君璋为大行台,统率刘武周的部下,派郁射设监视他的军队,(苑君璋)与旧将高满政在夜间突袭代州,未能攻下。“突厥”作“以君璋为大行台”的主语,意思是“突厥任命苑君璋为大行台”,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部曲”为专有名词,是古代军队编制单位,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故选B。25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

52、文章内容的能力。B“在夜袭代州一役中失利,唐高祖派遣元普招抚他,赐予优待的铁券”错误,由原文“夜袭代州,不克,高祖遣使招之,赐铁券”“君璋引突厥攻陷马邑,杀满政,族其党,乃去,退保恒安。其部皆中国人,多叛去,君璋穷,乃降,自请障虏赎罪。高祖遣雁门人元普赐金券”可知,苑君璋夜袭代州后,唐高祖所派使者在文中没有提到姓名,攻克马邑后,唐高祖才派遣元普赐苑君璋金券。故选B。2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得分点:(1)“行李”,指使者;“共”,通“供”,供应;“乏困”,作名词,缺乏的物资。(2)“未几”,不久;“寝”,止、息,这里指没有听从;“竟”,最终。参考译文:【甲】夜里,把烛之武用绳

53、子从城上坠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就要灭亡了!如果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那就值得烦劳您的属下。越过其他国家而在远方设置边邑,您知道这不好办,哪能用灭郑来加强邻国的实力呢?邻国实力增强,就等于您的力量削弱了。如果不灭郑国而使它成为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贵国使臣经过,郑国供应他们缺乏的物资,这对您也无坏处。再说您曾经有恩于晋惠公,他答应给您焦、瑕两地,可是晋惠公早晨刚刚渡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那个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它既以郑国作为东边的疆界,又要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损害秦国,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损害秦国而让晋国得利,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

54、件事。”秦伯很高兴,与郑国结盟,派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了。晋国大夫子犯请求攻打秦军。晋文公说:“不可,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就没有我的今天。依靠过别人的力量而去损害别人,这是不仁道的;失去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晋国也撤离郑国。【乙】苑君璋,是马邑郡的豪杰,以矫捷勇武自我激励。刘武周率兵进犯唐朝,苑君璋说:“唐主凭借一州之地的军队,收取三辅之地,所向披靡,这大概是天命所归,不是人谋所致,不能与他争锋。太原以南地多险阻,如今轻装疾进,深入(唐朝)腹地,没有跟随其后的部队,万一有失后果难以补偿,不如联合突厥、唐朝,南面称

55、王,方为上策。”刘武周没有采纳(苑君璋的建议),派遣苑君璋驻扎朔州,率领军队侵犯唐朝,不久战败,(刘武周)哭着说:“不听您的话,就落到这个地步!”随即(和苑君璋)共同前往突厥。刘武周死后,突厥任命苑君璋为大行台,统率刘武周的部下,派郁射设监视他的军队,(苑君璋)与旧将高满政在夜间突袭代州,未能攻下。唐高祖派遣使者招抚他,赐予铁券,约定不杀他。苑君璋不接受朝命,进犯代州,刺史王孝德将其击退。高满政劝告苑君璋说:“夷狄没有礼节,怎能臣服于他们?请杀尽突厥的士兵来归附唐朝。”苑君璋不听从。马邑被兵祸困住,人心厌乱,高满政因众人不满,夜里逼迫苑君璋,苑君璋逃奔到突厥。高满政以城归朝,(高祖)下诏任命他

56、为朔州总管,封为荣国公。苑君璋带领突厥兵马攻陷马邑,杀害高满政,诛灭了高满政的党羽才离开,退兵把守恒安。苑君璋部下都是中原人士,大多叛离他,苑君璋陷于困厄,于是投降,自请抵御北方的敌人来赎罪。27B28C29(1)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作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2)如果不使秦国土地减少,(晋国)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分析】2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中“之”都作代词;中“之”都是作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中“之”作助词,译为“的”;中“之”助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故选B。28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C. “烛之武认为自己年

57、事已高,才能低下”错误,原文中的烛之武的话有点责怨郑伯的意思,而不是他真的认为自己才能低下。故选C。2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本题得分点有:(1)鄙,名词意动用法,把当做边界;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地。(2)阙,侵损;焉,代词,哪里;之,代指秦国想要得到的土地。参考译文: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

58、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

59、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了。晋国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就没有我的今天。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30A31D32B33(1)军队辛劳精疲力竭,

60、远方国家的君主又有防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2)郑国有准备了,要灭掉他们不可能有希望了。进攻不能取胜,包围又没有后援的军队,我们还是回去吧。【分析】3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秦师”作为“轻而无礼”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秦师轻而无礼”是“必败”的依据,所以“礼”后面停顿,排除B、C。“又”连词,一般用于句首,前面停顿;“谋”是有谋略,“不能”修饰限制“谋”,不需要断开,排除D。句意:秦国的军队轻狂而不讲礼貌,一定会失败。轻狂就少谋略,没礼貌就纪律不严。进入险境而纪律不严,又缺少谋略,能不失败吗?故选A。3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D“古代战斗中指挥车上负责驾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