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咏史怀古类诗歌复习 课件46张_第1页
高考语文复习:咏史怀古类诗歌复习 课件46张_第2页
高考语文复习:咏史怀古类诗歌复习 课件46张_第3页
高考语文复习:咏史怀古类诗歌复习 课件46张_第4页
高考语文复习:咏史怀古类诗歌复习 课件46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咏史怀古类高考语文诗歌复习导入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读史让人明智,中国人一直就有重视历史的传统,将历史融入诗歌成了必然趋势,咏史怀古就成为诗歌的一大主题。今天,我们一起复习诗歌中的咏史怀古类,掌握它的主题、情感、意象、技巧,以及不同时代咏史怀古诗歌的不同。咏史怀古内涵咏史怀古,通过昔盛今衰、古今变化来借古讽今或感慨世事沧桑、物是人非;通过赞扬古人的英雄事迹,表达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咏史诗多针对具体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感慨或有所感悟而作。怀古诗多是登临旧地有感而发之作。咏史怀古内涵咏史怀古,通过昔盛今衰、古今变化来借古讽今或感慨世事沧桑、物是人非;通过赞扬古人的英雄事

2、迹,表达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咏史诗多针对具体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感慨或有所感悟而作。怀古诗多是登临旧地有感而发之作。咏史怀古常见情感怀古伤今:昔盛今衰,繁华远去,世事沧桑,感慨盛衰无常;物是人非,风景依旧,朱颜已改,感慨时光匆匆。怀古伤己:表达希望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的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自己和古人的遭遇相同,追思古人更体现自己的不得意;古人建功立业,得遂心愿,自己却不能才尽其用,对比之下郁郁寡欢、消极遁世。咏史怀古常见情感借古讽今: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担忧国家的前途命运,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身置其外,站在历史的高度,表达独特的观点,启迪世

3、人。咏史怀古常见意象咸阳、长安、金陵、姑苏、洛阳、汴京、骊山、赤壁、新亭、隋堤、马嵬、华清宫、汴河、湘妃祠、乌江亭、陈琳墓、李白坟、六朝、吴国、隋代、安史之乱、南唐后蜀、商女、黍离、燕子等。咏史怀古常用技巧对比、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拟人、借古讽今、怀古伤今、用典、直抒胸臆。不同时代咏史怀古题材、主题的区别初唐:以史为鉴,咏写故去朝代的兴旺以告诫当世君主,成为初唐咏史怀古诗的一个重要主题。此类诗作多檃栝(yn gu,就原有的文章、著作加以剪裁、改写。)史实,兴寄的成分较少。此外,借史来抒发建功立业的怀抱,也是初唐咏史诗的一大主题,最具代表性是陈子昂的燕昭王和登幽州台

4、歌。不同时代咏史怀古题材、主题的区别盛唐:此时期咏史怀古诗寄托了诗人们对功名的热望,表现他们积极进取的热切心态,如王维的西施咏、李白古风其十、登金陵凤凰台,杜甫的咏史诗借咏史抒发自己对社会的感慨,如蜀相八阵图等。不同时代咏史怀古题材、主题的区别中唐:中唐是咏史怀古诗的繁荣期,不但出现大量作家作品,而且总体水平较高。此时的诗歌多吊古伤今,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怀咏,或对历史古迹的凭吊,针砭时弊,寄托怀抱。刘禹锡是此时咏史诗人之冠,乌衣巷西塞山怀古都堪称传世名作。不同时代咏史怀古题材、主题的区别晚唐:晚唐咏史怀古诗尤为发达,由于政治危机的加剧和末世的到来,追忆与感伤成为此时咏史怀古诗的主要内容。

5、李商隐和杜牧是晚唐成就最高的两位诗人,李诗主要有咏史楚吟过楚宫吴宫汉宫隋宫马嵬等,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三首题乌江亭题木兰庙赤壁等亦是此时名作。不同时代咏史怀古题材、主题的区别宋代:咏史怀古也是宋词中的重要内容。王安石桂枝香(登临送目)感慨于六朝兴衰,并转入对现实的忧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借咏怀周瑜来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慨;周邦彦西河金陵怀古蕴涵着浓郁的历史沧桑感,在写作上善于化用前人诗句。南宋咏史怀古词多借古说今,抒发北伐抗金的志向,风格慷慨悲壮。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词作将咏史与抒怀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刘过的六州歌头(镇长淮)以扬州的兴衰痛陈金兵的罪行与南宋统治者的偏安思想。学过哪些咏史怀古

6、诗?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杜牧赤壁刘禹锡乌衣巷石头城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是唐代诗人陈子昂的诗作。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孤独遗世、独立苍茫的落寞情怀。此诗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会意义。全诗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结构紧凑连贯,又留有充分的空间:前二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漫长;第

7、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时空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独寂寞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读来酣畅淋漓又余音缭绕。杜牧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以小见大。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首抚今吊古的诗篇,是怀古组诗金陵五题中的第二首。此诗凭吊昔日东晋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感慨沧

8、海桑田,人生多变。作者选取燕子寄居的主人家已经不是旧时的主人这一平常现象,使人们认识到富贵荣华难以常保,那些曾经煊赫一时的达官贵族,如过眼烟云,成为历史的陈迹。诗中没有一句议论,而是通过野草、夕阳的描写,以燕子作为盛衰兴亡的见证,巧妙地把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引导人们去思考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含着深刻的寓意。全诗语虽极浅,味却无限。刘禹锡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石头城是刘禹锡组诗金陵五题的第一首,全诗着眼于石头城周围的地理环境,在群山、江潮、淮水和月色中凸显古城的荒凉和寂寞,格调莽苍,境界阔大,感慨深沉,历来备受赞誉。刘禹锡写作这首诗时,大唐帝国

9、已日趋衰败。朝廷里大臣相互排挤;地方上藩镇割据势力又有所抬头。所以,这首诗并不只是发思古之幽情,诗人感慨深沈, 实寓有引古惜兴亡之意,希望君主能以前车之覆为鉴。这首诗独辟蹊径,避开了和金陵、六朝有关的所有史实,将感情线编织在貌似无关的周边景物中,以一种内在的对比结构暗连出六朝古都昔日的繁华和今日的荒凉,虚实相生,极富张力。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山坡羊潼关怀古是元曲作家张养浩的散曲作品。此曲抚今追昔,由历代王朝的兴衰引到人民百姓的苦难,一针见血地点出了封建统治与人民的对立,表现了作者对历史

10、的思索和对人民的同情。全曲采用的是层层深入的方式,由写景而怀古,再引发议论,将苍茫的景色、深沉的情感和精辞的议论三者完美结合,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字里行间中充满着历史的沧桑感和时代感,既有怀古诗的特色,又有与众不同的沉郁风格。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桂枝香金陵怀古是宋代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词作。此词通过对金陵景物的赞美和历史兴亡的感喟,寄托了作者对国家政治

11、大事的关心和对当时朝政的担忧。上阕写登临金陵故都之所见。“澄江”“翠峰”“归帆”“斜阳”“酒旗”“西风”“云淡”“鹭起”,依次勾勒水、陆、空的雄浑场面,境界苍凉;下阕写作者在金陵之所想,以“念”字为转折,今昔对比,时空交错,虚实相生,对历史和现实,表达出深沉的抑郁和沉重的叹息。全词情景交融,境界雄浑阔大,风格沉郁悲壮,把壮丽景色和历史内容和谐地融合在一起,自成一格,堪称名篇。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

12、笑我,早生华发。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是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此词通过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的描绘,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表现了作者关注历史和人生的旷达之心。全词借古抒怀,雄浑苍凉,大气磅礴,笔力遒劲,境界宏阔,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曾被誉为“古今绝唱”。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

13、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作者是怀着深重的忧虑和一腔悲愤写这首词的。上片赞扬了在京口建立霸业的孙权和率军北伐气吞胡虏的刘裕,表示要像他们一样金戈铁马为国立功。下片借讽刺刘义隆来表明自己坚决主张抗金但反对冒进误国的立场和态度。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放射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词中用典贴切自然,紧扣题旨,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意境美。练习一、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12题。(9分)荆卿里清袁枚水边歌罢酒千行,生戴吾头入虎狼。力尽自堪酬太子,魂归何忍见田光。英雄祖饯当年泪,过客衣冠此日霜。匕首无灵公莫笑,乱山终古

14、刺咸阳。荆轲山(其二)明尹礼豪气无论剑不疏,祗缘生劫一筹迂。图穷即断秦王首,千载应传好丈夫。练习一、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12题。(9分)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袁诗首联的“水边”是指燕太子丹与众宾客送荆轲入秦行刺至易水而别。B.袁诗的颈联写诗人思贤生情,为荆轲着素默哀,表达自己的情感。C.袁诗末句中的“刺”字形象地写出“乱山”山势的陡峭、高耸,且赋予“乱山”以人性。D.尹诗第三句写荆轲动作敏捷,办事果敢,高度赞扬了他是一个英雄人物。2.两首诗对荆轲的评价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6分)练习一、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12题。(9分)1.DD项,尹诗第三句是诗人假设

15、荆轲在地图全部展开的时候能出其不意举匕首刺杀秦王,也许会改写历史。2.解析袁诗说“生戴吾头入虎狼”,突出荆轲的视死如归;尹诗说“豪气无论剑不疏”,突出荆轲的英雄气概和剑术高妙,可见二诗均赞美荆轲。尹诗尾联用假设关系的诗句,隐含着对荆轲失败的反思,袁诗尾联则把荆轲失败归为“匕首无灵”,充满惋惜与同情。据此可总结答案。相同:两首诗都赞美了荆轲的精神和壮举。不同:袁诗赞美中重同情,将荆轲刺秦失败归因为“匕首无灵”;尹诗赞美中重批评,认为荆轲“生劫”秦王的想法是“迂腐”的。练习二、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34题。(9分)建业丁开谁遗凄凉满眼中?蘋花渺渺又秋风。龙蹲虎踞江山大,马去牛来社稷空。纵有千人惟诺

16、诺,本无百岁更匆匆。乾坤颠倒孤舟在,聊复残生伴钓翁。【注】建业:今江苏南京,古有“金陵”“建康”等称呼。该诗写于南宋灭亡后。语出史记“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练习二、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34题。(9分)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诗首联以问句发端,语气强烈却问而不答,对句用冷清画面坐实出句“凄凉”二字。B.本诗颔联将建业今昔对比,从“江山大”到“社稷空”,表达了对亡国巨变的无限慨叹。C.本诗中“中”“风”“空”“匆”“翁”押韵,朗朗上口,富有节律,也增添了作品的抒情色彩。D.本诗写得苍凉而悲壮,展现了作者在南宋王朝灭亡后壮心不已、复兴旧朝的远大抱负。4

17、.有人评论本诗尾联“总束全篇,归结今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练习二、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34题。(9分)3.DD项,“展现了作者在南宋王朝灭亡后壮心不已、复兴旧朝的远大抱负”曲解文意。作者写“乾坤颠倒孤舟在,聊复残生伴钓翁”,写时局“乾坤颠倒”,而有“孤舟”在,诗人意欲垂钓江海,以了余生。本诗主要表达诗人对国破家亡的深切哀痛与无奈,对自己心志的坚守。练习二、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34题。(9分)4.解析本题中,“总束全篇”主要从结构角度进行鉴赏和分析,“归结今情”则需要落实到“今情”的具体内涵上来进行鉴赏和分析。尾联写“乾坤颠倒孤舟在”,“乾坤颠倒”将前三联中建业的凄凉、龙蹲虎踞、

18、马去牛来、千人诺诺、百岁匆匆等内容都涵盖在内,收束了全篇,总括性强,极富概括力。“乾坤颠倒孤舟在,聊复残生伴钓翁”,时局“乾坤颠倒”,而有“孤舟”在,诗人意欲垂钓江海,以了余生,表达了诗人对国破家亡的深切哀痛与无奈以及坚守高洁志向的决心。答案尾联中的“乾坤颠倒”将前三联中建业的凄凉、龙蹲虎踞、马去牛来、千人诺诺、百岁匆匆等内容都涵盖在内,收束了全篇,极富有概括力。时局“乾坤颠倒”,而有“孤舟”在,诗人意欲垂钓江海,以了残生,表达了诗人对国破家亡的深切哀痛与无奈,以及对心志的坚守。练习三、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56题。(9分)菩萨蛮纳兰性德飘蓬只逐惊飙转,行人过尽烟光远。立马认河流,茂陵风雨秋。

19、寂寥行殿锁,梵呗琉璃火。塞雁与宫鸦,山深日易斜。【注】惊飙:狂风。茂陵:指明十三陵之宪宗朱见深的陵墓,在今北京昌平县北天寿山。汉武帝的陵墓也叫“茂陵”。梵呗:佛家语。谓做法事时的歌咏赞颂之声。琉璃火,即琉璃灯,寺庙中点燃的琉璃制作的油灯。练习三、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56题。(9分)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起首二句“飘蓬只逐惊飙转,行人过尽烟光远”,表面写飘蓬不定,随风乱舞,实则暗示出世界的命运如飘蓬一般不定,人生亦然。B.词人虽感茫然孤独,但意志并不消沉,“立马认河流”辨明方向,气概豪迈。C.词的下阕运用白描手法,将行殿、梵呗、琉璃火以及塞雁和宫鸦勾画出一幅简明

20、的画面,使苍凉之感跃然纸上。D.词的末一句“山深日易斜”呈现出一份无理之趣,“山深”与“日斜”之间本无因果关系,词人却能于悖谬处见真理,发人深省。6.词的上阕最后一句“茂陵风雨秋”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练习三、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56题。(9分)5.BB项,从“立马认河流”的下一句“茂陵风雨秋”可以看出,词人并没有给出确定的答案,反而沧桑伤感之意浓郁,所以说“辨明方向,气概豪迈”的说法欠妥。6.解析诗中的“茂陵”根据注释:指明十三陵之宪宗朱见深的陵墓,在今北京昌平县北天寿山。汉武帝的陵墓也叫“茂陵”。所以此处是借观看古代帝王的陵墓,体现出作者对古人追忆的同时也包含着一丝凄凉之意,古代帝

21、王生前的权势和死后的陵墓形成了今昔对比,“风雨秋”也体现出环境的凄凉和悲苦的情感。答案:点明时间和地点,作为上阕的收尾。用茂陵、秋天、风雨这些意象传达出更深的含意。以明宪宗之茂陵代指明十三陵,也让人联想到西汉最盛者汉武帝的茂陵。这个千古一帝,最终也只不过是一抔黄土。由此怀古,生发出今昔之感、兴亡之叹、黍离之悲。练习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78题。(9分)喜迁莺晋师胜淝上李 纲长江千里,限南北,雪浪云涛无际。天险难逾,人谋克壮,索虏岂能吞噬!阿坚百万南牧,倏忽长驱吾地。破强敌,在谢公处画,从容颐指。奇伟!淝水上,八千戈甲,结阵当蛇豕。鞭弭周旋,旌旗麾动,坐却北军风靡。夜闻数声鸣鹤,尽道王师将至

22、。延晋祚,庇烝zhng 民,周雅何曾专美!【注】晋师胜淝上:指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前秦的苻坚以百万之师犯晋,东晋谢安指挥八万军士在淝水抗击,并大获全胜。李纲:北宋末、南宋初的抗金名臣。周雅:指诗经中赞颂周宣王战功的诗篇。练习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78题。(9分)7.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天险难逾,人谋克壮,索虏岂能吞噬!”作者指出晋师击败前秦的两个条件,即地利和人的谋划。B.“破强敌,在谢公处画,从容颐指”三句写谢安指挥若定,从容不迫,对部下颐指气使,十分严厉。C.“夜闻数声鸣鹤”,运用了风声鹤唳的典故,写前秦军队溃败,非常惊慌,听到鹤鸣都以

23、为是晋师追来。D.作者借古讽今,写东晋“淝水之战”,成功击退前秦,以此讽谕南宋统治者要坚定抗金信心,抵御外辱。8.前人评这首词:“于宋廷有良史之鉴也。”为什么这样说?请分析。(6分)练习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78题。(9分)7、BB项,“对部下颐指气使,十分严厉”错误,“破强敌,在谢公处画,从容颐指”,“颐指”是形容谢安神情淡定、从容指挥的样子。8.解析“于宋廷有良史之鉴也”意谓对南宋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全词从长江天险写起,指出既凭天险,又重人谋,何惧“索虏”!这是告诉南宋统治者要发挥地理优势;接着以主要篇幅描述了淝水之战晋胜秦败的过程及其值得借鉴的历史意义:强大的敌人并不可怕,是可以被打败

24、的。只要弱小的一方敢于斗争,人谋克壮。词还突出了东晋宰相谢安“从容颐指”的作用。这是告诚南宋朝廷要任用抗金人才。曾担任高宗宰相的李纲多么希望自己能起类似谢安那样的作用,可惜他没有机会。他写这首词,意在讽谕高宗以古为鉴,须知少可以胜多,弱可以胜强,强敌不足畏,全在“人谋克壮”。应痛下决心,北伐中原,收复失地,作者的用心是很明显的。练习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78题。(9分)答案:此词所写“淝水之战”这段历史对南宋朝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词中写东晋凭借长江天险的地理优势和任用有才能的将士谋划作战,最终以少胜多,成功击退敌人侵略。作者借古讽今,借此劝谕南宋统治者发挥地理优势,任用抗金人才,从而以

25、弱胜强打败金兵。练习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910题。(9分)水调歌头过岳阳楼作张孝祥湖海倦游客,江汉有归舟。西风千里,送我今夜岳阳楼。日落君山云气,春到沅湘草木,远思渺难收。徒倚栏干久,缺月挂帘钩。雄三楚,吞七泽,隘九州。人间好处,何处更似此楼头?欲吊沉累无所,但有渔儿樵子,哀此写离忧。回首叫虞舜,杜若满芳洲。【注】乾道五年(1169),张孝祥自请闲职以侍亲,获准,于是乘舟返乡。沉累(li):指屈原。练习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910题。(9分)9.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上片“日落”三句,描写远眺之景,使词人感触深长,思绪难平。B.上片尾句描写从傍晚到月夜的景

26、色,承上启下,为下片抒情积蓄了情势。C.下片“人间好处”二句,运用反问,表达世间好处比不上此处风景。D.下片尾句,词人想象满山遍野的杜若花,用美景反衬心境的悲凉。10.有人评价此词:“吊古是明写,伤感则见于言外。”请结合本词,分析“伤感”的内涵。(6分)练习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910题。(9分)9.DD项,“想象满山遍野的杜若花”错误,满山遍野的杜若花是实写,并非想象。10.解析开头“湖海”二句,从自身落笔。横空而起,抒发词人湖海漂泊和怀才不遇的感慨,这种宦海浮沉而今欲归休的感受,贯穿全篇,使这首境界阔大、宏丽的词作中带上沉郁的格调。“欲吊”句写词人对曾流放此地的诗人、政治家屈原的凭吊。

27、词人欲要凭吊屈原,却“无所”可吊,词人不知道屈子沉水处,虽然心有遗憾、惭愧,但看到“渔儿樵子”不免庆幸,屈原死前与渔父有过对话,便猜想他们可能懂得屈原离忧。词人因屈原的“离忧”而联想到自己怀才不遇的辛酸困苦,希望有贤明的君主可以发现并重用自己,所以有了“回首叫虞舜”。但是除了满山开得正艳的杜若花外,没有任何人回答他的苦苦呼唤。其中花开烂漫的美景反衬出词人心境的悲凉。练习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910题。(9分)结尾他喊出了自己渴求被遇的心声,最后却以无声的景语默默作结,仿佛是给词人的凄凉回答。整首词在满含豪气的描写中,夹杂栏杆拍遍却无人会的心酸,复杂的情感使词波澜起伏。答案:宦海浮沉,漂泊倦

28、怠。“湖海倦游客”表现出词人仕宦生活的疲倦。凭古伤今,怀才不遇。词人因屈原的“离忧”而联想到自己怀才不遇的辛酸困苦。渴求清明政治,盼望贤主赏识。结尾词人表达渴求被遇的心声,希望有贤明的君主可以发现并重用自己。练习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112题。(9分)青溪口送人归岳州刘长卿洞庭何处雁南飞,江菼苍苍客去稀。帆带夕阳千里没,天连秋水一人归。黄花裛y(缠绕)露开沙岸,白鸟衔鱼上钓矶【注】。歧路相逢无可赠,老年空有泪沾衣。【注】钓矶:相传在春秋时期,越国大夫范蠡功成身退,偕西施隐居于伏牛山中。后人追念其兴越之功,把其临渊垂钓处改称“陶公钓矶”。练习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茂盛的荻草因客人远离而变得稀少,看似无理,实则写出诗人的感情。B.颔联的抒情方式与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相似。C.送走客人后,诗人在江边找到钓矶,想起了范蠡的兴越功绩似有所感。D.尾联中的“空”照应上一句中的“无”,直接抒写诗人对际遇的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