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刑讯逼供的制度机制研究_第1页
防范刑讯逼供的制度机制研究_第2页
防范刑讯逼供的制度机制研究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防范刑讯逼供的制度机制研究摘要刑讯逼供作为刑事诉讼中的一个毒瘤,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普遍存在,严重损害了我国司法的工整形象,妨碍了现代司法文明的进程,对社会主义法制建设造成了极大伤害,刑讯逼供已被看作目前我国刑事诉讼程序中存在的最为严重的问题。本文首先对刑讯逼供相关理论做了概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刑讯逼供的成因及其危害,通过以上分析来完善防范刑讯逼供的相关制度。关键词:防范;刑讯逼供;制度;对策目 录TOC o 1-2 h u HYPERLINK l _Toc31219 引 言 PAGEREF _Toc31219 2 HYPERLINK l _Toc30649 一、刑讯逼供概述 PAGER

2、EF _Toc30649 3 HYPERLINK l _Toc26880 (一)刑讯逼供的概念 PAGEREF _Toc26880 3 HYPERLINK l _Toc14353 (二)刑讯逼供的构成要件 PAGEREF _Toc14353 3 HYPERLINK l _Toc31262 二、刑讯逼供的成因及危害 PAGEREF _Toc31262 4 HYPERLINK l _Toc7784 (一)刑讯逼供的成因 PAGEREF _Toc7784 4 HYPERLINK l _Toc18859 (二)刑讯逼供的危害 PAGEREF _Toc18859 5 HYPERLINK l _Toc14

3、633 三、防范刑讯逼供的对策 PAGEREF _Toc14633 6 HYPERLINK l _Toc10696 (一)设置不受强迫自证其罪权的告知程序 PAGEREF _Toc10696 6 HYPERLINK l _Toc8661 (二)确立无罪推定原则 PAGEREF _Toc8661 6 HYPERLINK l _Toc1638 (三)明确举证责任承担 PAGEREF _Toc1638 6 HYPERLINK l _Toc13113 (四)确立司法审查制度 PAGEREF _Toc13113 7 HYPERLINK l _Toc6939 总结 PAGEREF _Toc6939 7 H

4、YPERLINK l _Toc24211 参考文献 PAGEREF _Toc24211 8 HYPERLINK l _Toc4165 致谢 PAGEREF _Toc4165 8引 言 现代民主法治社会中,刑一讯逼供一直被视为严重违背法治、肆意侵犯人权的犯罪行为而受到各国法律的否定和制裁。我国自新中国建国以来,均在刑法典中明文规定有刑讯逼供罪及相应刑罚;然而,近年来,我国立案查处的刑讯逼供案件日趋增加,冤假错案屡禁不止。 刑讯逼供之所以会成为我国司法领域的恶疾,屡禁不止、难以进行有效地防范和遏制,原因是多方面的:法律理念方面,受长期传统法律文化的影响,我国一直存在重惩罚犯罪、轻保障人权和重实体、

5、轻程序的司法理念,不少司法人员仍存在有罪推定的错误观念,侦查实践中过分倚重口供,导致我国刑讯逼供案件频发,酿成许多冤假错案;在制度方面,我国刑事诉讼中缺乏一些保护犯罪嫌疑人权益的制度如沉默权、讯问时律师在场权等,而侦查机关权力强大且侦查程序封闭,缺乏有效地监督和制约,同时我国没有制定单独的证据法,尤其缺少成熟完善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这一切对于防范和打击刑讯逼供十分不利,也是造成我国刑讯逼供犯罪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而现实层面上,办案人员素质不高、忽视刑侦科技手段的运用,“命案必破”、“限期破案”带来的巨大破案压力以及机关内部将破案率作为司法工作人员职务升迁的考核标准等都是诱发刑讯逼供的重要因素。

6、本文探索防范刑讯逼供的刑事法律措施,为我国完善相关刑事法律制度、有效遏制刑讯逼供提供借鉴。一、刑讯逼供概述(一)刑讯逼供的概念 HYPERLINK /view/374896.htm刑讯逼供罪,是指国家司法机关工作人员(含公检法、纪检、监察、及一切国家公职人员,总之,这里的“司法权”是“泛司法权”)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使用肉刑或者变相肉刑,逼取口供的行为。新刑事诉讼法第50条、HYPERLINK /view/84457.htm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HYPERLINK /view/1304132.htm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中第61条、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140条等法律条文均有明

7、确规定禁止刑讯逼供,但在司法实践中,刑讯逼供仍普遍存在。(二)刑讯逼供的构成要件1、客体要件刑讯逼供侵犯的是复杂客体,即公民的人身权利和国家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我国法律严格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即使是被怀疑或者被指控犯有罪行而受审的人,也不允许非法侵犯其人身权利。刑讯逼供会造成受审人的肉体伤害和精神损害,因此,直接侵犯了公民的人身权利。而按照刑讯逼供所得的口供定案,又往往是造成冤假错案的原因,因此,又妨害了国家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破坏了社会主义法治秩序,损害了国家司法机关的威信。2、客观要件刑讯逼供在客观上表现为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使用肉刑或者变相肉刑,逼取口供的行为。首先,刑讯的对象是侦查过程

8、中的犯罪嫌疑人和起诉、审判过程中的刑事被告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行为实际上是否构成犯罪,对本罪的成立没有影响。其次,刑讯方法必须是使用肉刑或者变相肉刑。所谓肉刑,是指对被害人的肉体施行暴力,如吊打、捆绑、殴打以及其他折磨人的肉体的方法。所谓变相肉刑,是指对被害人使用非暴力的摧残和折磨,如冻、饿、烤、晒等。无论是使用肉刑还是变相肉刑,均可成立本罪。再次,必须有逼供行为,即逼迫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作出行为人所期待的口供。诱供、指供是错误的审讯方法,但不是刑讯逼供。3、主体要件刑讯逼供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司法工作人员。刑讯逼供是行为人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利用职权进行的一种犯罪活动,构成这种主体要件的只

9、能是有权办理刑事案件的HYPERLINK /view/1982390.htm司法人员。4、主观要件刑讯逼供在主观上只能是故意,并且具有逼取口供的目的。至于行为人是否得到供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是否符合事实,均不影响本罪成立。如果行为人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使用肉刑或者变相肉刑不是为了逼取口供,而是出于其他目的,则不构成本罪。犯罪动机不影响本罪成立。二、刑讯逼供的成因及危害(一)刑讯逼供的成因1、刑讯逼供有一定的历史根源 我国的封建社会历史长达两千多年,采取的是纠问诉讼方式,实行有罪推定原则。封建统治者为实现惩罚犯罪的目的,由于刑侦技术条件的落后所限,难以获取定案的客观证据,针对罪犯拒不认罪

10、的情况,使得利用刑具逼迫罪犯陈诉其作案经过就成为侦讯手段,并大行其道。刑讯逼供成为封建社会常见的、合法的司法活动。新中国成立后,尽管我们在法律中规定严禁刑讯逼供,但是由于人治的思想依然存在,并长期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生活,所以屡禁不止。2、刑事诉讼制度的缺陷直接原因 首先,我国一直未承认无罪推定原则。“无罪推定”是指任何受刑事控告者,在被证实和判决有罪之前,应推定为无罪。我国新刑事诉讼法第十二条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此条尽管吸收了无罪推定的合理内核,但还不能认为是无罪推定原则。也就是说,我国立法并未真正确认无罪推定原则,从而为刑讯逼供留下了隐患。其次,我国尚未确

11、立沉默权制度。新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八条规定:“犯罪嫌疑人对侦查人员的提问,应当如实回答。”刑事诉讼法中规定的“如实回答”,剥夺了被告人所应享有的沉默权。这中立法上的不合理规定,一方面使被告人、犯罪嫌疑人在面对不合理指控时无权保持沉默,另一方面也给了刑侦人员以强迫犯罪嫌疑人自证其罪的权力,从而诱发刑讯逼供的发生。(二)刑讯逼供的危害1、刑讯逼供极易造成冤假错案 刑讯逼供往往会造成一些人被屈打成招的严重后果,从而形成许许多多的冤假错案,冤假错案的发生使真正的罪犯逃之夭夭,给社会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同时也损害司法机关的形象,损伤了法律的权威和尊严。如赵作海案。2002年10月,他涉嫌杀死赵振晌被判处

12、死刑,缓期两年执行。8年后,死者赵振晌突然现身,使冤案得以揭开真相。2010年5月9日,商丘市中级人民法院再审佘祥林故意杀人案,当庭判决无罪,立即释放,并获得了国家赔偿。刑讯逼供严重侵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罪行法定和罪行相适应是我国修改后的刑法确定的基本原则,新刑事诉讼法第三十五条规定:“维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诉讼权利和其他合法权益。”这明确了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免遭不法侵害。然而,由于在闻讯过程中司法人员对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进行严刑拷打,这不但侵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同时也给当事人的家庭带来了难以弥补的伤害。刑讯逼供破坏司法权威,损害司法机关的形象 司法机关通过行使国家

13、刑罚权惩罚犯罪,维护公平正义和良好的社会秩序,拥有极高的司法权威。对于犯罪最强有的约束力量不是刑罚的严酷性,而是刑罚的必定性,法律的权威性也正来源于此。然而刑讯逼供是司法工作人员滥用职权、侵犯公民合法权益、损害正常司法活动秩序的行为,该行为本身就是对国家正常司法秩序的破坏。它使本应是公平正义代表的司法人员以一种暴庆专横的嘴脸出现,知法犯法,打着维护法律的名义破坏着法律,以国家权力压制个人权利。对真正的罪犯,不是给予合乎法律规定的制裁,而是法外施刑、以暴制暴;对无辜者,则是肆意践踏其本应受到保护和尊重的权益。这样便给社会公众造成司法机关强横霸道、蛮不讲理的印象,彻底抹黑了司法机关的形象,动摇了司

14、法权威的根基,使法律至上、法律公平正义的信念受到毁灭性打击。三、防范刑讯逼供的对策(一)设置不受强迫自证其罪权的告知程序 侦查机关每次讯问犯罪嫌疑人时要履行不受强迫自证其罪权的告知程序,包括告知权利的时间、告知权利的具体事项、法定情形下的解释义务和不履行上述告知职责的后果及责任等内容。确立侦押分离制度,加强对权利侵害的制约;规定讯问后的人身检查制度,设置权利侵害的障碍。(二)确立无罪推定原则 法院在判决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之前,在法律上应推定其无罪。它要求把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视为诉讼主体,在诉讼中与原告人的诉讼地位是平等的,并在诉讼中享有相应的诉讼权利。其内容包括: 一是无论任何人,即使是现

15、行犯,在未经法院依法审判确认有罪之前,其身份只是“嫌疑人”、“被告人”,而不是“人犯”、“罪犯”,要把他作为无罪的公民一样看待;二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获得一系列旨在对抗国家追诉权的诉讼特权和程序保障,以使国家权力与个人权利之间天然的力量不平衡状态得到弥补和矫正。审判机关有义务为被告人实现自己的诉讼权利提供一切必要的条件。这些特权保障主要包括将指控罪状通知本人的权利、保持沉默的权利、获得律师帮助的权利、最后陈述的权利、传唤证人询问证人的权利、上诉的权利等。(三)明确举证责任承担 举证责任承担由控诉被告人犯罪的机关或人员承担证明被告人被指控犯罪的事实之责任。其内容包括三方面: 首先是提供证据证明

16、被告人有罪的责任由控诉一方承担,并禁止其采用刑讯逼供等酷刑和其他非法方法收集证据;其次是履行证明责任的控诉一方的证明必须达到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或者达到“没有合理疑点”的最高程度来推翻原来的无罪推定;否则,控诉一方要承担败诉的风险,法庭就应从有利于被告人的原则出发,应认定被告人无罪,即案件作有利于被告人的处理。最后是被告人有辩护的权利,却没有证明自己有罪或无罪的义务,不因为被告人不能或没有证明自己无罪而认定其有罪。(四)确立司法审查制度 现代法治国家被称为司法国家或裁判国家。它的典型特征是司法审查制度的确立。侦查程序中的司法审查包括事前的司法授权和事后的司法救济两个方面。事前的司法授权

17、即令状原则,是指侦查机关在实施强制措施前,必须事前获得法官的授权,增强侦查机关依法行使职权的正当性。司法救济即允许公民在事后向法院起诉,申请司法救济。我国侦查程序中司法审查机制缺位。根据现行刑事诉讼法,侦查机关实施强制措施只有逮捕一项需经检察机关审查批准,其他完全由侦查机关自行授权、自行决定。而且事后也不允许相对人向法院起诉,不接受司法审查。这为侦查机关刑讯逼供、滥用强权提供了方便,不利于树立司法权威,也不利于公民权利的保障。刑事诉讼立法必须改造我国现有的侦查程序构造,引入司法审查机制由中立的法官审查侦查行为的合法性,并给权利受害人提供司法救济。总结 刑讯逼供是严重侵犯人权和破坏正常司法秩序的

18、行为,长久以来都是民主法治国家重点打击的犯罪行为。我国由于传统司法理念、法律制度以及现实层面的多种原因,虽然刑法也规定刑讯逼供是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犯罪行为,但司法实践中仍存在刑讯逼供频发、屡禁不止的状况,给个人、国家和法制事业的发展都带来很大危害,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系统整顿刑讯逼供。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刑讯逼供的严峻现状和巨大危害来阐述防范和规制刑讯逼供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并分析了在我国现实条件下能够对防范和打击刑讯逼供行为产生有利影响的刑法和刑事诉讼法方面的措施,建议通过加大刑法的解释和适用力度、进行相关刑事立法完善、建立健全一系列刑事诉讼制度来防范和打击刑讯逼供,对其进行良好的刑事法律规制。参考文献1林斌.刑讯逼供罪之对象研究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8(3)2周清华.刑讯逼供罪的法定刑思考J.人民检察,2010(5)3徐静村.21世纪中国刑事程序改革研究M法律出版社20104熊小松论沉默权与刑讯逼供J.广西社会科学,2008(12)5陈光中,徐静村.刑事诉讼法学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6陈卫东.刑事审前程序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7检方承认赵作海冤案存逼供.京华时报,2010-5-148郝冬白,陈霞.刑讯逼供致父死儿疯.兰州晨报,2006-4-199靳学仁.刑讯逼供研究M.中国检察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