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电子课件:产业经济学(第五版)_第1页
高校电子课件:产业经济学(第五版)_第2页
高校电子课件:产业经济学(第五版)_第3页
高校电子课件:产业经济学(第五版)_第4页
高校电子课件:产业经济学(第五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五版第1篇 产业发展第1章 产业形成与分类1.1 产业形成1.1.1社会分工发展的必然产物产业是同类企业、事业的总和。这样的产业部门,在人类生产发展的历史上,并不是一开始就存在的,而是在生产发展的过程中,在社会分工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分工协作发展的结果。一切分工都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而分工的发展又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新产业部门的形成。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已经发生了三次大规模的社会分工:原始社会畜牧业和农业的分工;原始社会瓦解时期手工业和农业的分工;奴隶社会商业活动和生产活动的分工以及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工。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这种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工就

2、更加显著。工业成为一个独立的物质生产部门,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而是开始于资本主义时代。只有发展到机器大工业时代,采用了机器体系生产,这时工业和农业才最终分离。1.1.2商品经济的客观要求商品经济是自然经济的对立物,它是一种为了他人的需要、以交换为目的的“交换经济”。商品生产者自身的多方面的需要,也是通过交换由别的商品生产者来满足的。在这里通行的是等价交换原则。这种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1.1.3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果商品经济是在社会分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反过来商品经济的发展,又必然促进社会分工的进一步深化,促进新的产业部门的形成。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从而

3、为生产和社会分工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领域,为新兴产业部门的形成创造了条件科学技术越进步,现代化水平越高,新的产业部门形成得也就越多。1.2产业分类1.2.1两大部类分类法按产品的经济用途把产业分为甲乙两类。这是最主要的分类原则与方法。马克思按照产品经济用途的不同,把社会总产品划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从而把社会生产划分为生产资料的生产和消费资料的生产这两大部类。两大部类的理论,以此为前提揭示了社会再生产运动的总规律,论证了要使生产不断更新,就必须有生产资料的补偿和消费资料的补偿,要使生产扩大,就必须有生产资料的追加和消费资料的追加,而且这两种补偿、两种追加之间还必须保持相适应的比例关系;否则,社会

4、再生产运动就不能正常进行,甚至会导致生产的破坏。同样的道理,要揭示工业再生产运动的总规律,科学地说明工业再生产的过程,首先也必须把工业产品划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进而把工业生产划分为生产生产资料的工业即甲类工业,以及生产消费品的工业即乙类工业。单就甲类工业来说,还有下列两种分类:(1)把甲类工业分为为甲类工业本身生产生产资料的工业和为乙类工业生产生产资料的工业。(2)把甲类工业分为生产固定资产的工业和生产流动资产的工业。1.2.2物质生产与非物质生产分类法物质生产活动和非物质生产活动都是社会所必需的,但物质生产决定非物质生产。物质生产是人们在改造自然界斗争中不断创造物质财富的活动,是社会存在

5、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因素。非物质生产的活动是为了改善人类本身的政治和文化生活,发展智力和体力以及加强社会组织管理的活动,也是影响物质生产活动的重要因素物质生产领域工业农业建筑业交通邮电业商业非物质生产领域公用服务业科学研究文教卫生金融业机关团体1.2.3农、轻、重分类法按产品的主要生产部门把工农业划分为农、轻、重产业。为了具体地研究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这三个实际产业部门之间的互相联系和数量比例关系,我们就得进行农轻重分类。农轻重业这是三个具有不同地位、作用的主要的物质生产部门,占整个物质生产的绝大部分。农轻重业又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顺序,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是国民经济的

6、主导。轻工业的发展要以农业为基础,重工业的发展要以农业和轻工业为基础。而农轻重的分类,是说农业和轻工业是两个主要生产消费品的产业部门,重工业是主要生产生产资料的产业,但是,农业和轻工业还生产一部分生产资料,重工业还生产一部分消费品。像这种重中有轻、轻中有重的现象,在现实的生产活动中,越来越普遍,越来越难于找出一个百分之百的生产消费品或百分之百的生产生产资料的实际物质生产部门。重工业主要生产生产资料的工业部门轻工业主要生产消费品的工业部门我国工业分类1.2.4标准产业分类法国家标准分类法是指一国(或一地区)政府为了统一该国(或该地区)产业经济研究的统计和分析口径,以便科学地制定产业政策和对国民经

7、济进行宏观管理,并根据该国(或该地区)的实际而编制和颁布的划分产业的一种国家标准。一它是由一国或一地区的政府或其技术标准管理部门编制和颁布的,而不是由个人或产业研究机构自己编制的,因而具有整体性、广泛性和权威性的特征二它是一国或一地区的标准,在运用上具有强制性和代表性三它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它的目的就是统一统计口径和分析口径,以便科学地制定产业政策并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管理;四它具有特殊性,它是针对一国或一地区的具体实际编制的,只适用于该国或该地区的产业分类,其他国家或地区只能参考和借鉴;五它具有较高的科学性,比较能反映该国或该地区的产业发展和变化情况,也比较能适应其产业发展和变化的需要国家标准分

8、类法具有如下一些特征1.2.4标准产业分类法以联合国颁布的全部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 Rev.4)(2008年修订版)为例,它把全部经济活动分为21个门类、88个大类、238个中类、419个小类。联合国的标准产业分类的21个门类是:(1)农业、林业和渔业;(2)采矿和采石;(3)制造业;(4)电、煤气、蒸气和空调供应;(5)供水,污水处理、废物管理和补救活动;(6)建筑业;(7)批发和零售贸易、机动车辆和摩托车的修理;(8)运输和储存;(9)食宿服务活动;(10)信息和通信;(11)金融和保险活动;(12)房地产活动;(13)专业和科技活动;(14)行政和支助服务活动;(15)公

9、共行政和国防、强制性社会保障;(16)教育;(17)人体健康和社会工作活动;(18)艺术、娱乐和文娱活动;(19)其他服务活动;(20)家庭作为雇主的活动,家庭自用、未加区分的生产货物及服务的活动;(21)域外组织和机构的活动。1.2.4标准产业分类法表1-1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门 类大 类名 称A农、林、牧、渔业01农业02林业03畜牧业04渔业05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B采矿业06煤炭开采和洗选业07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08黑色金属矿采选业09有色金属矿采选业10非金属矿采选业11开采专业及辅助性活动12其他采矿业1.2.4标准产业分类法表1-1国民经济行

10、业分类(GB/T 4754-2017)门 类大 类名 称C制造业13农副食品加工业14食品制造业15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16烟草制品业17纺织业18纺织服装、服饰业19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20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21家具制造业22造纸和纸制品业23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24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25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26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27医药制造业28化学纤维制造业1.2.4标准产业分类法表1-1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门 类大 类名 称C29橡胶和塑料制品业30非金属矿物制品业31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32有色金

11、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33金属制品业34通用设备制造业35专用设备制造业36汽车制造业37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38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39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40仪器仪表制造业41其他制造业42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43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D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44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45燃气生产和供应业46水的生产和供应业1.2.4标准产业分类法表1-1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门 类大 类名 称E建筑业47房屋建筑业48土木工程建筑业49建筑安装业50建筑装饰、装修和其他建筑业A05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B11开采专

12、业及辅助性活动C43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F批发和零售业51批发业52零售业G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53铁路运输业54道路运输业55水上运输业56航空运输业57管道运输业58多式联运和运输代理业59装卸搬运和仓储业60邮政业1.2.4标准产业分类法表1-1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门 类大 类名 称H住宿和餐饮业61住宿业62餐饮业I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63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64互联网和相关服务65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J金融业66货币金融服务67资本市场服务68保险业69其他金融业K房地产业70房地产业L租赁和商务服务业71租赁业72商务服务业M科

13、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73研究和试验发展74专业技术服务业75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1.2.4标准产业分类法表1-1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门 类大 类名 称N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76水利管理业77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78公共设施管理业79土地管理业O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80居民服务业81机动车、电子产品和日用产品修理业82其他服务业P教育83教育Q卫生和社会工作84卫生85社会工作R文化、体育和娱乐业86新闻和出版业87广播、电视、电影和录音制作业88文化艺术业89体育90娱乐业1.2.4标准产业分类法表1-1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门

14、类大 类名 称S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91中国共产党机关92国家机构93人民政协、民主党派94社会保障95群众团体、社会团体和其他成员组织96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及其他组织T国际组织97国际组织1.2.5三次产业分类法三次产业分类活动的创始人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阿格费希尔和科林克拉克。三次产业分类的主要原则,就是把全部经济活动按照经济活动的客观序列与内在联系,划分为第一次产业、第二次产业、第三次产业。第一产业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三产业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范围1.2.6产业发展阶段分类法产业发展阶段分类法是

15、指按照产业发展所处的不同阶段进行产业分类的一种方法。由于划分产业发展阶段的标准有很多,所以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产业的界限并不很明确,只能是大概的划分。幼小产业指在开发初期因生产规模过小、成本过高、技术不成熟而不能享受规模经济的好处并缺乏国际竞争力的产业。新兴产业指由于科技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出现的新产业。这些新产业的产品在技术工艺、用途、生产方式、用料或其他方面均与原有产业的产品有较大的不同朝阳产业指新兴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使其进入技术不断成熟、平均成本不断下降、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市场需求不断增加的时期,处在这一发展时期的产业称为朝阳产业衰退产业指由于技术逐渐老化、需求逐渐萎缩、平均成本不断上

16、升引起规模收益逐渐下降、产业规模逐渐缩小的产业夕阳产业指衰退产业继续衰退下去,得不到政府的有关扶持,也没有某项技术的重大突破来改革原有的技术条件,从而即将退出市场的产业或产业群淘汰产业指产业发展到一定时候,由于技术老化、需求萎缩、成本上升、长期亏损而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而退出市场的产业本章小结本章阐明了产业是社会分工发展的必然产物、商品经济的客观要求、科技进步的结果;讨论了产业分类的主要方法是两大部类分类法,物质生产与非物质生产分类法,农、轻、重产业分类法,标准产业分类法,三次产业分类法,产业发展阶段分类法。第2章产业经济发展规律2.1“六化” 产业经济学就是专门探索和阐明产业经济发展规律性的学

17、科。产业经济发展规律性主要有下列十六条,用同类归纳法概括为六化、七并存、五取代。产业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和必然趋势。处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各国经济发展都有国内外两种资源和国内外两个市场的选择空间。市场已成为全球的市场,资源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各国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实力做出选择。产业经济现代化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进入新阶段,这是我国产业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最重要的国内新形势。实现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发挥我国产业在全球经济中的比较优势,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改造提升制造业。2.1“六化” 产业经济学就是专门探索和阐

18、明产业经济发展规律性的学科。产业经济发展规律性主要有下列十六条,用同类归纳法概括为六化、七并存、五取代。产业经济融合化经济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作为当代世界发展的两股强大力量,使世界经济的现实运行主体逐步由倚重自然资源和制造业的国内经济,向倚重信息资源和服务业的全球与区域性的经济过渡。产业经济知识化世界产业经济正由过去的刚性结构逐步向柔性结构转化,即由生产重、厚、长、大为主的重型化生产技术结构,向以高效、智能、知识、信息、服务为主的软型化结构转变。产业经济知识化主要表现在教育和科研不断向产业化发展、产业经济知识化趋势还表现在从事研发、管理、咨询服务等知识型人才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这已成为多数国家产

19、业经济发展的基本脉络。2.1“六化” 产业经济学就是专门探索和阐明产业经济发展规律性的学科。产业经济发展规律性主要有下列十六条,用同类归纳法概括为六化、七并存、五取代。产业经济数字化1.推动产业效率提升 2.促进产业跨界融合 3.重构产业竞争模式 4.推进产业组织升级 产业经济智能化1.扩大人类生存发展空间,促进经济增长 2.提供精准生产和精细服务,提高经济效益 3.提高全社会安全水平,降低经济风险 4.增强人体生理机能,减少资源消耗 2.2七并存垂直分工与水平分工并存在国际化趋势下,与垂直分工同时并存的还有水平分工。这种水平分工是指在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和发达国家之间,在生产

20、和出口方面,都有在原材料、初级品和制成品之间的分工。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转移并存为了在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中获取更大的利益,世界各国尤其是各发达国家,正在大力调整其国内的产业结构。发达国家把其大量投资转向高新技术产业,而把一些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逐步转向发展中国家。2.2七并存国防产业与民用产业并存民用工业和国防工业之间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两类工业相互联系,彼此促进。基础工业是国防工业的坚强基石。民用工业为国防工业提供物质基础,国防工业的发展又进一步促进了民用工业的发展。轻重工业并存无论是制造业中的轻重工业结构,还是整个工业中的轻重工业结构,都呈现出从以轻工业为主向以重工业为主转变的趋势,

21、大体上由“七三开”格局转变为“三七开”格局,但从总体上看,是轻重工业并存的局面。2.2七并存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与资本、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并存在工业化和现代化初期, 农业和轻纺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居主要地位;在工业化和现代化中期, 以发展资本密集型的煤炭、钢铁、电力、化工和机械等基础工业部门为重点,;在工业化和现代化后期,多以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为重点.2.2七并存国内外合作与不平等和不平衡并存经济合作是产业经济和整个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因为这种合作是完全符合合作双方全体人民最高利益的。但是不同附加值的产品相交换,是表面上的等价交换,实际上是不等价交换。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与传统产业改造并

22、存纵观世界各国产业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随着技术革命浪潮在全世界的推进,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并存,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呈现出逐步上升的发展趋势,但是在我国,传统产业在相当长时间里仍是经济增长的源泉。 2.3五取代2.3.1“三、二、一”取代“一、二、三”综观世界各国产业发展历史,一般在工业化初期,由于科学技术水平和整个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下,人民生活水平也不高,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仍以农业为主,所以三次产业结构必然呈现出“一、二、三”的总体格局。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力水平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第二产业上升为主导产业,取代了第一产业的主导地位,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转向“二、一、三”或“

23、二、三、一”的格局。随着第三产业地位上升,到工业化后期会呈现出“三、二、一”的格局。2.3.2新中心取代老中心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国际分工的发展,在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下,世界经济有一个中心转移的趋势,这种中心转移的趋势是产业发展趋势的根本依据和首要趋势。 1.产业中心的转移 工业中心的转移是世界生产模式的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这种转移是由国民经济增长的内部演变模式和技术进步两种主要因素所决定的。 第一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国民经济增长内部演变模式上具有不同的特征。国民经济增长的内部演变模式导致了最终产品、工厂投入、劳动力和资本价格的不断变化,也导致了发展中国家与发

24、达国家在需求和消费模式上的差异。 第二是发达国家的技术进步快于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使世界工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不同国家和不同产业部门的技术进步程度是不相同的。一般趋势是技术进步首先集中于发达国家,集中于部分产业部门。2.世界经济中心从欧洲向亚洲转移第一,近年来,亚洲经济的迅速发展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国外一些专家认为,世界的经济中心正从欧洲移向亚洲,从大西洋移向太平洋。 第二,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亚洲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第三,中国将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经济,成为亚洲地区领先的经济力量,总体发展趋势锐不可当。3.转移的根源与对策 产业中心和整个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25、,有主观的和客观的,有政治的和经济的,有国内的和国际的,有历史的和现实的等。亚太地区各国或地区能够根据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制定能够反映产业发展规律性要求的产业政策以及以产业政策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战略。2.3.3绿色生产力取代灰色生产力绿色生产力和灰色生产力是两条根本不同的经济发展道路和路线的选择问题。我们坚决选择生产力绿色发展道路。那种片面追求高速度,但资源过度消耗、生态破坏严重、环境污染严重的灰色生产力发展道路,必然被绿色生产力发展道路所取代。产业经济绿色化是指产业在演进过程中,按照符合自然生态环境系统的有机循环原理建立发展模式,使不同类别的产业部

26、门建立起经济资源利用和再利用的有机循环模式,尽可能地消除生产和消费环节对环境的破坏,达到产业与自然和社会环境共同可持续发展、和谐统一的目的。世界范围内的生态革命,促成了生态与产业成为一种新型的互动关系。这种关系一方面表现为产业绿色化含量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形成了广泛的生态产业化现象。以生态产品的生产、使用、回收再利用为基本内容的新兴生态产业不断发展,最终形成生态产业一体化和复合化,传统的三次产业正在向绿色化方向发展。2.3.4 工业国取代农业国 工业国是指现代化大工业有了高度发展,在工农业总产值和社会生产总值中占绝对优势,已用先进技术装备了国民经济的各部门。 发展中国家要变成发达国家,要经历由农

27、业国向工业国的转移过程,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2.3.5原材料相对有余取代原材料相对不足 在发达国家中,原材料工业与制造工业脱节,已成为产业结构的一大趋势,即原材料工业比重相对下降,而制造工业比重相对上升的趋势。 彼得德鲁克指出,原材料经济和工业经济的脱节,是世界经济中发生的一个主要的结构性变化,原材料经济和工业经济的脱节是科学技术进步的必然结果和主要表现。本章小结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和规律是产业经济学的核心所在。产业经济学是专门探索和阐明产业经济发展规律的学科。产业经济发展规律主要有如下的“六化”“七并存”“五取代”。“六化”是指产业经济全球化、产业经济现代化、产业经济融合化、产

28、业经济知识化、产业经济数字化和产业经济智能化。“七并存”是指垂直分工与水平分工并存,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转移并存,民用工业与国防工业并存,轻重工业并存,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与资本、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并存,国内外合作与不平等和不平衡并存,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与传统产业改造并存。“五取代”是指“三、二、一”取代“一、二、三”,新中心取代老中心,绿色生产力取代灰色生产力,工业国取代农业国,原材料相对有余取代原材料相对不足。第3章第三次工业革命与第四次工业革命3.1第三次工业革命概述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各国都在思考并寻找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互联网与新能源以及新生产模式的结合是大势所趋,这种结合将再次改变时

29、间和空间对于人类社会经济生产活动和生活方式的种种局限,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方面重塑社会经济形态,成为全球经济走出低谷的新动力,这被称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作用可以快速高效生产,加快了产品上市时间可以按个性化订单生产,做到零风险和零库存生产一些普通方式无法生产的产品,通常这些产品太过复杂而无法使用机器加工这种生产方式会使大规模生产显得过时,创造力而不是劳动力将成为核心竞争力。随着直接从事制造行业的人数的减少,劳动力成本在整个生产成本中的比例将随之下降。这将鼓励制造商将一部分制造行业迁回发达国家。对于以高度发达的供应链和迅速进行规模化生产的工业产业群作为核心竞争优势的中国来说,如果

30、继续满足于做缺乏创造力的制造业中心,中国崛起有可能被第三次工业革命所终结。3.2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实质与特征3.2.1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实质3.2.2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特征能源生产与使用变革生产方式变革制造模式变革生产组织方式变革生活方式变革3.3发展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对策3.3.1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支柱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支柱包括以下五个:(1)向可再生能源转型;(2)将每一大洲的建筑转化为微型发电厂,以便就地收集可再生能源;(3)在每一栋建筑物以及基础设施中使用氢和其他存储技术,以存储间歇式能源;(4)利用互联网技术将每一大洲的电力网转化为能源共享网络,这一共享网络的工作原理类似于互联网;(5)将运

31、输工具转向插电式以及燃料电池动力车,这种电动车所需要的电可以通过洲与洲之间共享的电网平台进行买卖3.3.2发展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具体发展对策(1)突出两个重点领域,包括:一是建设生物技术强国、产业大国,打造10万亿元大生物产业。二是新能源技术进入国际一流,力争成为新能源产业大国。(2)推进七个战略措施,包括:一是实施“新体制”战略,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和作用,营造一流的工业集成化创新环境。二是实施“新产品”战略,把新产品开发数量作为应用研究的最终目标。三是实施“新人才”战略,引进一批外籍高级人才来华创新创业。四是实施“新平台”战略,打造一批国际一流的研发平台。五是实施“新主体”战略,培育一批国际一

32、流的大型企业或集团。六是提高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进程。七是加强工业信息化进程,构建工业集成化的平台。3.4迎接第四次工业革命1.创新是从根本上打开增长之锁的钥匙2.智能制造作为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取得长足进展 3.数字经济和智能制造等飞速发展,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缩影 4.交通变革 5.新能源汽车 3.5第四次工业革命催生创新型社会 1.改变生活方式 2.升级产业结构 3.促进经济增长 4.带来就业变化本章小结互联网与新能源以及新生产模式的结合再次改变时间和空间对于人类社会生产活动和生活方式的种种局限,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重塑社会经济形态,成为全球经济走

33、出低谷的新动力,这被称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实质是以数字制造技术、互联网技术和再生性能源技术的重大创新与融合为代表,从而导致工业、产业乃至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特征是能源生产与使用变革、生产方式变革、制造模式变革、生产组织方式变革、生活方式变革。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具体发展对策是突出两个重点领域、推进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措施。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主导是数字科技、现代机器人和智能制造。第四次工业革命催生创新型社会:改变生活方式、升级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带来就业变化。第4章数字经济4.1数字经济概述4.1.1数字经济的概念数字经济(digital economy)是继农业经济、

34、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由于对数字经济不同时期的发展形态和研究角度的不同,目前世界上对数字经济的内涵概念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共识。2016年,G20杭州峰会达成二十国集团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其中给出的数字经济的定义具有一定代表性:“数字经济是指以使用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2021年,国家统计局通过的数字经济及其核心产业统计分类(2021)就采用了上述定义。4.1数字经济概述4.1.2数字经济的特征 1.数据成为新的关键生产要素 2.数字技术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35、3.信息产业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突出 4.产业融合是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主引擎 5.平台化和生态化成为产业组织的显著特征 6.线上和线下一体化成为产业发展的新方向 7.多元共治成为数字经济的核心治理方式 4.1数字经济概述4.1.3数字经济的分类 (1)数字产品制造业,包括计算机制造、通信及雷达设备制造、数字媒体设备制造、智能设备制造、电子元器件及设备制造以及其他数字产品制造业。(2)数字产品服务业,包括数字产品批发、数字产品零售、数字产品租赁、数字产品维修以及其他数字产品服务业。(3)数字技术应用业,包括软件开发、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互联网相关服务、信息技术服务以及其他数字技术应用业。

36、(4)数字要素驱动业,包括互联网平台、互联网批发零售、互联网金融、数字内容与媒体、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数据资源与产权交易以及其他数字要素驱动业。(5)数字化效率提升业,包括智慧农业、智能制造、智能交通、智慧物流、数字金融、数字商贸、数字社会、数字政府以及其他数字化效率提升业。4.2我国数字经济概况4.2.1产业政策推动数字经济发展 4.2.2数字经济的发展状况 1.数字经济规模占比呈现双“39”态势 2.数字经济增速是GDP增速的3倍多 3.数字经济内部结构“二八”比例分布 4.三次产业数字经济渗透水平逐次倍增 5.各地数字经济发展步伐加快 4.3我国数字经济发展面临多重挑战 1.数据要素市场化

37、相关体制机制尚未完善 2.核心技术不强影响数字经济发展质量 3.数字经济在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方面仍然落后 4.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层次融合有待加强 5.数字经济循环的畅通方面存在短板 4.4全球数字经济发展概况与各国政策4.4.1全球数字经济发展概况 1.全球数字经济规模再上新台阶 2.全球数字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地位持续提升 3.全球数字经济增速实现“逆势上扬” 4.全球数字经济融合发展趋势更加深入 5.全球数字经济加速向三次产业渗透 4.4全球数字经济发展概况与各国政策4.4.2世界各国数字经济政策的共性趋势 (1)创新驱动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优先选择;(2)新型基础设施支撑各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38、;(3)深化数字经济融合应用成为战略焦点;(4)积极应对调整和完善数字经济治理问题;(5)提升国民数字技能,抢抓数字人才机遇。 4.5促进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4.5.1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重点方向 1.加速数据要素价值化进程 2.推进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 3.着力提升产业基础能力 4.强化数字经济治理能力 5.深化数字经济开放合作 4.5.2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 1.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 一是加强关键数字技术创新应用。 二是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 三是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 2.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 一是提供智慧便捷的公共服务。 二是建设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 三是构筑美好数字生活新图景

39、。 4.5.2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 3.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水平 一是加强公共数据开放共享。 二是推动政务信息化共建共用。 三是提高数字化政务服务效能。 4.营造良好的数字生态 一是建立健全数据要素市场规则。 二是营造规范有序的政策环境。 三是加强网络安全保护。 四是推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本章小结数字经济是指以使用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数字经济的特征是数据成为新的关键生产要素、数字技术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信息产业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突出、产业融合是推动数字

40、经济发展的主引擎、平台化和生态化成为产业组织的显著特征、线上和线下一体化成为产业发展的新方向、多元共治成为数字经济的核心治理方式。数字经济分为五大类:数字产品制造业、数字产品服务业、数字技术应用业、数字要素驱动业、数字化效率提升业。我们要加速数据要素价值化进程,推进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着力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强化数字经济治理能力,深化数字经济开放合作,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 第5章机器人暨人工智能产业5.1机器人概述机器人是一种能模仿人类身体、手足、关节等肢体运动,通过传感器、仪器和仪表、设备等元器件、部件,能灵敏感知、快速理解外界环境变化,自动、灵活、高效地完成各类重复性活动的机器。机

41、器人由零部件、本体、系统集成等构成,可划为控制系统(分决策级、策略级、执行级三个层级)、执行系统、驱动系统、检测系统等模块。其中,减速器、伺服(电机、驱动器)、控制器是最主要的三大零部件,分别占机器人成本的30%50%、20%30%、10%20%。本体由直角坐标、关节型、并联型等组成,系统集成指焊接、喷涂、搬运、装配、切割、打磨等功能。机器人的平均使用寿命为1215年。5.1.1机器人的概念5.1机器人概述1.按应用领域分(1)工业机器人,可细分为焊接机器人(点焊或弧焊等)、搬运机器人(移物、分拣、码垛、冲压、锻造等)、装配机器人(包装或拆卸等)、处理机器人(切割、抛光、打磨等)、喷涂机器人等

42、5种。(2)服务机器人,可细分为个人/家用机器人(家庭作业、娱乐休闲、烹饪洗碗、扫地扫除、报警等)、专业用机器人(医疗诊断、水下作业、建筑、物流等)等。(3)特种机器人,是指除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以外的机器人。其由经过专门培训的人员操作使用,一般用于地面或地下、水面或水下、空中或空间等特定场所,开展采掘、安装、侦察、排爆、搜救等工作,已广泛用于民用、军用领域。2.按互动方式分按互动方式,机器人可分为人操作机械手、程序控制机器人(分固定程序控制和可变程序控制)、智能机器人3类。智能机器人可分为专用、通用、超级3种。5.1.2机器人的种类5.1机器人概述5.1.3机器人的基本职能1.代替人类从事

43、高难度、高风险、高强度的活动,扩大人类的生存空间和增加可获得资源 2.代替人类从事简单或复杂劳动,创造新就业机会,并让人类从事更有价值的活动 3.延伸人类的自然生理能力,更好地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延长寿命等5.1机器人概述5.1.4机器人的主要作用1.降低生产作业成本,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出错率,增加优质产品 2.向人类提供精准化、精细化、人性化智能服务,提高生活品质 3.促进经济增长 5.2全球机器人历史回顾、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5.2.1全球机器人简要历史回顾1.美国设想阶段 2.美国研发和应用阶段 3.生产应用从美国扩大到全球阶段 4.机器人应用从工业延伸到服务业 5.2全球机器人历史回顾、产

44、业现状及发展趋势5.2.2 全球机器人产业发展现状1.从应用领域看,工业机器人仍占主导,服务机器人快速发展,特种机器人大放异彩 2.从各地区看,生产、销售、安装很不平衡,亚太地区安装应用率最高 (1)各国(地区)的机器人密度(每万人机器人数量)差异大。 (2)亚太地区安装多年占大头。 (3)绝大多数国家产销不平衡。 3.从机器人的研发和生产能力看,日本位居全球第一(1)整机生产能力强。 (2)垄断关键零部件原创技术。 4.从国家利益看,主要国家都把机器人及人工智能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予以重点发展(1)出台产业发展规划。 (2)出资研发技术。 (3)加强外资管控,以确保产业安全。 5.大企业在AI

45、研发应用中的作用巨大 5.2全球机器人历史回顾、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5.2.3全球机器人产业发展趋势1.性能不断提高但价格不断下降 2.机械结构日益向开放式、模块化、标准化、可重构化发展 3.各种形态的人工智能成为未来机器人的发展方向 5.3我国机器人和人工智能产业概述5.3.1我国机器人和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状况1.产业规模初步形成 2.我国机器人安装量多年位居全球第一 3.初步掌握机器人研发生产技术,并在视觉识别、太空等领域领先全球 4.中央、地方各级政府较早出台支持机器人和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5.华为等企业积极发挥作用 5.3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现状及促进发展的政策建议5.3.2我国机

46、器人和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1.企业规模小,全球竞争力低 2.中高端工业机器人生产能力不足 3.重技术引进,轻研发创新,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可持续发展能力薄弱 4.未掌握基础的原理和技术等 5.3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现状及促进发展的政策建议5.3.3做大做强我国机器人和人工智能产业的若干措施1.切实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的各项要求 2.继续在“市场开放、充分竞争、全球合作、互利共赢”中发挥大国市场优势 3.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国家政府集中资源办大事的优势 4.重点突破各场景应用 本章小结机器人代替人类从事高难度、高风险、高强度的活动,扩

47、大人类的生存空间和增加可获得资源;代替人类从事简单或复杂劳动,创造新就业机会,并让人类从事更有价值的活动;延伸人类的自然生理能力,更好地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延长寿命等。机器人能够降低生产作业成本,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出错率,增加优质产品;向人类提供精准化、精细化、人性化智能服务,提高生活品质;促进经济增长。全球机器人产业的发展趋势是性能不断提高,但价格不断下降;机械结构日益向开放式、模块化、标准化、可重构化发展;各种形态的人工智能成为未来机器人的发展方向。第6章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6.1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必要性与目标1.人类生存发展的客观要求物质文明是人类在社会发展中改造自然的物质成果

48、,它表现为物质生产的进步和人们物质生活的改善。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发展物质文明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成果,它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进步和人们生态文明观念的增强。2.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生态文明是继人类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形成的新型文明形态。其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落实和成果的反映,它摒弃了人类破坏自然、征服自然、主宰自然的理念和行为,走上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保护自然、尊重自然、合理利用自然并主动开展生态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伟大征程。这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是21世纪人类文明的旗帜和方向。中国政府和人民在经过艰辛探索、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做出建设生态

49、文明的历史选择,不仅对中国自身发展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而且对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具有重大意义。6.1.1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6.1.2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需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还包括生态文明建设,使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必须看到,满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资源环境的要求难度相当大。今后,随着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和人口继续增加,对能源资源的消费需求量将越来越大,各类污染物产生量也将不断增多,生态压力还会进一步加大,环境问题将会更加突出。人对环境质量的需

50、求总是随着物质生活质量的不断改善而逐步提高的。6.1.3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建设生态文明要求到2020年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近几年我国一些消耗资源多、污染大的行业发展过快,这是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日益突出的重要原因。另外,消耗资源较少、污染较轻的第三产业比重明显偏低。因此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提高其比重和水平;优化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提升高技术产业,限制高耗能、高污染工业的发展。同时,要立足我国国情,正确引导消费结构升级,形成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

51、护环境的城乡建设模式和消费模式。6.2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方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方案为生态文明领域改革做出顶层设计。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阐明了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理念、原则、目标、实施保障等重要内容,提出要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我国生态文明领域改革做出了顶层设计。该方案分为10个部分,共56条,明确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方针,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以建设美丽中国为目标,以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为核心,以解决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为导向,保

52、障国家生态安全,改善环境质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6.3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原则一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以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 二是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三是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6.3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原则四是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要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

53、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五是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制度创新,强化制度执行,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六是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形成世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6.4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战略6.4.1国家总体战略1.“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2.“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3.可持续发展战略 6.4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战略6.4.2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对策1.全面推动绿色发展 2.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 3.有效防范生态环境风险 4.提高环境治理水平 1.各国销售、应用情况不平衡,亚太是全球机器人

54、使用最多的地区 2.日本的机器人研发、生产技术位居全球第一(1)整机生产能力强。(2)垄断关键零部件原创技术。(3)申请到的专利最多。3.工业机器人仍占主导地位,但服务业机器人快速发展4.全球主要科技公司大力投资机器人产业5.发达国家政府重视发展机器人产业和人工智能系统6.4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战略6.4.2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对策6.5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效1.从保护到修复,着力补齐生态短板 (1)修复陆生生态,还人间以更多绿色。(2)防治水土流失,还大地以根基。(3)修复水生生态,还生命以家园。2.从制度到实践,绿色发展提速增效(1)生态文明顶层设计逐步完善。(2)生态环保法治建设不断健全。(

55、3)生态环保执法监管力度空前。(4)中国积极参与国际治理,做出绿色贡献。 3.从理念到成效,经济社会发展迈向更高端(1)从“大地披绿”到“身边增绿”和“心中播绿”,不断增加的生态产品供给极大增加了百姓获得感。(2)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3)中国绿色发展为世界贡献了中国方案。本章小结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生存发展、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对策是全面推动绿色发展、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有效防范生态环境风险、提高环境治理水平。第7章新型工业化道路第7章新型工业化道路7.1新

56、型工业化道路新在哪里?我们把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本质与内涵概括为高、好、低、少、优、谐、适、序这八个字:(1)高是指科技含量高。(2)好是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好。(3)低是指资源消耗低。(4)少是指保持生态平衡、环境污染少。(5)优是指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6)谐是指产业结构和谐。(7)适是指工业发展速度适度。(8)序是指以毛泽东倡导的农轻重和邓小平倡导的吃穿用为序。7.2为什么要走这条新路 我们把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要性和必然性概括为:三个客观要求两个必然选择。7.2为什么要走这条新路7.2.1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客观要求 7.2.2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客观要求 7.

57、2.3是充分发挥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和实现工业现代化的客观要求7.2.4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必然选择 7.2.5是走绿色生产力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 7.3怎样走这条新路1.立足国情,放眼世界2.准确判断我国工业化所处的发展阶段3.明确我国工业化升级方向7.3.1明确立足点和升级方向7.3.2要坚持实施的战略举措(1)应用推广成效显著我国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具备了与工业化进一步融合发展的基础,也表明工业化与信息化已经到了相互渗透、不能分离的阶段。(2)进入融合发展阶段信息技术推广应用离不开信息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3)几大瓶颈亟待突破诸如政策法规不健全、互动性不够、

58、区域发展不平衡等,是制约信息技术下一步推广应用的最大瓶颈7.3.3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战略举措中重点所在防止下列四种片面性:(1)不能只讲发展大企业,今后应更加注重发展中小企业,特别是乡镇企业。(2)不能只讲城市工业化,今后应更加注重农村的工业化。(3)不能只讲工业支援农业,城市支援农村工业也需要农业支持,城市也需农村支持。(4)要讲工农、城乡在全部资源和全部市场两大方面进行全方位地互动和协调发展。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就新在八个字上,即高、好、低、少、优、谐、适和序。为什么要走这条新路,是由三个客观要求和两个必然选择所决定的。走这条新路的方式是:明确立足点和升级方向、坚持实施战略举措、信息化与

59、工业化融合。本章小结第8章战略性新兴产业8.1战略性新兴产业概述8.1.1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战略性,是指全局性和长期性,包括重大前沿技术领域、对多数行业具有带动和支撑作用的领域等。二是新兴产业,是指新技术处于产业化的初期阶段,但未来的发展潜力巨大的产业。8.1战略性新兴产业概述8.1.2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作用国际经济发展形势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努力掌握国际经济竞争主动权的必然要求。新兴产业将推动全球经济与竞争格局发生深刻变革,我国必须

60、加快部署,积极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国内发展转型需要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有利于充分发挥科技引领作用,在更高起点上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真正走上加强经济社会创新驱动发展之路。8.1战略性新兴产业概述8.1.3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状况1.新动能持续发力 2.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投资和消费新热点8.2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状况8.2.1发展历程 8.2.2发展特征 1.新动能持续发力 2.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投资和消费新热点 3.新兴产业集群更具竞争力 8.3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优势与劣势8.3.1我国发展战略性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