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思想的角度分析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_第1页
从传统思想的角度分析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_第2页
从传统思想的角度分析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_第3页
从传统思想的角度分析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从传统思想的角度分析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内容摘要:中国古代建筑在几千年的历史衍变过程中,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明显地打上了中国传统思想的烙樱同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古代建筑在材料、构造、布局、空间及环境的选择和处理上都表达了浓郁的民族特色。关键词:古代建筑传统思想民族特色建筑是智慧和文明的结晶,是历史沧桑的见证,更是文化和思想的外现。综观中国的古代建筑,在几千年的历史衍变过程中,无论是宏伟的宫殿、庄严的寺庙、幽静的园林,还是丰富多彩的民宅,都以其独特的形式语言,打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表述出了丰富而深入的中国传统思想观念。中庸和谐“中庸是中国传统思想的最高价值原那么,是由孔子提出来的。他说:“

2、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是中国人的根本精神之一。“中为适应之谓,庸为经久不渝之意。“中庸即适用而经久不渝。它后来演绎为不偏不倚、允当适度之意。古人论天文、地理、人道都不能离“中而立。因此,天、地、人三者的关系必须以“中为标准,即做到所谓“天人合一。“中庸的观念表达在古代建筑上就是建筑的平面作对称均齐布置,布局上必须有一条庄重的南北中轴主线,起着中枢神经作用。这一格局成为中国古代各类建筑组合方式的缩影如宫殿、王府、衙署、庙宇、祠堂、会馆、书院等。中轴线对称的建筑观念虽然早在商周时代就开场,但最典型地代表这种中轴文化的当数明清的北京城和宫殿了。整

3、个明清时代的北京城自南向北,沿着一条长达7.5公里长的中轴线有机地组织在一起,该中轴线以最南端的永定门为起点,以地安门北面的钟鼓楼为终点,其间建筑空间序列重重叠叠、高潮迭起又井然有序,尤以故宫三大殿的平面布局最富特色。此外,这种关于中轴线的建筑空间意识,也表达在北京一般的四合院民居住宅中。“天人合一的中庸思想在古代建筑上还表达为中国古代建筑在开展中不追求房屋过高过大。因此,中国古代建筑从造型和体量上看,无论是帝王宫殿还是传统民居,总体上一直是向平面方向开展的,由间构成单体,由单体构成庭院,再由庭院构成建筑群,形成一种连续绵延于大地的感觉。“天人合一的和谐观还可以从中国古代聚落选址上表达出来。古

4、代的聚落建立,首先就是尊重自然和顺应环境,根据土地资源状况来合理安排居住用地。古代聚落建立,不仅尊重环境,对土地合理利用,还表现出了对土地、水源的保护思想。?荀子天论?中记载:“食之以时,用之以礼,财不可胜用也。有节制地利用水资源,才能保证水资源的持续存在和长久使用,即与自然长期的和谐共处。重伦守礼维护等级与秩序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礼的一项主要内容。?乐记?中说:“礼者,天地之序也序,群物有别。在中国古代建筑中,之所以有那么多的礼制内容,说到底是在维护封建等级制度。这一点在?礼记?有关建筑功能的阐述中表达得很清楚,即所谓“以降上神与先祖,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齐上下,夫妇有别。中国古典

5、建筑只有充分满足这些要求,才能最终与古代中国人传统上按远近、长幼、亲疏,继而按高低、尊卑、贵贱来处理社会人际关系的行为形式同步一体。因此,中国古代建筑自觉地以建筑形式区分人的等级,以维护阶级社会的秩序。就一座建筑群体的组成而言,如北京故宫建筑群,除了院落和轴线组合外,还必须对单体建筑的等级和名分加以界定,才能形成各得其所、相辅相成的场面。从宫殿的平面布置上看也有严格的主次、内外等级,它的外朝和内寝是完全分隔的。建筑的等级甚至在并列于大台基上的三大殿上也可以反映出来:太和殿级别最高,用重檐庑殿顶;中和殿是皇帝大朝的准备用房,就只用单檐四角攒尖顶;保和殿是宴请重臣和举行殿试之地,地位比中和殿重要,

6、于是用了重檐歇山顶。在一般住宅四合院中,人伦关系反映在平面布局上。长辈住上房,哥东弟西,女眷居后院不迈二门等等。而房间的功能关系就是人际关系以及各式人等在其中的活动规律。一般在一组建筑之内,正、倒、厢、耳、门、厅、廊、偏各房都各有等级,不得高于主。即使是人死之后的坟园占地面积、坟丘高度、墓碑形制、神道石刻,以致棺椁祭器,也有严格的等级制度。违犯这些制度,要受到刑法制裁。假如僭用皇帝特有的形制,罪名更可至大逆。此外,中国传统建筑从整体布局到细微的装饰,都存在着很有规律的数字等差关系。比方,间数以九间清代扩大到十一间为最大,依次降为七、五、三、一;进深以十三架为最高,以下递减至三架等这样的等差规那

7、么。这些规那么又多是通过朝廷的法典如唐代的?营缮令?宋代的?营造法式?等固定下来,直接用这些数字的差异表示出不同等级人的建筑等级差异。外儒内道儒学是维护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中国儒家思想特征最明显的表达在中正、礼仪方面,因此,在最具代表性的中国传统建筑中,皇宫、坛庙、陵寝、寺院、宫观以及祠堂等等,其平面布局的特点是有一条明显的中轴线,在中轴线上布置主要的建筑物,两旁是陪衬的建筑物,陪衬的建筑要整齐划一,两相对称。这种庄严宏伟、整齐对称、以陪衬为主的方式完全表现出封闭、严谨、含蓄的民族气质。古代宫殿建筑更是最高统治者通过建筑艺术来显示帝国的实力和威严的,象征王权的至尊和永久,所以中国古代

8、宫殿强调群体气势,群体的序列有助于渲染统治王朝的威严,群体的布局有利于表达宗法等级的贵贱尊严。儒教有利于统治者的统治,但它过于束缚人性,不能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因此,中国的古代建筑虽然外观是庄严宏伟,一切照伦理制度做事,但一般在建筑的后部都是诗情画意,形成中国古代建筑前宫后苑的格局。这内外两个完全不同的天地,就反映了中国人外儒内道的生命观。它是与道家思想提倡修身养性、追求自由洒脱、讲究气韵生动相吻合的。此外,中国古代建筑在造型艺术上形成的飘逸、流动的感觉,让中国建筑产生了翼角起翘、屋檐曲线流动状态,即使是屋顶也呈现不同的弧面,这样使建筑的重量产生的压抑感消失了,符合了道家的“气韵生动之说。转贴于

9、论文联盟.ll.恒变兼容古代中国人认为世界是悠久的、静定的。?易传?中所谓“可久可大,?老子?中所追求的“天长地久“深根固蒂,长生久视,董仲舒所谓“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等永久观反映在建筑上,那么导致“守常意识的产生,所以我国古建筑在建筑立面形象上,从秦到清代的两千余年中,台基、柱子加斗拱、大屋顶这三段式的根本造型仍然如故。在平面组合上也往往不分使用要求,都以单体和院落沿地面向外扩展。梁柱组合的木构框架也从上古一直沿用到清代末期。事实上,对于木材的一些弊端,古人早有认识,而且随着工具的改良,我国古代的石构造建筑技术也并不亚于同期的西方国家,这点在中国许多寺塔、石窟和陵墓建筑上可以得到

10、见证。中国之所以惯用木材是缘于阴阳五行的传统观念,所以到了明清时期,长期的采伐使中原地区的森林消耗殆尽,这时宁可将小料用铁箍拼合,也不屑以石代木,这表达出了对传统的严格遵守。假如说中国传统建筑体系的框架构造和标准是中国古人恒久思想的表达,那么中国古代建筑中榫卯构造的不同组合方式就是中国人擅长变通思想的表达。中国人自古就有“穷那么变,变那么通的思想意识,表达在中国古代建筑斗拱构造的榫卯上,就是它既可以左右相连,也可以前后相接,又可以上下相叠,还可以错落组合,或加以变通而成八角、六角、圆形、扇形或其他形状。此外,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构架虽然根本上只有抬梁式和穿斗式两种,但无论哪一种都可以在详细使用中

11、不改变构架体系的情况下而将屋面做出曲线,并做出翘角飞檐、重檐、勾连、穿插、披搭等式样,这都表达出了中国古人恒变兼容的思想观念。尊祖敬神中国人崇拜祖宗,对祖宗崇拜历来得到高度重视。据说在三皇五帝时便有了祭天、祭祖的习惯,到商代就出现了称作名堂的祭祀性建筑。?周礼?对此作了记载并规定了王城规划必然重视祖庙的地位,按“左祖右社进展布置。虽然古代社会通过宗庙的祭祖制度将人们分成了嫡子与庶子、大宗和小宗,表达了父与兄的权威,为稳固宗法等级制效劳。然而,祖先崇拜又强调了同宗同祖的亲密性,给上下等级差异罩上了家庭般的和谐气氛,这又具有稳定社会、凝聚血缘团体的作用。正是这种对祖先崇拜的思想观念,决定了中国古代

12、建筑的根本形式是许多房间组合在一起的群体,是以某一房屋为中心向前后左右伸展的多组单层建筑群体。同时也决定了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空间上都是以“间为单位,各单体房屋之间存在有机联络。另外,由于中国古代以农业为根本,土地是宗族赖以发祥的根本,因此房屋必须立足于土,这也排除了建筑向上开展的可能。总之,中国建筑在儒、道及佛家思想的影响下,既注重与自然的高度协同,表达“天人合一的境界,又特别重视对中和、平易、含蓄而深沉的美的追求;在布局、空间处理上表达等级的伦理观念,但在外在的庄严气氛下,却交织着浪漫的意韵,追求人工与天趣的统一、端庄与含蓄的统一、规格化和多样化的统一,更追求理与情的统一,所有这些特征使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