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欢树(人教版高二选修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设计)_第1页
合欢树(人教版高二选修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设计)_第2页
合欢树(人教版高二选修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设计)_第3页
合欢树(人教版高二选修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设计)_第4页
合欢树(人教版高二选修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合欢树(人教版高二选修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体会文中表现出来的母子深情,引导学生学会珍惜 2、把握本文朴实的文风中蕴藏着的深厚感情,以及所运用的象征手法 二、重点和难点 3、把握文中塑造的母亲形象 4、理解合欢树所包涵的情感和所具有的象征意义(难点) 三、教学方法 朗读讨论,把握关键句 四、教学建议 史铁生并不是一个学生非常熟悉的作家,他的经历也是学生不曾体验过的,因此有以下几点建议: 1、根据知人论世的原则,让学生在预习时了解作者特殊的经历,这样有利于理解作者在文中提到的各种反应与举动。 2、文章多语言比较朴素,但感情却是深厚的,要引导学生感受这种母亲对孩子无私的关

2、爱,以及孩子对亡母的深情悼念,让学生在学完本文后能对自身做一个反省、发现,珍惜并真诚地感谢父母平日对自己所做的一切。 五、课时 一课时 六、课前预习 a)收集作者史铁生的相关资料(见资料部分) 阅读秋天的怀念和我与地坛 b)了解合欢树的基本特点 昼开夜合,称“合昏”,“合欢”,也叫夜合树 适应性强,耐寒,对土壤要求不高 生长快,但易自低处分枝,萌芽力欠佳 教学过程 一、沉浸课文,把握母亲形象 请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快速阅读全文,进行圈划 1、找出各段中表明时间变化的词 2、找出描写母亲的词句,并指出是从哪些方面进行描写的 (学生阅读、回答,老师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整理并板书) 板书“我”十岁二

3、十岁三十岁 母亲还年轻,急着说自己已不年轻,有了白发,去世 爱美虔诚地抱着希望 惊惶、绝望 又有了希望 (肖像、动作、语言描写) 3、深入把握,探讨关于母亲形象的两个细节问题 (1)在“我”十岁和二十岁时,母亲两次提到我获奖的作文,态度有何不同?为什么? (答案要点:十岁时,为了防止“我”骄傲,所以“抑” 二十岁时。为了给残疾的我信心,所以“扬”) (2)结合秋天的怀念和我与地坛,思考母亲为何惊惶和担忧? (答案要点:不希望“我”失去对生活的希望,又怕我出意外) 二、体验作者情感,把握心理变化 1、请学生根据上一部分的板书,结合课文内容,补充作者在这些阶段中对母亲的态度(老师整理板书) 板书十

4、岁二十岁三十岁 扫兴,故意不以为然,认为死了 “我”装作不注意倒痛快缅怀,忏悔 尽力忘掉疾病 2、教师小结 以上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到第五自然段,了解了作者疾病后的一系列变化,以及他对母亲态度的变化。逝者已去,接下来,我们来看一看,作者是以怎样的形式来怀念自己的母亲的。 我们先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第六自然段,这段只有一句话,思考: 为什么“我”不想回家? (答案要点:母亲去世后,我和妹妹搬家了,新家没有了母亲及母亲给我的回忆) 三、感悟母亲的真谛,理解合欢树的涵义 “我”不想回到没有母亲的新家,于是回到以前住过的小院,原先的房子住了别人,但母亲种的合欢树还在原处。 到这里,作者便自然地由怀念母亲

5、过渡到文章标题所写的合欢树母亲留下的一颗活生生的树。 请结合前两部分对母亲和“我”心理的分析,思考: 1、圈划出文章后半部分对合欢树的几处描写 (答案要点:A孩子看书B回忆母亲种树的原因 C想看树也看不到了D孩子以后会想起树) 2、母亲去世后,“我”两次去小院,没有看到合欢树,为什么? (答案要点:第一次不想看,第二次路变窄了,没法看 没有珍惜的东西丢失了,便再也找不回来了) 四、深入探讨,提升认识 以上我们已经大致学完了整篇文章,作者的结构简单而清晰,15段回忆母亲,612段写合欢树,请大家结合整篇文章,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既然怀念母亲,为什么不题为母亲而名为合欢树? 既名为合欢树,为何

6、前半篇只字不提? (答案要点:A树寄有母亲对我的希望,但比起母亲为我所做的一切,是微不足道的,以小见大 B名为合欢树,母亲已逝,无欢可言,以乐写哀,倍觉其哀) 2、为什么后半篇一再写到一个与“我”无关的孩子看到树? (答案要点:孩子不知道树对“我”的意义,母亲由“我”自己体会,但每个人都有母亲,孩子可以体会他的母亲对他的关爱,不仅是我和这个孩子,每个人的母亲都只有自己能体会) 五、作业 1、从本文和我与地坛或秋天的怀念中选取两处最能打动你的地方,加以说明。 2、学习本文朴实平淡的语言,描述一件母亲关爱你的故事。 六、教学心得 这篇文章本身并不难理解,结构也很清晰,所以教学时分成两大块,即回忆母

7、亲和关于合欢树。教学的难点主要在于高一的学生本身对父母的关心也未必能完全理解,对于作者因为意外残疾的生活更是陌生,所以必须让他们对文中的一些细节反复朗读体会,最终对文章的情感有较准确的把握。这个工作虽要费些时间,最终是可以让学生读懂的。总之,反复朗读体悟,联系自身思考,是非常重要的。 七、教材质疑 八、附:备课资料 1、关于作者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清华大学附中毕业后,于1969年插队延安,1972年因病致瘫,转回北京,1971年到1981年在北京某街道工厂做工,后主要从事文学创作,现为北京作家协会合同制作家.1979年开始创作,1983年和1984年分别以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

8、荣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1996年11月,史铁生的短篇小说老屋小记获得浙江东海文学月刊“三十万东海文学巨奖”金奖(五万元)。小说记述他在初残后工作于街道小厂时的经历。有人称誉它:“怀旧但不感伤,冲淡悠远,充满寓意。”另外,余华的短篇小说我的故事与陈军的中篇小说禹风、苏童的短篇小说棚车(各三万元)获二等银奖。老屋小记和务虚笔记获得作家报1996年十佳小说奖。1997年当选北京作协副主席。 史铁生的言语风格,也是个性化。他融合了书面语与北京地区的民间口语,偶尔有些陕北方言。适应人物身份的对话多是口语,叙事则多用书面语。小说多用口语,散文多用书面语。而且最有意思的是,他用书面语结构思维的框架,口语

9、则近似于注释一样,解构掉某一种僵死的书面语汇。 读史铁生,是从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开始的。 史铁生写他那段知青生活,应该充满着憎恨和阴冷的情感,他就是在那时失去了最宝贵的健康,但文中却没有一丝的阴郁与灰暗。对陕北那片贫瘠的土地,他怀着那么深、那么质朴的爱,质朴得几乎模糊了它的外在形式。它是小说,当散文读更让人荡气回肠。从那以后,史铁生成了闪耀在我阅读天空中的一颗璀璨的星。 史铁生19岁上失去了行走能力,人生刚刚开始,仿佛都已结束。活着还是死去?在一座名为地坛的园子里,这个坐在轮椅上,自感被命运抛弃的年轻人成年累月想着的就是这样的问题。15年后,他终于将这份心灵档案公布于世,这就是那篇长达15000

10、字的我与地坛,这是我迄今为止读到的最为震撼心灵的散文。郁达夫先生说,好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因为好作品体现了作家的生命意识,融进了作家的血和肉。史铁生像一个“外科医生”,拿起冰冷的解剖刀,将自我置于灵魂的“祭坛”上,作着无情的解剖与拷问。我与地坛中,史铁生与地坛相约,一次次地与园神讨论人的种种痛苦和不幸。但讨论的前提是他得以自己为标本。这真是一次残酷的命运之约。从自身的不幸出发,他说,假如世上没有了残疾、丑陋和愚钝,大家都一样地健康、漂亮、聪明,都一样地幸运,这世界还有差别吗?而一旦没了差别,世界还会有生机吗?恐怕所有的人间剧目都要收场。苦难是必须的,世界的运行需要它。接下来就有一个令人沮丧的

11、结论等在那儿:谁去体现美好?谁来担当不幸?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那么一切不幸命运的救助之路又在哪里?这是一段涅槃式的心灵史,记述了他的个体生命为什么不死却活着、到怎样活下去的激烈冲突。谁不想有好的命运?谁是我们一生幸福与痛苦的设计者?曾是困惑着我的人生之谜。史铁生的好运设计一下子将我从黑暗幽深的生命隧道,引入到光明的开阔地。作者从出生、生活环境、幼教等一个个假设写起,深入浅出地剖析了人无法选择自己出身的悲哀、无法把握自己命运的无奈、无法实现自己价值的痛苦。那么,人生注定是场不可避免的悲剧?不!作者告诫我们,不管怎样,都必须牢记自己是一个“幸运者”,天灾人祸,偶然事件,或许是一种悲剧,但作为人,

12、应有信心,有力量去超越它,去为自己争取一种圆满的结局,好运的设计者就是我们自己。 轮椅是史铁生的精神家园,使其远离世俗的纷扰,对生命作更深更远的玄思,于是又有了近年来的人生笔记病隙碎笔。这是他的病魔困扰,隔几天便需作一次血透的痛苦间隙中写下的,是用随笔写出的哲学笔记。其思考的范围涉及到人生的诸多方面,命运、爱情、疾病、信仰、健康洋溢着智慧、宁静与安详之美,体现了史铁生散文一贯的个性风格,那就是充满了思辨色彩和自叙传的鲜明特点。他把自身分为两种存在,一个是灵魂的“我”,一个是肉体的“我”。灵魂的“我”出离肉体,换一种眼光,以旁观者的身份,去审视现实中的史铁生。无数个日日夜夜,两个“我”进行着面对

13、面的对话。这些人生思考已超出一己的“小我”,上升到一种形而上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境界,是向人类献出的人文关怀的微笑。 今天很少能读到像史铁生这样的让人感动的作品了。现在以水为墨,用“技术”、靠“话语”,在坊间流水线似的生产、“结构”出的作品太多了。那些“写家”的心早成了一块永远也焐不热的又冷又硬的“石头”。史铁生却不同,他以血为墨,篇篇都是从自己温热、宽厚的生命中流出来的。他在自己的精神宇宙中走得太远太远了,他的世界很大很大,简直浩瀚无边。 史铁生(1951),北京人。初中毕业后于1969年到陕北延安地区“插队”。三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北新桥街道工厂工作,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1979

14、年开始发表作品。 初期有的小说,如午餐半小时等,带有暴露“阴暗面”文学的特征。发表于1983年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既是史铁生,也是当时小说创作的重要作品。它在多个层面上被阐释:或说它拓展了“知青文学”的视野,或称它在文学“寻根”上的意义。在“寻根”问题上,作者表达了这样的见解,“根和寻根又是绝不相同的两回事。一个仅仅是,我们从何处来以及为什么要来。另一个还为了:我们往何处去,并且怎么去”。关于后者,他认为“这是看出了生活的荒诞,去为精神找一个可靠的根据”(礼拜日.代后记,华夏出版社1983年版)。 史铁生肉体残疾的切身体验,使他的部分小说写到伤残者的生活困境和精神困境。但他超越了伤残者对命运的

15、哀怜和自叹,由此上升为对普遍性生存,特别是精神“伤残”现象的关切。和另外的小说家不同,他并无对民族、地域的感性生活特征的执著,他把写作当作个人精神历程的叙述和探索。“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史铁生我与地坛)。这种对于“残疾人”(在史铁生看来,所有的人都是残疾的,有缺陷的)的生存的持续关注,使他的小说有着浓重的哲理意味。他的叙述由于有着亲历的体验而贯穿一种温情、然而宿命的感伤;但又有对于荒诞和宿命的抗争。命若琴弦就是一个抗争荒诞以获取生存意义的寓言故事。著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短篇小说命若琴弦,散文我与地坛等。 2、相关作品 秋天的怀念 双

16、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