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1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 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散文之部+第四单元+庖丁解牛+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20212021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 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散文之部+第四单元+庖丁解牛+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20212021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 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散文之部+第四单元+庖丁解牛+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20212021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 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散文之部+第四单元+庖丁解牛+Word版含答案_第4页
20212021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 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散文之部+第四单元+庖丁解牛+Word版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Word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20212021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 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散文之部+第四单元+庖丁解牛+Word版含答案庖丁解牛项羽之死阿房宫赋篇目一庖丁解牛?说(一)简介:庄子(约前369前286),宋国蒙(今河南商丘市东北)人。曾经做过漆园吏。他可能生于没落贵族家庭,生活贫苦,学问渊博,善于辩论。庄子主张“天道无为”。“道”是什么?庄子大宗师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先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这就是庄子“天道无为”的思想,是一种神秘

2、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观点。庄子主张相对主义的认识论。庄子德充符说:“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观之,万物皆一也。”这是一种相对主义的认识论。庄子主张无条件的精神自由。庄子逍遥游中提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他提出一种绝对自由的理想人格,这种人格不感到自己的存在(无己),不追求什么功名事业(无功),不顾忌别人对自己的毁誉(无名),这种人在精神上才是自由的。(二)作品:庄子著作辑入庄子一书,现存33篇。(三)评价:战国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寻背景本文节选自庄子养生主。战国是一个动荡的年代,旧的经济结构被破坏,旧贵族阶级没落消亡,新兴的地主阶级勃勃向

3、上,士人学子们为了推行自己的学术见解孜孜不倦,游走四方。这是中国历史大变动的时代,也是思想大解放的时代。这就是养生主写作时大的时代背景。作为诸子中的一员,传统上庄子被视为没落的奴隶主阶级的代表,不甘于无声息的消亡,但也不想跟不上时代,只能是无为无不为,在夹缝中求生存。养生主就是在夹缝中求生存的教科书。?链常识庄子是庄子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的哲理性著作,也是一部极富文学色彩的著作。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52篇,但留下来的只有33篇。其中内篇7篇,一般定为庄子著;外篇和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学派的作品。其文笔纵横驰骋,汪洋恣肆,变化多端,语言瑰奇多彩,句法灵活跳跃,又善用巧妙的寓言和生动的比

4、喻来说明抽象的哲理,使文章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整体宏观把握?看结构?知文意本文通过对庖丁解牛的过程和经历的叙述,揭示出养生的方法莫过于顺应自然的道理;同时,也反映出只有反复实践,逐步认识和掌握事物的内部规律,然后遵循客观规律处理事务,才能做到“游刃有余”的哲理。?赏技巧1用细致的记叙和生动的描写来阐明抽象的道理如开头的解牛场面,使人可见、可感、可闻。2文章论理深刻透彻,层层相扣,逻辑严密写庖丁解牛的经验,先说“所好者道也”,提纲挈领;然后具体分述解牛经过的三个阶段:开始“所见无非牛者”,三年后“目无全牛”,最后“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写出只有在长期实践的活动中,注意摸索,积累经验,才能掌握事

5、物的内部规律。最后,再拓开一层,以“怵然为戒”说明要想获得自然之道以达到养生的目的,还必须注意在关键地方小心谨慎,专心致志。这样层层深入,把道理说得透彻、完善。3文章语言精练而富有表现力写解牛动作以“触”“倚”“履”“踦”四个字描写,活灵活现地再现了庖丁解牛的娴熟技术,并且运用了夸张手法;写解牛结束后“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寥寥数语,一副怡然自得的神态跃然纸上。另外,出自本文的成语如“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踌躇满志”流传至今,仍有活力。语段细解赏析诵读第1、2自然段,回答以下问题:突破词句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庖:厨师解:剖开、分割(2)砉然向然,奏刀然,

6、莫不中音向:通假字,通“响”奏:进中:合乎(3)手之所触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4)乃中经首之会会:节奏(5)技盖至此乎盖:通假字,通“盍”,何,怎样2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然,莫不中音。()译文:_答案:手所接触的地方,肩所靠着的地方,脚所踩着的地方,膝所顶着的地方,(这些地方)都发出皮骨相离声,进刀时发出的响声,(这些声音)没有不合乎音律的。(省略句,省略主语)文理赏析3下列句子属于侧面描写庖丁解牛技艺高超的一句是()A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B砉然向然,奏刀然,莫不中音。C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

7、之会。D嘻,善哉!技盖至此乎?解析:选DA项是正面描写庖丁解牛的动作,B项是正面描写庖丁解牛的声音,C项是正面描写解牛时的声音节奏,D项是文惠君赞美庖丁的话,属于侧面表现庖丁解牛技艺高超。4对本部分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第1自然段描写了一个场面:庖丁解牛。但是,是以声音描写为主。写解牛时不闻牛惨叫,只能听到悦耳的刀声,暗示了牛在毫无痛苦的情形下被“解”了,说明庖丁的技艺确实出神入化。B文章在记叙庖丁解牛时一连用了5个动词:总的动作描写是“解”,然后分别描写手“触”、肩“倚”、足“履”、膝“踦”,这一系列的艺术化、舞蹈化了的动作描写,已初见庖丁解牛技术的娴熟。C接着侧重描摹庖丁解牛

8、时进刀而发出的声音,又对这声音用了两个比喻。描摹声音时,用了两个拟声词:“砉”“”;两个比喻是“桑林之舞”“经首之会”。生动地描写出庖丁动作的节奏感,表现了一个至高境界。D从结构上看,本部分写这个场面既形象地再现了庖丁技艺高超,又为下文申述其所以如此做了自然的铺垫。解析:选AA项,“但是,是以声音描写为主”错,应是“以动作描写为主”,声音是在这些动作下的声音。诵读第3、4自然段,回答以下问题:突破词句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庖丁释刀对曰释:放下(2)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无非:古今异义词,古义是没有不是,今义是不外乎(多指把事情往小处说)(3)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以:用

9、遇:会合、接触(4)依乎天理天理:古今异义词,古义中,此处是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今义是自然的道理或伦理道德(5)批大郤,导大窾批:击郤:空隙导:顺着、循着窾:空(6)良庖岁更刀岁:名词用作状语,每年(7)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无厚:没有厚度(8)每至于族族:(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9)技盖至此乎乎:疑问语气词,呢进乎技矣乎:相当于“于”,可不译依乎天理乎:相当于“于”,可不译而况大乎乎:表疑问语气,呢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乎:形容词词尾,加强语气,表示强调(10)奏刀然然:象声词词尾,可不译因其固然然:副词词尾,表“的样子”虽然,每至于族然:代词,这样怵然为戒然:形容词词尾,表“的样子”

10、(11)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为:介词,替,给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为:都是动词,前一个的意思是“解”;后一个的意思是“作为”_视为止,行为迟为:两个“为”同义,因为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为:两个“为”同义,因为(12)善刀而藏之善:通假字,通“缮”,修治。这里是拭擦的意思6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1)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译文:_(2)族庖月更刀,折也。()译文:_(3)技经肯綮之未尝。()译文:_(4)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译文:_(5)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译文:_答案:(1)我所喜好的是自然的规律,这已经超过了(一般)技术了。(

11、判断句)(2)技术一般的厨工每月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子去砍骨头。(判断句)(3)宰牛的刀从来没有碰过经络相连的地方、紧附在骨头上的肌肉和肌肉聚结的地方。(宾语前置,应为“未尝技经肯綮”)(4)现在臣下的这把刀已用了十九年了,宰牛数千头,而刀口却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状语后置句,应为“于硎新发”)(5)(我)就小心翼翼提高警惕,目光因为(它)而集中,动作因为(它)而缓慢。省略句,应为“视为(之)止,行为(之)迟”文理赏析7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庖丁“经验之谈”的一组是()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

12、,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ABCD解析:选C庖丁解释良庖、族庖用刀结果不同之原因,不是自己;是庖丁解牛成功之后那怡然自得的神情。8对本部分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庖丁先从多年解牛的感受上谈当初解牛,所见皆全牛,与一般人所见的一样;三年之后,未见全牛,说明他对牛的全身结构完全摸清了。不再把一头牛看成全牛,而是把它看成可以拆卸的东西,这是至高境界。B庖丁再从用刀的结果谈解牛的娴熟。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而庖丁所用之刀,用了19年,解了数千头牛,其刃却如“新发于硎”。庖丁解释用刀结果不同之原因:良庖是“割也”,族庖是“折也”;而自己用刀则是“以无厚入有间”

13、,于是才“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C庖丁虽有高超的技艺,却从不掉以轻心。每当“见其难为”,则“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D文惠君从庖丁的经历中得到的“养生”道理:只有改变环境,不随俗沉浮,解决矛盾,才能保全性命,养护精神。解析:选DD项,应为“只有顺应环境,随俗沉浮,回避矛盾,才能保全性命,养护精神”,因为社会如牛体,尽管矛盾复杂,斗争激烈,但总有间隙可寻,只有像庖丁那样,“以无厚入有间”,绝不勉强硬砍,才能顺其自然,保全性命。一、基础巩固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肩之所倚(y)莫不中音(zhn)B砉然向然(xin)技经肯綮(qn)C批大郤(x)岁更刀(n)D导

14、大窾(kun)发于硎(xn)解析:选CC项,“郤”应读x。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庖丁为文惠君解牛解:剖开,分割B庖丁释刀对曰释:放弃C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进:过,超过D如土委地委:卸落解析:选BB项中的“释”意为“放下”。3下列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一致的一项是()A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B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C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乎D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解析:选B养生,意为养生之道。A项“无非”:古义,没有不是;今义,副词,只,不外乎(多指把事情往小里或轻里说)。C项“固然”:古义,本来的样子;今义,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

15、未尝”:古义,没有拿刀去尝试;今义:未曾。D项“虽然”:古义:两个词。虽,虽然;然,这样;今义,常与“但是”连用,表示承认前边的为事实,但后边的并不因此而不成立。“难为”:古义,难以去做,此指很难下刀。今义,使人困窘,使人为难。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B.C.D.解析:选DD项,都为“从”。A项,因为;替,给。B项,又;竟,竟然,却。C项,依照;凭借。5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A良庖岁更刀岁:每年,名词作状语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游水,名词活用作动词C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善、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D以无厚入有间厚:形容

16、词,与“薄”相对解析:选D厚:形容词,原与“薄”相对,句中活用作名词,厚度。6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臣之所好者道也A良庖岁更刀,割也B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乎C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D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解析:选AA项与例句都是判断句,B项是宾语前置句,C项是省略句,D项为状语后置句。7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庖丁解牛技巧发展的第二阶段:三年后,不再把牛看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因为他对牛的身体结构已完全了解,这反映了他技术的精湛。B庖丁技艺高超的原因之一是他对技术的追求超过了对“道”的追求。C庖丁解牛的故事说明,凡事只有经过反复实践,才能认识并掌握其客观规律

17、;只有认识并掌握它的客观规律,做起来才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D庖丁解牛的故事启示我们,技艺的高超并非天生而来,而是长期反复实践的结果。解析:选BB项,应为“对道的追求超过了对技术的追求”。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译文:_(2)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译文:_(3)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译文:_答案:(1)现在,我是用精神去接触(牛)而不用眼睛去看,(我的)视觉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2)牛的骨节之间有缝隙,而刀刃没有厚度;用没有厚度的(刀刃)切入有缝隙(的骨节),宽宽

18、绰绰的,对于游进的刀刃来说一定是有很大余地的!(3)虽然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它难以下手,就谨慎地为之戒备,目光为之专注,动作为之迟缓。二、阅读鉴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912题。逍遥游(节选)庄周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

19、或不免于洴澼,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途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网罟。今夫斄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注瓠(h):葫芦。瓠落:大而平浅。呺(xio)然:庞大而又中空的样子。洴(pn):浮。澼(p):在

20、水中漂洗。(kun):丝絮。蓬:草名,其状拳曲不直。“有蓬之心”喻指见识浅薄,不能通晓大道理。樗(ch):一种高大的落叶乔木,但木质粗劣不可用。狸(l):野猫。狌(shn):黄鼠狼。罟():网的总称。斄(l)牛:牦牛。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树之成而实五石树:树木B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为:调制C今一朝而鬻技百金鬻:卖D客得之,以说吴王说:游说解析:选A树:栽种。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途匠者/不顾/B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途/匠者不顾/C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

21、/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途/匠者不顾/D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途匠者/不顾/解析:选B“顾”是动词,其前面应有发出其动作的主语,“匠者”明显为其主语。由此排除A、D两项。据语意,可知形容词“臃肿”“卷曲”分别描述的是树木的“主干”和“枝条”,句中“本”和“枝”应做句子的主语,故可确定B项正确。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惠子使用比喻的手法,用瓠大无用形容庄子的理论虽然宏大,但实际上却毫无用处,对庄子的学说加以否定。B对于“不龟手之药”,有的只能世世代代漂洗丝絮,有的却能用它为官做相,庄子用这个故事说明惠子“拙于用大”。C惠子又用

22、樗树大而臃肿、不中绳墨、不合规矩的比喻,再次指出庄子理论的大而无用,希望庄子能接受儒家的观点。D庄子巧借惠子樗树的比喻提出即使真是百无一用,但仍可以在“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保持“逍遥”的境界。解析:选CC项,“希望庄子能接受儒家的观点”说法错误,文中没有谈论儒家的学说。12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则所用之异也。译文:_(2)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译文:_答案:(1)能使手不皲裂,药方是同样的;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2)大树不会遭到刀斧砍伐,也没有什么东西会去伤害它。虽然没有派上什么用场,可是哪里又会有什么困苦呢?三、语言应用13请从下列历史人物或文学形象中任选一组,说明你更喜欢其中哪一位,并陈述理由。第1组:孔子与庄子第2组:项羽与刘邦第3组:李白与杜甫第4组:林黛玉与薛宝钗要求:对所选组中两个人物或形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