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电子产业展望(下)_第1页
世界电子产业展望(下)_第2页
世界电子产业展望(下)_第3页
世界电子产业展望(下)_第4页
世界电子产业展望(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12 年世界电子产业展望(下)(接上期) 平板显示走向成熟平板显示器自 1973 年开始应用于计算器起,迄今己有近 40年的历史,随看TFT-LC强晶技术的发展,上世纪90 年代平板显示取代CRT显像管,进入大规模生产及应 用,抢进笔记本电脑及台式 PC市场,21世纪初掀起 平板电视应用高潮,进展十分迅速, 2008 年平板电视 出货量即超过CRT电视,市场趋向成熟。据市场调研公司DisplaySearcM古计,2011年全球 TFT-LCtM晶面板与上年相比的面积增长率将是历史 最低的2% (图2所示)。大尺寸TFT-LC强晶面板与上 年相比的供货量增长率甚至低于整机(电视及个人电脑等

2、)的增长率。原因是市场低迷,整机厂商对面板的过剩库存进行了调整, 导致 2011 年面板需求的进一步减少。在去年年末和年初调整完成后,库存达到合理水平, 该公司预测, 2012 年液晶面板可望有16的强势反弹,但终因液晶电视市场已经成熟, 2013 年后复 将回归个位数增长。同时,DisplaySearch司预估2011年世界主要液晶电视面板厂商的出货量将仅达2.1 亿片,不仅较2010 年减少 6, 而且也是有史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预期 2012年将有力反弹 19, 达2.47亿片 (表 3所示 )。按金额计算,2011年世界显示器市场及FPD市场规模将比上年减少4 ,分别为1100 亿美元

3、及 1090亿美元。同样, 2012 年将恢复增长,但2013 年以后增长率将长期徘徊在5以下。平板电视趋于饱和,今后移动设备将唱主角。 2011 年智能手机用面板需求将超过电视及个人电脑, 估计 2014 年将超过传统手机面板需求,且智能手机需求仍在持续快速增长,因而说它目前在全球FPD市场中最受关注也并不过分。DisplaySearch司认为,笔记本电脑用面板需求将在 今后较长时期内保持10%15%左右的年增长率,但 受到平板电脑的竞争,笔记本电脑用面板需求会有某种程度的减少,今后平板电脑用面板需求必将超过笔记本电脑(见图3)。 日本显示器业希望在中小尺寸显示器领域对抗韩台,重振日本领先全

4、球的雄风,由有政府背景的“日本产业革新机构” (INCJ鼻头,投资2000亿日元 (占 70股份 ), Sony、 东芝和日立制作所参加,于 2011 年 11 月 14 日宣布, 就中小尺寸显示器业务的合并正式签订了协议, 成立 “日本显示器” 公司 (暂定 )。2010 年东芝、Sony 和日立在中小尺寸面板的全球市占率合计约22%,将一举超越目前的龙头厂商Sharp(约15 ),以及韩国三星和台湾奇美电子(各 12 )。在苹果公司 iPhone 4 手机的引导下,显示屏制造工艺从3um 提高到了 2.5um, 2012 年将进一步提高到 2um,2013年1.5um,智能手机还追求高清晰

5、度,也将从2011 年的 326dpi 不断提升到 2012年的 360dpi, 2013年的 400500dpi。日本“产业经济情报中心(IEK)预测,世界TFT 液晶面板(包括非晶硅和低温多晶硅)今后的(按销售额计算)市场年增长率仅为24%,而未来OLED面板的 年均增长率则高达26左右,2015年可望达到 50亿美元 ( 图 4),不过两者以实际数额相比,届时约为2 :8,还有相当差距。从OLED生产厂商看,韩国公司投 资最为积极。三星(SMD)2011年启用第5.5代工厂, 2012下半年可启用8.5代工厂,而LG Displa则正投 资建设 4.5代工厂, 2013年也可能启用 8.

6、5代工厂。 在产品战略方面,SMD与LGD略有不同,SMD优先发 展中小型移动产品应用,而 LG Displa则把电视作为 主要目标,计划在2012年推出OLED电视。日、中国 台湾(地区)对OLED发展并不晚甚至更早,但因认识不 足导致发展停滞,被韩国赶超,业界建议双方应携手 急起直追,以对抗韩流。在苹果手机的带动下,触摸屏也获得了业界特别注意和大力发展。据DisplaySearchg近发表的报告称、2011年世界触摸屏达到 12 亿片、 130亿美元的市场规模,应用最多 (按数量计)的手机(智能手机)约占 7 成, 平板电脑预计到 2017 年则有望达到触摸屏总需求量的近40,若按面积计算

7、它的贡献率会更大。按静电容量方式主流技术的触摸屏发展如图 5 所示。世界消费电子市场温和成长据市场调研公司IHS iSuppli日前报告,包括液晶电视、DVD、 蓝光播放器、 录像机、 便携媒体播放器、台式和手持游戏机、电子书阅读器、机顶盒、电池充电器等在内的世界消费电子业, 2011 年的总收入由于宏观经济不景气而大不如预期。该公司原预测 2011年将增长6.4,达3744亿美元, 而后下调为仅增 1.5,达 3519 亿美元,比 2010年上扬近 8,相差悬殊。主要原因之一是约占消费电子近30的液晶电视销售不理想,估计收入仅1040 亿美元,未达原预测的1100 亿美元。此外,便携媒体和M

8、P3播放器受到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冲击而被摈弃,如苹果公司一度最为热销的iPod也未能幸免,2011年第二季度仅销750万台,相比上年同期的 940 万台,相差20之多。但电视、蓝光播放器等产品还有反弹的可能,故该公司预测世界消费电子未来3 年仍可保持温和增长, 直到 2015 年才会走向下坡之路,庙时将达4000亿美元,20102015年的年均增长率为3.7 ,尚算差强人意(图 6)由于经济发达地区包括北美、西欧和日本众多家庭已经完成从CRT电视到平板电视的过渡,市场趋于 疲软,市场调研公司DisplaySearch日前公布的数据表 明, 2011 年美国电视市场出货量仅微增约2,西欧更下降

9、了 1.5%,日本在政府政策鼓励下,经过20092010 两年的飞速增长后, 2011 年电视市场江河直下,急泻40以上,尽管当年有停播模拟电视之举,稍有补益, 但还难逃沉沦。 救市只有依靠新兴市场, 中国、拉美、印度等因平板电视普及率相对较低,发展空间甚大, 有可能补发达地区之欠。 该公司报告指出, 2011年世界电视出货量比上年下降了3,共计 2.52 亿台。IC Insights公司则预测,2011年世界电视市场将在 2010 年增长13.2的基础上,微增1.7,达2.36亿台, 2012年可望回升5.1,达2.48亿台 (图 7)。DisplaySearch司指出,液晶电视无疑已是电视

10、市场主流,今已独占84的市场份额,正是由于其出货量仅从 2010年的 1.92亿台略增到 2011 年的 2.1 亿台,未达预期的 2.17亿台,导致整个市场低迷。该公司同时指出, 2011 年中国平板电视市场达4600 万台,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市场,而据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等最新的联合调研报告显示, 2011 年中国平板电视市场销售规模预计为 4161 万台, 同比增速明显放缓,仅为4,与以往五六年的连续两位数增长不能同日而语。 奥维资讯公司预计, 而今往后到 2015年的年均需求也只在4600万台左右, 可见整体电视市场已趋饱和, 难有大作为。DisplaySearch司还说,2011年

11、世界LED背光液晶电视约占液晶电视出货量的 46, 3D 电视约占8,这两种高端产品对2011 年液晶电视的价格起了维稳的作用,平均每台约降7,从而使行业营收还稍有增长, 但到 2013 年前后随着新品的价格急剧下降, 液晶电视业势将萎缩。依据该公司发表的数据预测,世界液晶电视的平均单价正一路下滑,从2010 年的 s23美元, 2011 年的 485 美元,再降至2012年的 448美元, 直到 2015 年的 315 美元, 5 年下降 40, 生意不好做, 前景不乐观。 等离子电视在液晶电视的冲击下,4049英寸产品市场相继失守,不得不转而主攻50英寸以上市场,但其所占市场份额在不断缩小

12、,预计将从 2011 年的7减小到2015 年的5,只在50 英寸以上产品中可望占有4050%的份额。面对电视业 的现实,向来以提供电视用SoC片上系统)首家公司为 荣的博通公司于 2011 年 9 月宣布撤销该项事业, 关闭 了有关的产品开发和行销单位。同年10 月 Intel 也裁撤了面向家电开发SoC的数字家庭部(Digital Home Group),归并到了笔记本和平板电脑部(Notebook and Tablet Group称雄等离子电视市场的松下公司日前宣 称,将大幅度缩减有关电视的亏损部门, 2010 年刚投 产的兵库县某主力等离子显示器工厂停止生产,千叶县的液晶屏工厂干脆计划

13、卖掉。这对中国的显示器事 业倒或将是个利好消息。已经研发了十几年并在3D 电影的引领下, Sony公司将2010年定为“3D元年”,但终因产品价格过高、 技术瓶颈和内容缺乏等因素发展并不顺利, 2010 年世 界 3D 电视总出货量不过320 万台,与原预计600 万台相去甚远。 预测 2011 年可成长到约 2000 万台, 2015 年可望达 1 亿台的规模。当下平板电视几成鸡肋, 3D 电视技术的推广和普及,成为全球电视行业发展的大势所趋。到目前为止,日本有 10 家、北美有11 家、欧洲有 34 家电视台已在进行3D 电视节目的播出,伦敦奥运会也将采用 3D 信号转播, 我国央视、 北

14、京台、上海台、 天津台、 江苏台和深圳台等 6 家电视台于 2012年元旦试播,春节正式开播3D 节目,预期到“十二五”末,共要开通10 个 3D 频道。艰据NPD DisplaySearc松司的最新报告,人们惊讶发现, 西欧和中国是3D 电视最具发展活力的地区,特别在 2011 年 3 季度,中国 3D 电视的渗透率高出美国一倍之多, 北美和日本还都低于中东市场 (图 8), 原因据称是北美消费者比较青睐于大尺寸、性价比高的电视; 而中国消费者则更愿意购买具有新鲜感的如 3D、LED背光和智能电视等。不过话说回来,虽然3D 很时髦,但它面临的问题不少,除了人们传统电视收看习惯不易改变以外,业

15、内人士还指出: 内容 (片源)匮乏是目前3D 电视产业发展的最大软肋, 2D 可转 3D 不错,可质量很难令人满意;其次,当下 3D 电视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性还比较明显,而从技术角度上来讲无法完全解决,例如,相当大比例的观众观看时会头晕、头疼、恶心等,对眼睛尚未发育健全的儿童尤甚: 再者, 3D 电视厂家们“窝里斗”严重, 3D 电视的技术流派现有快门式、不闪式、裸眼式等等,互争短长,未来发展何者将成主流尚无定论,消费者贸然选购,几年后或将陷于边缘化而悔之莫及; 最后, 3D 电视产业缺乏统一的行业和国家标准,并未形成统一,这使厂家在 3D 节目的拍摄、编辑、制作、压缩、传输、存储、显示格式等方

16、面各自为政,极易造成浪费。此外,带着眼镜看 3D总不是个事,又费钱,戴着又重又不方便,本来带眼镜的观众再带一副更添麻烦,观看时只要摇一摇头就会看不清 3D 画面。 记得台湾一开始就主张搞裸视3D,很有远见, 在针对 3D 电视的一项调查中表明, 8 成以上的消费者都表示 “戴眼镜很麻烦” , 裸视式备受期待。东芝公司一向专注于 3D 裸视电视的开发,在日本已上市 12 英寸和 20 英寸两种款式, 并将在欧洲上市55英寸的大画面裸视3D 机型。日本NEC公司则主打便携式裸视3D产品。专业人士指出,这或许是裸视3D 最先应用的滩头阵地,认为游戏机是目前最适合的应用, 开发也更为容易些。市调公司I

17、n-Stat报告,尽管移动3D产品尚处于萌生初期,还有许多技术难题需要克服,但随着时间的前进,问题的解决,而将迎来市场需求的高潮。公司预测,2015年世界移动3D产品将突破1.48亿台,其时手持 3D 游戏机的渗透率将近30。2012 年,可 3D裸视的笔记本电脑将达100 万台, 2014 年可 3D 裸视的平板电脑占 14。据报道,台湾华硕公司于 2011年 6 月展出裸视3D 笔记本电脑后,日本东芝旋于 7月率先上市产品,三星与其他笔记本电脑大厂也将纷纷参战,市场可望热络起来。只是其价格昂贵,且所用“Head Tracking技术只适于一个人观看,故厂家是把功能重点放在3D 观看上还是笔

18、记本电脑上还要有明确抉择,据称把3D 作为附属功能,且不使产品价格上涨太多才是明智的选择。又据台电子时报日前报道, 3D 面板将向两极发展,大的有电视,小的有相机、游戏机、摄像机、手机等等,而PC则受到冷落,认定它是并不友好的 3D 平台。据调查,有的人看完电视便上网,也有人边看电视边上网,加上手机、平板电脑、电脑都能用作电视终端,人说现在进入了“泛电视化”的时代,对传统电视能否继续生存下去提出了挑战。另一方面,电视也在不断发展,联网电视,智能电视,中国则提出了“云电视”(实际与智能电视相仿佛),电视正从单向传播,走向互动,并企望攻入电脑领域,具有电脑的功能。市场调研公司DisplaySearch日前报道,联网电视还在继续发展, 2011 年世界销售的电视中,联网电 TOC o 1-5 h z 视占27,预计到2015年可上升到占S4,1.55亿台,其中日本联网电视最为普及,渗透率达87,西欧其次,占83,北美占62,中国59。2011 年智能电视成了各大厂商抢占市场的主要武器,市场上也有不少电视都打出智能牌。智能电视最简单的定义是,传统电结合PC功能,技术也不算 难,就是对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