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点试卷(一)附答案_第1页
2020年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点试卷(一)附答案_第2页
2020年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点试卷(一)附答案_第3页
2020年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点试卷(一)附答案_第4页
2020年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点试卷(一)附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20 年高考语文钻石考点专题卷 (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 01 论述类文本阅读(一)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题。联想所伴的快感是不是美感呢?历来学者对于这个问题可分两派,一派的答案是肯定的,一派的答案是否定的。这个争辩就是在文艺思潮史中闹得很凶的形式和内容的争辩。依内容派说,文艺是表现情思的,所以文艺的价值要看它的情思内容如何而决定。侧重内容的人往往从这个基本原理抽出两个其他的结论,第一个结论是题材的重要。所谓题材就是情节。他们以为有些情节能唤起美丽堂皇的联想,有些情节只能唤起丑陋凡庸的联想。第二个结论就是文艺应含有道德的教训。读者所生的联想既随作品内容转移,则作者应设法把读者引到正

2、经路上去,不要用淫秽卑鄙的情节摇动他的邪思。形式派的标语是“ 为艺术而艺术 ” 。他们说,两个画家同用一个模特儿,所成的画价值有高低;两个文学家同用一个故事,所成的诗文意蕴有深浅。从此可知艺术之所以为艺术,不在内容而在形式。单拿图画来说, 一般人看画, 都先问里面画的是什么, 是怎样的人物或是怎样的故事。 这些东西在术语上叫做“ 表意的成分 ” 。近代有许多画家就根本反对画中有任何“ 表意的成分” 。看到一幅画,他们只注意它的颜色、线纹和阴影,不问它里面有什么意义或是什么故事。假如你看到这派的作品,你起初只望见许多颜色凑合在一起,须费过一番审视和猜度,才知道所画的是房子或是崖石。这一派人是最反

3、对杂联想于美感的。就广义说,联想是知觉和想象的基础,艺术不能离开知觉和想象,就不能离开联想。但是我们通常所谓联想,是指由甲而乙,由乙而丙,辗转不止的乱想。就这个普通的意义说,联想是妨碍美感的。美感起于直觉,不带思考,联想却不免带有思考。在美感经验中我们聚精会神于一个孤立绝缘的意象上面,联想则最易使精神涣散,注意力不专一,使心思由美感的意象旁迁到许多无关美感的事物上面去。在审美时我看到芳草就一心一意地领略芳草的情趣;在联想时我看到芳草就想到罗裙,又想到穿罗裙的美人,既想到穿罗裙的美人,心思就已不复在芳草了。联想大半是偶然的,这些联想纵然有时能提高观者对于这幅画的好感,画本身的美却未必因此而增加,

4、而画所引起的美感则反因精神涣散而减少。知道这番道理,我们就可以知道许多通常被认为美感的经验其实并非美感了。假如你是武昌人,你也许特别欢喜崔颢的黄鹤楼诗;假如你是陶渊明的后裔,你也许特别欢喜陶渊明集 ;假如你知道达?芬奇的声名大,你也许特别欢喜他的蒙娜? 丽莎 。这都是自然的倾向,但是这都不是美感,都是持实际 人的态度,在艺术本身以外求它的价值。,有删减)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内容派的学者认为:文艺是表现情思的,文艺的价值是由它的情思内容如何而决定的,所以题材和含有道德教训都很重要。形式派的宗旨是“为艺术而艺术”,他们只注重艺术本身的美感,反对杂联想于美感。联想是知觉和想象

5、的基础,有时虽能提高观者对于这幅画的好感,却未必增加画本身的艺术美。一个人特别欢喜达? 芬奇的蒙娜 ? 丽莎 ,这可能只不过是他个人的态度,并没有真正体会到绘画本身的美。【答案】 B【解析】B项,范围扩大,“形式派的宗旨,他们只注重艺术本身的美感,反对杂联想于美感”错误。 依据原文第二段“近代有许多画家看到一幅画,他们只注意它的颜色、线纹和阴影,。这一派人 是最反对杂联想于美感的”可知,反对杂联想于美观的是“近代许多作家”,而“近代许多作家”并不等同于“形式派”,同时,“他们只注意它的颜色、线纹和阴影,不问它里面有什么意义或是什么故事”其中的“颜色、线纹和阴影”也不等同于“艺术本身的美感”。下

6、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文章争论的焦点是文艺的价值是由内容决定还是形式决定。文章使用看到芳草联想到穿罗裙的美人的例子来证明画本身的美感会因为精神涣散而减少。文章通过形式派画家的作品须审视和猜度才知道所画何物来证明他们重形式而不重内容的艺术理念。文章论证思路清晰,并且运用了对比论证、比喻论证、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使论证更加深入。【答案】C【解析】A 项,曲解文意,“文章争论的焦点是文艺的价值是由内容决定还是形式决定”错误。由原文第一句“联想所伴的快感是不是美感呢?历来学者对于这个问题可分两派”可知,说明“联想所伴的快感是不是美感呢?”是两派争论的焦点,不是“形式和内容”的争

7、辩,“形式和内容”的争辩是在论证“联想所伴的快感是不是美感”。 B 项,篡改原文,“来证明画本身的美感会因为精神涣散而减少”错误,由原文第三段“而画所引起的美感则反因精神涣散而减少”可知,说明是“画所引起的美感”减少,而不是“画本身的美”减少。C项,正确。D项,无中生有,文中没有使用比喻论证的方法。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一项是A. 针对文章开头提出的联想所伴的快感是不是美感的问题,作者更加赞成形式派的主张。B. 白居易所讲“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侧重于文艺的内容,与文艺的美感无关。近代画家反对画中有“表意的成分”,他们在创作时不会太在意里面的意义或故事。因为联想是妨碍美感的,而

8、艺术又是创造美的,因此艺术应该和联想分离。【答案】A【解析】B 项,说法绝对,“与文艺的美感无关”错误,由原文第一段“依内容派说,文艺是表现情思的,所以文艺的价值要看它的情思内容如何而决定。侧重内容的人往往从这个基本原理抽出两个其他的结论”可知,说明即使是内容派,也是“侧重”内容,而不是“与文艺的美感无关”。C项,以偏概全,“近代画家反对画中有表意的成分”错误,依第二段的中心句“形式派的标语是为艺术而艺术”可知,本段中列举的画家、 文学家不是所有的, 只指“形式派”的。 D 项, 说法绝对, “因此艺术应该和联想分离”错误, 由原文第三段“就广义说, 联想是知觉和想象的基础, 艺术不能离开知觉

9、和想象, 就不能离开联想”可知,去掉“就广义”与原文意思不符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题。百年中国美学的现代建构离不开对西方美学的借鉴, 但这种借鉴乃是一个首先“学西”、继而“化西”的创造性现代转化的过程, 某种意义上也是中西互鉴的特殊形态, 从而达别中西美学不同程度的创新融合。中国现代美学主要奠基人之一的王国维, 早在 20 世纪初 , 在译介叔本华患观主义意志论哲学著述基础上 , 撰写了迥异于传统思想的红楼梦评论 ;借鉴康德美学“鉴赏判断的四个契机”说 , 首次提出“一切之美 , 皆形式之美也”的重要主张, 并建构起具有中国传统特质的“古雅”说 ; 借鉴德国古典美学诸家, 对中国古

10、典美学尤其是先秦道家美学思想作了深刻反思, 自觉把二者加以融会贯通, 写出了人间词话这一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之作, 创建了以“境界”为核心范畴、意蕴丰厚的创新美学体系,对传统的“意境”说作出了具有现代性的创造性开拓。王国维之所以在融通中西上作出如此巨大的贡献, 与他具有超越中西学术二元对立的现代视野有密切关系。他主张“学无中西” , 批评持中学西学二分的“俗说” , “虑西学之盛之妨中学 , 与虑中学之盛之妨西学者, 均不根之说也” , 认为“余谓中西二学 , 盛则俱盛 , 衰则俱衰 , 风气既开 , 互相推助 , 且居今日之世, 讲今日之学, 未有西学不兴而中学能兴者;亦未有中学不兴而西学能兴

11、者。”这样一种关于中西学术互助、互动、互促、互鉴的精彩之论, 至今仍不失其高远眼光和宏大气度。另一位中国现代美学的主要奠基人蔡元培, 在国内最早全面介绍了康德的美学思想, 对康德关于审美四契机说 , 运用儒家思想作了“超脱”“普遍”“有则”“必然”的创造性阐述 ; 从儒家以德为本的思想出发 , 借鉴康德有关思想并加以吸收融合, 同时借鉴席勒的美育理论, 强调“涵养德性, 则莫如提倡美育” , 进而提出了中国现代美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美育代宗教”说。还有梁启超, 前期以启蒙为宗旨, 强调文艺改造人心的社会功能, 提出了诗、文、小说的三界革命论“新民立人”或曰“移人”; 后来借鉴西方哲学智、情

12、、意三分理论, 用儒家思想加以化用 , 提出以“情感教育”“趣味教育”为中心、以文学艺术为主要内容和形式的“趣味主义”美学主张, 在上世纪 20年代产生了广泛影响。其中“趣味教育”一词 , 乃是直接借鉴、改造了西方的提法。其后 , 中国现代美学大师朱光潜进行自觉的中西比较和互鉴 , 达到了对西方美学有选择、有针对性的消化、吸收和融通。这种中国古代美学“化西”式的现代转化并非个例 , 在一个世纪以来一批学贯中西的大 学者中具有相当的普遍性, 他们都为中国美学的现代建构作出了重要贡献。尽管他们中有人提出“以西释中”的口号, 表面上抬高了西学, 但他们所作的理论探索和创新, 实际上超越了“以西释中”

13、 , 达到了中西互鉴互融的高度。 总之 , 以文明交流互鉴的视域回顾百年中国美学现代建构的历程可以发现, 虽然这个时期我们的主动借鉴占主导, 但实质上这是特定时代条件下中西文明互鉴的一种特殊形式。( 摘编自朱立元文明交流互鉴视域下中国美学的现代建构 )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A. 王国维融通了德国古典美学各家与中国古典美学思想, 写出了中国现代美学 奠基之作人间词话 , 创建了创新美学体系。 B. “美育代宗教”说继承了儒家以德为本的思想, 同时也吸收、融合了康德的有关思想, 并借鉴了席勒的美育理论。 C. “趣味主义”美学主张以“情感教育”“趣味教育”为中心,

14、以文学艺术为主要内容和形式, 它改造了西方的理论。 D. 中国古代美学“化西”式的现代转化在一个世纪以来的一批学贯中西的大学者中具有相当的普遍性, 他们都为中国美学的现代建构作出了重要贡献。 【答案】 C【解析】C项,“它改造了西方的理论”错,原文第四段的表述是“趣味教育一词乃是直接借 了西方的提法”。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开篇指出百年中国美学的现代建构是在借鉴西方美学中进行的 , 借鉴是创新的重要途径, 这是本文论证的立足点。 B. 文章以王国维、蔡元培、梁启超等美学大家为例 , 阐述了中国现代美学对西方美学的借鉴和超越的进程。 C. 文章以较多文字介绍了王国维

15、美学思想的贡献, 肯定了他所具有的超越中西学术二元对立的现代视野。D. 对文明交流互鉴视域下中国美学的现代建构这一话题 , 文章先提出观点 , 后运用举例等方法进行论证 , 最后总结 , 重申观点。【答案】B【解析】B 项,“超越”错,原文第五段末“超越了以西释中,达到了中西互鉴互融的高度”并未提到二者有高下之别。根据原文内容 ,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如果固执地坚持中学、西学二分的狭隘观念, 一味“学西” , 而不知中西互鉴互融就不可能有中西美学的创新融合。王国维与蔡元培最早借鉴了康德的审美四契机说, 并结合本国传统思想, 各自提出了有创造性的学说主张。蔡元培、梁启超在建构自己的美学思想时,

16、先借鉴西方美学思想, 后吸收中国儒家思想。“以西释中”是西学为贵思想的外化 , 中国古代美学的现代转化表明“西学”较之“中学”更具包容性。【答案】A【解析】B 项,“最早借鉴”错,于文无据,原文是“王国维 借鉴康德美学鉴赏判断的四个契机后吸收”D 项,说,首次提出一切之美,皆形式之美也的重要主张”, 并未说“最早借鉴”。C项,“先借鉴错,原文是“蔡元培, 在国内最早全面介绍了康德美学思想 , 对康德关于审美四契机说, 运用儒家思想作了“超脱” “普遍” “有则” “必然”的创造性阐述”,是运用儒家思想对康德美学做了创造性阐述。“中国古代美学的现代转化表明西学较之中学更具包容性”错,中国古代美学

17、的现代转化是由 目崇拜”和“闭关排外”的现象。希望今天的中国学术界,能够彻底抛弃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或者妄 自尊大、闭关排外的心理。“学西”到“化西”, 是中西方美学互鉴互融的特殊形态,文章并未就中西方美学的“包容性”进行比较说明。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题。前几年,我提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设想,这是我的心愿。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并不容易,比如当今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历史上大多遭受过西方殖民主义的欺凌,这些国家的民众,由于受一种被扭曲的心理的影响,容易产生两种截然相反方;一种是闭关排外,甚至极端仇视西方。目前,这种仇视西方的状况似乎已经酝酿成一股社会潮流。从另

18、一方面说,作为强势文明的发达国家,容易妄自尊大,热衷于搞“传教”,一古脑儿地推销自己的“文明”,其实这样做会蒙住自己的耳目,成了不了解世界大势的井底费孝通中华文明经历了几千年,积聚了无数先人的聪明智慧和宝贵经验,我想我们今天尤其需要下大力气学习、研究和总结。面对今天这种“信息爆炸”、形形色色“异文化”纷至沓来的时代,我们需认真思考怎么办。全盘接受、盲目排斥都不是好的办法,我们应该用一种理智的、稳健的,不是轻率的、情绪化的心态来“欣赏”它。要知道不是完美无缺的,都有精华和糟粕,所以对涌进来的异文化我们既要“理解”,又要有所“选择”。为了人类能够生活在一个“和而不同”的世界上,从审美的、人文的层次

19、上,在人们的社会活动中树立起一个“美美与共”的文化心态,这是人们思想观念上的一场深刻大变革,它可能与当前世界上很多人习惯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相抵触。在这场变革中,一定会因为不被理解而引起一些人的非议甚至抵制,特别是当触动到某些集团的利益的时候,可能还会受到猛烈的攻击。但是,当我们看到人类前进的步伐已经迈上全球化、信息化的道路;已经到了一个必须尽快解决全球化和人类不同文明如何相得益彰、共同繁荣的紧要关头,这些抵制和攻击又算得了什么。下列对“美美与共的文化心态”在文中含义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它需要彻底抛弃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和妄自尊大、闭关排外的心理。这是一种理智的、稳健的而不是轻率的、

20、情绪化的心态。这是一种对涌进来的异文化既“理解”又“选择”的心态。这是与当前世界上很多人习惯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相抵触的思想观念。【答案】 C【解析】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A、 B、 D 三项只是含义的一个侧面,没有触及核心内容。下列解说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 )人类不同文明相得益彰、共同繁荣,“和而不同”,就能“天下大同”。今天尤其需要下大力气学习、 研究和总结经历几千年、 积聚了

21、无数先人聪明智慧和宝贵经验的中华文明。当今世界上发展中国家仇视西方的状况已经酝酿成一股社会潮流。树立“美美与共”的文化心态,一定会受到某些人的非议、抵制或可能的猛烈的攻击。【答案】 C【解析】C项,仇视西方的应该是历史上大多遭受过西方殖民主义欺凌的当今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民众;“已经酝酿”前应有“似乎”二字。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某些发达国家拥有强势文明,却已经成了不了解世界大势的井底之蛙。面对今天的“信息爆炸”、纷至沓来的“异文化”,我们不能全盘接受、盲目排斥。异文化并非完美无缺,我们要用科学的态度去判断它的精华和糟粕。人类已经迈上全球化、 信息化的道路, 必须力

22、排对“美美与共”的抵触, 才能达到“天下大同”的境界。【答案】 A【解析】首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 A 项,“已经成了”有误,应是“容易成为”。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题。鲁迅主张掀翻吃人的宴席,捣毁安排这宴席的厨房,但是,这宴席的一切享有者都必然要保卫这盛宴免遭扰乱,这就决定了鲁迅与权威话语之间的对立关系 . 鲁迅的一生,直接干预政治的行为不多,极少发表政治时评。他总是守在文化阵地上,从事他的文学活动,而政治家们却对他视若洪水猛兽,原因大半在此。但是,鲁迅与权成话语的冲突不仅

23、在于他对古老传统的无情批判,还在于他虽然很少谈政治,却从骨子室与政治权威格格不入,作为独立的现代知识分子,他不可能重新回到依附权威的旧路。他获得了现代独立性,也为这独立性付出了人生的代价,那就是要孤独地承受来自权威的各种压迫. 而鲁迅的性格又使他越是在压迫之中,越容易坚守阵地。他顽强地坚守着知识分子独立的话语立场,捍卫着知识分子独立的话语空间,无论有什么样的压迫,也决不放弃知识分子对现实社会和文化传统的独立批判权,在对权威话语的反抗中,鲁迅以自己的话语实战确立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话语的独立性。大概应该承认,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也有自己的某种独立性,而且历史上几千年一再出现的“道”与“势”的冲突往往显

24、示着他们的骨气,但是,“道”与“势”的冲突是有限的、暂时的,从理论上讲,只有遇到“无道昏君”时这种冲突才会发生。如果皇帝宝座上坐的是“有道明君”,这“道”与“势”就是统一的这种统一之所以是常态而不是偶然,是因为古代帝王不仅多是圣人之徒,与读书人本是同门弟子,而且即使不是儒家信徒,在统治国家时也决不拒绝孔孟之道。儒家学说的命运来如此:所有旧秩序的破坏者都要反孔,到旧秩序破坏完了,要建设自己的新秩序时就转眼变成尊孔的表率,这原因在于儒家学说是一种有利于安定团结的学说,它有助于使人做稳奴隶。正因为这样,在古代中国,“道”与“势”没有根本的冲突。同时,科举制在弥合着“道”与“势”的裂缝。“天不变,道亦

25、不变”的现念使古代文人没有承担知识分子的使命,而去探寻新“道”,这就避免了许多冲突,然而,正因为这样,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话语,中国文学也一样没有知识分子独立的话语空间。知识分子往往都很敏感,但有鲁迅那种感觉的大概不多。鲁迅总有一种压迫感,总感觉自己是奴隶,仔细想想, 社会并未与鲁迅特别过不去, 压迫放在别人身上也许根本没有感觉, 鲁迅却为之痛心疾首. 然而,正是这种感觉分出了觉醒和麻木,分出了甘于做奴隶和不甘做奴隶。在文坛上,则从帮忙与帮闲的文学中分出了独立的知识分子话语,这种感觉使他与权势者格格不入。鲁迅反复抨击奴才,反对奴性,反对奴隶道德,是对奴隶制度和奴隶主义的彻底反叛。

26、这与鲁迅对权威的反抗是一致的,是鲁迅反抗权威话语的一种表现。反对奴性之举与社会统治者制造奴隶的愿望是背道而驰的。中国历代统治者都希望知识分子帮忙制造听话的奴隶。鲁迅却坚决拒绝这种合作,背离了传统的康庄大道,而走上了孤独的险途。这是一切有奴隶主思想的人都不欢迎的,然而,没有这一点,就没有知识分子话语的独立性。(摘编自李新宇鲁迅: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话语的基石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鲁迅与权威话语之间的关系对立,他不直接干预政治,极少发表政治时评,是政治家视鲁迅为洪水猛兽的原因。无论有什么样的压迫,鲁迅也决不放弃知识分子对现实社会和文化传统的独立批判权,捍卫知识分子独立的话语空间。

27、因为古代帝王多是圣人之徒,在统治国家时决不会拒绝孔孟之道,所以在中国历史上“道”与“势”统一是常态。鲁迅反复抨击奴才,反对奴性,反对奴隶道德,是对奴隶制度和奴隶主义的彻底反叛,是反抗权成话语的一种表现。【答案】A【解析】A 选项,原文中说“鲁迅的一生,直接干预政治的行为不多”选项中说“他不直接干预政治”,曲解了文意。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文章运用比喻的论证手法,把鲁迅对政治权威的反抗比作推翻吃人的宴席、捣毁安排宴席的厨房。文章以中国历史上几千年一再出现的“道”与“势”的冲突,论证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独立性的局限性。文章以鲁迅对权威话语的反抗为前提,论证鲁迅以自己的话语实践确立了中

28、国现代知识分子话语的独立性的观点。D. 文章首先指出鲁迅与政治权威格格不人,接着阐述中国历史上知识分子的局限性,最后归结论点。【答案】B【解析】B 项“以道与势的冲突,论证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独立性的局限性。”错,结合原文“天不变,道亦不变”的现念使古代文人没有承担知识分子的使命,而去探寻新“道”,这就避免了许多冲突,然而,正因为这样,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话语,中国文学也一样没有知识分子独立的话语空间。”文人的做法使得“道”与“势”没有根本的冲突。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如果儒家学说是不利于团结的,科举制没有弥合“道”与“势”的裂缝,古代文人就能承担知识分子的使命,去探寻新

29、“道”。因为所有旧秩序的破坏者都要反孔,所有新秩序的建设者都要荨孔,所以儒家学说成了一种有利于社会安定团结的学说。鲁迅意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身份,但他在精神上已经不是奴隶,他的这种反抗态度和立场使他与权威形成了一种紧张的对立关系。社会统治者希望制造奴隶, 而鲁迅反对奴性之举与此相矛盾, 中国历代知识分子都帮忙制造听话的奴隶,而鲁迅却坚决拒绝这种合作。【答案】 C【解析】A项“古代文人就能承担知识分子的使命,去探寻新“道”,判断绝对化;B项颠倒因果,参照原文“到旧秩序破坏完了,要建设自己的新秩序时就转眼变成尊孔的表率,这原因在于儒家学说是一种有利于安定团结的学说, 它有助于使人做稳奴隶。 ”D

30、项由原文“中国历代统治者都希望知识分子帮忙制造听话的奴隶”可看出这是统治者的一种希望,而选项表述“中国历代知识分子都帮忙制造听话的奴隶”则将其变成了事实。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题。从普遍意义看,劳动是创造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必要手段,既是人的生存生活之本,也是社会不断进步的根本动力。马克思提出的“劳动创造了人”成为大众常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学会生存”成为国际共识。劳动教育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从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社会积累的生产生活知识技能,着重培养自食其力的本领、尊重劳动人民的情感和劳动创造的精神。显然,劳动教育是培养青少年运用知识技能获得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教育实践

31、,可以培养青少年尊重劳动、劳动人民和劳动成果的意识,培养为自我服务的技能以及认真、负责、创造性地对待劳动的态度,培养合作劳动和独立劳动的能力。劳动教育要帮助青少年正确评价劳动的意义和价值,了解社会百业分工 和个人职业倾向,明白劳动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任何职业都有意义,都很光荣。在这个意义上说,劳动教育属于一种高级的社会实践,是了解与服务社会不可缺少的教育活动,是强 国富民的大事。而一般意义上的知识学习、科学实验、研学旅行和社会实践等,主要解决认识深化、知行统一问题;单纯的职业技术教育侧重技能培养,都不属于劳动教育的范畴。劳动是生活的第一需要,各国都非常重视青少年学生劳动意识和能力的

32、培养。在社会主义国家,劳动教育被赋予特殊的含义,就是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作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体脑结合、全面发展教育理念的有效途径,就是把劳动教育作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重要内容。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贯通,在劳动教育中发现五育、渗透五育、落实五育,在五育中认识劳育、把握劳育、实现劳育。我们一方面要看到劳动教育的独特价值,它关系到青少年劳动素养的培养,这是其他四有无法替代的;另一方面要看到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树德、增智、健体、育美作用。一方面要看到劳动教育的内容价值,生活劳动着重解决个人自理问题,生产劳动侧重解决物质财富创造问题,服务劳动侧重解决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关

33、系;另一方面要看到劳动教育的载体价值,五育并举,发挥协同育人的作用。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展劳动教育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要看到,勤劳节俭是中华民族的宝贵基因,重视劳动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的光荣传统,培养时代新人对劳动教育的要求极为迫切。另一方面也要清醒地看到,当今时代传统生活生产方式和组织形态发生重大变革,会对劳动教育产生影响和冲击。要构建科学实用的现代劳动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既培养兢兢业业的普通劳动者,还培养大国工匠,也培养创造发明的科学大师,形成崇尚劳动创造的社会风气,从简单体力劳动引向创新创造复杂劳动,加快教育强国和制造业强国建设。( 摘编自曾天山劳动教育的时代价值与落实机制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劳动创造了人”是说劳动创造了物质、精神财富,劳动教育推动人类可持续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