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精神和特点_第1页
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精神和特点_第2页
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精神和特点_第3页
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精神和特点_第4页
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精神和特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 页共6页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精神和特点正如瞿同祖先生在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一书的导论中所说的:“法律是社会的产物,是社会制度之一,是社会规范之一。它与风俗习惯有密切的关系,它维护现存的制度和道德、伦理等价值观念,它反映某一时期、某一社会的社会结构,法律与社会的关系极为密切。”而法律与社会有怎样的关系,又是怎样相互影响的,则是这本书要解决的问题,但最关键的还是由此探讨中国古代法律的基本精神和基本特点。通过阅读探讨的过程和结果,我也对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有了新的理解。一、对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总体看法如今大多数人对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持批判的态度。大多认为它重刑轻民,与社会生活不能很好得结合,而且刑罚太

2、残酷、太野蛮。最重要的一点,是觉得它体现的是封建阶级和统治者的意志,是封建阶级用来压迫百姓的。而对于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批判,主要是基于两种心态。首先是因为渴望民主的和符合宪政要求的法律制度,但中国现行的法律制度与之还有差距,渴望的民主还实现不了,于是人们便批判所有不民主和不民主的东西,就连不民主的古代法律制度也一并批判了。其次是因为意识形态的关系,为了确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就要对非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东西进行批判,而体现封建意识形态的古代法律制度也首当其冲。对于这些批判,大部分是应该承认的,但我们不应该用现代的意第 页共6页识形态和认知水平来苛求古人。没有民主和宪政观念的古

3、人,怎么可能制订出民主的和符合宪政要求的法律制度呢?意识形态在分析一个问题时是不可忽视的,但把任何问题都降低到意识形态的层面上分析,必然会有人们自身意识形态的价值观的介入,就无法宽容地、客观地分析不同意识形态的东西。而抛开意识形态,对中国古代法律制度客观地分析,是现在所缺少的。不论何种制度,其产生并不是由某个人和小群体创造出来的,即使他们再杰出、再卓越;而一定是有它的历史渊源和社会基础,必须植根于历史和社会的土壤才能生根发芽。一种制度产生之后,也要在社会中推行,接受社会和历史的检验,正如我们说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符合社会现实的制度必会很快地消亡,只有符合社会现实的制度才会存续下去

4、。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历经两千多年,体制、名目等都有所变化,但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是延续的,能够存在两千多年,至少是符合当时的社会条件的。二、法律儒家化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是和儒家思想紧密结合的,这是中国古代法律制度最根本的精神和特点。儒家讲礼数,重人伦,讲究三纲五常,而为了维护这些东西,不但要靠教化和道德,有时也要用法律和刑罚的手段。正如瞿先生所说:“儒家并未绝对排斥法律及刑罚。”1秦汉之法律为法家所订立,纯粹体现法家精神。自汉武帝时儒家兴起,然1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第357页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页共6页第 页共6页而法律不能朝令夕改,儒家只能把自己的思想和主张融入法律,与原有的法家思

5、想相结合。及至魏晋,儒家又趁改朝换代,订立新法之际加入些许儒家的因素,每朝每代不断加入新的因素,内容愈趋完善。至隋唐,儒家的思想和主张基本上都已融入法律之中,形成完全儒家化的法律,后世也大多沿用此体系。魏晋的“八议”、“十恶”,隋唐的“亲亲得相首匿”、“准五服治罪”都是儒家思想的体现。三、阶级间的差异中国历代都很重视阶级间的差异,这也体现在法律制度的规定上。从衣食住行到婚丧祭祀,特权阶级与平民阶级都是不同的。“古人认为这种差异必须严格维持,绝对不容破坏,否则,必致贵贱无别,上下失序,而危及社会秩序”2。饮食方面,“天子食太牢,诸侯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豚,士食鱼炙,庶人食菜3。衣饰方面,每朝每代

6、都规定庶人的衣服只能用很少的一两种颜色,大多是黑白两色,而不同品级的官吏,衣服的颜色也不同。不但在服色上区分,在材料和装饰上也有严格区分。住房的大小,间数试样和装饰也各有不同。唐代三品以上堂舍不得过五间九架,厅厦两头门屋不得过三间五架,四、五品堂舍不得过五间七架,门屋不得过三间两架,六、七以下堂舍不得过三间五架,门屋不得过一间两架4。古时平民出行不得骑马,而非皇帝恩准,王公大臣也不得乘车舆,民间更不得擅自乘用。这些也出现在唐律疏议、元典2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第151页中华书局2007年版国语。楚语下唐书。舆服志章、明会典等法律文本中。各阶级之间的通婚也是不为社会所赞许的,只能阶级内婚。魏晋

7、时重门阀,士庶之分极严,士族为保持其尊严,平日避免与庶族来往,更不肯与之通婚。若士族与庶族通婚,则必为士族所不齿,其整个家族将丧失声誉和地位。有时政府也制定法律。北魏和平诏曰:“夫婚姻者人道之始然中代以来,贵族之门多补率法,或贪利财贿,或因缘私好,在于苟合,无所选择,令贵贱不分,巨细同贯,尘秽清化,亏损人伦,将何以宣示典谟,垂之来裔?今制皇族、师傅、王公、候伯及士民之家不得与百工技巧卑姓为婚,犯者加罪。”5隋唐之后科举兴起,门阀逐渐消灭,阶级内婚才逐渐一同消失。丧葬的用具,礼仪也显示着阶级的差异,官吏用的棺椁都是用朱漆的,而庶人的棺木只能用黑漆,不得用朱红。6抬柩者唐时品官多至二十人,庶人只八

8、人,清时品官多至六十四人,庶人但十六人。但法律在这方面的规定却没有发生很大效力,庶人往往会逾越规制厚葬其亲,为表孝道,官府也不多追究。最初在上古时代,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但祭其父。魏书明会典国语。楚语下12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第116-117页中华书局2007年版最初庶人只能祭一代,后来逐渐推及二代、三代、四代。8清时品官士庶皆奉高、曾、祖、祢四代祭祀,于是不再有世代多寡之分,但祭器祭品上仍有很大不同。四、家族与法律中国古代社会十分注重家族间的关系与秩序,这也体现在法律上。中国古代的家族是父权家长制的,一切权力都集中在家长手中,父亲是权威,母权是附属于父权的,受父权节

9、制,但也须受到尊敬,子女对父母不得有半点违抗。法律对其承认和支持,也使他的权威增强。古代的传统思想认为“男尊女卑”,女人始终在男人意志和权力之下,没有自己独立的意志,女子从出嫁起便由父权之下移交至夫权之下。法律发展到生杀权完全由国家行使时,自然不容许任何一个公民随意杀人,父母对子女也是如此,不过比一般的案件轻得多。唐、宋律杀子孙皆处徒刑,殴杀徒二年,刃杀二年半,若子孙违犯教令而杀之,减一等9。常人斗殴轻伤则笞杖,重则徒流,致死或杀人没有不偿命的。明、清法律更为宽容,子孙违犯教令、殴骂不孝,被父母杀死是可以免罪的。而父母提出子女违犯教令,法司不会要求提出原因,也不会核查。反过来子孙对父母犯罪则要

10、采取加重刑罚,子孙应以恭谨孝顺为主,对于父母的侵犯法律和社会皆不容许,多以不孝罪处置,刑罚极重。骂人在常人不算犯罪,但骂父母、祖父母则列入不孝罪,处以绞刑10。殴打父母除元律外不论有伤无伤,伤重伤轻,故伤或误伤,一律处斩。若致父母死亡,罪加一等。法律上对父母的身体是绝对保护的,注重客观事实远重于主观的意志,只要父母死伤因子而起,不问谁是谁非,都逃不了杀伤父母的罪名,按服制重办11。夫妻相殴,法律上完全按尊卑相犯的原理来处置。妻殴夫唐、宋第6页共6页第6页共6页律徒一年,伤重者加凡斗三等,明、清律但殴杖一百,折伤以上加凡斗三等,至笃疾者绞。殴夫致死皆处斩刑,故杀凌迟,谋杀与谋杀期亲尊长同罪。夫殴妻唐、宋律伤者减凡人二等,明、清律折伤以上减凡人二等,以下勿论,且须亲告。在夫为妻纲的理论之下,认为夫殴妻如父母殴子孙,是治理家庭的一种手段,是合理行为。12五、结论以上对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作了特点和精神的分析,只是选取了其中一部分,并没有完全论述。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法律的几个基本特点,同时也是其一贯秉持的精神注重阶级差异,维护家族的秩序,以儒家思想为指导。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在当时确实是起了规范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的,即便它不民主也不符合宪政。但民主和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