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生成的世界_第1页
主体生成的世界_第2页
主体生成的世界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主体生成的世界张恩和先生学术研究涉猎广泛,包括鲁迅思想研究、鲁迅旧诗研究、郭沫假设研究、郁达夫研究等领域,其中又以 普迅研究的成绩坡为突出。在我看来,其治学中值得注意的特点是,关注鲁迅反封要、鲁迅与辛亥革命等问题,并且总 结出自己的基本原那么。他的学术研究在在表达着改革开放初期的学术风气,,表达出鲁迅研究、现代文学研究与1980年 代社会思想变化的共振性和同步性。在今天看来,不仅没有过时,而且很值得重新检讨。张恩和先生在研究中非常重视鲁迅的反封建主义。他认为,鲁迅到日本之后,认识到必须摧毁封建主义思想体系。 封建社会的核心是专制,命脓是等级制度,要害是家族统治。他认为,鲁迅反对帝国主义,但更看

2、到封是主义的流毒对 我们民族的开展和进步是最大的障碍,也就是强调对专制主义传统思想的批判是最迫切的问题。张先生在多篇文章中梆 反复强调这一观点,甚至提出,与封建主义的斗争,是鲁迅一生中最重要的斗争;对羚球主义本质的揭露和批判,也是鲁 迅最重要的功绩。这构成了其鲁迅研究的一个重要思想面向。应该成认,张先生的观点并不另类,代表着20世纪80年代鲁迅研究的某种共识。然而,时于今天的青年学者而 言,封建主义这个术语已经“去学术化”,基本上已经腐于失效的概念,很少有人再频繁使用。但是,一个理论概念在学 术市场上的身价涨趺,既可能与其自身的阐释能力有关,也可能与这个学术市场的潮流、风向变化有关。这个概念本

3、身 在新时期之初是非常流行的、关键性的概念。今天的备受冷落,可能与其自身的理论局限有关,反过来,也可能反映了 学术界的某种势利和思维的受限。换言之,“封戏主义”这个概念可能需要重新推敲和界定,但指出中国社会具有某种迥 异于欧美社会的性质和文化,并且这种性质和文化仍在阻碍着中国的现代化、世界化的进程,这一判断可能仍有其价值。举个例子。俞可平认为,“封速”一词在汉语中自古有之。柳宗元封建论所说的1封建特指春秋以前各国“封国土, 建诸侯的分封制度,秦朝以后这种封建就没了,中国长期的历史显然不是柳宗元所说的1封龙。马克思主义语境下的封 建主义源于欧洲中世纪的封地采邑制度,封建制度的实质是以领主或地主占

4、有土地、剥削农民舸余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制 度。显然,中国传统社会也并不是严格意义上马克思所说的封建社会。所以,用“封建主羲”作为主要框架来分析中国传 统社会并不合适。俞可平本人提出,能够比拟确切地反映中国传统社会政治形态的概念是官本主义。事实上,除了这 两个概念之外,学术界还提出了“宗法地主专制社会”*郡县制社会”选举社会”帝制农民社会-君主专制和地主经济形 态”皇权官像专制社会“帝制农商社会”等各种观点。这无疑说明,尽管“封建主义”这一概念/椎架并不一定完全适合于 分析中国传铳社会性质,但中国传统社会的那种根深蒂固的、与欧美社会差异极大的特性是确实存在的。因此,更新认识张恩和先生对曾迅反时封然

5、主义问题的关注,就可以在以下三个方面展开:首先,如上所言,封 建主义概念自身的局限并不能取消或弱化我们对中国社会特殊性质的追问。在中国与世界关系面临转型和更新结构的今 天,这一问题显得格外紧迫。其次,“封建主义”这一概念是从19世纪欧洲横向移植来的,是对19世纪欧洲状况的重复, “但每一次重复同时也是置换一不仅是背景差异的产物,而且也是一种政治性的置换。这些概念重组了历史表达,也打 破了旧表达的统治地位,从而为新政治的展开铺垫了道路。这并不是说这一时代的话语实践不存在概念或范畴的误植, 而是说假设无对这些概念或范畴的政治性展开过程的分析,我们根本不能理解它们的真正内涵、力量和局限,从而也就不

6、能通过它们理解20世纪中国的独特性”。也就是说,封建主义这个概念本身的兴衰成败,就是鲁迅研究史乃至新时期 以来的思想史研究的重要课题。第三,张先生诚然是强调鲁迅彻底的反封建主义的一面,但如果我们将封运主义替代为 中国传统社会特殊性质”,那么售迅本人显然也是这一性质的基因携带者。那么,善迅是否也具有某种“封建性”,鲁迅的 反封建与自身对封建性的超越是什么关系,就自然成为需要追问的问题。值得思考的一个现象是,在第二代现代文学研究者身上,往往存在着内在的矛盾性,即他们在强调生命体验和主 观投入的同时,又高度重视实证,坚持实事求是的治学原那么。他们的“道与术之间隐含着一种看起来矛盾紧张,但又奇 特地彼

7、此共存的关系,正是这种内在的张力催生了第二代现代文学学者富有中国学术特色的、兼具义理和考据,主体介 入、现实批判和文献辨正共存的研究风格。这一点在张恩和先生身上也有表达。例如,张恩和先生素以对作家深入妥帖的情理辨析和理论评价见长,但他并不拒绝进行严肃细致的史实考证。他 的鲁迅的初恋和咎迅为何提前离开厦门,就是很典型、很有价值的考证文字,自成一家之言。他根据鲁迅旧诗 的研究状况,借鉴古典学术传统,采用“集解”的方式研究鲁迅旧诗,并且提出这一工作其实可以当作“情报资料”来看,体 现了他自觉的文献意识:我可以和古人的集解、集释不同,不必将主要力量放在对诗句的研究上,逐字逐句提出自己的看法。我给自己定

8、 下的任务是尽量完全地把别人的研究成果汇集起来,自然,在此基础上,我可以本着实事求是的原那么和“双百”方针,也 谈点自己的看法,或者竟是提出问题。时至今日,他的鲁迅旧诗集解仍是鲁迅旧诗研究不可绕过的重要著作。在现代文学发生“文献转向”的今天,强 调张先生的考证功夫,似乎是有意溢美,以塑造张先生文献研究先驱的地位。但在我看来,张恩和这一代学人的史料考 证之所以值得重视,正在于其历史和时代赋予的特殊性,亦即“以考证为批判,换言之,在他们的研究中,考证最初往 往以方法论的面目出现,但最终却是具有根本的价值论的意味。由于种种原因,在中国学术传统中,考证有时并不仅仅 意味着历史事实的考订,而是具有意识形

9、态的颠覆力量,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中,实证主义常话具有批判性的意味,常常 是新思想、新文化的先遣队和助产土。这既是文化传统的产物,也是善迅研究传统和现代史的产物,很值得注意和讨论。 张恩和先生等现代文学研究的第二代学人,虽然多数也接受了正规的大学教育,但相对而言,20世纪中国壮阔激烈的革 命历史才是他们最重要的课堂,他们更多是从家国的动乱和生命的颠沛中思考自我与研究对象。时他们而言,相较千思 想,知识始终是第二位的。这就使他们的考证一定是服从于义理.史实,一定是服从千史识的。自然,这在今天很容易 被诟病为不够学院化、规范化,但这种不够学院化、规范化自有它的优势。至少在他这一代学者身上,多有心忧家国

10、 的情怀和与现实肉搏的勇气,而少有惊仃腐儒的酸气与蝇营狗苟的铜臭。随着代际开展,学科逐渐正规化、体制化、专 业化,不少青年学者受到更完整的学术训练,更加技术主义,其考据和论证也变得精致化,计算机技术的引入更使文学 研究具有了数字化的一面,但学科单创期的某些内在能量也在衰减、消散。长此以往,令人不蔡忧虑,在学术研究日益 强调客观、实证、数据,日蓝排斥主观、情感的今天,现代文学研究需被人工智能彻底取代还有多远?数字人文是否景 终会变祖只有数字而无人文?这其实涉及如何认识研究主体的问题。张恩和先生并不讳言鲁迅研究的特殊性,在世纪之交,他提出鲁迅研究的三个基本原那么:现实性、时代性和群众 性。我认为,

11、他没有明言但实际上坚持的还有一个主观性原那么,这个原那么可能更具有决定性。他在我的鲁迅研究中 说:我一向认为,研究售迅不应简单地将他当历史、当作一段作家研究,而应该把他当作一种精神上的对话者或引领 者,以他为精神偶像。研究鲁迅不仅不同于研究自然科学,甚至也不同于一般的社会科学研究。在那些研究中,研究者 和研究对象保持一定距离,保持客观冷静态度,研究者本身是不必要也不应该投入自己的热情和主观精神的。而在研究 鲁迅时,那么应该有主观精神的融入,用胡风的话说,简直是应该表现出不能抑止的热情,用全身心投入并拥抱他,并且 应该表现出研究和学习相结合,即人们常的1知行合一工时鲁迅要有一种以之为范,“虽不能

12、至,心向往之的心情和态度。 和当前“唯主观而欲去之、追求价值中立”的学术正确完全不同的是,张恩和毫不隐讳、毫无保存地提出鲁迅研究 应该有主观精神的融入,应该以“研究和学习相结合”的杰度对待曾迅。这是令人惊讶的,因为这种观点对学术研究客观 性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但张恩和先生偏偏就坚持着这种看起来不能成立、初学者也不会坚持的观点,毫不忧谬畏讥。批评张先生是容易的,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理解和分析他对主观性的强调和坚持。他在文中所坚持的主观性,其 实就是主体性的表现,是主体性的另一种表述形式,也就是强调在鲁迅研究中应该坚持主体性。张恩和先生把主体性表 述为主观性,又表述为以研究对象为学习对象,这种看法是

13、否恰当可以讨论,但其对研究者主体性的坚持是值得我们分 析的。历史地看,主体性这个概念其含义异常丰富,但简单说就是“主体所潜在地具有并且能够发挥出来的属性,对 我个人来说,张恩和先生对主体性的强调有以下几点启示:首先,主体性思维要求以人为根本,反财将人视为工具。在研究作家时,就会将作家视为一个以人为基础的主体, 而不是空洞的、非人格化的符号。例如,在回答鲁迅为何提前离开厦门这个具体的学术问题时,张恩和一方面成认原因 的多元性,但另一方面又极为重视,鲁迅作为人的情感性,看到鲁迅作为普通人的一面,进而提出鲁迅的私人感情生活是 他选择提前离开展门的主要因素:种种原因,种种目的,都绕不开一个起主导作用(

14、激化作用)的因素,就是希望尽快 和许广平在一起。这是鲁迅作为普通人内心深处的主观愿望和情感需要,我们不但不应回避,相反响该予以足够的重 视。一张恩和先生自己解释,这是为了呼应鲁迅是人不是神、摆脱泛政治化的视角去观察鲁迅的学术思潮而作。将作 家从政治幽灵的附体中解放出来,重新认识其主体的意志、情感、实践,才能再现作家作为人”的丰富性和受杂性,这 是文学研究主体性思维的前提之一。其次,主体性的特征之一就是为我性。马克思曾说,但凡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梆是为我而存在的”。 当然,我们不能狭隘地去理解这个“我”,它既可以是个体,也是指整个人类。但在学术研究这种主客体关系中,这个“我” 显然是指

15、研究者自身。所以,研究中的主体性思维,就要求以研究者为中心,研究不再是服务于客观对象,不再被客观 对象所支配,而是从研究者自身需要出发,为研究者自身而服务,如比,研究者自身的存在价值才能得到确立,研究作 为一种实践活动才有其意义。对鲁迅研究来说,从因果逻辑上看,当然是先有鲁迅才有鲁迅研究。但是从话语建构的角 度看,鲁迅又是鲁迅研究所塑造的;从主体性角度看,鲁迅研究又是为研究主体服务的,是研究主体获得主体性的途径, 因此在这个意义上,鲁迅研究并不附属/依附于鲁迅,而是平等、独立于鲁迅的。鲁迅研究既是对客观对象的探索,也是 研究主体自我实现的方式。那么,无论其研究结果的性质、状况如何,都应视为“这

16、一个”研究主体的实践行动的成果, 都是“这一个研究主体生成的方式,都应加以严肃的对待和充分的尊重。从这一意义上看,鲁迅研究自身的历史与善迅 文本具有同等的重要性。最后,人的主体性不是单一的、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历史的、实践的,是在具体社会关系中,“社会历史中行动 的人所具有的性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从不同的思想、观点、方法去改造世界,表现出不同性质、不同方向的主 体性,这就是不同代际研究者同中有异的原因。这也启示我们,在鲁迅研究中,尽管以张恩和先生为代表的第二代学者 的学术影响多被笫一代和第三代学者所遮蔽,隐而不彰,但其研究主体性仍应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开掘。同时,新一代的 学者也应在学术实践的过程中坚持主体意识,在主体间的相互观照、交互和斗争中,追求并实现自身的主体性。也只有 这样,研究包括张恩和先生在内的善迅学术史,才能不断地成为一代又一代研究者主体性的重要源臬,因此不同代际、 彼此影响和共在的主体,最终参与并决定了意义世界的生成。张恩和:我的鲁迅研究,6上海鲁迅研究2019年第1期,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9年版。俞可平:官本主义: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学分析,法治政府网,htlp:详见李振宏:4秦至清曳权专制社会说的经济史论证,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