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初中语文 第18课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教学课件_第1页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初中语文 第18课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教学课件_第2页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初中语文 第18课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教学课件_第3页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初中语文 第18课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教学课件_第4页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初中语文 第18课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教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第五单元 记游天下学习目标理清文章的脉络,概括作者在各拉丹冬的所见所感。(重点)品味文中的优美语句,感受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体会本文把对景物的描写与身体状况、内心体验、邈远思绪融为一体的写法。(难点)体会作者细腻而丰富的情感,激发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怀。(重点)新课导入 各拉丹冬位于青海省杂多县唐古拉山乡境内,海拔6621米,是唐古拉山脉最高峰,藏语意为“高高尖尖的山峰”。为长江的源头。今天我们学习马丽华的游记散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揭开各拉丹冬神秘的面纱,感受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细腻而丰富的情感。走近作者 马丽华,1953年生,山东济南人,作家。 主要

2、作品有诗集我的太阳,散文集追你到高原终极风景,长篇纪实随笔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及论著雪域文化与西藏文学。其中,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三部后来合集出版为走过西藏,是马丽华最具代表性的文集。她被誉为“西藏的行者和歌者” 。背景资料 藏北游历的写作与人文纪录电影万里藏北的拍摄关系密切。马丽华是这部电影的主创之一,在拍摄过程中更深刻地认识了藏北的自然与人文,也经历了“高原反应”、骨折等种种磨难。1987年3月上旬,作者跟随电影摄制组走进各拉丹冬,随后记录下此次经历。字词梳理黧黑( )棱角( )砾石( )骤然( )虔诚( )蠕动( )腈纶( )漫溢( )敦实( )草坝子( )风云变幻( )接踵而至

3、( )熠熠烁烁( )llnlzhuqinrjnydnbhunzhny shu字词梳理词语解释蠕动:像蚯蚓爬行那样动。敦实:结实;粗壮,敦厚诚实。风云变幻:比喻局势的动荡与变化。熠熠烁烁:形容光彩闪耀的样子。川流不息: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地行进。漫不经心:疏忽大意,一点儿也不放在心上。整体感知1.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讲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的见闻和感受。2.本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以时空为顺序。以作者跟随摄制组探险的两天行踪为线索。整体感知第一部分(12)第二部分(311)写初见各拉丹冬的景象。详写第一天在不同地点所见的景象及感受。本文可以分为几个

4、部分?每个部分都包含哪些自然段?分别讲了什么内容?第三部分(1215)略写第二天再次进入冰塔林的经过。1.作者在营地远眺时,看到了怎样的各拉丹冬?品味第一部分西北阴坡尽是冰雪,景色单调东南阳坡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黧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高峻雄壮、变幻莫测精读细研2.作者为何要提到风行一时的“长江考察热”? 赞美了探索长江源头的探险者,既侧面表现各拉丹冬自然环境的险恶,也暗示了下文作者和摄制组将遭遇严峻的考验。精读细研1.请简要描述作者在第一天的行程。品味第二部分1安营2驶过冰河3进入冰塔林精读细研2.根据第二部分的内容,完成下面的

5、表格。所至所见所感砾石堆上接近冰山爬过冰洞置身冰窟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浩浩苍苍的冰天雪地屏风一般、各种图案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纷纷扬扬的雪粒、千姿百态的冰体、太阳下的冰世界、冰山上纵横的裂纹感叹造物主无所不能的创造力图案形状难以名状自成一番天地感慨自然永恒的存在和漫长的变化精读细研3.作者是怎样描写各拉丹冬的冰塔林的?作者对冰塔林的描写有详有略,略写时一笔带过,详写时细致刻画。从描写自己身处冰窟的感受开始,写到冰风的呼啸与川流不息,然后详细描写冰体形态的千奇百怪、美不胜收。精读细研作者在描写冰塔林时非常注意把主观的感受、想象与客观的描写融在一起,往往从眼前的景物出发,做时间维度上的

6、延展。如对冰窟和冰风的描写,突出异样的“温暖” 感受,既写风的“扫荡”,更把思绪放飞到洪荒之始,感喟于自然的永恒。这样的写法既增加了文章的厚度,也赋予文章独特的韵味。精读细研4.冰塔林给作者留下了哪些印象?1冰雪世界,天气寒冷,气候变化多端2海拔很高,活动困难3狂风一刻不停4晶莹连绵,静穆庄重5感悟自然的永恒与伟力,为之震撼精读细研1.作者在观赏雪山时,产生了哪些联想和想象?品味第三部分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

7、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精读细研2.本文叙述的是作者跟随摄制组游览各拉丹冬的经历,将题目改为“各拉丹冬游历记”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 从题目本身看,“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既表明游览的地点是各拉丹冬,又强调了“在长江源头”,点明了各拉丹冬作为长江的源头,哺育了中华文明的主题;而“各拉丹冬游历记”只能显示出游历的地点。精读细研从文章结构看,“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这个题目与文章结尾相呼应。从思想感情看,“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暗示了文章的主旨,是作者情感的触发点。此外,“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这个题目能引发读者的思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精读细研1.这一派奇

8、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这里的“眩晕”和“卖弄”是什么意思?传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眩晕”原指感觉到本身或周围的东西旋转,这里指“浩浩苍苍”的美景令人目不暇接;“卖弄”原指有意显示、炫耀,这里贬义词褒用,指大自然的无穷创造力在各拉丹冬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两个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作者面对冰峰、冰河、冰谷等景色时的震撼,以及基于人与自然的对比而产生的对自然的敬畏。精读细研2.风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它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着,又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删去加红的部分,全句的表达效果会有怎样的变化? 删去加红

9、部分后,全句就只是对眼前景物的实实在在的描写,缺少了对大自然漫长历史和永恒运动的想象。没有了想象之美,景物也就缺少了神韵。精读细研3.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作者是怎样描写冰山的裂纹和皱褶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作者并没有详细描写冰山裂纹和皱褶的形状,而是由此写到关于冰川、冰山形成变化的想象,把冰山的皱褶想象成树的年轮。这样的写法能让读者联想到眼前景物“背后的故事”大自然漫长、反复的变化,并由此认识到:这冰山、冰川其实是大自然漫长历史的一部分。精读细研1.文中多次写到作者的身体状况逐渐恶化,随着身体

10、状况的恶化,作者的内心体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与此同时,她观景时的思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疑难探究内心体验观景时的思绪还有心思担心身体的不适会不会影响自己的心态哀叹“我要死了”感到自己“已经衰竭”,甚至想到就长眠于此远观、张望冰峰和冰河,感叹造物主的创造力由眼前的景物想到寒风的永恒、冰体的改变和冰川的消长想象长江源头的流水将演绎出宏伟的故事疑难探究2.作者多次写到自己在高原上的疼痛、恶心,甚至觉得“要死了”,这些内容与文中的写景有什么关系?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作者反复叙写自己在各拉丹冬糟糕的身体状况。从侧面写出了各拉丹冬自然环境的艰险。突出了本文“所至”和“所见”的独特性。从某种意义上来看。作

11、者的身体状况构成了文章的一条潜在线索。随着身体状况越来越糟糕,作者对各拉丹冬的感受与理解却越来越细致,想象也越来越富有诗意。疑难探究 这样的写法,既能使读者体会到作者的乐观与坚强,也让文章显得更亲切、真实、可信。作者忍受着身体的痛苦坚持行走、体验甚至考察,这给本文增添了一定的苦难美和悲壮美的色彩,也使文章主题超越了“观赏自然”的范畴。疑难探究3.同为游记散文,从写作角度看,本文和壶口瀑布有哪些不同? 壶口瀑布游踪不明显,空间变化不大,作者是站在“河心”这一立足点上游目四顾,变化视角的;本文按照时空顺序行文,采用的是移步换景的写法,先是途中远眺,然后在砾石堆上四顾,然后靠近冰山近看,接着进入冰塔

12、林(特别是冰窟)细看。写景线索不同疑难探究 壶口瀑布选择最能体现黄河壮美景象的“美点”,进行了集中描绘,并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受;本文对各拉丹冬雪山的“形美”着墨不多,写个人的苦难占不少篇幅,更偏向于主观化、印象化地写景物的“神韵”。内容的侧重点不同疑难探究 壶口瀑布除将自己观景时的体验融入景物描写中外,也用不少的篇幅表达自己的思考;本文很少有直接抒情、议论的句子,甚至直白的表达也很少,作者都是将自己细腻的感受与思考渗透在写景叙事的字里行间。表达感受的方法不同疑难探究 梁衡面对枯水期的壶口瀑布,虽也惊叹,更多的却是旁观欣赏,他的思维方式偏重人文主义,擅长从景物中引出关于人生的思考,深刻而厚重;马

13、丽华的思维方式则偏向自然主义,文中关于自然伟力和无尽时空的思考融在对自然的敬畏、礼赞中,含蓄邈远,富有诗意。审美倾向和思维方式不同疑难探究 壶口瀑布的语言既宏阔又不失细腻,既有画面感又有动态,既畅达又经过精心打磨;本文的语言似不刻意经营,又颇为工巧,有着与景物相称的庄严感。语言风格不同疑难探究本文是一篇游记。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和旅行的进程,记下了在各拉丹冬的见闻和感受,描绘了各拉丹冬的壮美景色和冰塔林的神奇,表达了“我”对神圣的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敬畏和赞美之情。主旨归纳1.移步换景,结构严谨。 本文按照游览的顺序,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来观察描写景物,描写了由各拉丹冬山脚到砾石堆,穿冰洞入冰塔林,置身冰窟等不同地点的景观。在不同的段落中都有交代行踪的语句,既相互照应,又使得文章的结构更加严谨。写作特色2.巧用修辞,形象生动。 文中多处巧妙使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将雄壮苍莽的各拉丹冬描写得形象逼真,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如“整座冰塔林就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自成一天地”,运用比喻的修辞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