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污染源烟气流量在线监测技术规范_第1页
固定污染源烟气流量在线监测技术规范_第2页
固定污染源烟气流量在线监测技术规范_第3页
固定污染源烟气流量在线监测技术规范_第4页
固定污染源烟气流量在线监测技术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固定污染源烟气流量在线监测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固定污染源烟气流量在线监测技术规范编制组2021年09月PAGE 18项目名称:固定污染源烟气流量在线监测技术规范。项目承担单位:山东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淄博市生态环境服务质量控制中心、山东大学。主要起草人:张淼、刘常永、李峰、崔琳、董勇、王增国、张茂利、张同星、张亮。目 录 TOC o 1-3 h z u HYPERLINK l _Toc82592620 1.任务来源 PAGEREF _Toc82592620 h 3 HYPERLINK l _Toc82592621 2.工作过程 PAGEREF _Toc82592621 h 3 HY

2、PERLINK l _Toc82592622 2.1 成立编制组 PAGEREF _Toc82592622 h 3 HYPERLINK l _Toc82592623 2.2 查询资料和初步调研 PAGEREF _Toc82592623 h 3 HYPERLINK l _Toc82592624 2.3 开题论证 PAGEREF _Toc82592624 h 3 HYPERLINK l _Toc82592625 2.4 编制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和编制说明 PAGEREF _Toc82592625 h 4 HYPERLINK l _Toc82592626 3.标准编制的必要性 PAGEREF _Toc

3、82592626 h 4 HYPERLINK l _Toc82592627 3.1 落实两办意见提高监测数据质量 PAGEREF _Toc82592627 h 4 HYPERLINK l _Toc82592628 3.2 满足环境管理需求 PAGEREF _Toc82592628 h 4 HYPERLINK l _Toc82592629 3.3 完善烟气自动监测体系 PAGEREF _Toc82592629 h 4 HYPERLINK l _Toc82592630 4.国内外烟气流量监测现状及存在问题 PAGEREF _Toc82592630 h 5 HYPERLINK l _Toc82592

4、631 4.1 国外烟气流量监测现状 PAGEREF _Toc82592631 h 5 HYPERLINK l _Toc82592632 4.2 流速测量的相关方法/仪器原理 PAGEREF _Toc82592632 h 7 HYPERLINK l _Toc82592633 4.3 国内烟气流量监测要求 PAGEREF _Toc82592633 h 8 HYPERLINK l _Toc82592634 4.4 我省烟气流量监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PAGEREF _Toc82592634 h 9 HYPERLINK l _Toc82592635 5.标准制修订的基本原则和技术路线 PAGEREF

5、_Toc82592635 h 10 HYPERLINK l _Toc82592636 5.1 基本原则 PAGEREF _Toc82592636 h 10 HYPERLINK l _Toc82592637 5.2 编制依据 PAGEREF _Toc82592637 h 10 HYPERLINK l _Toc82592638 5.3 技术路线 PAGEREF _Toc82592638 h 11 HYPERLINK l _Toc82592639 6.标准主要内容 PAGEREF _Toc82592639 h 12 HYPERLINK l _Toc82592640 6.1 标准名称 PAGEREF

6、_Toc82592640 h 12 HYPERLINK l _Toc82592641 6.2 适用范围 PAGEREF _Toc82592641 h 12 HYPERLINK l _Toc82592642 6.3 规范性引用文件 PAGEREF _Toc82592642 h 12 HYPERLINK l _Toc82592643 6.4 术语和定义 PAGEREF _Toc82592643 h 12 HYPERLINK l _Toc82592644 6.5 流量在线监测技术要求 PAGEREF _Toc82592644 h 12 HYPERLINK l _Toc82592645 6.6 验收要

7、求 PAGEREF _Toc82592645 h 13 HYPERLINK l _Toc82592646 6.7 运行维护要求 PAGEREF _Toc82592646 h 13 HYPERLINK l _Toc82592647 6.8 质量控制 PAGEREF _Toc82592647 h 14 HYPERLINK l _Toc82592648 7.标准实施建议 PAGEREF _Toc82592648 h 14 HYPERLINK l _Toc82592649 附件1:不同行业烟道烟气流速均匀度的监测数据 PAGEREF _Toc82592649 h 15 HYPERLINK l _Toc

8、82592650 附件2:监测断面流速分布相对均方根0.15的必要性说明 PAGEREF _Toc82592650 h 18固定污染源烟气流量在线监测技术规范编制说明1.任务来源烟气流量是固定污染源监测的主要指标,是排污许可证发放、排污税核定征收、环境统计、总量减排、监管执法等环境管理的重要依据,其测量准确性直接影响到环境管理决策,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中规定在线监测数据作为第一顺序的计税依据,因此规范、准确监测烟气排放量十分重要。新的固定污染源烟气(SO2、NOX、颗粒物)排放连续监测技术规范(HJ 75-2017)、固定污染源烟气(SO2、NOX、颗粒物)排放连续监测系统技术要求

9、及检测方法(HJ 76-2017)等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对流量的测量提出了更为明确的要求。但仍存在检测方法单一、技术应用受限等问题,监测点位不符合技术规范要求、烟气流动不均匀、流速波动大、流速过低等异常情况也影响了流量监测的准确性,部分固定污染源烟气流量监测结果时常不能准确反映实际情况。因此,制订系统的固定污染源烟气流量在线监测技术规范,指导固定污染源烟气流量在线监测迫在眉睫。基于此种情况,省生态环境厅将固定污染源烟气流量在线监测技术规范列入2019年山东省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名单,由山东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承担本规范的制订任务。2.工作过程2.1 成立编制组2019年10月,技术规范制订任务下达后,

10、成立了技术规范编制组(以下简称“编制组”)。编制组由山东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山东大学,淄博市生态环境质量控制服务中心等单位中长期从事固定污染源研究、监测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同时明确了编制组各成员的分工和职责。2.2 查询资料和初步调研2019年10月至2020年2月,编制组根据山东省环境保护标准制修订工作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开展现行管理规定、标准规范、文献等相关资料和情况的查询、收集、整理等工作,主要包括国内外相关标准,国内外相关文献及研究成果,相关仪器设备的应用与发展情况。同时,编制组向全省各市发出调研函,有针对性的对技术规范中涉及的设备测量原理、种类、安装位置、烟道规范情况、行业等信息资料

11、进行了收集,同时针对烟气流速均匀分布、数据审核处理、设备运行维护、故障处置等内容开展现场调研,并征求有关专家意见。2.3 开题论证在初步研究、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结合目前国家及我省对污染源自动监测运行维护工作的管理要求和技术规定,初步确定了规范中的主要技术内容和技术路线,编写了开题论证报告和草案。2020年4月,编制组组织召开了技术规范的开题论证会,与会专家听取了编制组开题论证报告和草案的内容介绍,经过质询、讨论,形成论证意见。根据专家论证意见,编制组完善了技术路线和工作方案,为规范编制打下基础。2.4 编制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和编制说明根据工作方案,结合专家论证意见,编制组有序开展工作,深入多个

12、现场开展现场测试,获取流场均匀分布等关键数据的第一手资料,在实验室内通过Fluent模拟软件开展流场分布模拟分析,摸清烟道内烟气分布特征,结合现场实际探索提出烟气流量合理性判断的辅助手段,并多方征求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修改完善了技术规范内容,最终完成了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和编制说明。3.标准编制的必要性3.1 落实两办意见提高监测数据质量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深化环境监测改革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的意见(厅字201735号),明确了污染源自动监测要求,定期检定或校准,保证正常运行,确保监测数据准确完整有效。党中央、国务院对环境监测工作提出了明确的工作目标。3.

13、2 满足环境管理需求新修订的环保法规定,重点排污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监测规范安装使用监测设备,保证监测设备正常运行,保存原始监测记录。新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定,重点排污单位应当对自动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规定,应税大气污染物排放量,首先按照污染物自动监测数据计算。可以看出国家颁布的多项法律法规均对监测数据的准确性提出了高标准要求。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各重点排污单位安装了流量在线监测设备,但是,如何保障烟气流量在线监测设备能够正常稳定运行,保证烟气流量监测数据能够真实反映污染物排放总量及实时变化情况,尚没有独立的、完整的技术规定。3.3 完善烟气自动监测体系

14、固定污染源烟气流量在线监测主要依据固定污染源烟气(SO2、NOX、颗粒物)排放连续监测技术规范(HJ 75-2017),但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监测点位不符合技术规范要求、烟气流动不均匀、流速波动大、流速过低等复杂情况,现有技术规范中点位布设、建设安装、运行维护等方面的内容不能完全满足现状需求,部分固定污染源烟气流量监测结果与实际情况存在差异。因此,制订系统的烟气流量在线监测技术规范,完善我省固定污染源在线监测技术标准体系,指导固定污染源在线监测工作势在必行。4.国内外烟气流量监测现状及存在问题4.1 国外烟气流量监测现状目前,各国之间关于烟气流速的测量标准略有不同又相互联系。(1)美国标准美国联

15、邦法规40章第60款-附录 A方法1-固定源采样和测速断面点位的选择;美国试验与材料协会标准导管中平均速度的标准试验方法(皮托管法),其编号为“ASTMD3154-2000(2006)”。(2)欧洲标准欧盟标准:固定源排放-低浓度粉尘测定-第1部分:人工重量分析法,其编号为“EN13284-1-2001”;德国:采用欧盟标准,其编号为“DIN EN13284-1-2001”(已经升级为DIN EN13284-1-2018)。(3)国际标准固定源排放-管道气流流速及流量测量“ISO 10780-1994”;固定源排放-低浓度时颗粒物(粉尘)质量浓度的测定-人工重量分析法“ISO 12141-20

16、02”;固定源排放-颗粒物质量浓度的手动测定“ISO 9096-2003”(已经更新为ISO 9096-2017)。其中,各国烟气流速测量标准之间的等效关系为:(1)国际标准“ISO 12141-2002”;德国标准“DIN EN13284-1-2001(已经升级为DIN EN13284-1-2018)”;英国标准“BS ISO12141-2002”。(2)国际标准“ISO 9096-2003(已经更新为ISO 9096-2017)”;英国标准“BS ISO9096-2003(已经更新为BS ISO9096-2017)”,西班牙标准“UNE ISO9096-2005”,俄罗斯标准“GOSTR

17、ISO9096-2006”。(3)欧盟标准“EN13284-1-2001”;德国“DIN EN13284-1-2001”(已经升级为DIN EN13284-1-2018)。国外相关烟气流速测量标准要求对比见表1。表1 国外相关烟气流速测量标准要求对比标准号方法、仪器仪器使用特征采样位置选择ISO 10780-1994皮托管法、斜管压力计测量范围4m/s- 60m/s,准确度为3.0%,抗尘好,若非耐高温材料,温度上限为400。采样平面所在直烟道7倍直径。根据直烟道部分的长度,将采样平面放置在距离入口5倍直径的位置。如果采样平面临近气流出口,采样平面必须距离烟道出口5倍直径 ISO 9096-2

18、003采样平面需选择在形状和横截面积恒定的长直烟道上(最好为垂直烟道)。采样平面上、下游避免扰动和改变气流方向(如弯头、鼓风机或者污染治理设备的干扰)。当采样平面位于上游5倍直径且下游2倍直径(烟囱顶部5倍直径)的直烟道时,采样平面气流符合规定要求,最大流速:最小流速3:1,气流同烟道轴间的角度15范围EN13284-1-2001美国联邦法规40章60款-附录A、ASTMD3154-2000(2006)皮托管法、数字压力计测量范围1.0m/s -60m/s,准确度为1.0%,抗尘好,若非耐高温材料,温度上限为400。采样位置应选择在距弯头、烟道扩大或缩小、可见火焰等流体扰动下游8倍直径,上游2

19、倍直径;平面上采样速度需分布均匀,同时烟道气流应与采样平面呈直角,在10范围内。各国烟气流速测量的采样位置都须在一定长度的直烟道中,以使采样断面气流均匀分布。一些标准还对采样断面气流做出了具体要求,如ISO 9096-2003和EN 13284-1-2001规定所有采样点开始测量前需证明采样断面气流符合相关要求,例如气流同烟道轴间的角度5Pa),最大流速与最小流速的比值小于3等。ASTMD3154-2000(2006)要求采样断面上速度须分布均匀,例如测量流速中须有80%至90%测量数据大于最大速度的10%,如果少于75%的测量数据大于最大速度的10%需改变采样位置,同时烟道气流应与采样平面呈

20、直角,在10范围内。各标准还对采样点位置和采样点数目进行了规定。在矩形烟道条件下,通过与烟道壁的平行线将矩形烟道分成等面积小块,采样点位于每小块中心,ISO 10780-1994ISO 9096-2003及EN 13284-1-2001有更为严格规定,长边划分的数目多于短边,且每小块的长边的长度不超过短边的两倍。对于采样点的位置,ISO 10780-1994规定不能设置在距烟道壁2cm的范围内;ISO 9096-2003规定当烟道长度大于1.5m时,采样点不能放置在距烟道内壁采样线长度3%内,当烟道长度小于1.5m时,采样点不能设置在距烟道内壁5cm内;EN 13284-1-2001规定采样点

21、位置距内壁位置大于采样线长度3%内或距烟道内壁5cm,操作时取其两者中的较大者;方法1中提及避免采样点接近烟道内壁。对于采样点数目,通常随截面积的增加而增加,但根据实践经验,各标准间存在一个共识,当面积超过一定程度时,采样点数目不超过20个。各国标准对采样点位置的规定如下表所示:ISO 10780-1994对横截面积0.07m的矩形烟道最少采样点数采样面积A/m侧边最少点数n/个侧边最少采样点数n/个0.07-0.38240.38-1.5391.5416ISO 9096-2003规定矩形烟道最少采样点采样面积A/m侧边最少点数n/个侧边最少采样点数n/个0.0910.09-0.38240.38

22、-1.50391.5416EN 13284-1-2001规定矩形烟道最少采样点采样面积A/m侧边最少点数n/个侧边最少采样点数n/个0.110.1-1.0241.1-2.0392.04最少12每平方米4个ASTMD3154-2000(2006)规定矩形烟道最少测量点数采样面积A/m侧边最少点数n/个0.240.2-2.312大于2.320根据各国技术规范资料的查阅、收集和整理发现,烟气流速均匀分布对于准确监测流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各国出台的技术规范主要是规范人工监测方面,对于自动监测方面相对缺乏。4.2 流速测量的相关方法/仪器原理流速测量方法主要包括差压法(如皮托管差压流速计)

23、、超声波法(如超声波流速计)、热平衡法(包括热线/热球式风速计及热膜风速计)、翼形风速计、光闪烁法(如光闪烁气体流速计)等。主要仪器原理为:皮托管差压流速计:气体流速与气体动压的平方根成正比。皮托管法根据测得的动压、静压和温度等参数,计算烟气流速。其仪器由标准皮托管或S型皮托管和压力计组成。S型皮托管的测压孔开口较大,不易被尘粒堵塞,且便于在厚壁烟道中使用。但受测量仪器的影响,低速时测量不确定度增大,测量结果不够准确。超声波流速计:由超声换能器和信号处理单元构成,利用声波在流体中传播时会因为流体的流动方向不同而传播速度不同,测量超声波在流体中逆流传播时间和顺流传播时间,从而计算出流体流动的速度

24、和流量。通过提高测试时间时钟的频率可以减小测量误差,选择合适的修正系数也可以提高测量精度,其在低流速时也能保持良好的测量精度,但价格较高。热线(热球)式风速计:把加热到一定程度的热丝或热敏电阻放在气流中时,将产生冷却效应,其散热量和电阻变化与气流速度存在一定关系,因此通过测量散热量或电阻值变化可推算气体的流速。热膜风速计:测量原理与热线(热球)式风速计大体一致,热膜风速计的热敏元件涂有石英或陶瓷的防护膜,从而大大提高了热敏元件的强度,延长了使用寿命。但热线(热球)式风速计和热膜风速计更适合在常温下较清洁的空气中使用。翼形风速计:根据叶轮旋转速度求出流速。仪器由测量头和指示仪表两部分组成,其转速

25、用传感器线圈的电讯号方式检测,再转换成脉冲讯号传送出。其抗尘良好,温度范围有限,在小烟道探头占空间位置会干扰测定。光闪烁气体流速计:基于光闪烁理论和时间相关性,通过记录流体流动标识点经过两个在流动方向上相距一定距离的观测者所用的渡越时间来计算流速。该过程无需参考声速、光速或压力等其他物理量,不受介质成分、温度、压力、相对湿度等因素影响,测量精度较高,但价格高。综上,适用于固定污染源烟气流速测量的仪器主要是皮托管差压流速计、超声波流量计、光闪烁流速计等。其中,皮托管差压流速计虽然受流速等使用条件的限制,但其依然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烟气流速测量仪器,因此,需要在使用条件满足的前提下应优先选用皮托管

26、差压法测量烟气流速;超声波流速计测量精度更高且使用条件更为广泛,但其价格较高且目前应用相对较少,可在不满足皮托管差压法测量的条件下选用。4.3 国内烟气流量监测要求我国先后发布的标准包括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与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GB/T 16157-1996)固定污染源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技术规范(试行)(HJ/T 373-2007)固定源废气监测技术规范(HJ/T 397-2007),以及2017年新修订的固定污染源烟气(SO2、NOX、颗粒物)排放连续监测技术规范(HJ 75-2017)等,我省也先后制定过固定污染源废气监测点位设置技术规范(DB37/T 3535-2019)固定污

27、染源烟气流速在线监测 超声波法(DB37/T 3462-2018)等规范。与国外一样,在流速测量方面应用最为广泛的方法是皮托管法,此外,超声波时差法流量计也获得了少量应用。新修订的标准中,下游直烟道的长度已经与国外标准相当,虽然上游直烟道的长度比国外要求低,但与ISO 9096-2003EN 13284-1-2001和ASTMD3154-2000(2006)类似,新修订的标准中还增加了对测量截面烟气分布均匀度的要求。基于国内外烟气流量测量现状分析,相对成熟且应用广泛的测量方法主要是皮托管差压法,因此,在本规范的制定过程中,确定了进一步规范皮托管差压测量方法为主、拓展采用新测量方法为辅的路线。针

28、对国内外对不同测量方法(特别是皮托管测量方法)流速测量下限要求不明确、对测量面流场分布要求不清晰、对测量方法选用条件不具体等问题,本规范进行了系统补充与说明。4.4 我省烟气流量监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2019年底编制组在全省范围共调研了3600个自动监测点位的现状和运行情况。调研结果表明,一是调研的点位均安装了流量在线监测设备,主要采用皮托管差压法,占比超过98%,其他的多为超声波法,占比低于2%;二是安装在烟囱上的占比接近90%,安装在水平烟道上的占比不足11%,其中有个别点位安装了整流装置;三是出现过流速低于5米/秒情况的点位占比约45%;四是绝大部分点位没有开展过流场分布均匀度分析。结合有

29、关要求,梳理我省烟气流量自动监测目前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设计规划受建设项目场地限制、多次提标改造等因素影响,部分现场烟道、烟囱在规划设计、施工建设时,未充分考虑流量在线监测问题,导致后期点位选择、设备安装时无法满足监测要求。(2)点位布设固定污染源烟气(SO2、NOX、颗粒物)排放连续监测技术规范(HJ 75-2017)中规定了“测量位置应避开烟道弯头和断面急剧变化的部位,对于圆形烟道,应设置在距弯头、阀门、变径管下游方向4倍烟道直径,以及距上述部件上游方向2倍烟道直径,且不宜安在烟气流速5m/s的位置”和“烟气分布均匀度满足相对均方根0.15”的要求。调研发现,一是实际安装过程中,通

30、过理论计算、科学论证寻找合适点位的现场很少,更多的是采用目测、估算等方式,在烟道、烟囱上较随意的选择在线监测设备安装位置,选择的点位缺乏科学性和代表性。二是部分现场存在多台锅炉共用一根排气筒,水平烟道距离短无法安装的情况,安装在烟囱上既无法准确分辨哪台锅炉排污情况又容易产生烟气流速不均匀,流速低于5m/s的情况,监测点位选择难度较大。三是多数现有流速参比监测点位均未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设置,参比监测孔数量一般只设置了1个,无法满足参比监测要求。(3)仪器方法固定污染源烟气(SO2、NOX、颗粒物)排放连续监测技术规范(HJ 75-2017)要求,流速CMS不宜安装在流速小于5m/s的位置。但是目前

31、固定污染源经常出现低负荷运行的情况,根据调研,存在烟气流速低于5m/s情况的占比高达45%。HJ 75所述流速CMS应为皮托管差压法,在流速低于5m/s时测量误差增大,无法准确反映真实流量。虽然我省发布了超声波时差法的烟气流速在线监测方法,但是由于未明确应用条件,实际安装应用较少。(4)速度场系数固定污染源烟气(SO2、NOX、颗粒物)排放连续监测技术规范(HJ 75-2017)规定,参比方法与流速CMS同步测量烟气流速时,误差超过指标要求时,可根据参比方法测量的烟气平均流速与同时间区间相同状态的流速CMS测量的烟气平均流速的比值即速度场系数,进行修正。现场测试发现,部分现场流场分布不均匀,生

32、产负荷的变化容易导致速度场系数不稳定,使用皮托管差压法的流速CMS以速度场系数(或相关性)来修正在线监测流量,存在不能反映真实流量的情况。(5)运行维护流量在线监测设备运行维护没有独立的规定要求,加之流量监测设备采样管普遍较长,现场拆装难度大,日常维护操作复杂,导致流速CMS的运行维护较其他设备维护保养差,不能有效保障流量监测设备准确运行。5.标准制修订的基本原则和技术路线5.1 基本原则科学性原则。技术规范的编制借鉴国内外各类固定污染源烟气流量在线监测的先进经验,结合山东省烟气流量在线监测现状、存在问题,对现有技术规范进行补充完善,使之能够满足相关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需求。实用性原则。技术规范

33、的相关要求要能够满足烟气流量在线监测工作的需求,要充分考虑实际工作中的便利性和可操作性。针对性原则。技术规范的制定以提高流量在线监测数据的准确性、有效性为目的,重点解决当前存在的难题,指导烟气流量在线监测。5.2 编制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5年1月1日起施行);(2)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16年1月1日起施行);(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2018年1月1日起施行);(4)固定污染源自动监控管理办法(总局令第28号);(5)固定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现场监督检查办法(环境保护部第19号令);(6)标准化工作导则(GB/T 1.1-2020);(7)环境保护标准

34、编制出版技术指南(HJ 565-2010);(8)山东省生态环境厅生态环境标准制修订工作管理办法(鲁环函2021215号);(9)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与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GB/T 16157-1996);(10)固定污染源在线监测运行维护技术规范(DB37/T 4011-2020);(11)固定污染源烟气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技术规范(试行)(HJ 373-2007);(12)固定污染源烟气(SO2、NOx、颗粒物)排放连续监测技术规范(HJ 75-2017);(13)固定污染源废气监测点位设置技术规范(DB37/T 3535-2019);(14)固定污染源烟气流速在线监测 超声波法(DB

35、37/T 3462-2018);5.3 技术路线(1)前期准备阶段:检索、查询和收集国内外相关标准和文献资料,对有代表性的省市开展调研,分析我省固定污染源烟气流量工作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2)开题论证阶段:针对问题,结合我省需要和特点,提出规范编制的主要思路和规范的主要内容,通过专家质询论证,确定编制工作方案。(3)研究编制阶段:在开题论证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查研究,编制完善规范内容,最终形成技术规范文本和编制说明。本规范的制定技术路线见图1。图1 技术路线图6.标准主要内容本技术规范的整体框架主要包括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流量在线监测技术要求、运行维护要求、质量控制、附录,共7部

36、分。6.1 标准名称固定污染源烟气流量在线监测技术规范6.2 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固定污染源烟气流量在线监测断面设置、方法选择、点位布设、运行维护、质量控制等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山东省固定污染源烟气流量在线监测。6.3 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在编制过程中参考了相关的标准、规范等,并将其作为本标准的一部分纳入到本标准中,与本标准具有同等的效力。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6.4 术语和定义为更好理解本标准,对相关术语进行了定义,其中术语连续排放监测系统(CMS)、速度场系数等沿用了固定污染源烟气(SO2、NOx、颗粒物)排放连续监测技术规范(HJ 75-2

37、017)和固定污染源烟气(SO2、NOx、颗粒物)排放连续监测系统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HJ 76-2017)的定义,另外对标准新增术语进行了定义。监测点位:为开展固定污染源烟气监测工作所设置的监测或采样位置及其配套设施。包括监测断面、监测孔、监测平台及通往监测平台的保障性、辅助性设施等。监测断面:烟气流量监测或采样位置所在的烟道(排气筒)截面。参比监测孔:用于抽检烟气流量在线监测准确度的手工监测孔口。速度场系数:参比方法与流速CMS同步测量烟气流速,参比方法测量的烟气平均流速与同时间区间且相同状态的流速CMS测量的烟气平均流速的比值。点测量:选定监测断面中固定点位测量烟气流速的方法,如皮托管差

38、压法等。线测量:在监测断面中采用水平或倾斜对置方式布置,测量烟气在对置线上流速的方法,如超声波时差法。6.5 流量在线监测技术要求(1)提出了新建项目、现有项目烟气流量在线监测总体要求。新建项目要按“三同时”要求,同步建设规范的排气筒,预留规范的流量监测断面;现有项目不规范的,要按技术规范要求采取相应措施符合要求。图2 各类流量CMS监测方法选择路线图(2)针对不同监测断面情况,给出了适用监测方法指导,满足“前4后2”流速分布均匀且流速5米/秒的监测断面可以使用单点皮托管测流速,一般负荷下,流速5米/秒的,要选择超声波时差法等线测量法;在标准的制定过程中我们选择不同行业且监测口符合“前4后2”

39、的点位对流场分布进行了调研,采用皮托管法进行了人工监测,各排放筒内不同测点测得的流速流场基本是均匀稳定的,可以找到具有代表性的流速CMS安装点位,详情见附件1。(3)对于不能满足“前4后2”要求的监测断面,要求进行整流确保流速分布均匀,并提供证明监测断面流速均匀度符合要求的材料,监测断面流速分布相对均方根0.15的必要性说明见附件2。(4)明确使用皮托管法时,所在监测断面要选择在污染源额定生产负荷30%以上时,流速要5米/秒的位置。对于多个污染源共用一个排气管道的,按照以每个污染源的实际负荷相加,除以额定总负荷,来计算负荷百分比。(5)给出监测断面截面尺寸确定方法,既可以根据项目施工图纸确定,

40、也可通过实际测量确定,明确由主体责任方排污单位核定实际尺寸,提出使用激光测距仪测量时的注意事项。(6)针对点(线)测量方法,给出点位布设指导。强调参比监测孔应当严格按照GB/T16157设置,以满足规范开展参比监测要求。6.6 验收要求提出监测点位规范性自查、调试检测、技术指标验收等要求,明确排污单位责任。6.7 运行维护要求对于监测点位及平台维护需要按照DB37/T 3535标准要求执行;针对流速CMS、皮托管差压法、超声波时差法系统辅助设备提供了针对性运维内容和频次指导。6.8 质量控制完善质控措施,要求定期开展校准、校验,超声波时差法流速CMS可采用声速检验替代,进一步提高流量监测质量。

41、当流速小于5米/秒时,超声波时差法可依据DB37/T 3462中使用声速检验替代,GB/T 30500中公式适用于带压力的气体。烟气中成分说明:标准状态(273K,101.325kPa)下,空气是由21%的氧气、78%氮气、1%的其他气体组成,干燥空气的分子量为28.959,其密度为1.2928 kg/m3。一般情况下,烟气是由氧气和碳氢化合物燃烧后的气体产物。工业环境下,燃烧条件都是过氧燃烧。因此,烟气中主要成分为氧气、氮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组成,其他成分可以忽略不计,较GB/T 30500中气体成分要相对简单。烟气中主要成分见下表1表1 烟气中主要成分表烟气主要成分各气体成分适用范围体积比

42、分子量N2080%28O2020%32CO2020%44H2O020%18目前废气固定污染源排放烟气均为常压下状态,其超声波流速计理论声速由监测仪器厂家提供。7.标准实施建议加强技术规范的宣传与培训,落实排污单位主体责任,加强烟气流量监测规范性建设与运行,各级生态环境部门加强监管,及时跟踪标准评价与新技术,适时对标准进行修改完善。附件1不同行业烟道烟气流速均匀度的监测数据我们选择不同行业且监测点位符合“前4后2”要求的烟道,对烟气流速均匀度进行了监测 ,具体监测数据见下表1-1-表1-6。表1-1采样点位名称某水泥1号窑尾烟道截面积8.55 m2采样点位高度(m)40流速CMS采样管长度(m)1.7排筒高度(m)105人工监测采样管探入深度(m)10.80.60.40.2流速(m/s)第1次13.11113.613.614.8第2次12.911.612.414.212.4第3次12.913.715.412.913.6均值12.9612.113.813.613.6测点平均值13.2备 注表1-2采样点位名称某焙烧西1号烟道截面积3.14 m2采样点位高度(m)22流速CMS采样管长度(m)1.5排筒高度(m)40人工监测采样管探入深度(m)10.80.60.40.2流速(m/s)第1次1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