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添加剂-助色剂_第1页
食品添加剂-助色剂_第2页
食品添加剂-助色剂_第3页
食品添加剂-助色剂_第4页
食品添加剂-助色剂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二章护色剂(Colour Fixatives)在食品加工过程中,有时还需要使用护色剂来改善或保护食品的色泽。护色剂主要用于肉制品。 1.护色剂概述一、定义能与肉及制品中的呈色物质作用,使之在食品加工、保藏等过程中不致分解、破坏,呈现良好色泽的物质。此前,又 称为发色剂。换句话说,护色剂是防止肉类物质发生褐变的一类食品添加剂。功能分类代码,09; CNS: 09.分。原定义食品发色剂,或呈色剂系指可以维持食品本来色泽,而其本身无色的一类。(即可防止氧化褐变的一类食品 添加剂)。二、种类食品护色剂可分为护色剂和护色助剂。护色剂助剂是指可提高护色剂效果的一类食品添加剂,一般为具有还原作用的有机酸,

2、如抗血酸及D一异抗坏酸、烟 酰胺等。对于护色助剂,根据成本和需求确定投放量,一般不做限量规定。常用的护色剂有:亚硝酸钠(K)、硝酸钠(K),以亚硝酸盐为主。 2.亚硝酸钠一、简介(民间,称:亚硝)分子式:NaNO2;分子量:85CNS:09.002商品制剂为白色的粉未,外观和滋味似食盐(比之食盐淡)。LD50 为 220mg/kg(小白鼠经口)ADI 值为 00.06mg/kg,毒性较强,属于剧药”,人中毒量为0.3g0.5g,致死量为3g。因外观和滋味似食盐(且比之食盐淡) 在食品企业,易误食引起中毒,且中毒状态均比较严重。用于肉制品及罐头的护色。使用限量为150ppm;残余量:罐头W50p

3、pm,肉制品W30ppm。二、亚硝酸钠的护色机制和其它作用(一)肉色物质及其变化三者比较:Mb、Hb更容易与CO、NO生成非氧合产物,产物的色泽鲜艳且比之氧合物稳定(不可逆的)无毒。这一点,是肉类 物质护色的依据,也是亚硝酸钠及煤气中毒、致死的生化诠释。(二)护色机制宰后成熟的肉因有氧呼吸的中断而含乳酸,pH值在5.65.8的范围,亚硝酸盐在此弱酸性条件下生成亚硝酸,亚硝酸 很不稳定,即使在常温下也可分解产生亚硝基(NO):3HN6 H+ NO& + 2NO + H?O生成的亚硝基会很快地与肌红蛋白反应生成鲜红色的亚硝基肌红蛋白(MbNO),其反应为:亚硝基肌红蛋白遇热后,成为具有鲜红色的亚硝

4、基血色原。硝酸盐的护色机制口在细菌(亚硝酸菌)的作用下还原成亚硝酸盐,它的护色速度慢。故,用得不多。口硝酸的氧化作用很强,部分肌红蛋白易被氧化成高铁肌红蛋白。当使用硝酸钠护色时,常用L一抗坏血酸、L一抗坏血酸钠等还原性物质来防止肌红蛋白的氧化,同时它们还可以把高铁肌红蛋白还原为肌红 蛋白,以助护色。(三)其他作用1 .抑菌作用添加0.10.2g/kg的亚硝酸盐试验时,当pH=6时,对细菌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与食盐并用,则抑菌作用会增强。亚硝酸盐对肉毒梭状芽抱杆菌有特殊的作用,这也是使用亚硝酸盐的重要理由之一。增强风味作用亚硝酸盐对提高腌肉的风味也有一定的作其,这是使用亚硝酸盐的另一重要理由。但,

5、其机制不详。三、使用一)最好与护色助剂共同使用(二)限制护色剂的使用量 我国规定:1.亚硝酸钠亚硝酸钠,亚硝酸钾添加量为0.15g/kg,成品午餐肉等糜类食品中亚硝酸钠残留量不超过50mg/kg;肉类制品中,不得超过30ppm。sodium nitrite, potassium nitrite号 250. 249CNG 号 09. 0O2? 09. 004 功能 护色剂.防腐制食品分类号像品名称,分类最大使用量#2嘉注08.02.02 成腊肉制品类(加成肉、腊 肉,板袖 中式火腿、腊脉 等)03. 33. 01酱&I肉制品类03.03. 02熏、烧、烤肉类03.03. 03油炸肉类OS.33.

6、3t西式火腿匚熏烤、烟乾、盘煮火腿类08.抵.05肉灌肪类2.硝酸钠.可甲制件添加量为0.5克/kg,残余量同亚硝酸钠。 肉类罐头中不得使用硝酸钠。3. 15用亚硝酸钠计,3 Con; q残留量A H口亚硝酸钠计,SCtdj上巳残贸量军0. 15供诉硝酸钠计,SCtdj上巳残贸量军0. 15供诉硝酸钠计,SCtdj上巳残贸量军0. 15供诉硝酸钠计,残贸量军3. 15用非硝酸钠计,残SA:.1 =以浙硝酸钠计,残SA3. 15用非硝酸钠计,残SA硝酸钠,硝酸钾CN5号 09. 001,09. 003 功能护邑剂,防腐剂sodimn nitrate potassium nitrateINS号25

7、1, 252童品分类号食品.名称,分类最大使用量以脂普注03. 02. 02腌腊肉捌品类如成肉、Jin 0. 5以呃硝酸钠(钾)计,残肉、根鸭、中式火腿、腊肠留量等)08. 03. 0L普卤肉制品类0. 5以亚酸钠(钾)计,残留量点知嗯/屁08. 03. 02熏、烧、烤肉类0. 5以亚硝酸钠(钾)计,残留量03. 03. 03油炸肉类0. 5以亚硝酸钠(W)计,残留量写/屈08. 03. 04西式火腿(熏烤、烟熏、蒸0. 以亚硝酸钠(钾)计,残煮火腿)类留量08. 03. 05肉涸盼类0. 5以亚硝酸柄(W)11,残留量 Omg/kg08. 03. 06发酵肉制品类0. 5以亚硝酸船(钾)计,

8、残留房至知m写(三)充分混合(午餐肉案例)将净瘦肉和肥瘦肉切成35cm的条块,分别腌制。每100kg加混合盐2kg,搅拌机拌匀,在04C冷库中腌制48 72h。食盐98%,砂糖1.55,亚硝酸钠0.5% (10克!)腌制类肉罐头(午餐肉)一)工艺流程原料解冻一拆骨去皮一去膘一分级一切块一腌制一绞肉一斩拌一加配料一真空斩拌一装罐一密封一杀菌、冷却一清洗、烘干一保温检验一成品(二)操作要点原料处理(1)原料肉处理(2)净瘦肉和肥瘦肉分别腌制每100 kg猪肉加混合盐(食盐98%,糖1.5%,亚硝酸钠0.5%) 2 kg。搅拌机拌均,在04C冷库中腌制4896 h。3.亚硝酸盐的安全、卫生学问题对这

9、种添加剂,基本原则是:尽量不用,少用;妥善保管、做好标志,防止误食;少食色艳肉品。用量要仔细计算,使用时最好二人以上对其进行操作,以防一人过于自信发生悲剧。包装物外要有醒目标签;剩余的 试剂,要立即归库,专人妥善保管。一、毒性强,可致死(绀紫症)由于硝酸盐与亚硝酸盐的外观、口味均与食盐相似(且比之食盐淡)摄取多量亚硝酸盐进入血液后,可使正常的血红 蛋白变成NO血红蛋白,失去携带氧的功能,导致组织缺氧,严重时可窒息而死。中毒潜伏期为0.51h,症状为头晕、恶心、呕吐、全身无力、心悸、全身皮肤发紫,严重者呼吸困难、血压下降、昏 迷、抽搐。如不及时抢救,会因呼吸衰竭而死亡。二、致癌重要的是广泛存在的

10、胺类反应,生成具有致癌性的亚硝酸胺类化合物。反应如下:%RiNH + NO2-N-NO + H2Or2r2二级胺亚硝酸根|娑硝胺影响亚硝胺生成反应的因素:(一)亚硝胺的生成速率与亚硝酸浓度的二次方成正比例(二)生成反应的最适pH值为1.0和3.4,偏向酸性;(三)维生素C等对亚硝化反应有阻碍作用。亚硝胺类有强烈的致癌性,至今试验0多种亚硝胺类化合物,其相。多种有致癌作用,几乎所有的器官如肝、肺、 肾、膀胱、食管、胃、脑及神经系统皆可以引发癌症。国内外仍在继续使用(有的国家禁止使用)的原因,主要是它对肉类制品增强风味的作用及对肉毒棱菌的抑制作用。 就硝酸盐的上述特性,迄今尚未发现理想的替代物。万

11、幸的是,在肉类腌制的悠久历史中,适当地应用硝酸盐类,并未发现任何损害健康的证据。 3.护色剂研究进展一、降低硝酸盐类的使用量二、研究新的复合护色剂护色时加入氨基酸。氨基酸呈中性和酸性,则完全可以阻止二甲基亚硝酸胺的生成并有良好的护色效果。据 报道:0.51%赖氨酸盐和精氨酸等量混合物与10mg/kg的亚硝酸钠,用于灌肠制品,产品色调很好。氨基酸类物质 有可能大幅度降低亚硝酸钠的用量,从而大大降低亚硝酸盐的危险性并有助于护色。三、替代品的研究进展日本,及湖南农大1996-2003期间,研究畜禽血液血红蛋白作为发色剂,取得一定进展。其原理如下: Hb和Mb对亚硝基NO-均具有较强的结合力,Mb对N

12、O-的吸引力大于Hb。采用NaNO2,在一定条件下先同血液中的Hb相结合,生成亚硝基血红蛋白(HbNO),HbNO与肉中的肌红蛋白(Mb)接 触,HbNO中的NO-立即被Mb “争抢”过来,形成稳定的MbNO,从而使肉制品呈现鲜亮的玫瑰红色。优点:与直接使用亚硝酸钠相比,有效地降低了肉制品中NO-残留量,且保持肉制品所具有的色泽、风味、防腐抗菌等特性。 护色原理反应式如下:HbNO + Mb MbNO + Hb四、护色助剂与品质改良剂的使用研究维生素C与品质改良剂磷酸盐的作用口 维生素C可以促进亚硝酸盐还原为NO,缩短原料肉的腌制时间,使产品发色均匀。这种作用不仅发 生在加工时,在贮藏中也是如此。同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