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思想随着时代的变化课件_第1页
仁思想随着时代的变化课件_第2页
仁思想随着时代的变化课件_第3页
仁思想随着时代的变化课件_第4页
仁思想随着时代的变化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儒家仁思想随社会变迁的发展演变小组成员:刘遐湾 郑善芳 陆昕清 黄成第1页,共29页。目录一、孟子论“仁”以及时代背景对其的影响二、程朱理学论“仁”以及时代背景对其的影响三、董仲舒论“仁”以及时代背景对其的影响四、谭嗣同论”仁“以及时代背景对其的影响五、小结第2页,共29页。二、二程论“仁” 郑善芳第3页,共29页。程颢程颐简介程颢,字伯淳,人称明道先生,原籍河南府,生于湖北黄陂县。宋代大儒,理学家、教育家,封“先贤”。程颐,字正叔,汉族,北宋洛阳伊川人,人称伊川先生,北宋理学家和教育家。陈颢与程颐为同胞兄弟,世称 “二程”。“二程”早年受学于理学 创始人周敦颐,宋神宗赵顼时 建立起自己的理学

2、体系,思想 主要见于遗书文集和经说等,均收入二程集中。二程将儒家解易推阐发挥到极致,可以说是集义理派著作之大成,并对朱熹易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实现了向儒家义理的转变。第4页,共29页。一 、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明道曰:“吾学虽有所授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天理二字是程朱理学的核心“ 有道有理,天人一也,更无分别 ”“ 人在天地间与万物同流,天几时分别出是人是物 ”。 “ 天人本无二,不必言合 ”又如朱熹的“明天理,灭人欲”思想。第5页,共29页。二、时代变迁与程朱理学程朱理学强调天理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1. 唐朝中后期,社会发生重大变化,佛、道两教日益流行,给儒学带来强大冲击,因而复

3、兴儒学传统地位的呼声日益高涨。2、儒学繁杂的注、释、疏,过于注重前人的著作及思想,缺乏自我的探究。3、理学的思想符合当权者的意愿,因而被采纳。 第6页,共29页。三、程朱理学中的仁仁与公“仁之道,要之只消道一公字。公只是仁之理,不可将公便唤作仁。公而以人体之,故为仁。” 遗书卷十五仁与爱“仁主于爱,爱莫于亲” 遗书卷十八第7页,共29页。仁与君“天下之治乱,系乎人君之仁不仁耳” 四书集注引仁与本(孔子:孝悌为人之本)“不敢慢于人,不敢恶于人,便是孝悌。尽得仁,斯尽得孝悌。尽得孝悌,便是仁”。 二程遗书第8页,共29页。论仁中体现的程朱理学“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若不有诸己,自不与己

4、相干,如手足不仁,气已不贯,皆不属己。”“学者须先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知、信皆仁也。” 二程集第一卷第9页,共29页。四、小结程朱理学的发展与时代背景分不开,正是由于佛教、道教的兴起,促使儒家学者更新自己的学说,使之不仅仅停留在对前人认识的注释、翻译上,而提倡自我认知,提出天理观念。同时其修身的思想符合当权者需求而被接受。程朱理学的核心认为天理是超越万物,永恒存在的宇宙本源,先有理而后有物。二程对于仁的认识也涉及这个天与人关系的认识,认为仁与宇宙中万物融为一体,儒家所提倡的仁义礼知信可以归纳为仁一个概念。这在儒家逐渐失去优势的时候为儒家思想提供新思路、新方向,将儒家思想提升至哲学

5、层面,而不是为人处世的实际层面,具有重要意义。第10页,共29页。三、董仲舒论“仁” 陆昕清第11页,共29页。董仲舒简介西汉思想家,儒学家把儒家的伦理思想概括为“三纲五常”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独尊儒术”他的著作汇集于春秋繁露一书。对“仁”的理解提炼: “仁在爱人,义在正我”第12页,共29页。建立在人性论之上的“仁”人性善恶是中国古代思想家进行道德理论构建的前提条件,也是制定道德准则的基本立足点。 孔子:性善论 荀子:性恶论董仲舒: 1)万民皆有仁义之质 今万民之性,待外教然后能善,善当与教,不当与性 或曰:“性有善端,心有善质,尚安非善?”应之曰:“非也。茧有丝,而茧非丝也;卵有雏,

6、而卵非雏也。比类率然,有何疑焉。” 2)性三品论 性有善端,动之爱父母,善于禽兽,则谓之善,此孟子之善。循三纲五纪,通八端之理,忠信而博爱,敦厚而好礼,乃可谓善,此圣人之善也。 春秋繁露 深察名号因此,人性之中的“善”均存在于一种可能的意识中,所以需要统治阶级进行伦理教化,敦促天下民众弃恶从善。 第13页,共29页。对“仁”的基本阐述何谓仁?仁者,憯怛爱人,谨翕不争,好恶敦伦,无伤恶之心,无隐忌之志,无嫉妒之气,无感愁之欲,无险诐之事,无辟违之行,故其心舒,其志平,其气和,其欲节,其事易,其行道,故能平易和理而无争也,如此者,谓之仁。春秋繁露 必仁且智 注: 憯怛(cn d)憯,同“惨”,忧伤

7、;悲痛;伤痛。 礼记表记:“中心憯怛,爱人之仁也。” 谨翕(jn x) 敬慎和顺。 这些都是董仲舒对孔孟的一脉传承,并无特立之新意。第14页,共29页。对“仁”的引申阐述是故春秋为仁义法。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我不自正,虽能正人,弗予为义;人不被其爱,虽厚自爱,不予为仁。故曰:仁者爱人,不在爱我,此其法也。义云者,非谓正人,谓正我,春秋繁露 仁义法仁人之爱首先针对的不是自己,而是他人,仁人之爱的对象应该主要指主体以外及亲情血缘之外的、更为广大的人群。第15页,共29页。故王者爱及四夷,霸者爱及诸侯,安者爱及封内,危者爱及旁侧,亡者爱及独身,独身者,虽立天子诸侯之位

8、,一夫之人耳,无臣民之用矣,如此者,莫之亡而自亡也。春秋繁露 仁义法从王者、霸者、安者,到危者、亡者,仁爱施行的辐射域越来越小、越来越有限。所以,惟有远,而非近,才是仁爱施行所应有的基本取向。 第16页,共29页。董仲舒与孔孟之“仁”的区别最大的区别在于:“仁在爱人”一定程度上是从社会角度,面向社会整体的道德要求,“他律”而非“自律”。在伦常实践的操作层面上,仁内、义外最容易导致的祸害就是对自己的要求愈加放松,而对他人的要求愈加苛刻,仁义最终演变成一种彻头彻尾的利己主义。而董仲舒提出的“仁”在于扬弃爱亲中心主义、把仁人之爱向更多的人群中延伸,取远而舍近,这才是仁爱的基本特征。第17页,共29页

9、。时代背景从春秋到秦汉,中国社会的性质和结构都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以血缘为根基的原始氏族集团再也不可能成为社会进步的新兴力量和时代发展的推动因素,仁人之爱如果再局限于自爱或亲爱的范围内,则必然导致利益分配的失衡、异己成分的产生及社会矛盾的激化。第18页,共29页。小结因此,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董仲舒意识到,如果制约自身所依靠的只是心性修养的追求,而要求他人的则是严格的、规范性的义,似乎不太容易落实出很好的效果。作为统治集团的执政阶级必须要为更广大范围的人群获得利益享用机会而创造条件,惟其如此,才能巩固政权,维持社稷的稳定和天下的安宁。第19页,共29页。四、谭嗣同论“仁” 黄成第20页,共2

10、9页。谭嗣同简介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又号壮飞,湖南浏阳县人,出生于官僚家庭。早年接受封建正统教育。但厌烦科举制度的腐朽,好今文经学。又曾随父游历各省,他观察社会风土,目睹种种不平现象,感触甚深。甲午战争后,鉴于时事的危险,日益发奋提倡“新学”,立志变法。第21页,共29页。时代背景18651897 1856年至1860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 19世纪60年代开始 洋务运动 西学东渐 1879 日本吞并中国附属国琉球 1880 中美续修条约 1881 中俄伊犁条约 割占了约7万多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 1884年至1885年 中法战争 1885 台湾置省 1894 中日甲午战争 1895

11、 马关条约 百日维新 1897 德国强租胶州湾第22页,共29页。谭嗣同与仁学仁学是在18941895年发生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惨败后,谭嗣同于18961897年间陆续写成的。仁学全书凡50篇,分为两卷。仁学反封建的激进思想,对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产生过积极的影响。第23页,共29页。仁学主要内容抨击封建专制主张变法,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启蒙性的哲学思想第24页,共29页。仁学词句摘要故言仁者不可不知元,而其功用可极于无。能为仁之元而神于无者有三:曰佛,曰孔,曰耶。谭嗣同认为世界是由物质的原质所构成,其本体是“仁”,世界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由于“仁”的作用,并综合了释、道、儒、墨、基督的思想。后文还提到“

12、以太”等科学新思想。第25页,共29页。仁学词句摘要平等者,致一之谓也。一则通矣,通则仁矣。谭嗣同推崇平等,反对传统的封建礼教制度。第26页,共29页。仁学词句摘要为今之策,上焉者,奖工艺,惠商贾,速制造,藩货物庶彼仁我,而我亦有以仁彼。谭嗣同建议改革,实行资本主义的自由贸易。第27页,共29页。小结谭嗣同博采众长,吸收古今中外的多种思想形成自己的仁学思想。他的平等、反封建、改革等思想对于当时的中国具有启蒙意义。第28页,共29页。总结儒家的“仁”发展至今时刻跟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被丰富和补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焕发出持久的生命力。二程对“仁”的认识是建立在佛教之上,道教的兴起促使儒家学者更新自己的学说,从而提倡自我认知,提出天理观念。董仲舒则是认识到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仁人之爱如果再局限于自爱或亲爱的范围内,则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