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材料在地域性建筑创作中的应用_第1页
建筑材料在地域性建筑创作中的应用_第2页
建筑材料在地域性建筑创作中的应用_第3页
建筑材料在地域性建筑创作中的应用_第4页
建筑材料在地域性建筑创作中的应用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题目建筑材料在地域性建筑创作中的应用摘要全球化与地域化矛盾的日益凸显,使当今的建筑创作出现了更加复杂的局面,而地域性建筑 理论的出现,为建筑师开辟了一条具有纲领性和前瞻性的道路,它一方面激发了地域建筑潜 在的生命力,另一方面又修正性地丰富了现代建筑的内涵。在对地域性理论与材料设计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研究材料在建筑本体上、在建筑结构上、在 建筑表皮上以及在建筑空间上的表达,还原材料本体,重新建构材料,从深度和广度上丰富 材料的地域表现力。发掘传统建筑材料在现代建筑表现中的潜力,探讨它们作为设计元素如 何体现建筑师的个性、体现建筑与城市的个性、地域性,探讨如何真正使建筑材料在新时代 的建筑设计中焕发

2、出新的生命力,使我国现代建筑更具多元化、人性化。关键词地域性、材料、表现正文地域性建筑特征的产生和发展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是紧密不可分的。当我们谈及某一地区 的建筑特征时,究其主要成因是地理环境造成的,是当地居民在长期的与当地自然环境的适 应、抗争、改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本土技术使然。人类对材料最初的选用是被动的,根据 其天然的原始的自然属性加以利用,并由一定的地理环境所限制。例如人们利用自然界中存 在着的木材、石材、土、草、竹等建造房屋、修建堤坝、铺筑道路等。这种利用方式通常就 是就地取材:在盛产竹子的亚热带地区,人们利用竹材建造吊脚楼;草原上缺少坚硬的石材, 人们就利用动物的皮和毛毡建造膜式结

3、构的蒙古包;而在北极,爱斯基摩人利用冰块建造冰 房子,都是根据当地材料的自然特性,巧妙地加以利用。在这样的情况下,材料受到自然环 境与自身性能的限制,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与气候环境下产生不同的建筑形式,仅仅是满足了 人类最最基本的使用功能需求,同时也形成了明显的地域性特征。人类对于材料的发现和探 索从未间断,材料本身就已经包含种种社会意义和审美情趣,我们也从中清楚地看到材料对 于社会进步的重要性以及其自身的思想与其传承的文化内涵。建筑材料在地域性建筑创作上 应用有以下两个方面的特点。一、相同材料不同地域的文化表现同材料而产生不同的建筑文化形态的现象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如木材,日本与中国 的传统民

4、居建筑都采用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但在使用中却存在很大的差异,虽然日本的建 筑很大地受到中国唐代木构架建筑的影响,但在传统民居的建设中仍然发展了独具特色的小 梁密柱式框架结构,经济而且呈现柔性、细腻的空间特征;而中国则是大梁、大柱式框架结 构,呈现出相对刚性、高大的空间形态。再如石材和砖,中国古代建筑中石材和砖很少被用 来做承重结构,一般仅作为维护结构的墙体,由于木构架体系中立柱与梁架的组合,令墙体 不再有承重之责,这使中国的古建筑空间相对灵活而开敞。而欧洲历史上石材和砖则是用 来作为主要承重结构的材料,因此西方建筑中才会出现以“拱”的结构形式组合创造的空间 形态,并且由于开始的建造技术受到石头

5、自身跨度的限制,使得西方建造的空间相对封闭。 此外,同一民族在同一地理环境特征的区域内,同样的材料仍然会有不同的建筑形态表现。 以中国黄土高原的民居建筑文化为例:由于黄土高原特殊的侵蚀地貌,使这一地区出现塬、 梁、峁、沟壑等复的地貌景观。这样在同属于黄土高原的地域内存在形态各异的微环境差异, 当居民的村落散布在广大的黄土高原上时,每一个村落的小环境都迥异于其它的村落环境, 而每一户民宅都在不同的环境下建造。由于这种地貌的差异,同样面对“土”材料,使用的 方式方法大不相同,形成中国黄土高原几种典型的民居文化。“土”材料的使用方式随地貌 的空间分异而发生变化,主要分三种方式,在空间分布上存在差异。

6、如在丘陵地带直接“挖 土为窑”或“箍窑覆土”,在黄土台塬地带采用“胡其”(土坯)建造房屋,在河谷阶地则用 土烧砖作建筑材料。其分异状况与地貌空间分异规律是相符合的。二、就地取材”与地域建筑文化的特征运用天然材料,“就地取材”,这是不同地域建筑的最初选择,且由此而构成了当地建筑 文化的主要特征,世界各处莫不如此。就象林木茂盛的加拿大或挪威,势必木材会成为民居 最适宜的建筑材料;在多岩石的英国和法国部分地区,石料就成为建造各种村舍墙垣的首选; 而在盛产粘土的地区,砖的大量使用就合理而自然了。就此出现的各种极具代表性的地域性 建筑材料肌理,成为各地区建筑文化的显著特征之一。单就中国而论,幅员广阔的土

7、地上自然气候的变化可想而知。地理自然资源差异十分显 著,能够被居民采纳并大量使用的地方材料多种多样。如以高寒气候特征为主的地区,都主 要采用蓄热量高的材料如泥土、土坯、石块等。在湿热地区,如中国云南的傣家民居主要采 用竹子作建材。处于闽西山区,采石用土方便,红褐卵石砌筑墙基作为维护结构。还有西藏 的石屋碉楼、东北的井干式木屋、大西北的窑洞等等,各自富于地域特色的材料成为地域建 筑文化的肌理要素。作为建筑材料的自然原材料种类很多,但从本质上分主要有四大类一一土、木、石、竹。 再细划分的话,会由于不同的物理性状而划分出很多种,如石材,根据形状分:有鹅卵石、 片石、人工开采的矩形石块、石条;若从其所

8、含矿物质的不同来划分:有大理石、花岗岩等 等。材料是构成建筑的最基本的前提要素,由于材料的不同、物理性状的差异,使建筑材料 的受力性能、适用方式都存在差异。在作为建筑材料时,其所受力学性能的局限而导致建筑 的空间形态受到限制,是地域材料决定地域建筑空间形态文化的主要原因。其次,由于各种 材料的表面质感以及构筑方法的不同,是另一个影响地域建筑文化的重要原因。所以从大范 围区域看:材料的差异导致建筑的空间形态的分异;从小范围区域看:材料的不同构筑手法又 使建筑的表层肌理质感发生变化。当我们具体到材料在地域性建筑中的应用时,我们可以简单的归纳为两类,一是材料在 建筑结构上的应用,二是材料在建筑表皮的

9、应用。在这里我们不去研究材料应用在结构或者 表皮上时所给人们带来的主管感受或者说是形成的空间氛围,当然这也是材料的一种应用。一、材料在建筑结构上的应用材料的结构表现是材料表现的重要内容,密斯说:我认为,搞建筑必定要直接面对建造 的问题,一定要懂得结构和构造。对结构加以处理,使之能表达我们时代的特点,这时,仅 仅在这时,结构成为建筑。然而在设计实践中,材料的结构表现力却很容易被忽视,人们谈 到材料的美,很容易仅局限于材料的表面效果一一这是材料最直接的视觉效果,而对较为间 接的更高层次的结构表现的重要性则往往认识不足。在建筑上,结构担任着重要的角色。当 建筑结构成为建筑艺术表现的主体时,结构表现所

10、内涵的精神能量和生命力成为建筑表现的 核心部分。在东方,传统的建筑材料主要以木材为主。木框架结构在我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并且“一直 都被确认为和合理的构造方式,是一种经过选择和考验而建立起来的技术标准”。现代建筑与 人类之间隔膜逐渐加深,越来越多的建筑师希望以木材丰富的肌理重塑人与建筑之间的亲密 关系。当代的木结构建筑在继承了传统木结构建筑技术和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尽管同传 统的木结构相比,当代木建筑在技术、结构、空间、造型以及对材料的理解上都与传统有很 大的差别,但它们之间仍有共同的地方,就是可以给人贴近自然、富有情感的印象。当代建 筑应用木材时充分发挥了材料的多种性能,从而使建筑的空间、

11、结构更加合理、丰富,充分表 达了木材柔韧的艺术表现力,融合了东西方传统木结构建筑的艺术特色,并与钢、玻璃、混凝 土等材料搭配运用,形成强烈的质感对比。托马斯赫尔佐格设计的汉诺威世博会大屋顶,其木结构完全超越了我们对木材建筑形象的 想象。建筑师运用胶合板与层压木板设计了复杂的构造最大的梁有3米宽、19米长,连接 点位于7米高处。整个结构的荷载从轻质双曲网壳传递到由树干组成的强大的中心结构从 而创造出一个具有震撼力、现代、大尺度的技术结构。这抬一大尺度建筑尽管没有丰富的 色彩但是仍然鲜明的体现了现代木结构设计所能达到的水平。二、材料在建筑表皮上的应用“表皮”是一个源于生物学的词汇。多用于描述有关有

12、机体的组成部分,可以指皮肤、 外皮、框架或者实心物体的外壳,具有抗摩擦和抗损伤的作用。建筑表皮在建筑历史上,不是一个清晰和单一的概念。与此相反,它具有复杂多样的内 涵。一般而言,建筑表皮被理解为建筑空间的围护,可以承重结构),也可以不承重。这样 建筑表皮可能指向围护结构的表层或围护结构的自身。这种复杂的状况很容易带来表皮认知 的混乱。此外,建筑表皮亦非是一个僵硬的名词,而是在不同语境中呈现出不同内容的动态 概念,建筑表皮概念的认知也只能在追随概念的转换轨迹下方可形成。但是,对于建筑表皮, 应该如同表皮一样具有物质和抽象的双重性质,并能通过视觉传达信息。因此,建筑表皮兼 具物质本体和精神表现两种

13、基本属性。柯布西耶在走向新建筑中提出体量、表皮、平面三要素,之后在新建筑五点中重申 了自由立面,自此表皮具有了独立、自由的特性和意义。材料在建筑表皮上的表达主要体现在建筑表皮的情感化表达。建筑表皮的情感化,就是 建筑师充分利用现有的技术及材料为手段,在关照地域民族的差异的前提下,融合多种学科 对表皮进行精致的处理,以期达到关照主体一一人的心理及情感,从而使人与建筑能够进行 对话和情感交流的目的。在这里,我们把技术及材料因素仅作为实现情感化的手段,目的还 是关照主体,而且抢到建筑表皮的整合状态,这种形态是整合各相关学科、地域、材料等的 结果,不是互不相容的大杂烩。这种情感化表皮的特征应是消除视觉

14、上的枯燥,本质就是关 照人情感及心理的“活”建筑。建筑表皮是由各种实体物质材料构成的,这是形成表皮的基础。虽然有的建筑师如让努 维尔和伊东丰雄等将建筑表皮被称为“非物质化”的表皮,但这是建筑师想突破那种根深蒂 固的物质化建筑的观念而精心处理表皮的一种处理方法,材料仍然是构成建筑表皮的主角。因此,在建筑中承载更多的地域信息,就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建筑所传达的最基 本的地域性信息是与当地的自然条件(气候、地形、资源、生态等)密切相关的,不同的自然 条件孕育出独特的地域环境,而建筑的地域性信息反过来又是自然条件的最生动的表达。地 域文化的因素是决定建筑地域性信息表达的更深刻因素,包括不同地域的人

15、们的生活模式和 社会意识形态。地域文化作为人们对于地域生活形态的感悟,己经渗入了人们的社会意识而 得以保留、积淀和传承。隈研吾对纯自然材料的这种情感在“竹屋”上做出了充分的表达,并极力追求“竹屋” 和长城脚下这块风景的精致关系。限研吾认为,与土地结合是好建筑不可或缺的条件,而所 谓的结合并不是将基地整平后再让建筑孤立其中,而是像从土地中生长出来的感觉。在“竹 屋”的一设计中,他将向来所秉持的设计理念一一重人文、亲土地、为人着想、和环境互动、 与自然协调等充分发挥出来,而这些理念也是他认为的21世纪建筑应该走的方向。他尝试 将长城特有的构筑方式运用到此设计中,并保留了凹凸不平的地面,小心翼翼的将分段的细 长平面依地面高低置放上去,形成一个完整的连续体。结语建筑是通过技术手段构筑的、人与自然的“介质”,建筑文化无法脱离开技术而独立存 在。正是由于两者之间如此密切的相关性,不同地域的建筑技术才赋予了建筑文化各自鲜明 的地域特征,从而塑造了丰富、多元的地域建筑文化。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世界丰富性、多样性和确立自身存在的需求也越来越强 烈。现代地域性建筑这样一种时代需求的产物,必然要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在表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