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钟嵘《诗品序》对“感物说”内涵的丰富_第1页
浅议钟嵘《诗品序》对“感物说”内涵的丰富_第2页
浅议钟嵘《诗品序》对“感物说”内涵的丰富_第3页
浅议钟嵘《诗品序》对“感物说”内涵的丰富_第4页
浅议钟嵘《诗品序》对“感物说”内涵的丰富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浅议钟峥诗品序对“感物说”内涵的富钟喉在诗品序开篇提道: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之后接着写道: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侯之感诸诗者也。”认为诗是由客观外物的触发而产生的,同时也是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的和谐统一。这与陆机的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私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和刘勰物色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相同。他们都清楚地看到自然景物与人的情感活动的关系。钟喉承接前人的感物”话题,提出了气之动物,物之感人”的命题。一、传统感物的诗意回归由于强烈的政治功利驱动,先秦两汉的感事、感时多借助于

2、某一事件、某一现实来宣扬政治人伦道德的教化,即使是对自然物象的感应,也要将之强行归类到感事、感时与政治人伦教化的门下,认定它就是言志”的。虽然天人合一”的论述不断,但在人们当时的文学艺术观念中,自然之物并没有独立,只是充当着人们的政治伦理道德教化的工具。魏晋时期,自然之物开始觉醒并独立,感物进入了自然和自由的阶段。这是对天人合一观念的回归。这种回归的背景是儒学式微,淡化了感物的自然和自由的本质,却赋予了感物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儒家所赋予的感物的社会责任在魏晋时期被逐渐忽略,而在南北朝时期又引起人们的重视。钟喉强调诗歌的感染力量,指出: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是什么造成诗歌的这种巨大感染力呢

3、?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行诸舞咏。照烛三才,晖丽万有,灵祇待之以致飨,幽微藉之以昭告。”诗人将主观的感情灌注到自己的作品中,赋予诗歌以浓重的情感色彩摇荡性情”在这里具有关键作用,只有有了情感的参与,才能是完整的诗歌创作,诗歌才能产生“动天地、感鬼神”的艺术感染力。哪些东西能唤起人的情感呢?“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钟嵘清楚地感觉到了自然景物与人的情感活动的关系。一方面,人们的爱和恨、喜和悲这些剧烈的情感,虽更多地与诗人的个体有关,却都能在自然景物中找到对应。另一方面,自然环境对诗人的情感有促发作用,它能撩动人的思想,触发人的情感,使人产生要表

4、达内心情感的创作冲动。感物引起了诗歌创作的发生,诗人的生命体验和审美体验在一刹那间开始生成。他强调诗歌的“动天地,感鬼神”,不是强调教化,而是凸显感物的社会责任。这意味着,感物的面扩大了,深度增加了,内涵丰富了。钟嵘的“感物说”在注重自然感应的同时,又注重社会现实的感应,注重文学艺术创作感应之于社会现实的责任。在钟嵘的感物的思想中,诗人与社会现实的感应也像与自然物象的感应一样是自然、自由的。而先秦两汉的文学教化是强行赋予、刻意赋予,没有任何自然和自由可言。因此,钟嵘的感物美学不是对先秦两汉感物美学的简单重复,而是一种诗意的回归。二、“感物说”内涵的丰富钟嵘“感物说”的内涵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他

5、开始明确关注社会现实,高扬社会责任,这得益于“物”的视野的扩大。钟嵘的“物”意指两个层面:其一,自然风物;其二,现实境遇和社会人事。这两个层面的物都能与诗人产生感应。钟嵘认为真实的情感不仅仅来源于美丽的自然,更来源于现实生活的激荡。在诗品序中,他说:“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故曰:诗可以群,可以怨。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故词

6、人作者,罔不爱好。”从这段话里可以看出去国离乡、兵灾战乱等社会因素对人们的情感起着生发的作用。钟嵘对“感物说”的理论创新表现在对人与人生活的现实境遇发生感应的阐释上。这种阐释以前代优秀的诗歌楚辞汉乐府古诗十九首等创作实践为依据,将诗与人的距离无限拉近。从这些感荡心灵的诗篇里,钟嵘看到更多的是不幸和痛苦,这些不幸和痛苦又来源于社会的动荡,来源于朝代的更迭,来源于个人和社会的矛盾冲突。或生离死别,或志不能立,或道不能行等形形色色的人生遭际作用于诗人内心,一旦受到外物的刺激,郁积于胸中的情感,就会自然而然地迸发出来。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

7、莫知我哀!”这是“离群”的典范之作,叙写一个士兵的“离群”之思。由于狁的来犯,自己迫不得已去征战。在战场上,尽管战事非常激烈,也难以掩饰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离乡时恋恋不舍,杨柳依依;回归时归心似箭,雨雪霏霏。诗人与士兵此时的境遇产生了感应,士兵成为诗人,诗人成为士兵。应该说,这些感应都是自然的、自由的。社会人事、现实境遇与人产生自然、自由的感应,便具有了审美价值和审美意义。自汉代以来,边事不断。很多仁人志士征战疆场,马革裹尸。这是一种正气的弥漫,其中不乏英雄的惨烈。然而,英雄气短,儿女情长。从汉武帝的秋风辞,到卓文君的白头吟,王昭君的怨诗,班婕妤的怨歌行,蔡琰的悲愤诗,古诗为焦仲卿妻所作,古

8、诗十九首,乃至曹丕的燕歌行,南朝的乐府民歌西洲曲,等等,这些都是现实境遇、社会人事与诗人的感应的优美诗章。“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这是对诗人与现实境遇、社会人事自然、自由感应的诗性解说。三、感物说对怨”的推崇钟喉的感物说”重视现实境遇、社会人事对诗人的感发,尤其推崇怨”情对诗人的感应。他在诗品序中强调:诗可以群,可以怨。”几乎把诗歌创作的动力全部归结为怨情,即托诗以怨”,忧愁怨愤之情对诗歌的生成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他在诗品中特别强调要抒发怨”情。如评曹植:情兼雅怨,体被文质。”评古诗:多哀怨。”评李陵:文多愫怆,怨者之流。

9、评班婕妤:词旨清捷,怨深文绮。评王粲:真源出于李陵,发愀怆之词。”评左思:文典以怨,颇为精切。”评秦嘉:文亦愫怨。评刘琨:善为愫戾之词多怨恨之词。”钟喉所强调的怨,是中国古代文艺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进步传统,对现实的黑暗和政治的腐朽表示不满和愤激,对社会的不良现象进行讽刺和批评。诗歌强调怨”在我国古代诗歌理论中源远流长:尚书尧典中就有怨”的成分;孔子认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这里的怨”被汉儒解释为怨刺上政,说明当时的诗教观;屈原以芳草美人自况,以自慰失意,他可说是裒怨起骚人”的典型;司马迁认为:笈诗三百,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处于文学自觉时代的陆机提出诗缘情”的纯文学主张,而

10、这情”自然包括了怨情。于是诗歌创作渐渐离开儒家诗教,摆脱对政治的依附而独立发展。刘勰也有蚌病成珠”的说法,认为好的诗歌是郁结和发愤的结晶。钟喉发扬了自孔子、司马迁以来的这个传统,他说的怨”,大多是社会中遭受迫害,或理想抱负不得实现,因而激发出来的对黑暗现实之不满。钟喉还指出: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放诗矣。”诗歌不仅是人们内在感情的宜泄,而且是医治人的精神苦闷、抚慰人的心灵创伤的良药。在钟喉的这种怨”的情感里,其实质包含着一种直面个体与艰难多舛的现实的日常生活的关系从而找到某种坚定有力的东西的悲剧精神。钟喉品评曹植:情兼雅怨。”曹植作为一个悲情才子,用诗行写出了自己对于人事的感受,他的赠白马

11、王彪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可谓是字字见血泪,行行出怨愤”,诗人抒发了旅途之危,离别之悲,忧生之嗟,悼亡之情,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屡受迫害的愤慨,痛斥了小人对手足之情的挑拨。诗圣”杜甫,对皇帝忠心耿耿,他自述每饭不忘君,但杜甫诗中何尝无怨”?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敢于提意见与建议。至于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更是对莺歌燕舞”大唐盛世的深刻揭露;人间疮痍,笔底波澜。”这就是杜甫对人事的感悟。战争造成亲人离异的痛苦,对黑暗统治的痛恨,驱除异族、保卫河山的爱国情怀。正是因为心中的郁结之情得不到伸展,于是借助于诗歌来抒发、宣泄自己的情感,这样的诗歌创作才是成功之作。面对着自然与社会的林林总总,钟喉发出了由衷的感慨:凡斯种种,感荡心灵。”感荡”是感应、感发和激荡,这感应、感发和激荡都是人与对象的相互感应、感发和激荡。所有的过程都是交互的,不是单一的。单一的感应、感发、激荡往往构不成感应、感发、激荡。这种交互性保证创作是自然的、自由的。而钟味所说的种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