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堂盘龙寺大桥设计说明_第1页
金堂盘龙寺大桥设计说明_第2页
金堂盘龙寺大桥设计说明_第3页
金堂盘龙寺大桥设计说明_第4页
金堂盘龙寺大桥设计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设 计 说 明一、项目概述金堂县位于成都市东北部,千里沱江之首,县城赵镇为古四川名镇之一。全县幅员面积1154平方公里,总人口87万人。拟建金堂县盘龙寺大桥及连接线起点位于成都市金堂县赵镇月明村,止点位于来宝坨村,距成都市区约32公里, 有免费的成(青)金快速通道、城南高速、成绵高速、大件路等多条通道与成都市区相连,处于成都平原经济圈中,公路四通八达,交通十分便利。拟建的金堂县盘龙寺沱江大桥,是连接北岸三星大学城与南岸外环线南东段(迎宾大道)的一条便捷交通要道,该桥的建设对推进城市基础设施总体规划的实施、完善城市道路路网、拓展城市空间、改善城市片区环境、实现金堂县大力发展城乡一体化的战略目标具

2、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二、设计依据与设计过程盘龙寺沱江大桥及连接线工程设计由金堂县花园水城城乡建设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前期工作,于2012年12月委托我院开展本项目一阶段施工图勘察、设计工作。我院完成本项目方案设计后,经金堂县规委会及业主选定全桥按预应力砼简支体系设计。跨越沱江主河道的主桥,采用4*50米预应力砼简支T梁方案,引桥南、北两岸均采用25米简支T梁方案。桥面宽40米,连接线路面宽度分别为50米和63米。2013年1月,本项目行洪论证与河势稳定评价报告通过评审,专家认可我院布孔方案,“按100年一遇洪水标准设计,满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防洪设计标准(GB50201-94)的规定”。三、施工

3、图设计文件组成盘龙寺沱江大桥及连接线工程由两部分组成。第一册:桥梁结构分册 包含盘龙寺大桥主桥(4*50米预应力砼简支T梁)、盘龙寺大桥引桥(南岸28*25米、北岸11*25米预应力砼简支T梁)。第二册:连接线分册 包含两岸连接线路基、路面、排水、防护工程、交通工程、绿化工程、照明工程等。四、设计规范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 CJJ 372012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 CJJ 1522010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 CJJ 1692012城市桥梁设计规范 CJJ 112011城市桥梁抗震设计规范 CJJ 1662011城市桥梁桥面防水工程技术规程 CJJ 1392010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

4、 JGJ 502001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 CJJ 452006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 GB 57682009公路勘测规范 JTG C102007公路勘测细则 JTG/TC102007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JTG B012003 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 JTG D602004 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 JTG D622004 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 JTG D632007 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 JTG D81-2006公路路基设计规范 JTG D30-2004五、技术标准 1. 桥梁设计基准期:100年2. 道路类别及级别:城市主干路-I级3. 设计速度:60km/h。4. 设计

5、荷载:城-A级,人群荷载:3.0kN/m25. 桥面布置:3.25m(人行道)+0.5m(路缘带)+14.25m(行车道)+0.5m(路缘带)+3m(中央分隔带)+0.5m(路缘带)+14.25m(行车道)+0.5m(路缘带)+3.25m(人行道),全宽40米。6. 地震基本烈度及地震动峰值加速度:VII度,0.10g; 7. 设计洪水频率:1/100;8. 通航等级:V-(2)级;9. 设计安全等级:I级 六、建设条件1、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金堂县位于成都市东北部,县城赵镇距成都市区约32公里,有免费的成(青)金快速通道、城南高速、成绵高速、大件路等多条通道与成都市区相连,处于成都平原经济圈中

6、心。本项所在地为金堂县规划核心城市圈内,桥位处南、北两岸已有成熟的路网分布,项目所在地原有民房等建筑物已拆迁,原有机耕道能通行车辆。项目所在地地势较平坦,交通运输条件十分便利。2、桥位工程地质条件2.1地形地貌 照片1 场地地貌桥区属丘陵剥蚀、河流侵蚀堆积地貌(照片1) ,地势平坦。拟建桥梁地处沱江,局部发育有心滩,左岸分布新月形漫滩,宽约30 100m,一般高出河水0.52m;河道开阔,水流平缓,河床宽180220m,河床外为平缓宽阔的I级阶地,一般海拔标高449452m,阶地表面平坦、宽大,微倾向河心,倾角12,I级阶地高出河床约510m,两岸I级阶地地表多被垦为水田或菜地,主要由第四系全

7、新统冲积层组成,具二元结构,阶地表层为粉土、粉质粘土,下部为卵石。右岸I阶后缘为浅丘地貌,陡坡处出露中生界白垩系下统天马山组地层,丘顶残留有上更新统冰水堆积的粘土夹卵石,丘顶高程在482m左右。左岸I级后缘为深丘地貌,出露地层为中生界侏罗系上统遂宁组地层,高程大于500m。另外,在桥轴线K0+834K1+190m段由于开采砂卵石料,形成凹坑,后经回填高程仍低于阶57m。目前为平坦的荒地。 2.2地层岩性据地面调查及钻探揭露,桥位场地内主要地层为新生界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筑层(Q4me)、近代河流冲积层(Q eq oal(sup 6(al),4-2)、I级阶地冲积层(Q eq oal(sup 6(

8、al),4-1)、坡残积层(Q eq oal(sup 6(dl+el),4)、第四系上更新统冰水堆积层(Q eq oal(sup 6(fgl),3)和中生界白垩系下统天马山组(1t)、侏罗系上统蓬莱镇组(J3p)。现由新至老分述如下:2.2.1新生界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筑层(Q4me) 人工填土:颜色、成分较杂,在K0+465m段主要由砖红色块碎石组成,在K0+834K1+190m段由粉土、粘土、块石、卵石组成,在K1+335K1+350D段以灰黄灰棕色,成分以粘土为主,含少量砂、卵砾石及混凝土。粘土呈硬塑状干硬状,粉土、块石、卵石呈松散稍密状,结构不均,潮湿,松散,透水性较好,主要分布于河流两

9、岸及居民区地表, 该层属于弃土填方,其填筑厚度不均,钻孔揭露厚度2.1010.40m。 2.2.2新生界第四系全新统近代河流冲积层(Q eq oal(sup 6(al),4-2))(1)(淤泥质)粉土:黄灰色,粒组以粉粒为主,粘粒次之,稍密,稍湿,透水性较差。主要分布于左岸漫滩及心滩,钻孔揭露厚度2.42.7m。(2)卵石:以灰色、黄灰色为主,卵石成分主要为砂岩、花岗岩、石英岩、闪长岩等,次圆状圆状,组成粒径一般为:200mm约占5%,20060mm约占1025%,6020mm约占2045%,202mm约占1020%,余为砂和粉粘粒,结构不均,局部夹薄层细砂,粉粘粒、卵砾石等分别富集。松散稍密

10、,饱和,透水性好。主要分布于河床及粉土之下,钻孔揭露厚度3.57.1m。2.2.3 I级阶地冲积层(Q eq oal(sup 6(al),4-1)(1)粉质粘土:褐灰色黄棕色灰黄色,粒组以粉粘粒为主,硬塑状。结构不均,局部底部为细砂。分布于I阶局部顶部,钻孔揭露厚度56.6m。(2)粉土:黄灰灰色色,粒组以粉粒为主,粘粒次之。稍密,稍湿,透水性较差。分布于I级顶部大部地带,钻孔揭露厚度1.97.8m。(3)粉、细砂:黄灰色,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云母少量,结构不均,局部夹粘土团块,稍密,潮湿,透水性较好。呈透镜体状分布于粉土之下,厚度0.952m。(4)砾砂:黄灰色,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云母

11、少量,以细粒为主,含约30%砾石,稍密,潮湿饱和,透水性较好。呈透镜体状分布于粉土之下,钻孔厚度1.72.2m。(5)砾石:黄灰色,石质成分主要为砂岩、灰岩、石英岩、花岗岩等,次圆圆状,粒径组成为:20mm约占15%,202mm约占40%,余为砂及粉粘粒。稍密中密,潮湿,透水性较好。呈透镜体状分布于粉土之下,厚度24.1m。(6)卵石:以灰色、黄灰色为主,卵石成分主要为砂岩、花岗岩、石英岩、灰岩、闪长岩等,次圆状圆状,组成粒径一般:200mm约占510,20060mm约占1525,6020mm约占3045,202mm约占1015,余为砂及粉粘粒,结构不均,局部段砂及砾石富集。中密密实,潮湿饱和

12、,透水性好。钻孔揭露厚度215.8m。主要分布于河流I级阶地,卧于粉土之下。坡残积层(Q eq oal(sup 6(dl+el),4)粉质粘土:褐黄色黄棕色褐红色,粒组以粉粘粒为主,硬塑状。结构不均,局部夹块碎石。分布于I阶后缘斜坡局部,动探揭露厚度1.82.8m。第四系上更新统冰水堆积层(Q eq oal(sup 6(fgl),3)粘土:褐黄色,粒组以粉粘粒为主,干硬状。结构不均,局部夹漂卵石。分布于右岸丘包顶部,厚度220m。2.2.6白垩系下统天马山组(1t)照片2 白垩系下统天马山组粉砂质泥岩(1) 粉砂质泥岩:砖红棕红色,矿物成分以粘土矿物为主,石英、长石次之。钙泥质胶结,粉泥质结构

13、。薄层中厚层状构造,结构不均,局部粉砂质集中,含少量钙硭硝斑点及215mm溶孔。具饱脱水开裂特征。(2) 粉砂岩:棕红色,局部为砖红色,矿物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粘土矿物及云母等少量,泥钙质胶结,粉粒结构,薄中厚层状构造。结构不均,局部泥质富集。(3) 细砂岩:棕灰色,矿物成分以石英为主,长石次之,云母等少量,泥钙质胶结,细粒结构,薄层中厚层状构造。 侏罗系上统蓬莱镇组(J3p)(1) 粉砂质泥岩:砖棕红色,矿物成分以粘土矿物为主,石英、长石次之。钙泥质胶结,粉泥质结构。薄层中厚层状构造,结构不均,局部砂质集中。岩石具饱脱水开裂特征。(2) 细砂岩:灰色,矿物成分以石英为主,长石次之,云母及粘

14、土矿物少量,泥钙质胶结,细粒结构,中厚巨层状构造。分布于左岸I阶后缘丘陵地带。2.3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1)区域地质构造背景桥区位于龙泉山背斜北端的西北翼,在区域上属于地质构造稳定区域,褶皱不发育,场地内桥位东侧有易家湾断层通过,桥位位于断层上盘,岩层产状平缓,在大桥起点附近出露的K1t基岩露头测得岩层优势产状为2563;在断层下盘蓬莱镇组J3p基岩露头测得产状为95522)与场地有关的构造(1)龙泉山背斜:走向北530东,轴部出露最老地层为沙溪庙组,两翼岩层走向与背斜延伸方向近于一致,东翼缓,西翼陡且局部倒转,轴部地层平缓常称箱型构造,两翼均半生有压扭性断裂尤以西翼老君场断裂规模最大,在太平镇

15、东地层断距最大,达1400m。(2)易家湾断层:在易家湾、麻柳林一带,长约6km,走向N1520,倾向东,倾角4162,下盘向南移动为压扭性断层,断裂带宽200400m,断裂带地层由蓬莱镇组J3p组成。最近距桥位约400m。根据基岩露头调查,主要发育二组节理裂隙,天马山组地层内L1:1131188386,延伸0.203.00m,间距0.400.50m,切割深度2.503.80m,微张,充填泥膜,裂隙面粗糙;L2: 2102427688,延伸3.004.00m,间距0.401.00m,张开0.501.0mm,充填泥质,裂隙面微波状起伏;在蓬莱镇组地层内 L1: 18587,延伸0.23m,间距0

16、.201.50m,微张,裂隙面粗糙弯曲;L2: 27254,延伸0.5005.00m,间距0.401.60m,张开0.201.0mm,裂隙面平整。岩体在层面、裂隙面切割下,呈层状碎裂结构为主。 新构造运动及地震测区内新构造运动主要以间歇性的缓慢差异抬升为主。根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08年6月11日批准的GB18306-2001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国家标准第1号修改单,地震灾后重建评价,桥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0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5s,对应的地震基本烈度为度区。 2.4 气象及水文地质 气象场区位于成都平原东部,川中丘陵西缘,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温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

17、沛,湿度大、云雾多。日照少,平均风速小,无霜期长,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多年日平均气温16.6,高于同纬度地区0.30.4,冬季气温比同纬度地区高2.12.7,春季气温回升早,比同纬度地区早2530天。年均降雨量920.5mm。74%的年份降雨量在800mm以上,雨量较为丰富,区域内暴雨出现的时间主要集中在7、8两月,6月和9月也时有发生。风向夏季多偏南风,冬季多偏北风。累年平均风速为1.1米/秒,累年定时的最大风速为16.8米/秒。2.4.2 水文场地内地表水主要为沱江水,属长江水系。(照片3拟建大桥所跨的沱江)。拟建大桥跨越的沱江桥轴线上游流向NW,于桥轴下游转向EN,河面宽约180220m

18、,河道较开阔,水流平缓,测时水位:442.00m,受上游电站影响,水位有0.4m的涨落。据调查一般洪水位高出常年水位约24m,沱江是区内地表水、地下水的汇集、排泄通道,河水受降水影响显著,暴雨及上游泄洪时流量可增大数倍,最高高出I阶阶面3m左右。照片3 拟建大桥所跨的沱江2.4.3 水文地质场地内地下水的类型主要有:松散堆积层孔隙潜水、基岩裂隙水两种类型。 (1) 松散堆积层孔隙潜水:主要赋存于第四系全新统近代河流冲积层(Q eq oal(sup 6(al),4-2))和I级阶地冲积层(Q eq oal(sup 6(al),4-1)卵石及K0+834K1+190m段人工填土(Q4me)中,富水

19、性和透水性好。主要接受大气降水与河水的补给,与河水关系密切并互为补排关系,地下水位受河水控制,动态变化大,当河水位上升时,河水补给地下水,河水位降低时,地下水补给河水,据我院2007年12月在绿岛南桥钻孔抽水试验资料:降深S=0.8m,流量Q=121.392m3/日,渗透系数K=49.60m/d;位于斜坡上的Q eq oal(sup 6(dl+el),4)、Q eq oal(sup 6(fgl),3)层中的地下水由于分布位置高,分布范围有限,厚度小,无统一水位,动态变化大,其透水性及富水性差,地下水较贫乏。(2) 主要赋存于基岩风化裂隙、构造裂隙和砂岩孔隙中,接受上覆堆积层地下水及大气降水、地

20、表水体的补给,顺地形向沱江及沟谷排泄,局部以泉的形式排泄于地表。场地为单斜构造,地下水富水性主要受岩性控制,场地出露的基岩地层有中生界侏罗系上统蓬莱镇组(J3p)及中生界白垩系下统天马山组(K1t),主要由砂泥岩组成,其中的砂岩为场地主要含水层,局部厚度较大,构造裂隙较发育。粉砂质泥岩为相对隔水层,地下水富水性较差,因沱江两侧山体地形坡度较大,地表水易流失,不利于地表水入渗补给地下水;浅部基岩节理裂隙发育,随深度的增加,岩体裂隙发育数量以及贯通性降低,不利于地下水赋存、运移,故该类含水层含水性总体较弱,富水性不强,且受季节变化影响较大。2.4.4 腐蚀性评价 勘察区场地环境类别为类,本次勘察在

21、场地内取河水、地下水及粉质粘土、粉土样进行水质分析,场地地下水以重碳酸钙(HCO3Ca)型水为主,根据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 C20-2001)附录K水和土的腐蚀性评价标准,场地地下水对砼微腐蚀性(见表2.1-2.5)。 按环境类型水和土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性评价 表2-1腐蚀介质沱江江水场地地下水含量标准腐蚀等级含量标准腐蚀等级硫酸盐SO2-4(mg/L)136.9300为微腐蚀微腐蚀152.4300为微腐蚀微腐蚀镁盐含量 Mg2+(mg/L)9.72000为微腐蚀微腐蚀14.82000为微腐蚀微腐蚀铵盐含量NH4+(mg/L)0.42500为微腐蚀微腐蚀0.4500为微腐蚀微腐蚀苛性碱

22、含量OH-(mg/L)0.0043000为微腐蚀微腐蚀0.0043000为微腐蚀微腐蚀总矿化度(mg/L)648.420000为微腐蚀微腐蚀501.220000为微腐蚀微腐蚀标准:1、硫酸盐SO2-4 (mg/L):300为微腐蚀,3001500为弱腐蚀,15003000为中腐蚀,3000为强腐蚀。2、镁盐含量 Mg2+(mg/L):2000为微腐蚀,20003000为弱腐蚀,30004000为中腐蚀,4000为强腐蚀。3、铵盐含量NH4+(mg/L):500为微腐蚀,500800为弱腐蚀,8001000为中腐蚀,1000为强腐蚀。4、苛性碱含量OH-(mg/L):43000为微腐蚀,4300

23、057000为弱腐蚀,5700070000为中腐蚀,70000为强腐蚀。5、总矿化度+(mg/L):20000为微腐蚀,2000050000为弱腐蚀,5000060000为中腐蚀,670000为强腐蚀。 按地层渗透性水和土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性评价 表2-2腐蚀介质沱江江水场地地下水含量标准腐蚀等级含量标准腐蚀等级ABABPH值6.86.5为微腐蚀微腐蚀8.46.5为微腐蚀微腐蚀侵蚀性CO2(mg/L)0.0015为微腐蚀微腐蚀0.0015为微腐蚀微腐蚀HCO-3(mmol/L)459.6A1.0为微腐蚀微腐蚀202.9A1.0为微腐蚀微腐蚀标准:1、 PH值: A6.5为微腐蚀,5.06.5为

24、弱腐蚀,4.05.0为中腐蚀, 4.0为强腐蚀。B 5.0为微腐蚀,4.05.0为弱腐蚀,3.54.0为中腐蚀, 3.5为强腐蚀。 2、侵蚀性CO2(mg/L):A15为微腐蚀,1530为弱腐蚀,3060为中腐蚀,60为强腐蚀。 B30为微腐蚀,3060为弱腐蚀,60100为中腐蚀。3、 HCO-3(mmol/L): A1.0为微腐蚀,1.00.5为弱腐蚀, 0.5为中腐蚀。A是指直接临水或强透水层中的地下水。 B是指弱透水层中的地下水,强透水层是指碎石土和砂土,弱透水层是指粉土和粘性土。HCO-3含量是指水的矿化度低于0.1g/L的软水时,该类水质的HCO-3的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

25、的腐蚀性评价 表2-3腐蚀介质沱江江水场地地下水含量标准腐蚀等级含量标准腐蚀等级长期浸水干湿交替长期浸水干湿交替水中的Cl- 含量(mg/L)48 1000微腐蚀微腐蚀49.21000微腐蚀微腐蚀标准:1、 水中Cl- 含量(mg/L): 长期浸水:10000为微腐蚀,1000020000为弱腐蚀。 干湿交替:100为微腐蚀,100500为弱腐蚀,5005000为中腐蚀,5000为强腐蚀。2、 土中的 Cl- 含量(mg/L): A 400为微腐蚀,400750为弱腐蚀,7507500为中腐蚀, 7500为强腐蚀B250为微腐蚀,250500为弱腐蚀,5005000为中腐蚀,5000为强腐蚀。

26、A是指地下水位以上的碎石土和砂土,坚硬、硬塑的粘性土,B是指湿、很湿的粉土和可塑、软塑、流塑的粘性土。场地岩土的腐蚀性评价表 表2-4试样名称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性评价按环境类型按地层渗透性环境类型指标SO42-(mg/kg)Mg2+(mg/kg)OH-(mg/kg)渗透类型指标PH值粉质粘土含量46.2148.9412.217.50.00A含量6.956.63等级微微微等级微对混凝土结构中钢筋的腐蚀性试样名称含水率Cl-含量(mg/kg)腐蚀等级粉质粘土W20的土层48.25微对钢结构腐蚀性试样名称PH值腐蚀等级粉质粘土6.636.95微 场地岩土的腐蚀性评价表 表2-5试样名称对混凝土结构的

27、腐蚀性评价按环境类型按地层渗透性环境类型指标SO42-(mg/kg)Mg2+(mg/kg)OH-(mg/kg)渗透类型指标PH值粉土含量116.213.70.00A含量6.62等级微微微等级微对混凝土结构中钢筋的腐蚀性试样名称含水率Cl-含量(mg/kg)腐蚀等级粉土W20的土层32.9微对钢结构腐蚀性试样名称PH值腐蚀等级粉土6.62微2.5 不良地质场地内未见大的不良地质现象。3、桥位工程地质评价3.1 场地稳定性场区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条件简单,场地内地基岩土种类单一,上覆为厚度不大的第四系松散堆积层,下伏为完整性较好、厚度大的1t基岩,场地地震基本烈度为度,新构造运动不强烈,场地稳定。3

28、.2 连接线路基稳定性评价拟建大桥在起点桥台之前和止点以后为路基连接线,其中起点桥台之前为挖方路堑,最大挖方深度10m左右,堑坡由第四系坡残积层(Q eq oal(sup 6(dl+el),4)粉质粘土和第四系上更新统冰水堆积层(Q eq oal(sup 6(fgl),3)粘土夹漂卵石以及侏罗系天马山组砂泥岩构成,粉质粘土、粘土呈硬塑状,厚度220m,土体内未见连续的软弱层,自然状态斜坡稳定性,下伏天马山组地层产状平缓,岩层稳定。路堑开挖后,粘土受坡面水体冲刷及土体内孔隙水压力影响,不利于边坡稳定。开挖后在暴雨等恶劣条件下,堑坡局部易出现坍塌。因此,堑坡开挖后应及时防护加固。止点桥台以后为填方

29、路基,最大填筑高度约6m,填方段在I级阶地上,阶面平坦。路基土体上班由粉质粘土构成,动探测试及钻孔揭露厚度4.35.2m,其下为卵石,未见软基地层,地表无不良地质体,地基经碾压夯实后,可填筑路堤。3.3 河床及岸坡稳定性评价拟建大桥跨越的沱江河面宽约河面宽约180220m,桥位处河床顺直,纵坡较小,纵向上河床稳定。但勘察期间,桥位处河床有采砂船开采砂卵石(一次开采深度51m),河床破坏严重,给河床的稳定性造成一定影响。左岸主要出露的地层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筑层(Q4me)、第四系全新统近代河流冲积层(Q eq oal(sup 6(al),4-2))及I级阶地堆积层(Q eq oal(sup 6

30、(al),4-1)粉土、卵石质土构成,稳定性不高,洪水时在河水作用下可能坍塌失稳,但河床顺直,坡降小,水流平缓,流速不大,一般季节河水冲刷力有限;右岸有浆砌条(漂石)河提护岸,岸坡稳定。3.4各岩土层工程性质评价 第四系上更新统冰水堆积层(Q eq oal(sup 6(fgl),3)和侏罗系上统蓬莱镇组(J3p)地层与桥梁基础无关,不再评价。3.4.2 新生界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筑层(Q4me)该层属于回填土、弃土,其填筑厚度不均,成分较杂,且随不同地点而差异较大,主要由块石、卵石、粉土夹及粘土等组成,厚薄不一,结构不均,松散,压缩变形大,不能作桥梁基础持力层。3.4.3 第四系全新统近代河流冲

31、积层(Q eq oal(sup 6(al),4-2))(1)(淤泥质)粉土:分布于左岸漫滩及局部河床,厚度不均,松散,震动呈流塑状,不能作桥梁基础持力层。(2)卵石:结构及厚度不均,局部细砂、砾石及粉粘粒等富集,松散中密,饱和,透水性好,厚度较小,抗冲刷能力较差,动力触探测试平均击数N约4.9击/10cm,呈稍密状,不宜作桥梁基础持力层。3.4.4 第四系全新统I级阶地冲积层(Q eq oal(sup 6(al),4-1)(1)粉质粘土、粉土、粉、细砂:砾砂:黄灰色,分布不均,多呈透镜体分布于卵石顶部,松散,厚度小,压强性大,承载力低,不能作大桥基础持力层。如果经碾压夯实可做路基基础持力层。(

32、2)砾石:分布不均,呈透镜体状分布,局部砂及粉粘粒富集,稍密,透水性好,不能作大桥基础持力层。如果经碾压夯实可做路基基础持力层。(3)卵石:分布于阶,卧于粉质粘土、粉土之下,厚度变化大,层位稳定,动力触探测试由于漂卵石的不均匀,数据差异较大,平均击数N约8.1击/10cm,呈中密状,在厚度较大地段可作为大桥摩擦桩基础持力层。3.4.5 第四系全新统坡残积层(Q eq oal(sup 6(dl+el),4))粉质粘土:厚度及分布不均,范围有限,松散,压缩变形大,不能作基大桥础持力层。如果经碾压夯实可做路基基础持力层。3.4.6 白垩系下统天马山组(1t)主要由细砂岩、粉砂质泥岩组成,强风化带风化

33、裂隙较发育,岩质较软,较破碎,强度较低,不宜作基础持力层。中风化带岩体完整性、均一性较好,岩层分布稳定,承载力高,可作为大桥墩台基础持力层。4结论及建议(1) 场区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条件简单,场地内地基岩土种类单一,桥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0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5s,对应的地震基本烈度为度区。易家湾断层挽近期未见活动,场地未见大的不良地质现象,新构造运动不强烈,区域稳定性较好,场地及地基稳定,适宜建桥。(2) 拟建大桥跨越的沱江河面宽约河面宽约180220m,桥位处河床顺直,纵坡较小,纵向上河床稳定。但勘察期间,桥位处河床有采砂船开采砂卵石(一次开采深度51m),河床破坏严重,

34、给河床的稳定性造成一定影响。左岸主要出露的地层为人工填筑层、近代河流冲积层及I级阶地堆积层(Q eq oal(sup 6(al),4-1)粉土构成,稳定性不高,洪水时在河水作用下可能坍塌失稳,但河床顺直,坡降小,水流平缓,流速不大,一般季节河水冲刷力有限;右岸有浆砌条(漂石)河提护岸,岸坡稳定。(3) 岩土层设计参数建议值见下表4-1岩土物理力学参数建议表 4-1地层代号岩土名称状 态天然密度(g/cm3)饱和密度(g/cm3)单轴极限抗压强度frk(MPa)承载力基本容许值(MPa)钻孔桩桩侧土摩阻力标准值(kPa)弹性 模量(104Mpa)泊松比基底摩擦系数天然饱和Q4me粉土松散0.13

35、0.30粉质粘土硬塑状0.150.25卵石(块石)稍密0.500.40Q eq oal(sup 6(al),4-2)砾石松散稍密0.200.40卵石松散稍密0.400.45Q eq oal(sup 6(al),4-1)粉土松散0.130.25粉质粘土硬塑状0.150.25粉砂、细砂稍密0.200.30砾砂稍密0.250.35砾石稍密0.300.40卵石中密密实0.500.200.50Q eq oal(sup 6(dl+el),4)粉质粘土硬塑状0.150.251t细砂岩强风化0.600.45中风化2.5738.872.000.60粉砂岩强风化0.500.45中风化2.4724.001.500.

36、510.190.55粉砂质泥岩强风化0.400.40中风化2.5012.370.800.220.160.50 (4) 场地地层结构简单,覆盖层具一定厚度,除级阶地厚度较大的卵石层外,其它岩体上覆的土层均不宜作大桥墩台基础持力层,墩台宜采用桩基础,基础进入中风化带完整基岩内,基础应满足承载力和嵌固及冲刷要求,桥台可采用明挖扩大基础或桩基础。(5 ) 粉砂质泥岩具遇水软化,脱水开裂风化特征,基坑和桥台开挖后需做好防风化措施。(6) 两岸主要出露的地层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筑层(Q4me)卵石、块石、粘土、第四系全新统近代河流冲积层(Q eq oal(sup 6(al),4-2))及I级阶地冲积层(Q

37、 eq oal(sup 6(al),4-1)粉土、粉质粘土、卵石构成,土体稳定性不高,洪水时在河水作用下可能坍塌失稳,基础开挖后应作护坡处理。(7) 由于桥位处于河漫滩及河床上,地下水位较高,主要由河水补给,近代河流堆积层(Q eq oal(sup 6(al),4-2))及I级阶地堆积层(Q eq oal(sup 6(al),4-1)卵石质土富水性、透水性好,墩台基础施工中应做好防、排水、护壁及围堰工作。卵砾石渗透系数建议K值取6080m/d。(8) 根据土层及环境水腐蚀性分析,对混凝土结构、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对钢结构腐具微腐蚀性。(9) 基坑临时开挖边坡坡比建议:基岩1:0.500.75;覆

38、盖层1:1.251.50。(10) 建议下一阶段应进一步查明桥区的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斜坡的稳定性,砂层透镜体对桥梁的影响,并作出进一步评价。3.2 水文沱江由北西向进入桥区,在桥位右侧逐渐折向为东南向流出桥区。沱江是区内地表水、地下水的汇集、排泄通道,河水受降水影响显著,暴雨及上游泄洪时流量可增大数倍。金堂县盘龙寺沱江大桥行洪论证与河势稳定评价报告(成都市水利电力勘测设计院)论证:“按100年一遇洪水标准设计,本项目满足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标准(GB50201-94)的规定”,拟建大桥右岸下口最低点高程为458.56m,比50年一遇洪水位高1.72m,比100年一遇洪水位高1.39m,

39、因此拟建大桥满足下泄100年和50年一遇洪水要求,桥梁结构在100年一遇洪水频率下是安全的。本项目水文计算成果如下表:沱江大桥桥位断面设计洪水位计算成果表洪水标准洪峰流量(m3/s)河道情况设计洪水位(m)壅水高度(m)壅水长度(m)建桥前建桥后P=1%(100年一遇)1790天然河道456.79457.170.38460建堤后456.76457.120.36430P=2%(50年一遇)1608天然河道456.49456.840.35419建堤后456.47456.80 0.33 375P=5%(20年一遇)1371天然河道456.09456.400.31412建堤后456.07456.38

40、0.31 3704 社会条件本项所在地为金堂县规划核心城市圈内,桥位处南、北两岸已有成熟的路网分布,项目所在地原有民房等建筑物已拆迁,原有机耕道能通行车辆。项目所在地地势平坦,交通运输条件十分便利。项目所在地水通、电通、路通和场地平整条件较好。金堂县砂石产量较高,主要建筑材料料场离市区约5km左右,取材便捷。七、桥梁设计1、孔跨布置金堂盘龙寺沱江大桥:桥梁起讫桩号:K0+440.00K1+635.00,全长1195米。盘龙寺沱江大桥桥孔布置是,沿路中心线长度采用28孔25米+4孔*50米+11孔25米而形成的多跨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桥方案。桥面全宽度40m米,主、引桥采用分幅设计。左、右幅桥的桥

41、墩为钢筋混领土双柱式墩,钻孔灌注桩基础。两岸桥台为重力式桥台,片石混凝土基础。2、南岸引桥曲线设置方式南岸引桥K0+805.771K1+160.173段桥位位于缓和曲线Ls=115米,半径R=255米的曲线内,缓和曲线起点ZH=K0+805.771,圆曲线起点HY=K0+920.771,圆曲线终点为YH=K1+045.173,圆曲线内超高坡度2%。3、上部构造3.1 主桥主桥上部结构采用4孔跨径50米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简支T梁跨越沱江主河道,分幅设计。T梁按全预应力砼构件设计。主梁间由预制T梁+现浇湿接缝组合而成,结构型式为简支桥面连续结构。左右幅桥横桥向各布置8片主梁,梁高2.8米,主梁梁肋

42、间距为2.55m,其中,中梁预制宽度为1.8m,边梁预制宽度为1.875m,翼板及横隔板间湿接缝宽0.75m,横隔板间采用现浇湿接缝连接形式,以保证梁的整体性。4孔跨径50米T梁位于直线段,桥面横坡通过改变T梁翼缘板的横向倾斜而形成,以保证桥面铺装厚度的一致,避免过厚或过薄的砼桥面铺装。3.2 引桥引桥上部结构南北两岸均采用跨径为25米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简支T梁,分幅设计。T梁按全预应力混凝土构件设计。主梁由预制T梁现浇湿接缝组合而成,结构型式为简支结构。左右幅桥横桥向各部置8片主梁,梁高1.75米,主梁梁肋间距为2.55m,其中,中梁预制宽度为1.80m,边梁预制宽度为1.875m,翼板及横

43、隔板间湿接缝宽0.75m。横隔板间采用现浇湿接缝连接形式,以保证梁的整体性。位于平曲线段的桥跨按路线设计线处布置标准跨径,各墩沿径向设置,采用预制直梁、以折代曲布置、并结合调整桥面人行道缘石、中央分隔带护栏的方式来順适曲线线型。每孔桥中线曲线长25米,对应的弦谓之桥孔弦,各孔的桥孔弦长度不同。各孔的T梁中线平行于各自的桥孔弦,T梁的间距是相同的。从桥平面看,一孔桥的T梁布置呈扇形状,弯道外侧的T梁最长,弯道内侧的T梁最短。左右幅桥各片中、边梁按标准宽度设计。不等长直梁最长为26.82米,最短为23.06米。曲线内梁长变化采用调整端部等截面段的长度,以保持梁端至支座中心线的距离不变。曲线段主梁横

44、隔板布置方式与直线桥相同。梁端斜度采用封锚形成。直线段桥面横坡以及曲线段横向超高,均通过改变T梁翼缘板的横向倾斜而适应,以保证桥面铺装厚度的一致,避免过厚或过薄的砼桥面铺装。位于缓和曲线段的超高渐变横坡,由每一跨前后两墩位处各自桥面横坡的平均值,作为该跨主梁翼缘预制的横坡。 4、下部构造4.1 主桥主桥桥墩采用盖梁接墩柱和桩基形式,分幅设计。盖梁采用预应力砼T型盖梁,盖梁高2.7米,盖梁顶宽3.0米,盖梁底宽1.8米。盖梁设置为平坡,桥面横坡由调整垫石高度和T梁顶板的斜置而形成。桩基接近地面处设置一道地系梁,以增强结构的横向刚度。桥墩直径为2.3m,桩基直径为2.5m。桩基采用钻孔灌注桩,按嵌

45、岩桩设计,要求桩基嵌入弱风化基岩的厚度不小于10m。4.2 引桥桥墩采用盖梁接墩柱形成,分幅设计。盖梁采用预应力砼T形盖梁,盖梁高2.3米,盖梁顶宽2.4米,盖梁底宽1.4米。盖梁水平设置,桥面横坡由调整垫石高度和T梁顶板斜置而形成。桩基靠近地面位置设置一道地系梁, 以增强结构横向刚度。墩柱直径1.8米,桩基直径2.0米,嵌岩桩设计。桥墩桩基要求嵌入完整、稳定的弱风化细砂岩中不小于8米。两岸桥台采用重力式桥台,明挖扩大基础。台后设置桥头搭板,改善行车舒适性。5、抗震设施5.1 T梁防震缓冲装置横桥向:在每个横向挡块上,对应支座中心线位置设置橡胶垫块。纵桥向:每片T梁每侧肋板上设置橡胶垫块。桥台

46、、交界墩处也作此相应设置。 6、其他附属设施盘龙寺沱江桥主、引桥为桥面连续简支梁,桥台处设置80型伸缩缝,交界墩处以及长联的引桥中间设置160型伸缩缝,其余各主、引桥墩顶设置桥面连续构造。全桥桥面铺装采用在T梁顶面涂刷2mm厚XYPEX防水层,其上铺筑10cm混凝土铺装(其钢筋采用D9焊接带肋钢筋网片),再涂刷防水粘结层后铺筑10cm沥青混凝土铺装。桥面人行道、防撞护栏、桥面排水、桥面铺装、桥面连续构造、伸缩缝、支座等附属设施图纸详见相应设计图纸。防撞护栏采用SB级。业主根据区域规划、市政配套、以及与周边环境、小区规划相适应的原则结合对项目的总体设想,选择适合本项目的人行道栏杆、灯柱等附属设施

47、形式。人行道栏杆、灯柱、伸缩缝等均为厂家定型产品,其预埋件亦必须符合定型产品的相关要求。承包人应提前与业主沟通,确定栏杆、灯柱等附属设施形式、以及其相关预埋件形式、尺寸,以方便预埋件的设置。必要时可适当调整缘石及人行道系尺寸。施工时务必注意预埋件的设置,以及是否根据预埋件调整各附属设施之间的构造尺寸。八、施工方案1、主、引桥下部结构(墩柱、桩基、盖梁、桥台)全桥基础均采用钻孔灌注桩基础,墩身采用翻模法或滑模法施工。盖梁采用搭架现浇施工。桥台为重力式桥台,常规方法施工。2、主、引桥上部结构(T梁)主引桥上部T梁可采用现场预制、架桥机架设的施工方法,也可采用导梁法施工。50米T梁一片边梁最大吊重为

48、153.9吨,一片中梁最大吊重159.4吨。25米T梁一片边梁最大吊重为59.3吨,一片中梁最大吊重为59.9吨。九、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措施增强结构耐久性的主要措施为:配制耐久混凝土、施工中加强裂缝控制与养护。本章提出有关增强结构耐久性的要求,施工单位应制订质量措施,加强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1、配制耐久混凝土的一般途径 选用低水化热、含碱量偏低、品质稳定的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避免使用早强水泥和高C3A含量的水泥。 矿物掺和料是配制耐久混凝土的必需组分;应使用优质粉煤灰、矿渣等矿物掺和料或复合矿物掺和料。 优先选用吸水率低、线胀系数小的骨料,尽量采用碎石,骨料最大粒径宜小;应特

49、别重视混凝土骨料的级配合理、粒形良好,并保持洁净。 限制单方混凝土中胶凝材料的用量范围,并尽量减少混凝土胶凝材料中的硅酸盐水泥用量。 外加高效减水剂,尽量降低拌和水用量。 在正式施工前的混凝土试配中,应进行混凝土和胶凝材料抗裂性能的对比试验,并择优选择抗裂性良好的混凝土原材料和配比。2、耐久混凝土的配制要求 为了便于控制混凝土中矿物掺和料的质量与数量,宜选用纯硅酸盐水泥与自选的矿物掺和料作为胶凝材料。如使用含有矿物混合材料的水泥,应了解水泥中矿物混合料的品种、质量与掺量,与配制混凝土时加入的矿物掺和料一起计算混合、掺和料占胶凝材料总量的份额百分比。水泥使用温度不得超过55,否则须采取措施降低水

50、泥温度,例如可以要求水泥生产厂家放置一段时间后发货等措施。袋装水泥入场后应按品种、标号、出厂日期分别存放,同时应采取措施防止受潮。水泥应分批检验,质量应稳定。若存放期超过3个月应重新检验。 水泥中C3A含量不宜超过8%,水泥细度(比表面积)不超过350 m2/Kg,游离氧化钙不超过1.5%,氯离子含量不超过水泥质量的0.2%(钢筋混凝土)和0.06%(预应力混凝土),水泥含碱量不宜超过水泥质量的0.6%。混凝土内总含碱量不得大于3.0Kg/m3,宜控制在1.8Kg/m3以下。 C30混凝土中胶凝材料最小用量应大于300 Kg/m3,最大用量不宜超过400 Kg/m3,最大水胶比为0.50。C4

51、0混凝土中胶凝材料最小用量应大于320 Kg/m3,最大用量不宜超过450 Kg/m3,最大水胶比为0.45。C50混凝土中胶凝材料最小用量应大于380 Kg/m3,最大用量不宜超过450 Kg/m3,最大水胶比为0.32。 矿物掺和料宜选用优质粉煤灰加硅灰、或磨细矿渣加硅灰等材料。所选用的掺和料必须品质稳定、来料均匀、来源固定。矿物掺和料中不应含放射性物质、可溶性有毒物质或其它对混凝土品质有害的物质,应有相应的检验证明和产品合格证。A、粉煤灰采用级或II级灰,质量应符合用于水泥和水泥混凝土中的粉煤灰(GB15962005)的规定。粉煤灰烧失量应尽可能低,对钢筋混凝土不宜大于5%,对预应力混凝

52、土不大于3%;三氧化硫含量不大于3%,需水量比不宜大于105%。混凝土中的粉煤灰掺量不应少于胶凝材料总量的20%,当掺量超过30%以上时,水胶比不宜大于0.42。B、磨细矿渣磨细高炉矿渣的比表面积不宜小于350m2/Kg,不宜超过450m2/Kg。C、硅灰硅灰对提高混凝土抗化学腐蚀性有显著效果,但因活性高,不利于减小温度变形,也会增大混凝土自收缩,故硅灰应与其它矿物掺和料复合使用。硅灰中二氧化硅含量不应小于90%,比表面积(BET-N2吸附法)不小于15000 m2/Kg,宜优先选用增密型硅灰。硅灰掺量一般不超过胶凝材料总量的8%,应用于大体积混凝土时掺量应减小。 骨料A、质地均匀坚固,粒形和

53、级配良好、吸水率低、空隙率低(粗骨料堆积空隙率不超过42%;对不同细度模数的砂子,控制4.75mm、0.6mm和0.15mm筛的累计筛余量分别为05%、40%70%和95%)。粗骨料的压碎指标不大于10%,吸水率不大于2%,针、片状颗粒不宜超过5%。B、粗、细骨料中含泥量应分别不大于0.7%和1%;粗、细骨料中的水溶性氯化物折合氯离子含量均不应超过骨料质量的0.02%。C、粗骨料的最大公称直径应小于钢筋间最小净距和保护层厚度的2/3。D、不得使用鄂式破碎机生产的粗骨料,严禁使用海砂。E、使用骨料前应了解骨料有无潜在活性,并通过专门验证。F、砂:采用河砂,细度模数2.43.2,其它指标必须符合规

54、范规定。砂来源必须稳定,砂入场后应分批检验;石:525mm连续级配碎石,品质应稳定。石子必须分批检验并严格控制其含泥量不超过1.0%。如果达不到要求,必须用水冲洗合格后才能使用,其他指示标必须符合规范要求。 化学外加剂A、配制混凝土所需的化学外加剂主要有高效减水剂、缓凝剂;为了增加施工时的可泵性,也可加入引气剂,或采用引气型减水剂。不应采用早强剂。B、外加剂供应商应提供推荐掺量与相应减水率、主要成分的化学名称、氯离子含量、含碱量及施工中的注意事项、掺和方法和成功使用证明。外加剂应分批检验,如发现异常应及时报告。C、当混合使用多种外加剂时,应事先专门测定,确保它们之间的相容性。D、外加剂中氯离子

55、含量不得大于混凝土中胶凝材料总量的0.02%,高效减水剂中的硫酸钠含量不宜大于减水剂干重的15%。E、氯化钙不能作为混凝土外加剂、防冻剂使用,不能使用亚硝酸钠类阻锈剂。 拌和用水的水质需通过严格检验并符合有关规范规定,特别注意拌合用水中的氯离子含量不大于200mg/l。 3、裂缝控制措施当结构分层浇筑或分段浇筑时,层间应按照施工缝处理,加强混凝土结合;对新老混凝土连接部,应涂抹界面剂后再浇筑混凝土,并在混凝土表层进行局部防水处理。应重视结构表层钢筋网四周定位钢筋的设置,重视预应力管道定位钢筋的设置。钢筋混凝土构件的钢筋保护层厚度、预应力管道的保护层厚度的施工负允差对现浇混凝土构件不大于10mm

56、,对预制构件不大于5mm。4、混凝土施工与养护 耐久混凝土工程在正式施工前,承包人应制定施工全过程和各个施工环节的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措施以及相应的施工技术条例。施工和监理单位应各自委派专人负责纪录混凝土运送到工地的时间和出机坍落度、浇筑时间和浇筑时的坍落度、浇筑时气温与混凝土浇筑温度、施工缝的划分、混凝土浇筑高度的控制以及混凝土的养护方式和养护过程,包括养护开始时间、混凝土养护中的表面温度与降温速率、拆模时间与拆模时气温等。如果出现裂缝,要记录裂缝出现的时间、部位、尺寸和处理等情况。耐久混凝土施工中,需要重点保证质量并采取专门措施的内容有:结构表层混凝土的密实性、均匀性与良好的养护,混凝土保护

57、层厚度的准确性,混凝土裂缝控制。 混凝土结构的施工顺序应经仔细规划,如结构分段分块的施工缝位置与浇筑顺序和后浇带的设置等,以尽量减少新浇混凝土硬化收缩过程中的约束拉应力与开裂。 为保证钢筋保护层厚度尺寸及钢筋定位的准确性,宜采用工程塑料制作的保护层定位夹或定型生产的纤维砂浆块。当使用一般的细石混凝土垫块定位保护层的厚度时,垫块的尺寸和形状必须满足保护层厚度和定位的允差要求;垫块的强度应高于构件本体混凝土,水胶比不大于0.4。浇筑混凝土前,应仔细检查定位夹或保护层垫块的位置、数量及其紧固程度,构件侧面和底面的垫块应至少4个/m2,绑扎垫块和钢筋的铁丝头不得伸人保护层内。 为保证混凝土的均匀性,混

58、凝土的搅拌宜采用卧轴式、行星式或逆流式搅拌机并严格控制拌和时间。泵送混凝士的坍落度不宜过大以避免离析和泌水。插入式振捣棒需变换其在混凝土拌和物中的水平位置时,应竖向缓慢拔出,不得放在拌和物内平拖。泵送下料口应及时移动,不得用插入式振捣棒平拖驱赶下料口处堆积的拌和物将其推向远处。 结构表层混凝土的耐久性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施工养护过程中的湿度和温度控制。暴露于大气中的新浇混凝土表面应及时浇水或覆盖湿麻袋、湿棉毡等进行养护。如条件许可,应尽可能采用蓄水或洒水养护,但在混凝土发热阶段最好采用喷雾养护,避免混凝土表面温度产生骤然变化。当采用塑料薄膜或喷涂养护膜时,应确保薄膜搭接处的密封。此外,还应保

59、证模板连接缝处不至于失水干燥。水养护或湿养护在整个养护期内不得间断,养护剂应符合水泥混凝土养护剂JC9012002的要求。对于水胶比低于0.45的混凝土和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在施工浇筑大面积构件时应尽量减少暴露的工作面,浇筑后应立即用塑料薄膜紧密覆盖(与混凝土表面之间不应留有空隙)防止表面水分蒸发,待进行搓抹表面工序时可卷起塑料薄膜并再次覆盖,终凝后可撤除薄膜进行水养护。当使用钢模时,应及早松开模板并覆盖后连续注水养护,但必须保证养护水的温度须与混凝土表面温度相适应以防止开裂。在寒冷气候下,应在模板外采取保温措施并延迟拆模时间。 混凝土的入模温度应视气温而调整,在炎热气候下不宜高于气温且不超过

60、30,低温下不宜低于12。承包人应事先通过裂缝控制的专用分析程序,合理确定混凝土施工的浇筑、养护方法与工序,估计施工过程中混凝土温度与拉应力的变化,提出混凝土温度的控制值,并在施工养护过程中实际测定关键截面的中点温度和离表面约5cm深处的表层温度,实行严格的温度控制。一般情况下,混凝土的温度控制值为:混凝土入模后的内部最高温度不高于70,构件任一截面在任一时间内的内部最高温度与表层温度之差不大于20,新浇混凝土与邻接的已硬化混凝土或岩土介质之间的温差不大于20,淋注于混凝土表面的养护水温度低于混凝土表面温度的差值不大于15,混凝土的降温速率不超过3/d。当周围大气温度低于养护中混凝土表面温度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