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生态智慧价值取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_第1页
老子生态智慧价值取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_第2页
老子生态智慧价值取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_第3页
老子生态智慧价值取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_第4页
老子生态智慧价值取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3)(3)老子“生态智慧”的时代价值老子“生态智慧”具有独特的时代价值。当代人类面临着诸多问题,最深层、最根本、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于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人与社会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和协调,而老子“生态智慧”所提供的基本思路,为从根本上解决此类问题提供了世界观与方法论指导,这正是老子“生态智慧”的时代价值之所在。(一)老子“生态智慧”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人与社会关系的指路明灯。人既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又是社会发展的价值目标。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总是集中表现在人的发展上,如满足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提高社会成员自身素质和能力等等。但是,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以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

2、的存在和发展为前提和基础的,因此,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人与社会的关系,就成为社会发展和人民幸福的基本条件之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老子“生态智慧”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身、人与社会的关系有着充分的认识和细致的阐释。他认为,天地万物虽然形态各异,但它们在本源上是相同的,自然与人类也是平等的关系,正所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因此他主张,人们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并尊重自然界的规律,让宇宙万物“自足其性”,自然地得到发展,而不横加干涉;人类与天地万物共(3)(3)生共存,就应与天地万物保持和谐。这样,才不会扼杀宇宙的生机,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才会成为可能。如果

3、反其道而“妄作”,对自然界过分掠夺,势必危害人类自身。老子以及道家还把万物是否“皆得生息”,也就是环境是否处于自然状态看做是否富足的标志,“天以万物悉生出为富足”,非常强调保护环境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应该说,当今世界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就是人类为了自身的(3)(3)发展而对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进行过分掠夺而没有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造成的,要化解人与自然它正在破坏着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协调平衡发展的辩证关系。之间的这种矛盾状态,维护生态平衡,解决人类日益严重的生存危机,我们当然(3)(3)要依靠今天的高科技手段,但同时也必须看到,老子“生态智慧”在这方面有其独特的利用价值。老子关于天人同源、道法自然

4、的“生态智慧”不失为一盏指路明灯。(3)(3)(3)(二)老子“生态智慧”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理论基石无论是以一代哲人海德格尔“诗意地居住”为重要内容的生态伦理学,抑或是作为可持续发展中介的环境伦理观,还是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的伟大目标,它们都是吸取老子“生态智慧”价值取向之精华并以之为理论基石的。(3)(3)海德格尔冷静当人类为享有工业文明带来的繁荣和富足而自我陶醉的时候,地看到了文明背后的危机。为消解人类的生存困境,海氏提出了“诗意地居住”的理想境界,其思想的先锋性,在于为人类正视生态危机、生存危机发出了必要(3)(3)的警报。面对环境的日益恶化,他提出“居住”的概念。认为“居住”

5、是指人作为短暂者存在于大地上。从这里出发,他指出:“居住设立于和平,意味着和平地处于自由,保护和守护着每一事物本性的自由领域之中。居住的基本特性就是这种保护和保存,它充分地体现在居住的整个范围。一旦我们深思到人类存在于(3)(3)居住,而且短暂者居于大地上的居住意义时,这一范围便向我们显示了自身。海氏以哲人的敏锐看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是以焦虑的心态来纠正人类自己(3)(3)设下的误区。(居住的理想在他看来,人类反自然的结果只能是自食恶果,要想达到和谐(3)(3)(3)境界)就必须终止人对自然的功利行为,换言之,人类应该用自己的聪明智慧避免自然界进化链条上的断裂,通过和解来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

6、处的诗意境界。具体地讲,这就是他面向文学,从诗人荷尔多林那里获得灵感,提出了“诗意地居住”的理想境界。要达到海氏“诗意地居住”的理想境界,人类就要有勇气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向度,向客观向度靠拢。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将人的价值向度由向自然索取,转化为平等存在的客观向度,通过取消人对自然的主宰意识,将自然视为平等对话与交流的伙伴,进而将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价值实现(3)(3)改造为人类不能离开自然而存在、不能离开自然而发展的价值理念。亦即短暂者(人类)在大地上居住时,应淡化功利,向非功利靠拢,将人类文明的创造与观照自然界的生存方式结合起来,以协调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生态环境和生存方式。环境伦理

7、观是可持续发展的中介。它是由老子的“生态智慧”到“生态文明”(3)(3)再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只有人人皆牢固树立环境伦理观,才能在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下,逐步实现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的建构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使人在进行自己的行为时,会(3)(3)发自内心地自觉考虑和顾及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社会、后人和生态环境的影响,(3)从而实现这几者的和谐互惠共生为目的的。环境伦理观的产生将伦理学的视野从人与人之间扩展到了人与自然之间,不仅丰富了伦理学的基本思想,而且扩大了人的责任范围,为人类重新认识自身的价值和意义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尺度。人的一举一动被放到了人社

8、会自然这一大的坐标系之中,使得人能够逐渐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多面整体的认识和把握,对人类行为可能给自然界造成的多种结果进行全面的认识和把握,以及对人类所应承担的对自然的责任和义务进行整体认识和把握,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使人们有一种全新的环境道德观,以此来约束人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协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伟大目标,并且把它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一起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大奋斗目标昭告世人,并付诸实施,体现了海纳百川,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宽广胸怀和勇于开拓、敢于创新的宏大气魄。由老子及其以降的“生态智慧”到中国共产党人倡导建设“生

9、态文明”,标志着中华民族认识自身与自然界关系上的一次重大的质的飞跃。“生态文明”观念既是对老子以降中国古代文明观念精华的吸取,又是站在21世纪全(3)(3)(3)人类面临生态不平衡诸多挑战的角度,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在这个问题上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从传统工业文明向新的生态文明转变,是一场文明革命。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是进化与分化的统一。新的文明形态问世并不完全消灭旧的文明形态,而是以新文明对旧文明的改造并使之成为新文明的要素、因子。与此同时,还必须看到,新文明取代旧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场革命,它要求改变目前高消耗、高污染的生产方式,形成新型的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服务业等一系列生态产业;要求改变不平等的充满生存斗争的社会关系,形成理性的平等合作的社会关系;要求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