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培训教学课件:摄影用光_第1页
摄影培训教学课件:摄影用光_第2页
摄影培训教学课件:摄影用光_第3页
摄影培训教学课件:摄影用光_第4页
摄影培训教学课件:摄影用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四讲 摄影用光摄影学基础第四讲 摄影用光第一节 光在摄影造型中的作用 一、光的基本知识 (一)光、光波、光源 1.光与光波 光是电磁波的一部分。电磁波谱范围很广,包括波长为几百米的无线电波至波长为10-13m的射线,人眼睛只能看到380nm-760nm这一狭窄的范围内的光,这一范围内的波谱就是光谱,见图。 不同波长的光,呈现不同的颜色。随着光波由短到长变化,光色也发生相应的色彩变化。见下表。不同波长的光均匀混合后就是白光。光色与波长表颜色波长范围(nm)频率范围(MHz)红625-710480-405橙590-625510-480黄565-590530-510绿500-565600-530青

2、485-500620-600蓝440-485680-620紫380-440790-680 (二)光源的类型 能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按照自然属性划分,光源可分为自然光源和人工光源两大类。 自然光源,包括热效应光源(化学燃烧、热核反应)和生物能光源。在摄影中特指阳光、月光、星光、闪电、萤火虫光等。 人工光源,包括电光源、火焰光源等。在摄影中特指白织灯、卤钨灯、电子闪光灯、荧光灯等。 二、光的造型作用 (一)表现被摄体的形态和色彩 光是揭示被摄对象形态、体积、质地和色彩的重要手段。不同的光线照明形式可使被摄对象的形、体、质、色产生丰富的变化:侧光照明易描绘对象的体积;平光照明易描绘对象的固有色彩;逆

3、光照明则易描绘对象的轮廓形态。 解了光线在这方面的作用之后,就能够根据不同的拍摄对象和自己的创作意图。有目的地选择或布置不同的光线,以充分地表现被摄体的形态和色彩,创作出更具有艺术性和符合自己摄影创作意图的作品。 (二)表现被摄体的空间位置 光还能使具有二维空间的画面造成三维空间效果。利用光的分布和明暗对比表现画面空间,利用大气透视表现画面空间深度关系都离不开光的作用。 拍摄中采用逆光、侧光照明,能使被摄主体的轮廓线条得到充分的表现,并与其他景物分离开来; 背景的影调变暗,有助于表现被摄体的立体感。 在拍摄较宽阔场面的的风光照片时,应利用景别中的明暗渐变的影调层次,表现出画面的纵深空间感,如图

4、4-1-1所示。 (三)营造特定气氛 自然界的光线是千变万化,不同的光线营造不同的气氛。 阳光明媚,使人心旷神怡; 薄云遮日的气氛,清晰而和谐; 阴云密布,沉闷与不安; 早晚光线暗淡,色温偏低,神秘而温馨; 夜晚灯火辉煌,营造出繁华、宁静。 等等,凡有光线,皆有气氛,这种对人类心理的刺激与影响,就形成了特定的心理感受和气氛。 (四)表现被摄体的质感 被摄体的质地不仅仅表现在其表面的光滑与粗糙上,还表现在被摄体的轻重、软硬、韧脆、透明与否上(图4-1-2)。 这些不同的质感,都是由不同的光线刻画而成的。 顺光:表现主体的粗糙度最佳; 柔光:表现主题的细腻度最有表现力; 逆光:表现透明度、厚重感最

5、为方便,等等。第二节 摄影用光的基本要素 摄影用光的基本要素主要是指光度、光质、光位、光型、光比和光色等六种要素。 一、光度 光度是指天体表面单位时间辐射的总能量,即天体真正的发光能力。 摄影中的光度是指物体的表面受光源的照射所呈现出的亮度。光度与摄影光源的强度、光线照射到被摄体表面的照度、被摄体表面反射光的亮度有关。 光度对摄影的影响集中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一)影响曝光控制 光度与摄影曝光有直接的关系。光度强,曝光时间短;光度弱,曝光时间长。 (二)影响影调和色调的再现 光源强度适当,被摄体反射的光线正常,能够很容易地获得准确的曝光量,从而能使被摄体丰富的影调层次和五彩缤纷的色彩得到真实

6、的再现; 光源发射出的光线过强或过弱都难以控制准确的曝光量,所以也不易获得丰富的影调层次和色彩的摄影作品。 因此,并不是光线越强越好。 二、光质 光质俗指光线的软硬性质。即直射光、散射光和反射光。光源的种类、光照条件不同,会产生软硬不同的光线效果。形成不同的光比,在画面上会出现不同的反差和影调层次以及表现出被摄体的不同的质感和立体效果。 (一) 直射光的运用 直射光是无云雾等遮挡的阳光,以及聚光灯、闪光灯、碘钨灯等人工光源在未加用散光片、柔光罩的情况下所发射出的光线。 被摄体在这种光线的照明下,受光面的亮度很高,非受光面的亮度很低,所以反差强烈,投影浓重,而且投影边缘非常清晰。直射光的光质强硬

7、。鲜明有力,故在人像摄影中为了表现人物的刚毅性格多采用这种光线照明,如图4-2-1所示。 (二)散射光的运用 散射光是由光源发射出,并经过有一定密度的介质柔化后射到被摄体的一种光线。 这种光线光质柔和,被摄体的投影浅淡,光比小,光线无明显的方向性。 利用这种光线拍摄的照片明暗反差小,影调柔和。拍摄人像时可以拍摄出质感细腻的高调照片,宜于表现少女和儿童,如图4-2-2所示。 运用散射光照明拍摄风光照片时,被摄体的透高感、立体感和纵深感不易表现。 (三)反射光的运用 光射到不同介质时有部分光自界面射回原介质中的现象,称为光的反射,被反射回来的光线成为反射光。 反射光能提高被摄体表面的亮度。物体反射

8、光的能力取决于表面的颜色、质地等。白色的物体光能力最强,表面光滑物体反射光的能力比粗糙的物体强。 摄影中最常用的反射光是反光板反射光、拍摄现场的具有反射光能力的物体如雪地、沙、水面、墙壁等的反射光。 不同的反射物体对光线的反射性质不。如光滑的镜面反射光具有直射光的特性,而粗糙面物体的反射光则具有散射光的性质。彩色摄影,不要用有色的物体作为反光工具,否则会将反光体的颜色反映到被摄主体上,影响对主体本身的色彩的表现。 三、光位 光位是指光源所处的位置。不同位置的光线对同一物体进行照明时,具有不同的照明方向和照明角度,会产生不同的照明效果。以被摄体的正面为圆心,在水平面和垂直面各作一圆周,就可以将光

9、线按位置划分为正面光、前侧光、全侧光、侧逆光、逆光等,每种光位因水平高低的不同又分为高位、水平位和低位三种,以及顶光和脚光。 (一)正面光的运用 正面光是指从照相机的方向对着被摄体进行照明的光线。 正面光按照光源照射角度,由高向低分为高位正面光、水平正面光和低位正面光之分。 特点: 1.立体感差:被摄体正对着照相机的一面受光面大,光比很小,投影落在被摄体的后面,所以不能很好地表现出被摄体的立体形态; 2.质感差:被摄体表面的纹理表现得不明显,所以,质感较差。 运用: 1.高调片:由于这种照明光线比较明亮,所以在拍摄高调照片时多用这种光线。 2.女性肖像(有时少女儿童):在正面肖像摄影中,特别是

10、对女性肖像的拍摄,高位正面光用得最多。 3.背景光:在塑造有立体感的主体时,可采用正面光照明背景,以使主体突出。 注意: 1.被摄主体与背景的影调对比,使摄影画面上整体影像有足够的反差,以求得主体与环境间亮度和色彩上的明显差异。 2.拍摄人像人物在高位正面光照明下,常常在鼻下形成一个类似蝴蝶形的投影,俗称“蝴蝶影”。 (二)侧光的运用 1.前侧光 光源位于被摄体的左或右前侧方向照明,照射光线与摄影镜头的方向构成大约45角,即构成了前侧光照明。特点: (1)被摄体平均亮度稍低于正面光照明; (2)反差适中:被摄体大部分受到光线的照明,故反差适中; (3)被摄体的质感、立体感和空间透视感较强,影调

11、层次丰富:这是因为被摄体有明显的投影。如图4-2-4所示。 2.全侧光 全侧光,也称正侧光,光源位于被摄体的左侧或右侧,并与相机镜头的方向构成90角时,正好形成了全侧光的照明效果。特点: (1)平均亮度低于前侧光,高于逆光:被摄体的一部分受光而另一部分则处于阴影中。 (2)光比较大:暗处于明处之比较大; (3)全侧光照明有利于表现被摄体的线条及表面结构特征。 (4)影调对比强烈,被摄体的投影明显,立体感和空间透视感强,影调层次丰富,质感强。 注意:被摄体的光比过大,应注意对暗部加辅助光或反光板反光照明,以提高暗部的亮度,缓和明暗反差。 (三)逆光 1.侧逆光 光源位于被摄体的左、右侧后方与照相

12、机摄影镜头构成135角左右对被摄体进行照明时,便形成了侧逆光照明。特点: (1)亮度较低:被摄体仅有左侧或右侧极少部分受光,所以平均亮度比全侧光照明时还低,但又高于全逆光照明的亮度。 (2)光比大、反差大、质感强:侧逆光照明能使被摄体产生明显的阴影和投影,光比大,反差大,被摄体表面凹凸不平的纹理能得到充分的表现,质感强。 (3)轮廓特征强:由于光线是从被摄体的侧后方照射过来的,所以能够突出被摄体的轮廓特征,如图4-2-5。 2.全逆光(大逆光) 拍摄时光线从被摄体的背后照射,并与照相机镜头光轴成180角左右时,就是全逆光照明。特点: (1)主体受光面积小:被摄体的正面处于阴影下,仅有边缘一小部

13、分受光,整体的受光面积比其他任何光位都小。 (2)质感差:被摄体的正面处于阴影中,被摄体的凹凸不平的纹理难以得到正常表现。 注意: (1)全逆光照明拍摄时,一般处于深色的背景中,易表现出被摄体的轮廓特征。如果要使主体清晰,可按主体曝光,或补光照明,以表现出被摄体影纹层次和质感,补光照明的亮度,不能超过主逆光的亮度,彩图4-1。 (2)在全逆光照明下如果不对阴影部分进行补光照明,或不增加曝光补偿,并以背景的亮度曝光可获得剪影效果的照片。 (3)在选择全逆光、侧逆光照明拍摄时,应在镜头前安装遮光罩,以防止直射的杂乱光线进入镜头,使影像出现光晕现象。 (四)顶光的运用 摄影光源从被摄体的顶部垂直向下

14、并与照相机镜头光轴构成90左右,即形成了顶光照明的效果。 1.特点 被摄体上部明、下部暗,此光难用。 2.用光方法 如果迫不得已要在这种光位的光线下拍摄人物,应采用以下补救措施: (1)改变拍摄角度,请被摄者将头部向上仰或向下俯,以改变顶光对人物面部的照射角度; (2)对被摄体的暗部加以补光,可用反光板、闪光灯或其他反光工具对暗部补光,以提高暗部的亮度; (3)用遮阳物挡住向下垂直照射的光线,以改善人物的明暗反差。 (五)脚光的运用 脚光是将光源置于被摄体的脚下方,由下向上照明被摄体而形成的一种光线效果。 特点:被摄体下部明亮而上部阴暗,画面上的光比和反差都很大。 应用及注意: (1)在人像摄

15、影中,利用脚光作主光照明一般是不多见的,只有在一些特定的环境中或表现特定人物的性格特征时才偶尔使用。拍摄时应注意掌握好拍摄角度,并对暗部加以适当的补光。 (2)在早晚利用脚光照明拍摄建筑物或城市雕塑等题材,能获得一种颇为壮观的景角。 四、光型 按摄影艺术造型中的不同用途,可将光分为: 主光、辅助光、轮廓光、背景光、眼神光、模拟光和装饰光等。 有时只用一种光型,而更多是将几种光型同时用于同一个被摄体,以获得更好的光线造型效果。 彩图4-2为主光、辅助光、背景光、眼神光等多种光型对被摄体进行照明而获得的光线造型效果。 (一)主光 主光是摄影造型中起着主导作用的照明光线。 特点: 方向性明显,能形成

16、的明暗反差明显,光强度大、照明位置为主体。 光源:自然光、灯光,还可以是混合光或反射光; 光质:直射光、散射光。 光位:正面光、前侧光、侧光、侧逆光、逆光等不同的光位。 主光的位置决定着摄影光造型的效果。 处于正面位置的主光,可以获得高调效果的照片,处于侧逆光位扩光,可以获得低调效果的照片。 主光的强弱决定了曝光量的多少,主光强,曝光时间应短;主光弱,曝光时间应长。 无论采用哪种光位作为主光,首先必须考虑主光的空间位置、光质和照度,然后再确定其他光型的光源强度和位置。 (二)辅助光 辅助光又称“补光”和“副光”。 作用:提高被摄体暗部的亮度,缩小光比,缓和画面的明暗反差。 在人像摄影中,辅助光

17、又分为阴辅助光和阳辅助光。 光源:自然光,人工光; 光质:直射光,散射光,反射光; 但辅助光的强度不可大于主光(彩图4-3)。 程序:先布好主光后,再决定辅助光的强度、位置和光质。 (三)轮廓光 轮廓光是用来勾画被摄体轮廓形状的一种照明光线。 位置:被摄体后上方、后侧方。 应用:将被摄主体置于深色的背景前面。 光强:人工光或自然光,光线的强度应强于其他的照明光线。被摄体在轮廓光的照明下,能充分展现出鲜明的轮廓特征(图4-2-6)。 (四)背景光 专用用来照明被摄主体背景的一种光线。背景光能提高背景的亮度,缩小背景与主体之间的明暗反差,表现出被摄主体所处的环境特点。 光质:直射光,亦可用散射光;

18、 光源:自然光,也可以用人工光。 强弱:背景光强弱的调控,要与摄影画面的基调有关。 拍摄高调照片时,背景光的照度应均匀,强度不低于主光强度,最好能高出12倍,如图4-2-7所示; 拍摄中间影调的照片,其强度一般控制在主光与辅助光之间; 拍摄低调照片时,其强度应低于主光的强度。 (五)装饰光 装饰光又称为“修饰光”,是用来对被摄体的局部进行补光照明的光线。其照度不可太强,以免形成过分明亮的光斑,影响整体布光效果。装饰光常用于室内的人像和广告摄影。 五、光比 光比是指被摄体的受光面和阴影面之间的亮度比。 光比是摄影用光的重要参数。 光比大,反映在摄影作品画面上为影调硬,层次少,立体感强,反差大;

19、光比小,反映在摄影作品画面上为影调软,层次丰富,立体感弱,反差小。 在摄影中,应根据被摄体的情况和摄影者的创作意图来确定和调控光比。 (一)光比与画面反差的关系 被摄体光比的大小直接影影响到所拍摄画面影像的反差。 被摄体的光比大,画面影像中的反差也大,立体感强,如图4-2-8所示。 在逆、侧逆光、侧光照明下,容易使被摄体的光比过大,因此,在拍摄时应对被摄体的阴影部位进行补光,以获得反差适当的照片。 被摄体的光比小,所拍摄的画面影像的反差也小,立体感弱。 在拍摄时应根据被摄体的情况和意图通过布光来调节被摄体的光比,以获得符合创作意图的反差效果。 (二)光比与画面影调的关系 被摄体光比的大小直接影

20、响着画面影像的影调结构。 光比:1418,画面以黑、暗灰色为主,低调效果的照片(图3-4-2); 光比:1214,画面上的黑、灰、白三个色调均匀出现,中间影调效果的照片(图4-2-2); 光比:11.512,画面上以白和浅灰色为主,高调效果的照片(图4-2-7)。 光比:18以上,画面中的黑白分明,而缺乏中间灰色调,只能出现被摄体的形体轮廓,就形成了剪影照片。光比1418,低调片光比1214 中调片光比11.512 ,高调片 (三)影响光比大小的因素 影响被摄体光比大小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1光位的影响 正面光的照明,光比小;前侧光和侧光照明,光比适中;逆光、侧逆光照明,光比大。 2光

21、质的影响 直射光的照明,光比大,容易形成反差强的照片(图4-2-1);散射光照明,光比小,容易形成软调效果的照片(图4-2-2)。 3.气候的影响 晴天的光比大,阴雨天的光比小。 4.季节的影响 夏季阳光照射下的被摄体,光比大; 冬季阳光照射下的被摄体光比小; 春、秋季介于夏、冬之间。 5.不同灯具的影响 被摄体在聚光灯照明下,光比大; 普通照明灯的照射下,光比小。如彩图4-3,是使用两只碘乌灯分别作主光和辅助光,再加装饰光拍摄的。 (四)光比的调节 当被摄体的光比不符合拍摄的要求时,就要进行必要的调节,或缩小光比或增大光比。 1.缩小光比 缩小光比的调节方法:辅助光照明,提高暗部的亮度,缓和

22、明暗反差。 室外自然光拍摄:采用反光板、利用被摄主体周围环境的反射光,或用闪光灯来对被摄主体的暗部进行补光照明; 室内人工光拍摄:加用辅助灯、反光板等来照明被摄体的暗部,如图4-2-9所示。 2.增大光比的调节 增大光比的调节方法主要二: 一是增大主光的亮度,减小辅助光的亮度; 二是在阴天,景物光比小,为了提高影像的明暗反差,可用闪光灯作为主光进行闪光拍摄,其亮度应明显地强于阴天的自然光;要注意照明的方向和角度都应符合太阳光的照明方向和角度,不能弄反,否则不符合自然规律。 六、光色 光色是指装饰光物体所发射的光线的颜色,由所发射的光线的波长所决定。 例如装饰光体所发射的光的波长为700630n

23、m则为红色光,波长为630600nm为橙色光,600580nm为黄色光,580490nm为绿色光,490460nm为青色光,460430nm为蓝色光,430400nm为紫色光。 不同的色光对被摄体的固有色影响很大,例如同是一个白色的物体,在红色光的照明下,变为红色;在橙色光的照明下变为橙色;在黄色光的照明下,又变为黄色由此可见,光色对被摄体色彩的再现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三节 常见可见光的运用 一、自然光的运用 自然光有阳光照明下的直射光,阴天、雨天、雪天的散射光,早晚太阳处在地平线以下的天空光等。自然光的强度和方向是不能由摄影者自己调节和控制的,只能选择和等待。 (一)室外自然光的变化特点及

24、运用 1.直射日光 直射日光是指无云雾遮挡的晴天直射太阳光。一天中直射阳光因早晚时刻的不同,其照明的强度和角度也不一样。 根据太阳升降与地面构成的角度不同,全天直射阳光的变化可分为早晚、上下午和中午照明三个照明阶段。 (1)早晚日光 太阳从升起或即将西沉的傍晚时分,阳光对地面景物的照射角度低(015)。特点: 被摄体的垂直面被大面积照亮,影子很长; 阳光在透过厚厚的大气层之后,光线显得柔和; 早晚常常伴有晨雾和暮霭,空气透视效果强烈,在逆光照明下,显得更加突出,如图4-3-1所示。 利用这种光线照明拍摄近景照片,可以获得影调柔和的影像; 拍摄全景、远景照片,能获得浓淡相宜、虚实相生、层次丰富、

25、空间透视感强烈的照片; 使用日光型彩色胶片或用数字照相机将白平衡调节至“日光”拍摄,可获得暖调效果的彩色照片,如彩图4-4所示。 若以天空的亮度作为摄影曝光的依据,能够很好地表现天空中的彩霞,而使地面的景物成为剪影或半剪影的效果。 (2)上午和下午的日光 太阳光对地面景物照射的角度构成1560时,即为上午与下午。特点: 阳光的照明强度比较稳定,照明均匀,能较好地表现地面景物的轮廓、立体形态和质地。 被摄体在直射的太阳光照明下,又被反射光照明,从而提高了暗部的亮度,缩小了明暗光比,缓减了画面反差,如图4-3-2所示。 (3)中午的日光 中午太阳光从上向下垂直地照射地面景物,照度高,景物的水平面被

26、普遍照明,而垂直面的照明却很少或未受照明。 照明角度受季节变化的影响: 夏季:基本构成了90角; 其他季节:近似于垂直,特别是冬季其偏角会更大一些,因此,也可以在中午拍摄人物肖像照片。 利用顶逆光或顶侧逆光照明,加用适当的辅助光,同样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如图4-3-3所示。 2散射自然光 (1)天空光 天空光是太阳即将从地平线上升起或太阳刚刚落入地平线,太阳的余晖仍然照明天空并由大气反射到地面的光线。此时,在日出或日落的方向,靠近地面的天空明亮,离地面越远的天空越暗,地面景物在散射的天空光照明下,普遍照度很低。 在这种光线的照明下,很难表现出被摄体的细部; 采用逆光照明,能拍摄出理想的剪影照片。

27、 表现细部,可加闪光灯。 (2)薄云遮日 太阳被淡淡的薄云所遮挡,失去了强烈的直射光性质。被摄体在这种自然光的照明下,其明暗对比度较小,但仍有明暗差别。利用这种光线拍摄人像照片,能取得较为柔和的影调效果。如果利用这种光线拍摄彩色照片,可以获得柔和、含蓄、色调丰富、层次分明的影调和色调效果,如彩图4-5所示。 (3)乌云密布 当天空布满乌云或下雨天、下雪天,太阳光全被云雾遮挡,失去了方向性,光线分布均匀。景物在这种光线的照明下,没有投影,光比很小,立体感很弱,色彩浑暗,影调平淡。 3反射光 在室外自然光的照明下,还有各种环境的反射光,这种反射光同样能对被摄体进行照明。在强烈的日光照明下,反射光能

28、提高被摄体暗部的亮度,从而缩小被摄体的光比、缓和明暗反差,起到增强照片的用光艺术效果的作用。 用反光板来反射直射的太阳光,对被摄体暗部进行照明,也能获得理想的光照效果。 (二)室内自然光的变化 室内自然光与室外自然光有很大的不同,其变化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室外自然光的影响 室外自然光照度高,室内就明亮;室外自然光的照度低,室内的光线就暗弱。 (2)进光门窗的影响 进光门窗大,门窗多,室内自然光的照度就高,室内就明亮;反之则暗弱。 (3)楼层高低的影响 楼层高,进光多,室内光线明亮;反之,则室内光线暗弱。 (4)室外景物的影响 室外如果有高大的建筑物、植物等遮挡了进光门窗,射入室内的

29、光线就少,室内的光线就暗弱;反之,则明亮。 (5)被摄主体距进光门窗远近的影响 被摄主体距进光门窗近、光线照度高,明暗反差大;反之,则反差小。 (6)被摄主体方向的影响 被摄主体正对着进光门窗,其受光面大,形成正面光照明效果; 被摄主体侧对着进光门窗其受光面较小,形成侧面光照明效果;当被摄主体背对着进光门窗,就形成了逆光照明效果。 二、人工光照明 (一)人工光的种类 在摄影中使用人工光照明灵活方便,照明的强度、方向、高度、距离,光线色温等都可以由拍摄者进行调控。供摄影照明的人工光源种类很多,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闪光灯 闪光灯是现代摄影最方便,最适用,也是用得最多的一种人工照明工具。 (1)分

30、类 独立闪光灯 内置闪光灯 (2)闪光灯发光特点 闪光灯发光的主要特点: 发光强度大 闪光输出量最小的闪光灯,一次闪光的强度相当于50只100W的普通灯泡; 大型的闪光灯一次闪光的强度可达1000只100W灯泡。 发光持续时间极为短暂 发光持续时间长的可在1/650秒左右,短的仅为1/25000秒左右。功率大的闪光灯,发光持续时间长;功率小的闪光灯,发光持续时间短。 闪光的色温控制在5500K。这个色温值和日光型彩色感光片的标定色温是一致的。 (3)闪光指数 闪光指数是闪光灯发光强度的一种量制,以英尺或米为计算单位,英文缩写GN(Guide Number)。它是闪光摄影指示准确曝光的依据。了解

31、闪光灯的闪光指数,就能了解所用的闪光灯的输出功率;闪光指数值越大,其闪光输出功率也就越大。F=GN/L (4)闪光同步 闪光同步是指当照相机快门全开的瞬间,正好是闪光灯闪光亮度的顶峰,能够使整个画面都得到闪光的照射。由于闪光灯的发光持续时间极为短暂,如果不是在照相机快门完全开启时触发闪光,就会导致部分画面感受到了闪光,而另一部分画面未感受到闪光照明。 镜间快门照相机上的任何一级快门速度均可用作闪光同步拍摄; 横向运动(横走直)帘幕快门:最高闪光同步快门速度一般为1/60秒以下,也有1/45秒、1/30秒以下的; 纵向运动(纵走式)的帘幕快门:最高闪光同步快门速度一般为1/125秒,也有1/60

32、秒、1/90秒、1/200秒,1/250秒的,目前最高的可达1/300秒。 专业型照相机与专用的闪光灯:纵向运动帘幕快门,全速同步。 2聚光灯 聚光灯具的灯泡前面附有聚光透镜,在炮泡后面设有反光罩,用以将灯泡发出的光线反射到聚光透镜上,增加其照度。 聚光灯箱内的调节:灯泡距聚光透镜越近,所发射出的光束越散,照明的面积越大,亮度越低;灯泡离聚光透镜越远,光束越集中,照明的面积越小,亮度越高。聚光灯所发射出的光具有直射光的性质,明暗反差强烈,如果在灯前再加上一块散光板,也可以使光线变得柔和一些。 3.散光灯 这种照明灯的灯泡前无聚光透镜,在灯泡的后面装有反光罩。所用的灯泡多为磨砂或乳白色的玻璃,其

33、功率有200W、300W、500W等多种,所发射出的光线柔和,具有散射光的性质。 4.石英碘乌灯 这种灯的钨丝是密封在含有磺蒸气的石英玻壳内,有管形和圆球形两类。其特点是体积小、重量轻、功率大,色温稳定在3200K左右。 5.强光泡 照相强光泡的后壁涂有反光物质,前壁为磨砂玻璃,是一种具有散射光性质的摄影光源,安装在灯架上使用。 (二)人工光的布光方法 不同种类的人工光在摄影中的布光方法大同小异,鉴于现时闪光灯是摄影中最主要的人工光源,所以,这里只介绍闪光灯照明的布光方法。 1单灯闪光照明 (1)机位直接闪光 将闪光灯安装在照相机上或紧靠照相机对被摄体进行直接闪光照明,称为机位直接闪光,是闪光

34、摄影中最为常用的照明方法之一。 所有相机内置闪光灯都是采用这种方法进行闪光摄影。 优点:操作简便,使用灵活,光线明亮,影像清晰度高(图4-3-4)。 缺点:立体感较差、主体离背景近、拍摄角度不当都会在背景上产生明显的黑影;前亮后暗,对光滑面拍摄会产生光斑,容易产生红眼现象。 使用: 改变拍摄角度、改变主体到背景距离、拍摄距离,选择深色背景等措施,可以避免在背景上出现黑影; 采取改变闪光照明角度、改变被摄者的角度、改变摄影镜头的距离、使用防红眼闪光功能等措施,可以消除或减弱画面中人物的红眼现象。 (2)侧位直接闪光 就是使用较长的闪光同步软线连接闪光灯与相机,将闪光灯放置在相机的左侧或右侧上方,

35、对被摄体进行照明。 做法:拍摄者用右手持握照相机,左手将闪光灯举起,从前侧上方对被摄体进行照明。 优点:一是避免了红眼现象;二是可形成较强的明暗对比,增强被摄体的明暗反差; 三是能产生良好的立体感;四是避免了在主体背面的黑影; 五是能消除光滑面对闪光的反射光造成的光晕现象; 六是解决了前后景照度悬殊的问题。 (3)散射闪光 采用直射闪光照明,其光线生硬,不利于表现一些细腻物体的质感,所以在摄影时,常常采用散射闪光的方法。 柔光箱 把闪光灯放到灯箱里,在灯窗前附加一种用毛面塑料制作的漫射器,或者加12层具有散光作用的遮挡物,如白色透明纸、白色的纱巾、纱布等。 反光伞 使用银白色尼龙反光伞,可使闪

36、光灯发射的光线变为比较柔和的漫散射光。 图4-3-5是用发光窗上蒙了两层白色纱布的闪光灯作辅助光,用窗外的自然光作主光拍摄的效果。 (4)反射闪光 在使用闪光灯照明拍摄时,不是将闪光灯直接对着被摄体照明,而是对天花板、墙壁、反光板或反光伞等具有反射光线能力的物体进行闪光,再由这些物体表面的反射光来照亮被摄体。反射闪光照明法是闪光摄影中最为常用的方法之一,具有照明均匀,光线效果柔和、自然的特点。 一般闪光灯上都带有一块反光板,用的时候抽出来,用完送回去。 2.双灯闪光照明 为获得更好的光线造型效果,能使所拍摄的大场面画面,前后景物的照度均匀;以不同的距离,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发光强度来对被摄体照明

37、,可以获得不同的光比和反差,从而有助于表现被摄体的立体感、质感和影调层次。 双灯闪光照明的布光方案主要有以下几种。 (1)正、侧面闪光照明 这种方法是将一只闪光灯置于被摄体前侧45或全侧90处作为主光,另一只闪光灯则置于正面作为副光来对被摄体进行照明。 用作主光的闪光灯的功率应大于副光的闪光灯,如果两只闪光灯的功率是相同的,则主光应比副光距被摄体近一些,或在辅助灯的发光窗口上蒙12层白色纱布,以此来控制照度,如图4-3-6所示。 (2)两侧闪光照明 方法是将主光和副光分别安排在被摄体的左右两侧,用不同发光强度的闪光灯或不同的距离来控制主光与副光的强度,光比以控制在1214的范围内为好。 (3)

38、正面光与逆光闪光照明 这种方法是将一只发光强度较低的闪光灯置于照相机的位置作主光,对被摄体进行正面照明,而将另一只发光强度较高的闪光灯置于被摄体的后面,以照明被摄体的轮廓。作为轮廓光的逆光的照度,应比正面光的照度高24倍。 所有闪光灯用同步器连接。 3.多灯闪光照明 通过闪光同步装置,同时使用两只以上的闪光灯对被摄体进行闪光照明。多灯闪光照明一般包括主光、副光、装饰光和轮廓光等。在布光时,通常用支架来支撑和固定电子闪光灯。 注意:多灯闪光照明法是将几只闪光灯在不同光位同时对着被摄体照明,要避免在被摄体上形成较多的阴影区而造成布光混乱。 多灯闪光照明的的布光方案有无穷多种,下面仅举出几种最为常用

39、的方案。 (1)三只闪光灯的布光方案 有以下几种: 一是,主光、副光、轮廓光配置; 二是,主光、副光、背景光配置; 三是,主光、轮廓光、背景光配置。 (2)四只闪光灯布光方案 有以下几种: 一是,主光、副光、装饰光、轮廓光配置; 二是,主光、副光、装饰光、背景光配置; 三是,主光、副光、轮廓光、背景光配置。 (3)五只闪光灯布光方案 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主光、副光、装饰光、轮廓光、背景光配置; 二是,主光、第一副光、第二副光、装饰光、轮廓光配置; 三是,主光、第一副光、第二副光、装饰光、背景光配置; 四是,主光、第一副光、第二副光、轮廓光、背景光配置。 三、现有光的运用 指在摄影中完全利用

40、现场原有的照明光线进行拍摄,而摄影者不再另加人工光对被摄体照明的用光方法。 现有光有两个特点: 一是照明光线暗弱,拍摄时在曝光量的控制上和用光上都有一定的难度; 二是光源色温复杂且不平衡,给彩色感光片的选择和白平衡的调节带来困难。 三是运用现有光拍摄能真实地再现现场的光线气氛(图4-3-7); 四是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干扰或分散被摄者的注意力,在不被被摄者发现的情况下抓的,能获得最自然、最典型的瞬间形象,并能很好地保持现场气氛; 五是拍摄成本很低,摄影者有一架照相机,再加上脚架、快门线、滤光镜等简单的附属器材即可,不需要购买灯具等器材; 六是摄影者不必带附属的照明灯具,更能集中精力去抓拍精彩画面。

41、 (一)室内现有光的运用 1.室内现有光及特点 (1)照度不匀,光比大,反差大 从门窗直射照明被摄体时,室内的景物常常会出现明显的光斑,同时照度很不平衡,被阳光照射的部分明亮,被室内灯光照明的部分通常比较暗弱,明暗反差较大。 在这种情况下,不要将主体安排在阳光直射的地方拍摄。 (2)散射自然光于拍摄极有利 散射自然光照明室内景物时,光线比较柔和,其照度虽然弱于室内人工光,但对比不像直射阳光与人工光的配合那么强烈,是比较理想的现有光。 (3)室内人工光,色温复杂 室内无自然光照明,完全由不同色温的人工光照明。这种情况下,人工光的色温与彩色感光片所标定的色温或与影像传感器可调白平衡范围之间,常常存

42、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这为被摄体的色彩再现带来了一定困难,在处理时不要两头兼顾,应考虑以主光源的色温为主进行调节。 (二)室外现有光的运用 在夜晚利用不同的灯光照明拍摄夜景,常常能获得绚丽多彩的摄影作品,如彩图4-6所示。 在拍摄带有天空的夜景时,最好是在日落之后天全黑之前一段时间中进行。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天空中的微光照明,使天空有层次变化,能很好地将地面景物的轮廓衬托出来,同时,天空中的橙红色或深蓝色会在彩色照片中形成极具表现力的背景。第四节 影调的控制 在摄影中控制好影调不仅关系到摄影作品表表现的被摄体的形态特征、立体感、质感、空间透视感和整体的气氛,而且对画面结构的均衡与对比、和谐与统一起着

43、重要的作用。 同时,更为关键的是体现拍摄者的创作意图和情感寄托。 因此,在摄影艺术创作中,绝不可忽略了对影调的控制。 一、影调及形成 在摄影中,对不同亮度,不同色彩的物体进行拍摄,曝光和后期加工处理后,在画面上形成不同的密度,并以黑、灰、白等多级层次的调子表现出来,这就是影调及其形成的过程。 画面上,密度最高的部分为黑色影调,黑色影调也有不同密度值的分布,从而形成了不同层次的暗调; 画面上,中等级别的密度部分为中间影调,中间影调部分的密度分布最为丰富,可在画面中形成深灰、中灰、浅灰、极浅灰等多种等级的影调层次; 画面上,密度最低的部分为白色影调,白色影调也有不同的密度值分布,但这部分的层次要比中间影调部分的层次少得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