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材分析_第1页
最新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材分析_第2页
最新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材分析_第3页
最新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材分析_第4页
最新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材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的科学知识覆盖了三大领域: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物质世界显微镜下的世界物质在变化我们的地球 探索宇宙过程技能: 既注重渗透性培养各单元;又注重显性化训练 “假设与实验”单元 。本册教材覆盖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对待科学, 对待自然, 对待科学学习, 对待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 具体内容标准渗透在诸单元中。第一单元 显微镜下的世界单元设计说明 本单元采用了总分总的设计思路,主要指导学生初步认识细菌、霉菌、病毒等微生物,知道生物体由细胞构成,了解微生物与人类的密切联系。 本单元由4课组成:1、水滴里的生物2、做酸奶3、馒头发霉了4、搭建生命体的“积木”(认识微生物

2、的概貌)(分别认识细菌、霉菌、病毒)(从生命体都具有细胞结构的角度,扩展对生命体共同特征的认识。)单元学习的起点专业背景:微生物: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一群肉眼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大多为单细胞,少数为多细胞,还包括一些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它们具有体形微小、结构简单、繁殖迅速、容易变异及适应环境能力强等优点。 微生物按结构、组成可分为三大类: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低,仅有原始核质,没有核膜与核仁;细胞器不很完善。这类微生物种类众多(细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螺旋体、放线菌)。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的分化程

3、度较高,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胞质内有完整的细胞器 (真菌)。非细胞型微生物:没有典型的细胞结构,亦无产生能量的酶系统,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繁殖。(病毒)。按我国学者提出的分类法将生物分成六界:病毒界、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不难看出微生物在六界中占了四界,因此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重要地位是显而易见的.NO.1 原生动物是最原始最低等的动物,它们的身体是由单个细胞构成,具有一般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质、细胞核和细胞膜。虽然如此,它们有着一般动物所表现的各种生活机能,如运动、消化、呼吸、排泄、感应、生殖等。池塘里的水滴及其所可能包含的主要原生动物:1) 草履虫2) 团藻3) 钟形

4、虫4) 喇叭虫5) 变形虫6) 毛口虫7) 单胞藻8) 唇滴虫NO.2NO.3细胞是生物体结构与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cell)这个词的原意是小室的意思。自从英国科学家R胡克在他的显微术(1665年)一书中首次将“细胞”一词用于他在复式显微镜下看到的软木片的细微结构即死细胞的细胞壁时,这个词便具有了一定的生物学含义。植物细胞的结构细胞壁:一层厚壁。起保护和支持细胞的作用。细胞膜:紧贴细胞壁的一层极薄的膜,不仅有保护作用,而且可以控制物质的进出。细胞质:细胞膜内、细胞核以外的透明黏稠物质。细胞质中有液泡,液泡内含有细胞液,细胞液中溶解着多种物质。在生命旺盛的细胞中,细胞质的流动能够加快细

5、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 NO.4动物细胞的结构动物细胞一般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三个部分。这三部分的作用与植物细胞的基本相同。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并且细胞质里没有大的液泡。NO.5乙肝病毒艾滋病毒SARS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NO.61、水滴里的生物活动:1、在自然界里取些水来,看看里面有什么? 或:制作小水塘。2、在老师调好的显微镜下,观察一滴水里有什么。资料:1、列文虎克发现了微生物2、微生物的种类观察由宏观到微观(在观察的基础上了解微生物大致情况)(在观察中发现)(为观察提供素材)讨论:(期望发现更多的有关微生物话题)2、做酸奶活动:自制酸奶认识细菌:杆菌、球菌、螺旋菌资料:活动:1、

6、体验细菌的繁殖速度2、细菌的功与过3、减少细菌的传播了解细菌的基本情况(激发学习兴趣)3、馒头发霉了提问:在哪些地方见过霉?(对霉菌前概念的了解)活动:1、观察各种霉2、证明它们是有生命的3、对比实验:探究发霉的条件 逆向思考:怎样防止发霉资料:霉菌的功与过(建立霉菌的认识)4、搭建生命体的“积木”资料:细胞是搭建生命体的“积木”。活动:1、观察细胞的形状与结构特点2、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与人体表皮细胞资料:1、胡克与细胞2、伤口化脓是怎么回事(了解细胞概况)(细胞的形状与特点)(科学家的探索及发现)洋葱表皮细胞第二单元 我们的地球单元设计说明 本单元从人类探索地球的形状开始,引领孩子们从地球表面

7、到地球内部去认识地球,依次研究地球的外部形状、表面地貌、内部结构,以及长期以来地表的变迁情况。本单元由5课组成:1、地球的形状2、地球的表面3、地球的内部4、火山和地震5、地表的变迁 了解各种形态的地貌特点,了解地球的整个地貌分布 。 了解科学家是怎样从火山、地震、地热等自然现象出发引发对地球内部的思考,建构自己对地球内部的了解 。 人类认识地球的形状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艰苦的历程。 了解火山和地震的概况了解地表变化的原因1、地球的形状提问:人类是怎样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资料:古代人对地球形状的猜想、探索、实践活动:1、模拟船进、出港2、麦哲伦的环球航行3、人类在太空中观察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

8、,科技史的教育。资料:地球的赤道周长、赤道半径和表面积(地球的基本概况)2、地球的表面资料:欣赏地球表面的风光 活动:1、收集各种不同地貌特点的图片和资料 (了解各种形态的地貌特点 )2、制作地貌模型 (地图的产生、了解地球的地貌分布) 3、观察地形图3、地球的内部提问:地球内部是什么样子的?(思维聚焦)活动:猜三个盒子里装有什么?科学家从哪些方面收集地球内部的信息?资料:科学家把地球内部分成不同的圈层(了解地球内部构造)活动:用橡皮泥制作地球内部构造模型(用模型解释)4、火山和地震1、什么是火山1、什么是地震2、科学家的研究3、火山的构造4、模拟火山喷发2、唐山大地震3、模拟地震的发生4、中

9、国古代和现代观测地震情况 张衡的地动仪5、地震发生时怎样保护自己?了解大自然和人的关系 5、地表的变迁资料:1、世界最高山脉喜马拉雅山推测喜马拉雅山的形成2、沈括梦溪笔谈提问:是什么力量使地球表面变得千姿百态?风化侵蚀模拟实验自然界变化解释第三单元 物质在变化单元设计说明 本单元以水、木材等身边常见物质在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变化为研究对象,了解这些变化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为初中学习物理、化学课程奠定基础。 从学生熟悉的一个现象入手,提升学生对物质变化的认识,并试图让学生在学习相关科学知识和科学概念的过程中,经历部分或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提高科学探究的水平。使学生体会到科学知识可以改善生活,从而激发

10、学生关注与科学有关问题的积极性。本单元由4课组成:1、蜡烛的变化认识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变化,另一类是变成新物质的变化。 2、铁钉生锈了认识典型的变成新物质的变化 。3、变色花通过探究纸花变色的奥秘来认识三类物质酸性物质、碱性物质和中性物质。 4、洗衣服的学问 了解汗渍、墨水、油污、果汁等污物在不同洗涤用品作用下所发生的变化。 第一课是让学生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不提科学名词),第二、三、四课则从铁钉生锈、纸花变色、污物除去的现象来全面认识“物质在变化”的事实。 什么是物理变化?物理变化是没有其他物质生成的变化。即物理变化仅是物质形态的变化。如,水的三态变化,石油的分馏,萃

11、取操作等等。什么是化学变化?变化时生成了其他物质。这种变化就叫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与物理变化相比,化学变化有这样几个特征:有新物质生成;伴有发光发热变色等现象;变化的本质是旧的化学键断裂的同时有新的化学键生成,比如中毒,石油裂化等等。化学变化的过程的同时也发生了物理变化。例如,点燃蜡烛时,石蜡受热熔化是物理变化,燃烧就是化学变化。1、蜡烛的变化活动:1、观察点燃前后的蜡烛(认识物质变化的两大种类: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2、辨析下列现象属于哪类变化3、做活动,属于哪一类变化?(进一步认识两类变化)2、铁钉生锈了提问:在哪里见过铁锈?(认识铁锈,渗透铁锈产生条件)活动:1、比较生锈和没有生锈的铁

12、制品的不同2、研究铁在什么条件下最容易生锈?3、防锈方法经历“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搜集信息、交流质疑、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 。3、变色花活动:纸花变色(引出酸性物质、碱性物质和酸碱指示剂)资料:认识生活中的酸碱物质活动:1、用紫甘蓝做试剂2、用自制试剂检验身边物质的酸碱性资料:物质的酸碱性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到“指示剂”在不同酸碱性物质中的变化 )4、洗衣服的学问提问:怎样洗去污渍?(前概念调查)活动:试一试,哪种洗涤用品的效果好?资料:(经历“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搜集信息、交流质疑、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 )肥皂去污第四单元 探索宇宙单元设计

13、说明 本单元以人类“探索宇宙”活动为线索,围绕月球、太阳及太阳系、宇宙空间,展开一系列的观察、探究活动,在了解它们基本概况的同时,了解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历史,激发学生沿着前人的脚步继续探索的兴趣,认识到科学是不断进步和发展的。 本单元是地球宇宙部分与生命世界部分相结合的综合性单元。 由5课组成:1、登月之旅: 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知道月球的基本情况,研究环形山的形成。2、太阳系大家族: 了解太阳系的基本结构,观测太阳、模拟太阳系的行星运动。3、看星座: 观测天空中的星星 ,认识北斗七星及北极星。4、探索宇宙: 收集各种宇宙探测、太空飞行方面的资料,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5、地球以外有生命

14、吗: 激发探索其它星球(宇宙间)是否有和人一样的高级智慧生物的兴趣 。1、登月之旅引入:“嫦娥奔月”的故事。(了解人类观察和探索月球的历程,及伽利略的发现,引出后面的探究活动。)活动:1、模拟环形山形成的实验 。2、登月之旅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经历收集数据的过程,并解释出环形山的形成和什么因素有关。)(了解月球表面的基本情况;了解人类终于登上了月球。)3、去月球旅行需做哪些准备?(应用)2、太阳系大家族活动:1、地球的公转。2、观察太阳直射和斜射的差异。 3、做模拟太阳系的游戏 (了解太阳系的结构及太阳系基本概况)4、实验(利用控制变量的实验方法探究行星与太阳之间距离和行星公转周期间的关

15、系)(知道地球绕太阳 公转带来四季的变化)3、看星座活动:1、“我的星座”。(激发学生看星的兴趣,从中发现问题)2、认星座。(了解星座概况,认识著名的大熊星座、小熊星座中的北极星和北斗星,进而引出银河系。 )3、做“星座”放映器。(引导学生夜晚主动去观察星空,认识星座。)4、 探索宇宙活动:1、“望远镜”。2、“运载火箭”。3、“航天器”。4、难忘的太空人。观测工具的进步让人类冲出地球的梦想得以实现。5、 地球以外有生命吗提出问题:哪些星球可能有生命?活动:1、金星和火星。2、有关地球外有生命的种种猜测和描绘。(引发在地球以外的茫茫宇宙间可能有类似甚至超过人类智慧的生物存在的猜想。) (人类的

16、猜想也许就是未来的现实领会科学不断发展,人类更需努力。)地球名片 1972年3月2日和1973年4月5日,美国相继发射了“先驱者”10号和11号行星探测器,这对孪生探测器各携带有一张“地球名片”(亦称“地球人名片”)。 这张“地球名片”是由康奈尔大学的行星天文学家、著名科普作家卡尔萨根、美国国家天文与电离层研究中心主任德里克和艺术家琳达苏尔兹曼萨根共同设计的,目的是使可能收到该“名片”的地外文明了解地球人类的信息。“名片”由镀金铝板制成,长13.5厘米(9英寸)、宽7.5厘米(6英寸)。特殊的材料和加工工艺可以保证它在星际空间中暴露数亿年而不变形、不变质。 这张凹版的星际问候卡传递了关于地球在

17、宇宙中的位置和该探测器建造、发射时间的信息。其中,太阳的位置是用它与14颗脉冲星的相对位置关系来表示的。作为“宇宙的时钟”,脉冲星以长期恒定的速率自转。在银河系中脉冲星的数量不多,而脉冲星的精确周期在“名片”中用二进制码描述,据此天文学发达的地外文明可以很容易判断太阳系的位置。 为了使地外文明准确地了解到探测器的发射地,铝板上还绘出了太阳系的图案。太阳与九大行星按由内向外的顺序画出,圆圈的大小代表星体的相对尺寸。从左数第四个小圆圈发出的曲线表示“先驱者”号探测器的太空旅程航迹:由太阳系的第三颗行星-地球出发,绕过第五颗行星-木星,向太阳系外飞去。最后,铝板上还刻有地球上裸体男女的形象,男人举起

18、右手表示向外星人致意。在他们身后,是相同比例的“先驱者”号飞船的轮廓。一旦有地外文明截取这艘飞船,他们就可以根据飞船的比例推断地球人的身材。同时,他们的身高也以氢在1420兆赫的21厘米谱线(宇宙中分布最广泛的电磁辐射谱线)波长为单位描述为二进制码的形式。图板上的说明文字(从左上开始按顺时针方向排列): 1. 左上方两个用横线连接的圆圈,表示地球上第一号元素氢的分子结构及中性氢的超精细跃迁; 2. 地球男性背后是“先驱者”号探测器的轮廓; 3. 地球女性右边是与十进制对应的二进制数,表示地球女性的身高; 4. 下方10个小圆圈表示太阳系,左起第一个为太阳、第十个为冥王星,二进制表示太阳及九大行

19、星间的相对距离; 5. 中间辐射状的符号表示与14颗脉冲星相关联的太阳位置以及太阳与银河系中心的距离。 目前,“先驱者”10号和11号这两个行星际探测器已经携带“地球名片”飞出冥王星轨道,向太阳系外进发。如果银河系中的智慧生命获得并破译了这张“名片”,就有可能和地球人取得联系。第五单元 假设与实验 单元设计总体说明科学探究过程技能结构关系 本单元在教材的科学探究过程技能学习与训练的内容、结构与安排顺序中的位置: 提出问题-观察与测量-排序与分类-推理与预测-解释与建立模型-交流与质疑-假设与实验-拓展与应用过程技能自定义:假设与实验假设:是科学探究者根据已有的经验,对什么原因或条件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和变化的猜测。假设有待收集证据加以验证。“如果-那么-”是假设的一般表达句式。 实验:是一种特别的收集证据的方法,它是通过我们自己“制造”的条件,收集事物如何变化的证据。实验通常有模拟实验和对比实验两种基本类型。1、假设活动:侦探破案寻找杀树凶手(什么是假设)1、魏格纳的假设(体会假设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2、有关恐龙的假设3、我们曾经做过的假设摆空气检测纸团和小球训练2、实验实验有两种类型模拟实验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