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考试主观题汇总6(共6页)_第1页
教师招聘考试主观题汇总6(共6页)_第2页
教师招聘考试主观题汇总6(共6页)_第3页
教师招聘考试主观题汇总6(共6页)_第4页
教师招聘考试主观题汇总6(共6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理论联系实际谈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xiyng)应把握哪些基本原则知行统一(tngy) 、动机(dngj)和效果统一、自律和他律结合、个人和社会结合、继承和创新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学校师生关系的内容是什么?民主平等;爱生尊师;心理相容;教学相长。我国社会主义的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学过程一般可分为哪些阶段?感知、理解、巩固、应用四个基本发展阶段。具体包括心理准备、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效果教学中怎样运用启发性原则?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即承认学生是学习认识活动的主体,在教学过程

2、中应该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老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要在引导学生理解教材,掌握规律的关键环节,让每个学生都有解疑的机会,都有解疑的思考过程;贯彻启发性原则,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学会思考,让学生有解疑的能力。为什么教师上课前要备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备课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提高自身文化科学知识水平的过程;备课的过程,也是教师积累,总结教学经验和教学能力的过程。上好一堂课的基本要求(怎样上好)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重点突出、组织严密、气氛热烈。教师怎样处理课堂上的突发事件?基本原则,应该是“冷处理”。尽量缓和矛盾,把问题暂时放在一边,推迟到课下再去解决。尽量

3、安定全班学生的情绪,把大家的注意力巧妙地转移到教学认识活动上来。德育?内涵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几个方面。德育的任务?据国家规定、依照德育的内涵,德育总任务可分四方面:逐步提高学生辨别道德行为的能力;培养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怎样促使学生知情意行统一发展?从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看,各因素间是有机联系和活动顺序的,一般是从提高认识开始,沿着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顺序发展,但在实际形成过程也不尽然。根据不同的客观条件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德育过程有时从提高道德认识开始有时也从培养道德情感开始,有

4、时也从锻炼意志开始,更有的先从训练行为开始。课外活动的意义是什么?(1)充实学生的生活,扩大学生活动领域,密切学生与社会的联系(2)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特长(3)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探索意识和创造才能。班主任工作的意义是什么?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教育管理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是学校进行教导工作的助手和骨干力量;班主任是班级的各方面教育力量的组织者。班主任怎样组织培养良好班集体?明确共同的奋斗目标;选拔和培养班干部;建立严明的班级纪律;形成班集体正确舆论和良好班风;开展经常性班级教育活动;组织主题班会。班主任如何协调各方面的教育影响?加强与任课教师的团结合作;充分发挥班委会组织

5、的作用;做好家长工作,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学校与家庭联系的形式?学校通过班主任,教师进行家访;接待家长来校,定期举行家长会、报告会、座谈会;举办家长学校,建立家长委员会。学校管理的基本环节有哪些?计划、实施、检查、总结。教育研究的常用方法有哪些?教育观察法;教育调查法;教育实验法;教育经验总结法;个案法。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是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设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什么是心理现象,它可以分为哪两类?心理现象是一种精神现象,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心理学通常把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类。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性

6、。人脑最基本的活动方式是什么,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又是什么?答:人脑最基本的活动方式是反射,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是条件反射。请谈谈你对心理的基本认识。答: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对此可作如下认识:心理具有物质基础人脑。脑是心理的器官,是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它的活动产生并制约着人的心理活动。心理具有客观源泉。只有当客观现实作用于人脑时,人脑才能形成对外界的映象,产生心理。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人脑对现实的反映受个人态度和经验的影响从而使反映带有个人主体的特点。心理具有发展过程。心理是在不断发展的。研究学生心理常用的方法有哪些?主要有观察法、调查法和实验法。什么是注意,我们应当怎样判断学生是否集

7、中注意?答: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判断学生是否集中注意,教师可以从观察学生的外部表现来考察。因为人在集中注意于某个对象时,常常伴随有特定的生理变化和外部表现,最显著的外部表现有适应性运动(感官自然朝向刺激物)、无关运动停止、呼吸运动的变化(变得轻微而缓慢)。但要真正了解学生注意的实情,还需审慎,全面地根据学生的一贯表现进行综合分析。我们应当怎样运用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正确利用无意注意。凡需要学生注意的对象和操作的活动,尽量赋予它们无意注意的特性。尽量减少与教学无关的对象或活动刺激作用。正确利用有意注意。提高学生活动的目的性。激发学习动机。训练良好的注意习惯。运用无意注意与有意注

8、意转换的规律,让学生在有目的学习活动中,快乐地学习。有些教师在教形近字的时候,相同的部分用白色粉笔写,而对于不同部分用红色粉笔写,这样做有什么好处,符合什么规律?好处是加大形近字的区别,使学生易于掌握形近字。符合两规律:知觉选择性规律:知觉对象与知觉背景差别越大,对象越容易被人知觉。感觉的对比规律:红白形成鲜明对比,使学生容易区别形近率。错觉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不正确的歪曲的知觉,因此在我们的生活和教学实践中一定要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这种说法对吗?答:这种说法不对。错觉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不正确的歪曲的知觉,但在我们的生活和教学实践中有时有消极意义,有时也有积极意义。当错觉存在消极意义时,我们需要

9、加以避免,当错觉存在积极意义的时候,又可以被我们加以利用。同时,只要客观条件具备,错觉是很难避免的。因此说,一定要避免错觉现象的发生,这种说法是不对的。什么是观察,发展观察力有何意义?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是人从现实中获得感性认识的主动积极的活动形式。意义:观察力是科学研究,创造发明的基础;是教师必备的心理品质;是学生智力发展的重要条件。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要使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有相应的知识准备;指导观察方法,培养观察技能:加强观察方向的引导;充分利用感官,勤于思考;观察时要细致耐心,学会运用比较;要重视观察结果的处理和运用。什么是记忆,它是一瞬间的活动吗?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

10、的事物的反映。记忆不是一瞬间的活动,它是一个从记到忆的过程,包括三个基本环节:识记、保持、回忆。有两种分类标准:根据记忆的内容不同可把记忆分为四种:形象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语词一逻辑记忆。根据记忆保持的时间长短不同可把记忆分为三种:瞬时记忆,短时间记忆,长时记忆。什么是遗忘;它有什么规律,此规律给我们以什么启示?答:遗忘是指对识记过的东西不能回忆或错误的回忆。规律是“先快后慢”。遗忘规律给我们的启示是学过的东西要及时复习巩固。有人说:“学生年龄越小,越善于机械识记”,这句话对吗?答:此话不对。年龄较小的学生在进行识记时主要依靠的是机械识记,其原因是他们年龄小,知识经验比较贫乏,对很多东西

11、不能真正理解。实际上不管是机械识记,还是意义识记,都是随着儿童年龄增长其效果越好。教学生字有很多技巧,有一位教师告诉学生如何区别买卖”两个字时说:“多了就卖,少了就买”。学生很快记住了这两个字。这些教法有何心理学依据?答:这些教法对我们(w men)有很好的启发和借鉴作用。心理学:凡有意义的材料,必须让儿童学会积极开动脑筋,找出材料间的联系(linx);对于无意义的材料,应尽量赋予其人为意义,以保证记忆(jy)效果。简言之,老师应教学生进行意义识记。应如何合理地组织复习?合理安排复习时间:复习要及时;合理分配复习时间(集中复习和分散复习相结合);恰当安排复习内容;复习方式要多样化;反复阅读与尝

12、试回忆相结合;多种感官参与。什么是想象,想象有什么作用?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想象的作用:想象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教师的教学活动离不开想象;学生的学习活动离不开想象。什么是思维,从个体发展来看思维可分为哪几种?答;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进行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以个体发展来看思维可分为三种:感知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思维思维。学生解题的过程环节?审题;题日归类;重现有关知识;找出问题的答案。情感,以什么为中介?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体验。情感是以人的需要作中介的。什么是意志,它有哪些特征?意志的品质有哪些?意志是人在行动中自觉

13、地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人的意志有三个特征:明确的目的性;以随意动作为基础;与克服困难相联系。品质:意志的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坚持性。请谈谈意志与认识,情感的关系。人的意志行动总是建立在对客观现实的认识基础之上的。同时认识过程也离不开意志的作用,积极的意志品质会促进一个人认识能力的发展,而消极的意志品质则会阻碍一个人认识能力的发展。意志与情感的关系。一方面,情感既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也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阻力。另一方面意志也使人的情感服从于人的理智的认识。如何培养学生的意志?开展理想教育,提高学生行动的自觉性;加强养成教育,培养学生的自制能力;教育学生正确地对待挫折;在困难环

14、境中锻炼学生的意志。品德,主要由哪些心理成分构成?品德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心理成分构成,简称知、情、意、行。如何理解和运用惩罚?应坚决反对体罚和变相体罚;惩罚应少用慎用;在一定条件下可适当运用惩罚,注意:要顾及儿童的自尊心,尊重他们人格;要公正治理;要结合说理教育。什么是人际关系,影响人际关系的。心理因素有哪些?答:人际关系就是人们在交往中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影响人际关系的心理因素有:空间距离、交往频率、仪表风度、心理品质、特点相似、特点互补等。班级人际关系有哪些特点?(1)教师的主导性:在班级人际关系中,教师有主导调节的作用;(2)学生的全员性:每个学生都在班级中占

15、有一定地位和起一定的作用;(3)班级人际关系的发展性:对于每一个具体的学生来说,班级人际关系的侧重面,会随着他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程度而有所变化。学生在班集体中的地位有哪几种情况?有三种情况:受欢迎学生。不受欢迎学生,中间型学生,而以中间型学生为主。什么是个性,它有哪些特性?个性是指个体在物质活动和交往活动中形成的具有社会意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系统。个性是个性的普遍性与个别性的统一,其中普遍性包括稳定性,整体性和社会性。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需要分为哪几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五种需要是逐级实现的。低级需要基本满足后,才会出现高级的需要。什么是直接兴趣和间

16、接兴趣?直接兴趣是由事物或活动本身引起的兴趣。间接兴趣是由活动目的和结果意义引起的兴趣。什么叫兴趣迁移,引导学生产生兴趣迁移需哪些条件?兴趣迁移指将已有的兴趣延伸到相关的事物上,对它也发生兴趣。兴趣迁移的条件:要善于发现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或活动是什么;要善于寻找新的事物或活动与原有的兴趣之间的相通点;要在实际活动中循循善诱,促使学生产生新的认识需要,并指导他们克服困难。是自我评价过高,还是过低的学生对其今后成长更不利,为什?学生长期地自我评价过低对其今后的发展和成长更为不利。因为这会降低学生自尊生和自信心,阻碍其个性的形成。请谈谈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不可缺少的前提;能力的高

17、低影响着掌握知识技能的难度、速度和程度,并影响对知识、技能的运用;知识技能的掌握也会对能力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学生能力发展水平的分布情况怎样?理解学生能力发展水平分布的情况有何意义?学生能力发展水平的分布情况符合统计学上所谓的正态分布,即中等水平的人数居多,处在极高或极低两个极端水平上的人数较少。理解学生能力发展水平分布的情况对我们主要有两方意义:一是提醒我们要注意把教育的着眼点放在属于中间能力水平的大多数人上,适应于他们的特点并施加教育影响。二是要有效地分辨出能力的高。中、低分布,因材施教。学生能力的差异表现?能力类型的差异(哪种智能占优势),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智商高与智商低),能力发展早

18、晚的差异(少年老成与大器晚成)。怎样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性格?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及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充分利用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依据性格倾向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如何据学生气质类型进行教育?克服气质偏见;要巧妙地利用不同气质类型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指导学生自我分析,自我调控;根据学生的气质特点进行职业指导。简述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1)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儿童心理的发展是连续的不间断的,当心理的发展由量受到质变时便表现出阶段性。(2)发展的定向性;儿童心理发展的总趋势是向上的,其发展的阶段不可跳跃,不可逆转。(3)发展的不平衡性;儿童心理的

19、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具有不同的速度,不同的心理过程其发展速度也不同。(4)发展的个体差异性;每一个儿童心理发展的速度,发展的优势领域和发展的最终水平上都表现出自身的特点,成为个体间差异。义务教育,即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为现代生产发展和现代社会生活所必须,是现代文明的一个标志。义务教育分哪两个阶段?初等教育和初级中等教育两个阶段。教师法制定93.10.1;实施94.1.1;适用对象: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中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立法目的: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建设具有良好思想品德修养和业务素质的教师队伍,促进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

20、。依据教师法规定,教师享有权利?进行规定的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教育教学权);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科学研究权);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管理学生权);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及寒暑假的带薪休假(获得报酬待遇权);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民主管理权);参加进修或其他方式的培训(进修培训权)。教师(jiosh)法对教师的身体和使命是如何规定的?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jio xu)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

21、培养社会主义算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保护未成年人工作,应当(yngdng)遵循原则有哪些?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尊重未成年的人格尊严;适应求成年人的身心发展的特点;教育与保护相结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历史上儿童发展观有以下五种: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辐合论的儿童发展观;建构主义的儿童发展观;儿童中心主义的儿童发展观。儿童发展表现五个特点顺序性;不平衡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教师的社会作用。通过教育活动选择、传播、提升和创造人类文化;通过向受教育者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以培养人;通过传递文化和培养

22、人全面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社会主义学校新型师生关系的基本要求: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心理相容。教育目的具有三大功能:导向功能;调控功能;评价功能。三大基本特征: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有鲜明的政治方向;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德育三大功能:社会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个体功能:生存功能、发展功能、享用功能。教育功能:德育的价值教育属性;德育对智育、体育、美育的促进作用。中小学体育有三大任务: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其身体的正常发育;提高运动素养,传授必要的知识技能;培养体育兴趣,形成良好的精神品质。中小学美育四大任务: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培养和提高

23、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提高学生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中小学教学的基本任务。学习基础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能力;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学模式有以下八大种类:传递接受式;自学辅导式;引导发现式;情境陶冶式;示范模仿式;目标导引式;研究探索式;活动体验式。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直观性;启发性;巩固性;循序渐进(系统性);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量力性(可接受性);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24、: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演示法、参观法);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中小学德育的原则:导向性原则;疏导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尊重理解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灵活施教原则;长善救失原则;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课堂与生活相结合原则。学生思想内部的主要矛盾:知与不知的矛盾(懂与不懂、全面与片面、深刻与肤浅等);愿望与能力的矛盾(理想与现实、需要与可能、情感与理智等);正确与错误的矛盾(是与非、美与丑、荣与辱、先进与落后等)。学校心理咨询和辅导的基本原则:积极关注和信任来访

25、的学生;充分支持和鼓励来访的学生;注重来访学生的主动参与;严格为来访学生保密。心理健康辅导的主要内容:认识自己;自我激励;自我控制;人际交流;人际合作;学习技能辅导;职业发展辅导。教育测验的功能: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区分和选拔功能;评定功能。教育测验的种类:按测验时机分:诊断性测验;形成性测验;总结性测验;按测验内容分:成就测验;学能测验;按规范程度分:标准化测验;教师自编测验。按结果解释所参照的标准:常模参照测验;标准参照测验。评价测验试题质量的指标:实用性;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古代教育的特点:1.阶级性/等级性;2.道统性;3.专制性;4.刻板性;5.象征性近代教育的特点:1.国家加

26、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3.教育的世俗化;4.教育的法制化现代教育(20世纪以后的教育)的特点: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及作用:1.遗传:物质前提、生理基础;2.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制约个体发展的水平和方向以及发展的速度;3.学校教育:主导作用;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为什么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

27、来说效果较好;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上的独特功能:1.学校教育决定着个体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与教育1.顺序性:循序渐进;2.阶段性: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年龄特征和主要矛盾;3.不平衡性:抓关键期;4.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 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关系:一、经济对教育的决定和制约:1.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性质和目的;2.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3.经济发展水平制约

28、着学校的课程设置与内容;4.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二、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3.教育是创造和发展新的科学技术的重要基地。教育与政治制度的关系: 一、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政治制度决定和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2.社会的政治制度决定和制约着人们接受教育的权利和程度;3.社会的政治制度决定和制约着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和教育制度。 二、教育的政治功能:1.教育能为政治制度培养所需的人才;2.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3.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我国现行教育目的精神实质:1.要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

29、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4.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素质教育的内涵:1.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3.是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教育;4.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师生关系的构成:1.教学上的授受关系;2.人格上的平等关系;3.社会道德上的相互促进关系。三种典型的师生关系模式:1.放任型(教师在与不在一样差);2.专制型(教师在很好,不在很差);3.民主型(教

30、师在与不在一样好)。三种典型的师生关系模式对学生的影响:在专制型模式之下,学生会屈服,但不喜欢这种领导。对学习成绩的研究发现,当教师在场时学生的学习成绩要高于教师不在场时,说明他们是在教师的威力之下,才努力学习的,似乎把学习当作是为了教师,而不是为了自己。在放任型模式之下,学生不仅学习差,道德也差,学生之间没有合作,学习无目标(mbio),存在推卸责任的行为。在民主型模式之下,学生的学习(xux)努力程度比较适中,教师在场与不在场并无区别。他们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责任,要努力完成自己的任务,并不因惧怕教师而敷衍了事。学习成绩较为恒定。 如何(rh)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1.建立新型的师生观(尊师爱

31、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心理相容);2.树立教师威信;3.善于和学生交往;4.发扬教学民主,倾听学生的意见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接受终身教育,发展继续教育意义学习的实质: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点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意义学习的条件:客观条件,学习材料本身有逻辑意义。一般来说,学生所学的教科书或教材,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概括,都是有逻辑意义的。主观条件,学习者自身因素。(1)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能够同

32、化新知识的适当的认知结构,以便与新知识建立联系。(2)学习者必须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即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当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1.建构主义知识观建构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对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提出质疑,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包括:(1)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也不是最终答案,而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2)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3)理解只能由学生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2.建构主义学习观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1)学习

33、的主动建构性。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主动的信息建构者。(2)学习的社会互动性。学习是通过对某种社会文化的参与而内化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有关的工具的过程,这一过程常常要通过一个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动来完成。(3)学习的情境性。3.建构主义学生观(1)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强调学生的巨大潜能。(2)建构主义者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差异性。4.教学观情景式教学、合作学习。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共同点:1.强调复杂学习环境和真实的学习任务;2.强调社会协调和相互作用;3.强调学生用多种方式表征教学内容;4.强调学生理解知识建构过程

34、;5.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操作技能形成的阶段:费茨和波斯纳:认知阶段、联系形成阶段和自动化阶段。冯忠良的四阶段模型:1.操作的定向;2.操作的模仿;3.操作的整合;4.操作的熟练 心智技能形成的阶段: 冯忠良: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一)主观因素1.已有的知识经验;2.认知结构;3.动机强度:动机强度与问题解决的效率是倒“U”型关系;4.智力水平;5.定势:是由先前的活动而造成的一种对活动的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它影响问题解决的倾向。6.功能固着: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事物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二)客观因素客观因素主要是问题情境与

35、外界环境。影响创造性的因素:(1)环境:环境中影响学生创造性的因素主要有家庭教育环境和学校教育环境。(2)智力创造性与智力的相关关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低智商不可能具有高创造性。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低创造性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高创造性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3)个性研究表明,高创造性的人一般具有幽默感、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喜欢幻想、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以及有独立性等个性特征。创造性的培养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1、流畅性;2、变通性(灵活性);3、独特性(一)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1.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2.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3

36、.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二)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1.保护好奇心2.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3.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4.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5.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三)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1.发散思维训练2.推测与假设训练3.自我设计训练4.头脑风暴训练为迁移而教的一般建议(如何有效地促进迁移):1、精选教材;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4、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5、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德育过程的一般规律: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教育性活动过程的规律;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的规律;4.学生思

37、想品德反复而且长期逐步提高的规律。我国中小学主要的德育途径:(一)各科教学(二)校级、班级工作和各种教育活动(三)少先队教育(四)家长工作和校外工作(五)心理咨询我国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一)说服法1.定义: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达到帮助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目的的一种方法。2.运用说服法的基本要求(1)说服要有明确目的性;(2)说服要具有知识性与趣味性(3)说理要注意把握时机;(4)说服时要做到以诚待人(二)陶冶法1.定义:是教育者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良好的情境,运用情感因素和环境因素,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一种方法。陶冶包括三个方面,即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 2.运

38、用陶冶(toy)法的基本要求(1)创设良好的情境;(2)与启发说服(shu f)相结合;(3)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三)榜样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zhuyu)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一种方法。(四)锻炼法: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良好品德的一种方法。(五)奖惩法:是中小学学校德育中较常用的一种方法,是指教育者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做出肯定或否定的道德评价,以引导和促进学生品德向积极方向发展的一种方法。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社会、知识和学生便构成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1.社会需求2.学科知识水平3.学习者身心发展特点4.课程理论教学的基本任务:第一,使学生

39、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这也是教学的首要任务。 第二,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第三,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第四,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能力。第五,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一)备课备课的三项工作:(1)备教材;(2)备学生;(3)备教法备课的三个计划:(1)学年或学期学科教学进度计划(2)单元(课题)教学计划(3)课时计划(教案)(二)上课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最直接的体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上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1.目标明确2.内容正确、充实,抓

40、住重点、难点和关键3.方法得当4.语言艺术 5.教学进程组织严密6.板书规范7.态度从容自如(三)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教师布置作业时,应遵守下列要求: 1.作业的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并要有代表性。 2.作业分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 3.布置作业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并规定完成的时间。 4.教师应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四)课外辅导(五)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我国常用的教学原则: 1.直观性原则(1)直观性原则的含义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直接感知事物、模型或通过教师用形象语言描绘教学对象,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2)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首先,需要教师正确选择直观

41、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其次,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最后,教师要重视运用语言直观。2.启发性原则 (1)启发性原则的含义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惟能力。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扬教学民主。3.巩固性原则4.循序渐进原则(系统性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7.量力性原则8.思想性和科学性相统一原则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1.教学目的

42、和任务的要求;2.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3.学生特点;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一)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二)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3.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能力发展的片面性(形式教育论&实质教育论)4.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知识不等于智力,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完全表明其智力的高低。要引导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有效地发展他们的智力和认识能力。知识与智力的相互转化应注意以下条件:(1)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2)必须科学的

43、组织教学过程(3)重视教学中学生的操作与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能力,提供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的时间和空间。(4)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三)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品德相统一的规律(四)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统一的规律1.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是教师领导的学生学习的过程,因此要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有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要将国家社会规定的知识内容传授给学生。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闻道在先,是已知者,而学生是未知者,所以教师要对教学起到主导作用。3.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文化知识要内化为自己的智力才能,要通过学生

44、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实践活动,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其自身的学习主动性。4.我们既不能片面的强调教师的绝对权威,也不能单纯的主张儿童中心主义,而是要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正确的结合起来。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一)心理准备阶段(二)领会知识阶段:包括感知知识和理解知识两个方面。领会知识阶段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三)巩固知识阶段(四)运用知识阶段(五)检查效果阶段对班级授课制的评价: 班级授课制的主要优点:(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不足之处:(1)不利于因材施教;(2)不利于学生独立性与自主性的培养;(3)教学形式缺乏灵活性。 我国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