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医籍选读课件中篇医论选第四章《千金要方》选_第1页
针灸医籍选读课件中篇医论选第四章《千金要方》选_第2页
针灸医籍选读课件中篇医论选第四章《千金要方》选_第3页
针灸医籍选读课件中篇医论选第四章《千金要方》选_第4页
针灸医籍选读课件中篇医论选第四章《千金要方》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四章千金要方选第一节孙思邈的针灸学术思想孙思邈享年?孙思邈,京兆华原(今陕西省耀县)人,约生于隋开皇元年(公元 581年),卒于唐永淳 元年(公元682年), 活了102岁(有的考 证活了141岁)。 “药王”,“真人”,“药圣”孙思邈少年好读,天资聪明,7岁的时候,就认识一千多字,每天能背诵上千字的文章,据旧唐书载,西魏大臣独孤信对孙思邈十分器重,称其为“圣童”孙思邈一生淡于名利,隋文帝时曾征召他为国子博士,唐太宗要授他爵位,唐高宗让他做谏议大夫,他都一一谢绝了孙思邈把医为仁术的精神具体化。他在其所著的大医精诚 一书中写道:“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

2、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研茧,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借身命。见彼苦恼,若已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恶,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夫大医之体又到病家,纵绮罗满目,勿左右顾眄;丝竹凑耳,无得似有所娱;珍羞迭荐,食如无味;酝禄兼陈,看有若无。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偶然治瘥一病,则昂头戴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此医人之膏盲也。”上述的寥寥片语,已将孙思邈的高尚医德情操,展示在人们面前。孙氏认为“人命至重,

3、有贵干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将他自己的两部著作均冠以“千金”二宇,名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这两部书的成就在于:首先对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有很深的研究,尤其对广义伤寒增加了更具体的内容。他创立了从方、证、治三方面研究伤寒杂病论的方法,开后世以方类证的先河。一是人命之重,贵于千金,千金易得,而性命千金难买; 二是书中所载之方,皆是价值千金的救急宝要方; 三是用书中之方,救死扶伤,则厚德过于千金。著作(1) 摄生真录、福禄论、会三教记、庄子注、老子注、龟经、明堂图注、孙真人丹经等,大部分已佚(2) 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孙思邈兼通儒、释、道三家,故在其著作中,包括千金中,有较

4、浓的道教及佛教思想。备急千金要方成书于 652年,三十卷,卷2930论针灸。千金翼方成书于682年 卷2628论针灸。一、重防病,治未病孙氏继承内经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思想,重视疾病的预防和早期治疗,提倡用艾灸预防传染病。灸法预防传染病千金要方灸例曰:“凡入吴蜀地游宦,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差,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著人也”。指出化脓灸三两处可提高人体抵抗力,以预防瘴疠温疟。瘴, 指南方山林中湿热蒸郁能致人疾病的有毒气体,多指是热带原始森林里动植物腐烂后生成的毒气瘴疠感受瘴气而生的疾病。远离家乡在官府任职。 已病防变-脚气既病之后,又提倡及时治疗千金要方卷七曰:凡脚气初得脚弱,使速灸之,并

5、服竹沥汤。灸讫可服八风散,无不差,惟速治之。还谆谆告诫:此病轻者,登时虽不即恶,治之不当,根源不除,久久期于杀人,不可不精以为意。 中医称脚气为“脚弱”。脚气病发初期,从脚部开始,因为得脚气的时候,足部会有肿胀充气状的情况,所以被人称作脚气 马上,当时,立刻 坏、不好 二、重看脉,慎刺灸 孙氏重视诊脉刺灸“凡欲针灸,必先看脉”,强调脉诊对针灸的指导作用,曰:“每针常须看脉,脉好乃下针,脉恶勿乱下针”。他的著作中就记载了许多根据脉诊症状而施治内容这种诊脉指导刺灸的思想,也值得我们重视。 凡微数之脉,慎不可灸,伤血脉,焦筋骨;凡汗已后勿灸,此为大逆;脉浮热甚勿灸。 热阴气已伤热重“若针而不灸,灸而

6、不针,皆非良医也。针灸而不药,药不针灸,尤非良医也”;三、针药并重孙氏强调针刺、艾灸、汤药三者并重。有些病以针为佳,有些病以灸良,有些病宜用药治,有些病则针灸药同时施用孙氏就是这样根据各种疗法的特长,按照病情的需要,进行取舍应用,充分发挥其各自的优势,以提高疗效“汤药攻其内,针灸攻其外,则病无所逃矣,方知针灸之功,过半于汤药矣。”针灸药良医杨继洲-针灸药各有所长说到了明代末年,出现了崇尚药物而废弃针灸的迹象,杨氏为了挽回颓势,论证了“针灸药不可缺一”的论点。针灸衰落的原因,是“业针法之不精,传授之不得其诀耳。”非针灸本身缺陷所致。四、灸宜权变备急千金要方云:“头面目咽,灸之最欲生少;手臂四肢,

7、灸之则须小熟,亦不宜多;胸背腹灸之尤宜大熟,其腰脊欲须生少”。 头部灸得太多伤神,导致阳气过亢,阴精衰竭脊背是人体横梁,五脏依附于内,灸的太多,易造成偏盛、偏衰,而发冷热之疾、四肢手足是人体枝干,依赖于五脏六腑供养血脉,灸的太多,五脏六腑精气不能输布四肢手足,导致精神闭塞,气滞血瘀,麻木不仁。腹内脏腑疾病,是由饮食不节形成,风寒之邪留滞导致水谷不化。灸宜“熟”凡言壮数者,若丁壮遇病,病根深笃者,可倍多于方数;其人老小羸弱者,可复减半仍须准病轻重以行之,不可胶柱守株。男子三十岁常规灸法应灸的壮数拘泥于某种形式,不知变通丰富艾灸疗法-临床重视隔物灸应用多种隔物灸 隔物灸有多种,孙思邈主要应用隔豆豉

8、、薤、黄土、面饼、 附子、蒜、商陆、葶苈饼等8种隔物灸法。 更记叙了些特殊的灸法,如麻花艾灸、苇筒灸、青布绳灸等,大大丰富了灸法的内容,扩大灸法的应用范围。苇筒灸治蛇毒,灸毒上三七壮。无艾,以火头称疮孔大小热之急救及时,仓促之际,无艾以火头代之蛇毒五、重奇穴,定阿是在孙氏著作中,载有187个之多,散见于各类病症的治疗中收集经外奇穴一类是有穴名、有部位及取穴方法,如千金方中的当阳、寅门、燕口、浊浴;千金翼方中的转骨、始素等120多个;另一类是有部位及取穴法,但无穴名的 70余处,如千金方:“小儿暴痫,灸顶上回毛”这些经外奇穴有些在现今还有其实用价值。寅门:以鼻尖至前发际的1/3长度为折,以此折一

9、端齐前发际,一端沿督脉向上,尽处是穴 燕口穴,位于口角外赤白肉际处,即皮肤与口粘膜移行部,近地仓穴,左右计2穴 浊浴穴位于背部,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2.5寸处。 当阳穴,在头前部当瞳孔直上,前发际上1寸 提出“阿是”法最早出于千金方卷29灸例灸例曰:“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里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快或痛处,即云阿是,灸刺皆验”孙思邈十三鬼穴指“人中、少商、隐白、大陵、申脉、风府、颊车、承浆、间使、上星、会阴、曲池、舌下缝”。临床用于治疗发病突然、行为怪异的精神神志病症。根据现代针灸临床著作中记述,十三鬼穴多具有主治精神、情志疾病的功效,临床使用也每每证实,对这些病确有较好的疗

10、效。 孙思邈养生思想寡欲保精 小劳养形 起居有常 食宜淡、鲜、节 防治未病 孙氏曰:“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多则难消也,常欲令如饱中饥,饥中饱耳。”孙氏养生十三法 1.发常梳2.目常运3.齿常叩4.漱玉津(玉津即津液、口水。)5.耳常鼓6.面常洗 7.头常摇 8.腰常摆 9.腹常揉10.摄谷道 (即提肛) 11.膝常扭 12.常散步13.脚常搓 长生不老丹?告诫后世不可炼服丹药 夫用针刺者,先明其孔穴,补虚泻实,送坚付濡,以急随缓,荣卫常行,勿失其理。夫为针者,不离乎心,口如衔索,目欲内视,消息气血,不得妄行。 一用针略例第五补虚泻实,送坚付濡,以急随缓,荣卫常行追逐邪气实给予正气缓虚正确补

11、泻,以逐气实邪,补其虚弱,达到实者虚,而虚者实,缓者急,而急者缓,荣卫流行的正常状态。口如衔索,目欲内视,消息气血,不得妄行。 Xian,口中含物大绳口中像含物,不能讲话,医生针刺时精神专一古代道家修练之法,能洞观己身内脏,比喻医者精神内守,精力集中消减增长调整针皮毛腠理者,勿伤肌肉。针肌肉者,勿伤筋脉。针筋脉者,勿伤骨髓。针骨髓者,勿伤诸络。五体与五脏相应,针刺不遵法度,外伤五体,内伤五脏,表现五脏不能藏其所藏的症状 针伤筋膜者,令人愕视失魂。 伤血脉者,令人烦乱失神。 伤皮毛者,令人上气失魄。 伤骨髓者,令人呻吟失志。 伤肌肉者,令人四肢不收失智。 此为五乱,因针所生。惊视失魂,心神无主心中烦乱,失神肺藏魄,针伤皮毛则内动肺。魄不安则肺失肃降肾藏志,伤骨则动肾,肾志不藏而见呻吟失志脾藏意,主四肢,脾意不藏而见四肢不收及失智以上这五种情况,都是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