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三曹”诗歌比较_第1页
浅谈“三曹”诗歌比较_第2页
浅谈“三曹”诗歌比较_第3页
浅谈“三曹”诗歌比较_第4页
浅谈“三曹”诗歌比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wordwordPAGE 文档word第 PAGE 1 页浅谈“三曹诗歌比拟内容摘要:“三曹同为建安时期的诗人,具有共同的建安风骨特点,但由于三人的社会地位、经历不同,其风格表现为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正因如此,“三曹的文学形象才更加鲜明,更具魅力。关键词:诗歌、文学、诗风、特点、贡献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不安,曹操通过战争,统一了北方,社会有了比拟安定的环境。曹氏父子都有较高的文学修养,由于他们的提倡,一度衰微的文学有了新的生机。在当时建都的邺城,聚集了一大批文人。曹操、曹丕、曹植是建安时期最为优秀的诗人。他们身体力行,创作了许多名篇佳作。本文通过对“三曹作品一样点和“三曹同题材作品比照的总结,分

2、析“三曹作品的异同,展现“三曹诗歌的独特魅力与其对建安文学的贡献。一、“三曹诗风比拟 曹操诗慷慨悲壮,刚健雄放。他笔下的题材常与军事活动相联系,这与他的经历有密切关系。如“日月之行,假如出其中;星汉灿烂,假如出其里观沧海,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征乌桓时所作。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临碣石山,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又如“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蒿里行,蒿里行是借旧题写时事,记述了汉末军阀混战的现实。这些构成了曹操诗慷慨悲壮,刚健雄放的总体风格。萧涤非说曹操“盖其雄才大概,足以骄其气;其势位之隆高,足以吐其气;而

3、其生活之变动,治军三十年,足迹所至,南临江,东极海,西上散关,北登白狼,又足以充其气也1曹丕“有文士气,一变乃父悲壮之习2曹丕诗多写游子思妇,男女风情,风格婉约阴柔,悱恻缠绵,细腻委婉,情感凄凉哀怨。如燕歌行、杂诗等篇,表现的场面都不大,但笔势回环曲折,情景交融,思绪绵绵。燕歌行是最能代表曹丕诗歌风格的作品之一。“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何为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能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这是今存最早的一首完整的七言诗。其内容是写女

4、子在秋夜里思念远方的丈夫。把少妇独居的孤寂,痛苦的期待,表现得惟妙惟肖。同时作者也对这类妇女表示深切的同情。陈柞明在采菽堂古诗选卷五中说:“魏文帝如西子捧心,挽首不言,而回眸动盼,无非可怜之绪指出了曹丕诗歌低徊婉转的风格。曹植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其诗歌风格以建安二十五年220曹丕称帝为界,可分为前后不同的两个时期。曹植前期的诗歌乐观开朗,昂扬豪迈,清刚健美。后期诗歌由于他的生活背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诗歌风格也变得隐曲深沉,情绪低落。杂诗、赠白马王彪等篇都很好地表现了曹植后期作品的风格,曹植在这些诗中发出慷慨激昂的呼声,由于受到排挤和压迫,抑郁不得志,悲怨之情,溢于言表。但终究不能直接表

5、达,曹植只好用比兴、寄托的手法,诉说自己怀才不遇,遭谗受害之情,内容深沉。总观曹植诗歌,我们可以看出,其诗既有刚烈之风,又有儒雅之调;既有慷慨昂扬,也有凄凉悲伤。正如钟嵘诗品中所说的“骨气其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总之,曹操诗主刚,有阳刚之气;曹丕诗主柔,有阴柔之美;曹植如此刚柔相济,阴阳调和,兼而有之。二、“三曹诗歌中一样的感伤情结东汉末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政治腐朽,社会黑暗。土地兼并使人民流离失所,连年战争使国库亏空,黄巾起义更是使盛极一时的大汉王朝走上徒有虚名的道路。董卓之乱又引起了军阀混战。广阔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随着汉朝政权的摇摇欲坠。社会的纲常伦理也处于崩溃的边缘,这

6、样的外部环境,为文学内部的感伤倾向提供了开展的条件。一方面人们目睹了太多的死亡、离乱,且此时的作家群体都曾经在刀光剑影中生活过,于是倍感生命脆弱、命运无常,从而形成文学悲剧性基调。另一方面,诸侯纷争削弱了中央集权,思想的多元化取代了儒家正统思想的专制,知识分子因传统道德的崩溃而失落,却也因此得到了解脱,得以较自由的抒写心声。于是,乱世中的文人纷纷拿起笔,或抨击时政,抒写用世之心,或悲悯人民,流露沧桑之感;或寄寓游仙,发泄不遇之愤。“动乱的时代,唤醒了作家惨痛的生活,诱发了诗人,作家无愧于时代,时代赢得了诗人,这是古代现实主义的伟大胜利。3对于三曹来说,目睹生离死别,生灵涂炭,加深了他们的悲剧意

7、识,也加深了他们对于生命悲剧体验和对生命的理解,由此“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使他们的感伤有了共同的表现:一是感伤乱世不治,忧国忧民。三人虽表现的侧重点不同,但都写出了社会之悲剧,唱出了时代之哀歌。曹操南征北战数十年,对乱世悲剧有着深刻体会,他继承了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用乐府旧题写出了新内容,用挽歌记叙社会和人民苦难,所以他的作品被人称作“诗史,是“汉末实录。在蒿里行中,沉痛刻画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悲惨画面,发出了“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的感慨。曹丕兄弟虽然少了其父那样南征北战的经历,但曹丕“长于戎旅之间典论自叙,曹植“生乎乱,长乎军陈审兴表,也都从不同侧面真实反映了社会苦难。曹丕的上留

8、田行直接描写了劳动人民的贫穷与苦难,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现象,暴露了锋利的社会矛盾。还有“丧乱悠悠过际,白骨纵横万里与其父之“白骨露于野同样描绘出动乱时代的哀怨画面,悲壮苍凉。曹植主要是对战乱中下层人民的困苦处境表示同情,这表现在送应氏和泰山梁甫行同样是以挽歌的形式描绘了边地人民的困苦生活,哀悯之情溢于言表。二是哀叹人生短促,满怀生命之忧。战乱、瘟疫、严酷的环境、深重的灾难,时刻危与着人的生命,刻骨铭心的生命之痛促进了文人生命意识的觉醒,他们从古诗十九首中承续了生命意识的自觉与悲愁,唱出了自己的生命悲歌。三曹诗歌中同样触发了对生命本体的重视和对人生的无尽哀伤。作为一代豪杰,曹操有“老骥伏枥,

9、志在千里的勃勃雄心,但也有“去日苦多的惆怅,他叹“年之暮奈何,时过时来微,4叹“天地何长久,人道居之短,5虽然天长地久,人生代代更替,但落在每个人身上的时光却是那样短暂。时空的无穷,更对照出人生之短暂,于是悲从中来,生命之忧酿成了曹操诗歌的苍凉与悲壮。一代帝王曹丕也有着与其父同样的忧,他忧“人生如寄,岁月如驰,6忧“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7他的感伤人事实际上是生命感慨的外在表现,从根本上说是源于他的生命意识,源于他这种对人生的感叹。曹植一生命途多舛,处境窘困,对人生悲哀的体会自然不下于其父兄,他嗟“人居一世间,忽假如风吹尘,8是对悲剧人生的感慨。有悲如此有情,无悲如此无思,生存的悲剧感,

10、酿造出深沉的悲哀之情,酿造出心灵深处的悲凉。曹氏父子对人生短促无常的强烈感受正是生命意识的觉醒,这种对生命的忧患也远远超越了个人的生命意识,是着眼于整个生灵的。所以他们这种忧伤又折射出强烈的责任感,表现出对生命本体存在价值的思考。以上我们分析了“三曹诗歌的诗风特点与诗歌中一样的感伤情节,但“三曹诗歌也存在着细微差异,由于“三曹的风格不同,因此在各自的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内涵亦是不同。下面是对“三曹游仙诗歌思想内容的阐述。三、“三曹游仙诗歌思想内容比拟建安诗歌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个文人诗的高潮,而“三曹是其领袖式的人物。游仙诗是“三曹诗歌的重要组成局部,对后世游仙诗有深远影响,形成中国诗史上一道独特的

11、风景线。曹操现存诗21首,其中游仙诗有气出唱、陌上桑、精列、善哉行、秋胡行二首,占其全诗28.6%9,是曹操诗中不可无视的一大题材。纵观曹操游仙诗,可以大致分为四类:一是娱乐“调笑,曹操对神仙方术之说,“咸以为调笑,不信之矣。10曹操气出唱其二中“今日相乐成为乐、“乐共饥食到黄昏,气出唱其三中“东西厢,客满堂。主人当行觞,坐者长寿遽何央。有明显的娱乐调笑之意。二是“求贤揽才,秋胡行其一:“有何三老公,卒来在我傍。去去不可追,长恨相牵攀。黄节魏武帝魏文帝诗注谓“此诗作于二十年三月,盖有求贤之意。11三是忧世不治,即曹操秋胡行其二所谓“不戚年往,世忧不治。存亡有命,虑之为蚩。曹操在善哉行中也明确表

12、示“痛哉世人,见欺神仙。陈祚明采菽堂诗集卷五评曹操秋胡行“首章自升仙而归于时业,次章自时业而悼于人世。四是忧寿不永,即曹操秋胡行其二所谓“思得神药,万岁为期。得之未闻,庶以寿考。气出唱所谓“万岁长,宜子孙。曹操游仙诗几乎每一首都叹老嗟岁,期求长生。曹操不信神仙方术,但并非坚决的无神论者,并且越到晚年,这种羡仙慕道,期求长生的思想越是明显。早年对方术“聚而禁之,“不信之矣的曹操,到晚年如此有点动摇,对方士长生之术,道教延年之方,有点心向往之。曹丕现存诗44首,游仙诗只有两首,占其全诗的5%12其中折杨柳行写神游两山,丹霞蔽日行叹人生无常。曹丕的游仙诗既无曹操的娱乐“调笑,又无曹操的“不戚年往,世

13、忧不治,有的只是对神仙方术的怀疑和否认。“百家多迂怪,圣道我所观。折杨柳行“月盈如此冲,华不再繁。古来有之,嗟我何言。丹霞蔽日行比照曹操、曹丕游仙诗,曹操更感性、更热情,曹丕如此更理性、更冷静;曹操“悼于人世,归于时业,充满慷慨悲壮的生命激情,曹丕如此“达人识真伪,愚夫好妄传折杨柳行,尽为理性十足的生命之思;曹操将自然生命与政治生命、社会责任相联系,有着更多地政治的、社会的矛盾冲突,曹丕如此将自然生命与生死观、自然观相联系,有着更多生死观、自然观的批评探求;曹操游仙诗有着强烈的诗性精神,曹丕游仙诗如此多了些理性精神,少了些诗性精神。曹植现存诗90余首,其中游仙诗14首,占其全诗15%13内容上

14、可大致分为三类:一为忧生患害。曹植游仙诗皆作于黄初、太和年间,也即曹丕登基之后。此时的曹植,因建安时期所谓的“争为太子而屡遭曹丕父子的猜忌压制,名为侯王,实为囚徒,抑郁失志,没有人身自由,甚至还有生命之忧。因此曹植游仙诗,大量抒写忧谗畏讥、忧生患害之情。如苦思行中“中有耆年一隐士,须发皆皓然。策杖从我游,教我要忘言。写曹植攀云追仙之中,偶遇一隐者,隐者告诫曹植要慎言,避祸免灾。故朱乾乐府正义上卷十二有云:“子建多历忧患,苦思所以藏身之固,计欲攀云随真人而不可得,托言隐士教以忘言,盖安身之道,守默为要也。二是渴望自由。曹植在现实生活中失去了自由,便只有到神仙境界中去幻想自由、追寻自由。如仙人篇中

15、“四海一何局,九州安所知。韩终与王乔,要我于天衢。万里不足步,轻举凌太虚。飞腾踰景云,高风吹我躯。又如游仙中“人生不满百,戚戚少欢娱。意欲奋六翮,排雾陵紫虚。皆竭力描写人生悲伤,追求自由的心志。三是企慕长生。曹植早年不信神仙方术,在作于建安时期的辩论道中,曹植直斥“神仙之书,道家之言为“虚妄甚矣哉,直斥甘始的引气导引、左慈的房中之术等“当世方士是“借奸诡以欺众,行妖恶以惑民。他认为“生之必死,君子所达,并且人命的长短与天命鬼神无关,人命取决于各自身体的强弱和保养的好坏。然而到了黄初,经历种种迫害,处境岌岌可危,心情惴惴不安的曹植,便逐渐承受了道教方术思想,在作于后期的释疑论中,曹植否认了自己“

16、初谓道术,直呼愚民诈伪空言定矣的思想,转而称赞左慈断谷、甘始炼药以饲鱼、蚕、鸡的神奇成效,并表示“恨不能绝声色,专心以学长生之道耳。因此,在曹植游仙诗中,特别是作于太和年间的游仙诗,便出现了“授我仙药,神皇所造。教我服食,还精补脑。寿同金石,永世难忘。飞升篇“同寿东父年,旷代永长生。驱车篇等求仙延寿,服食长生的内容。综观“三曹游仙诗,“三曹中,曹操、曹丕均对神仙一说持否认态度,曹植后期如此寄望于长生之谈。曹操游仙诗有娱乐“调笑的一面,曹丕、曹植如此无,曹丕游仙诗直斥“迂怪,无此兴趣,曹植游仙诗如此“怀愤激以切痛,假如回刃在心。九愁赋曹操、曹植游仙诗皆有羡仙慕道,期求长生的一面,曹丕如此无,曹丕

17、游仙诗“达人识真伪,不信神仙方术。曹丕游仙诗仅限于生必有死的自然生命探究和“百家多迂怪的神仙方士批判,曹操、曹植如此不止于此,曹操将自然生命与政治生命相贯穿,重在“不戚年往,忧世不治的抒发,曹植如此将自然生命与精神自由相联系,重在忧患之心的吐露,精神自由的追求。曹丕游仙诗冷静而理智,多了一些理性思考,少了一些生命激情,曹操、曹植如此相反,曹操游仙诗“悼于人世,归于时业,曹植游仙诗如此“骚人才士不得志于时,藉此以写胸中之牢落,皆充满慷慨悲壮的生命激情和人生价值追求。结 语综上所述,“三曹同为建安时期的诗人,具有共同的建安风骨特点,但由于三人的社会地位、经历不同,其风格表现为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正

18、因如此,“三曹的文学形象才更加鲜明,更具魅力。“三曹是建安文学的杰出代表,他们既是建安文学的核心,也是建安文学的倡导者,他们对建安文学的开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对李白、白居易等唐代诗人也有很大影响,李白有“蓬莱文章建安骨之句,由此可知建安文学对后世作家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注 释 1 萧涤非.汉魏六朝文学史M.人民文学,1984,132.卷五M.中华书局,1984. 3 李景华.建安文学述评M.:首都师X大学,1994.4 曹操精列.5 曹操秋胡行其二.6 曹丕善哉行.7 曹丕典论论文.8 曹植薤露行.魏诗M.中华书局,1993.魏文M.中华书局,1995.11 黄节.魏武帝诗注M.人民文学,19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