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练习:1.3《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详解)_第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练习:1.3《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详解)_第2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练习:1.3《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详解)_第3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练习:1.3《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详解)_第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练习:1.3《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详解)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考 点 集 训【P165】一、选择题1(2017附中)西汉一代政区变化较大,汉初七国四十余郡,异姓七国分领二十余郡,景帝中元六年,郡四十三,王国二十五,武帝天汉以后,基本维持在郡八十三,王国二十。这一变化说明(B)A郡国并行制实现了对地方有效管理B汉中后期基本解决了王国问题C汉武帝颁布的“推恩令”成效不大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必然【解析】西汉地方管理制度的变化主要表现在郡国并行制逐渐向郡(国)县两级制转变,诸侯国势力削弱,王国问题基本解决。A、C项说法错误,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2(2017一中)宦官,日常生活于后宫的皇帝及后妃的仆人。唐代后期,宦官们经常自称“定策国老”,而将皇帝称为“门生

2、天子”。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唐后期(B)A皇权专制的强化B皇帝大权的旁落C外戚干政现象频繁D三省六部作用削弱【解析】“门生天子”是指天子是自己的门生,“定策国老”是说立皇帝由宦官说了算,唐代后期十个皇帝均为宦官所立,两个被宦官毒死,是古代中国宦官专权最强时期,皇帝沦为傀儡,B正确。虽然宦官是皇权的产物,但一个个皇帝受制于宦官,不能说明其专制强化,同时宦官无法依靠皇权对外朝和地方进行大干预,朋党之争与藩镇割据与之并存,A错误。C、D角度与材料不符,C唐朝没有此现象,D勉强可说是果,不是因。3(2017一中)太平兴国六年(981年),皇帝“诏令诸路转运使,察官吏贤否以闻”。这说明宋朝的转运使开

3、始(B)A负责地方各路官员的升迁B兼具财政官和监察官身份C取代通判负责各地监察D负责地方的行政司法【解析】转运使本来负责地方财政转运,981年开始肩负监察职责,每路包括多个州,权位在通判之上而不是取代。4(2017一中)钱穆先生说:“元代的行中书省, 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 宰相府的派出所, 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据此,不能说明的是元朝行省(C)A并非纯粹的地方官府B权力相比郡县大很多C长官就是外驻的宰相D具有明显的双重性质【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行中书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说明它的权力明显高于以前的郡县,根据所学知识,行省既是元朝的地方最高官府,拥有经济和军事大权,又是中书省的下属

4、,同时还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具有双重性质,并非纯粹的地方官府,A、B、D均对,不选;材料中“宰相的派出所”只能说明行省代行了中书省的部分职权,并不是真正的宰相,不能说明C,故选C。5(2016一中)据统计,在汉武帝统治的50余年中,曾有12人任丞相,得以善终的只有7人,其他5人或自杀,或下狱死,或被腰斩。公孙贺在被任命为丞相时,甚至“不受印绶,顿首涕泣”。这说明了(B)A汉武帝的昏庸无能B伴君如伴虎说法的合理性C汉朝丞相没有实权D皇权与相权矛盾无法解决【解析】A、C与史实不符,所以排除。D项触及到了材料皇权与相权的关系,但“无法解决”的结论是不符合史实的。汉武帝时,丞相多人不得善终,说明了当时

5、刑法严酷。其次,材料还说明了丞相之位的高风险。故选B。6(2016一中)武则天统治时,曾派人持“手敕”罢免宰相刘祎之,祎之不服,抗议道:“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不承认这份诏令的合法性,结果以“拒捍制使”的罪名“赐死于家”,这说明当时(A)A皇权凌驾三省之上B中书、门下已合二为一C武则天有乱政嫌疑D三省制度无法制约皇权【解析】三省体制是唐朝决策机制的重要部分,但并非全部,武周不改唐制,武则天通过其他程序下达政令并非乱政,故C错。武则天不通过三省的程序也可下达政令,说明皇权不在三省权力控制之下,故选A。三省制度是能够制约皇权的,但是效果极其有限且还需依皇帝性格而发挥制约效果

6、,故D错。7(2017长郡)宋代官制有官、职、差遣之分,形成了“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的局面。这反映了(C)A官僚体系的成熟B科举制度的完善C君主专制的加强D行政效率的提高【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宋代的“官”是一种等级待遇,表示禄位、品级的高低,“职”只是一种荣誉性质的虚衔,只有“差遣”才是实际职务,这种官制导致官员冗余,不能说明官僚体系的成熟,故A项错误;材料跟科举制无关,故B项错误;官、职、差遣的划分使得官员被皇帝牢牢掌控,故C项正确;这种官制导致行政效率低下,故D项错误。8(2017一中)有人论述汉朝某制度时说,多数官员由出身,也如同推销员由客户代表出身

7、,所以该制度虽不是民主制度,但却是沟通政府与人民之间的桥梁。这一制度(A)A扩大了选官的范围B有利于民意在行政上得到广泛体现C加剧了相权与王权的斗争D杜绝了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察举制,比较过去,基层官员和民众都获得发展机会,是选官制度的进步。但是举荐权在地方官吏手中,民意的体现是有限的。D错在“杜绝”,表达程度失当。9(2016一中)东汉班固曾对尚书中的“三载考绩”作出注解,认为古代每三年进行一次考核的原因是“三年有成,故于是赏有功,黜不肖”。据此可以推知(D)A先秦已有凭考试入仕的现象B东汉孝廉品行通过考试考察C九品中正制失去了选官作用D先秦制度对后世有影响【解析】

8、班固的注解是针对官员政绩的考核,而非步入官场的依据,故A、B错。九品中正制虽有诸多不足,但仍是选官的方法,并未失去作用,故C错。10(2017一中)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这一制度是(C)A郡县制 B察举制C科举制 D行省制【解析】材料强调这项制度可以调动各阶层参与政治并且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这与科举制下普通下层的老百姓通过考试获得参与国家政权的机会、扩大统治基础、加强中央集权相吻合,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11“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事为之防,曲为之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宋神宗曾说:“法出于道。 人能体

9、道,则立法足以尽事;立法不足以尽事,非事不可以立法也,盖立法者未善耳。”宋代的“祖宗之法”作为根本性的治国原则,本着“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纪律已定,物有其常”的精神,在行政管理上充分运用了制衡原则,中书门下、枢密院与三司各自行使独立职权,突出了国家政务的核心内容,职权与事权明确集中,官员的专业化程度较高。同时,“祖宗之法”也有深刻的负面影响,北宋中后期的党争问题、强敌当前收武将兵权的问题等,无不与宋代遵循“祖宗之法”的立国之策有密切联系。摘编自中华文明史材料二中国历史上,帝王的“共理”“共治”,本质是通过士大夫、借士大夫的能力来治理天下。政治的主导权掌握在帝王手中,朝政的走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10、君主个人的好恶,这种状况在11世纪前期的北宋发生了深刻转变。宋代士人们在谈及国家的政治取向、制度原则时,秉持“从义而不从君,从道而不从父,使君不陷于非义,父不入于非道。君有不义,不从也;而况于权臣乎!父有不义,不从也,而况于他人乎”的原则,认为:“士之所宜学者,天下国家之用也”;士大夫以“公议”“天道”为旗帜,作为制约君主的力量,参与治理国家政事。宋太祖曾对臣僚说:“天下广大,卿待与朕共理。”皇帝必须与士大夫“共定国是”,成为君臣双方共同承认的原则这是北宋政治史上一项具有突破性的大原则。摘编自中华文明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政治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它对宋政府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

11、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皇帝必须与士大夫共定国是”的原因。【参考答案】(1)特点:重视完善法制纲纪;政治运行程序更加理性、严密;行政管理上运用制衡原则,职权与事权明确集中。影响:强调法制纲纪,有利于宋政府把兵权、财政权、行政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消除分裂割据的基础;造成“冗兵”“冗费”和重文轻武及党争的局面。(2)原因:宋朝统治者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统治者要倚重有责任感的士大夫阶层实现长治久安;在“尊王”的同时,士人群体整体追求建立理想的政治秩序,普遍拥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担当。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清末改革科举的主将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国外,亲眼看

12、到欧美、日本等国借鉴科举实行文官考试的作用。1910年,也就是废除科举的五年之后,他明确说:“夫科举非恶制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梁启超评价科举制度的观点进行探讨。(说明:对该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参考答案】评分标准:一等: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二等: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三等: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未引用史实;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示例1:赞同梁启超的科举非恶制的观点。论证: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打破特

13、权阶层对仕途的垄断,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科举制为士子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读书人可以自由报考,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通过科举选拔,人才不断更新,提高了国家官员队伍的素质,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借鉴了科举制度,建立了文官考试制度,选拔国家行政管理人才,促进了社会发展。由此可见,科举制对中国、乃至对欧美的社会发展都产生过重大的推动作用,是好的人才选拔制度。示例2:不赞同梁启超的科举非恶制的观点。论证: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内容局限于“四书五经”,实行八股取士,科举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创造性,成为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鸦片战争以来,列强加紧侵略中国,民族危机深重,西学进一步传播,当时中国要救亡图存、发展经济,必须发展新式教育,培养实用人才,而科举考试内容完全排除科学技术,扼制了中国科技的发展,1905年,科举制度被废除,说明这一制度已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科举制是中国封建政治体制中的一种文官选拔制度,其考试内容、形式都受制于封建皇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