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拍卖理论的进展_第1页
第三章拍卖理论的进展_第2页
第三章拍卖理论的进展_第3页
第三章拍卖理论的进展_第4页
第三章拍卖理论的进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四章 拍卖理论的进展及待研究的领域4.14.1拍卖理论的概况拍卖理论的概况4.24.2拍卖理论的发展脉络拍卖理论的发展脉络4.1拍卖理论的概况拍卖理论产生的背景和发展趋势:拍卖理论产生的背景和发展趋势:产生背景产生背景: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价格发现机制之一,拍卖进入经济学文献的时间却相当晚,对拍卖最早的两篇开创性论文分别发表于1956年和1961年。在此之前,研究拍卖问题的经济理论文献几乎是空白,而此后近20年里拍卖理论的进展也相当缓慢;突破性的进展发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大量运用博弈论、实验以及经验检验作为研究工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威廉维克里在1961年发表的反投机、拍卖和竞争性密封

2、投标一文开创了从博弈论的角度研究拍卖行为的先河;近10年来,国际经济学界关于拍卖问题的研究文献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拍卖理论也已经作为一个专门体系进入中高级微观经济学的核心领域。发展趋势发展趋势:从决策科学的角度看,拍卖中的博弈双方都存在着极其复杂的决策过程,双方的交易策略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拍卖理论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进一步研究。如何把拍卖问题融合到一般性均衡问题,使博弈理论工具能够最大程度发挥用武之地,也是值得研究的领域;多属性网上拍卖必将影响到整个企业供应链的重组,也将大大缩短企业的采购周期,节约采购成本,基于供应链的网上拍卖系统的分析和设计也就成为研究热点。尽管拍卖理论在很多地方的研究还不

3、够深入,但在短短半个世纪中取得的成绩仍然足以使它成为经济学一个重要的理论方向。威廉. .维克里威廉维克瑞(WilliamVickrey,1914-1996)。在信息经济学、激励理论、博弈论等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贡献。1996年10月8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决定把该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威廉维克瑞与英国剑桥大学的詹姆斯莫里斯,以表彰他们“在不对称信息下对激励经济理论作出的奠基性贡献”。不幸的是,维克瑞教授在得奖三天之后,在前去开会的途中去世。威廉.维克里1914年生于加拿大,1935年获耶鲁大学理学学士学位,1937年获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1947年又获该校哲学博士学位,1945年起,任职该校,20

4、世纪40年代末成为财政方面权威,1949年的累进税制议程成为研究财政与赋税问题的经典之作,19641967年任该校经济系主任,期间任纽约市城市经济协会会长,1967年成为加利福尼亚斯坦福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研究员与经济计量学会会员,1971年澳大利亚纳施大学客座讲师,1973年美国经济研究局局长,1974年出任联合国发展规划预测和政策中心财政顾问,并成为美国文理研究院研究员,1979获芝加哥大学人文学博士,1996年10月8日,获诺贝尔奖,三天后去世;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济学家研究的重点开始从价格制度转向博弈论的研究威廉. .维克里对拍卖理论的贡献维克里于1961年发表的反投机、拍卖与竞反

5、投机、拍卖与竞争性密封投标争性密封投标一文堪称拍卖理论的开山之作,成为他获得199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重要因素;维克里把国际上通行的拍卖方式分为四个类型:英格兰式拍卖、荷兰式拍卖、第一价格拍卖和第二价格拍卖,并重点研究了第二价格重点研究了第二价格拍卖拍卖,这种拍卖最显著的特征是每个竞买人的占优战略都是按其真实支付意愿出价,即“说真话”,这种拍卖机制显然是激励相容的,由于拍卖品最终归于支付意愿最高的竞买人之手,它也是一种具有帕累托效率的配置机制;维克里还详细对比了四种拍卖方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收益等价定理收益等价定理”。维克里(1962)还将单个物品的拍卖推广到将单个物品的拍卖推广到多

6、个相同物品的拍卖多个相同物品的拍卖,他针对每个竞买人最多购买一个单位(单位需求)的简单情形提出并简要分析了几种同步与序贯拍卖机制。在1962年的拍卖与竞价博弈一文中,维克里再次运用博弈理论详细分析了三种同步密封的多物品拍卖机制的绩效;20世纪70年代后,一批中青年经济学家继承了维克里的研究方法和分析框架,利用高深的数学工具将拍卖理论研究不断引向深入,维克里成为这一领域的开拓者和维克里成为这一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奠基人,这是他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一个重要原因。拍卖理论对经济学的影响拍卖有着简洁并且定义完善的经济环境,因此为博弈论,尤其是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的博弈论,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实验平台;拍卖理论

7、构成了很多理论研究的基础,其发展也广泛涉及到了博弈论、信息经济学以及机制设计的新兴领域。拍卖理论已经成了产业经济学、公共经济学、劳动经济学及金融学等学科的基础之一;自199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威廉.维克里1961年发表的反投机、拍卖与竞争性密封投标这篇开创性论文问世以来,拍卖经济理论已逐渐发展成为现代微观经济学中的一个非常活跃的应用性前沿领域,并极大地推动了非对称信息下的激励经济理论的发展;拍卖理论对中国经济学的影响也会越来越大。拍卖理论的应用价值:拍卖可以视为是一种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进行资源配置的机制,而不完全信息是现实生活的常态,所以可以模型化成拍卖的现实问题有很多,因此拍卖理论研究的深

8、入可以将经济分析应用到原来经济学无法涉足的领域或增强对原有问题的认识。拍卖作为一种有效率的资源配置方式显然有着不可忽视的优越性,因此加强拍卖理论的研究,根据不同情况,构建更加有效率的拍卖方式,对中国正在进行的国有企业改革也同样是有益的。4.24.2拍卖理论的发展脉络对拍卖研究的突破性进展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末,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从那时开始认识到拍卖是一种形式简单且具有信息不对称本质的一种博弈形式,是分析经济环境中几个主题间不完全信息博弈的很好框架。在此基础上,相关学者不断将博弈论、实证检验等研究方法和工具引入对拍卖的研究中,使得拍卖理论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成为经济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相对拍卖存在

9、的悠久历史,对拍卖的研究却是近代才开始,Friedman(1956)较早的提出一个模型来推算竞标者在一价密封拍卖中的最优竞价策略,但这一模型只讨论了竞标者只有一个竞标策略时的情况。虽然他运用的运筹学的方法来分析这一问题,但是他还是预见到了博弈理论是分析拍卖问题的有力方法。(论文A Competitive-bidding strategy)当Friedman从竞价者的最优竞标策略来分析拍卖问题的时候, Vickery则往往从组织者的角度来分析拍卖的配置效率和收益大小的角度来进行分析。Vickery (1961)在拍卖的开创性著作投机、拍卖与竞争性密封投标中采用博弈论的方法来处理拍卖的问题,文中提

10、出了拍卖理论的多数关键问题,大大推动了拍卖问题的研究。Vickery (1961)分析了几种常见的拍卖方式的均衡策略和配置效率问题。他指出在公开升价拍卖中,无论竞标人的估值分布是否对称,其最优的竞价策略都是保持竞价,直到喊价达到自己的估计为止。那么最终估价最高的人就会以约等于次高估价的价格得到拍卖物品,并且这将使帕累托有效的配置结果。而荷兰式拍卖只有在竞价者估价是对称的情况下才是帕累托最优的,最终也是估价最高者成为赢家。遗憾的是,早期学者对拍卖理论的研究没有引起经济学者们的足够重视,以致在Vickery作出开创性研究之后的20多年里,拍卖理论的研究几乎没有取得较为重大的发展。直到20世纪70年

11、代时欧洲有部分国家开始采用拍卖这一方式来销售本国国债并获得成功以后,人们对多单位物品的拍卖问题越来越关注,使得Vickery提出的多物品拍卖机制又受到重视。此后,一大批代表性人物和重要的理论成果不断涌现出来,使得对拍卖理论的研究被大大推进。这里将相关的重要理论成果进行梳理。(l)收入等价原理收入等价原理是一个简单,然而非常有力的结论,其构成了私有价值拍卖的基准,所有私有价值拍卖领域的其他结果都背离这一原理,并可以被该原理所检测。Vickery (1961)精辟地分析并指出,竞标者在第一价格拍卖和荷兰式拍卖中的竞价策略是完全等价的,这是由于竞标者在两种拍卖形式中所面对的环境是完全相同的。他在这一

12、基础上,首次提出了密封第二价格拍卖,该拍卖形式有个非常显著的特征就是竞标者的最优均衡策略都是报出自己的真实估价,因为该拍卖机制满足激励相容约束。由于在该机制下,赢标者仍然为估价最高的竞标方,因此该机制是帕累托最优的。同时, Vickery通过证明竞买人对称时荷兰式拍卖和英式拍卖中产生的期望价格式相同,并结合竞标策略等价关系得到了拍卖理论中最重要的定理“收入等价定理”,该定理是整个拍卖理论研究的起点。收入等价原理的四个关键假设是:独立的私人独立的私人价值价值,即不同竞标者对标的物的价值估计是独立分布的;风险中性风险中性,即所有竞标者寻求最大化他们的期望收益;无预算约束无预算约束,即所有竞标者有能

13、力支付他们心中对标的物期望的估计价值;信息对称性信息对称性,即所有竞标者对标的物的价值估计服从同一概率分布。在这四个假设前提下,对拍卖方而言,英式拍卖、荷兰式拍卖、密封第一和第二价格拍卖这四种标准拍卖形式给拍卖方带来的期望收益是等同的。很多学者对放松收入等价原理中的四个假设前提后,对该原理的影响进行了研究。Holt在研究采购招投标的问题时得到,当放松竞标者的风险中性假设后,对称的风险厌恶型竞标者参与的第一价格拍卖给拍卖方带来的期望收益大于同样条件下的第二价格拍卖。这是因为风险厌恶的竞标者在第一价格拍卖中为赢得标的物会增加自己的报价。Che和Gale( Che Yeon-Koo & Ia

14、n Gale ) (1998) 讨论了竞标者面临预算约束第一价格中竞标者有均衡策略的充要条件,且得到此时第一价格拍卖给拍卖方带来的期望收益大于第二价格拍卖。Vickery(1961)自己则指出,非对称竞标者参与竞标的第一价格拍卖将导致资源配置的无效率,并具体分析了两个竞标者参与时的特例情况。Plum(l992)延伸讨论了更为一般的非对称分布下的竞标者均衡策略,而Marshall(1994提出了几个计算非对称拍卖下竞标者策略的技术。Maskin和Riley(2000a)更为详细的研究了非对称第一价格拍卖中均衡的性质,并得到了一些拍卖形式能够获得为拍卖方带来更高期望收益的充分条件。Gupta和Le

15、brun(1999)研究了带有重新出售的第一价格模型,不过他们没有发现重新出售会导致配置的无效率。他们假设在不考虑收益的情况下,拍卖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竞标者的估价是被公共所知的。那么,拍卖以后,竞标者的估计就是完全信息,所以转售不会影响到资源配置的有效性。Riley和Samueson(1981)详细描述了私有价值正向拍卖理论。他们讨论了英式拍卖和荷兰式拍卖,同时在风险规避和风险中立型卖者情况下对两种类型的拍卖进行了比较,他们的工作是买卖理论文献中被提到最多的。McAfee和McMillan(1987) 给出了拍卖理论的很多扩展和应用的一般性讨论,主要集中在对单物品拍卖的讨论。Klemperer

16、(1999)对拍卖理论进行了一个非技术性的调查,主要集中在多单位物品拍卖和风险厌恶的情况。Rothkopf和Park(2001)对与拍卖相关的工作进行了广泛的收集,在对称和非对称形式下,不同类型的有效信息被考虑,包括私有和共同价值拍卖。Lunander(1999)基于共同价值下的密封第一价格和密封第二价格拍卖发展了一个采购拍卖模型。他考虑两种类型的信号(价值)分布(均匀分布和韦伯分布),并考虑了每种分布下的竞标函数。在一个正向拍卖中,买者的估价代表一个买者在拍卖中为获得物品表现出来的愿望水平。采用拍卖是因为卖者不确定“标的”物在所有买者心中的价值。当卖者能准确知道该物品在买者中的价值,他可以直

17、接把物品卖给估价最高的买者,或略低于该买者的意愿支付。这一卖者和买者面对的估价不确定,是拍卖的本质特征。在一个逆向拍卖中,价值(value)指卖者为生产出售的物品所产生的成本。私有价值是每个竞标者竞标时知道的 “标的”对他自己的价值,这个价值不被别的竞标者所影响。关联价值是指“标的”物对一个竞标者的价值可能被从其他竞标者处获得的信息所影响。(2)私有价值与关联价值如果每个竞标者在竞标时知道标的物对他自己的价值,称这一情形为私有价值。这一情形暗含没有竞标者能确切地知道其他竞标者的对标的物的估价,即使知道其他竞标者对标的物的估价,也不会影响到该竞标者自己对标的物的价值估计。很多情形下,在拍卖时,标

18、的物的价值不被竞标者自己所了解。他只拥有一个对一些类型或一些私人已知信号的评估,这些信号是与标的物的真实价值相关的,可能是专家的评估,或者通过测试得到。事实上,其他竞标者可能拥有额外的信息,可能通过额外的专家评估或测试而获得,而这些信息将影响一个特定竞标者对标的物的估价。因此,在这一情形下,标的物对一个特定竞标者的价值是不知道的,并且会被其他竞标者获得的对他们有效的信息所影响。这一情形就叫关联价值,在这一特殊情形下,一个物品可能会在拍卖后重新出售。当竞标者信号关联的时候,通过相关学者的研究就导出了收益等级原理。在竞标者信号相关联时,二价拍卖的收益大于一价拍卖对应的收益。当一个竞标者自己知道的信

19、息和他获得的别人讲如何竞标的信息之间的联系越紧密,他为赢标而竞标的期望价格将更大。这一收益等级原理也再次提示,竞标者的信息独立性是收入等价原理的基石。收入等级原理最先被Milgrom和Weber(l982)提出和采用,同时这篇文章还提出了公共信息的问题。在许多情况下,卖者可能有一些对潜在竞标者有用的信息,那么这时候他该怎么办呢,是该将这一信息隐藏或是应该这以信息公开呢?或者只在有利的情况下公开这一信息呢?无论在一价拍卖还是在二价拍卖中,对潜在竞标者有用的公共信息的披露都会增加卖方的收益。(3)共同价值与赢者诅咒共同价值是指“标的”物的价值对所有竞拍人都是一样的,但有趣的是,竞拍人在竞价时并不知

20、道其价值是多少。很多的拍卖问题都有着共同价值拍卖的特征。矿产开发权拍卖,石油租赁拍卖等都是纯粹的共同价值拍卖。对一件艺术作品,竞拍人可能由于个人爱好而购买,此时就是一种私人估价因素,但是当他们目地是为进行投资和最后的转售而竞价时,就反映了共同价值的因素。在纯粹共同价值拍卖中没有效率问题,因为标的物的价值对所有的竞拍人都是一样的。那么在理论和实践意义上最重要的是不同的拍卖机制对提高收入的效果。在共同价值下,由于标的物对所有竞拍人的时候价值是一样的,但竞拍人在事前却不知道这一价值。他们对标的物的估价却不同,这就可能导致赢者灾难。赢者灾难最初由Capen,E.C., R.V.Clapp和W.M.Ca

21、mpbell提出来,他们三位作为石油工程师认为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石油企业的融资租赁所进行的销售收益出乎意料的低。他们把这一原因归结为竞拍人的竞价过分地依赖于对标的物的无条件可预测价值上(竞拍人自己的估价),当通过许多竞拍者竞价且竞价最高者获胜时,意味着获胜者对租赁的估价是超值估价的。由于这一逆向选择而造成的制度性失灵被称为赢者灾难:竞标获胜了,却输掉了钱。虽然赢者灾难的存在性被很多的经济学家激烈讨论,但在现实的环境中,很多的赢者灾难的情况却出现了,如职业橄榄球的自由球员制度市场和房地产拍卖市场,相关学者也开始从实验上对赢者灾难问题进行研究。(4)风险厌恶标准拍卖的研究都建立在风险中性假

22、设基础上,而当放弃这一假设时各种拍卖形式会呈现出不同的属性。Amann和Leininger(1984)对卖主为风险中性但竞标买方为风险厌恶时的情况:在第二价格拍卖中竞买方的报价竞价策略不会随着风险厌恶性而变动,因此最终的期望均衡价格也不会受到影响;然而在第一价格拍卖中,风险厌恶的买方愿意为防止失标而提高自己的报价,因此其报价会高于竞标方为风险中性时的报价。Wolfstetter(1999)证明了,不管竞标方的估计价格是何种分布,第二价格拍卖得到的均衡价格都被第一价拍卖得到的均衡价格二阶随机占优。所以,一个风险厌恶的物品拍卖方更愿选择第一价格拍卖形式。Vickrey(1961)很早就注意到,和英

23、式拍卖相比较荷兰式拍卖有很小的卖方盈利方差,因此风险厌恶的卖方更愿意选择荷兰式拍卖。(5)合谋问题物品出售方在交易中采用拍卖方式来出售物品,主要是要鼓励竞争来最大程度的实现物品的价值,从而最大化出售方的期望收益。然而,如同硬币的“两面”,在拍卖的实践中,竞标方在竞标过程中有动力去通过合谋来减少竞争,从而得到更多的交易剩余。Robinson(1985)讨论了拍卖中的重要问题:与一价拍卖相比较而言,二价拍卖中竞标方更容易形成和维系合谋关系。在不考虑任何合谋被发现的可能的情况,并假设所有竞标方能够没有任何达成合谋协议或分析合谋收益的困难来考察。在二价拍卖中,通过一定协议产生一个合谋的赢家,并且该赢家

24、方可以通过任意高价参与竞标而其它竞标者竞标价为零。在这一情形下拍品将被以保留价转让,并且合谋方将获取合谋收益,因为没有任何竞标方愿意背离合谋。但是在一价拍卖中,所有竞标方就要通过协商达成以合谋赢家以一个很小的价格去进行竞标,但是在这一情况下其它的合谋成员那就有很大的动力去背离合谋协议。Graham和Marshall(1987)对独立价值下的二价拍卖合谋进行了分析,他们认为当竞标过程是公开的时候,更有利与竞标方实施合谋,因为这有利于监督合谋的各方,并在以后的竞标者对背离者进行惩罚,因而会产生较高的收益。当将他们的观点引入了竞标者非对称时的情况,对于一个进行合谋的卡特尔集团,重要的工作是要制定出优

25、胜者,并且在卡特尔之间进行有效的利益分配。合谋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合谋环中的买方具有私人信息时,它们是否能够找到一个激励相容的合谋机制,来协调参与各方的报价和对合谋利润的分配。假设在一个私人价值拍卖中,某件拍品对甲值20元,对其他人值18元。在英式拍卖中,竞买人串通达成协议,甲出6元,其他5元。第二价密封拍卖中,若约定甲出20元,其他6元。则甲以6元赢得拍卖。若有人违反协议,但出价18元,仍是甲赢得拍卖。结论:在英式拍卖和第二价格密封拍卖中,竞买人更容易达成合谋协议,进行恶意串通。例子在第一价格密封拍卖和荷兰式拍卖中,竞买人之间达成的合谋协议一般不容易被遵守。在在第一价格密封拍卖众,若约

26、定甲出元,其他元,如果有一个违反约定出元,则该人赢得拍卖。在荷式拍卖中,假设合谋由甲在元价位上应价,其他都不应价,但若有一人在元之前违约应价,拍卖结束。因此,在第一价格密封拍卖和荷兰式拍卖中合谋协议不易被执行。McAfee.R.P和McMillan.J(1992)通过论证得到,当所有竞标方都属于合谋环并且他们的估计分布都服从同一分布的话,那么他们形成有效合谋机制是有可能的,并且能够通过安排参与拍卖来加以实现。他们分析了当卡特尔只包含了所有竞标者中的一部分,并且成员之间没有转移支付时的“弱”卡特尔,并认为此时比较好的办法是所有卡特尔成员相同的价格来让拍卖方随机选取胜出者。拍卖方也可以在密封拍卖中

27、通过不公布赢家的报价或不采用随机确定赢家的方法来破坏合谋。Cramto and Schwartz(2000)和Salant(2000)分析了在密封升价拍卖中防止合谋的一些措施,比如竞价者必须在匿名的情况下轮流竞价,同时可以向竞标者保密其他竞价者的数量的办法加大合谋的难度。Hendrichs和Porter(1989)较早地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调查,并引用了美国司法相关部门的有关卡特尔集团的反垄断调查。他们指出,被拍卖物品的特别性质和拍卖的规则设计在合谋的原因中为重要因素。物品的拍卖方可以通过设置保留价等等改变拍卖规则的办法来防止或限制合谋的有效性。很多学者也对合谋的存在性和合谋的成本问题上进行了实证

28、性的研究。Porter和zona(1993),Baldwin,Marshall和Richard(1997)证明了拍卖合谋的存在性。Porter和Zona(1993)通过存在卡特尔和不存在卡特尔时的竞价排列分布,.设计了检验卡特尔的的机制,并在长岛地区的高速公路招标拍卖中进行应用。Baldwin,Marshall和Richard (1997)对木材市场的拍卖交易进行了研究,通过估计竞争者分别采用合谋和竞争时的结构模型,并比较了这两种情况下模型的绩效表现,发现对竞标者而言合谋能够带来更高的收益。Porter和zona(1997)分析了加州学校的牛奶供应招标中的合谋现象,并对合谋的成本进行了分析。M

29、cMillan(1991)提出了计算卡特尔集团存在的竞价环境中产生的损失的办法,并分析了日本政府采购中竞标者的合谋行为,和这种行为带来的纳税人增加成本。拍卖理论的发展(l)多单位物品拍卖虽然传统拍卖问题的研究都集中在单物品拍卖问题,但对多物品问题的研究还是可以追溯到1961年Vickrey对多单位物品的拍卖进行了研究,他认识到歧视价格拍卖和统一价格拍卖是无效的。事实上,正因为此他提出了一个新的有效的支付规则Vickrey价格支付规则。他还指出,多单位物品拍卖中的歧视价格拍卖和统一价格拍卖的无效性,不是因为出售物品的多单位多样性,而是因为竞标者有着多单位需求。多物品拍卖中常用的三种拍卖形式(歧视

30、价格拍卖、统一价格拍卖和Vickery拍卖)的分配规则都是等同的,就是将所有竞标者对多个物品的竞标价从高到低排序,然后出价最高的几个竞标价的竞标者获得物品,他们只是在支付方式上有所差异。多单位物品拍卖研究越来越成为拍卖理论研究中最为热点的主题之一。Maskin.E.S and Riley.J.G(1989)将Myerson(1981)对最优拍卖分析的理论推广到了服从独立单参数分布和具有下斜同质产品需求曲线的竞标买方的情形。他们同时证明了单个买方仅具有单位需求时多单位拍卖的等价收入原理。Paulfrey(1983)则一个卖方或买方在异质商品捆绑和分拆销售间的偏好。通过他的研究表明,卖方将异质物品

31、捆绑销售的意愿随着买方人数的增加而下降。同时对异质物品的研究也是热门问题之一。Wilson.R,(1979)这篇划时代的文章中首先对股票拍卖进行了分析。在此拍卖中,每一个卖方提交一份估价报价单,说明他为获得任一份额股份所愿意支付的价格。这篇文章证明了在一个单一价格支付的拍卖中,存在高度合谋的纳什均衡,且这一均衡中的价格会比将所有股份一次性捆绑出售时的价格低很多。因为各个买方会对超出自己需求的部分股票的报价来阻止其他买方获得更多的股票份额,以致买方之间可以隐性地以非常低的价格分享所有出售的股票。至少有两种方法可以避免上述低价格均衡的出现。第一种方法就是进行差异价格拍卖:要求各个买方的支付为其竞标

32、报价。这可以阻止买方对自己不需要的部分暴出超高价,从而使买方的需求曲线更为平坦且具有更为剧烈的边际价格竞争。但Anton and Yao(1992)证明,如果买方价值和股份购买量之间不是线性关系,那么买方仍然有隐性合作的可能。第二种方法就是在拍卖“标的”的需求或供给中加入非确定性。KlemPerer and Mayer(1989)正是基于这一想法得到,当买方价值和购买份数间为线性关系时,供给的不确定性足够大时可以充分地减少单一价格下的多重均衡,使其最终只剩一个高度竞争的均衡。他们的模型中的需求曲线是向下倾斜的,因而数量是由价格内生决定的。在赢家通吃的情况下研究了内生数量,一级价格拍卖比二级价格

33、拍卖有利于卖方,而其也有利于社会效率。买方也更可能希望采用第一价格拍卖,因为第一价格从生产效率的角度更被看好(交易数量反映了赢家的价值),同时这一规则更有利于凶猛出价。相关学者对多物品拍卖中的竞标者均衡策略和卖方收益进行了研究。Englebrecht-Wiggans和Kahn(1998a)分析了私有价值统一价格拍卖中竞标者的均衡策略。Englebrecht-Wiggans和Kahn (l998b)分析了歧视价格拍卖下竞标者的均衡策略。在一篇比较重要的文章中,Reny(1999)揭示,当竞标者具有独立的私有价值的时候,歧视价格拍卖有一个纯策略均衡。同时,在对称的情况下,存在一个对称的纯策略均衡。

34、Bresky(2000)扩展Reny的工作,揭示了包括统一价格拍卖和歧视价格拍卖的所有经典拍卖都具有纯策略均衡,而在一个独立私有价值的集中,纯策略均衡可能是不对称的。虽然歧视价格和统一价格拍卖通常是无效率的,然而,Swinkels(1999)揭示,当竞标者的数量足够大的时候,歧视价格拍卖的无效性将趋于零。(2)拍卖机制设计拍卖机制设计是基于拍卖理论和机制设计理论发展起来的。其中机制设计理论也是西方经济学中研究的热门领域。机制理论最早由Hurwicz在20世纪70年代所创立,其理论成果中的委托一代理模型从经济学的角度给出了研究激励相容问题的框架。在此之前,当经济学家把传统的经济均衡理论运用到充分

35、竞争的市场环境的时候,发现信息和激励导致了新的问题。最先发现这些信息和激励问题的是一些统计学家。Whittle(1954)和Hill(1960)在对产品质量控制进行抽样研究时发现,产品质量的分布与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密切相关,然而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又有赖于生产工人的努力水平,而这个努力水平式很难控制的,因而产生了道德风险问题。Good(1952)和McCarthy(1956)在研究如何使预报者报出自己的真实估计时,发现预报者为了自己的利益会出现谎报的逆向选择问题,因为如何激励他们说真话就成为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传统的研究里,资愿配置的机制被当作是给定的,新方法中将它作为未知的变量。Marsc

36、hak是50年代研究机制设计问题的唯一经济学家,他认为,当资源配置产生信息不对称问题时,可以通过重新设计配置规则使得交易中的所有成员在最大化个人利益时也会使组织目标得以实现。但Marschak仍没得到理论上可靠的分析框架。经典的市场经济理论和均衡分析框架中的假设为:完全的竞争和完备的信息市场,经济人的同质化。而当传统经济理论的发展到对对经济主体的行为和组织进行研究时,这一假设就不再成立,最终促使了信息经济学的诞生。在Hurwicz以及后来的一批经济学家的不断努力发展出了一个机制设计理论的完备框架,并逐渐统一到委托-代理理论框架下。这一分析框架为解决信息分散情况下多代理人的资源配置问题提供了有效

37、的分析方法。机制设计是经济学中的核心问题之一,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激励问题,最终决定了资源配置效率。为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进行的激励机制设计中的一系列规则应考虑两个基本约束:激励相容性约束和参与理性约束。前者是指委托人进行机制设计时必须能够促使代理人积极报露出自己的真实信息,为此委托人必须对代理人进行一定量的激励补偿,即信息租金。后者是指委托人设计的机制必须使得代理人的参与给他带来的收益为正,才能使双方在自愿的基础上达成协议。也就是说,代理人参与交易得到的效用一定要大于其不参与时的效用。拍卖设计理论实际上就是非对称信息下决策理论与经济实例的结合。可将机制设计看作典型的三阶段贝

38、叶斯(不完全信息)博弈过程:首先,委托人确定一个机制;接着,代理人决定进入与不进入该机制;最后如果代理人决定进入,则选择在机制约束下其意愿的行动。为了在这一博弈过程中达到较强的均衡,产生了激励理论中重要而基本的“现实原理”。该原理表明,在存在信息不对称而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时,社会组织中所有的间接机制等价于一个满足激励相容约束的直接机制,在该机制下具有私有信息的博弈各方均向社会组织者报出各自的偏好,并最终由社会组织者代替其选择一个行动。如此一来,代理人的类型空间就等同于信号空间而使社会选择问题可被转换为一个不完全信息博弈来进行分析,从而大大简化了解决问题的复杂度。在一般性情况下,代理人只

39、要报告自己的类型信息(如估值大小、生产成本),然后由委托方来确定资源分配、生产计划等,同时确定支付计划。在这一过程中,委托方为了激励代理人说真话,必须付出一定的信息租金来换取代理人的信息显示,从而使资源在完全信息下实现最优配置。同时委托方放弃的收益也不可太多以致影响自己的收益,所以在权衡牺牲资源配置效率和付出的信息租金大小时,委托人选择满足激励相容的机制就是最优的,并使得配置结果为帕累托次优的。在拍卖中,站在卖方的立场来看待分配问题的时候,卖方要考虑的问题就是采用何种机制去出售物品。在所有机制中,拍卖是出售方可以采用的将不知其真实价值的物品出售给买方的许多方式中的一种方式。同时,出售方也可以采

40、用别的方式,比如以固定的标价出售给第一个愿意支付的人,或通过和众多买者中的一个进行谈判来出售。这就难免要问哪种方式是分配物品的最好方式?处理这一问题的一种敏锐而有效的途径首Myerson(1981)应用在一种贝叶斯框架中,其经典文章开始从机制设计的角度来讨论这一问题。这一有效途径就是由具有深远意义的“显示原理”提供的。在讨论任何机制的可行性的时候,这一原理将我们的注意力限制在了一种小得多的类别上。特别是这一原理证明了:将注意力集中在简单要求个体揭示他们的信息(博弈方的类型)的直接机制,以及可激励真实行动就足够了。显示原理最重要的贡献在于其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来分析物品出售的执行问题。一个典型的机

41、制包括两个规则:分配规则和支付规则。分配规则和支付规则一般由相应的函数确定。在进行机制设计时,当没有对竞标者的竞标集合或信息集合做出假设时,一个机制设计可能会非常的复杂。简单说,显示原理就是指对于一个给定的机制和该机制下的一个策略均衡,都存在一个直接机制,在这一直接机制下有:i)每个竟标人的一个均衡策略是报出自己的真实估价;ii)这一机制的结果与原来给定的机制所得到的结果是相同的。这里机制要求竞标者直接报出一个对标的物的价值。如果在机制设计的分配规则和支付规则下,每个竞标者的均衡策略为报出自己的真实估价时,则称该机制存在真实均衡。一个拍卖机制就是要确定一个分配和支付机制,且这一机制要满足两个约

42、束:i)激励相容约束(IC);ii)参与理性约束(IR)。激励相容约束是指,在这一拍卖机制下竞标者的弱占优策略是报出自己的真实估价。满足激励相容约束的拍卖机制可以使物品流向效率更高的地方。一个拍卖机制需要使一个竞标者参与竞标所得收益大于不参与竞标时的收益,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到所有潜在的买家参与竞标。若一个机制是满足参与理性约束的,则必须所有竞标者的在均衡策略下的期望收益是大于零的。相关的原理,比如一般收益等价性原理、最优出售机制都从该问题发展而来。Bulow和Rober(1989)将标的物事实上的价值解释为“边际收益”,并分析了最优机制设计问题的类推法。他们认为最优拍卖机制本质来讲就是讲二价拍

43、卖和垄断企业的三级垄歧视价格的定价方式结合在一起,从而可以从边际收益边际成本这一分析逻辑来理解拍卖问题:就像具有价格垄断权的企业希望把产品出售给边际收益最高的顾客一样,期望实现最大交易剩余的拍卖方也会选择将拍品卖给边际收益最高的竞买人。从这一最优拍卖理论可以导出两条进行拍卖机制设计时的基本原则:i)独立性。拍卖方在设计机制的支付规则时,最好尽量使得赢标方的最后支付能够给独立于该竞标人的个人报价,也就是说他个人报价决定了其是否赢标,而其支付却由别的竞标人的报价决定。通过这样的设计,可以保证每个竞标人的最优策略都是报出自己的真实估价,就使得拍卖是满足激励相容约束的。ii)公开性。拍卖的竞价过程应该

44、是公开的,这能够保证各竞标人在递交报价时能够尽可能的获得信息。特别当共同价值且竞买人信号关联情形时,竞价过程的公开会使得竞买方的竞价行为比在密封状态下的竞价行为更为进取,这会为拍卖方带来更高的收益。在单物品拍卖时,这两条基本原则成为英式拍卖非常盛行的理由。从拍卖者的角度来看,拍卖机制设计的目标可分为两类:一类就是最大化拍卖方的期望收益;另一类就是最大化社会福利。前者一般称为最优机制设计,后者一般称为效率机制设计。在机制设计中,有一类机制被广泛运用,就是VCG机制,该种机制以社会福利最大化为目标。(3)在线逆向拍卖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在线拍卖交易模型越加多样化,并且网络拍卖的交易量也逐年增加。

45、传统的拍卖通常由卖者发起,买者为获得出售物品进行竞标。然后,近来,越来越多的拍卖是由买者发起,卖者为获得订单而竞标,且竞标价最低的买者获得订单。这以拍卖形式也成为著名的“逆向电子拍卖”。采购是一个重要的商业功能,一个好的采购系统将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因此,采购实践与企业的成本优势的获得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当一个企业执行一个采购系统,为维持成本优势需考虑的因素包括:被采购产品的规格和性能、供应商数量、运输成本、安装成本和供应商的遴选过程等。由于互联网技术的独特优势,通过互联网的采购能够降低成本同时,可增加效率。越来越多的交易通过互联网得以实现。其中通过互联网进行的拍卖也在刺激性增长的电子商务

46、增长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Smeltzer LR, Carr AS集中研究了被企业所采用的逆向电子拍卖模式。GE公司首先在1995年采用了逆向拍卖来实现了很好的成本缩减。GE首先通过设立一家名叫FreeMarkets的公司去帮助其他的公司构建一个逆向拍卖系统。FreeMarkets公司声称,他们可以为他们的客户节省20%的采购费用。另一家名叫CommerceOne的公司也为需要逆向拍卖系统的企业提供相似的服务。鉴于逆向拍卖的优势时,Boeing, Lockheed Martin, Raython and BAS在CommerceOne的帮助下构建了一个采购平台。FreeMarkets和Fre

47、eMarkets是世界逆向拍卖系统的主要提供者。在中国台湾,也有很多他们的客户,包括TSMC,Delta,UMC和Lite-on等。中国台湾作为全球的IT和通讯产品的主要制造基地,很多全球大企业,如Nokia,Motorola,和SonyEricsson都开始通过逆向拍卖来要求他们的供应商来竞争采购订单。但在2004年,FreeMarkets被Ariba所兼并,同时开始在中国大陆拓展他们的业务,在中国大陆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的今天,逆向拍卖在采购中的运用将势必激增。依据CAPS的研究,由于一些内部和外部的发展和力量的结合,在过去的几年中逆向拍卖已经约越来越被广泛的采用,这些因素包括:.企业为应对

48、产业环境的挑战而对竞争力的获得或维系的愿望,使得企业有强烈的降低获取外部资源和服务的成本的强烈需求。.企业力图合理化(通常是减少)他们的供给来源,将更多的交易基于与更少的供应商,或者,相反地,增加新的供给来源来规避风险。.企业希望增强它的通过集成的ERP系统整合货物和服务需求源的能力。.通过互联网,所有买者和卖者能够实时进行更为经济的、更为广泛的沟通。.发展健全的、用户友好的、基于软件系统为逆向拍卖提供了技术基础。.在某些产业中,出现了过量的供给,这是买方有了更多的讨价还价的能力。.通常,采购成本的减少将增加产品的边界收益,而这部分收益并没有通过消费者以更低价格获得产品的形式被消费者拥有。.当

49、质量的提高和周转时间通常已被给定的情况下,导致更低的价格往往变成主要的决定因素。.买者在战略采购过程中利用逆向拍卖来增强他们的竞争力。.源于发展中国家的质量不断提高的低人力成本的产品使供应的全球化更为重要,而逆向拍卖能使全球供给更有效率。对于网络拍卖机制的设计还在起步阶段。通常的网络拍卖更常见与英式拍卖、荷兰式拍卖等标准拍卖形式。随着电子商务的活跃,网络拍卖机制的设计也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Jungpil Hahn(2000)确定了一个在线拍卖设计的框架,认为在线拍卖设计由三个部分组成技术结构、市场运营和物品展示。Wurman Peter R(200l)通过将微观经济原理多代理系统进行结合,

50、提出了拍卖设计空间的参数化视点,因而拓展了多维拍卖理论。特别地,他提出了在离散资源下具有很好均衡解的多维k-绑定(K-Bundle)拍卖。电子商务中的交易安全问题也非常的关键,互联网的交易诈骗中又以在线拍卖中存在的诈骗更为显著,这就为进行网络拍卖交易带来了安全问题。通常为了解决网络交易的安全问题,一方面要不断的完善计算机网络技术,另一方面也要设计出合理的交易机制来应对这一问题。他们设计了一种适用于多物品拍卖的密封多轮拍卖协议,该机制能够反对假名竞标者且简单易行。当这一机制仅考虑了如何防止假名竞标者的问题,对于更为广泛的欺诈问题的防范还是一个需要长期研究的问题。同时分析了如何防止竞标方通过虚假身

51、份实施共谋的问题,指出对该类行为的防范非常重要。Pavlou、Ba(2000)认为对在线拍卖各方在交易中形成的交易信誉的评价对构建健康的网络拍卖交易环境也非常的重要,买家可以通过向卖家支付一定的额外费用来激励各卖家提升自己的信誉度,特别涉及交易金额较大的情况下。Dewan and Hsu(2001)也实证性的指出eBay和别的专业网站之间的交易价格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也正是因为它们各自市场中的信誉机制的不同的有效性所导致的。综合评价与研究趋势拍卖理论的出现是与经济学的其他领域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分析非常简单的交易模型,为研究更复杂的问题提供了基本工具,它对我们理解价格形成的其他方法至关重要。现有

52、的中国拍卖理论具有鲜明的“应时性”特征,大多是为了应对出现的问题,对拍卖规则、拍卖操作程序、拍卖行为的法律规范等基本上在这二十年中占据主要的研究领域,拍卖理论以及价格形成理论的研究仅仅止于对西方拍卖理论的阐释和分解应用,但是又都侧重于经济学领域的公式的演绎和说明,或者局囿于技术层面的重复讨论,不能够真正从深层次上对拍卖理论与中国的国情结合起来研究,并上升到科学的理论高度。关于拍卖品价格形成理论, 目前在我国尚没有系统的研究,已经存在的研究成果有这样几个方面:(1 )关于拍卖的理论综述的书籍、教材和相关的拍卖法规对拍卖行为的解释。( 2)博弈理论与拍卖结合,将其作为一种分析工具,与某一行业、领域

53、或者现象结合起来分析。( 3)对某一个专门拍卖市场的研究,如房地产拍卖、无形资产拍卖、艺术品拍卖等的分类研究。(4 )拍卖营销策划案例和法律案件分析。( 5)重点翻译和介绍国外拍卖书籍,只要是涉及拍卖理论的内容都被积极引进中国的拍卖业发展的短暂的二十年中,也出现了一些有关拍卖实务操作、法律规定和市场营销以及翻译国外经典理论的著作。对拍卖操作基础理论介绍比较突出的是郑鑫尧编著的拍卖概览,立信会计出版社,1998 年版和;拍卖学基础,立信会计出版社,2003 年版;王忠民、梁军民等,拍卖理论与应用,西北大学出版社,1999 年。郑晓星,拍卖导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年版;刘晓君、席酉民

54、,拍卖理论与实务,机械工业出版社,2 000年版;后来陆续出现了更加细致的研究成果。例如:陈剑等编著,拍卖理论与网上拍卖,清华大学出版社,2 005 年。季涛,拍卖策划书精选,中国商业出版社,2 005 年版;步艳红,产权、拍卖与并购企业产权交易中的拍卖机制设计,经济科学出版社,2 00 4年,祝君波,艺术品拍卖与投资实战教程,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 006 年版;译著有:罗伯特莱西,拍卖帝国:索斯比拍卖行纪实,江苏人民出版社,2 000年版;坎比尔,造市:企业如何建构在线拍卖和交易并从中获利,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 年版;保罗柯伦柏著,钟鸿钧译,拍卖:理论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年版;保尔米格罗姆著,杜黎、胡奇英译,拍卖理论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