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胆囊炎、胆石症的辨证施治._第1页
急性胆囊炎、胆石症的辨证施治._第2页
急性胆囊炎、胆石症的辨证施治._第3页
急性胆囊炎、胆石症的辨证施治._第4页
急性胆囊炎、胆石症的辨证施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急性胆囊炎、胆石症的辨证施治藁城市中医院贾中邦20210812名言录 德不近佛者不可以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以为医。 医学泰斗裘法祖院士 人之所病病疾多,医之所病病道少。 先秦 扁鹊 ?医述?内容提要概述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辨证论治其他治法调摄护理概述西医胆囊炎、胆石症是比较常见的胆道疾病。胆囊炎可以分为急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三种类型。胆石症又有胆囊结石、胆囊管结石、胆总管结石、肝管内结石之别。胆石分类胆囊炎、胆石症常互为因果,同时存在。多发于女性及肥胖者。四大病症:腹痛、发热、黄疸及胃肠道病症。急性发作时主要病症有右上腹或剑突下阵发性绞痛、向右肩背放射,且有压痛、

2、反跳痛和腹肌紧张,可伴发热、黄疸。慢性期主要有胃肠道病症如右上腹隐痛、腹胀、暧气、厌食油腻等。胆囊炎、胆石症属中医的胆胀、胁痛范畴。 胆结石分类胆胀概述 胆胆腑,即胆囊,为六腑之一,又属奇恒之腑 居右胁下,其气以通降为顺。胀疼痛、胀痛。 胆胀是指胆腑气机通降失常所引起的以右胁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女性高于男性,肥胖型多见。 临床特征:右上腹胀满疼痛,或伴恶心、嗳气、腹胀、口苦、善太息等。 发病特点:病程较长,反复发作。 中医药治疗本病效果较好,远期疗效更为显著。 胁:指侧胸部,为腋以下至第十二肋骨部的统称。 病因病机1情志失调:情志不遂 肝失疏泄 累及 胆腑 胆失通降

3、 发为胆胀。2湿热蕴结:外感热邪或湿热之邪 蕴结胆腑 气机郁滞 胆失通降 发为胆胀。3胆石阻滞:湿热久蕴 煎熬胆液 聚而为石 阻滞胆道 胆失通降 形成胆胀。4.饮食偏嗜:过食肥甘厚腻 久那么生湿蕴热 蕴结胆腑 胆失通降 发为胆胀。病机分析胆胀:病位在胆腑,与肝胃关系最为密切。 1.病位在胆 气滞、湿热、瘀血、砂石阻滞胆腑,通降失常,不通那么痛胆胀。 2.与肝有关 肝胆同居胁下,胆附于肝,互相络属,互为表里。肝之疏泄失司,胆汁排泄不利,胆失通降胆胀。 3.与胃有关 胃胆同属六腑,胃气通降有助胆之通降,胆汁下行。 胃气不降胆腑气机失畅,通降不利胆胀临床表现本病以右胁胀痛为主,也可兼有刺痛、灼痛,久

4、病者也可表现为隐痛,常伴有脘腹胀满,恶心、口苦,嗳气,善太息等胆胃气逆之症。病情重者可伴往来寒热,呕吐,右胁剧烈胀痛,痛引肩背等症。本病一般起病缓慢,反复发作,时作时止,局部病例为急性起病。常因过食油腻、恼怒、劳累等诱发。诊断要点西医 1:急性胆囊炎常以饱餐后上腹部、右季肋部剧痛或绞痛,发热或黄疸为特征;慢性胆囊炎那么有上腹不适、隐痛,腹胀、暧气、厌食油腻等。胆石症急性发作时主要表现为右上腹剧烈绞痛胆绞痛、寒战高热或伴黄疸等。 2:急性发作时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升高。 3:胆囊炎、胆石症确实诊主要依靠X线、B超、CT等检查可发现阳性结石或炎症。鉴别诊断1.胁痛:胁痛指两胁部疼痛为主症,多种

5、原因皆可引起。胆胀那么以右上腹胀痛为主,伴口苦、嗳气,以胆腑气机通降失常为主。 2.胃痛:上腹近心窝部疼痛,任何年龄均可发生。胆胀为右上腹疼痛,多见于中老年人。3.真心痛:真心痛疼痛突发而剧烈,且在左胸前部,伴手足青至节,预后不良;而胆胀痛在右胁,疼痛相对较轻,预后较好。 辨证论治辨证要点 1辨虚实:起病急,病程短,或久病急性发作,胀痛持续不解,痛处拒按,口苦发热,苔厚脉实者,多属实。起病缓,病程长,胁痛隐隐,胀而不甚,或绵绵不休,遇劳那么发,苔少脉虚者,多属虚。 2辨原因 气滞右胁胀痛,连及肩背,遇怒加重,胸闷脘胀; 血瘀右胁刺痛,固定不移,痛处拒按,舌紫; 湿热右胁胀满,灼热疼痛,口苦,呕

6、恶,苔黄腻; 砂石右胁疼痛如绞,阵发加剧,牵及右肩背。辨证论治治疗原那么 胆胀的治疗原那么为疏肝利胆,和降通腑。临床当据虚实而施治,实证宜泻中通降,依病情之异,疏肝利胆通腑合用理气、化瘀、清热、利湿、排石等法;虚证宜补中寓通,滋阴兼以理气。 实泻中通降 疏肝利胆 和降通腑 虚补中寓通肝胆气郁 多见于无明显感染的胆石症,慢性胆囊炎、胆管炎 【病症】右胁胀痛,痛引右背,遇怒加重,食少脘胀,善太息,嗳气频作,口苦厌油,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治法】疏肝利胆,理气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柴胡10g 栀子10g 黄芩10g 枳壳12g 香附12g 白芍15g 川芎6g 陈皮6g 川楝子10g

7、元胡10g 青皮6g 郁金12g 炙甘草6克g 有结石加鸡内金10g金钱草30g海金沙15g。淡红舌薄白苔肝胆湿热 多见于急性胆囊炎、胆管炎、胆总管结石梗阻感染 【病症】右胁胀痛拒按,痛引肩背,发热,恶心纳呆,口苦心烦,便秘尿赤,或见黄疸,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理气通下。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草10g 栀子10g 黄芩10g 柴胡10g 郁金15g 茵陈30g 枳实10g 木香10g 大黄10g 芒硝10g冲川楝子10g 延胡索10g 炙甘草6g 有结石加鸡内金10g 金钱草30g 海金沙20g。红舌 黄粘腻苔淡红舌黄腻苔热毒炽盛 多见于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及胆囊

8、炎【病症】右胁绞痛拒按,痛引肩背,持续不止,拒按触痛,壮热寒战,黄疸,心烦易怒,甚那么谵语神昏,便秘溲黄。舌质红绛,苔黄腻或干,灰黑,脉弦数。 【治那么】泻火解毒,通里攻下。 【方药】黄连解毒汤合茵陈蒿汤加减。黄芩10g 黄连6g 黄柏10g 栀子10g 茵陈30g大黄10g 芒硝10g 金钱草30克 海金砂15克 郁金15克 鸡内金10克 蒲公英30克 虎杖15克 川楝子10g延胡索10g 甘草6克 依病情予抗生素、解痉止痛、手术治疗。红绛瘦薄舌黄瓣浮垢苔红紫舌黄灰腻苔肝胆瘀滞 多见于慢性胆囊炎、结石静止期无明显感染【病症】右胁刺痛,入夜尤甚,脘腹胀满,舌质紫黯,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涩。 【治

9、法】活血化瘀,开郁通络。 【方药】复元活血汤加减。柴胡10g 当归10g 桃仁10g 红花6g 穿山甲6克g 酒大黄6g 郁金15g 川楝子10g元胡10g赤芍10g姜黄10g 鸡内金10g 枳壳15g 炙甘草6g 白酒一盅复元活血汤柴胡,花粉当归山甲珠,桃仁红花大黄草,损伤瘀血酒煎煮青紫舌薄白滑苔青黑瘀点舌白腻苔阴虚郁滞 多见于慢性胆囊炎、胆石症 【病症】右胁隐隐作痛,或略有灼热感,口燥咽干,急躁易怒,胸中烦热,头晕目眩,午后低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清热,疏肝利胆。 【方药】一贯煎加减 生地15g 沙参10g 麦冬10g 当归10g 枸杞子15g 川楝子10g 白芍20g 栀子

10、10g 丹皮10g 佛手10g 香橼10g 九香虫10g 炙甘草6g 阴液亏虚偏红绛胆石症胆绞痛李可景宏元,男,45岁,1985年8月17日夜邀诊。患者剧烈右胁痛3日,县医院B超确诊为胆结石,胆囊内有大小不等之结石6个,大者如玉米粒,小者如红豆。已定手术,本人要求先服中药试治。刻诊患者痛发正剧,便结腹胀,尿频急痛。先以针刺清泻胆经郁火,予阳陵泉透阴陵泉,行泻法,约10分钟剧痛缓解。患者嗜酒,喜食肥甘,脉滑数搏指,苔黄厚,证属湿热积久化火,胆石阻滞胆道,予清热利胆排石:柴胡25克,白芍45克,赤芍30克,枳实、郁金、滑石、海金沙、大黄各30克,黄连、栀子、木香各10克,桃仁泥、甘草各15克,川牛

11、膝30克,乳香3克,鸡内金10克、醋元胡5克研粉冲服,芒硝15克(分冲),大叶金钱草120克。煎取600毫升,早晚分服,3剂。胆石症胆绞痛8月21日二诊:上方服后每日泻下胶粘、灼热大便2、3次,痛止。去芒硝,大黄减为10克,继服3剂。8月25日三诊:共服药6剂,B超复查,结石化为泥沙状。食纳精神已如常人。嘱每日服鸡内金粉21克,以金钱草60克煎汤分3次送服,10剂痊愈。追访至1997年,一切如常。按:急性胆囊炎及胆石症胆绞痛发作,疼痛剧烈,阳陵泉为胆经下合穴,止痛效果极好。或以复方冬眠灵1支,穴位注射,效果亦好。余以上法针药并施,经治数十例急性胆囊炎,均一次治愈,无复发。胆石症有的可以彻底排除

12、,有的仍有结石,或溶解为泥沙后再缓为排除,但经治后临床病症消失,全部免除了手术。胆石症验案 女,63,上腹痛并呕恶一周,B超示胆区占位病变,CT示高密度影,不排除肿瘤可能。 症见胁腹痛,呕恶,口干苦,舌红脉大。腹切之硬。 少阳阳明合病。大柴胡汤证原方加味柴胡100大黄18白芍30枳实40 生姜50芒硝10黄芩30半夏25 大枣12枚 日一剂分三次服。一服后泻下三次,痛减,三剂后,淘大便,出石如山查核大小。腹症均消,食饮如常,B超复查,正常。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芍药三两,半夏半升洗,生姜五两切,枳实四枚炙,大枣十二枚擘。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 医案举例 孙某女 5

13、1岁 胃脘胀痛、右胁下胀痛彻背,寒热往来,口苦纳呆,便秘尿赤,面如蒙垢,舌质暗苔薄白,舌底脉络紫暗怒张,脉弦数。10年前西医诊断肝内胆管结石未曾治愈。 辨证:少阳阳明合病,胆胃瘀积。 治法:和解少阳,通腑逐瘀,消坚磨积。 处方:小柴胡汤、下瘀血汤、硝石矾石散加减。柴胡20 黄芩20 半夏10 党参10 甘草10 姜黄20 金钱草30 鸡内金20 麦冬20 大黄20 桃仁20 土元10 硝石、矾石各6冲服五付水煎服。 五付药后淘洗大便发现数枚不规那么结石,诸症消失,舌底脉络变淡。其它疗法 1.成药: 1胆宁片每次5片,每日3次。 2金胆片每次4片,每日3次。 3消炎利胆片每次6片,每日3次。 4排石利胆颗粒 一次10g(1袋),一日2次。 5胆石通胶囊 一次46粒,一日3次。 2.针灸:取穴阳陵泉或胆囊穴奇穴,用泻法且留针,有止痛作用。 3.内窥镜取石,体外冲击波碎石,手术治疗。 胆囊穴:在小腿外侧上部,当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阳陵泉直下2寸。 阳陵泉:位于小腿外侧,当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 单方验方 1.茵陈、车前草、玉米须各30g,水煎服,日2次。用于胆石症引起的黄疸。 2.四川金钱草125250g,煎汤代茶饮用。适用于胆囊结石和肝内胆管、胆总管结石病人。 3.消石散:郁金粉,白矾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