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_第1页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_第2页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_第3页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_第4页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Click to edit Master title styleClick to edit Master text stylesSecond levelThird levelFourth levelFifth level*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瑞安教师进修学校黄安楣一、数学课程标准演变历史二、数学课程标准改革背景三、新“课标”与原大纲区别四、数学课程标准结构简介五、对数学课程标准主要内容的理解六、新课程体现的教学理念七、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观、学习观、学生观、教 师观、发

2、展观、过程观八、课程改革应注意的问题 一、课程标准演变历史 建国以来,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经历了从“小学算术”到“数学”(名称上),从“双基”到“三维目标”,从仿照到借鉴再到具有中国自己特色的这样一个演变过程;本次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第十次的课程改革。其演变历史:出台背景时间名 称备注基本沿袭解放以前的50年小学算术课程暂行标准(草案)无教材全盘学习苏联的,苏联四年制内容给六年制学生学习,大大降低了数学程度52年小学算术教学大纲(草案)56年小学算术教学大纲(修订草案)教学目标突出双基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基础上修订63年全日制小学算术教学大纲(草案)目标双基+能力文革后拨乱反正,为适应“四化”建设

3、更名为“小学数学”78年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增加代数初步知识渗透数学思想方法78年基础上修正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大纲86年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重视思想品德目标,第一部没有“草案”两字的新大纲,一纲多本。义务教育法的贯彻88年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初审稿)知识、智能、思想品德目标并列92年名称同上(试用)为与新课标接轨作修订2000年名称同上(试用修订稿)增加情感目标和探究解决能力,改“逻辑思维”为思维能力时代发展与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三维目标并列,突出创新思维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二、数学课程改革的背景 1

4、、时代发展必然要求 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改变了小学数学教学重点;冲击了原来的教育模式、学习 数学的发展。数学内容、研究应用领域空前拓展,研究方式发生变化,数学素养成为公民文化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本身的发展。随着普及教育程度的提高,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要从过去的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2、素质教育深入发展的需要。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育不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内容、学习方式、教学目标、课程实施各方面)三、新课标与原教学大纲区别。1、课标不是对内容的具体规定(一纲多本),而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2、是某一学习阶段最低的、共同的、统一的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下要保底,上不封顶)。3、标准的

5、描述是分层次的,可达到的,可评估的,可理解的。4、隐含着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课程)的开发者。5、标准的范围涉及“全人”领域。四、数学课程标准结构简介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前言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标准设计思路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的内容标准分学段内容要求(有案例)教学内容及要求实施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教学建议:课时安排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考核与评价附录术语解释、案例五、数学课程标准内容解读 (一)教学性质、地位、作用。 1、性质:思格斯:数学是关于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原大纲: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一门

6、学科。19世纪末(数理逻辑延生):数学是关于模式和秩序的科学。20世纪中叶,数学自身在研究领域、研究方式和应用范围的拓展,人们将数学视为一个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同时19世纪的定义,外延太大,因为模式及秩序的科学并非只有数学,故需重新作界定。新课标描述为“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2、地位作用帮助人们更好地探求客观世界的规律,并对现实社会中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作出恰当的选择与判断。为人们交流信息提供了一种有效、简捷的手段。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二)课标设计的基本理念。概括起

7、来是: 一个目标:即以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 谐发展为目标,两个策略:提供有价值的数学, 倡导有意义的学习方式。具体分为六条:1、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性质应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其内涵:义教阶段的数学课程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要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基础性小学是基础教育阶段,要为学生将来学习、生活打基础,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数学基础。普及性义务教育的任务所决定,属大众教育,不是精英教育。发展性强调每一个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使不同智力水平学生都有发展的机会。应该向学生

8、提供有价值的数学。即在有限时间内学习更有价值的和更重要的东西。要使每个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即为学生提供满足未来生活(作为公民所需要的)和进一步学习需要的数学。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都获得成功。即新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让不同学生都能成功。要承认差异,更要根据差异给以不同方式的指导,提出不同的要求,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方式学习,达到相应的水平。2、关于数学的意义与作用。数学对人类社会的作用。数学对人发展的作用。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为人们交流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简洁的手段。(如课本中线路图)。3、关于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向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数学学习内容。提供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内容

9、,呈现方式丰富多彩,并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基本模式展开。倡导有意义的数学学习方式。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学习并不是单纯的解题训练,现实的和探究性的数学学习活动要成为数学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必须改变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使学习更有效。4、关于数学教学与教师角色。数学教学方式的改变。 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教学活动方式。应当为学生创设有利于探索的情境,有利于交流的机会。使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经历体验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教师教学观念与角色的转变。

10、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树立新的学习观、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观和发展观。5、关于评价改革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对象既包括学生也包括教师;针对学生的评价应是全面的,重在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信心,针对教师的评价,以促进教师发展为目的。评价内容多维性(四维目标)。评价方式多样性。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具体内容的特征,选择恰当有效的方法。6、现代信息技术对数学教育的影响。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整体影响。(影响了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与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信息技术的发展丰富了数学教学的手段。如人机交互作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引入计算器具有重要意义。对繁杂计算可节省时间,使学生把更多精力投入到

11、探索性、创造性的数学活动中。(三)课程标准总体目标。学习标准的总体目标是学习课标的重要内涵。理解把握标准的总体目标对于广大教师进行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总体目标的基本内容(四个方面)。2、对总体目标的理解。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要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数学学习环境,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知识技能的发展是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发展的重要内涵,同时也是其它方面发展的载体。(包括四个领域)数学思维的发展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之中。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与数学思维紧密联系。问题解决已成为今后国际数学教育的核心

12、,成为近年来数学教育的主题之一,对改善课堂教学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一次把过程作为教学目标,使用了“经历、体验、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把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作为“数学思考“的具体任务,也作为数学思考的载体。结合数学思考(归纳、类比、猜测等)培养学生合情推理能力,旨在培养创新精神。3、分领域目标特点:分领域目标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眼,对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提出了重要的方向。“数与代数”的内容主要包括数与式、方程、不等式、函数,它们都是研究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可以帮助人们从数量关系的角度更准确、清晰地认识、描述和把握现实世界。“空间与图形”的内容主要涉

13、及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换,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统计与概率”主要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数据和客观世界中的随机现实,它通过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以及对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刻画,来帮助人们作出合理的推断和预测。“实践与综合应用”将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以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前三个领域内容的理解,体会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四)课程内容简介。1、课程内容设置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

14、习领域。2、内容调整。与原大纲比较内容上作了“增删、升降、分合、隐显”的调整。具体如下:内容上增加了统计与概率有关知识,空间与图形有关知识(如位置与变换)、负数、计算器初步应用。删除了带分数四则计算,繁杂大数目计算,类型化应用题解答知识。要求上提升了估算地位,算法多样化,各类知识的应用等。降低了计算能力的要求(较大数目的整数计算、多位小数计算、分数四则计算),降低了“整除”知识要求。结构上把应用题拆分到四则运算中,结合数的运算抽象和理解数量关系,把“量与计量”内容合并到“数与代数”和“空间与图形”两个学习领域中。把“经验”由隐性变为显性。经验是知识建构的基础,又是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教学忽

15、视了经验的作用,经验总是隐性的。新课标不仅明确承认数学基础知识“包括数学事实和数学活动的经验”,还特别强调“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积累经验”。3、课程内容特点。片断化。因为构建小学数学(教育内容的数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不同于学科数学(科学家研究的数学)以构建数学知识体系为目的,为此在内容上打破了以学科为中心。过程化。以人发展为本,重视知识形成过程。现代化。课程内容浅、宽、新,思维方式现代化。4、各领域课程设计特点。“数与代数”课程设计特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数学知识实际背景。使学生逐步形成数感(在实际情境中对数和运算的感知,进行数学地思考;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数和

16、运算解决实际问题)。重视口算,加强估算,引进计算器。注重算法多样化(群体多样化,为合作交流提供基础,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过程。增加探索规律的内容。“空间与图形”课程设计特点:呈现程序从“立体平面立体”线索编排。强调与学生生活联系。适当拓宽活动领域(图形的平移、旋转、对称变换及图形的位置)。以实际操作、测量、简单推理为具体处理方式(小学几何是直观几何、动手操作几何),强调学生具体体验。注重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发展对图形审美意识。 “统计与概率”课程设计特点:结合学生生活、安排统计与概率的内容。让学生参与统计过程,体验统计的概念,逐

17、步形成统计意识。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逐步体会客观事物的不确定性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实践与综合应用”课程设计特点:设计基本目的是让学生经历实践与研究的历程,形成数学的正确态度,发展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设计特点:自主性(把学生自主发展作为根本目的),开放性(活动内容、空间、时间开放),实践性(重视实践能力培养),过程性(过程设计科学完整,教师组织、指导、监控比较有效),创造性(内容设计新颖,富有时代气息,注意学生创造思维)。内容分三个学段,侧重点不同。第一学段实践活动(强调实践性),第二学段综合应用(不仅要实践,还要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第三学段课题学习(经历研究过程

18、)。六、新课程体现的教学理念。课程改革成败在于课程的实施,而实施基本途径在教学,而教学改革首要任务是转变教学观念。根据新一轮课改的基本精神和核心任务,本次教改应努力在以下几方面有所突破。1、确立新的课程观,变制度课程为教学课程,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而更是“体验课程”,即不再是知识的载体,而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是教材、教师、学生、教学环节等因素的总和。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共同开发者和创造者。教学过程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课程也变成了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的文化。只有这样,教学才能真正进入实质性的改革,才能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2、强调课堂教学是一种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成为学习的促进者。 创设基于师生交往、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是本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因为教学的本质是交往、是对话、交流、建构的过程;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双主体论);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互惠;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参与和相互建构;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主体凸现、个性张显、创造性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