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砖混结构住宅条形基础宽度设计的调整_第1页
多层砖混结构住宅条形基础宽度设计的调整_第2页
多层砖混结构住宅条形基础宽度设计的调整_第3页
多层砖混结构住宅条形基础宽度设计的调整_第4页
多层砖混结构住宅条形基础宽度设计的调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仅供个人参考不得用于商业用途多层砖混结构住宅条形基础宽度设计的调整1 前言砖混结构是目前广泛采用的一种结构型式,设计人员往往认为其结构型式简单,重视不够,计算不认 真,以致引起一系列问题,甚至酿成严重质量事故。首先,不少项目在缺少必要的地质勘察资料下凭经验 或盲目进行基础设计,其后果是建筑物沉降过大或不均匀沉降,甚至开裂、倾斜,或过于保守,导致浪费 严重。其次,对变形缝设置不按规定,亦无相应技术措施,对墙体稳定和强度不作必要的验算,或仅按建 筑设计作粗略估算,造成结构隐患。其三,在钢筋混凝土梁、板设计计算方面,忽视刚度要求,挠跨比偏 小;承载力计算一般只注意正截面的要求,忽视了斜截面承载力和构

2、造要求。对房屋抗震要求,如圈梁、 构造柱的布置等,普遍不够重视。以上通病,在国家颁发的相关规程、规范中均有明确规定,是属于有法 不依、有章不循的问题,设计人员对此必须引起重视,认真学习规范,严格执行规范要求。但也有一些问 题,规范尚未涉及,而按常规方法设计计算在某些情况下,会降低建筑的安全度,在此笔者提岀与同行作 一探讨。2 工程简介和基础设计- 5 层坡屋面砖混结构住宅楼,层高均为3m,另架空层层高 2.2m,基础埋深 1.5m,地基承载力Rk=150kN/m2。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

3、se(1) 基础宽度设计问题:砖混结构条形基础宽度在设计中一般是根据各墙段在基础顶面的竖向荷载和已知的地基承载力沿基础长度方向取1m 长来计算确定的。这种常规设计方法虽简单方便,但由于基础纵横交叉处底面积重叠,用上述方法确定的基础宽度所构成的基底面积将小于实际所需的基底面积。当地基承载力较低,基础宽度较大时,问题更加突岀,应该对基底宽度进行合理的调整。(2) 按常规方法分析计算基底宽度:将纵横基础交叉点定义为节点,每个节点的范围为开间方向相邻墙 体中心线间的距离及进深方向相邻墙体中心线间的距离。假定条形基础的中心线与各墙体的中心线重合,并把节点分类为角节点 1、边节点 2、中节点 3,则按常规

4、方法求得各墙段的基础宽度分别为E1= 1.39m,B2=1.88m, B3=0.31m, B4=0.88m 和B5=1.48m。讨点2:由B2、B4 构成的节点基底面积A1=B2(2.25+ B4/2)+B4(1.8-B2/2)X2 =1.88X(2.25 + 0.88/2) + 0.88X(1.8 - 1.88/2)X2 = 6.57m2;边节点范围内基础顶面荷载合力P=1.8X106X2 + 2.25X226 = 890.1kN ;P作用下边节点范围内实际所需的基底面积A = P/f0= 890.1/120= 7.42m2。因此,按常规设计方法所得的基底面积与实际所需基底面积相比缺少A=A

5、A 1= 7.42-6.57 = 0.85m2,即有 A/A=0.85/7.42=12%。根押类阪计算山注-社丁-中节点 3, 可得其Al=8.59m2, P=1227kN,A=10.23m2, 因而A= 1.64m2, A/A=16%;对于角节点 1,可得其Al =4.71m2,P=566kN,A=4.71m2,因而 A=0。 由此可见,角节点的基底自然增补面积与重叠面积相等,所以按常规设计方法所得的角节点的基底面积与 实际所需基底面积相等。在考虑基础宽度调整时,只需调整边节点和中节点即可。(3) 基础宽度调整方法:由于条形基础纵横交叉处面积重叠,按常规方法计算的基底宽度所构成的基底面积比实

6、际所需的基底面积减少了4A,应对基底宽度进行调整。一般情况下,砖混结构条形基础按地基反力均匀分布进行设计,且在设计中假定“基底总面积的形心与基底总荷载合力的重心相重合”,因此,不必考虑荷载偏心的影响,只需考虑力的竖向平衡。所以在A1中补足 A 时,可根据竖向静力平衡的原理按节点各墙段的竖向荷载的合力与节点荷载总合力的比值将A 分配到各个墙段相应的基底面积中去。i殳芯I出各卑 T 垃陶恥足的基.1壬 F 积分刖为 A2、A4: A2=(2.25X226)X A/P=(2.25X226)X0.85/890.1=0.486m2, A4=(1.8X106)X A/P=(1.8X 1 0 6 )X0.8

7、5/890.1=0.182m2 ;设上述补 足的面积AA2、A4 转化为各墙段原有基础增加的宽度相应为AB2、B4,则AB2(2.25-B4/ 2)= A2, 得 B2=0.27m, 故 B2/B2=0.27/1.88=14%;( B4/2)X(1.8+1.8-B2/2 )= A4,得厶B4 = 0.14m,故厶B4/B4 = 0.14/0.88 = 16%。在用上述方法计算时,小黑块面积被重复计算,由于值很小,对工程设计影响不大,可忽略不计。调整后,边节点基底宽度分别为:B2=B2 +B2 = 1.88 +0.279=2.15m,B4=B4+AB4=0.88+0.14=1.02m。迄 i”点

8、计算结果表明:缺少面积 A占实际所需面积的 12%,B2 增加幅度为 14%,B4 增加幅度为 16%。调整后边节点的基底面积A=2.15X(2.25 + 1.02/2)+ 1.02X(1.8-2.15/2) = 7.413m2A=7.42m2, 即调整后基底面积与实际所需的基底面积很接近。上 I 冋样山法订力别求口中节穴各墻段应补汕的县底: 匚1初 A2=0.68m2, A5 =0.43 m2, A3 =0.10m2。将补足的面积转化为各墙段相应的增加宽度:AB2 = 0.45m,B2/B2= 0.45/1.88 = 24%; B3 =0.08m, B3/B 3 =0.08/0.31=26%

9、; B5=0.34m, B5/B 5 =0.34/1.48=23%。3 结论(1) 由于角节点处按常规方法求得的基底宽度所构成的基底面积与实际所需的基底面积相等,因而不需调整,只需调整边节点和中节点即可。(2)边节点、中节点按常规方法求得的基底面积比实际所需基底面积分别缺少12%和 16%;基底宽度的调幅对节边点 15%左右,而对中节点的调幅23%左右,且并非原来宽度大的基础调整幅度也大。因此,按常规方法求得的砖混结构条形基础由于节点处纵横交叉重叠,使基底面积减少,应对基底宽度进行合理仅供个人参考不得用于商业用途的调整。当地基承载力较低,基底宽度较大时,基底宽度调整问题更应引起重视。多层砖混结

10、构房屋的抗震设计探讨砖混结构由于选材方便、施工简单、工期短、造价低等特点,多年来砖混房屋是我国当前建筑中使用 最广范的一种建筑形式;其中民用住宅建筑中约占90%以上。砖混结构多采用粘土砖和混合砂浆砌筑,通过内外砖墙的咬砌达到具有一定整体连接性的目的。在地震设防地区,多层砖混砌体房屋由于组成的基本 材料和连接方式决定了其脆性性质,变形能力小,导致房屋的抗震性能较差;因此改善砌体结构延性,提 高房屋的抗震性能具有极其重要意义。根据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砌体结构设计规范,结合自身设计的 实践经验,我认为,在多层砖混房屋抗震设计上应注意以下几方面。一、科学布局建筑平面和立面建筑平面和立面的规整性是整个

11、结构设计中一个十分基础、重要的内容。抗震设计中,建筑平面、立 面宜尽可能简洁、规则,结构质量中心与刚度中心相一致。对于结构平面布置不规则的房屋质心与刚度中 心往往不容易重合,在地震作用下会产生扭转效应,大大加剧地震的破坏力度;对体型不规则的房屋应注 意偏离结构刚心远端墙段的抗震验算。建筑立面应避免头重脚轻,房屋重心尽可能降低,避免采用错落的 立面,突岀屋面建筑部分的高度不应过高,以免地震时发生鞭梢效应,同时应控制好结构竖向强度和刚度 的均匀性。建筑设计应符合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设计方案,即使不可避免时,也应尽量在适当部位设置防震缝,将体型复杂,平面特别不规则的建筑布局分 割

12、成几个相对规则的独立单元。在实际工程设计中,应尽可能兼顾建筑造型,又满足使用功能要求的前提 下,将平面布置、立面外观造型设计得较为规整、简洁、美观大方;同时又能有效地提高工程的抗震性能。二、砌体房屋的总层数及总高度不应该超限值历次震害证明,砌体房屋的层数越多,高度越高,它的地震破坏程度越大,所以控制砖砌体房屋的总 高度及总层数对减少地震时带来的震害有很大的作用。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 2001)对多层砌体房屋的总高度和总层数有了强制性规定:多层砌体房屋的总高度及层数应满足表1 中的限值。表 1房屋的层数和高度限值 (m )房屋类别最小厚度(毫米)烈度6789高 度层数高 度层数高

13、度层数高 度层数240248217186124多层砌普通砖多孔砖多孔砖240217217186124体小砌砖190217186155190217217186底部框架抗震墙240227227196多排柱内框架240165165134(注:室内外高差大于 0.6m 时,房屋总高度应允许比表中数据适当增加,但不应多于1.0m)在设计中房屋总高度及总层数应同时满足上标的限值,因为楼盖重量占房屋总重的一半左右,房屋总高 度相同,多一层楼盖就意味着增加半层楼的側向地震作用,同时加大对底部的倾覆力矩。在中、强地震作 用下,因倾覆力矩过大,使得底部墙体产生过大的压力或剪刀而被破坏,故此减轻自重、减少层数、降低

14、 层高是削弱地震影响的有效途径之一。三、增强砌体房屋的刚度及整体性房屋是纵、横向承重构件和楼盖组成的一个具有空间刚度的结构体系,其抗震能力的强弱取决于结构 的空间整体刚度和整体稳定性。刚性楼盖是各抗侧力构件按各自侧移刚度分配地震作用的保证。现浇钢筋 混凝土楼板及屋盖具有整体性好、水平刚度大的优点,是较理想的抗震构件,不但可消除滑移、散落问题, 增加房屋的整体性,增大楼板的刚度,而且对平面上墙体对齐的要求也可予以适当放宽,因作为以剪切变 形为主的砌体结构,层间变形是可控制的。较强的楼板及屋盖水平刚度使荷载传递具有良好的条件,平面 上,当上下墙体不对齐时,现浇楼板及屋盖能起到一定的传递水平力的作用

15、,同时楼、屋盖现浇增加了楼 板对墙体的约束。因此,采现浇楼、屋盖是一种较好的增强楼房结构空间刚度和整仅供个人参考不得用于商业用途体稳定性的方法,在适 当的部位增设构造柱,并配置些构造钢筋,也能达到增强结构整体性的作用;另外,设置配筋圈梁可限制 散落问题,增强空间刚度,提高结构整体稳定性,从而提高房屋的抗震性能。四、 合理布置纵墙和横墙多层砖混房屋的主要承重构件是纵、横墙体,在地震中主要由于承重纵、横墙在地震力作用下产生裂缝,严重者会岀现倾斜、错动、倒塌等现象,进而使房屋造到破坏; 所以合理布置纵、横墙对提高房屋抗震性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多层砖混房屋应优先采用横墙承重或纵横墙 共同承重的结构体系,

16、纵、横墙的布置宜均匀对称,沿平面内宜对齐,沿竖向应上下连续,同时一轴线上 的窗间墙宽度宜均匀。房屋的空间整体刚度和整体稳定性决定着房屋抗震能力的高低,多层砖混房屋一般 采用纵墙或横墙承重,由于非承重方向的约束墙体少,间距大,因而房屋该方向刚度较弱,空间刚度和整 体性均较差,拉震能力低;在高烈度地区,墙体由于平面外的失稳而先行破坏,进而引起整个房屋倒塌。 而在两个方向适当布置纵横、墙混合承重的房屋,由于其限制了纵、横墙的侧向变形,增强了空间刚度和 整体性,对承受纵、横两个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及抗弯、抗剪都非常有利。墙体布置时,应尽量采用纵墙 贯通的平面布置,当纵墙不能贯通布置时,可在纵横墙交接处采

17、取加强措施,也可在纵、横墙交接处增设 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并适当加强构造配筋;必要时还可以每隔一定高度放置水平拉结构筋如26500 以加强房屋整体性,防止纵、横墙交接处被拉开。在地震中多层砖混房屋的横向地震力主要由横墙承担,不仅要求横墙有足够的承载力,而且楼盖必须 具有能将地震力传给横墙的水平刚度;对抗震横墙最大间距的构造规定就是为了满足楼盖对传递水平地震力所需的刚度要求。现行建筑抗 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规定:房屋抗震横墙的间距不应超过规范中表决,其中,8 度设防时,现浇或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楼、屋盖的多层砖混房屋抗震横墙最大间距为15m。当横墙间距过大时,纵向砖墙会因过大的层

18、间变形而产生岀平面的弯曲破坏,使楼盖失去传递水平地震力的能力,从而导致地震力还 未传到横墙,纵墙就已先破坏;所以有效地控制横墙间距能提高房屋的抗震能力。五、适当增加墙体面积与合理提高砂浆强度历次震害表明,多层砖混房屋的抗震能力与墙体面积大小及砂浆强度等级高低成正比,提高墙体面积、砂浆强度等级能有效地提高房屋的抗震能力,是减轻震害的有效途径之一。在 6 层砖混房屋的抗震验算中,上面几层的地震作用较小,容易满足抗震承载力的要求,而底部一、二两特别是第一层的地震作用力较大,是薄弱层,往往不容易满足要求;但若改变部分墙体的承载面积或适当提高砂浆的强度等级,如将部分 240mm宽的承重墙改为 360mm

19、 宽的墙,或将砂浆强度等级由 M5 体高到 M10,则在抗震结果中显示满足抗震要求。 可见在进行6 层砖混房屋的抗震验算时,适当增加底部12 层墙体面积或提高砂浆强度能有效地提高房屋的整体抗震能力。当施工质量控制等级为 B 级时,龄期为 28 天的以毛截面计算的普通砖和烧结多孔砖砌体的抗压强度设 计值应按表2 采用;砌体的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弯曲抗拉强度设计值和拉剪强度设计值应按表3 采用表 2烧结普通砖和烧结多孔砖砌体的抗压强度设计值( Mpa砖强度等级砂浆强度等级砂浆强度M15M10M7.5M5M2.50MU303.943.272.932.592.261.15MU253.602.982.6

20、82.372.061.05MU203.222.672.392.121.840.94MU152.792.312.071.831.600.82MU101.891.691.501.300.67沿砌体灰缝截面破坏时砌体的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弯曲抗拉表 3强度设计值和抗剪强度设计值(Mpa)砌体类别强度类别破坏特征砂浆强度等级 M10M7.5M5M2.5烧结普轴心抗拉沿齿缝0.190.160.130.09仅供个人参考不得用于商业用途通砖,弯曲抗拉沿齿缝0.330.290.230.17烧结沿通缝0.170.140.110.08多孔砖抗剪0.170.140.110.08比照以上两表,可见对于相同类别的砌体,

21、烧结普通砖或烧结多孔砖用不同强度等级的砂浆砌筑,其 抗压强度设计值、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弯曲抗拉强度设计值和抗剪强度设计值是不同的,随着砂浆强度 等级的提高,同类别砌体的以上各设计强度也相应提高,所以可见提高砂浆强度等级,能有效提高砌体的 强度,增加砌体的承载力,从而达到提高砖混房屋抗震性能的目的。六、有效设置房屋圈梁和构造柱多次震害调查表明,圈梁是多层砖房的一种经济有效的措施,可提高房屋的抗震能力,减轻震害。在 多层砖混房屋中设置沿楼板标高的水平圈梁,可加强内外墙的连接,增强房屋的整体性。由于圈梁的约束 作用使楼盖与纵、横墙构成整体的箱形结构,能有效地约束预制板的散落,使砖墙岀平面倒塌的可能

22、性大 大降低,以充分发挥各片墙体的抗震能力。圈梁作为边缘构件,对装配式楼、屋盖在水平面内进行约束, 可提高楼盖,屋盖的水平刚度,同时能保证楼盖起一整体横隔板的作用。圈梁与构造柱一起对墙体在竖向 平面内进行约束,限制墙体裂缝的开展,且不沿伸超岀两道圈梁之间的墙体,并减小裂缝与水平面的夹角,保证墙体的整体性和变形能力,提高墙体的抗剪能力。设置圈梁还可以减轻地震时地基不均匀沉陷与地表 裂缝对房屋的影响,特别是屋盖和基础顶面处的圈梁具有提高房屋的竖向刚度和抗御不均匀沉陷的能力。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的设置应符合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要求。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应闭合,遇有洞口应上下搭接,圈梁宜与预制板设在 同

23、一标高处或紧靠板底。圈梁的截面高度不应小于120mm 配筋应符合表 4 的要求。表 4砖房圈梁配筋要求配筋烈度6、789最小纵筋410412414最大箍筋间距(mm250200150多次实验表明,砖墙增设构造柱后能提高砖混房屋的延性,发挥防止砖砌体侧向挤岀塌落的约束作用;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能使砌体的抗剪承载力提高1030%提高砌体的变形能力,是有效的抗倒塌措施。另外,在多层砖混房屋中合理地设置构造柱,能起到增强房屋整体性的作用,还可以利用其塑性变形和滑 移摩擦来消耗地震能量,从而大大提高抗震能力。现浇钢筋混凝土构造的设置部位应符合建筑抗震规范的 要求。构造柱最小截面可采取240X180mm

24、8 度超过五层时,构造柱纵向钢筋宜采用414,箍筋间距不应大于 200mm 且在柱上、下端宜适当加密。房屋四角的构造可适当加大截面及配筋,构造柱与墙体连接 处应砌成马牙槎,并应沿墙高每隔500 毫米设6 拉结钢筋,每边伸入墙内不宜小于1m七、在合理位置的墙段内设置水平钢筋在抗震验算中,多层砖混房屋底层往往不容易满足抗震要求,即使有时在适当部位加设构造柱也不能 完全满足抗震承力验算。为了提高墙体的抗震能力,可在抗震力不够的承重墙段内配置水平钢筋,使地震 力由砌体及水平钢筋共同承担。一些试验表明,配筋多孔砖墙体可以有效地提高墙段的抗震性能,减少脆 性,增加延性,增强砖混房屋的抗震性能。水平配筋砖砌

25、体的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7.5,水平钢筋宜采用 HPB235 HRB335 钢筋,配筋率不应小于 0.07%,也不宜大于 0.17%,间距不应大于 400mm 钢筋锚 固长度不宜小于 180mm八、其它措施多层砖混结构房屋的楼梯间宜设置在每个单元中部, 尽量避免将楼梯设在房屋尽端靠近山墙处; 突出 屋顶的楼梯间,构造柱应伸到顶部与顶部圈梁连接。为了避免个别墙段抗震强度不足首先破坏,导致逐个 破坏,进而造成整栋楼破坏甚至倒塌,要求房屋的局部尺寸宜满足抗震规范的限值要求。多层砖混结构房屋可以通过建筑上的合理布局, 结构上的构造措施等多种方法来弥补砌体房屋脆性材 料在抗震方面的不足,从而满足抗

26、震要求。在抗震设计时体现以预防为主的设计思想达到“小震不坏,中 震可修,大震不倒”的设仅供个人参考不得用于商业用途防目标。对于建设工程只有在抗震设防,抗震设计和施工质量这三方面都符合要 求,才能确保建筑工程具备合理的抗御地震的能力。PKPM 结构设计参数1.风荷载风压标准值计算公式为:WK=BzgsgZ W。其中:Bz=1+E Uz/gz 在新规范中,基本风压 Wo 略有提 高,而建筑的风压高度变化系数 卩 E、脉动增大系数E、脉动影响系数U都存在减小的情况。所以,按新规范 计算的风压标准值可能比 89 规范大,也可能比 89 规范小。具体的变化包括下面几条:1)、基本风压:新的荷载规范将风荷

27、载基本值的重现期由原来的30 年一遇改为 50 年一遇:新高规,应按100 年一遇的风压值采用。2)、地面粗糙度类别:由原来的A、 B、 C 类,改为 A、 B、 C、 D 类。 C 类是指有密集建筑群的城市市区;D 类为有密集建筑群,且房屋较高的城市市区。3)、凤压高度变化系数: A、 B、 C 类对应的风压高度变化系数略有调整。新增加的 D 类对应的风压高 度变化系数最,比 C 类小 20%到 50%。4)、脉动增大系数:A 、 B、 C 类对应的脉动增大系数略有调整。新增加的 D 类对应脉动增大系数比 89 规范小,约 5%到 10%。与结构的材料和形式有关。5)、脉动影晌系数:在 89

28、 高规中,脉动影响系数仅与地面粗糙度类别有关,对应 A、 B、 C 类的脉动影响系数分别为,0.48、 0.53 和 0.63。在新规范中,脉动影响系数不仅与地面粗糙度类别有关,而且还与建筑的高宽 比和总高度有关,其数值都小于 89 高规。如 C 类、高度为 50m、高宽比为 3 的建筑,U=0.46,比 89 高规小 28%,若为 D类,则小 37%。6)、结构的基本周期:脉动增大系数E与结构的基本周期有关(WOT12)。结构的基本周期可采用结构力 学方法计算,对于比较规则的结构,也可以采用近似方法计算:框架结构 T=(0.08-1.00)N:框剪结构、框筒结构 T=(0.06-0.08)N

29、:剪力墙结构、筒中筒结构 T=(0.05-0.06)N。其中 N 为结构层数。2. 地震作用1 )、抗震设防烈度:新规范改变了抗震设防烈度与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的对应关系,增加了 7 度(0.15g和 8 度(0.30g)两种情况(见新抗震规范表2) 、设计地震分组:新规范把直接影响建筑的设计特征周期Tg 的设计近震、远震改为设计地震分组,分别为设计地震第一组、第二组和第三组。3) 、特征周期值:比 89 规范增加了 0.05s 以上,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地震作用。4)、地震影响系数曲线:新规范,设计反应谱范围由原来的3s 延伸到 6s,分上升段、平台段、指数下降段和倾斜下降段四个区段。在5T

30、g 以内与 89 规范相同,从 5Tg 起改为倾斜下降段,斜率为 0.02。对于阻尼比不等于 0.05 的结构,设计反应谱在阻尼比Z等于 0.05 的基础上调整。5) 、扭转耦连:新高规 3.3 条规定,质量、刚度不对称、不均匀的结构,以及高度超过 100m 的高层建筑 结构应采用考虑扭转稿连振动影响的振型分解反应谱法。6)、双向地震作用:新抗震规范,质量和刚度分布明显不对称的结构,应计入双向地震作用下的扭转 影响。7)、偶然偏心:新高规,计算地震作用时,应考虑偶然偏心的影响,附加偏心距可取与地震作用方向垂直的建筑物边长的 5%。8)、竖向地震作用:新规范,对于 9 度的高层建筑,其竖向地震作

31、用标准值应按公式(,并宜乘以 1.5 的放大系数。相当于重力荷载代表值的 33.4%:新规范,长悬臂和其它大跨度结构竖向地 震作用标准值,8 度、 8.5 度和 9 度时分别取重力荷载代表值的 10%、 15%和 20%:新高规,带转换层的高层建 筑结构,8 度抗震设计时转换构件应考虑竖向地震影响。3. 地震作用调整1) 、最小地震剪力调整:新规范,抗震验算时,结构任一楼层的水平地震的剪重比不应小于表,尚应乘以1.15 的增大系数。2)、 0.2Q0 调整:新规范,侧向刚度沿竖向分布基本均匀的框一剪结构,任一层框架部分的地震剪力,不应 小于结构底部总地震剪力的 20%和按框-剪结构分析的框架部

32、分各楼层地震剪力中最大值 1.5 倍二者的较小 值。3)、边榀地震作用效应调整: 新规范,规则结构不进行扭转祸连计算时,平行于地震作用方向的两个边桶,其地震作用效应应乘增大系数。 一般情况下,短边可按 1.15 采用,长边可按 1.05 采用:当扭转刚度较小时,宜按 不小于 1.3 采用。软件未执行这一条。4)、竖向不规则结构地震作用效应调整:新规范,竖向不规则的建筑结构 , 其薄弱层的地震剪力应乘以1.15 的增大系数 :新高规 ,楼层侧向刚度小于上层的70%或其正二层平均值的80%时 ,该楼层地震剪力应乘1.15 增大系数 ; 新规范 ,坚向不规则的建筑结构 ,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时 ,该

33、构件传递给水平转换构件的地震 内力应乘以 1.25-1.5 的增大系数。5、转换梁地震作用下的内力调整: 新高规 ,转换梁在特一级和一、 二级抗震设计时 ,其地震作用下的内 力分别放大 1.8、1.5、1.25 倍。6)、框支柱地震作用下的内力调整:新高规,框支柱数目不多于 10 根时 : 当框支层为 1 一 2 层时各层每根柱所受的剪力应至少取基底剪力的 2% 当框支层为 3 层及 3 层以上时 ,各层每根柱所受的剪力应至少取基 底剪力的 3%:仅供个人参考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框支柱数目多于 10 根时,当框支层为 1 一 2 层时每层框支柱所承受剪力之和应取基底剪力20%,当框支层为 3 层及

34、 3 层以上时 ,每层框支柱所承受剪力之和应取基底剪力3。她框支柱剪力调整后 , 应相应调整框支柱的弯矩及柱端梁的剪力、弯矩,框支柱的轴力可不调整。4作用效应组合1)、作用效应组合基本公式非抗震设计时由可变荷载控制的组合ZS=YGSGK+YJQJZ 的 iYQiS3非抗震设计时由永久荷载控制的组合ZS= YGSGK+立的 hSQik 抗震设计时的组合。2)、恒荷载作用的分项系数:当其对结构不利时,对于可变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 ,应取 1.2,对于永久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应取 1.35:当其对结构不利时,一般应取 1.0。3)、可变荷载作用的分项系数和组合值系数:一般应取1.4 ;对于标准值大于

35、4.0KN/m2 的工业房屋楼面结构的活荷载应取 1.3;楼面活荷载的组合值系数见荷载规范表 4.1.1,取值范围在 0.7-0.9 之间;风荷载的 组合值系数为 0.6;与地震作用效应组合时风荷载的组合系数为0.2。4)、地震作用的分项系数:一般应取1.3:当同时考虑水平、竖向地震作用时,应取 0.5。5、重力荷载代表值:新抗震规范,建筑的重力荷载代表值应取结构和构配件自重标准值和各可变荷载组合值之和。各可变荷载组合值系数,应按表5. 设计内力调整1)、梁设计剪力调整: 抗震规范第,抗震设计时,特一、 一、二、三级的框架梁和抗震墙中跨高比大于 2.5的连梁,其梁端截面组合的设计剪力值应调整。

36、2)、柱设计内力调整:为了体现抗震设计中强柱弱梁概念设计的要求,抗震规范第,特一、一、二、三级的框架柱、框架结构的底层柱下端截面、角柱、框支柱的组合设计内力值应调整。3)、剪力墙设计内力调整:高规第,抗震设计时,特一、一、二、三级的剪力墙底部加强区和非加强区截 面组合的设计内力值应调整。6. 结构整体性能控制1)、位移控制:新高规的,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角,A、 B 级高度高层建筑均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 1.2 倍;且 A 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5 倍,B 级高度高层建筑、混合结构高层建筑及复杂高层建筑,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 1.3 倍。2)、周期控制:新

37、高规的,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周期 Tt 与平动为主的第一周期 T1 之比,A 级高度高层建 筑不应大于 0.9; B 级高度高层建筑、混合结构高层建筑及复杂高层建筑不应大于 0.850。3、层刚度比控制:新抗震规范附录E2.1 规定,筒体结构转换层上下层的侧向刚度比不宜大于2;新高规的,抗震设计的高层建筑结构,其楼层侧向刚度不宜小于相临上部楼层侧向刚度的70%或其上相临三层侧向刚度平均值的 80%;新高规的,高层建筑结构计算中,当地下室的顶板作为上部结构嵌固端时,地下室结构的楼层侧向刚度不应小于相邻上部结构楼层侧向刚度的 2 倍:新高规的,底部大空间剪力墙结构,转换层上部 结构与下部结构的侧向刚

38、度,应符合高规附录 D 的规定。,可近似采用转换层上、 下层结构等效刚度比Y表示转换层上、 下层结构刚度的变化,非抗震设计时Y不 应大于 3,抗震设计时不应大于 2。,其转换层下部框架一剪力墙结构的等效侧向刚度与相同或相近高度的上部剪力墙结构的等效侧向刚度比Ye 宜接近 1,非抗震设计时不应大于 2,抗震设计时不应大于 1.3。4)、层刚度比计算:高规附录 Ai/hI 高规附录 i/Hi 抗震规范的 Ki=Vi /A Iji 新规范软件中提供前两种算法。5)、框剪结构中框架承担的倾覆力矩计算;新抗震规范第,框架一剪力墙结构,在基本振型地震作用下,若框架部分承担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总地震倾覆力矩的

39、50%,其框架部分的抗震等级应按框架结构确定,柱轴压比限值宜按框架结构采用。抗震规范第7. 结构构件设计计算1、柱轴压比计算:新抗震规范,都规定了柱轴压比的限值,并规定建造于 IV 类场地且较高的高层建筑柱轴压比限值应适当降低。柱轴压比指柱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轴压力设计值与柱的全截面面积和混凝土轴 心抗压强度设计值乘积之比 :可不进行地震计算的结构,取无地震作用组合的轴压力设计值:2)、剪力墙轴压比计算:新抗震规范,都规定了剪力墙轴压比的限值。目前新规范程序给出各个墙肢的轴压比。3)、剪力墙强区:底部加新抗震规范和新高规对剪力墙结构底部加强部位的定义略有不同,分别定义如下:新抗震规范 ,部分框支

40、抗震墙结构的抗震墙 ,其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 ,可取框支层加上框支层以上两层的 高度及落地抗震墙总高度的 1/8 二者的较大值,且不大于 15m,其它结构的抗震墙,其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可取 墙肢总高度的 1/8和底部二层高度二者的较大值 ,且不大于 15m。新高规的,一般剪力墙结构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可取墙肢总高度的l/8 和底部二层高度二者的较大值,当剪力墙高度超过 150m 时,其底部加强部位的范围可取墙肢总高度的1/10。新高规的,带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结构,剪力墙结构底部加强部位可取框支层加上框支层以上两层的高度及墙肢总高度的1/8 二者的较大值。4)、剪力墙的约束边缘构件和构造边缘构件:新高

41、规的 ,抗震设计时 ,一、二级剪力墙结构底部加强部位及以上一层的墙肢设置约束边缘构件,一、二级剪力墙的其它部位以及三、四级和非抗震设计的剪力墙墙肢均应设置构造边缘构件。5)、梁、柱、支撑、墙配筋计算:基本构件的设计公式都有不同程度改变。应用 SATWE 软件的几点问题在应用 2002 新规范版 SATWE 软件计算钢仅供个人参考不得用于商业用途筋混凝土结构的工程实践中 ,就本人儿点认识 ,提出来和大家讨论 (SATWE 软件版本为 2002 年 12 月)。1. 剪力墙配筋SATWE 根据新规范计算剪力墙配筋 ,增加了边缘构件计算 ,因此在其传统的平面配筋简图中表示的剪力 墙墙柱(暗柱、端柱和

42、翼墙 )配筋不再作为配筋设计的直接依据 ,仅作为参考保留 ,设计墙柱配筋时应根据边缘 构件配筋简图或剪力墙边缘构件输出文件Satblnb.out 进行设计。但是 SATWE 目前还未将平面配筋简图和边缘构件配筋简图的内容结合在同一图形内统一表达,所以对墙体水平配筋值和超限信息依旧在平面配筋简图中表示 ,边缘构件配筋简图中仅表示墙柱设计配筋值及截面尺寸。因为平面配筋简图早为大家所熟知,而且比目前的边缘构件配筋简图和文本文件都来得直观,所以希望 SATWE 软件在这方面进行改进 ,以方便设计者使用。在目前的平面配筋简图中表示的墙柱配筋值指的是计算值而非设计值,未考虑最小配筋率等构造要求 ,当某段墙

43、肢墙柱配筋值显示为 0 时,则表示该墙柱为构造配筋。需要注意的是 ,在边缘构件配筋简图中 ,虽然 软件自动计算了墙柱的截面尺寸 ,但是出于某些原因该尺寸可能并不一定符合实际情况 ,需要设计者在设计 时予以调整。 另外 ,对顶部有小塔楼的结构 ,SATWE 在计算底部加强部位范围时 ,对墙肢总高度的取值 ,是按首 层楼面至小塔楼屋面的总高度计算的而不是按各墙肢自身总高度分别计算的,程序自动将底部加强部位向上延伸一层计算约束边缘构件。2. 地下室结构 当墙体为挡土墙时 ,软件目前并未在平面配筋简图中给出墙体在平面外受力的配筋,所以若想得到这类墙体的配筋数据 ,应在文本文件中查询与该层对应的配筋文件

44、。但是由于实际工程中情况千变万化 ,而软件又有一定的适用范围 ,所以对地下室挡土墙的计算还是以手算为好,当采用软件计算结果时 ,应注意人工复核。另外,对于有窗井的地下室结构 ,可以在 PMCAD 中建模 ,窗井顶部设置为全房间洞 ,SATWE 软件可以计算窗 井隔墙对竖向构件的侧向作用。对计算结果,亦应注意人工复核。3. 带地下室结构嵌固层的选取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第,当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层时,地下室结构的楼层侧向刚度不应小于相邻上部楼层侧向刚度的 2 倍,而规范中设计内力调整系数所对应的底层即指嵌固层楼板。 因此, 正确选取嵌固层就成为结构整体计算是否正确的关键。但是目前软

45、件尚无法自动判断嵌固层位置,而且工程实践中情况千差万别 ,要求软件做到自动判断亦十分困难 ,仍然需要设计者进行人工干预 ,软件为此提供了必 要的条件。首先可以按实际地下室层数进行第一次计算,查文本文件中的 结构设计总信息 ,软件自动计算了楼层上下侧向刚度 ,这是结构自身的固有性质 ,不会因地下室层数的变化而改变,据此可以判断嵌固层的位置(当然 ,对一般工程来说 ,也可以根据规范提供的公式手算楼层侧向刚度比。然后根据嵌固层位置调整计算参数中的 地下室层数 进行第二次计算 ,SATWE 将设计内力调整系数作用在地下室顶板上。但是对实际工程 , 地下室结构一般都有侧向土体约束 ,对带有多层地下室的结

46、构 ,当地下室顶板不能作为嵌固层时 ,单纯将地下 结构加入到主体结构中进行计算 ,即认为嵌固层位置在地下二层楼板处或更低 ,则可能造成结构的内力与位 移计算结果不符合实际情况 ,甚至导致薄弱层位置变化等等。因此在设计时,应将两种计算结果进行比较 ,取最不利结果作为设计依据。 应注意 ,SATWE 允诈利用 地下室信息 里的 回填土对地下室约束刚度比 参数来 控制地下室结构的水平位移 ,但是这一参数并不影响设计内力调整系数作用位置。另外,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关于 位于地下室顶板的梁柱节点左右梁端截面实际受弯承载力之和不宜小于上下柱端实际受弯承载力 之和的规定,目前软件还没有考虑。4. 结构扭转周

47、期计算计算扭转时应按刚性板假定进行 ,而不应设置弹性板 ,否则计算出来的结构扭转周期和结构位移是不真实的。因此 ,当结构计算中需要指定某些板块为弹性板时,应先按无弹性板模型考查结构扭转是否合格 ,配筋设计时取两种模型计算的最不利结果作为设计依据。值得注意的是 ,不论是采用刚性板假定还是弹性板假定 的计算 ,均要求每个方向结构的有效质量系月数不小于90%。5. 错层结构的输入SATWE 软件可以进行错层结构的计算 ,方法是在 PMCAD 建模时按实际情况输入错层平面 ,即对应每个错层平面应建立两个标准层 ,并将没有楼板的部分设置为全房间洞 ,SATWE 软件会自动搜索判断错层并计算 结构内力。在

48、用 PMCAD 建模时,输入次梁楼板 菜单里的两个参数 楼板错层 和梁错层 ,常引起设计者的 误会 ,以为这两个参数就是用来计算错层的 ,其实这两个参数 只影响画图 ,而不能用来计算错层。 建议 PMCAD 在这里做一个提示 ,以免设计者因误会而造成错误。 工程中 有时会遇到剪力墙上因错层而造成门窗洞口被分为上下两部分的情况,此时应在洞口两侧增加节点 , 使下部墙体成为相互独立的两段墙 ,并在上部按实际连梁高度输入主梁。对于多塔结构, 当各塔层高不同时 ,有的设计者也将其按错层输入 , 这是不正确的。对这种情况 ,可以在 PMC AD 建模时先按一种层高建模 , 然后在 SATWE 的多塔楼定

49、义 里,修改各塔层高。当然 ,在修改层高之前别忘了按实际情况先设置多塔。6当某洞顶连梁(按洞口输入而不是按主梁输入)高度小于 300m 时,SATWE 在计算内力时将忽略该梁的 存在,亦不计算其配筋。对某些连梁超限的情况 ,当其破坏对承受竖向荷载无明显影响时,可考虑在大震作用下该连梁不参与工作 ,按独立墙肢进行第二次多遇地震作用下结构内力分析。为此,可以调整结构计算模型中的洞口高度 ,使洞顶连梁高度小于 300,从而实现这一目的 ,避免了增加节点设置主梁的麻烦。配筋设计时,墙肢应按两次计算所得的较大内力进行配筋设计,连梁按实际截面计算 ,纵筋可按 2.0%2.5%的配筋率配置 ,并按实际配筋面

50、积反算连梁弯矩来计算所需的箍筋面积,做到强剪弱弯 。7.在 SATWE 分析与设计参数补充定义 中,对考虑了双向地震力作用的结构 ,不应同时考虑按双偏压方 法计算一般框架柱配筋。一般来说 ,对异型枉、角枉 ,应采用双偏压计算 ,对一般框架柱 ,则可以采用单偏压计 算。需要指出的是 ,仅供个人参考不得用于商业用途目前 SATWE 虽然要求设计者在 特殊构件补充定义 里定义角柱 ,但在结构计算时 ,如果设 计者没有选择 按双偏压计算柱 ,则软件并不按双偏压方法计算设计者定义的角柱。所以,对框架角柱来说 ,应进行双偏压的补充验算。 PKPM 2003.1 P19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系数 入(剪质比)7

51、度区 0.016。抗震525大开洞问题:高规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9e:抗震5.5.1薄弱层弹塑性层间位移角限值9p:抗震5.5.5“刚域”:高规 5.3.4规则结构不进行扭转耦联计算时抗震5.2.3 建筑结构估计水平地震作用扭转影响时,应按下列规定计算其地震作用和作用效应: 1 规则结构不进行扭转耦联计算时,平行于地震作用方向的两个边榀,其 地震作用效应应乘以增大系数。一般情况下,短边可按 1.15 采用,长边可按 1.05 采用;当扭转刚度较小时 宜按不小于 1.3 采用 2 扭转耦联振型分解法计算时各楼层可取两个正交的水平位移和一个转角共三个自由 度并应按下列公式计算结构的地震作用和作用效应

52、确有依据时尚可采用简化计算方法确定地震作用效应。(顶塔楼 )突出屋面梯间等放大系数 3,抗震,突出屋面的屋顶间、女儿墙、烟囱等的地震作用效应,宜乘以增大系数 3,此增大部分不应往下传递 ,但与该突出部分相连的构件应予计入;采用振型分解法时, 突出屋面部分可作为一个质点;单层厂房突出屋面天窗架的地震作用效应的增大系数,应按本规范9 章的有关规定采用。结构安全等级:分三级。一般建筑为二级。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3.2.1裂缝控制等级:分三级。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3.3.3耐久性规定(环境类别)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3.4.1 建筑结构设计计算步骤探讨1完成整体参数的正确设定计算开始以前,设计人员

53、首先要根据新规范的具体规定和软件手册对参数意义的描述,以及工程的实际情况,对软件初始参数和特殊构件进行正确设置。但有几个参数是关系到整体计算结果的,必须首先确 定其合理取值,才能保证后续计算结果的正确性。这些参数包括振型组合数、最大地震力作用方向和结构 基本周期等,在计算前很难估计,需要经过试算才能得到。(1)振型组合数是软件在做抗震计算时考虑振型的数量。该值取值太小不能正确反映模型应当考虑的振型数 量,使计算结果失真;取值太大,不仅浪费时间,还可能使计算结果发生畸变。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 术规程,抗震计算时,宜考虑平扭藕联计算结构的扭转效应,振型数不宜小于15,对多塔结构的振型数不应小于塔楼

54、的 9 倍,且计算振型数应使振型参与质量不小于总质量的 90。一般而言,振型数的多少于 结构层数及结构自由度有关,当结构层数较多或结构层刚度突变较大时,振型数应当取得多些,如有弹性 节点、多塔楼、转换层等结构形式。振型组合数是否取值合理,可以看软件计算书中的x, y 向的有效质量系数是否大于 0.9。具体操作是, 首先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及设计经验预设一个振型数计算后考察有效质量系 数是否大于0.9,若小于 0.9,可逐步加大振型个数,直到 x,y 两个方向的有效质量系数都大于 0.9 为止。必 须指出的是,结构的振型组合数并不是越大越好,其最大值不能超过结构得总自由度数。例如对采用刚性 板假定得

55、单塔结构,考虑扭转藕联作用时,其振型不得超过结构层数的3 倍。如果选取的振型组合数已经 增加到结构层数的 3 倍,其有效质量系数仍不能满足要求,也不能再增加振型数,而应认真分析原因,考 虑结构方案是否合理。(2)最大地震力作用方向是指地震沿着不同方向作用,结构地震反映的大小也各不相同,那么必然存在某各角度使得结构地震反应值最大的最不利地震作用方向。设计软件可以自动计算出最大地震力作用方向并 在计算书中输出,设计人员如发祥该角度绝对值大于 15 度,应将该数值回填到软件的 “水平力与整体坐标 夹角 ”选项里并重新计算,以体现最不利地震作用方向的影响。(3)结构基本周期是计算风荷载的重要指标。 设

56、计人员如果不能事先知道其准确值, 可以保留软件的缺省 值,待计算后从计算书中读取其值,填入软件的 “结构基本周期 ”选项,重新计算即可。上述的计算目的是将这些对全局有控制作用的整体参数先行计算出来,正确设置,否则其后的计算结 果与实际差别很大。2.确定整体结构的合理性整体结构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是新规范特别强调内容。新规范用于控制结构整体性的主要指标主要有:周期比、位移比、刚度比、层间受剪承载力之比、刚重比、剪重比等。(1)周期比是控制结构扭转效应的重要指标。 它的目的是使抗侧力的构件的平面布置更有效更合理, 使结 构不至出现过大的扭转。也就是说,周期比不是要求就构足够结实,而是要求结构承载布局合

57、理。 高规 第,说明该结构的扭转仅供个人参考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效应明显,设计人员需要增加结构周边构件的刚度,降低结构中间构件的刚度,以 增大结构的整体抗扭刚度。设计软件通常不直接给出结构的周期比, 需要设计人员根据计算书中周期值自行判定第一扭转 (平动) 周期。以下介绍实用周期比计算方法: 1)扭转周期与平动周期的判断:从计算书中找出所有扭转系数大于0.5 的平动周期,按周期值从大到小排列。同理,将所有平动系数大于0.5 的平动周期值从大到小排列; 2)第一周期的判断:从列队中选出数值最大的扭转(平动)周期,查看软件的 “结构整体空间振动简图 ”,看 该周期值所对应的振型的空间振动是否为整体振动

58、,如果其仅仅引起局部振动,则不能作为第一扭转(平 动)周期,要从队列中取出下一个周期进行考察, 以此类推, 直到选出不仅周期值较大而且其对应的振型 为结构整体振动的值即为第一扭转 (平动)周期;3)周期比计算:将第一扭转周期值除以第一平动周期即可。(2)位移比(层间位移比)是控制结构平面不规则性的重要指标。其限值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和高 规中均有明确的规定,不再赘述。需要指出的是,新规范中规定的位移比限值是按刚性板假定作出的, 如果在结构模型中设定了弹性板,则必须在软件参数设置时选择 “对所有楼层强制采用刚性楼板假定 ”,以 便计算出正确的位移比。在位移比满足要求后,再去掉 “对所有楼层强制采用

59、刚性楼板假定的选择,以弹性 楼板设定进行后续配筋计算。此外,位移比的大小是判断结构是否规则的重要依据,对选择偶然偏心,单向地震,双向地震下的位 移比,设计人员应正确选用。(3)刚度比是控制结构竖向不规则的重要指标。根据抗震规范和高规的要求,软件提供了三种刚 度比的计算方式,分别是剪切刚度,剪弯刚度和地震力与相应的层间位移比。正确认识这三种刚度比的计 算方法和适用范围是刚度比计算的关键: 1)剪切刚度主要用于底部大空间为一层的转换结构及对地下室嵌 固条件的判定; 2)剪弯刚度主要用于底部大空间为多层的转换结构;3)地震力与层间位移比是执行抗震规范第,通常绝大多数工程都可以用此法计算刚度比,这也是

60、软件的缺省方式。(4)层间受剪承载力之比也是控制结构竖向不规则的重要指标。其限值可参考抗震规范和高规的 有关规定。(5)刚重比是结构刚度与重力荷载之比。 它是控制结构整体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重力二阶效的主 要参数。该值如果不满足要求,则可能引起结构失稳倒塌,应当引起设计人员的足够重视。(6)剪重比是抗震设计中非常重要的参数。规范之所以规定剪重比,主要是因为长期作用下,地震影响系 数下降较快,由此计算出来的水平地震作用下的结构效应可能太小。而对于长周期结构,地震动态作用下 的地面加速度和位移可能对结构具有更大的破坏作用,但采用振型分解法时无法对此作出准确的计算。因 此,出于安全考虑,规范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