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统考大纲解析-发展心理学_第1页
心理学统考大纲解析-发展心理学_第2页
心理学统考大纲解析-发展心理学_第3页
心理学统考大纲解析-发展心理学_第4页
心理学统考大纲解析-发展心理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心理学统考大纲解析-发展心理学一、发展心理学概述斯芬达克斯问:“什么东西早上是四条腿,到了中午是两条腿,当太阳落山时又变为三条腿?”(一)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生命全程的心理发展规律和各年龄段心理特征的科学。换句话说,它关注人从受孕到死亡这一生中发生的生理和心理机能的变化。广义发展心理学包括:动物心理学(比较心理学)、民族心理学、个体发展心理学心理系统认识 社会特征 特征生理系统社会系统个体发展过程中的心理特征包括两部分:认知过程特征:感觉、知觉、意识、记忆、思维、语言(言语)社会性发展特征:动机、情绪(情感)、能力、人格个体心理因素的发展还另外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影响:生理因素

2、:身体器官以及由器官决定的动作和活动的发展社会背景:家庭、社会、教育(二)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总体来说,发展心理学的任务仍然是:描述、解释、预测、控制发展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揭露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心理现象规律,并应用这些规律为人类的实践服务 具体包括:描述个体发展的普遍行为模式 揭示和测量个别差异 揭示个体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 探究不同的外在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提出指导个体发展的具体方法(三)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研究时间 女孩年龄 纵向研究 横断研究 聚合交叉研究121518121518121518212124198419871990我们想了解随着时间推移个体如何发生变化以及成长在不同

3、生活环境中的人群的差异是如何产生的,这是一颇具挑战性的工作,这里介绍四种主要的用于发展研究的方法。1横断研究横断研究:在同一时刻观测比较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 样本可来自不同背景和环境。通过研究,对与年龄或生理成熟度有关的心理及行为特征得出变化和差异的规律。优点:可同时研究较大样本;可在较短时间内收集大量数据资料;省钱省时省力缺点:缺乏系统连续性;难以确定因果关系;取样程序较为复杂2纵向研究纵向研究:对同一个体或年龄组在较长的时间内进行有系统的定期连续观察和研究 也较追踪研究。优点:系统详尽地了解发展的连续过程及显著的阶段特征缺点:被试随时间逐渐流失;反复测量引起被试情绪;研究期长过程中变量增多

4、3聚合交叉研究聚合交叉研究:在纵向研究图式中分段进行横断研究 这样既克服了纵向研究的缺点,又保持了横断研究的长处。这种方法既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各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总体情况,又从发展的角度了解样本中个体随年龄增长出现的各种变化以及社会历史因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4双生子研究双生子有同卵双生和异卵双生两种,前者由一个受精卵分裂而来,所带基因相同,后者由两个卵子接受不同的精子受精发育而成,在遗传特点上无异于两次妊娠,基因的相似程度与同胞兄弟一样,一般说来他们之间拥有大约50的共同基因。双生子研究:利用双生子为样本,通过特征的差异来研究遗传与环境对个体心理和生理特征发展的影响或作用 此方法多用

5、于智力、人格的研究。 双生子有同卵双生子与异卵双生子之分,而不论哪种都有被共同抚养和分开抚养的可能。优点:同卵双生子具有相同的基因,他们之间的任何差异都可以归结为环境因素的作用 异卵双胞胎基因不同,但在环境上有许多相似性,因此也提供了环境控制的可能性缺点:只孤立地考虑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未考虑到两者动态的交互作用同卵异卵共同抚养基因同,环境同基因不同,环境同分开抚养基因同,环境不同基因不同,环境不同 难以绝对控制环境因素 取样不广泛,样本库小亦存在其他的利用双生子研究的方法,如:一起抚养的愤慨抚养的同卵双生子比较;一起抚养的与分开抚养的异卵双生子比较;分开抚养的同卵双生子与一起抚养的异卵双生

6、子比较;(四)发展心理学的历史德国学者普莱尔是儿童心理学的真正创始人,他把对自己孩子出生后三年的观察的纪录整理而成在1882年出版的儿童心理是公认的第一部儿童心理学著作。达尔文在长期观察自己孩子后于1876写成的一个婴儿的传略以及其进化论的思想都大力推动了儿童心理学的发展。1近代西方儿童心理学产生的历史原因近代西方儿童心理学的产生与近代社会、自然科学、教育三方面的发展紧密相关。文艺复兴后西方妇女儿童社会地位提高辩证自然观形成,要求科学从发展的观点研究事物本质和规律近代教育要求在了解儿童、尊重儿童的基础上进行教育2从儿童发展到个体毕生发展研究(1)霍尔将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年龄范围扩大到青春期(2)

7、精神分析学派的荣格率先进性了研究荣格是最早对成年期心理开展发展研究的心理学家。他的发展观涉及三方面:提出前半生与后半生分期的观点重视中年危机论述了老年,特别是临终前的心理(3)发展心理学问世1930年美国的何林渥斯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发展心理学著作发展心理学概论1935年美国古德伊洛弗出版发展心理学畅销欧美1957年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代替“儿童心理学”二、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当代发展心理学最有影响的理论是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然而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性理论无疑是最有实际价值的。(一)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心理学的理论核心是“发生认知论”。他认为,人类的知识不管多么高

8、深、复杂,都可以追溯到人的童年时期。生物学和逻辑学可以分别解释儿童智力和思维的起源和发展。他既强调心理因素中内外因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导致了心理特征不断发生的量变与质变。心理发展的原因:心理因素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乃是心理发展的真 正原因与本质。个体的任何心理反应,不论指向外部动作还是内部思维,都是一种适应,适应的本质在于取 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而适应则通过同化与顺应两种形式完成。心理发展的因素:支配心理发展的原因有成熟、物理条件、社会环境、平衡。心理发展的结构:图式、同化、顺应、平衡。其中图式为核心概念。 图式: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

9、同或类似环境中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儿童喜欢敲击东西) 图式最先来自遗传,之后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不断改变和丰富,经过同化、顺应、平衡演变成新图式。 同化: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用锤子敲完了用勺子敲) 同化只是数量上的变化,不能引起图式的改变或创新。 顺应: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用鸡蛋敲了一次桌子鸡蛋碎了,以后不敢用鸡蛋敲) 顺应是质量上的变化,促进创立新图式或调整原有图式。 平衡:同化与顺应导致的适应,是机体暂时达到平衡,但这只是下一个较高水平平衡运动的开始。 平衡既是发展中的因素,又是心理结构。心理发展的阶段:在环境教育的影响下,人的

10、动作图式经过不断同化、顺应、平衡的过程,形成了本质不同的心理结构,也就 是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前运算思维阶段2-7、具体运算思维阶段7-12、形式运算阶段12-15 各阶段是连续的,但具有阶段性,即各阶段有自己独特的结构 阶段可以提前或推迟,但先后次序固定 阶段之间在可以有交叉 前一个阶段是后一个阶段的必要条件和结构的基础,但之间有本质差异 同一阶段内各种认知能力水平相当2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观苏联的维果斯基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他认为,工具生产中凝结着人类的间接经验,即社会文化知识经验,工具的使用引入了新的适应方式,人类的心理发展规律不再受生物进化规律所制约,而受社会

11、历史发展的规律所制约。物质生产工具导致人类心理上出现了“精神生产工具”,即人类社会特有的语言和符号。生产工具指向外部,引起客体的变化,而符号语言指向内部,影响人的行为。控制自然和控制行为是相互联系的,人在改造自然时也就改变了自身的性质。心理发展的实质:一个人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心理发展的标志: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四方面表现: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 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 各种心理机能组合形成间接的、以符号语言为中介的心理结构 心理活动的个性化心理发展的原因:心理发展的高级机能是人类物质产生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12、是质变的结果。 具体原因有三: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社会规律的制约 掌握高级心理机能的工具语言、符号 经验不断的内化心理发展与教学:最近发展区思想 最近发展区:教学中在别人的帮助下消除的,活动中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原有独立活动之间可能有差异 教学应该走在发展前面 教学在内容、水平、特点和速度上决定着智力的发展,教学的目的是引导儿童发展。 学习最佳期限 学习任何知识或机能都有一个最佳年龄,为了最大限度发挥教学作用而不造成发展障碍,要让儿童在最佳年 龄学习对应的知识。 “内化”学说 教学激起并推动学生一系列内部的发展过程,从而使学生通过教学而把全人类的经验内化为儿童自身内部的 财富。新的高级的社会历史心

13、理活动首先作为外部形式的活动形成,以后才内化转为内部活动默默在头脑中 进行。掌握语言和符号是内化的关键。3精神分析理论的心理发展观(1)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心理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他的研究多集中在人格方面。弗洛伊德修订了自己早期把精神活动分为意识和无意识的这种二分法而引入了自我、本我、超我的人格结构。本我本我:本我是原始本能的自然表现,在人格中最难接近而又最有力的部分,类似于“无意识”的概念,遵守“快乐原则”本我包括人类本能的性的内驱力和被压抑的习惯倾向,简单地追求快乐和回避痛苦。心理动机的里比多被围困在本我中,通过减少紧张的意向表现起

14、来。年龄越小,本我作用越重要,婴儿几乎全部处于本我状态。本我可能闯入梦境。自我自我:从本我中发展出来的本我与现实世界的中介,遵守“现实原则”,意识结构部分,作为无意识结构的本我,不能直接接触现实世界,为了调和个体与现实世界的交互作用,必须通过自我。随着儿童长大,他们发现不能凭冲动随心所欲,要考虑后果和现实经验,这种合理的思维方式就是自我。超我超我:超我包括良心和自我理想,超我遵守“道德原则”,部分属于潜意识部分属于意识前者是朝我中惩罚性、消极性和批判性的部分,告诉个体不能违背良心;后者是由积极的雄心、理想构成的,是抽象的东西,使个体为之奋斗。超我代表着道德标准和人类生活的高级方向。超我和自我都

15、是人格的控制系统,但自我控制的是本我的盲目的激情以保持机体免受损害;而朝我则有是非标准,它不仅力图使本我延迟得到满足,而且可能使本我完全不能获得满足。超我与本我有其对立的一面。(如果把自我和本我比作骑手与马的关系,那超我就是盛装舞步中的场外指导教练。MJ注)心理性欲发展阶段理论是弗洛伊德关于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阶段年龄性敏感区行为特点口唇期01口、舌、唇里比多从嘴开始,吮吸产生快感肛门期13肛门以排泄和玩粪便为乐前生殖器期36生殖器俄狄浦斯情结潜伏期611无特定区域性发展停滞或退化,相当平静的时期青春期1218生殖器从父母或成人中摆脱,产生性冲动(2)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师承于安娜·

16、弗洛伊德的艾里克森,提出了人的八个发展阶段,由此建立了自己的心理社会性理论。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学说既考虑到生物学的影响,也考虑到文化和社会因素。他认为在人格发展中,逐渐形成自我的过程在人及其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起着主导和整合的作用。大致年龄危机充分解决不充分解决02婴儿期信任/不信任对周围环境产生基本信任感焦虑、对环境不安和怀疑24儿童早期自主/自我怀疑相信自己有自控和控制适应环境的能力对生活疑虑,感到无法控制事情47学前期主动/内疚良好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感到自己没有价值712学龄期勤奋/自卑丰富的社会和认知技能缺乏自信,自卑1218青春期同一性/角色混乱明白自己是谁,自我认同,乐纳自己混乱感,

17、成长停滞1825成年早期亲密/孤独与伴侣朋友建立信任与亲密的关系孤独、隔绝2550成年中期再生力/停滞关注家庭、后代和社会自我关注,停滞50?成年晚期完善感/失望厌倦自我实现感,对一生满意,圆满沮丧、厌倦、对一生失望合法延缓期:青年期时自觉没有能力持久承担义务,感到做出决断太多太快,于是在做出最后决断前进入暂停时期以延缓承担 义务,避免同一性提前完结。虽然对同一性寻求的拖延可能是痛苦的,但它最后能导致个体整合的一种更高级形 式和真正的社会创新。4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这部分内容推荐结合教心联结主义学习理论来看(1)华生的发展心理学理论华生认为,心理的本质是行为,人的各种心理现象只是行为的组成因素

18、,并且都可用客观的刺激反应公式来论证。华生是名符其实的环境决定论者,这种论断主要体现在:否认遗传的作用a.行为发生遵守刺激反应公式,从刺激可预测反应反之亦然。行为由刺激引起,刺激来自客观而不是决定于遗传,因此行为 不可能取决于遗传b.承认机体在构造上的差异来自遗传,但构造上的遗传不能证明技能上的遗传,构造的未来形式取决于所处环境c.心理学应以控制行为为研究目的,而遗传不能控制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a.构造上的差异及幼年时期训练的差异足以说明后来个体行为上的差异b.教育万能论,“给我十个正常婴儿,我能把它们培养成医生、律师、人妻、蓝鲸、寺庙、化肥、奇点、童话、高压电、反物质”c.学习发生就是条件反

19、射的建立,不管多么复杂的行为,都可以通过控制外部刺激而形成(2)斯金纳的发展心理学理论在斯金纳的理论体系中,与华生的刺激反应理论不同的地方就在于他区分出应答性和操作性行为。关于儿童行为的实际控制,他提出过“育儿箱”、行为矫正以及教学机器和教学程序的实用。斯金纳区分了积极和消极两种强化,并建议以消退取代惩罚。他的强化控制原理具体表现为:强化作用是塑造行为的基础。儿童偶然的行为,强化的次数越多,概率越大,以后就会形成这种行为习惯。行为不被强化就会消退。在儿童严重,得到强化是衡量自己行为是否妥当的唯一标准,联系的多少不会影响行为反应的速率, 重要的是练习所提供的重复强化的机会。强化不及时是不利于行为

20、发展的。(3)班杜拉德发展心理学理论他的理论总体上缺少对认知因素的充分探讨。观察学习理论观察学习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一个基本概念,它不同于刺激反应学习。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结果而进行学习 观察学习的强化可以是三种,即: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观察学习过程包括四个组成部分,即:注意、保持、复现、动机社会学习理论人的行为变化,既不是由内在因素,也不是由外在因素所单独决定的,而是两者互相作用的结果。人通过其行为创造环境条件并产生经验,被创造的环境条件和作为个人内在因素的经验反过来影响以后的行为。个人环境行为任何一个社会团体都是用其认可的方式去引导它的成员的行为方式。他重点研究

21、了社会学习对儿童三方面行为发展的作用:a.攻击性行为:攻击性是一种操作性条件作用,符合强化规律,并可通过观察学习b.性的作用:男女儿童各自的性别品质和行为的发展较多是通过社会强化过程和模仿来获得的c.亲社会行为: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可以通过呈现适当的模式加以影响和促进(二)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敢问一句,What the fu is Zhi-Xian Zhu?1关于遗传和环境的争论先天教养争议(nature-nurture controversy):发展是在出生之前就由遗传和生物因素预先决定的,还受后天经验和环境因素决定的?关于这个问题形成了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等不同结论。然而到了现代,通过深入研究

22、遗传和环境之间的动态关系,更多优秀的发展心理学家认为:遗传与环境互相作用和影响,共同决定着个体的发展,对于不同的心理因素,它们所起作用的比例不同。2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这一争论围绕发展变化是怎样发生这一主题而展开。连续发展理论:随着技能的发展和经验的获得,儿童以平稳推进的方式发展 只要给与教育和机会,年幼的儿童也能像成人一样行动和思维。阶段发展理论:儿童的成长必须经过一系列可预测但不可变更的发展阶段,发展到新阶段的变化是突然发生的 每个阶段儿童的能力有质的差异,环境和教育只能适当改变发展的速度,但发展的性质和顺序固定。3儿童的主动性与被动性主动性与被动性的问题,实际上是儿童发展的内外因关系的问

23、题。环境和教育不是机械性决定心理的发展,而是通过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起作用。这里的内部矛盾是主体在实践中,通过与环境交互作用形成的新需要与原有水平的矛盾。这个矛盾就是心理发展的动力。4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问题类似于维果斯基的“最佳学习期限”。儿童心理发展存在着敏感期,在某一特定的时期有某种心理倾向使儿童对特定事物或活动产生积极性和兴趣并能有效地对其认识和掌握,而过了这一时期上述情况会消失且不复出现。三、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与胎儿教育(一)生命的开始与遗传基因#这部分内容推荐结合高中生物书看1染色体、DNA和基因DNA中的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决定了遗传信息。在以DNA为遗传物质的生命体中,基因是有

24、遗传效应的DNA的一个区段,并与它所决定的蛋白质的氨基酸顺序相对应。每个DNA分子上有很多个基因,每个基因中又可以含有成百上千个核苷酸对。在一条DNA分子上的基因一般是分散的,被不编码蛋白质的DNA分开。染色质和染色体:为核中被碱性染料染色的网状物,是遗传物质的载体,由蛋白质和DNA组成。 在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其形态发生变化。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种物质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所表现的不同形态。DNA:脱氧核糖核酸,是染色体主要的化学成分,同时也是组成基因的材料。基因:控制生物性状从亲代传递到子代的物质基本单位2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减数分裂:是在配子形成过程中进行的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包括联会、染色体复制

25、一次,然后两次连续的核分裂,每个子 细胞核中只有单倍数的染色体的细胞分裂形式。受精作用:精子和卵子结合成受精卵的过程。3有丝分裂和细胞增殖有丝分裂:染色体经过复制后,平均地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亲代与子代保持稳定的遗传性状 特点是纺锤体染色体出现,子染色体被平均分配到子细胞。这种分裂方式普遍见于高等动植物。细胞增殖:细胞以分裂的方式进行增殖,是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是生命体的重要基本特征 单细胞生物通过分裂产生新个体;多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的细胞来补充旧细胞或从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 细胞分类有三种方式:有丝分裂、无私分裂、减数分裂4显性和隐性基因除了成熟的生殖细胞,基因在人体的体细胞中是

26、成对存在的(2n),等位基因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基因:在一对等位基因中只要有一个就能决定其表现型特征的基因隐性基因:只有在成双存在也就是显性基因不存在时时才决定表现型特征5遗传疾病遗传疾病:由基因决定的一些疾病的发生或高发生率,通常是由于基因或染色体的突变造成的 由于问题基因的显隐性不同,且也可存在于性染色体,因此遗传疾病的传递方式有 自己特点,如隔代遗传或者疾病的性别取向等(武功秘籍传男不传女MJ注)。(二)胎儿的发展与先天素质1胎儿的发育过程#(1)胚种阶段(0-2周)精子与卵子成功结合,合子开始分裂。最初的细胞组成的一个小球成为胚种。胚种在子宫腔内漂浮1-2天即用一周时间移植固定在子宫

27、壁上。移植后也就合子形成13天左右,胚种中的胚胎原判开始分为外胚层、中胚层、内胚层。(2)胚胎阶段(3-8周)胚胎阶段很关键,心脏、研究、耳朵形成;手、脚变为最终形式;小的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也形成。此阶段的发展是从头到脚从内到外的模式。如果有害物质此时进入胚胎将造成永久的不可逆的损伤。(3)胎儿阶段(9-38周)胎儿阶段止于到出生之前。所有器官和机能变的更像人,所有系统开始具有整体功能。2胎儿正常发育的条件母亲的体重母亲太胖太瘦都有危险不超出正常体重正负25%母亲的身高女生一般的矮没什么,别低于一米四母亲的孕史有四次以上孕史的妇女再怀孕有危险母亲的营养孕期营养不良会引起胎儿生理缺陷或体重过低母

28、亲的血型母亲为Rh阴性血型而父亲是Rh阳性则胎儿要倒霉母亲的年龄23岁左右为最佳生育年龄,超过35岁小于15岁都可导致危险母亲的疾病胎盘并不是完美屏障,母亲体内有害物质和一些病毒都能造成畸胎母亲服用药物与烟酒怀孕期间最好烟酒药全忌母亲的情绪精神压力和极端情绪都会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母亲所在环境环境中有有害化学物质、辐射、高空飞行引起的缺氧都对胎儿不好四、婴儿心理发展母亲的人格特点、父亲在孩子养育中的投入程度,孩子养育环境的文化信仰、贫穷或经济压力以及父母的心理主管幸福感等等都将对孩子形成了官或是脆弱的性格产生影响。婴儿有五项尤为关键的发展任务: 建立并协调感觉、知觉和运动系统; 至少对一个人形成

29、依恋; 感觉、运动、智力系统的精细化; 对物体性质初步认识,形成对自然和周围环境物体的分类; 情绪系统的分化。(一)婴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婴儿期一般指个体03岁的时期,它是儿童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这时期婴儿的发展特征是:学会独立行为,手的动作也有很好发展言语能力获得很大发展开始最初的游戏活动各种心理活动带有明显的知觉性(二)婴儿神经系统的发展#1婴儿大脑结构的发展婴儿期大脑结构各方面发展极其迅速并大多达到成人水平。2婴儿大脑机能的发展婴儿大脑结构的发展为机能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从而促进整个心理的发展。婴儿大脑是按照其基因结构的顺序而发展的,遵循着头尾原则和近远原则。婴儿刚出生时大脑皮

30、质功能尚不正常,皮质兴奋还处于弥漫状态。新生儿阶段就能观察到大脑单侧化倾向,而倾向将继续在发展导致更大差异。(三)婴儿动作和活动的发展婴儿的行为完全是一种无意识且无自我觉知的动作反应,而这些早期反应大多是反射行为。1动作发展的规律动作发展对应脑部发展的头尾原则和近远原则,手部等精细动作发展较晚。2动作发展的阶段#五月坐十月爬一岁会站会走路3动作发展的训练动作使儿童在与客体不断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建构自我和客体的概念,产生自我意识和最初的主客体之间的分化。因此动作在婴儿心理发展过程中有诱导和促进的作用,我们应该按照规律在适当阶段给与合适的动作训练。(四)婴儿言语的发展#(1)言语发展理论(言语的产生

31、理论普心部分尚未涉及。MJ注)强化说:言语的获得是条件反射的建立,而强化在此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模仿说(阿尔波特):婴儿言语是对成人的模仿,是成人言语的简单翻版转换生成说(乔姆斯基):语言是利用规律去理解创造而不是模仿强化 语法是由婴儿先天具有的普遍语法向个别语法转化而成 句子有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认知说:环境与主体相互作用对言语有重要影响,语言是由逻辑构成且源于智力并随思维的发展而发展(2)言语的发展阶段在语言的发生和发展阶段之前叫做前言语阶段,前言语阶段:012月,婴儿掌握语言前的较长准备阶段,从出生到说出第一个有真正意义的词(五)婴儿心理过程的发展在婴儿的认知能力中,感知觉是最先发展并

32、发展最快的领域,在认知活动中占主导地位。1婴儿感觉的发展#触觉发生于胚胎2个月,出生时已发展得相当完好,有很多触觉反射。味觉发生于胚胎3个月,出生时已较为完好视觉发生于胎儿中晚期,婴儿4个月已经有颜色偏好听觉发生于胎儿中晚期,新生儿已能分辨范围很广的各种声音,对人类的语音很敏感嗅觉发生于胎儿晚期,新生儿有气味偏好2婴儿知觉的发展婴儿在几个月大式就形成形状恒常性和大小恒常性,而两岁左右形成了客体恒常性。吉布森的著名视崖实验证明了儿童的深度知觉:用棋盘式的图案铺在左右两边有高度落差的台子上,上方覆盖玻璃板。将2、3个月大的婴儿放在"视觉悬崖"一边,婴儿的心跳速度会减慢,这说明他

33、们体验深度而好奇;当把6个月大的婴儿放在玻璃板上,让其母亲在另一边招呼婴儿时,婴儿对深度一边有恐惧感且会毫不犹豫地爬过没有深度的一边,但却如何都不愿意爬过有悬崖特点的一边。说明婴儿已经具备了深度知觉,但这是与生俱来的还是后天习得,尚无定论。(六)婴儿气质的发展气质是婴儿出生后最早表现出来的一种较为明显和稳定的个人特征,是在任何社会文化背景中父母最先能观察到的婴儿特点。1婴儿气质类型学说(1)传统的四类型学说见MJ心理大纲解析-普心P58(2)托马斯切斯的三类型说托马斯、切斯等人根据他们确立的气质九维度标准,将65%婴儿的气质类型划分为以下三种(另外35%属于中间型):容易型40%婴儿属于这一型

34、。它们生理机能有规律,容易适应新环境接受新事物和陌生人;而情绪上一般积极愉快爱玩,对成人的交往行为反应积极,因此容易受到成人最大的关怀和喜爱。困难型约占10%。它们和“容易型”婴儿截然相反,时常大哭大闹,烦躁易怒,不易安抚。生理机能缺乏规律,接受新环境、新事物慢;情绪不好,游戏中也不愉快,很耐接受成人的抚爱,因此容易亲子关系疏远,需要成人极大的耐心和宽容。迟缓型(逐渐热情型)约占15%。活动水平低,反应弱,情绪消极却很安静;逃避新事物、新环境,适应变化慢,在无压力情况下也能缓慢接受新事物和新环境。此种婴儿气质随时间和成人抚爱水平发生分化。(3)布雷泽尔顿的气质三类型说布雷泽尔顿将婴儿气质划分为

35、:活泼型、安静型、一般型(4)巴斯的活动特型说巴斯和普罗敏根据婴儿在不同活动中的倾向把婴儿气质划分为四种:情绪性、活动性、社交性、冲动性(5)卡根的抑制非抑制说卡根认为,儿童气质中只有抑制非抑制这一项保持到成年,它才可能是划分气质种类的真正内容。2气质的稳定性与可变性气质是最稳定的心理特征之一,但是由于婴儿神经系统和心理活动的高速变化和发展,因此婴儿气质也有一定可变性。社会环境也对婴儿气质的发展变化有着不可忽视的持续影响。(七)婴儿社会性的发展1婴儿的情绪发展婴儿出生后即有伴随表情的情绪表现,在成熟和后天环境的作用下,情绪不断发展、分化。婴儿出生即有自发性的内源性微笑,在5-6周时出现对人的特

36、别微笑社会性微笑。2婴儿的依恋(1)依恋的概念依恋(attachment):个体与主要抚养者发展出的一种特殊的、积极的情感纽带 是个体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2)依恋的标志婴儿试图维持与依恋对象的接触当依恋对象不再时,婴儿会表现出烦恼婴儿和依恋对象在一起会更加轻松快乐,而与他人时则会更加焦躁不安(3)与母亲的依恋婴儿通常依恋的对象是母亲,是否同母亲形成依恋以及依恋的性质如何,直接影响着婴儿情绪情感、社会行为、人格特征和与人交往基本态度的形成。之所以大多以母亲为依恋对象主要是因为四点:照顾婴儿时间最长母亲照顾的反应性最强在婴儿身上情感投入最多,与婴儿最亲密经常出现在如进食、

37、排便等关键时间段(4)依恋的阶段鲍尔比、艾斯沃斯等将婴儿依恋发展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这个时期婴儿对人反应的最大特点即是不加区分、无差别的反应第二阶段: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对母亲、婴儿熟悉的人、陌生人的反应有了区别和选择,对母亲更为偏爱第三阶段: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此阶段婴儿与母亲的依恋基本形成,与母亲的关系符合依恋的标志,而对陌生人则更加排斥(5)依恋的类型艾斯沃斯等通过“陌生情境”研究法,根据婴儿在陌生情境中的不同反应,认为婴儿依恋存在三种类型:安全型婴儿在母亲里离开时忧伤;母亲出现后寻求亲近、安慰和接触如果,母亲能非常关心婴儿所处的状态,注意听取并正确理解婴儿的信

38、号,然后作出及时、恰当、关爱的反应,婴儿就能发展对母亲的信任和亲近,形成安全型依恋。反之则不能。回避型婴儿表现冷淡,母亲出现后主动躲开或忽视。回避型与反抗型都属于不安全型依恋。反抗型(矛盾型)婴儿在母亲离开后不安焦虑;母亲返回后仍不能安静,并表现出生起和地址,但同时又有接触需要3早期同伴交往#婴儿与同伴交往的三个阶段:以客体为中心、简单交往、互补性交往穆勒和范德从社会技能发展角度的分段:简单社会交往、社会性互相影响、同伴游戏、早期友谊五、幼儿心理发展儿童从3岁到6、7岁这一时期是儿童进入幼儿园的时期,所以叫幼儿期。又因为是正式入学以前的时期,因此又叫学前期。(一)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进入幼儿

39、期,儿童由于身心的发展和生活范围的扩大,独立性和对世界的好奇心不断增强,同时也接到了成人提出的新要求。然而由于幼儿能力有限,因此可望独立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新需要跟从事独立活动的经验及能力之间产生了重大矛盾。游戏是这时期的主导活动,也是促进身心发展的最好形式。言语能力的不断发展为儿童与世界之间的沟通提供了新的方式。认知活动仍然有具体形象性和不随意性,然而抽象性和随意性的认知已开始发展。个性倾向开始形成,同时也学会他人相处与用社会规范自我评价。(二)幼儿神经系统的发展#1幼儿大脑结构的发展这一时期,脑重量继续增加,大脑皮层结构日趋复杂化。幼儿大脑各区成熟顺序:枕叶à颞叶à顶叶&

40、#224;额页(自下至上)儿童脑电发展的两个明显的加速期:5-6岁;13-14岁2幼儿大脑机能的发展幼儿大脑机能的发展主要在皮脂抑制机能上。幼儿的注意能力、自控能力都得到加强,兴奋时间也增长。但是此期间还是不能对幼儿提出过高的抑制要求,否则会导致高级神经活动紊乱。(三)幼儿的游戏RPG和活着一样,幸福在于为了目标不懈努力的过程和几经磨难取得进步刹那的成就感,倘若可以如金山游侠般为所欲为,无聊便接踵而至。1游戏理论(1)早期传统理论霍尔复演说:游戏是远古时代人类祖先的生活特征在儿童身上的重演席勒精力过剩说:游戏作为儿童借以发泄体内过剩精力的一种方式彪勒机能快乐说:游戏是儿童从行动中获得集体愉快的

41、手段格罗斯生活准备说:游戏是儿童对未来生活的无意识准备,是种本能的联系活动拉扎鲁斯快乐-放松说:游戏来自于放松的需要博伊千介克成熟说:游戏是三种一般欲望的表现(2)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认为,游戏是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愿望和克服创伤性事件的手段艾里克森认为,游戏是情感和思想的一种健康的发泄方式(3)认知动力说皮亚杰认为,游戏是儿童认识新的复杂客体和事件的方法,是巩固和扩大概念、技能的方法,是使思维和行动结合起来的方法。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儿童特定时期的游戏方式。(4)学习理论桑戴克认为,游戏是一种学习行为,遵循效果律和联系律,受社会文化和教育要求的影响。文化的差别将反映在不同文化社会儿

42、童的游戏中。(5)朱智贤的看法游戏是适合于幼儿特点的一种独特的活动方法,也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一种最好的活动方式。游戏具有社会性,是人的社会活动的初级模拟形式游戏是想象与现实生活的一种独特结合游戏是儿童主动参与且伴有愉快体验的活动2游戏种类及其发展(1)从目的性分类创造性游戏:由儿童自己想出来的游戏,目的是发展儿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具体形式为:角色扮演、建造、表演教学游戏:结合一定教育目的而编制的游戏。通过游戏提高儿童能力并培养儿童优良的个性品质活动性游戏:发展儿童体力的游戏。可使儿童掌握各种基本动作,从而提高其身体素质培养其个性品质(2)从认知发展阶段分类机能游戏:简单地、重复性地动作,儿童

43、只从动作本身获得乐趣。建筑性游戏:为了建造某种东西而进行操作,已表现出了游戏的象征性功能假装游戏:游戏的内容既与现实相似,又具有戏剧色彩,游戏具有明显的代替性和假设性,利于创造性发展规则游戏:几个人按照一定规则进行游戏,培养儿童遵守规则的意识(3)从社会化程度划分无所用心的游戏:偶尔注意以下感兴趣的事情旁观者行为:观看别人游戏单独游戏:精力集中地独自玩平行游戏:几个儿童以相同的模式同时一起玩联合游戏:没有分工合作但是有交谈的共同参加一项游戏合作游戏:有分工合作地按自己角色完成任务(四)幼儿语言的发展幼儿期是言语丰富、熟练掌握口语的关键期,也是言语从外部过渡到内部并掌握书面言语的时期。因此,言语

44、能力是衡量儿童智力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1词汇的发展幼儿词汇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词汇数量不断增加、词汇内容不断丰富、词类范围不断扩大、积极词汇不断增加积极词汇:机能理解又能正确使用的词汇2句子的发展幼儿语法结构的发展趋势为:从简单句到复合句、从陈述句到多种形式的句子、从无修饰句到修饰句幼儿期儿童已经能够熟练说出合乎语法的句子,但只是从言语习惯上掌握了它,并为把语法当作认知对象。3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幼儿口语表达的重心转变:从对话言语到独白言语、从情景言语到连贯言语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内部言语的产生,也为今后入学接受正规教育掌握书面言语奠定了基础。(五)幼儿认知的发展幼儿认知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具体形

45、象性和不随意性占主导地位,抽象逻辑型和随意性初步发展。此期间教育的任务就在于积极引导幼儿完成这两方面认知的过渡,为入学做好准备。1记忆的发展(1)记忆容量的增加一般认为,儿童的记忆容量随年龄增长而增加。成人短时记忆容量为7±2个信息单位,而7岁前儿童尚未达到这一标准。(2)无意识记到有意识记幼儿初期儿童无意识记占优势,在教育影响下,幼儿晚期有意识记和追忆的能力才逐渐发展起来。(3)形象记忆与语词记忆的发展无论哪个幼儿年龄阶段形象记忆效果都优于语词记忆,幼儿两种记忆效果都随年龄而增长,但语词记忆发展更快。(4)记忆策略的形成记忆策略:人们为有效完成记忆任务而采用的方法或手段,主要包括复

46、述和组织(系统化)等记忆策略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没策略 经诱导能用策略 主动自觉用策略(5)元记忆的形成元记忆:关于记忆过程的知识或认知活动 元记忆知识主要包括:有关记忆主体方面的知识、有关记忆任务方面的知识、有关记忆策略方面的知识幼儿已经表现出一定的元记忆能力。2思维的发展(1)幼儿思维的总体特点幼儿思维是在言语发展的前提下逐渐发展起来的,主要特点是主体上具体形象性以及初步抽象概括的可能性。具体形象性思维就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而不是凭借对事物内在本质和关系的理解来进行的思维。幼儿思维以具体形象性为主,到幼儿中期以后开始出现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实际上,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

47、维并不是相互孤立和对立的,只不过他们在幼儿思维中所占地位随年龄增长而变化。言语在幼儿思维中的作用最初只是行动的总结,然后能伴随行动进行,最后才成为行动的计划。(2)皮亚杰的相关研究皮亚杰把2-7岁儿童思维归属于“前运算阶段”。这阶段儿童思维基本特点是:相对具体性、不可逆性、自我中心性、刻板性三山实验这个实验用以测验儿童的“自我中心”的思维特征。实验材料是一个包括三坐高低、大小和颜色不同的假山模型,实验首先要求儿童从模型的四个角度观察这三座山,然后要求儿童面对模型而坐,并且放一个玩具娃娃在山的另一边,要求儿童从四张图片中指出哪一张是玩具娃娃看到的山。结果发现幼童无法完成这个任务。他们只能从自己的

48、角度来描述“三山”的形状。皮亚杰以此来证明儿童的“自我中心”的特点。守恒实验实验者当着儿童的面把两杯同样多的液体中的一杯倒进一个细而长的杯子中,要求儿童说出这时哪一个杯子中的液体多一些。儿童不能意识到液体是守恒的,因此多倾向于回答说高杯子中的液体多一些。只注意到高杯子中的液体比较高,却没注意高杯子比较细,皮亚杰把这一思维称为“我向思维”或“自我中心”。即儿童认为别人的思考和运作方式应该与自己的思考完全一致,这时儿童还没有意识到别人可以有与自己完全不同的思考方式。类似的以上两个的实验还有数目对应、面积守恒、体积守恒等。(六)幼儿个性与社会性发展1心理理论上大学的第一个冬天,某个中午我从食堂吃完饭

49、刚走出大门,迎面一个很清纯姑娘跑过来红着脸问我“有女朋友吗?”然后塞我手里一张纸条,随即便扭头跑开了。当时那一幕如白板说中描绘的那样永远刻在了我心里。如果你是当时的我,会怎样想和回答呢?是把对方的话看作单纯好奇吃饱了撑的时的疑问句?亦或是某种暧昧含蓄的暗示?你的反应体现了你从语言和环境推测他人心理状态的能力。可能你现在仍执迷于故事的后文,我和那个姑娘后来发展如何。实际上我跑回宿舍才舍得偷偷看了那张纸,一张日租房的小广告。心理理论(Tom):凭借一定的知识系统对自身或他人的心理状态进行推测,并据此对行为做出因果性解释、预测和控制的能力。 对心里状态的认识是我们日常生活的核心,也是当前发展心理学最

50、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 (心理理论可以被看作是“元思维”MJ注)“心理理论”一词最早是由Premack和Woodruff发表的黑腥腥有心理理论吗?中提出。他们认为:如果个体能对自我和他人的心理状态进行归因,那么他就具有心理理论。之所以把这种对心理状态进行归因的能力称之为“心理理论”,是因为这种能力实为一个推理系统,通过这一系统可对不可观测的心理状态进行推测,进而可对他人行为进行预测,所以该推理系统具有科学理论的基本特点,可将其视为一个理论。错误信念是衡量是否具有心理理论的重要指标,要通过有关错误信念的测试: 实验者让儿童观看木偶表演的故事:主人公Maxi把巧克力放在柜橱后外出,其母将巧克力移到抽

51、屉里,问儿童Maxi回来后会去哪找巧克力。这一实验被后来的研究者广泛运用,使用此实验一般会发现:大多数3岁儿童报告说Maxi到抽屉里找,而4岁儿童大多数报告说Maxi在柜橱里找。在经典的错误信念任务中只涉及对一级信念的理解,即认识到别人拥有的一个信念(认识到“Maxi认为巧克力在厨子里”)。而人们对他人信念的认知除了对一级信念的理解外,还包括对二级信念的理解。所谓二级信念的理解,是指认识到一个人关于另一个人信念的信念。(认识到“John认识到Mary还会去公园”) 实验者首先给儿童讲述如下的故事:John和Mary在公园里玩。他们看到一个人在卖冰淇淋。Mary想买但没带钱,她就回家拿钱。一会儿,John回家去吃午饭。他走后,卖冰淇淋的人离开公园到学校去。Mary拿着钱向公园走。她看见那个卖冰淇淋的人正向学校走,并跟着他一起到学校买冰淇淋。John吃完午饭到Mary家。Mary的妈妈说Mary去买冰淇淋了。John离开Mary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