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老校园空间的重构与整合_第1页
新老校园空间的重构与整合_第2页
新老校园空间的重构与整合_第3页
新老校园空间的重构与整合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新老校园空间的重构与整合以德州学院新老校区校园规划为例摘要:随着近年来校园更新项目的陆续落成,新老校园缺乏对话的种种表征对城市肌理、校园生活等多方面产生的消极影响已逐渐显现,脱离老校园语境的创新并非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针对这一问题,文章从价值取向和形态基础两方面建构了新老校园空间的重构与整合策略,并且结合德州学院新老校区校园规划案例,从“保留空间肌理,重构功能布局”、“串联交通体系,整合空间骨架”、“呼应规划轴线,整合空间组织”、“增加节点控制,整合空间秩序”、“延续建筑类型,整合单体形态”这五个方面对策略的具体运用进行了阐释。关键词:校园更新空间规划重构整合Abstract:Keywords

2、:自1999年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大学扩招的方针以来,我国跨越式地进入了大众化教育时期,并由此直接带来了既有高校空间不足的问题,引发了规模空间的校园更新建设。目前存在三种主要的更新模式:一是重新选址整体搬迁;二是异地建新校区;三是在原址改扩建。随着新校园的陆续落成,新老校园缺乏对话的种种表征对城市肌理、校园生活等多方面产生的消极影响已逐渐显现,人们最终认识到大学的空间是一种“扎根于地域的、具有历史传统的老校的校园文化氛围与内涵的空间”吕斌.大学校园空间持续成长的原理及规划方法J.城市规划,2002(5):24,脱离老校园语境的创新并非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原址改扩建模式因其为新老校区提供了

3、“面对面”的机会而显得尤为特殊,如何一体化处理新老校园空间的融合成为设计的重中之重。在此背景之下,重构与整合的策略可作为解决问题的有效切入点。1 .我国校园更新中新老校园缺乏对话的表征在近年来的校园更新建设中,无论采用前文所述的何种模式,新老校区各自为营、缺乏“对话”都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1.1 空间尺度失衡为了改善老校园用地局促、人数承载力低的劣势,新校园普遍占有较大甚至超大用地规模,建筑单体也具有大体量的特征,继而造成校园户外空间的尺度也相应增大。成片的草坪、开敞的水面、空旷的广场、巨大的建筑和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稀疏树木是新校园常见的景象。脱离人性化尺度的规划布局

4、造成教学设施之间距离过长、运行效率低下,与老校园亲切宜人、层次丰富的尺度相去甚远。1.2 过分强调图形为突出新校园宏伟大气或浪漫诗意的空间特色,严整有序或蜿蜒曲折的几何构图成为校园规划的基本手法。而老校区一方面带有其特定历史时期的规划特征,另一方面在使用过程中与使用者发生互动、经历改造,往往在空间肌理上呈现出相对零散、无序、自生长的状态,与新校区形成强烈对比。1.3人文环境失落新校园能够轻易达到使用者对使用空间的“量”的需求,却很难实现对“质”的保障。“见物不见人”可以说是新校园的通病,缺乏人气的聚集,直接导致了人文氛围、学术氛围、交流氛围的缺失。老校园虽然人口密度较大、用地受限,但届届相传形

5、成的特定“环境-行为”龚颉.高校新老校园环境差异比较分析J.理想空间,2005(2):5的二层平台步行系统。立体步行体系营造出具有可达性和多样性特征的步行网络(图6)。的概念,整个建筑的一层至九层中间挖空,形成一个大型门洞,从而在视线上与校园内部相通,在东大门处可以透过教学实验科研楼远望校园中心的图书馆(这个也木有了);景观人行天桥为东西地块新老教学区的步行连接纽带,位于整个校园的东西轴线上,在整个校园布局中起到有着至关重要的连接及强化轴线的作用;对外交流中心位于新校区的南侧正对大学空间培育出了真正的“场所精神”,令新校园难以企及。1.4 机械功能主义新校园的功能组织倾向于清晰明了的功能分区,

6、以便解决老校区由于缺乏合理规划而产生的流线混杂等问题。然而,对这一目标的盲目追求容易衍生出钟摆型、阵发型的交通模式:学生和教师每天钟摆式地往返于宿舍区和教学区之间,上、放学时间交通量骤增。同时树型结构的功能布局也令校园生活的多样性、可能性和活力骤减。相较之下,老校园更像是一个缩微城市,混合的功能与丰富多彩的生活相互交叠,具有社区般的凝聚力和活跃氛围。2 .新老校园空间重构与整合策略的建构针对上述四大普遍问题,可对校园更新提出四个基本原则作为解决问题的方向,即可达性、协调性、人文性以及多样性。实现这些原则需要构建具有可操作性的解决策略一一重构与整合策略。2.1 策略的价值取向:批判性地重拾场所精

7、神校园更新的过程应立足老校区场所精神,但并非一味地承袭,而是一个对既有校园环境的扬弃的过程:“弃”一一改进、创新;“扬”一一延续、继承。相对应的,在校园空间规划上需要解决的两个问题是老校区的重构以及新老校区的整合。在校园更新规划中当以可达性、协调性、人文性以及多样性这四大原则作为判断“弃”、“扬”的依据,以重构结合整合,批判性地重拾老校园的场所精神。2.2 策略的形态基础:织补新老校园空间脉络老校园的空间肌理、空间结构、空间尺度等独特物质空间要素都应作为校园更新的形态基础,藉此织补新老校园空间脉络,形成一体化的校园空间环境。在显性的空间脉络中反映出的是与相应空间契合的学习、生活状态,这条隐性线

8、索正是延续老校区场所精神的关键所在。校园中的基本空间要素可分为点、线、面三个层次:点要素包括建筑类型和节点;线要素包括交通体系和轴线;面要素则指功能布局,作为空间规划的统领。以线串点、交织成面,实现新老校园空间的重构与整合。3 .基于重构与整合策略的案例研究:德州学院新老校区校园规划为了更清楚地阐释新老校园规划中的重构与整合策略,下面以德州学院新老校区校园规划项目为例,进行进一步的分析。3.1 项目概况德州学院是山东省综合性普通本科院校,座落在素有“神京门户”和“九达天衢”之称的德州市。自2000年以后至2006年高校大规模扩建期间,学校完成了两期扩建,但由于基础条件太差,到目前为止学校基本设

9、施及学校规模在山东省同类院校中仍处于中下游水平。根据学校现状分析,在资源综合利用和教学管理等方面看,不可能长期分散办学,须进行部分置换调整(农、卫两校进行校区置换),集中办学。最终确定在德城区天衢工业园的老校区东侧扩建新校区,其中老校区用地面积39.8公顷,新校区用地面积57.2公顷,用地为不规则四边形。新校区西与老校区被德滨高速联接线(学院东路)分隔,南邻德城区40米宽城市干路大学西路,北靠待建的60米宽城市主干路苹果园路,东与岔河风景区相融合,用地平整,交通便利。3.2保留空间肌理,重构功能布局由于项目是在原址上的改扩建,首先需从老校区的空间肌理出发判断扬弃的对象。其主要功能分为教学区、生

10、活区、运动区和景观绿地四大类,生活区主要位于西北侧,教学区和运动区位于东南侧,大体形成两个L型的空间结构,中间环抱景观绿地(图1)。老校区的建筑体量较小、空间分散,呈现出强烈的围合式空间肌理,具有适宜的空间尺度感和良好的可达性(图2)。熟悉的空间环境已与师生的学习生活融为一体,是校园人文精神的载体,应在更新中得以保留。在功能布局方面,既有的四大功能分区的组合方式过于机械、缺乏活力。结合扩建规模的要求,方案将新老校区的功能扩展为公共教学区、院系教学区、辅助教学区、学生生活区及体育活动区五大类。在总体规划上形成以公共教学区为中心、院系教学区分布于其两侧、学生生活区与体育活动区相互穿插地沿西北围合基

11、地、对外交流区和辅助教学区沿南侧对外开放的布局模式(图3)。为了在配合整体规划的同时打破单调的功能分区,对老校区的功能布局进行了部分重构:原有运动场调整到该区域西北部分,该区域被改造成学院主题广场;基地南侧的一小块生活区被对外交流建筑取代,与新校区一起形成了具有开放形象的南门户;生化教学实验楼为一扩建建筑,扩建于原有建筑的南部,与原有建筑组合为一“日”字型格局(图4)。老校区的功能布局重构增添了空间的多样性,同时,新老校园的整体布局保障了学生从生活区到公共教学区和体育活动区的距离尽量缩短,进一步强化了可达性。图1图2西边肌理应为合院,要改图图3图43.3 串联交通体系,整合空间骨架由于整个校区

12、被学院东路划分为东西两块,校区的主要出入口设置在学院东路上,为避免人车混行,沿大学西路保留了老校区原有的入口广场,新设了新校区对外交流中心的入口广场与老校区相呼应。东侧沿岔河风景区设置一车行主入口,西侧及北侧则设置了次要的车行出入口。车行系统以环路为干道,分别与各个出入口相连,并通过步行广场与各功能分区相连,各枝状道路及环路深入各个建筑组团,整合全局空间骨架(图5)。设计中对步行系统的规划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规划构建了以生活街道为骨架,绿化步道为脉络,步行广场为节点的整体步行系统,将各个建筑组群之间紧密相连。考虑到东西两个校区被城市道路分隔,为了避免学生穿越马路的危险,在校区主入口处采用了立体交

13、通的形式连接两个校区。同时,公共教学楼群、公共实验楼群、科技创新大厦和院系楼群中也通过多层次的二层平台和通廊连接成一个整体,为师生提供了一条便捷而选择性丰富图5两张图太复杂,可合并画在一张上图63.4 呼应规划轴线,整合空间组织老校区原有的南北向景观次轴得以保留,新校区以对外交流中心入口广场与校园的水系景观形成南北向的次轴与老校区相互呼应。老校区的功能布局重构以后,新的主题广场通过景观立交桥连接,可以方便地步入新校区,迎面而来的就是新校区的核心位置一一图书信息中心,其东面即为学校的东大门。这一序列形成了串联新老校园最主要的东西向景观轴线,而分隔两个校区的学院东路形成校园南北主轴,这条轴线与两条

14、南北景观次轴相互平行。景观主轴与贯通整个校园的主要车行环道形成“中”字型结构,而两条次轴也分别于东西两个校区的车行环线形成“中”字型结构(图7)。主要的景观广场结合绿化和主要景观轴线,贯穿各个建筑组团的景观庭院,建筑群之间的场院放大形成若干次要景观节点,形成层次丰富的景观序列和视觉感受。轴网结构既整合了严整有序的空间结构,又与老校区既有轴线产生了呼应,充分体现出了协调性原则。图7还差一条轴线没画图8中观节点图得自己画3.5 增加节点控制,整合空间秩序规划连接东西两个校区的人行景观天桥及两侧的入口广场形成整个校园的核心空间节点,占据主导位置,同时在老校区的原入口广场和新校区建成后对外交流中心入口

15、广场两处形成主要的空间节点,三个节点形成了“三足鼎立”的空间结构,在宏观层面上起到了整合空间秩序的作用(图8)。中观层面上,五个主要的建筑节点灵活地散布于校园,为不同区域树立各具特色的空间形象,在体现校园环境的多样性的同时对空间秩序的整合起到协调作用:图书信息大楼作为整个校区规划的核心建筑,无论在位置及体量上都加以强调突出,体现学院浓厚的人文底蕴;教学实验科研楼位于新校区东大门处,是整个学校的东部门户,在设计理念上突出“门”西路,成为构成校区南侧展示面及天际线的重要节点,主楼的裙房中央设32米高,30米宽的门头以强化南立面的展示性;钟楼位于院系教学楼群和大礼堂的北端结束端。体量为24.8mX2

16、4.8mX24.8m,形成整个新校区的一个制高点,寓意“指向知识海洋彼岸的灯塔”。3.6 延续建筑类型,整合单体形态老校区中具有明显围合特征的建筑类型被提取出来,作为原型在更新后的校园中的大部分建筑中得到了延续。四栋教学楼均为围合式四合院格局;一号、二号学生宿舍为对称的“日”字型格局,整栋建筑共六层,局部三层;三号学生宿舍为一字型布局,而学生公寓B为“口”字型布置,由四栋楼组合而成,建筑共十一层,局部三层。(这个木有了)院系教学楼则对建筑原型产生了一定的变形处理,采用扇形围合式布局,围绕中心水系布置,由六个主要建筑通过连廊相接而成。六个主要建筑分别承担了不同类别的教学功能,功能设计为理工教学实

17、验楼的补充教学用房、中文系、历史学系、地理科学系、资源规划系的院系教学楼、艺术楼等。建筑风格与校区整体环境相协调,艺术楼的音乐厅部分做了重点突出处理,成为建筑的核心形象空间。通透的连廊将校园中主要的水域景观引入到庭院空间中,使得庭院成为可游、可学、可休憩的场所。(需要“建筑间距”那张大图,pdf上的尺寸看不清)除了教学楼因其功能和容纳量的需求采用了xx尺度,其余建筑,与老校园,延续了人文性,整体风貌上,协调性。4 .结语大学校园是一处有着独特精神气质的城市场所蔡永杰,张莉.大学校园中塑造场所的两种尝试一一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与四川工业学院新校区城市设计思路比较.规划师,2006(5):58,重构

18、与整合的设计策略试图重拾老校园空间环境的价值,为校园更新的规划设计探寻一条切实的依据,从而避免基于视觉追求而忽视校园精神、校园氛围塑造的设计手法的滥用。德州学院新老校区校园规划的案例主要从空间规划方面对策略的运用进行了探索,而在建筑、景观设计等更小、更近人尺度的层面如何处理新老校园的衔接、传承都还值得予以更深入的研究,这也是重构与整合策略进一步发展的方向。注释:吕斌.大学校园空间持续成长的原理及规划方法J.城市规划,2002(5):24龚颉.高校新老校园环境差异比较分析J.理想空间,2005(2):5蔡永杰,张莉.大学校园中塑造场所的两种尝试一一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与四川工业学院新校区城市设计思路比较.规划师,20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