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古代汉语》教案_第1页
王力《古代汉语》教案_第2页
王力《古代汉语》教案_第3页
王力《古代汉语》教案_第4页
王力《古代汉语》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古代汉语教案绪论一、什么是古代汉语?古代汉语这门课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古代汉语就是“五四”以前历代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主要是指书面语。语言有口语的形式,也有书面语的形式。口语一发即逝,不能传于异时,留于异地。书面语可以借助文字等手段流传下来。古代没有留声机、录音机之类的设备,我们对古人口语的了解是非常有限的,但借助古书,我们可以知道古人书面语的情况。所以我们说我们现在所接触的古代汉语主要是指书面语。古代汉语的书面语有两个系统:一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加工形成的书面语言,即通常所说的文言文。一是六朝以后以北方口语为基础进行加工形成的书面语,即通常所说的古白话。古白话是研究汉语史的重要资料,古代汉语

2、如何演变为现代汉语,古白话是很重要的材料。唐代的禅宗语录、变文,宋代的理学语录(如朱子语类)、话本小说,元代的戏曲道白、白话碑文(元人使用八思巴文,译为汉语一般就是白话),明清时期的小说(如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等都属于古白话系统。古白话也有不好懂的地方,如白居易诗:“长忧到老都无子,何况新生又是儿”。这里的“儿”如果按照现代汉语来理解,这诗就不通了。实际上这里的“儿”是特指女孩子。唐代妇女也自称“儿”。有些古白话如果没有深入研究,要清楚其含义还是相当困难的。不过相对于文言文而言,古白话与现代汉语毕竟更为接近,如果有了文言文和现代汉语的基础,要读懂古白话还是比较容易些。因此古白话一

3、般不作为古代汉语这门的主要研究对象。那么古代汉语这门课的研究对象就缩小到了古代汉语书面语中的第一个系统:文言文。文言文的范围很广,从先秦到近代都有,现代还有一些浅近的文言文。先秦两汉的典籍是正统的文言文,唐宋以后模仿先秦两汉的作品而写的古文,也是文言文。如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的文章,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龚自珍的病梅馆记等也都是文言文,这些都是古代汉语学习的内容。总之,古代汉语这门课的研究对象就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进行加工的书面语,即文言文。二、为什么要学习古代汉语?第一、 为了了解古代社会。古书是记载古代社会和古人生活的重要载体,要读懂古书就要知

4、道古代汉语。第二、 为了更好地使用现代汉语,提高语言修养。现代汉语是从古代汉语发展而来的,现代汉语中保留着很多古代汉语的东西。比如“此致敬礼”为什么不能写成“此至敬礼”?比较下面的古代汉语例子就能明白:荀子劝学:“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孟子万章上:“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可见“至”是自动词,“致”是使动词,二者有别,不可混用。第三、 提高个人文化修养。第四、 中文必修课。三、怎样学好古代汉语?总的原则: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现在我们所使用的教材是1961年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这部教材采用文选、常用词和通论相结合的编排方式,可以使学

5、习者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比较快地提高古代汉语的知识水平。其中文选和常用词主要是感性认识,通论则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和总结,因此属于理性认识。在使用这样一部教材的时候,我们要文选、常用词和通论三者并重,将各个部分的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结合起来,这样就能收到比较好的效果。感性认识的积累和理性认识的积累,除了理解以外,熟读背诵是重要的措施。要多花功夫,通过熟读背诵增强语感。具体方法:一、仔细学掌握六个字:形、音、义、字、词、句学语言如搞微雕,需要下细功夫。学习古代汉语必须字词句形音义逐个落实,透彻理解,绝不能囫囵吞枣,似懂非懂。在逐个落实的基础上逐渐积累,古代汉语的知识就

6、会越来越多,语感越来越强,最终达到基本读懂古书的程度。二、反复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三、根据古今不同特点有联系地学粤语:冰箱为雪柜,冰棒为雪条,冰淇凌为雪糕,皆以冰为雪,此为其特点。学习古代汉语亦当抓住特点来学。古代汉语的主要特点是以单音词为主,而现代汉语则以双音词为主。古代汉语的单音词到了现代汉语里大多数要变成双音词。这也是特点之一。比如: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赤壁之战)副词女婉贞,年十九,自幼好武术,习无不精。(徐珂冯婉贞)名词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动词这些句子里的“习”字,在词义和语法作用上都与今天的“习”字有别。这些区别正包含了文言文和现

7、代白话文之间的种种差异。就它的词义来说,“习”的本义是“鸟数飞”,礼记月令:“季夏之月(夏历六月)温风始至,蟋蟀居壁,鹰乃学习,腐草为虫。”这里的“学习”不是一个词,而是两个词,“习”正是用其本义,意思是“雏鹰学习不断地飞”。“习”的这个本义,可以从它的偏旁“羽”看出来说文习部:“習,数飞也。从羽从白(按“白”当为“自”字之误,为声符)。由“鸟数飞”到今天的“学习”,意义与用法均有不同。我们今天不能说“大家习古代汉语”,而只能说“大家学习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还有“温习”、“习惯”、“习见”、“习用”、“习俗”、“习气”、“恶习”等由“习”字构成的合成词,这些词来源于“习”但与古代的“习”字有所

8、不同。我们在学习古代汉语的时候,一定要有历史的眼光,不能以今推古,也不能以古律今。我们要“习(动词)古汉语习(副词)见之习(名词)”,掌握其特点。古代称老人为“丈人”,现代指“岳父”(古称妻之父为外舅,妻之母为外姑。古称长者为丈人,妻之父亦长者,故可泛称丈人。泰山有丈人峰,故妻父又称泰山。泰山为五岳之长,故妻父又称岳父。岳父可对岳母,但泰山不能有泰水。)古代称男人为丈夫,现代称“妻子的配偶”。“吾翁即若翁,必欲烹尔翁,则幸分我一杯羹。”通论(一)怎样查字典辞书知识更新越快,材料越多,要靠死记硬背来掌握一门学科的内容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学会查找资料、充分利用工具书是做学问的最基本要求。学习古代汉

9、语的人常常会一些难懂的字、词、成语、典故,所以更要学会查阅字典和辞书。下面按照查检字音字义、查检词语典故、查检虚词和特殊词语三个方面介绍一些工具书,以便大家今后的学习。在介绍工具书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目前汉语字典排列汉字的三种方法:1、音序排列法:音序排列法有的是按照拼音字母次序排列的,有的是按注音字母(bo)(po)(mo)(fo)的顺序排列的,古书还有按平上去入四声和一百零六韵的顺序进行排列的。、按部首和笔画排列,即部首排列法,参见教材68页。3、四角号码排列法,参见教材68页。口诀:横一垂二三点捺,叉四插五方框六,七角八八九是小,点下有横变零头。具体查法可参阅现代汉语词典正文之前的“四角

10、号码查字法”。这三种方法各有利弊,可参阅教材68-69页。下面介绍一些具体的工具书。一、查检字音字义,可查以下九部工具书:1.康熙字典2.中华大字典3.新华字典4.现代汉语词典5.古汉语常用字字典6.说文解字7.经籍籑诂8.汉语大字典9.中华字海1.康熙字典这部书是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奉敕编纂的,成书于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收字四万七千零三十五个(47035,据汉语大字典湖北收字组统计,全书计收47043,说见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2年版的标点整理本康熙字典),是清代以前收字最多的字典,一般字典上查不到的字,都可在这里查到。阅读古书可以充分利用康熙字典的这一优点。康熙字典用的是部首

11、排列法,分成214部;部首又按十二地支,分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集,每集又分上中下三卷。正集前有总目,列有214个部首名称。总目中某部首在某集与正集中某部首在某集是一致的。比如总目中有部首“宀”(min),在寅集,如果我们要查“寤”字,便可在正集的寅集中查到“宀”部,再按笔画去查,可在十一画中查到此字。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总目来确定某个部首所在的集子。为了快速查找某部在某集,过去有一首口诀有助于记忆:一二子中寻,三画在丑寅,四在卯辰巳,五午六未申,七酉八九戌,其余亥部存。(教材69页与此不同,可任选一种记忆)康熙字典的释字体例是先音后义,每字之下先列反切,然后解释字义,每义一般引古书为

12、证。例见教材70页。康熙字典编于众手,其中难免有许多缺点和错误。在使用康熙字典时,我们还要利用王引之的字典考证,它纠正了康熙字典的引书错误达2588条。现此书多附在今本康熙字典之后(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2年版的标点整理本康熙字典是以道光年间的康熙字典为底本,此本已用王引之字典考证进行了校改)。此外,王力先生于1981年作康熙字典音读订误,纠正了它在音读方面的错误达五千九百多条。中华大字典此书较少人使用,不多介绍。参见教材70-71页。新华字典这本字典是供中等文化程度的人使用的,是目前流行最广的字典。收字八千五百个左右,释义用现代汉语,注音也准确,收有一定数量的古书常用字和词汇,对学习古代汉语

13、有帮助。现代汉语词典这是一部记录普通话词汇的中型词典,1978年出第一版,1996年出修订本,词目增加到六万多条。这本字典释义精确,体现了目前汉语研究的水平。收有一些古字古义,有助于学习古代汉语。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本书1979年出版,收古汉语常用字三千七百多个,后附难字表,收难字二千六百多个。其特点是:重视释义的概括性和各义之间的内部联系,义项一般按词义引申远近的顺序排列,即先列本义(或基本意义),然后依次列出引申义、假借义,对一些同义词或近义词还有辨析,有些难懂的例句也有注解或串讲。这本字典比较适合初学者。1993年出版了修订本,对原书引例作了较大修改,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书证范围过于狭窄的毛病。

14、说文解字说文解字为东汉许慎所著,收字9353,另收重文1163。此书重在解释汉字的本形本义,是中国文字学的经典著作。详下。经籍籑诂经籍籑诂是清代阮元主编的。这是一部专门收集唐代以前各种古书注解的字典,用韵母排列法,依平水韵106韵编次,每字之下罗列唐以前各种古书注解对这个字的解释。这对我们阅读唐以前的古书很有帮助。但此书以韵排列,查检不便。近年影印本多附有笔画索引。汉语大字典汉语大字典由徐中舒、李格非、赵振铎等主编,共收列单字五万六千个左右,比康熙字典多近万字。1986年出版,1990年出齐。全书按部首排列,共八卷,每卷前列有该卷的检字表,第八卷列有全书的笔画检字表。有缩印本。汉语大字典注重历

15、史地反映汉字形音义的发展,在字形方面,收列能够反映汉字形体演变关系的、有代表性的甲骨文、金文、小篆和隶书的形体;在字音方面,标注了中古的反切和上古的韵部。在字义方面,则是常用义和生僻义并收,但过于求细。中华字海中华字海由冷玉龙、韦一心等编撰,1994年由中华书局和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共收字八万五千多,比康熙字典多近一倍,比汉语大字典多近三万,可以说是世界上收字最多的字典。本字典除了收列常用汉字外,还大量收列了各种俗字和难字,如敦煌俗字、佛经难字等。二、查检词语典故这方面最常用的工具书有词源、辞海、汉语大词典。词源和辞海两部书的编辑体例大体相同,都用部首排列法。1958年两书同时开始修订,并作

16、了分工:辞海偏重在百科方面,仍旧是综合性的辞书,包括成语、典故、人名、地名以及各门学科的名词术语等;词源则以收词语为主,兼收百科,着重考察词语的起源,是阅读古籍的工具书和古典文史研究者的参考书。也就是说,辞海重在广搜,词源重在溯源。汉语大词典是与汉语大字典相对的一部大型语文工具书,由罗竹风主编,全书共十二卷,五千余万字,收词目三十七万条左右,收词空前丰富,传世古籍中的复音词语基本上都能在这部大字典中找到。单字按部首排列,附有音序检字表和笔画检字表。有缩印本,共三本,售价六百元。三、查检虚词和特殊词语查检虚词和特殊词语的工具书有经传释词、词诠和诗词曲语辞汇释等。经传释词是清代王引之(王念孙之子)

17、所著,全书共解释虚词160个,按古声母排列,比较特别。此书对于虚词的特殊用法,引证丰富,结论正确。但对于虚词的通常用法,谈得较少。词诠是近人杨树达所著,此书眉目清楚,系统性强,既包括虚词的通常用法,也包括虚词的特殊用法,比较通俗易懂,便于初学。用注音字母排列,另有部首目录可利用。诗词曲语辞汇释是近人张相所著,是研究诗词曲中特殊词语的一部专著,全书共释单字、词语五百多项,所释皆唐宋元明间流行于诗词曲中的特殊词语,引证先诗后词再曲,对阅读和研究诗词曲颇有帮助。此外,虚词的用法还可查清人刘淇的助字辨略和何乐士等编著的古代汉语虚词通释。助字辨略收虚词476个,依四声排列,收词范围下逮唐宋,诗词经史并存

18、,但也显得繁杂。古代汉语虚词通释收古汉语虚词630多个(包括异体字、通假字),还收了复音虚词和固定词组660多条,是目前国内收词较多的古汉语虚词词典。该书对每一虚词均从词类、用法、意义几个方面加以解释,并举出丰富的书证。此书质量较高,足资参考。在汉语拼音方案公布之前的字典,在注音方面有种种不同的情况。“五四”以后常用的是注音字母,更早的字典则用直音和反切。这里着重介绍一下反切。反切是一种延续了近两千年的注音法,这种方法比直音和叶音都要科学。反切原来只称“反”(旧时讳言“反”,故又写作“翻”)或“切”,后来才合称“反切”。“反”或“切”的意思是取两字相翻或相切,即两字拼切成一音之意。反切的相切原

19、理是“上字取声,下字取韵、调”,合成被注字的音。如“毛,莫袍切。”即mo=mo。但是由于古今语音的变化,有些反切并不是这么简单。比如“东,德红切”,反切下字的声调与被切字的声调并不相同。这样的现象就是语音演变造成的。就这个例子来说,“德红切”的音为什么是dng,其实跟反切上字的清浊有关系:反切上字为清音者(即发音时声带不颤动),被切字念阴平;反切上字为浊音者,被切字念阳平(即发音时声带颤动)。“德”是清音,所以“德红切”为dng,如果是“徒红切”,则被切音是tng,因为“徒”是浊音。通论(二)古今词义的异同古今汉语是汉语发展的两个阶段,现代汉语是从古代汉语发展而来的,因此我们必须承认语言的继承

20、性,看到古今汉语相同的地方;同时更要看到古今汉语的发展变化,看到古今汉语相异的一面。语言的各个方面,如语法、语音和词汇,无时不在变化之中。比较而言,词汇的变化最快。词汇的变化除了新词的产生、旧词的消亡以外,还表现为词义的不断演变。词义的演变在各种语言中都很常见,比如英语中的deer,现在指的是鹿,而在十六世纪莎士比亚剧本李尔王中却指动物,意义范围比较宽泛。Marshal现在当“元帅”讲,而在十七世纪到十八世纪,它的意思却是“马夫”,现在此义已废弃不用。Nice的意思是好、妙,口语中常常使用,而它的原始意义却是“无知”、“愚蠢”,也是现在废弃不用的意义。原来到了十八世纪,nice的含义变得复杂起

21、来,有了“愚蠢地对小事进行挑剔”、“吹毛求疵”等意思,这个意义逐渐转变为“精确”、“细致”等,并带上赞许的色彩,慢慢地就变成现在的意义了。汉语词义的演变,情况也大致相同。因此在学习古代汉语的时候,我们要有历史的观点,注意古今词义的发展变化,不能以古推今,也不能以今律古。古今词义的异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古今意义基本未变这类词一般都是基本词汇,是词汇中的重要的核心部分,如“人”、“手”、“牛”、“马”、“山”、“水”、“日”、“月”等,正是这类词保证了古今语言的稳定性和继承性。这一点我们在学习的时候既不作为重点,也不是难点。二、古今意义完全不同如“该”在上古和中古都只当“完备”讲,中古

22、以后才有“应当”的意思。比如宋玉招魂:“招具该备,永啸呼些。”王逸注:“该,亦备也。”这个意义的“该”,也写作“赅”,如成语“言简意赅”中的“赅”,即是“完备”的意思。又如“抢”,现在读上声,当“抢劫”讲,而古代读平声,当“突过”或“撞击”讲。如庄子逍遥游:“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此“抢”即“突过”之意。战国策魏策四“以头抢地尔”,此“抢”即“撞”的意思。成语“呼天抢地”之“抢”,亦即此意。以上所举的这类古今意义完全不同的字词,其实并不多见。由于其数量不多,而且古今差异悬殊,令人印象深刻,所以只要勤查字典,掌握起来并不困难。所以这一点可以说是重点,但不是难点。三、古今词

23、义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这类是最常见的现象。这类词的古今意义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发展,既有某些相同之点,又有各种不同之处。在异同的问题上,难处不在同,而在异;不在“迥别”,而在“微殊”。这是我们在学习古代汉语时要重点掌握的。例如左传成公二年“以劝事君者”中的“劝”,如果理解为“规劝”,似乎也说得过去。但是“劝”的这种意义,是汉魏以后才有的,因此不能用于解释左传文章的意思。实际上左传中的这个“劝”的意思是“鼓励”、“勉励”,与荀子劝学中的“劝”的意义是一样的。像这类的“微殊”,如果不注意,就很容易误解古书。这一点是我们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所在。下面我们着重举例分析这类的词语。首先从词义范围的角度来看,古

24、今词义的异同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词义范围扩大,如:江:古代指长江,现在指一般的江河。如古代“江东”即指长江以东。河:古代指黄河,现在指一般的江河。如古代“河北”即指黄河以北。以上所举之字,都属于词义范围的扩大。扩大是指今义大于古义,古义包括在今义之中,大多是由个别变为一般,由具体变为抽象,由专名变通名。第二,词义范围的缩小,如:宫:古指房屋,战国策苏秦连横约从:“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后专称帝王的住房或寺庙,现在还指某些公共建筑,如少年宫、文化宫等。瓦:说文:“土器已烧之总名。”古代纺锤也叫“瓦”,诗小雅斯干:“乃生女子,载弄之瓦。”后遂称生女子为“弄瓦(与“弄璋”相对)之喜”。楚辞

25、卜居:“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后指盖房顶用的建筑材料。以上所举之字,都有词义范围的缩小。缩小是指古义大于今义,今义包括在古义当中,多由一般到个别,由抽象到具体,由通名变专名。第三,词义范围的转移,如:暂:猝也。突然、一下子。指行动的迅速。左传:“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史记李将军列传:“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后来转指时间短暂,不久,又指暂时的(与将来相对)。汤:热水。如赴汤蹈火。闽方言说洗热水澡尚称“洗汤”,即保留了古义。后转指菜汤、米汤等。以上所举之字,可以看成是词义范围的转移。范围的转移是指词义由甲范围转移到乙范围,而新旧意义之间又有某种联系。以上三点之中,范围的扩大和缩小还比较好

26、理解。范围的转移比较难把握。我们这样处理:古今词义如果是范围的变化,那么不属于扩大和缩小者,都可看作转移。其次,我们还要注意,古今词义除了范围的变化,还有感情色彩的不同。如:爪牙:古指得力助手,是褒义。国语越王句践栖会稽:“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韩愈与凤翔邢尚书书:“今阁下为王爪牙,为国藩垣。”今指帮凶走狗,为贬义。复辟:恢复君位。明史王骥传:“石亨、徐有贞等奉英宗复辟。”现为贬义词。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古今词义感情色彩的不同,还可分为几种情况。有的是由褒义词变为贬义词,有的是由贬义词变为褒义词,有的是古今词义的轻重变化,由重变轻或由轻变重。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加以注意的。总而言之,词

27、义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是不断变化的,判断词义的异同要有历史的观点,不能以今律古,也不能以古推今。当然古、今并非绝对,它们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秦汉为古,唐宋就是今;唐宋为古,明清就是今。只有在这样的古今概念中,我们才能真正掌握词义的变化。比如“仅”字,上古时指的是不过、只是,如史记乐毅列传:“齐王遁而走莒,仅以身免。”唐宋时读去声,指的是多,有将近、几乎的意思。杜甫诗泊岳阳城下:“江国踰千里,山城仅百层。”韩愈张中丞传后序:“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现在又恢复到了其最早的用法,表示少。通论(三)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古代汉语也有一定数量的复音词,如丈夫、君子、百姓、陛下等,但

28、数量不多),现代汉语以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为主。我们在学习古代汉语的时候,需要了解单音词和复音词的关系。古代汉语复音词很多是同义连用的,因此还要注意复音词和同义词的关系。单音词、复音词和单纯词、合成词的关系:单音词和复音词是根据音节进行分类的。单纯词和合成词是根据词素多少进行分类的。合成词一定是复音词,如社稷、园圃;复音词不一定是合成词,如犹豫、徘徊。单音词一定是单纯词,如人、牛、马、羊;单纯词不一定是单音词,如犹豫、披靡、窈窕。词是语言中有意义的造句单位,词素是语言中有意义的构词单位,两者都是语言中的意义单位。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写单位。一个字记录的有时是一个词,有时是一个词素,有时既

29、不是词,也不是词素,而只是一个音节。如“他喜欢弹琵琶”一句里,“他”字记录的是一个词,“喜”字记录的是一个词素,“琵”字既非词,也非词素。此句代表四个词,五个词素:“他”和“弹”是每个字代表一个词;“喜欢”是两个字代表一个词,两个词素;“琵琶”是两个字代表一个词,一个词素。古代以单音词为主,用有限的音节去表达无限的事物,势必导致语言中存在大量的同音词。这种情况肯定不利于社会交际。为解决这个矛盾,重要的一个手段就是词汇向复音化方向发展。也就是说,用一个音节来记录词,容易产生同音词,用两个音节来记录词,同音的可能性就大为减少了,因此古代汉语向现代汉语发展,从词汇的角度来说,其趋势就是复音化。古代汉

30、语单音词变为现代汉语双音词,有三种情况:古代单音词加上词头或词尾变成双音词,如虎:老虎鼠:老鼠古代单音词为不同的复音词所替代,二者之间没有相同的词素,如伐:攻打乖:违背川:河流遏:阻止与同义或近义的单音词构成复音词,如友:朋友燃:燃烧道:道路弃:抛弃需要注意的是第三种情况。这种同义词连用有助于我们认识词义,许多古代汉语的单音词作为词来说今天已经不用了,但它们却作为词素保留在现代汉语的复合词中,我们可以利用其中的一个词素义去认识另一个词素义(只限于联合式的复合词)。如匡:匡正古代汉语中同义或近义的单音词最初的组合其实是临时性的,并没有凝结成一个整体。这种临时组合,一方面可以看出古代汉语的以单音词

31、为主的特点,另一方面也显示出双音化的趋势。经过长期的使用,临时组合的同义词逐渐变为固定的结构,一个新的复音词就产生了。古代汉语还有两类复音词值得我们注意:一是双音节单纯词。双音节单纯词的两个音节合起来构成一个词素,不能再分为更小的意义单位,主要有两种情形:叠音词,或称“重言”或“叠字”。如“习习谷风”。这类词一般都是形容词性的,多用于绘景状声。诗经中用得较普遍。连绵词,也称“连绵字”。如“逍遥”等。这类连绵词,我们要把它当作一个整体,千万不能拆开来解释。二是偏义复词。这种复音词是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的;但只有其中的一个词素在起表意作用,另一个词素只作陪衬。例如(教材第90页):

32、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墨子非攻)关于同义词的辨析问题一、同义词之间的差别概括地讲,同义词之间的差别,主要表现在词的理性意义、感情色彩和语法特点三个方面。下面分别举例说明之。(一)理性意义上的区别,又分别体现为范围、性状、程度等方面的不同。范围广狭不同,如女:通称妇:已婚女性性状形态不同,如坐、跪、跽此三字的共同点是两膝着地,区别在于臀部是否依着脚跟和上身是否挺直。程度深浅不同,如饥:一般的饿,感到肚子空,想吃东西饿:严重的饿,指长时间未进食。黄生义府云:“饥犹可生,饿则至死。”疾:一般的病病:病重。侧重的方面不同,如恭、敬都有恭谨有礼、不怠慢的意思。但“恭”侧重于外貌,“敬”侧重于内

33、心。以上四点为理性意义上的区别。感情色彩不同,如诛:多表示杀死有罪者,含肯定意味。杀:无褒贬之分弑:子杀父、臣杀君,以下犯上,含贬义。孟子梁惠王下:齐宣王曰:“臣弑其君(指武王伐纣),可乎?”孟子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语法功能不同,如(教材第92页)畏:多作及物动词,很少使动用法。惧:多作不及物动词,如果作及物动词,则是使动用法。关于词义的理解,在古代汉语里还有泛指和特指的不同。比如教材第92页所举之例。泛指,段玉裁叫做“浑言”;“特指”,段玉裁叫做“析言”。有些同义词“析言则别,浑言则同”。如皮、革,析言之,皮指有毛者,革指无毛者;

34、浑言之,则皮、革无别。通论(四)词的本义和引申义一个词往往不只具有一个意义。当一个词的意义不断引申,而旧词义不会消失,这样一个词就积淀了许多义项,形成一词多义。我们在学习古代汉语的时候,掌握词义是最基本的要求,而要很好地掌握词义,就必须对一词多义或词义系统有清楚的了解。死记硬背一个词有多少个意义,那是不可能的。只有对词的本义和引申义进行排列,才有可能对词义系统作出归纳,然后根据具体的上下文确认词义,读懂古书。一、词的本义以及本义的探求所谓词的本义,顾名思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这种本来意义,是指上古文献材料能够证明的本义。因为远古汉语的词可能还有更原始的意义,但是我们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了。词的本义是

35、词义引申的起点,是其他意义派生的源头,是维系整个词义系统的枢纽,因此探求词的本义,可以精确地掌握词义,了解词义的演变规律,掌握词义系统。抓住本义是理解引申义和掌握词义系统的关键。探求词的本义,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借助词的书写形式,即分析字形。因为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字形和意义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个词用什么形体的字来书写,是按照造字时代词所表示的意义拟定的,因此词的本义,一般可在字形上得到反映。比如“诛”字在古书中有时表示诛杀,如尚书泰誓:“商罪贯盈,天命诛之。”有时表示责求,如公孙无知之乱:“诛屦于徒人费,弗得。”有时表示谴责,如论语公冶长:“於予与何诛?”诛杀、责求、谴责三者何者为本义?又如

36、教材(95页)举到的“向”字,甲骨文作,是个象形字,画的是房子和窗口,因此其本义是向北的窗户,诗豳风七月“塞向墐户”用的就是本义。“道”字从辵,本义与走路有关,说文解为“所行道也。”“理”字从玉,因此“理”的本义是“治玉”。“长”字甲骨文作,象人头上的长发,本义即长短之“长”。下面再举些例子进行说明。二是要考察文献语言用例。如果仅仅根据字形来探求本义,有时是难以办到的。比如“朝”字,甲骨文作,可理解为太阳升起而月亮尚未下山的景象(农历下旬),当是朝旦之“朝”;也可理解为月亮升起而太阳还没有下山的景象(农历上旬),则是昏暮之“暮”。“莫”字甲骨文作,可理解为太阳从草莽之中落下去,当是昏暮之“暮”

37、;也可理解为太阳从草莽之中升起来,则为朝旦之“朝”。因此像“”、“”这样的字,光靠字形可谓“朝”、“暮”皆可,因此仅仅看图识字,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在这种情况下,只有结合文献语言材料,才能确定其意义。因为在古文献中,我们只发现“朝”字用作早晨的意思,没有发现用作黄昏的意思;“莫(暮)”字用作黄昏的意思,而没有用作早晨的意思。因此可以确定“”中的“日”是升起来的,而“”中的“日”则是落下去的;前者表示早晨,后者表示黄昏。总之,探求词的本义,既要分析字形,又要结合语言用例,两者缺一不可。二、词的引申义以及引申义的分析所谓引申义,是指从本义发展出来的意义。比如“向”的本义是朝北的窗户,引申为“朝着”或

38、“对着”;“道”的本义是“路”,引申为达到道德标准的途径、正当的手段等等。词义的引申义比较多的时候,可分为近引申义和远引申义,或者叫做直接引申义和间接引申义。近的引申义比较容易意识到,比如长短的“长”引申为长久的“长”;远的引申义有时就比较难以联系,比如长短的“长”引申为首长的“长”,不但意义变了,连读音也都变了。要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我们要知道,长短的“长”和滋长的“长”,意义是相近的,因为草木滋长是越来越长了。由滋长的“长”引申为长幼的“长”,再引申为首长的“长”,这样长短的“长”就和首长的“长”联系上了。再如“解”与“懈”的关系也是一样。“解”的本义是以刀分解牛角,引申为一般的分解、溶解

39、、解析,分解、分散的结果就是松懈。因此松懈是它的一个较远的引申义,虽然“懈”与“解”字写法不同,读音也不一样,但它们还是有联系的。在讨论引申义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一个现象,即引申义与词义更替是不同。词义引申是指某词产生了新的意义以后并不排除原始意义,新旧意义层层积累,造成一词多义,形成一个词义系统。如“道”字有许多新的引申义,但是道路的意义仍然保留到现代。词义更替是指某词在产生新的意义的时候,同时排斥了旧的意义,比如“脚”的本义是“小腿”(据说文:“脚,胫也。”),后来“脚”字变为指“足”,也就不再指“小腿”了。又如“墳”的本义是“河堤”,用于“坟墓”义时,同时排斥了“河堤”义。词义引申是指词义

40、由本义引申出来,但是如何从本义引申出来却有着不同的方式。比如“防”由堤坝引申为防止、防备,是因为堤坝是用来防备水患的;“天”由头顶引申为天空,是因为头顶和天空都具有最高的特点。引申义和本义之间的这种联系方式,如果从线性的角度进行归纳,可分为连锁式引申、放射式引申和综合引申三种。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監(监) 鑒(鑑) 鍳(鉴)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楷书 增加“金”符 省略“皿”符按“监”字繁体作“監”,甲骨文作“”,象一人临水盆而照影,皿中之点表示水,人形突出其目,显示照视之意。金文作“”,小篆作“”,人形渐讹。临水正容为“监”,盛水正容之器亦为“监”(郭沫若语,见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因此“监

41、”的原始意义,作动词即指照影,作名词即指镜子。如尚书酒诰:“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孔传:“视水见己形,视民行事见吉凶。”庄子德充符:“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新唐书魏征传:“夫监形之美恶,必就止水。”都是指照影。贾谊新书胎教:“明监,所以照形也。”新唐书魏征传:“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则用的是其名词义。作名词的“监”,后来由于铜镜的使用,字也改为从“金”,作“镜”或“鑑”。“鑑”字调整布局,又写作“鑒”,“鑒”字省“皿”即为“鍳(鉴)”。照影乃自上而下,故引申为监视、视察,如书太甲上:“天监厥德,用集大命,抚绥万方。”孔传:“监,视也。天视汤德,集王命于其身,抚安天下。”临镜可以正衣冠

42、,故引申为借鉴、参考。如书召诰:“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成语有“前车之鉴”。由借鉴而明白事理,故又引申为明白。如庄子盗跖:“名利之实,不顺于理,不监于道。”成玄英疏:“监,明也。”总之,词义引申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语言现象,要弄清楚某个词的词义引申,掌握它的词义系统,并不是很容易的事,它需要我们结合历史演变、思维发展和大量的语言事实进行综合研究,才有可能得出比较符合客观事实的词义演变规律。词义系统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除了本义和引申义之外,还有假借义。假借义是与本义和引申义都不相干的意义,比如“蚤”字的早晨义、“辟”的躲避义等都是假借义。古汉语通论(五)汉字的构造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

43、,文字的形体和意义有密切的关系,分析字形有助于了解字义,因此我们学习古代汉语需要了解一些文字学的知识,需要知道汉字的构造。关于汉字的构造,传统有“六书”的说法。“六书”理论是最传统的、影响最深远的一种关于汉字结构的学说。应该指出,“六书”并不是古人预定的造字原则,而是后人根据汉字的实际情况,加以客观分析得出来的结论。“六书”一词,最早见于战国时期的周礼。汉代班固、郑众、许慎三家皆有“六书”之说,名称、顺序均有所不同。但三家之说,却同出一源,都是来自古文学家刘歆的七略。三家“六书”之说中,许慎之说后出转精,备受重视。后人讲“六书”时,名称及定义大多采纳许慎之说,顺序则依班固之说,所谓“名称以许为

44、优,次第以班为胜”。因此“六书”的名称和顺序应该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六书说”给分析汉字结构提供了理论依据,在长期的汉字研究和教学中得到充分重视和应用,它对于中国文字学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其功不可抹。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六书说”在为中国文字学提供丰富的理论支撑的同时,其本身的不足和粗疏也逐渐暴露了出来。首先,“六书说”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书与转注、假借二书不处在同一层面上,不是并列的关系。班固说六书是“造字之法”是许多人不同意的,尽管转注和假借可能促使新字的产生。“六书”前四书和后二书在逻辑分类上的不一致,促使学者对之进行新的解释,导致了“四体二用说”的产生。以现

45、在的眼光来看,“四体二用”说本身并不是没有问题,比如把转注和假借简单地归结为用字之法,就有其偏颇之处,但此说确实弥补了“六书说”前四书和后二书在逻辑分类上的不一致,就这一点而言,段玉裁的话也并非过誉。对于“六书”,除了“四体二用”的分类外,我们还可对前四书作进一步的分类:一类是没有表音成分的纯粹表意字,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另一类是有表音成分的形声字。“六书”释例(请注意结合教材观点和内容,从页开始)许慎说文解字叙:“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诎”通“屈”。“诘诎”即弯曲。许慎定义的大意是说,按照物体的轮廓,用弯曲的线条把它画出来,就是象形字。简单说,象形字就是“依样画葫芦”

46、,其特点就是“随物赋形”。如日字写作,月字写作。这就是象形字。象形字源于图画,但又不同于图画。原始社会的图画原只是帮助记忆而不是表达概念,更没有固定的读音。唐兰先生说:“文字本于图画,最初的文字是可以读出来的图画,但图画却不一定能读。”(中国文字学,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9月新1版,第62页)这句话说明了文字和图画的联系和区别。文字起源于图画,但图画并不等于文字。所谓“可以读出来的图画”,是指这种图画已经具有固定的读音,和语言中的词挂上了钩,也就是说,它成为记录语言的符号了,这时,图画才转化为文字。这就是图画和文字的主要区别。(参看教材第162页)古人造象形字,很善于抓住对象特点,寥寥几笔,

47、形神俱现。“日”“月”本都可作圆形,但“日”字作圆形,“月”字作月牙形,一是为了互相区别,二也正是抓住了对象的主要特征,因为“月有阴晴圆阙”,而阙是经常的状态。又如“燕”字甲骨文作,燕子之剪刀似的尾巴,轻盈的体态,均跃然纸上。此外如“犬”之翘尾、羊之俯角、象之长鼻、虎之斑纹利齿、鱼之鳞片等等都是以特征来表现对象的。 象形的对象大多是人们生活中熟悉的、有形可象的物体。唐兰先生在古文字学导论中把象形字分为三大类: 一象身,属于人身的形,如“子”、“女”、“耳”、“目”等; 二象物,是自然界一切生物和非生物的形,如“山”、“川”、“犬”、“豕”等; 三象工,是人类智慧的产物,如“衣”、“门”、“舟”

48、、“车”等。 如果从取象的角度来对象形字进行分类,大致可分为: 1.仰视 如“日”、“月”、“云”、“雨”等; 2.俯视 如“田”、“川”、“井”、“舟”等; 3.正视 如“山”、“木”、“口”、“自”(鼻)等; 4.侧视 如“人”、“女”、“鸟”、“象”等。 从象形字的字形结构的单纯与复合的特点去分类,可以分为“纯体象形”和“复体象形”两类: 纯体象形如:“子”、“人”、“目”、“马”等; 复体象形如:“眉”字,上象眉毛之形,下象眼睛之形,“目”是用来衬托眉毛的。“果”字,上象果实之形,下象树木之形,“木”是用来衬托果实的。 象形字的数量虽然不多,但象形字在汉字体系中的作用是很重要的。它所记

49、录的大多是语言中的基本词汇,它是构成指事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基础,因此,“六书”中象形是最基本的原则,象形字是我们研究汉字结构的出发点。 由于汉字形体的不断演变,现在的所谓象形字其实只是徒有其名。在商周古文字里,象形字个个宛然如绘,与图画差不多。到了小篆阶段,由于仍然用圆转的笔画,象形字的象形意味仍多少保留着。经过隶变,圆转的笔画变成了方折的笔画,象形的意味大大丧失,象形字就成了不象形的象形字了。因此我们分析象形字一定要用古文字材料,最好能追溯到最原始的写法。下面我们按照象身、象物、象工的分类,举一些象形字的例子,所用字形或用甲骨文,或用金文,或用小篆,以能说明问题为准。(略)肆 指事字 许慎

50、说文解字叙:“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甲骨文“上”作、,“下”作、。长线表示水平线。短线在上者,表示位置在上,故为“上”;短线在下者,表示位置在下,故为“下”。由于这种“上”、“下”的写法容易与数目字“二”相混,春秋时“上”、“下”开始异化为、。小篆写作、。 指事字的特点是用抽象符号指出字义,因而指事字是符号性很强的抽象汉字。由于太抽象,指事字的数量并不多。关于指事字,一般分为两类: (一) 纯符号的指事字(符号指事) 即用不代表任何具体事物的抽象线条组成文字,除上举“上”、“下”外,最典型的例子就数一、二、三等数目字了。此外还有如: (二) 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增加指事符号的指事

51、字(因形指事) 这类指事字是以象形字为基础,通过增加指事符号而形成。如: 亦()为“腋”的本字。在象大人之形的“大”的基础上增加两点,表示人的腋窝之所在。 刃()在象形字“刀”的基础上增加一个指事符号表示刀锋之所在。 本()说文木部:“木下曰本,从木,一在其下。”本义是树根。木下的一点或一横表示树根之所在。后来“根”和“本”构成一个同义复合词,意指“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等意思。伍 会意字 许慎说文解字叙:“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比”本身就是一个会意字,意为“并”,“类”指字类,“合”指会合,“谊”同“义”,“指撝”即“指挥”,意为指向。所谓会意,是指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

52、构字符号(即形符或意符)合并在一起,并把它们的字义会合起来,出现一个新义的指向,记录一个新词。从这里可以看出,会意字有两个特点: 1.会意字是合体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组成的,这些字独立出来都是独体字,都可自由运用。这是会意字和象形字、指事字的区别。 2.会意字的字义是组成偏旁的意义的会合,记录一个新词。这个条件可以把会意字和重复的象形字区别开来。如“淼”是“渺”的本字,会意,而“沝”只是“水”的重复,是“水”的异体,不记录新词。(参见杨五铭文字学,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10月第1版,第69页)按:“沝”是记录方言词“水”的字,说文沝部:“沝,二水也。阙。”集韵在上声旨韵,之诔切,“闽人

53、谓水曰沝”。今福州话“水”读tsui,与“之诔切”相符。(参见陈泽平福州方言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2月第1版,第99页) 会意字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1.从会意字产生的时间先后来分,可以分为比形会意和比意会意。比形会意是通过构字偏旁的形象来会意的,比意会意是通过构字偏旁独立成字时的字义来会意的。如“启”甲骨文作,用“又(手)”开“户”,是比形会意。“歪”,以“不”“正”二字之文字意义来会意,是比意会意。一般来说,比形会意产生的时间比较早,晚出的会意字一般都是比意会意。 2.从构成会意字之偏旁的相同与否来分类,可分为同体会意和异体会意。如“林”是同体会意,“相”是异体会意。同体会意

54、亦称“同文会意”,异体会意亦称“异文会意”。从数量上说,同体会意要比异体会意要少。 会意字的数量较之象形、指事要多得多。因为会意这种造字法可以济象形、指事之不足,一些比较复杂的动作、抽象的名词如“爨”、“寒”等也都可以通过会意的方法来造字。下面我们以第二种分类的角度来举一些会意字的例子。陆 形声字(上)一、形声字的定义和特点 许慎说文解字叙:“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段玉裁注:“事兼指事之事,象形之物,言物亦事也。名即古曰名今曰字之名。譬者,谕也,谕者,告也。以事为名,谓半义也;取譬相成,谓半声也。江河之字,以水为名,譬其声如工、可,因取工、可成其名。”用通俗的话来说,形声字就

55、是由形符和声符构成的合体字,其形符是用与这个字所代表的词的意义相同或相类的字符来充当,其声符是用与这个字所代表的词的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符来充当。比如“江”、“河”是水一类的事物,所以用“水”作它们的形符;“江”、“河”的读音如“工”、“可”,所以就用“工”、“可”作它们的声符。当然这里的读音指的是造字时代的读音。“江”在上古属见母东部,“工”在上古也属见母东部,二者同音,故“工”可作“江”的声符(闽方言保留古音,“江”、“工”二者在闽方言中至今尚为同音字,可帮助我们验证之)。“河”在上古属匣母歌部,“可”在上古属溪母歌部,二者音近,故“可”作“河”的声符。由于形声字的声符与字音相同或相近,所以

56、形声字又叫“谐声字”。 由上可见,形声字的特点是: 1它是合体字,这一点与会意字相同,与象形字、指事字相异。 2它由形符和声符构成,形符表示意义类别,声符表示读音。有形符,说明形声字不单纯是表音字;有声符,说明形声字具有表音的优越性,这是象形字、指事字和会意字都没有的,是形声字的独特之处。 二、形声字的优点 形声字的特点决定了形声字的优点。形声字的优点可以通过比较看出来。首先,我们把形声字与象形字、指事字和会意字进行比较,可以看出,象形字、指事字和会意字都没有表音符号,形声字则有表音的声符,这使得字形与它所代表的词在读音上能够联系起来,不仅见形而知义,而且见形而知音,大大缩小了字形与它所代表的词在读音上的矛盾,这说明汉字在记录汉语时已经走上了音义兼表的路子。也就是说,形声字与象形字、指事字和会意字相比较,形声字具有表音的优越性。这是它的第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