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_第1页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_第2页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_第3页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_第4页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基础巩固1将地理环境中有机界与无机界联系起来的是()A.地质作用B.水循环C.岩石圈物质循环D.生物循环解析:生物循环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地迁移运动,能量不断地流动、转化,从而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答案:D读图,完成第23题。2此图可以简单看作是“地理环境中的碳循环”。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象正确的是()A.动物绿色植物氧气二氧化碳B.动物绿色植物二氧化碳氧气C.绿色植物动物二氧化碳氧气D.绿色植物动物氧气二氧化碳3此图可以说明()人类活动可以改变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中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2、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整体A.B.C.D.解析:第2题,由题图可知,可以转化为泥炭、煤等,应为绿色植物,故为氧气,为二氧化碳。第3题,人类活动如大量使用矿物燃料、毁林等,会使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植树造林可以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答案:2.A3.D4某地区植被退化或丧失、土壤物质和地表水流失、岩石溶蚀与侵蚀、基岩裸露、土地生产力退化。这一地表过程是()A.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沟壑地区的环境演化过程B.石灰岩地区受强烈风力侵蚀作用产生的自然演化过程C.石灰岩地区在自然和人类活动作用下的综合演化过程D.黄土高原由于地下水的过度开采而造成的人为演化过程解析:石灰岩广布地区流水作

3、用强烈,易发生岩石溶蚀;地表崎岖,地形坡度大,易发生水土流失,导致基岩裸露,土地生产能力退化,植被退化,进而导致侵蚀进一步加强,而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会加剧这一过程,形成恶性循环。答案:C读右侧漫画把云留住,完成第56题。5与该漫画主题最贴切的环境问题是()A.土地盐碱化B.大气污染C.森林破坏D.温室效应6此图体现了区域地理环境的()A.整体性B.差异性C.开放性D.同一性解析:图示为荒漠景观,主要是人类破坏植被,引起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要素发生改变形成的,反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答案:5.C6.A7藏羚羊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现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可可西里地区。它的繁殖率变化不明显,但存活率却

4、变化显著。在无人类干扰时,藏羚羊的数量虽有波动,但基本稳定。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在无人类干扰时,一定范围内藏羚羊的数量是基本稳定的,试分析其稳定的原因。(2)藏羚羊的数量波动,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功能。答案:(1)当自然环境条件优越时,藏羚羊的存活率会上升、数量增加,之后对环境的影响较大,可能会导致其退化,在退化后的较差环境条件下,藏羚羊的存活率会下降,导致其数量减少,从而使环境得以恢复,生物的数量基本稳定。(2)平衡能力提升地理环境中各事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某事象发生变化就会给其他事象带来影响,甚至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读图,完成第12题。1图中所示的中心事象“甲”可能是()A.人口数量增大

5、B.气候变化C.森林破坏D.围湖造田2该图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A.综合性B.区域性C.整体性D.差异性解析:第1题,森林是大自然的总调度室,一旦遭到破坏会造成诸多环境问题,如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水旱灾害增多、温室效应增强等,故甲是森林破坏。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一种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的变化,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答案:1.C2.C1986年,中国邮政发行“中国民居”特种邮票一套,邮票上的这些民居建筑除了反映各地风俗外,还反映了当地地理环境的重要特征。读图,完成第34题。3关于图中邮票上的民居判断正确的是()A.内蒙古民居陕北民居云南民居B.云南民居陕北民居内蒙古民居C.陕

6、北民居云南民居内蒙古民居D.陕北民居内蒙古民居云南民居4三地民居的特点反映了所在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下面关于三地民居与其所在地区气候特点对应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A.温差较大,降水季节分配均匀B.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C.终年高温多雨D.湿热的气候解析:第3题,为陕北窑洞,为云南傣族竹楼,为蒙古包。第4题,陕北地区温差大,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匀,且缺少建材,窑洞冬暖夏凉,适宜居住。云南傣族聚居的西双版纳地区,气候湿热,而竹楼排水、透气性较好。内蒙古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年温差大,降水较少。答案:3.C4.D古代诗歌或名言中往往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地理知识。据此完成第56题。5“落红不是无情物,

7、化作春泥更护花”的诗句,反映了生态系统的()A.物质循环关系B.能量流动关系C.生态金字塔关系D.食物链关系6“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反映的主要物质循环是()A.大气环流B.水循环C.生物循环D.岩石圈物质循环解析:第5题,诗句反映的是植物(花)通过微生物的分解回到土壤中,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肥力的过程,体现了物质循环关系。第6题,诗句反映了河水东流入海,再通过蒸发、水汽输送、降水等环节回到陆地上的水循环过程。答案:5.A6.B几千万年前,恐龙称霸全球,但不知什么原因,恐龙突然灭绝。一种学说认为,是小行星撞击地球所致,另一种学说认为,是地球的气候发生剧变所致。据此完成第78题。7关于促使恐

8、龙生存环境变得更加恶劣的原因最准确的说法是()A.气候变化B.植物变化C.水的变化D.各自然要素都发生了变化8恐龙灭绝后,地球上其他动物得以生存和繁衍下来,这主要得益于自然地理环境的()A.平衡功能B.生产功能C.分解功能D.光合作用解析:由恐龙时代到恐龙灭绝,说明这期间地理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地理环境是由众多地理要素构成的,因而可以推断中生代后期使环境恶化的不仅仅是气候或植物等单个要素,而应是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自然要素都发生了明显变化。地理环境的新功能表现为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在无人类干扰时,生态系统得以持续和动态发展,这反映了地理环境具有平衡功能。答案:7.D8.A早第三纪,中国副热带

9、地区气候干燥,形成沿纬向分布的红色碎屑岩系。 由于印度洋板块向北的漂移与挤压,青藏高原隆起,改变了区域大气环流格局。读图,完成第910题。早第三纪红色碎屑岩系分布示意图9西北地区在早第三纪所处的温度带是()A.温带B.热带C.寒带D.亚热带10青藏高原隆起后,下列区域的气候变化正确的是()A.柴达木盆地变冷、变湿B.四川盆地变暖、变干C.青藏高原以东地区变冷、变湿D.塔里木盆地变冷、变干解析:结合题干和图示材料可知,西北地区在早第三纪所处的温度带是亚热带。将图示副热带气候区与现在各地区气候进行对比可知,青藏高原隆起后,青藏高原以东地区变得暖湿,以北地区变冷、变干。答案:9.D10.D澳大利亚东

10、侧分布着大片的生物礁大堡礁。据此完成第1112题。11这类岩石按成因来分,属于()A.石灰岩B.变质岩C.沉积岩D.岩浆岩12近年来,这些生物礁的缔造者珊瑚虫在大量死亡,据研究,这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及全球气温升高有关,这说明了地理环境具有()A.整体性B.地域差异性C.独特性D.表现复杂性解析:正确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一表现进行分析即可。第11题,大堡礁是由珊瑚虫遗体堆积而成的,属于沉积岩。第12题,自然环境具有整体性,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气候的变化会导致生存环境的变化,最后导致珊瑚虫的死亡。答案:11.C12.A读下面“某外流湖自然消亡过程

11、示意图”,完成第1314题。13该湖泊自然消亡的原因,据图可以确定的是()A.地壳上升B.水源减少C.气候变干D.物质沉积14湖泊消亡引起了湖区自然景观的变化,这反映了自然环境的()A.整体性B.差异性C.稳定性D.脆弱性解析:第13题,图中显示沉积物成层堆积导致湖泊面积缩小直至消失。第14题,湖泊消亡导致当地的小气候及植被、动物等自然景观发生变化,体现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答案:13.D14.A人类活动会导致某些自然要素的变化,进而带动其他要素的变化,其中水是比较容易受人类干扰的自然要素。据此完成第1516题。15读图,判断方框 、 相应内容的排序正确的是()土壤水增多库区蒸发量增大蒸腾加强植

12、被覆盖率增大A.B.C.D.16阿斯旺大坝修建之后,其河口地带产生的负面影响有()土壤肥力下降产生土壤盐渍化洪涝灾害加剧渔业产量下降三角洲面积扩大A.B.C.D.解析:第15题,修建水库后,土壤水因地表水下渗增加而增多,植被覆盖率也随之增大,库区蒸发以及植物蒸腾加强,又使库区周围的降水增多。第16题,阿斯旺大坝修建后,拦截大量泥沙,调蓄洪峰,使洪涝灾害减轻,但河口地带及下游两岸泥沙淤积减少,土壤肥力下降,渔业减产;海水入侵,使土壤盐渍化加重,海岸线后退,三角洲面积减小。答案:15.C16.D17下图示意中国东部某区域。阅读材料,完成下题。1991年和2019年R河三角洲经济区各类用地比重(%)

13、年份水田旱地林地草地园地城镇陆地水域滩涂未利用地199148.0814. 4718.72 0.340.219.657.960.350.22201941.879.8917.270.040.0323.916.350.630.01据表归纳R河三角洲经济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特点,并指出该变化对自然地理环境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解析:比较材料中的数据可以看出,该地城镇用地明显增多,滩涂面积也略有增加,其他用地均减少。该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会导致该地生态调节功能降低、生物多样性减少、水质恶化、城市热岛效应增强,生态环境趋于恶化。答案:特点:城镇用地比重明显增大,滩涂比重略有增加;其他各类用地比重减小。不利影响:水资源减少,水质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城市“热岛效应”增强;生态调节功能减弱。18读右侧“我国某区域图”,完成下列各题。(1)图中A地有我国面积最大的沼泽,对于防洪、净化水质、调节气候、维持生物多样性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试从地形、气候、河流、土地四个方面分析在这里形成我国最大沼泽的原因。(2)图中B处为(山脉),这里有我国目前最大的森林生态系统,简述B地的森林在环境中具有哪些重要作用。(3)B地区森林面积减少,会对地理环境带来怎样的影响?解析:图中A为三江平原,地势低洼、气温低,多条河流汇集,洼地积水形成沼泽。沼泽成因需结合地形,从水循环的角度,分析河流汇入、水分蒸发、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