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四单元主题阅读:多元文化 -- 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_第1页
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四单元主题阅读:多元文化 -- 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_第2页
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四单元主题阅读:多元文化 -- 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_第3页
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四单元主题阅读:多元文化 -- 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_第4页
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四单元主题阅读:多元文化 -- 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四单元主题阅读:多元文化 - 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历史上普遍恒久的特征,主要指人类文化在表现形式上的丰富多样,如文化内容上的差异、文化地域上的特色等。多样性是世界文化拥有魅力的前提,无论是世界还是一个国家,只有保持文化的多样性,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才真正富有意义。然而,全球化使文化多样性面临严重威胁,加剧了不同文化系统之间的紧张。文化发展的实际情形常常是处于强势文化一方对弱势文化采取了“文化霸权”或“文化殖民”政策,试图将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强加于对方的境况。由此导致的文化冲突就在所难免,英国史学家汤因比曾经用“挑战与

2、应战”来指称这种文化互动模式。今天,许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经常在“文化普遍性”与“文化个性”之间纠结。在人类全球化发展的今天,守护文化多样性,是关涉人类文化发展未来的大问题。那么,如何致力于文化多样性的形成与发展呢? 首先,要注意把握文化个性同普遍性、民族性之间的合理张力。人类的现代化实践推进了全球文化的交流和沟通,但不可能完全取消文化生产和消费的本土性,因为人类需要结构的差异性和理想欲求的丰富性,只能由文化的多样性来表达和满足。文化的恒常价值常常是渗透于文化多样性之中的,因此我们必须以文化多样性来抵抗、纠正、平衡单一的资本与市场逻辑,不能让现代化、工业化以及物质的增长取代文化的进步、精神的

3、富有。唯其如此,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理想才可能真正实现。 其次,在今天文化多样性背景下,不同文化之间需要培养宽容精神。宽容性原则是文化一体化时代不同文化间理解与沟通的基本准则,它意味着我们要以一种包容的、不抱偏见的心态来看待与自己相异的文化。尤其是不要看到别人的文明与自己的文明有不同,就感到不顺眼,就要千方百计去改造、去同化,甚至企图以自己的文明取而代之。唯有宽容,才有文化的繁荣与人类的进步。那种把他者文化视为异端,只将本位文化定于一尊的时代必将终结,人类未来将在宽容的心态下体认各种文化的生动性内涵。 再次,在不同文化主体之间,要倡导有创建的交流、理解与对话。这种文化理解是一个双向承认的过程:

4、首先是接触“他者”文化来认识“自身”文化,然后是了解“自身”文化来理解“他者”文化。前者是自觉、内省,后者则是宽容礼让、平等开放。我们提倡在平等基础上的对话,就意味着承认“他者”文化的合理性、存在价值,通过平等对话来借鉴、吸收有益于自己文化的因素,实现自身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今天的中国,已进入与世界深度互动阶段。我们坚持各国间的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坚持不同文明之间的兼容并蓄,在不同文化主体之间,要倡导有创建的交流、理解与对话。中国作为正在走近世界舞台中心的国家,意味着要对世界和平与发展肩负起更大的责任,对人类文明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积极推动和谐世界的建构。 (摘编自邹广文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

5、哲学思考)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内容差异、地域特色等带来文化表现形式上的不同,造成了不同文化之间剧烈的冲突。 B.保持文化的多样性,让世界文化具有魅力,对人类文化发展的未来有着重要意义。 C.强势文化具有鲜明的文化个性,以其独特的文化价值观推动了弱势文化的发展。 D.现代化、工业化必然带来物质的增长和文化的进步,缓和了不同文化间的冲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阐述了文化多样性形成的意义。 B.文章立足于文化多样性的背景,倡导不同文化之间应相互宽容,加强理解与对话。 C.文章通过深入分析

6、,论证了当前背景下注重文化普遍性不利于守护文化个性。 D.文章以大量篇幅论述文化多样性的形成、维护,表明了着眼于未来的文化多样性的立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不同文化之间交流与对话的深入开展,弱势文化将会越来越处于劣势,最终被强势文化吞噬。 B.发展中国家应当在保持自我文化个性的基础上吸收发达国家的文化营养,丰富并发展本国文化。 C.“自身”文化与“他者”文化之间开展对话和借鉴,有利于促进双方文化的共同发展,有利于推动世界文化的进步。 D.不断加深对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差异性的认知,进一步理解“他者”文化的合理性,对丰富“自身”文化有益处。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

7、完成49题。 惠特曼注访问记 埃德蒙.戈斯 在早年和中年的岁月里,惠特曼默默无闻,门前冷落。年老以后,倒是有些朝拜者相当频繁地带着香袋和手杖,设法前来表示崇拜。有关他在这些场合的仪表谈吐的几种报道已经发表过了,如果我再来添上一篇,我的理由想必是,下面记叙的这次访问不是抱着礼俗性的态度进行的。据我所知,其他一切采访惠特曼的报道都出自追随者的手笔,他们纷纷怀着敬仰和倾倒的态度来到圣地,而我的这篇献辞只能是献辞是格外真诚的。 1884年的冬天,我在波士顿,意外接到惠特曼寄来的一封便笺,要我在离开美国之前去见他一面。我最初的反应是谢绝他的邀请,但出于好奇心和礼貌,就回信说我会去。我提到以上这些,只是想

8、突出这位老人特有的魔力,那不是对一个追随者,而是对一个倔强固执的无信仰者的魔力。 1885年1月3日清晨我渡过了宽阔的特拉华河。在一个简陋而看上去无人落户的村庄,我被送上了岸,那种阴森可怕是只有隆冬季节的美国小镇才会显现出来的典型丑陋。无人可以问路,正打算回去时,我发现自己就在米克尔大街328号的门口,一块小铜牌上刻着“沃.惠特曼”。我敲着这个冷清的二层楼经济公寓的大门,一个神色忧愁的女人开了门;还没等我开口,只见一个高大的身影正摇摇晃晃地走下楼来,随之传来欢快的声音:“是我的朋友吗?”一下子,我也不知是由于什么磁性般的魅力,所有拘泥小节的文人矜持都荡然消失了,只有一种心满意足的感觉。 在楼梯

9、上寒暄了一番后,主人拄着拐杖带着我走进一楼的起居室。那是一个大房间,擦得干干净净的地板上没有铺地毯,一张小床架,屋子中间有个带通烟管的圆形小火炉,一把椅子这就是全部的家具。四面墙壁和火炉上方糊着的墙纸,已经有色斑和一块块污渍了,就像在工人棚户里看到的那样。房里没有挂画,只有满是杂物的木栓和架子。到处放着大大小小的箱子,一堆堆东西,山一般高的报纸东一堆,西一垛;整个房间,还有老人本人,都是再干净不过的了,干净得仿佛尘垢永远都不会再落上去。特别是惠特曼,穿的是一身粗灰呢的套服,衬衣领口拉开着,灰发和白花花的胡须飘飘荡荡的,仿佛是为了清洁当真漂白过的;全身上下沙白得一尘不染,有如一张松木台子因反复擦

10、洗而变旧了。 惠特曼在一张椅子里坐了下来,安详地微笑着。我理清了一个箱子上的报纸,坐在他的对面。他的谈话像他的作品一样,散发着原始的力量,毫无交谈中常见的修饰或刺激。他提到他的贫困,这是显而易见的,还有半身不遂,它们成了压垮他的两大重负;他似乎对两者都习以为常了,几乎不在意。我记得当时我想挪动一下箱子,因为阳光已从不挂窗帘的大窗户倾泻进来;惠特曼便说到有人曾答应送他窗帘,但他对此并不热心,他觉得窗帘会“挡住阳光”。而阳光和空气正是他所要的一切;一个冬季他都是耐心地坐在那儿,等待夏日的空气和阳光,原来一到夏季,他又可以一瘸一拐地走出去,全身沉浸在他熟悉的“坎登市僻静处”的一条浅溪里晒晒太阳。 惠

11、特曼宽敞的双人房里空空荡荡的,只有两件物品透出些许艺术气氛。一件是北美印第安人的花布制品,它激发了他的灵感。另一件是幅画像:一叶扁舟上有位相貌堂堂的青年,荡着双桨。我问他这幅画像的由来,他谈了几件值得一提的事情。他首先说明这是他的一位挚友,来自加拿大的职业桨手,著名的运动员。接着他又说,这些人是他最喜欢的人,在露天活动的运动员;他们是最朴素、最亲切的人,生活在阳光和空气中,非得学会保持身体干净、精神抖擞;还说他的心灵偏向这些人,而他们也莫名其妙地为他所吸引,因此就在他人生最低潮时,在世人狠狠谩骂耻笑他的时候,正是这些春风得意的体操运动员或赛跑运动员,这些幸运的人看中了他,待他很友好。“眼下呢,

12、”他接着说,“我只等待春天到来,拄着我的家伙瘸瘸拐拐走进树林,那时我可以成天坐在一班干活的伐木工人边上,我就十分开心,因为他们生活的点点滴滴和砍下来的木材香味混合起来了,它进入我的血液,我再也不觉得又老又病了。”我记得这些都是他的原话,在我和他度过的悠长且又愉快的那一天中,这些话比他所谈到的其他一切更加打动我。 谈话结束,他用那沉静的音调说了声:“再会,我的朋友!”我走出公寓,再一次站在沉闷荒凉的米克尔大街上,这时我的内心充满了对这位神采奕奕的老人的仰慕之情。 一个无信仰者就这样前去会见了沃尔特.惠特曼,深深地被他吸引,却没有变成追随者。 (有删改) 注惠特曼,美国诗人,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当

13、过木工、教师,代表作有草叶集。 4.第段中,作者感到“心满意足”的原因是什么? 5.第段中对惠特曼起居室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6.说说第段画线句的含意。 7.第段所写的“阳光”对刻画惠特曼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8.第段中惠特曼说他最喜欢那些运动员,对其原因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些人幸运、春风得意,曾与惠特曼荣辱与共。 B.这些人保持着身体和心灵的干净,充满了活力。 C.这些人曾给惠特曼以激励,帮他走出了人生最低潮。 D.这些人朴素亲切,心灵上与惠特曼有契合之处。 9.文章最后一段颇具匠心,联系全文,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进行赏析。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远处的青山 英高尔斯华绥

14、 不仅仅是在这刚刚过去的三月里(但已恍同隔世),在一个充满痛苦的日子德国发动它最后一次总攻后的那个星期天,我还登上过这座青山呢。正是那个阳光和煦的美好天气,南坡上的野茴香浓郁扑鼻,远处的海面一片金黄。我俯身草上,暖着面颊,一边因为那新的恐怖而寻找安慰。这进攻发生于连续四年的战祸之后,益发显得酷烈出奇。 “但愿这一切快些结束吧!”我自言自语道,“那时我就又能到这里来,到一切我熟悉的可爱的地方来,而不致这么伤神揪心,不致随着我的表针的每下嘀嗒,就又有一批生灵惨遭涂炭。啊!但愿我又能难道这事便永无完结了吗?” 现在总算有了完结,于是我又一次登上了这座青山,头顶上沐浴着十二月的阳光,远处的海面一片金黄

15、。这时心头不再感到痉挛,身上也不再有毒气侵袭。和平了!仍然有些难以相信。不过再不用过度紧张地去谛听那永无休止的隆隆炮声,或去观看那倒毙的人们、张裂的伤口与死亡。和平了,真是和平了!战争持续了这么长久,我们不少人似乎已经忘记了1914年8月战争全面爆发之初的那种盛怒与惊愕之感。但是我却没有,而且永远不会。 和平之感在我们思想上正一天天变得愈益真实和愈益与幸福相连。此刻我已能在这座青山之上为自己还能活在这样一个美好的世界而赞美造物。我能在这温暖阳光的覆盖之下安然睡去,而不会醒后又是过去的那种恹恹欲绝。我甚至能心情欢快地去做梦,不致醒后好梦被打破,而且即使做了噩梦,睁开眼睛后也就一切消释。我可以抬头

16、仰望那碧蓝的晴空而不会突然瞥见那里拖曳着一长串狰狞恐怖的幻象,或者人对人所干出的种种伤天害理的惨景。我终于能够一动不动地凝视着晴空,那么澄澈而蔚蓝,而不会时刻受着悲愁的拘牵,或者俯视那光滟的远海,而不致担心波面上会再浮起屠杀的血污。 天空中各种禽鸟的飞翔,海鸥、白嘴鸦以及那些往来徘徊于河边的棕色小东西对于我都是欣慰,它们是那样自由自在,不受拘束。一只画眉正鸣啭在黑莓丛中,那里叶间还晨露未干。轻如蝉翼的新月依然隐浮在天际,远方不时传来熟悉的声籁,而阳光正暖着我的脸颊。这一切都是多么愉快。这里见不到凶猛可怕的苍鹰飞扑而下,把那快乐的小鸟掳去。这里不再有歉疚不安的良心把我从这逸乐之中唤走。到处都是无

17、限欢欣,完美无瑕。这时张目四望,不管你看的是眼前的蜗牛甲壳雕镂刻画得那般精致,恍如童话里小精灵头上的细角,而且角端作蔷薇色,还是俯瞰从此处至海上的一带平芜,它浮游于午后阳光的微笑之下,几乎活了起来。这里没有树篱,一片空旷,但有许多炯炯有神的树木,还有那银白的海鸥,翱翔在色如蘑菇的耕地或青葱翠绿的田野之间;不管你凝视的是这株小小的粉红雏菊,而且慨叹它的生不适时,还是注目那棕红灰褐的满谷林木,上面乳白色的流云低低悬垂,暗影浮动一切都是那么美好,这是只有大自然在一个风和日丽的天气,而且那观赏大自然的人的心情也分外悠闲的时候,才能见得到的。 然而那美与仁爱所在的“青山”距离我们还很遥远。什么时候它会更

18、近一些?人们甚至在我所偃卧的这座青山也打过仗。根据在这里白空与草地上工事的痕迹推断,这里还留宿过士兵。白昼与夜晚的美好、云雀的欢歌、香花与芳草、健美的欢畅、空气的新鲜、星辰的庄严、阳光的和煦,还有那轻歌与曼舞、淳朴的友情,这一切都是人们渴求不厌的,但是我们却偏偏要去追逐那浊流一般的命运。所以战争能永远终止吗 这是四年零四个月以来我再也没有领略过的快乐,现在我躺在草地上,听任思想自由飞翔,那安详如海面上轻轻袭来的和风,那幸福如这座青山上的晴光。 (高健译,有删改) 10.下列关于本文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段中加点的词语“不会”“不致”多次出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忐

19、忑不安,因为并不确定战争是否还会到来。 B.第段中的景物描写从动与静、声与形、高与下、远与近结合的角度,描绘出一派生动祥和的青山美景图,表现了作者细腻的洞察力和对生活由衷的热爱与赞美。 C.作者因为心境、经历发生了变化而对“青山”有不同的感受,有时候“青山”可以抚慰作者心灵的创伤,有时候“青山”又是作者享受这个世界的美好的见证。 D.文章运笔轻灵,语言明净含蓄,感性而细腻,全文浸透着作者深刻的生命体验、丰富的人生感悟和浓浓的人道主义情怀。 11.本文非常突出地运用了对比手法,请具体赏析。 12.结合全文,探究标题“远处的青山”的意蕴。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 一位让人心疼的大师

20、余秋雨 在欧洲,有一位让人心疼的大师,他就是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堂吉诃德的作者。 他的生平,让人连随口讲几句都很不忍心。 他只上过中学,没钱上大学,23岁当兵,第二年在海战中左手残废。他拖着伤残之身仍在军队服役,谁料4年后遭海盗绑架,因交不出赎金而被海盗折磨了整整5年。脱离海盗后开始写作,后因父亡家贫,再次申请到军队工作,任军需官,后又因受人诬陷而入狱。出狱后任税吏,又第二次入狱,出狱后开始写堂吉诃德。但是就在此书出版的那一年,他家门前有人被刺,他因莫名其妙的嫌疑而第三次入狱,后又因女儿的陪嫁问题再一次出庭受审 总之,这位身体残废的文化巨人有很长时间是在海盗窝和监狱中度过的,他的命运实在太坎坷了

21、。 堂吉诃德已经出版,而且引起广泛的轰动。但是,无论是地方官员还是法官,明明知道他的文学才华却不愿凭着一点良知,认真审查他遭受的灾难,给他一点点起码的公平。 当时的西班牙与英国不同,没有让只读过中学的塞万提斯像莎士比亚那样受到一批“大学才子”的审判,审判他的是真的法庭。然而,正是这些真的法庭,使他联想到绑架了他5年之久的海盗,他们也有事没事就审判他。 当海盗的审判与法庭的审判连在一起组成他的人生过程时,他不能不摇头苦笑。 我一时想不出世界上还有哪位作家比塞万提斯承受过更多的苦难。他无法控诉,因为苦难来自不同的方向。因此,塞万提斯开始冶炼苦难。一个作家,如果吞入多少苦难便吐出多少苦难,总不是大本

22、事,而且这在实际上也放纵了苦难,居然让它囫囵出入、毫发无损。塞万提斯恰恰相反,他在无穷无尽的遭遇中摸透苦难的心窍,因此对它既不敬畏也不诅咒,而是凌驾于它的头上,俯视它的来龙去脉,然后再反躬自问。 终于,他的抵达正是另一个人物的出发,那就是骑瘦马、举长矛的堂吉诃德。这是塞万提斯用自身苦难铸造成的,由此证明他已彻底降伏苦难。 堂吉诃德一起步,世界破涕为笑。于是,塞万提斯也就在至高层次上诠释了漫画和寓言。 前一段时间我在马德里看到了塞万提斯的纪念雕像,雕像的下前方便是堂吉诃德的骑马像,后面还跟着桑丘。堂堂一国的首都在市中心以群雕方式来纪念他,而且把这个纪念广场以国名相称,叫作西班牙广场,我看在规格上

23、已超过莎士比亚。这片土地以隆重的骄傲来洗刷以往的无知,可以理解。但遗憾的是,堂吉诃德和桑丘的雕像过于写实,就像是用油画的笔法描摹一幅天才的漫画,成了败笔。德国美学家莱辛在拉奥孔中曾娓娓论述,由史诗转换成雕塑是一种艰难的再创造,可惜西班牙历来缺少莱辛这个等级的理论家。 西班牙广场上的这组雕塑,塞万提斯为白色,堂吉诃德和桑丘为黑色。白色的塞万提斯天天注视着眼前这一对黑粗笨拙的宝贝又会暗笑,就凭你们这副模样怎么还能流浪远方,把苦难流浪成寓言? 塞万提斯晚年看到了别人伪作的堂吉诃德第二卷,于是赶紧又“披挂上阵”,与文化盗贼搏斗,方式就是赶写真的第二卷。在真的第二卷出版的第二年,他因水肿病去世。 说莎士

24、比亚是一个假人,给塞万提斯一本假书,看来异地同理:都想否定他们的真实存在。他们太使周围垂涎,太使周围不安。 直到两百多年后,德国诗人海涅指出:塞万提斯、莎士比亚、歌德成了“三头统治”,在叙事、戏剧、抒情这三类创作里分别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在海涅眼里,只有这“三头统治”,只有这三座高峰。但是歌德出生太晚,并世而立的只有“两头”,同在欧洲,却隔着人海,当时两个国家还对立着。 我前面已经说过,似乎是上帝的安排,戏剧家莎士比亚戏剧性地在自己的生日那天去世,使4月23日成为一个奇怪的日子。谁知还有更奇怪的事情,似乎又是上帝,也只能是上帝,觉得两座高峰不能独遗一座,居然把塞万提斯的去世也安排在同一天!

25、那么,1616年的4月23日,也就变得更加奇怪。 当时,无论是英国的斯特拉福,还是西班牙的马德里,都没有对他们的死亡产生太大的惊讶。人类总是后知后觉,要到很多年之后,才会感受到一种文化上的山崩地裂,但那已经是余震。真正的坍塌发生时,街市寻常,行人匆匆,风轻云淡,春意盎然。 (有删改) 1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堂堂一国的首都在市中心以群雕的方式纪念塞万提斯,说明西班牙人一直很看重塞万提斯。 B.西班牙广场上白色的塞万提斯注视着眼前这一对黑粗笨拙的宝贝暗笑,作者提及此处,主要目的是讽刺雕刻家技艺的拙劣。 C.文章几次提及莎士比亚,说明了塞万提斯同莎士比亚一样具有

26、传奇性和伟大的成就,而他的成功的背后却付出了比莎士比亚更多的辛酸。 D.本文通过对塞万提斯一生经历的概述,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其不幸遭遇的同情,表达了对不重视文化大师塞万提斯的愤怒之情。 14.本文标题为“一位让人心疼的大师”,请简要概括塞万提斯在哪些方面让人心疼? 15.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1)终于,他的抵达正是另一个人物的出发,那就是骑瘦马、举长矛的堂吉诃德。 (2)于是,塞万提斯也就在至高层次上诠释了漫画和寓言。 16.结合全文,概括塞万提斯被后人敬仰的原因。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 鼠疫(节选)注 法加缪 报纸在老鼠事件上喋喋不休,对死人的事却只字不提。原因是老鼠死在

27、大街上,而人却死在他们自己的房间里。报纸只管街上的事。不过省政府和市政府已开始考虑这个问题了。但只要每个大夫掌握的病例不超过三两个,便没有人想到要行动。其实,如果有谁想到把那些数字加一加就好了,因为加起来的数字是触目惊心的。仅仅几天工夫,致死病例已在成倍增加,而在那些关心此怪病的人眼里,很明显,那是真正的瘟疫。里厄的一位年龄比他大得多的同行卡斯特尔正好选在这个时刻前来看望他。 “您自然知道那是什么,里厄?”他说。 “我在等化验结果。” “我可明白,用不着化验分析。大约二十年前我在巴黎也见过几例这样的病,只不过当时谁也不敢说出它的名字罢了。舆论,很神圣嘛:它说不要惊慌,千万不要惊慌。好了,里厄,

28、您和我一样清楚这是什么病。” 里厄在思忖。他从诊室的窗口眺望着远处俯瞰海湾的悬崖。天空虽然还呈蔚蓝色,但亮丽的色彩已经随着午后的逐渐消逝而暗淡下来。 “是的,卡斯特尔,”里厄说,“这难以置信。但这很像是鼠疫。” 卡斯特尔老大夫起身朝门口走去。他说: “你知道人家会怎样回答我们:鼠疫在温带国家已经绝迹多年了。” “绝迹,绝迹意味着什么?”里厄回答时耸耸肩。 “是啊,别忘了:大约二十年前,巴黎还发生过呢!” “好吧,但愿这次不比当年严重。不过这真难以置信。” 适才第一次说出了“鼠疫”这个词。故事讲到这里,我们暂且把贝尔纳.里厄留在窗前,让笔者对大夫心里的犹豫和惊异做些解释。天灾人祸本是常见之事。然

29、而当灾祸落在大家头上时,谁都难以相信那会是灾祸。人世间经历过多少鼠疫和战争,两者的次数不分轩轾,然而无论面对鼠疫还是面对战争,人们都同样措手不及。里厄大夫与我们的同胞一样措手不及,因此我们必须理解他为什么会焦虑不安而同时又充满信心。一场战争爆发时,人们说:“这仗打不长,因为那太愚蠢了。”他们不相信天灾。天灾怎能和人相比!因此大家想,这灾祸不是现实,它只是一场噩梦,很快就会过去。他们继续做买卖、准备旅行、发表议论。他们如何能想到会有鼠疫来毁掉他们的前程、取消他们的出行、阻止他们的议论?他们自以为无拘无束,但只要大难临头,谁都不可能无拘无束。 里厄大夫在凭窗眺望这座尚未起变化的城市时,面对所谓“前

30、景堪忧”的鼠疫,他几乎感觉不出在他心里已产生了轻微的沮丧之情。他竭力回想着自己对此病所知道的一切。一些数字在他脑海里浮现出来,他想,在历史上大约发生过三十次大规模的鼠疫,大约造成一亿人死亡。但死一亿人算什么?人只有在打过仗后才知道死人是怎么回事。既然人在死亡时只有被别人看见才受重视,分散在历史长河中的一亿尸体无非想象中的一缕青烟而已 大夫不耐烦了。他这是在听任自己遐想,不应该这样。几个病例算不得瘟疫,采取一些预防措施就行了。不过必须抓住已知的情况不放:昏迷、虚脱、眼睛发红、口腔肮脏、头疼、淋巴结炎、极度口渴、谵语、身上出现斑点、体内有撕裂般的疼痛,而出现这一切之后这一切之后,里厄大夫想起了一句话,这句话正好成了他在手册里列举症状后写下的结束语:“脉搏变得极为细弱,稍一动弹就骤然死亡。”是的,那一切症状之后,病人危在旦夕,而四成有三成的病人这是准确数字都按捺不住去做这个难以觉察的动作,加速他们的死亡。 大夫仍在凭窗眺望。窗玻璃那面,天高云淡,春意盎然;这面却还能听见“鼠疫”这个词在屋里回荡。这个词不仅有科学赋予的内涵,而且有一长串非同寻常的图景,这些图景与这个灰黄色的城市很不协调:瘟疫肆虐的雅典连鸟儿都弃它而飞;中国的许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