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天水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学段考试语文试题人教版高二_第1页
甘肃省天水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学段考试语文试题人教版高二_第2页
甘肃省天水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学段考试语文试题人教版高二_第3页
甘肃省天水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学段考试语文试题人教版高二_第4页
甘肃省天水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学段考试语文试题人教版高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甘肃省天水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学段考试语文试题 人教版高二 天水一中高二级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学段考试 语文试卷 (满分:100分时间:12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1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诗书礼乐到钟鼎彝器,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素来为国人所津津乐道。然而一到谈及传统建筑,多数人不是一脸茫然,便是心怀遗憾。保存下来的古建筑本就不多,往往还被岁月剥去了光彩,有几分“土里土气”,相形之下,欧洲古建筑遍地开花,如风光片里古堡的坚固伟岸、教堂的华丽炫酷,让人如何与之一较高下?此言差矣。

2、 以中西古建筑最显著的对比,即材料上的土木和砖石为例。乍看之下,木质建筑简朴,易朽,扁平,似乎很难与巍峨高耸的石头教堂一争高下。有人把这归咎于古人的技术不行,或材料短缺。但事实上,中华大地并不缺石材,古代冶金技术世界领先,石料开采加工的器具也更先进。同时,老祖宗们并非完全不用石料修筑,譬如陵墓,在他们看来,才是该用石头堆砌的。而从秦汉陵墓的空间布局、工程结构之精妙来看,早在那个时代,我们的砖石建筑就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 因此,对于砖石建筑,古人“非不能也,乃不为也”。就像中国传统绘画对散点透视情有独钟一个样,形式和质料上的偏好,其实是一种文化选择。 追根溯源,审美偏好的出发点,还取决于人与

3、环境的相处方式。欧洲建筑多以石砌,呈竖向耸立之势,以求“飞升天国”的不朽。而中国建筑的外部形态,基本是横平舒展,寄寓着华夏先民对土地的依恋。在中国古人心中,石头冰冷坚硬,缺乏生气,太过疏离自然,至于寻常起居,则一定要置身于“生生之气”的土木之中,以求“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 中西建筑在文化体系中的“地位”也不尽相同。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法国作家雨果就曾说过,“建筑是石头的史书”,一切艺术门类都须为建筑服务,绘画之,雕刻之,咏叹之,摹写之,以图将其打造为“高大上”的永恒纪念碑。而古老的东方中国就不这么看了:文字才是千古之承载,不朽之盛事。相比于文字上的“理想主义”,中国人在对待建筑上体

4、现出了充分的“实用主义”态度。 两千多年前,孔老夫子就曾说过:“君子不器。”重道轻器,由是成为中国人精神上的一抹浓重的底色。在传统文化里,精神远比物质更受尊崇。国人向来不求物质之长存,即便建筑,也和世间万物一样都有新陈代谢、自然生灭。儒家倡导“卑宫室”,往往把“大兴土木”等同于“劳民伤财”,更抑制了对建筑规模的奢华追求。 纵观世界历史,宗教信仰对于建筑技术的进步、人力物力的投入都至关重要。一座哥特式大教堂的建造往往耗时百年,这样的不计人力物力的投入,只能是为神而非人服务的。中国则不然,“敬鬼神而远之”。老百姓追求的是现世的幸福,土木之事也以现世为重。连佛教传入中国后,也变得越来越世俗化:寺庙布

5、局从以佛塔为中心渐渐演变为以殿堂为重,似乎暗示着人们更倾向于在现实营造佛国净土;中国的重楼式佛塔,在全世界更是独一无二,比之只能仰望敬畏的高塔,逐层登临更显亲近;到后来竟至“此心即佛”,已无需以建筑或其他物质的渲染来吸引信徒了。 由此观之,中国古建筑的貌不惊人其来有自,完全不必妄自菲薄。传统文化真正的精髓,不正在于精神的包容与意境的博大吗? (节选自周飞亚建筑的“中国脸”与“中国心”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与诗书礼乐、钟鼎彝器相比,中国传统建筑显得黯然失色,土里土气,令人遗憾。 B中国古人对建筑采用的是“实用主义”态度,重视建筑的实用价值而轻观赏价值。 C

6、中国古建筑少用砖石而多用土木材料,体现了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 D西方古建筑是为神服务的,故高大耸立;中国古建筑是为人服务的,故横平舒展。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文章从中华文明说起,顺势提出“中国传统建筑就是不如西方吗”的问题,并当即予以否定。 B文章主要从建筑材料、文化地位、宗教信仰等方面将中西古建筑进行对比,以揭示两者差异。 C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由表及里地进行分析论证,从而大大增强了说服力。 D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材料翔实,有力地论证了中国传统建筑优于西方古建筑这一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

7、分) A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但是在中国,文字才是文化的载体,建筑只不过是物质器用。 B中西方古建筑在形式和质料上的差异,看似审美偏好,实为文化选择,这是由自然环境决定的。 C中国传统文化重精神轻物质的理念,儒家“卑宫室”的观念,影响到古建筑的规模与华丽程度。 D佛教传入中国后变得越来越世俗化,从这个事实中可见百姓追求现世幸福,建筑也以现世为重。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五九【注】 老舍 张丙,瘦得象剥了皮的小树,差不多每天晚上来喝茶。他的脸上似乎没有什么东西;只有一对深而很黑的眼睛,显出他并不是因为瘦弱而完全没有精力。当喝下第三碗茶

8、之后,这对黑眼开始发光;嘴唇,象小孩要哭的时候,开始颤动。他要发议论了。 他的议论,不是有系统的;他遇到什么事便谈什么,加以批评。但无论谈什么事,他的批评总结束在“中国人是无望的,我刚说的这件事又是个好证据”。说完,他自动的斟上一碗茶,一气喝完;闭上眼,不再说了,显出:“不必辩论,中国人是无望的。无论怎说!”这一晚,电灯非常的暗。张丙来了,看了看屋里,看了看电灯,点了点头,坐下,似乎是心里说:“中国人是无望的,看这个灯;电灯公司” 第三碗茶喝过,我笑着说:“老张,什么新闻?” 出我意料之外,他笑了笑他向来是不轻易发笑的。“打架来着。”他说。 “谁?你?”我问。 “我!”他看着茶碗,不再说了。

9、等了足有五分钟,他自动的开始:“假如你看见一个壮小伙子,利用他身体气力的越,打一个七八岁的小孩,你怎办?” “过去劝解,我看,是第一步。” “设若过去劝,他自然是停止住打,而嘟囔着骂话走开;那小孩子是白挨一顿打!你想,过去劝解是有意义的吗?”他的眼睛发光了,看看我的脸。 “我自然说他一顿,叫他明白他不应当欺侮小孩子,那不体面。” “是的,不体面;假如他懂得什么体面,他还不那样做呢!” “那末,你以为应当立刻叫他受惩罚,路见不平那一套?”我知道他最厌恶武侠小说,而故意逗他。果然不出我所料,他说:“别说七侠五义!我不要做什么武侠,我只是不能瞪着眼看一个小孩挨打;那叫我的灵魂全发了火!更不能叫打人的

10、占了全胜去!我过去,一声没出,打了他个嘴巴!” “但是,”我问:“你打了他,他一定还手,你岂是他的对手?”我很关心这一点,因为张丙是那样瘦弱的人。“那自然我也想到了。这种人,善于利用筋肉欺侮人的,遇到自家皮肉上挨了打,他会登时去用手遮护那里,在那一刻,他只觉得疼,而忘了动作。及至他看明白了你,他还是不敢动手,因为他向来利用筋肉的优越欺人,及至他自己挨了打,他必定想想那个打他的,一定是有些来历;因为他自己打人的时候是看清了有无操必胜之券而后开打的。” 他不言语了,我看得出,他心中正在难受难受,他打了人家一下,不用提他的理由充足与否。 “他打人,人也打他,对这等人正是妥当的办法;人类是无望的,你常

11、这么说。”我打算招他笑一下。 他没笑,只轻轻摇了摇头,说:“这是今天早晨的事。下午四五点钟的时候,我又遇见他了。” “他要动手了?”我问,很不放心的。 “动手打我一顿,倒没有什么!叫我,叫我我应当怎样说?伤心的是:今天下午我遇见他的时候,他正拉着两个十来岁的外国小孩儿;他分明是给一家外国人作仆人的。他拉着那两个外国小孩,赶过我来,告诉他们,低声下气的央告他们:踢他!踢他!然后向我说:你!你敢打我?洋人也不打我呀!然后又向那两个小孩说:踢!踢他!看他敢惹洋人不敢!”他停顿了一会儿,忽然的问我:“今天是什么日子?” “五九!”我不知道,为什么我的泪流下来了。 “噢!”张丙立起来说:“怪不得街上那么

12、多的打倒帝国主义的标语呢!” 他好象忘了说那句:“中国人没希望,”也没喝那碗茶,便走了。 【注】这篇小说是老舍为“五九”国耻日而写的,发表于1931年10月齐大月刊。“五九”即1915年5月19日,就是在这一天,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了“二十一条”卖国条约,激起全国人民的反日运动,人们把5月9日定为国耻纪念日。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小说以“五九”为题,不同于现代小说以人物、事件、物象等为题的惯常用法,标题的陌生化既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又引发了读者对小说主题的思考。 B.张丙“只有一对深而很黑的眼睛”,表明他对国人国事并未失去热情。“这对黑眼开

13、始发光;嘴唇,像小孩要哭的时候,开始颤动”,表明他内心的愤恨、不平和痛苦。 C.小说中的“我”是一个线索人物,与张丙十分熟悉,起到了组织情节的作用,而“我”没有表现出自己的思想倾向和个人情感。 D.小说取材于市民的日常生活,不仅表现了市民阶层的喜怒哀乐,而且将笔触延伸到对民族精神的挖掘和对民族命运的思考。 5.小说中说“出我意料之外”,小说中张丙有哪些“出我意料之外”的言行?以此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4分) 6.小说的主体部分通过人物的对话来推进,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4分) 二、古诗文阅读(2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

14、9题。 杨继宗,字承芳,阳城人。天顺初进士,授刑部主事。成化初,用王翱荐,擢嘉兴知府。以一仆自随,署斋萧然。性刚廉孤峭,人莫敢犯。而时时集父老问疾苦,为祛除之。大兴社学。民间子弟八岁不就学者,罚其父兄。遇学官以宾礼。师儒竞劝,文教大兴。御史孔儒清军,里老多挞死。继宗榜曰:“御史杖人至死者,诣府报名。”儒怒。继宗入见曰:“为治有体。公但剔奸弊,劝惩官吏。若比户稽核,则有司事,非宪体也。”儒不能难,而心甚衔之。濒行,突入府署,发箧视之,敝衣数袭而已,儒惭而去。中官过者,继宗遗以菱芡、历书。中官索钱,继宗即发牒取库金,曰:“金具在,与我印券。”中官咋舌不敢受。入觐,汪直欲见之,不可。宪宗问直:“朝觐

15、官孰廉?”直对曰:“天下不爱钱者,惟杨继宗一人耳。”九载秩满,超迁浙江按察使。数与中官张庆忤。庆兄敏在司礼,每于帝前毁继宗。帝曰:“得非不私一钱之杨继宗乎?”敏惶恐,遗书庆曰:“善遇之,上已知其人矣。”闻母丧,立出,止驿亭下,尽籍廨中器物付有司。惟携一仆、书数卷而还。继宗力持风节,而居心慈厚。为浙江按察时,仓官十余人坐缺粮系狱,至鬻子女以偿。继宗欲宽之而无由。一日送月俸至命量之则溢原数较他司亦然因悟仓吏缺粮之由将具实以闻众惧请于继宗愿捐俸代偿由是十人者获释。尝监乡试得二卷,具朝服再拜曰:“二子当大魁天下,吾为朝廷得人贺耳。”及拆卷,王华、李旻也,后果相继为状元。人服其鉴。 (节选自明史.杨继宗

16、传,有删改)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一日送月俸/至命量之/则溢原数/较他司亦然/因悟仓吏缺粮之/由将具实以闻/众惧/请于继宗/愿捐俸代偿/ B.一日/送月俸至/命量之/则溢原数/较他司亦然/因悟仓吏缺粮之由/将具实以闻/众惧/请于继宗/愿捐俸代偿/ C.一日/送月俸至/命量之则溢/原数较他司亦然/因悟仓吏缺粮之由/将具实以闻/众惧请于继宗/愿捐俸代偿/ D.一日/送月俸/至命量之/则溢原数/较他司亦然/因悟仓吏缺粮之由/将具实/以闻众惧/请于继宗/愿捐俸代偿/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进士,科举时代经过殿

17、试考取的人叫进士,明清时,举人经会试及格后亦可称为进士。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进士及第的前三名分别叫状元、榜眼、探花。 B.刑部是封建时代官制六部之一,掌管国家的法律、刑狱等事务,长官为刑部尚书。其他五部为吏部、礼部、兵部、户部、工部。 C.中官,即宦官,通称太监,是古代被阉割后在宫廷内侍奉皇帝及其家族成员的男性官员。宦官本为内廷官,不能干预朝政,但历史上也有宦官专权的事实。 D.乡试是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州府举行的选拔人才的考试,因在秋天的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乡试考中的叫举人。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杨继宗尊师重教,成效突出。任嘉兴知府时,

18、他大力兴办地方学校,要求八岁的孩子都要入学,对学官以礼相待,形成了教师和学者竞相劝勉、文化教育繁荣兴盛的局面。 B.杨继宗为民说话,得罪权贵。御史孔儒清查军队,却把多位里老杖死,杨继宗张贴告示调查此事,惹怒孔儒,杨继宗又当面指责孔儒越职行事,让孔儒非常恼恨。 C.杨继宗为官清廉,抵制腐败。任嘉兴知府时,他的官署和住所很简朴,不爱金钱,宦官路过他那里,向他要钱,他只送了普通物品,要金子则要求对方出示印券,巧妙地拒绝了宦官。 D.杨继宗慧眼识才,很有远见。他监考乡试时,发现两份优秀试卷,非常郑重和高兴地说这两位考生将是天下的一流人才,后来,这两位考生相继考中状元,人们佩服他有眼光。 10.把文中画

19、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濒行,突入府署,发箧视之,敝衣数袭而已,儒惭而去。 (2)数与中官张庆忤。庆兄敏在司礼,每于帝前毁继宗。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6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112题。 题弟侄书堂 杜荀鹤【注】 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注】杜荀鹤:晚唐诗人,曾经历黄巢之乱。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首联先叙侄子虽身处困境却能于世道纷乱之时谨守礼道,勤奋修业。 B颔联上下两句形成对比,以弟侄静心好学、尚礼的行为反衬

20、了战乱中社会的纷扰。 C尾联是对弟侄的慰勉之辞,诗人以长辈的身份直抒胸臆,语重心长地鼓励了弟侄。 D这首诗语言通俗浅近,平易自然,仿佛从诗人心中流出,没有雕琢的痕迹。 12诗歌颈联情景交融,请简析其妙处。(4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2)渔舟唱晚,。雁阵惊寒,。 (3)水击三千里,。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 近年来,外卖已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_的行业,伴随行业的发展壮大,使得“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和关注。无数事实证明,在一个没有规则、监督又缺位的市场环境里,商家的“良心

21、”往往是靠不住的。()。谁来担此重任? 诚然,政府及主管部门_。作为社会秩序的维护者与裁判,及时制定外卖业的运行规则、行业标准、质量要求等迫在眉睫。近年来,外卖业的快速崛起,导致监管法规及游戏规则建设滞后,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管理办法直到今年1月1日起才_,外卖提供者须有实体店和食品经营许可证等规定也才得以明确。此后,相关的法规与监管也还须进一步_。 相较于政府及主管部门的监管,外卖平台无疑更为接近“守门员”的角色。外卖平台虽也是“利益攸关方”,但它并非食品的直接生产制作者,而是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桥梁或牵线人,其麾下成千上万的外卖送餐员更是直接接触食品的运送者,对商家有无实体店、卫生条件等

22、一目了然,因此,作为外卖平台,在整个产业链上,其天生具备监督员的角色定位。 1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司空见惯责无旁贷实施完善 B不可或缺义不容辞实施完备 C司空见惯义不容辞施行完备 D不可或缺责无旁贷施行完善 1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伴随行业的发展壮大,使得“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和受到关注。 B伴随行业的发展壮大,“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和受到关注。 C行业的发展壮大,使得“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和关注。 D伴随行业的发展壮大,“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和关注。 16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

23、当的一项是()(2分) A显然,人们需要给外卖一位尽职尽责的食安“守门员”,与任何餐饮食品领域一样 B显然,任何餐饮食品领域与外卖一样,急需一位尽职尽责的食安“守门员” C显然,外卖与任何餐饮食品领域一样,急需一位尽职尽责的食安“守门员” D显然,不仅任何餐饮食品领域需要监管,而且外卖也需要一位尽职尽责的食安“守门员” 1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与“大将军邓骘奇其才”中“奇”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单于愈益欲降之 B.吾得兄事之 C.且庸人尚羞之 D.宁许以负秦曲 18.下列各句中,加点字不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2分) A.璧有瑕,请指示王 B.未尝有坚明约束者 C.时政事减损

24、D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19.与“未之有也”句式一致的一项是()(2分) A.何以汝为见? B.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C.见犯乃死,重负国 D.求人可使报秦者 20在下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目前,新冠病毒变异毒株德尔塔已经传播至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我国的很多省市也已与德尔塔正面交锋。 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冯子健认为,是它的一个显著特征。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德尔塔病毒和老的病毒株比起来,传播率增加近100。广东省暴发的该病毒引起的新冠肺炎疫情,经研究也提示,该病毒的传染力比以前的流行毒株增加了1倍。 冯子健还表示,德尔塔

25、毒株的传播方式并没有发生变化,其中是最主要的一个方式,打喷嚏、咳嗽甚至说话喷溅出来的呼吸道的飞沫携带病毒,会导致跟他近距离接触的人感染。 疫苗研发专班专家组成员邵一鸣认为,新冠病毒疫苗是第一次在人类使用,所以很多还是在数据积累过程当中。临床数据显示,任何一款疫苗都不是百分之百预防感染的,但是总的判断,。我们国家去年以来采取的防控措施也都是有效的。 四、写作(4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作。(40分) “也许在历届奥运赛场上,中国人的美感从未展现得如此丰富,如此撼动人心。”有网友在评价东京奥运会女子10米跳台冠军全红婵时说,全红婵才是真正的顶流,朝气自信、健康蓬勃、奋斗向上的气质具有

26、无与伦比的吸引力。网友们说,从汗水、泪水和力量碰撞中孕育出来的中国美,治好了时下流行的“外貌焦虑”“年龄焦虑”,让人们多了一份清醒、自信和对审美的再认识。 反观当下,类似“颜值即正义”这类畸形的价值观仍然大行其道,甚至于只要颜值够高,即使犯了罪也有人同情。粉丝对偶像的“无脑式”追捧行为,形成一波又一波的舆论热点,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对于上述现象,你有何看法?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天水一中高二级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学段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 1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

27、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中国传统建筑显得黯然失色,土里土气”错误。原文第一段指的是“保存下来的古建筑”。B.“轻观赏价值”错误,这一说法于文无据。文章第五段只是说中国古人重视建筑实用价值,并没有说“轻观赏价值”。D.“故”强加因果,由文中可知,“为神服务”“高大耸立”都是西方古建筑的特点,“为人服务”“横平舒展”都是中国古建筑的特点,没有因果关系;且“西方古建筑”扩大范围,原文为“一座哥特式大教堂”。 2D【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有力地论证了中国传统建筑优于西方”的说法错误。文章认为,中国传统建筑并非不如西方,两者各有特色。 3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文章内容

28、的能力。B.“这是由自然环境决定的”于文无据。文中只是说“就像中国传统绘画对散点透视情有独钟一个样,形式和质料上的偏好,其实是一种文化选择”,并没有说是“由自然环境决定的”。 4.CC项,“而我没有表现出自己的思想倾向和个人情感”分析有误。小说倒数第三段“我不知道,为什么我的泪流下来了”,“我”是因那个奴颜婢膝的壮小伙子而落泪,是因街上“打倒帝国主义”的标语而感动落泪,这些都表现出了“我”的个人情感和思想倾向。故选C。 5.在“我”问他有什么新闻时,不轻易发笑的他笑了笑,他为自己能教训欺小孩子的壮小伙而自豪,表明他天性善良。他平时“最厌恶武侠小说”“不要什么武侠”,而当他看到壮小伙欺负小孩时能

29、有侠义之举,这凸显了他打抱不平、正义勇敢的形象。他没有说“中国人没希望”,也没有喝那一碗茶,就走了,而平时“中国是无望的”是他批评的结束语,这异乎寻常的言行,既揭示了他敢怒敢言、关心国事的一面,又反映出他从懦弱、沉沦走向觉醒的精神变化。 6.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使小说情节清晰紧凑。生动刻画人物形象。张丙善良、勇敢、正义、从沉沦走向觉醒的市民形象,打小孩的壮小伙卑躬屈膝、欺压同胞的洋奴形象通过“我”与张丙的对话得以凸显。提升读者阅读体验。小说中人物的对话将真实情景再现,让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现场感。点明小说的时代主题。小时结尾点出“五九”,借人物之口表现“铭记历史,勿忘国耻”的主题。 7.B本题考

30、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画波浪线部分主要是叙述事情,要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如“月俸”“之”“原数”“他司”“仓吏”“继宗”等,然后依据语法关系进行排除,“量”是动词,“之”是其宾语,故“之”后应断开,排除C项;“悟”意思是“明白,悟出”,宾语应是“仓吏缺粮之由”,“由”意思是“缘由,原因”,“仓吏缺粮”是“由”的定语,故二者之间不能断开,排除A项;“具实以闻”,“以”相当于“而”,此处表修饰关系,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不能断开,排除D项。 8.D本题考查文化常识。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应有意识地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乡试是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州府举行的选拔人才的考试”有误,明清两代的乡试应是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 9.C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应先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宦官路过他那里,向他要钱,他只送了普通物品”有误,从文中来看,“中官过者,继宗遗以菱芡、历书。中官索钱,继宗即发牒取库金”,意思是“经过嘉兴的太监,杨继宗只拿菱角、芡实和历书送给他们。太监们索要钱财,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