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图表信息的处理策略_第1页
高考生物图表信息的处理策略_第2页
高考生物图表信息的处理策略_第3页
高考生物图表信息的处理策略_第4页
高考生物图表信息的处理策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考生物图表信息的处理策略 安吉高级中学 黄红丽1考试大纲对获取图表信息的能力要求考试大纲“能力要求”第三条明确要求:会鉴别、选择试题给出的相关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能用文字、图表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高考生物试题的信息可以蕴涵在文字中,也可以蕴涵在图表中。因此根据考试大纲的要求,本人认为图表信息获取能力的要求包含两个层次:一是考生对生物学常用图、表所表达的内容和含义有正确的理解,能够鉴别图表给出的相关生物学信息,即考生能正确读取试题图、表的内涵,并依据图表给出的信息进行准确判断、推理;二是考生能用不同方式(文字描述、绘图描述、数据

2、表格描述等)描述生物学现象。2生物学图表在高考中的比例生物学图表以其鲜明的直观性、强烈的系统性、高度的概括性和独特的能力培养和检测功能作用,在高考试卷中已成为热点和亮点题型。见下表0205年全国卷中图(表)题的分数统计。年份生物总分分值占总分比值02 60分610%03 60分2236.7%04 72分4866.7%05 72分1216.7% 从考查层次上看:生物图表题难度基本分布在中档题和难题,是试卷总难度的体现,是高校选拔人才时区分度的关键。 从知识点分布看:生物图表题在各章节知识点中均有,大部分知识点均可以图表题形式考查学生。3生物图表题的特点生物图表题主要有四大特点:新情景:即通过图表

3、创设新情景,提供新材料;重能力:以图表的方式展示生物原理、过程等,对学生综合能力要求高;比分大:约占总分的1/31/2;类型多:图解、坐标、直方图、表格(或设计表格)、绘图及图表综合题等类型。4列举生物图表题的类型和解法41图解题411 概念图 概念图是自04年起生物高考中出现的新题型。概念图一般是由节点和连线组成的一系列概念的结构化表征,概念图中的节点表示某一领域内的各个概念,连线则表示节点概念间内在逻辑联系。这种题型不仅可以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程度,扩大对知识的考查面,而且可以考查学生对该领域知识的有机联系的理解程度。是考查学生的理解和推理能力的一种题型。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炎热的环境皮

4、肤血流量增加皮肤温度升高汗液增多散热皮肤血流量减少皮肤温度下降减少散热战栗产热肾上腺活动增强代谢活动增加皮肤温度下降寒冷环境例题1:试填空完成图中所示的炎热环境、寒冷环境引起人体体温调节的生理机制。图中数字分别表示相应的生理活动。 答案 皮肤温觉感受器兴奋 皮肤血管舒张 汗腺分泌增强 皮肤冷觉感受器兴奋 皮肤血管收缩 骨骼肌不自主收缩 肾上腺素分泌增强说明 本题以人体体温调节的生理机制图解的概念图为背景,考查学生从概念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运用体温调节的知识分析、补充相应的生理活动。从面的高考题可以看出构建概念图的素材完全来源于教材,只不过命题者对相关概念及逻辑联系进行了重组。方法 在高考复

5、习中,要注意引导考生回归课本,帮助学生对概念进行重组,体验生理过程的整体性和联系性。例如,在寒冷条件下机体的体温调节机制: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过程分别在第一册动物激素的调节和选修本介绍,学生缺乏对该过程的整体认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构建概念图使学生体验机体调节的整体性和联系性。(图见PPT)2模式图 模式图是生物局部形态结构的典型展示,是相关生理过程和形态结构的模式、典型,如课本中的动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管壁基层管腔例题2:下图为男性曲细精管横切面模式图,表示由精原细胞(a)生成精子的过程。图中可能含有46条染色体的细胞是( )A细胞aB细胞b C细胞cD细胞d答案 D说明 本题以精原细胞(

6、a)生成精子的过程图解作为信息载体,考查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化。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形成精子的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由46条变为23条。从图中的细胞图像可以看出,细胞a为精原细胞,细胞b为初级精母细胞,两者都含有46条染色体;细胞c为次级精母细胞,在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出现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为46条,细胞d为精子细胞。例题3:图示某同学利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到突触结构,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神经兴奋从A细胞向B细胞传导;神经兴奋从B细胞向A细胞传导; 神经兴奋从B细胞向C细胞传导; 神经兴奋从C细胞向B细胞传导; 突触小泡中含有神经递质A B C D 答案 c说明 本题是依托课本中突触模式结构演

7、化拓展而来,考查学生对突触结构的本质认识及兴奋在突触部位的传递情况。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三部分构成。课本插图中只有两个神经元构成的突触,兴奋从前一个神经元传导至下一个神经元,是依靠前者的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完成的,突触小泡集中的部位是突触前膜,兴奋只能从突触前膜传导至突触后膜。方法 从历届高考试题看,高考卷中出现的这类图与教材的插图有一定的联系,但很少会完全相同。因此在高考复习中应适当对课本中图解进行扩张、改造或选取大学教材中的图解简化处理,变换训练,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的本质,提高学生的判断和推理能力。3系谱图 是生物特有的图形,以方框、圆圈、线段等表示复杂的遗传信息。系谱图图形

8、中蕴含了亲子世代、男女婚配、遗传特点等多层含义,同时标注也是重要的提示。以系谱图为信息载体,考查学生对遗传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数学思维的迁移和概率的运算能力。例题4:(2005·广东卷·41)甲图为人的性染色体简图。X和Y染色体有一部分是同源的(甲图中I片段),该部分基因互为等位:另一部分是非同源的(甲图中的1,2片段),该部分基因不互为等位。请回答:(1)人类的血友病基因位于甲图中的 片段。(2)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过程中,x和Y染色体能通过互换发生基因重组的是甲图中的 片段。(3)某种病的遗传系谱如乙图,则控制该病的基因很可能位于甲图中的 片段。(4)假设控制某个相对性

9、状的基因A(a)位于甲图所示X和Y染色体的I片段,那么这对性状在后代男女个体中表现型的比例一定相同吗?试举一例答案 (1)2;(2);(3)1;(4)不一定。例如母本为XaXa,父本为XaYA ,则后代男性个体为XaYA,全部表现为显性性状;后代女性个体为XaXa,全部表现为隐性性状。说明 本题以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和遗传系谱图为信息背景,考查学生获取新信息能力,及性染色体上基因的传递规律。本题的新信息:X和Y染色体有一部分是同源的(甲图中I片段),该部分基因互为等位。这一信息是对考生已有知识的补充,考生必须有效获取该信息,才能正确解答有关问题。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血友病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

10、体是没有血友病基因,因此血友病基因应该在2片段。减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对应部分可能发生交叉互换,其结果是使染色单体的某一位置的基因与原来相同或等位,因而互换部分也可能发生在片段。观察乙图,提取到的信息为某种病全部表现为男性患者,致病基因很可能位于Y染色体上,并且不患病,这样,致病基因很可能位于1片段。方法将科学有效的判断方法编码成图眼和口诀使学生形成有效的记忆。(图示见PPT)4实物图像 包括史料图片或照片、显微镜下或在其他实验仪器下获得的图像。这些实物图像真实、具体、形象。例题5:图中甲、乙两图为DNA测序仪显示的图像,已知甲显示的碱基顺序为TCGAAT,则乙图显示的碱基顺

11、序为( )甲乙ATCGCAC BACCGTG CATTCAG DTCCGGA答案A C G T甲乙12 3 4 5 6顺序0 B说明 本题以DNA测序仪显示的图像信息载体,侧重考查学生对图像的观察、推理能力。要求学生通过数学思维推理找出规律,获得结论。本题结果获得全部来自图像信息,完全从生物知识上剥离。如图所示,首先对甲图剖析:甲显示的碱基顺序为TCGAAT,T有两个,A有两个,相同的碱基在图中的分布位置应有相同之处。从甲图上看,1与6的横坐标值相同,4、5的碱基横坐标相同,可见1、6是T,4、5是A,进而推出2是C,3是G。将甲和乙对比分析,乙图1横坐标值与图甲碱基A相同,第1位碱基是A;乙

12、图第2、3位碱基横坐标值相同且与图甲C碱基相同,因此第2、3为碱基为C;乙图第4、6位碱基横坐标值与图甲G碱基相同,即第4、6位碱基为G;乙图第5位碱基横坐标值与图甲T碱基相同,即第5位碱基为T,这样推出乙图显示的碱基顺序为ACCGTG,所以答案选B。(二)坐标图 这类试题运用数学语言表述生物学相关事物的状态、关系和过程,考查学生对数学语言(曲线、直方图解)描述的生物学信息的有效获取能力,以及结合已有的生物学知识对坐标图信息的分析、推理能力。1直方图 直方图是建立在数据表格的基础上,把信息进一步转化,使数据直观化的一种题型。例题6:(2001全国卷5)如果一个生态系统有四种生物,并构成一条食物

13、链。 在某一时间分别测得这四种生物(甲、乙、丙、丁)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如右图所示。在一段时间内,如果乙的种群数量增加,则会引起 ( )A甲、丁的种群数量增加,丙的种群数量下降B甲、丙、丁的种群数量均增加C甲、丁的种群数量下降,丙的种群数量增加D甲的种群数量下降,丙、丁的种群数量增加答案 D说明 本题一个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的相互关系为核心,考查考生对食物链、生态系统、种群数量变动等有关基础知识的理解、对柱状图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图得知有机物含量从多到少依次为:丙、甲、乙、丁,根据营养级与有机物含量的关系确定食物链为丙甲乙丁。再依据食物链中生物之间的制约关系逐级推导得出D为正确答案。0N2N

14、4N1N数量7117012例题7:人类正常体细胞中染色体为2N,在同一种器官的组织切片中对100个细胞的染色体数的统计如下图。这种器官可能是A.骨髓 B.肝脏 C.卵巢D.皮肤 答案 C说明 本题以不同细胞染色体数量变化核心,考查学生对柱状图的判读能力和细胞分裂有关基础知识的理解、应用能力。方法 首先看清横纵坐标,理解直方图所代表的量的大小和含义,然后结合生物学原理进行推理;第二找到柱状图中的最值:如最大、最小值,增减(或升降的变化趋势)等;三要分析图示中各数量不同的可能原因,分析横坐标与纵坐标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2坐标曲线 坐标曲线题实质就是借助曲线、折线或直线来分析解释生命活动中某些现象、

15、原理和规律。通常横坐标表示自变量,纵坐标表示因变量。方法一:鉴别横纵坐标,避免思维定势。例题8:下图示某一生物体内有关细胞分裂图解与图像。根据图示下列叙述不正确是 ( )A乙图中细胞可能会发生基因重组 B图1中CD段形成的原因是由于着丝点的分裂C由图乙中细胞分裂方式可判断该生物是雌性动物D丙图细胞的分裂时期与图1的DE段相吻合答案 D说明 本题是DNA变化曲线图和细胞分裂相结合的一道综合图表题。正确解答本题的第一步就是准确识别图1曲线横纵坐标的含义。该题中DNA曲线纵坐标表示每条染色体DNA含量,而考生见得较多的曲线是每个细胞中DNA含量随分裂时期的变化而变化的曲线,考生易形成思维定势,曲解坐

16、标而出错。图1AB段表示DNA复制;BC段表示细胞中每个染色体含有染色单体如有丝分裂的前期、中期,减数分裂的减数第一次分裂各时期及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中期。CD段因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分开,细胞中每个染色体只含有1个DNA,如有丝分裂后期、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后期;DE段可以表示有丝分裂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方法二:关注四点(起点、拐点、交点、终点),把握曲线规律。例题9:图示在光照充足的条件下,温度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速率的影响(1)分析图解可知,在_温度条件下,植物的净光合作用为零。_ _的酶对高温更敏感。(2)绘图说明植物在20-60范围内,植物净光合作用的变化曲线。204060温度(

17、)0净光合速率3856 说明 解答本题时,首先是根据题干的意思,识别曲线蕴含的意义。图中虚线表示在光照充足的条件下,光合作用随温度上升发生的变化找到曲线的起点A,拐点B,终点C如图所示,光合作用曲线变化规律为:环境温度低于8时植物光合作用速率为零;在848范围内,随着温度的上升植物光合作用速率增大,在48达到最大值;当温度高于48,随着温度的升高植物光合作用速率下降,当温度达到58时,植物光合作用为0。再看呼吸作用曲线,找出曲线中的关键点(起点、拐点、终点),再描述其变化规律。呼吸作用速率的变化规律是:1246范围内随着温度的上升植物呼吸作用速率增大在46达到最大值;当温度高于46,随着温度的

18、升高植物呼吸作用速率下降,当温度达到70时,植物呼吸作用为0。植物净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1)问中植物净光合作用为0时的温度就是植物光合作用曲线和呼吸作用曲线的交点对应的温度,从曲线中看出交点处横坐标温度为46。呼吸作用还是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对温度敏感?从两条曲线的变化速度(即曲线的斜率)观察酶的敏感性,如果酶对温度变化敏感,那么反映在曲线上就是曲线变化幅度大,斜率大。所以填光合作用有关的酶。(3)要求考生根据题干中的曲线信息绘出20-60范围内,植物净光合作用的变化曲线。画曲线之前首先要明确什么是净光合作用,净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从图中看两条曲线所夹的线段代表净光合作用值。答

19、案 (1)46 光合作用有关的酶(2)ACB方法三:对比处理,明确主题。例题10:下图表示某有机物加入某种酶后在080的环境中,有机物的分解总量与温度的关系图,依图判断,在080环境中,酶的活性变化曲线(PH适宜)正确的是: BADC 20 40 60 (° C )分解物质的总量 说明比较A-D四个坐标图,不难发现他们的差异:A和C酶有活性的温度范围相同,但最适温度不同A是37左右,B是40,A、C与B、D的差异是酶失活的温度不同,A、C酶在50左右失活,而B、D酶在80失活。可见本题的主题是要求学生从已知曲线中找到两个关键点酶的最适温度和使酶失活的最低温度。从图中曲线分析温度在38

20、左右斜率最大即酶的活性最大,当温度到达50分解物不再增加,说明酶已经失去活性,选择A。04年上海试题中下图中能正确表示胰蛋白酶对底物的分解速度和温度关系的是( C)通过选项对比即可发现本题的关键是找到胰蛋白酶的最适温度。所以答案选C甲播种的种子数乙播种的种子数收获的甲种子数收获的乙种子数方法四:巧借辅线,类比推理。例题11 将甲、乙两种植物混种,若设定 =N, NMM=NNMM=NABbc=M,收获的种子再播下种,连续进行若干代后将M对N作图,有下列几种可能的结果。请回答:NMM=NNMM=NCDdNMM=NPQ甲与乙的竞争中,若甲取胜,可用 图表示甲与乙的竞争中,出现稳定平衡时,可用图 表示

21、,其平衡点为 。答案 B,A,b. 说明 本题选项中提供了一条重要的辅助线:M=N,这条虚线表示两物种的竞争能力相当。在辅线M=N的左上方P区域的任意一点均表示当M>N即甲在竞争中获胜,在辅线M=N的右下方Q区域的任意一点均表示当M<N,既乙在竞争中获胜,如果点落在M=N线上,则表示甲乙在竞争力相等,达到一个平衡点。方法五:定量曲线变换成表格。例题12:现有一瓶混有酵母菌和葡萄糖的培养液,通入不同浓度的氧气时,其产生的酒精和C02的相对量如图所示。问:在氧浓度为a时( )A 酵母菌只进行无氧呼吸 B被分解的葡萄糖中67%用于无氧呼吸C被分解的葡萄糖中约33%用于无氧呼吸 D酵母菌停

22、止无氧呼吸答案B 说明根据各变量关系列一张表,从而使复杂的关系变得井井有条。C6H12O6CO2C2H5OH有氧呼吸/无氧呼吸总计156按顺序先后计算出的数量。(1)由于C2H5OH只来自无氧呼吸,则为6。(2)根据C6H12O62C2H5OH+2CO2,则为6,为3。(3)为15-6=9。(4)根据C6H12O66CO2,则为3/2。因此/=2:1(三)、表格题1数据表格11数据对比 在这类题目中,可以有众多的数据,但大多数只起陪衬作用,而起关键作用的往往只是其中的个别数据,判断这些数据的差异形成的原因就成为分析的要点。这类试题一般用在考查成分的区别,如尿液、原尿、血浆的区别,淋巴、血浆的区

23、别等。只要把握概念间的差异,这类试题是不难解答的。例题13:下表为某人的尿液、原尿和血浆经化验后得到的数据:蛋白质葡萄糖无机盐尿素尿酸A液%微量010750030004B液%8010720030004C液%0012518005请据表回答:表中 液为尿液,依据是 如果C出现蛋白质,表明 ,C中不含葡萄糖的原因 。 尿素由氨基酸经 作用产生的 部分参与形成的。 答案 C,该液无葡萄糖和蛋白质,该液尿素、尿酸、无机盐浓度比A液、B液高肾小球(肾小体);原尿中的葡萄糖全部通过肾小管重吸收回血液。脱氨基;含氮。说明 此题为数据表格题,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数据表格的分析能力,重点考查学生对尿生成三个环节的掌

24、握程度及分析、推理能力。(1)(2)小问考查的是考生对数据的分析、推理。(3)小问重在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表格数据中C有两处为0,尿素和尿酸含量最高,联系尿液形成过程的特点,即可得出C液为尿液,再比较A、B数据两者多数数据相差不大,相差较大的只是蛋白质含量,B中蛋白质很高,A只有微量蛋白,血浆中的蛋白质一般不能透过肾小球,因此A为原尿,B为血浆。方法一是要看清数据的变化规律,二是要注意最值,如最多最少、 “0”慎重分析。三是二个或以上表格要注意比较,获取差异点和共同点。1 2单(多)因子变量数据分析 模式1:单因子变量自变量因变量例题14:下表是胡萝卜在不同含氧情况下从溴化钾溶液中吸

25、收K+的数据。据表回答:氧(%)027122208434吸收K+量12296100102氧从0至208%,K+从1至100,但氧从208增至434%时,K+只增加了2,由此说明。15答案 从0至208%,限制K+的吸收主要因素是能量的供应。从208至434%时,K+载体数量是限制K+的吸收主要因素。说明 观察上表数据可知,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氧含量的增加,吸收K+增多,氧含量是自变量,K+的吸收是因变量。为什么氧气含量的变化会引起K+吸收量的变化呢?氧参与有氧呼吸过程,而呼吸作用又为K+的吸收提供能量,所以能量供应是K+吸收的内因,氧的含量是外因。这样,就找到了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本质联系。氧从0至

26、208%,K+从1至100,说明限制K+的吸收主要是能量的供应,但氧从208增至434%时,K+只增加了2,应与能量无关,可见限制K+的吸收主要因素是K+载体。模式2:多因子变量自变量B自变量A因变量因变量因变量例题15:为了探究植物体呼吸强度的变化规律,研究人员在不同的温度和不同的氧含量下,测定了一定大小的新鲜菠菜叶的二氧化碳释放量(表中为相对数量),其数据如下图所示:CO2O2温度0.1%1.0%3.0%10.0%20.0%40.0%36.23.61.24.45.45.31031.253.75.921.533.632.62046.435.26.438.965.567.23059.821.4

27、8.856.61001024048.217.37.142.474.273.5请据表分析回答:(1)研究人员在对数据进行分析时发现在温度、氧含量依次分别为 的条件下所测数据最可能是错误的。(2)图中数据反映出当氧含量从20%上升到40%时,植物的呼吸强度 ,其原因是 。(3)就图中数据分析,蔬菜长期储藏的最佳环境条件(温度和氧含量)是 。答案 (1)10、1.0%,(2)相对稳定 酶的数量有限(3)3,氧气含量为3.0%。说明 本题考查考生对多因子变量数据的分析处理获取信息的能力。从表格中观察可知:本实验数据有两个自变量氧气的浓度和温度变化,因变量是呼吸作用CO2的释放量。(1)问是观察数据规律

28、,找出不符合规律的错误数据。在温度一定的条件下,随着环境O2浓度CO2的释放量相对值3.0%含氧量的变化根据实验数据绘出曲线变化。从曲线中可知,在温度一定时,当氧浓度低于3.0%,呼吸作用随着氧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当氧浓度高于3.0%,呼吸作用随着氧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当氧浓度超过20.0%,随着氧浓度的增加,呼吸作用基本保持不变。只有在温度为10、氧浓度为1.0%时获得的数据不符合规律(2)问是考查学生对数据综合观察分析能力,如果学生只观察一组数据往往会得出变强或变弱等错误答案,只有观察分析在氧浓度为20%和40%时在不同温度条件下测得所有数据才能得到准确答案。(3)找出数据中的最值。找出CO2

29、释放量最少,呼吸作用最弱时的条件即保存蔬菜的最佳环境。方法 这类试题的数据往往是对照实验结果的记录,其数据一般只是用于描述事物变化的趋势而不需准确计算,在解答试题时,首先要确定自变量与因变量,然后把握因变量随自变量变化的趋势和特点,探索其本质联系。对于多个自变量的数据表格处理方法是先将A自变量固定不变,观察随着B自变量的变化,因变量的变化情况,得出自变量B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然后再以相同的方式找出自变量A与因变量的关系,从而正确解答。2材料表格例题16:(03.江苏卷.33)分别在A、B、C三个研钵中加2克剪碎的新鲜菠菜绿叶,并按下表所示添加试剂,经研磨、过滤得到三种不同颜色的溶液,即:深绿色

30、、黄绿色(或褐色)、几乎无色。(注:“+”表示加;“”表示不加。 ) 处理ABCSiO2(少量)+CaCO3(少量)+95%乙醇(10毫升)+蒸馏水(10毫升)+注:“+”表示加;“”表示不加。试回答:(1)A处理得到的溶液颜色是 ,原因是 。(2)B处理得到的溶液颜色是 ,原因是 。(3)C处理得到的溶液颜色是 ,原因是 。 答案 (1)A 黄绿色,部分叶绿素受到破坏。(2)B 几乎无色,叶绿素不溶于水。(3)C 深绿色,大量叶绿素溶于乙醇中。 说明 对于材料表格关键弄清各种材料的用途、差异。本题中SiO2研磨作用,CaCO3保护叶绿素免受破坏,色素的提取需要有机溶剂,因此乙醇可以溶解色素,而蒸馏水不能溶解色素。CaCO3方法 这类试题用有、无、多、少等词表述不同对象的材料差异。解答此类题目应注重对相应材料进行分类比较,找出代表某一事实的典型特征,从而分析材料差异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四、提高学生图表题解题能力的几种方法1专题复习、构建知识树 知识是能力的土壤,这类高考试题起点高落点低,图表图解题型再复杂,但知识和原理仍落在课本中。教师可以选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