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蛎的室内人工育苗_第1页
牡蛎的室内人工育苗_第2页
牡蛎的室内人工育苗_第3页
牡蛎的室内人工育苗_第4页
牡蛎的室内人工育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学习情境二 固着型贝类-牡蛎养殖技术牡蛎是我国沿海最为常见的一种贝类,俗称蚝(广东、福建)、蛎黄(浙江、江苏)、海蛎子(山东以北沿海)。其软体部中含蛋白质4557、脂肪711、肝糖19一38,此外还含有多种维生素、灰分等,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有“海洋牛奶”之称。其肉可食用,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蛎壳可作贝苗的附着基,是烧制石灰的好原料,也可加工制作钮扣和工艺品等,也是家禽、家畜饲料钙的来源。牡蛎属于软体动物门,瓣鳃纲,异形亚纲,珍珠贝目,牡蛎科。牡蛎的种类繁多,全世界计有一百多种,我国沿海已报道20几种,国内主要养殖种类有:近江牡蛎、褶牡蛎、密鳞牡蛎、大连湾牡蛎、太平洋牡蛎(长牡蛎)。牡蛎为中国

2、“四大养殖贝类”之一,已有2 000多年的养殖历史。早在宋朝就有插竹养殖的记载。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养殖方法不断提高和完善,养殖产量也不断提高。本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养殖总产量一直维持在2.5万 3.0万吨,80年代超过了4万吨,90年代牡蛎养殖总产量直线上升,1995年达37.3万吨。第二节牡蛎的室内人工育苗一、亲贝的选择与蓄养 (一)亲贝的选择用作亲贝的牡蛎应大小整齐,体质健壮,无损伤,无病害。一般褶牡蛎12龄,壳长56厘米;大连湾牡蛎和近江牡蛎 23龄,壳长10厘米以上;太平洋牡蛎23龄,壳长910厘米以上。(二)蓄养方式    亲贝经洗刷,除去污物

3、和附着物后,可入池蓄养,一般采用网笼或活动网箱蓄养,蓄养密度视个体大小而定,一般80100个m3(三)管理内容(1)换水:前期可每天倒池一次,后期采用大换水或流水培育。(2)投饵:每23小时投喂一次,以单胞藻为主,饵料不足时亦可投喂鼠尾藻磨碎液及淀粉、酵母等代用饵料。(3)充气:亲贝培育期间宜采用连续充气,以增加水体中的溶解氧。(4)水温控制:培育前期日升温12,水温达15以上时,日升温0.5 1 。(5)性腺发育观测:定期取样测量肥满度,并镜检精卵发育情况。此外,施加抗菌素抑菌或投放光合细菌,以及水质检测等都是必要的。二、采卵与孵化(一)精卵的获得牡蛎的精卵可以通过自然排放、诱导排放或解剖方

4、法获得。(1)自然排放:让亲贝充分发育成熟,自行排放精卵。当牡蛎的性腺丰满,覆盖整个消化腺,肥满度达到25以上时,基本上具备了自然排放的条件。(2)诱导排放:采用阴干刺激、流水刺激、升温刺激或降低盐度等方法,诱导性腺发育成熟的亲贝集中大量排放精卵,这些诱导方法单独使用或几种结合使用皆可。(3)解剖取卵:用解剖刀从韧带部挑起,割断闭壳肌,去掉右壳,露出软体部,用水滴法检查性别。将卵巢取下,放入 80目网袋中,轻轻搓洗,将卵子洗下后用250目筛绢过滤,去掉大的组织和杂质。自然排放和诱导排放的优点是不杀伤亲贝,卵子成熟较好,但往往精子过多,影响胚胎发育。解剖取卵可以避免精子过多的弊病,但卵子发育同步

5、性较差,可在受精前先将卵子在海水中浸泡一段时间(以1小时左右为宜),以促进卵子进一步成熟,提高卵子的受精率。(二)孵化卵子受精后,在2325条件下,一般经过24小时发育为D形幼虫,这时用350目的筛绢将幼虫选入另池培育。生产上一般在此时统计D幼率作为孵化率,即形幼虫总量孵化率×100% 受精卵总量三、幼虫培育    幼虫培育指从D形幼虫开始到幼虫附着变态为稚贝为止这一阶段。幼虫培育期间管理如下:(一)幼虫密度D形幼虫的密度以815个毫升为宜,随着幼虫的生长,可适当降低密度。(二)换水每日换水23次,每次换水量的水体的1213,换水温差不要超过2,也可采用

6、流水培育 (三)投饵(1)幼虫对饵料要求:个体小(长20微米以下,直径10微米以下),浮游于水中,易被摄食和消化,营养价值高,代谢产物对幼虫无害,繁殖快,易培养。(2)投饵密度:扁藻3 0008 000个毫升,小球藻 10 00020 000个毫升,金藻30 00050 000个毫升。混合饵料优于单一饵料,个体小的优于个体大的,投喂时,坚持“勤投少投”的原则,禁止使用污染和老化的饵料。(四)选优 由于牡蛎幼虫发育的同步性较差,在生产上将大小整齐、游动活泼的优质幼虫选出集中培育是必要的。牡蛎幼虫有上浮习性,并有趋光性,因此可用拖网将中上层的幼虫选入另池培育。也可采用虹吸法,用较大网目的筛绢将个体

7、较大的幼虫选出进行培育。(五)充气与搅动在幼虫培育过程中均可充气,这可增加水中的溶解氧,使饵料和幼虫分布均匀,有利于代谢物质的氧化,无条件充气,可每日搅动45次,一般充气加搅拌为好。(六)倒池与清底由于残饵、死饵及代谢物质的积累,死亡的幼虫、敌害和细菌的大量繁殖,氨态氮大量贮存,严重影响水的质量和幼虫发育,因此在育苗过程中要倒池或清底,倒池采用拖网或过滤方法,每3天左右倒池一次,两次倒池之间用清底器清底。(七)抗生素的利用利用l×l0-62×10-6的土霉素、氯霉素或青霉素能抑菌并提高幼虫的成活率。(八)除害 常见的敌害有海生残沟虫、游扑虫和猛水蚤等,其危害方式主要是争夺饵

8、料,败坏水质,繁殖较快,在种间斗争中占优势。对敌害要以防为主,过滤水要干净,容器要消毒,避免投喂污染的饵料,一旦发现敌害,可以采用大换水或机械过滤将幼虫移入另池培育,也可用0.4×10-6硫酸铜杀灭鞭毛虫、纤毛虫,用1×10-6敌百虫杀灭猛水蚤。(九)水质分析和生物观察水质分析主要测量育苗用水的理化因子,牡蛎幼虫培育过程中,一般要求pH值8.08.4,溶解氧含量高于4.5毫升升,氨态氮含量低于0.1毫克升。生物观测包括饵料密度、幼虫密度、幼虫生长测量、幼虫摄食情况及敌害生物的检查。四、采苗牡蛎幼虫在水中经过一段时间的浮游生活之后,便要固着下来变态成稚贝,此时便可投放采苗器采

9、苗。(一)采苗器种类常用的采苗器有牡蛎壳、扇贝壳、蚶壳、塑料板(盘)、胶胎、瓦片等。采苗器必须处理干净,贝壳要严格除去其上的闭壳肌及附着物,塑料板及竹片等应长时间浸泡洗刷,除去有毒物质;投放之前,应以10×10-6的青霉素处理0.5小时以上。(二)投放时间    由于牡蛎幼虫发育的同步性较差,同批幼虫大小差异显著,所以采苗前应选优一次,将健康、整齐的大个体幼虫集中选入另池采苗,约40的幼虫出现眼点后,即可投放采苗器。(三)投放方法贝壳可串联成串后垂挂于池中,也可平铺于池底或放入扇贝笼中采苗,一般投放量为5000壳/m3,塑料盘(直径30厘米)或板悬挂于采

10、苗池中,一般5060盘m3。(四)采苗密度以0.250.5个稚贝cm2为宜,用贝壳为采苗器时,一般每壳附苗10个即可,为防附苗密度过大,可将密度较大的幼虫分为多池采苗,或者多次采苗,即将采苗器分批投入并及时出池。五、稚贝培育幼虫附着变态后即成为稚贝,这期间要加大投饵量及换水量,以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要,同时,要逐渐降低水温,增加光照,使室内环境逐步与外界自然环境一致,稚贝生长较快,壳长日增长达l00微米以上,一般在室内培育710天即可出池。 六、异地采苗及蛎苗抑制锻炼1.异地采苗异地采苗是指将牡蛎幼虫运往他地进行采苗的方法。最近几年,美国一些孵化场专门从事牡蛎幼虫的培育工作,当幼虫出现眼点以后,

11、售给生产单位进行生产性的采苗,甚至在日本、韩国等地培育眼点幼虫,再运送到美国进行采苗。    眼点幼虫的运输方法如下:将眼点幼虫过滤出来,用筛绢包裹,外放吸水纸保持一定的湿度,置于泡沫塑料箱中,利用双层塑料袋在箱内分置浓盐度低温水(水温一4左右)或冰块,再进行干法运输,也可利用保温箱,使幼虫在低温、高湿度状况下干法运输。    异地采苗可以避免采苗器对采苗池的污染,提高育苗池的利用率,能够充分发挥生产单位的潜力。此外,眼点幼虫的运输简便易行,且成本低廉,是一项很有推广前途的苗种生产方法。2.蛎苗抑制锻炼蛎苗抑制锻炼是根据牡蛎营固着生活并经常露空的生态特点,每天对蛎苗进行一定时间的露空锻炼,使之处于生活最低限度的条件下,抑制其生长,使之成为适应能力强的优质苗种。由于露空锻炼,蛎苗的露空能力增强,有利于长途运输,由于在抑制过程中,蛎苗基本不生长,但生活能力增强,下海养殖后生长速度快,可缩短养殖周期。蛎苗抑制锻炼是日本、美国等国进行太平洋牡蛎苗种育成的一项先进生产措施,目前我国部分地区也开始采取这一措施。抑制的方法是根据海区潮差的大小和露空时间,设置一定高度的栅架,将蛎苗连同贝壳串采苗器一起平铺放在栅架上或堆放在滩涂上,退潮时露空,涨潮时没于海水中。在美国则将贝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