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与海鸥》-集体备课流程_第1页
《老人与海鸥》-集体备课流程_第2页
《老人与海鸥》-集体备课流程_第3页
《老人与海鸥》-集体备课流程_第4页
《老人与海鸥》-集体备课流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7 -老人与海鸥集体备课时间:地点:主持:出席:语文组全体教师记录、整理: 主持人:老师们,大家好!品词句,细体味是我们语文组本期的教研主题。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我们语文学科的特点。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品词析句,想象画面,体会课文中的意蕴呢?今天的集体备课,我们就以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课文老人与海鸥为例,来探讨这个问题。古语有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我想我们今天这个场所应该是一个共同学习提高的场所;一个思想交流的场所;更是一个观念碰撞的场所。在活动之前老师们都进行了精心的备课,现在就请老师们谈谈对本文的认识。傅丹:我收集了老人与海鸥这篇文章的一些资料,现在和大家一起交流一

2、下:老人与海鸥是根据邓启耀先生的寂寞鸥灵改写的。本课讲述了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一位普通的老人(吴庆恒)在翠湖畔偶遇一群北方飞到昆明越冬的红嘴鸥。从此,老人与海鸥结下了不解之缘。十年如一日,风雨无阻地去照顾他的“儿女”。老人去世后,海鸥在老人的遗像前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后又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儿女”,不忍离开自己的“亲人”。读完之后,让我们不得不慨叹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共融,原来是那样美好,如此动人。朱厚霞:这篇课文的结构很清楚,可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通过老人喂海鸥、呼唤海鸥的名字、与海鸥亲切地说话等事例表现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后一部分则通过老人死后,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

3、旋、肃立、鸣叫等悲壮画面,展示了海鸥对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刚才两位老师对教材的理解非常深刻。俗话说,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现在就请各位各抒己见,谈谈你的设计理念。苏赛雄:这篇课文的语言明白晓畅,行文脉络清晰。在整体把握课文的思路,了解大致内容的基础上,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深厚感情,了解作者是如何表达的。教学是结合课后思考题,着力体现编者的意图,紧紧围绕二条互为因果的线索细细地品读,深入地讨论、交流。其一是老人爱海鸥的语段,让学生在老人看似平常的举动和谈吐中,感受老人对海鸥的一片真情不是儿女,胜似儿女。其二是体会老人去世以后,海鸥对老人的情义。扣住一个“情”字,在充分进行文本细读的

4、同时,把朗读的训练穿插期间。使情感在朗读中升华,语言在朗读中内化,思考在朗读中明朗。在琅琅的书声中,在静思默想中,在情感澎湃中,实现语文知识、能力、情感的综合提升。刘婷:教学本课时还要引导学生潜心读书,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把读与思、读与写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后续三篇课文做好学法铺垫和情感的蓄势。蔡敏:我觉得,本课的学习可以采用倒叙法,因果而溯源。课文首先让人震惊的是海鸥的异常之举,当然也是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点所在。因而,深入学习就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刨根问底,顺着文本的情感线索一步步走进文本的内涵。打乱原有的教材顺序不是否定教材,而是创造性地“用教材教“,同时更加清晰地了解教材的叙述方法的深层次意

5、图。在课尾还要由“乱”而“治”,明了作者组织材料的手法之精到,从读学写,受到写作的启迪。曹慧:求解的阅读应当是聚精会神地,有求知若渴的感觉。虽然课前学生已经反复阅读了课文,但是这样打乱文本顺序的学习和课堂情境中情感的波涛,都会给学生一种更加尝试的阅读内驱力,从而,使得读书更加有针对性和思维含金量。当然,这种方式是否可行,还要看两位执教的老师的把握。那么通过本课的教学我们预期达到哪些目标呢? 罗杨梅:新课标理念下的教学目标是一个三维立体的教学目标。我觉得我们在备课时应从“知识与能力的目标”、“学习过程与方法的目标”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这三方面入手。 钟艳:罗老师刚才的看法非常符合新课标

6、的要求,我们的教学目标应该是三维的、立体的,我认为,文章在知识和能力两方面应达到以下目标:在品味描写老人外貌、动作、语言和神态的重点语句中,加深对生字词的理解;强化学生朗读、默读和快速阅读的能力。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思维习惯,注重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引导,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并学习这种写法。张静: 除了刚才钟老师说的知识与能力方面目标外,我认为还应该考虑过程与方法这一维度目标。应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做到观点明确,言之有理。 陈艳:刚才钟老师和张老师是从知识

7、和能力目标、过程和方法目标两个维度来讲的。我认为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要让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切感受海鸥对老人的一片深情;通过创设情境对话、想象空白等来升华老人与海鸥的情感,从而深刻地体会“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有了明确的目标,我们的课堂教学就有了方向,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好教材,朝着这些目标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又有哪些值得注意的呢?钟艳:我认为这篇课文要着重练习以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抓住描写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以及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语句,体会蕴含其中的深厚感情,你们认为呢? 陈艳: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也

8、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是啊,课文展示的就是老人对海鸥那胜似亲人的爱,和海鸥对老人至死不渝的情,如何通过让学生品词句,细体会,达到我们的的预期目标呢?老师们有哪些好的教学设计,一起来分享分享吧!第一部分:老人喂海鸥。第二自然段:在喂海鸥的人群中很容易认出那位老人。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tu)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朋友告诉我,这位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从城郊赶到翠湖,只为了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张静:我们今天的活动主题是“品词句、细体味”。在学习第一部分“老人爱海鸥”时,为了与文中的老人走得更近点,这个句子应该提出来好好品味。“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色

9、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灯片)如果学生能提出来的就最好了。这是一个外貌描写的句子,是我们初识这位老人最好的机会。老师可以在这里先要学生好好读句子,然后再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一位什么样的老人?(学生可能说简朴的老人、也可以说是一个年纪很大了,生活也不富裕的老人)学生说完后,老师引导学生去细细品味当中的词语,尤其是三个“褪色”。学生一定会发现:三个“褪色”除了告诉我们这是一位简朴的老人,他的生活并不富裕之外;塑料袋的褪色,说明用得时间特别久了,老人喂海鸥一定坚持了很长时间等。那么作者刻画的这个身体不好、生活不富裕却坚持喂海鸥的老人形象就“活”起来了。也为后面

10、的学习打好了感情基调。周溪:我这里还有一段资料,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老人生活节俭却对海鸥十分慷慨。被昆明人称为“海鸥老人”的吴庆恒生前孤身一人每月308元的退休工资有一半以上都用来买饼干、面粉和鸡蛋给海鸥吃的,而自己一天只吃两个馒头一碗饭就点咸菜。老人平时几乎舍不得花一分钱坐公交车。往往要到中午12点多才能赶到翠湖,喂一阵海鸥,老人又得赶在3点前步行回西郊昆明化工厂,他背上那个破破烂烂的布包里,装着他沿途捡的、带回家当燃料的煤渣和树枝,还有一瓶用旧饮料瓶装着的茶水。四元五角一斤的饼干,老人毫不吝啬买给海鸥吃,他知道那是海鸥最喜欢的美食;他还经常买来鸡蛋为海鸥制作“鸡蛋饼干”;而他自己,唯一的奢

11、侈品是两毛钱一包的金沙江香烟,连穿得衣服都是自己缝制的粗糙布衣。(灯片)谢晓安:我还认为这一句话很重要,请大家看大屏幕“朋友告诉我,这位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从城郊赶到翠湖,只为了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灯片)在这句话中,“只”字就体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一个“只”字就能看出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赶到翠湖,不是为了观赏风景,也不是为了放松心情,他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为海鸥送吃的,因为他担心冬天海鸥觅食困难,万一饿着怎么办?一个“赶”字更看出他的目标只有一个,他的心中只有海鸥。这两个准确的用词无不深深的表现了老人对海鸥的那份关切与爱。 教学中要求学生找出这句中体现老人关心海鸥的词语,在朗读时应

12、读出老人对海鸥的关切之情,“只”和“赶”应该重度,那么肖老师,您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肖慧明:晓安的意见我完全赞同!在学习第一部分抓住老人喂养海鸥的句子是不可少的,扣住其中的关键词也是必然的,对你刚才提到的这句话的理解是突破老人对海鸥胜似亲人情感最好的注解。我认为这个“赶”尤为重要。因为一个“赶”字,表明老人在和时间追跑,必须抢在相应的时间内。为了“赶”他要跟自身的年龄抢,不管身体出现何种不如意的状态;他还要和天气抢,数十年的不会是天天都风和日丽的。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支撑着?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支撑着?把这个字突破了,难点就解决了。第二自然段:人少的地方,是他喂海鸥的领地。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

13、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退开一步,撮(cu)起嘴向鸥群呼唤。立刻便有一群海鸥应声而来,几下就扫得干干净净。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灯片)曹慧:“老人把”这是老人喂海鸥的一个细节描写,这里老人的动作是很娴熟,与海鸥之间的配合很默契,怎么样让学生体会到这种默契,感受到人鸥的和谐,在教学时是不是可以这样处理:首先让学生画出描写老人与海鸥动作的词,然后灯片出示两组词语:老人 海鸥退、撮、呼唤 应声而来 扫边走边放 起起落落(灯片)进而让学生通过这两组词语想象老人喂海鸥的画面,在通过品析老人喂海鸥的这些动作的词语,抛出这样的问题,老人喂海鸥与

14、其他人有什么不同,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在朗读处理上,可以是教师引读,也可以是男女生分角色读。“扫”也是值得揣摩的,这个字把海鸥吃食的样子写的非常生动传神,不仅让人感受到了海鸥飞翔的美感,更让人体会到了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李宣谕: 这是老人喂海鸥的一个细节描写。从“很小心地”、“退开一步”“撮起嘴”这几个词语中,我们不难体会到老人对待海鸥就像朋友那样亲切、恭敬。“应声而来”则体现了老人与海鸥之间的配合是那么默契、那么和谐!“扫”字把鸥群吃食的样子描绘得生动鲜活。怎样引导学生感悟呢?我是这样设计的,不知是否合适?请大家帮我思考:请同学们读读这个句子,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你是从哪几个词语

15、中体会到的?和小组同学交流交流,谈谈自己的感悟。这样的交流,能够引导学生“潜心会文”,抓住重点词语,用心体会,并能说出自己的个性体验,在碰撞交流中更加深刻地领悟文本的内涵。第三自然段:在海鸥的鸣叫声里,老人抑扬顿挫地唱着什么。侧耳细听,原来是亲昵(n)得变了调的地方话“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熊水平:在体会老人爱海鸥这部分时,我觉得文章第四段“在海鸥的叫声里,老人抑扬顿挫地唱着什么。侧耳细听原来是亲昵得变了调的地方话“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灯片)这里可以品出老人对海鸥的爱。在处理这段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学着老人的样子去呼唤海鸥,体会老人的呼唤声有高有低,有轻有重,读

16、出抑扬顿挫的感觉。体会出人鸟相依,亲如一家。罗杨梅:我觉得这一段文字中有两个词很关键,灯片出示(一个是“抑扬顿挫”一个是“亲昵”),先让学生去找关键词句,然后再引导学生去理解。我们还要引导学生去体会这份亲人间的亲密无间的感情。让学生意识到老人与海鸥之间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那么在教学中,学生如何去体会这样的情感呢?老师和学生可以互换角色,老师可以扮演老人,小孩可以扮“独脚”“老沙”“公主”也来一场亲昵的对话,和着旋律来唱唱只有他们能够听得懂的歌。钟艳:“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多么朴实的名字!然而透过这一个个朴实的名字,我们看到的是老人对海鸥的亲昵,对海鸥的爱。我想,学生在找能

17、表现老人对海鸥就像亲人一样的重点句段的时候,学生一定会找到这段,他们肯定能说出从这些外号里就可以看出老人对海鸥就像亲人一样,这时候我们可以引导出这段话是作者抓住了人物的语言描写来把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落实了教学目标的第二条,并且进行副板书:语言,在这里老师可以进行一个不到位的点拨,老人把海鸥看成自己的什么一样?我认为这段话里的“亲昵”“抑扬顿挫”作为生词新词是需要让学生理解它们的意思的,但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是个关键,品词语不能离开语境生灌硬输,亲昵这个词可以问亲昵是什么意思,怎么让学生读出亲昵的语气呢,可以提这么一个问题:家里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是怎么叫你的?然后让学生学着大人叫你的样子唤唤海鸥,

18、很自然地久真正地把亲昵这个词语的意思理解了,也进行了有效的朗读训练。“抑扬顿挫”这个词语的理解以及朗读的指导可以给学生设置一个情境,随机走到某个学生的面前:“独脚”还在远远的地方玩耍,xx老人,你来大声地呼唤它,“老沙”在老人的身边飞舞,老人陶醉了,惬意地唤了一声,公主最淘气,老人一边跑一边不停地呼唤,这时候老师就可以小结:像这样的呼唤声时高时低,时起时落,时长(时短),其实就是(抑扬顿挫),这时候“抑扬顿挫”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而且也在情境中指导了朗读,再读这段的时候学生们呼唤海鸥的名字的时候肯定会更加亲昵更加抑扬顿挫。在词语的细细品味中,体会到了老人跟海鸥这种亲人般的深情。在这儿,其实我还

19、有一个大胆的想法,这段中提到了老人是在用地方话呼唤海鸥,那么我们能不能为课堂增加点色彩,让我们在感受老人与海鸥这种亲人般的温馨气氛中更添一份乐趣,我认为可以尝试让个别学生用方言唤唤这群海鸥的名字,(李宣瑜插话:那我用长沙话来试一下看)(刘菊花:那这还是不好吧,长沙话太土了)其余同学就读破折号前面的句子,这样应该更能活跃课堂气氛,让老人与海鸥的亲昵更近一层,也让老师与学生的关系更亲昵一层,再一次在体会到这种亲情的基础上进行了特色化的朗读训练。三次的朗读训练的指导,落实了教学目标的第一条中的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深情并能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达出来。第十自然段:谈起海鸥,老人的眼睛立刻生动起来。第十二自

20、然段:老人望着高空盘旋的鸥群,眼睛里带着企盼。陈懿婷:课文中都是用语言、动作、神态来描写老人对海鸥的爱的。其中有两句神态描写的“谈起海鸥,老人的眼睛立刻生动起来”和“老人望着高空盘旋的鸥群,眼睛里带着企盼。”这两句话应该抓住“生动”和“企盼”来体会老人对海鸥的爱。可以让学生体会下,老人的神态是怎样的,或者可以让学生表演下这两种神态。第二部分:海鸥送老人第十五自然段: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群海鸥突然飞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叫声和姿势与平时大不一样,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我们非常惊异,急忙从老人的照片旁退开,为海鸥们让出了一片空地。陈艳:在学习海鸥送老人这部分时,可以结合课后第二题,

21、理解这个“意想不到”。要引导学生抓住“突然飞来”、“翻飞盘旋”、“连声鸣叫”这三个词语来让学生说说哪些地方让你意想不到。可以提问:海鸥的叫声与姿式与平时会有怎样的“大不一样”? “翻飞盘旋”是在干什么呢?“连声鸣叫”是在叫些什么呢? 在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和反复朗读后,再让学生想象:透过这些词语,我们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老师相机总结:海鸥们“翻飞盘旋、连声鸣叫”,老人却始终一动不动,海鸥们终于明白:老人已经永远永远地离他们而去。蒯宇宁:我觉得首先让学生划出描写海鸥动作的词语让学生划完后想象画面。教师提问让学生思考:海鸥看到照片,为什么会突然飞来?为什么翻飞盘旋,连鸣带叫,姿势跟平时不一样

22、?此时此刻,如果你是一只海鸥,你会怎么想?学生谈感受并引导理解:“翻飞盘旋”中表现出海鸥的焦躁不安、心如刀绞,“连声鸣叫”中表现出海鸥的声声呼唤,声声哭泣。引导理解“大不一样”:什么大不一样?平时是怎样的飞?怎样的叫?能否换成“不大一样”?(课件出示句子换个词“不大一样”)进行对比后,指名学生个性化朗读该句:你为什么这么读?谁还有不一样的读法?最后教师做小结,同学们真会读书,一个“大不一样”触动了我们所有人的心,因为它写出了看不到老人的海鸥们此时此刻有多么的着急,多么的焦虑,对老人又是多么地留恋,所以才会导致这“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教师引读句子,学生齐读。蔡敏:读到这一个部分,我想到了一首令

23、人感动的乐曲爱尔兰冥想。每次听到这首乐曲,我都会心潮起伏、感动不已,甚至有一种流泪的冲动。感伤的音乐配上深情的语言,导入到这一部分的学习中去,一下子就奠定了学生进入文本的情感基调。第十六自然段:海鸥们急速扇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过了一会儿,海鸥纷纷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它们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喻水英:在课文的第十六自然段有两句话可以细细体会(出示)这一段文字的教学,我觉得要抓住“急速”、“扇动”、“瞻仰”、“纷纷”、“肃立不动”等词语,通过朗读、想象画面等方式来体会通人性的海鸥们对老人离世的不舍、悲伤。王倩倩:可以问学生,哪些词语

24、让你有想法有话说?联系后面的段落,哪些事情证明了海鸥“最重情义,心细”?让学生从“纷纷”“站成了两行”“肃立不动”“白翼天使”等词语体会海鸥像儿女般为老人“守灵”,动作是那样的一致,像有谁在无声地指挥。海鸥们对老人的尊敬、爱戴,对老人的一片深情,无论谁都会为之动容。傅丹:你概括的很全面,详细。但是我最初读到这一幕时,会怀疑它的真实存在性,海鸥真的会站成两行、肃立不动?这是不是作者的夸张和想象?我想学生也会有同样的疑惑,在教学中可以允许学生提出这样的疑问,并引导他从这句话中找到答案。后半句中的一个“竟”字,就体现了这一幕的真实性。竟:出乎意料,不可思议。这样出乎意料,不可思议的一幕的的确确的发生了;我觉得这句话中“竟”字极为准确地写出了这一真实的景象。更体现了老人与海鸥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情谊。第十七自然段:当我们不得不去收起遗像的时候,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旋(xun)涡(w)中脱出身来。陈艳:在教学第十七自然段的这两句时,可提问海鸥的哪个动作让你意想不到?让学生抓住“扑”字进行感悟,通过换词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