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给我每一次都是新鲜_第1页
你给我每一次都是新鲜_第2页
你给我每一次都是新鲜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你给我每一次都是新鲜“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你有你的铜 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 炬,”一一题记语文老师天天在阅读 , 备课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阅读的成果化。 网络让查找资料如此便捷, 给教师备课带来很大的方便, 但是也有负面的影 响. 。我们独立思考问题的时间少了,在阅读文本之前,经常看他人的言说,重 复他人(教材编撰者、教参)的阅读感受,久而久之,淡忘了自己的独立思考, 丧失了独立解读文本的能力和自我的话语权。 有的老师宣读这种成果的道行越来 越深,课讲的很熟,洋洋洒洒。在一些公开课评课时甚至以出口成章,口若悬河 作为标

2、准评价语文老师的高下,恕不知这里更多的是评价录音和复读的水平而 已。教学中的复制粘贴已使语文教师越来越丧失主体性, 从而消蚀了工作的积极 性创造性,泯灭了我们的热情,这真的不是危言耸听。我们渐渐陷入理想虚无的困境, 对职业深感倦怠乏味, 对整天录音机和传声 筒样的生活无可奈何。看完摩登时代我们含泪微笑,它足以警醒我们自己, 我们不是机器的奴隶, 然而我们的工作却是自觉或不自觉地翻翻看看查查抄抄记 记背背说说开始可能有点新鲜感,但日复一日,谁不会渐生厌倦之感呢?改变这种现状, 只有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 激发主体意识, 时时刻刻不忘创 新。就阅读来说, 创新似不及写作或是教法的改变来得自然和直接,

3、 但也并非痴 人说梦,遥不可及。也许我们需要一点新鲜感。 教师对文本必须保持新鲜感,尤其是对熟悉的文章。我们如果不把前人的、 他人的、甚至是自己以往的对文本的种种解读“搁置”起来,没有第一次接触这 篇文章的陌生和新鲜, 怎可能会不断有新的感悟和独到的见解呢?当然对于教材 中不断输入的“新鲜血液” ,我们不难做到这一点。对于熟悉的课文就难些,因 为多次的阅读反而使我们感觉迟钝, 也会使我们一次次滑入思维定式的泥淖, 使 我们故步自封。 一个语文老师会不断面对这样的考验, 基本上每三年就会交一次 荷塘月色、烛之武退秦师这样的经典篇目。如果懒惰苟且了,你将逐渐深 陷在这泥沼中不能自拔。面对这种状况,

4、请你清空那些前人的、他人的、甚至是 自己以往的对文本的种种解读, 静下心来调动你的想象力、 感知力、 判断力和欣 赏力,回头细细品味原文, 最好把那些抄得工工整整、 漂漂亮亮的备课笔记本束 之高阁,尽量如第一次阅读一样, 对熟悉的文章持有一种新鲜感, 也许这样比较 困难,但是只有这样, 才有可能拨云见日, 甚至能走进一个连你自己都惊讶的崭 新世界。教师阅读文本时保持“新鲜感” ,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接受美学理 论认为,“文本”是作品本身的自在状态, “作品”是被审美主体感知、规定和创 造的文本。作品的意义生成,有待于读者通过阅读活动现实化、具体化。文本的 空白和未定点,有待于读者以开放的

5、动态建构去完成。为此,首先要求我们要善于读出时代精神。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对于 历史的观察和解读都是以当代为坐标和出发点的。 所有文本都具有历史性, 一部 文学史就是文学被读者接受的历史。 摇篮曲在舒伯特的有生之年换不来一顿 最简单的午餐, 现在却成为经久不衰的世界名曲。 司汤达、 卡夫卡也都是生前落 寞,身后才被发现和推重。优秀作品意蕴丰富,往往是超越时代的,是历久弥新 的。王冶秋说阿Q正传“觉得它是一面镜子”,“也许是警报器”,但这是 他读第十几遍才得出的感悟。 春节晚会上, 来自世界各国孔子学院的国际友人同 唱中文歌,许多国家又发现论语 孟子的人文价值,刘心武对红楼梦 中秦可卿身

6、世的解读又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这些都说明我们可以从经典作品中 不断读出新意。其次,教师必须读出个人体验。 不同的人对同一个文本, 具体体验当然是不 同的;就是同一个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知识的拓展,甚至是环境 的不同,对同一个文本的理解也会加深或有所不同。面对钱钟书的围城 , 16 岁时青春活力读出的是感动和焦急, 18 岁情窦初开读出了爱情, 28 岁身为人母 后关切孙柔嘉内心的纠结和委屈, 38 岁当了作家则注意探讨其写作技巧, 48岁 又悟出主人公在围城中或许还有那么一份可以学习的小智慧这恰好说明即 使有多年教学经历的语文教师, 也完全可以从熟悉的文本中读出新意, 读出个性,

7、 读出自我, 并以自己创造性的解散读去启发、 引导学生, 为学生的个性化解读作 出示范。莫泊桑项链中的玛蒂尔德是资产阶级虚荣心的受害者,还是听任摆 布的宿命论者,抑或是通过诚实劳动找到自我的普通又可爱的女性?例如学生学 了课文林黛玉进贾府,对红楼梦中的人物有所了解,按正统的观点,王 熙凤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的典型人物,一般来说,读者对 这个人物是持批判态度的。但是通过王熙凤料理宁国府,我们可以看到她有过人 的管理才能;通过她深得贾母欢心,可以看到她很会与上级领导处理关系; 就拿 逼尤二组吞金自尽来说,放在当今社会,说不定人们还会为她为维护自己合法权 益而使第三者得到可悲下场的

8、聪明拍手叫绝呢。其实对老师来说,“新鲜感”体验还应该贯穿在与编者的对话中。尤其是要 善于因地制宜,因文设题,不必唯课后习题是用。雷雨中的周朴园与鲁侍萍之间的关系是不是用教案上的一两个词就能 总结的。笔者教雷雨,一上课就提出了一个悖论:“有人指出,周朴园并非如 作者所说的坏到了连自己都不认为是坏人的程度。理由有四:一、逼走鲁侍 萍的不是周朴园,而是封建宗法制度、门第观念;二、周朴园3 0年前对鲁侍萍 的行为,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始乱终弃,两人当初确实情意绵绵;三、鲁侍萍 离开周家后,周朴园的许多行为足以证明他多情;四、开除鲁大海实属无奈,何 况他已送给侍萍五千元钱,完全可以使他们母子生活无忧,这说明

9、他本性中有善 良的一面。”这一观点一抛出,立即吸引了全体同学的注意。一些没有细读过课 文的同学连连点头赞同,而预习充分的同学马上提出“抗议”。一时间,“同情派” 和“抗议派”各持己见,互不相让。我一看时机成熟,就要求学生以课文为依据, 分组展开讨论。经过深入研讨,在教师的点拨下,同学们认识到支持上述悖论的 几条“理由”有正有误,但总体上认定周朴园是一个无情无义的反面形象。于是 “同情派”恍然大悟,“抗议派”也领会得更全面了。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悖论 的涵盖面大,对学生多方查找参与辩驳的例证、多角度展开争鸣极为有利。另外, 我还安排过多次课堂辩论,如“害死祥林嫂的凶手究竟是谁”、“我看别里科夫”、 “说毛遂之短”等等。只要教师阅读时尽量把所谓的轻车熟路化为似曾相识,把自己熟知的解读暂 时“搁置”起来,就会较少因简单重复而带来的烦躁疲乏等负面效应,会使文章 日读日新,课常讲常新,每每可以收到不小的惊喜。当然,在保持陌生感进行阅读的过程中,要高度警惕把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变 成任意解读,变成任何理解都有道理的倾向。因为阅读教学中的经典文章,大多是人类思想的精华部分,对它们的阅读学习,很多时候就是经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