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防治研究_第1页
小麦赤霉病防治研究_第2页
小麦赤霉病防治研究_第3页
小麦赤霉病防治研究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小麦赤霉病防治研究郭苏(云南.蒙自,红河学院;661100)摘要:从小麦赤霉病发生规律,症状方面研究赤霉病的病原,侵染循环规律。并通过查阅有关文献了解我国乃至全世界对小麦赤霉病的检测研究进展。关键词:小麦赤霉病 检测 研究小麦赤霉病别名麦穗枯、烂麦头、红麦头,是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小麦赤霉病在全世界普遍发生,主要分布于潮湿和半潮湿区域,尤其气候湿润多雨的温带地区受害严重。从幼苗到抽穗都可受害,主要引起苗枯、茎基腐、秆腐和穗腐,其中为害最严重的是穗腐。主要引起苗枯、穗腐、茎基腐、秆腐和穗腐,从幼苗到抽穗都可受害。其中影响最严重是穗腐。苗腐是由种子带菌或土壤中病残体侵染所致。先是芽变褐,然后根冠随

2、之腐烂,轻者病苗黄瘦,重者死亡,枯死苗湿度大时产生粉红色霉状物。一主要症状赤霉病病穗在籽粒灌浆期到乳熟期出现明显症状。初期病小穗颖片基部出现褐色水浸状病斑,逐渐扩展到整个小穗 ,病小穗退绿发黄。个别小穗、小花发病后,迅速向其他小花、小穗扩展 ,使病小穗数不断增多。另外 ,穗颈、穗轴或小穗轴也变褐腐烂,致使病变部位以上的小穗全部枯黄。受害的小穗不结实,或病粒皱缩干秕。天气潮湿时,颖片合缝处和小穗上产生粉红色霉层,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座和分生孢子。霉状物被雨水或露水分散后,显露出黑褐色的病斑。发病后期若多雨高湿,病小穗基部和颖片上聚生蓝黑色的小颗粒 ,为病原菌的子囊壳。有时枯死的穗部滋生腐生真菌,产

3、生黑色霉层。发病较轻时,仅部分麦穗感病 ;严重发病时,几乎全田麦穗变色枯腐。病穗所结出的籽粒皱缩,表面呈变污白色或紫红色【1】。二小麦赤霉病发生规律2.1发病原因:随着秸杆还田大面积的推广 ,耕作方式 的改变 ,地 面表层残留秸秆 、加之冬种作物小麦栽培 、秸秆外露 。带菌秸秆为小麦生长后期赤霉病发生提供 了大量菌源 。我省大部稻麦两作区,病菌除在病残体上越夏外 ,还在水稻 、玉米 、棉花等多种作物病残体中营腐生生活越冬。翌年在这些病残体上形成的子囊壳是主要侵染源2。子囊孢子成熟正值小麦扬花期。借气流 、风雨传播 ,溅落在花器凋萎的花药上萌发 ,先营腐生生活 ,然后浸染小穗 ,几天后产生大量粉

4、红色霉层 。在开花至盛花期侵染率最高。 2.2发生特点:不同成熟期小麦发生程度差异大据定案调查发现 ,迟熟小麦发病显著重于早熟小麦【2】。宁国 、宣州等地病穗率早熟小麦一般为 380,迟熟小麦一 般达 2O以上 。品 种间发病程度差异大白麦最易感病 ,其次为镇麦 、畅麦系列 ,宁麦系列发病偏轻于其它品种 ,其中扬麦系列发病较 重品种主要有扬辐麦二号 、扬麦l3 、扬麦1 5等 。据郎溪等地定案调查 ,扬麦系列品种平均病穗率为 4 ,最高达9,平均病情指数为 11,最高为25 ;宁麦系列品种平均病穗率为2,最高为4,平均病指为0 5 ,最高为 l ;白麦病穗率一般达50以上【3】。山区重于平畈区

5、绩溪 、宁国等山区县市发生显著偏重于宣州 、郎溪等平畈区县 定案调查山区县市平均病穗率达l3-3,平畈区县为89。142平畈区内各行政区间也存在差异在小麦主产区中 ,宣州发生最重 ,定案调查平均病穗率 、病指分别为190、95 分别是去年同期的885倍 、122倍 ;郎溪次之 ,平均病穗率 、病指分别为64 、40 ,分别比去年高 2774 、6712;广德发生最轻 ,平均病穗率 、病指分别为 15、05 。 三小麦赤霉病技术研究:不同研究方法对小麦赤霉病研究的成果,例如:不同药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的研究,还有不同地点小麦赤霉病发生规律的研究,以及不同处理方法小麦赤霉病发生状况等。3.1不

6、同药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25甲维·茚虫威水分散粒剂防治水稻纵卷叶螟最佳适期为 1 龄幼虫高峰期,随着虫龄的增加 ,用药效果将 明显下降。但在错失防治适期情况下 ,及时用甲维 ·茚虫威补治 ,对纵卷叶高龄幼虫也具有较好 的防效D-61。在纵卷叶螟中等以上发生年份 ,25甲维 ·茚虫威水分散粒剂防治水稻纵卷叶螟的适宜用药量以 150m z 为好 ;同时,提倡早晚用药 ,避开中午喷药 ;并且用足水量 ,均 匀周到施药 ,确保防治效果。药后 14 d 调查时发现 ,2 龄高峰 的纵卷叶螟幼虫有相当一部分低龄幼虫(12 龄 )直接进入上期 已造成束叶中取食危害 ,幼虫

7、触药机会减少 ,可能是导致新束叶数减少 、杀虫效果下降的原因【4】。3.2不同杀菌剂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效果:研究表明:25氰烯菌酯 SC 、42咪鲜 ·甲硫灵 W P 和 25多 ·酮 W P 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较好,用药适期为小麦齐穗扬花期,最佳用药量分别为 25氰烯菌酯 SC 1 500 m Lhm 2、42咪鲜 ·甲硫灵 W P 1 200 glm 和 25多 ·酮 W Pl 80 0 gh m 2, 最终防治效果均在 85以上【5】。4 小麦赤霉病的防治要点: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严重影响着广大农民的生产生活,通过科学家的研究对小麦赤霉病有了很大的了

8、解,但是对彻底控制小麦赤霉病还有很大的距离,以下的这些防治要点是通过大量实验研究得到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小麦赤霉病。4.1.选用抗病品种 。这是控制赤霉病危害最经济、环保和有效的措施【6】。目前 ,各地 已培育 出许多抗赤霉病的 良种,可因地制宜选用。4.2.药剂防治。对于小麦赤霉病的防治重点是在扬花期预防穗腐发生 在始花期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g兑水隔57d防治一次若遇到闷热和多雨天气,可隔57d后再喷药1次喷药要对麦株上下均匀喷雾,重点对准穗部喷药。另外,根据各地具体情况可有选择的选用防霉宝、多菌灵盐酸盐、甲基托布津、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甲霉灵、麦病宁、多?霉威可湿性粉剂等药

9、剂对小麦赤霉病进行防治以减少小麦赤霉病对杀菌剂的抗药性【7】。 4.3.物理防治。风除筛选法。风除筛洗法通常即利用排风扇或自然风的风扬方法 ,进行风扬,达到去除重病粒。但风筛法只能把病麦集中,不能解决病麦的毒性问题 。水漂法。水漂法就是在小麦加工前,用清水或泥水漂除病麦。此法适用于粮数少的一家一户处理。水浸减毒法。水浸减毒法由于病麦毒素具有水溶性,所以采用淘洗和长时期浸泡,可显著降低病麦毒性。但应注意对处理下来的严重病麦和杂质不得随意倾倒以防扩大污染。石灰水浸法。石灰水浸法简单易行,浸毕烘干使用,病麦毒素可以大量减少,致呕强度从6gkg,降低到50gkg。发酵法。发酵法对分离出来的病麦,可经过

10、各种发酵法处理以减轻毒性,发酵后的小麦经检测确定其安全 l生后可作饲料 。去皮法。去皮法用碾米机或其他去皮设施去除全部或部分麦皮 ,毒素清除效果很好 。结合风筛法分离出来的重病麦在米机上加工除皮后,其中70以上的麦粒可以用于饲用【8】。4.4. 化学防治抓好抽穗扬花期 的喷药预防。掌握好防治适期,选好优质防治药剂,掌握好用药方法,喷药时要重点对准小麦穗部均匀喷雾。在下列情况下,应于57天后用好第二次药:(1) 第一次用药后遇连续高温、高湿天气;(2)品种严重感病;(3)生育期不整齐,扬花期持续7天以上。喷药时要坚持喷细雾或弥雾,确保防治效果。小麦赤霉病的适宜防治时间在扬花初期,但由于小麦的播种

11、期不同、田间小环境不同,扬花期参差不齐,防治时间无法一刀切【9】。据调查发现,个别防效差的田块就是由于提早或推迟了第1次的防治时间,错过了防治适期,影响了防治质量。因此一定要加强指导,抓住防治适期,在扬花初期喷第1次药,隔710d喷第2次喷药,避免出现不必要的防治漏洞。5 我国对小麦赤霉病防治研究现状:我国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研究主要在化学防治方面,例如不同化学药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也有不同新型药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等。开发新型药剂对病害的防治,减少药剂对环境的影响。5.1.几十年来,小麦赤霉病在很多国家经常大流行,科研人员对该病的防治研究也从未间断,但至今尚缺乏行之有效的防治方法。我

12、国研究小麦赤霉病已有半个多世纪,据不完全统计,在国内外多种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300余篇,在与赤霉病的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经验【10】。长期以来,在病原菌生物学特性、致病机理、病害鉴定技术、病害发生、发展规律及综合防治,抗源的征集、筛选和抗源利用,赤霉病抗性遗传及抗性改良等方面,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5.2.目前防治小麦赤霉病的主流药剂为多菌灵及多菌灵复配制剂一直沿用数年。但是近年来周明国等报道了小麦赤霉病对多菌灵产生了抗药性,并且抗性频率逐年上升,多菌灵抗性菌株对甲基托布津等苯并咪唑类杀菌剂表现出交互抗药性,抗药性菌株适合度高。因赤霉病菌对多菌灵的抗性日益增强【11】。在部分地区已面临防治失败的风险

13、。5.3.用有益微生物防治植物病害,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生物防治小麦赤霉病,如有益拮抗菌的研究,已经取得一些成果【12】。生防菌在小麦赤霉病的防治上有巨大的作用,但是离商业化生产还存在着很大的距离。5.4.合理利用化学药剂加大小麦赤霉病与其他病害兼治药剂的筛选。6 结论与展望:小麦赤霉病是影响小麦高产的一项主要病害,在全国普遍发生。虽然近几年对小麦赤霉病的控制也有所进展,但是小麦是我国主要的农作物之一,在我国有着大面积的种植范围,在东北馒头更是人们必不可少的主食,而小麦就是制作馒头的主要原料。为了提高产量,增加收益,农民开始大量使用农药来控制小麦赤霉病,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病害的严重性,但也引

14、起了一系列的危害,造成土地板结,小麦质量下降。不但污染环境,而且吃了喷洒了大量农药的小麦对人体也有很大的潜在威胁,随着科技的发展,科学家们也越来越关注食品的安全,我们要通过更加安全的技术来控制病害。要积极研制更加安全放心的农药,对环境影响更小的农药。参考文献:1严亮.浅谈小麦主要病害及防治技术M.黑龙江省农业系统宣传中心.2尹学惠.浅谈小麦赤霉病发生原因及综合防治J.新乡市植保植检站,河南新乡.3钱国华.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及原因分析M.安徽省宣城市植保植检站.安徽宣城242000.4刘常青,臧俊岭,李明志,等麦赤霉病发生规律及防治J河南气象,2006(2):515李元君,蒋萍华,梅建冬,等.不同杀菌剂防治小麦赤霉病的田间筛选试验J.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遥观镇农技农机站,江苏常州213102.6路敏小麦赤霉病综合防治技术N河南农业,2011 (23):317孙海燕.小麦赤霉病危害及处理策略J.上蔡县农业经营管理指导站.河南上蔡,463800.8崔航,王晓曦,付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