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水平转体法施工技术规程》_第1页
《桥梁水平转体法施工技术规程》_第2页
《桥梁水平转体法施工技术规程》_第3页
《桥梁水平转体法施工技术规程》_第4页
《桥梁水平转体法施工技术规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附件1:DG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DG/TJ XX-XXXX桥梁水平转体法施工技术规程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construction by horizontal swing method of bridge(征求意见稿)201X-XX-XX发布 201X-XX-XX实施上海市城乡建设和管理委员会 发 布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桥梁水平转体法施工技术规程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construction by horizontal swing method of bridgeDG/TJ08-××××-&

2、#215;×××××××-××××主编单位:上海建工四建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市政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批准部门:实施日期:201x 上海前言根据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关于印发2014年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和标准设计编制计划的通知(沪建交20131260号)的要求,由上海建工四建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市政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会同有关单位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照国内外相关标准和规范,并在反复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本规程。本规程的主要内容是:1 总则;2 术语和符

3、号;3 基本规定;4 结构及转动系统设计;5 结构及转动系统施工;6 转体施工控制;7 合龙;8 质量检查与验收;9 安全与环境保护。各单位在执行本规程时,请将有关意见和建议反馈给上海建工四建集团有限公司(地址:上海市桂林路928号,邮政编码:201103),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主 编 单 位:上海建工四建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市政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参 编 单 位:上海建工二建集团有限公司 上海市基础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主要起草人员:张 铭 邱锡宏 吴 忠 龙莉波 曹文根 金仁兴 钟 炎 叶 敏 邵长宇 邓青儿 吴 献 谷志旺 李申杰 鄢余文 袁慧芳 张振华 金东华

4、 朱 敏 马军伟 于 力主要审查人员:上海市建筑建材业市场管理总站 二一×年×月×日目 次1 总则12 术语和符号22.1 术语22.2 符号43 基本规定54 结构及转动系统设计64.1 一般规定64.2 桥梁结构设计64.3 转动支承系统设计64.4 平衡系统设计104.5 动力系统设计125 结构及转动系统施工145.1 一般规定145.2 桥梁结构施工145.3 转动系统施工175.4 平衡系统施工205.5 动力系统施工206 转体施工控制226.1 一般规定226.2 试转226.3 转动体转动控制236.4 转体纠偏控制236.5 转体监控247 合

5、龙258 质量检查与验收269 安全与环境保护289.1 安全管理289.2 环境保护28附录A平衡称重试验31本规程用词说明34引用标准名录35条文说明3621 总 则1.0.1 为在桥梁水平转体法设计、施工与验收中贯彻执行国家安全生产的方针和政策,做到安全生产、技术先进、经济合理、方便适用,制定本规程。1.0.2 本规程适用于上海地区以水平转体法施工的城市道路、轨道交通等连续梁桥、连续刚构桥等的设计、施工和验收。1.0.3 桥梁水平转体法设计、施工与验收等除应符合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和本市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 术语和符号2.1 术 语2.1.1 承台 cap位于墩身底部、桩基顶部,将墩

6、身所受力传递到桩顶的传力构件。2.1.2 转体施工法 construction by swing method利用地形地貌预制两个半孔桥跨结构,在桥墩或桥台上旋转就位跨中合龙的施工方法。2.1.3 水平转体施工法 construction by horizontal swing method桥梁结构仅在水平面内进行旋转的转体施工法。2.1.4 无平衡重转体施工 without balanced weight swivel construction利用锚固系统措施形成平衡体系,再通过转动体系实现结构转动就位合龙。2.1.5 有平衡重转体施工 balanced swivel structure c

7、onstruction结构自平衡或采用配重形成平衡体系的转体施工法。2.1.6 转动系统 swivel system为实现转体施工而设置的有关支承、平衡和动力等的集成系统。2.1.7 转动支撑系统 swivel bearing system转体施工时为实现转动且能承受转动体重量并兼顾平衡功能而设计的装置,包括上转盘、下转盘、球铰等设施的临时装置。2.1.8 中心支承 centre bearing由中心承压面承受转动体全部重量的支承形式。2.1.9 撑脚支承 bearing by supporting foot在下转盘设置环道,上转盘设置撑脚以承受转动体重量的支承形式。2.1.10 中心与撑脚联

8、合支承 corporate bearing by centre and supporting foot为中心支撑和撑脚支承的共同支承形式。2.1.11 平衡系统 stability system为防止转体结构倾覆而专门设计的包括撑脚、环道、销轴等设施的临时装置。2.1.12 平衡重 balanced weight为消除不平衡力距而采取的平衡措施。2.1.13 动力系统 power system为转体施工提供动力的机械设备或装置总称,包括千斤顶、纲绞线、反力座等。2.1.14 间断牵引系统 interrupted traction system转体过程中,需要间断的启动、停止,不能一次转体到位的

9、动力系统。2.1.15 连续牵引系统 continuoustraction system转体过程中,仅一次启动即可牵引到位的动力系统。2.1.16 球铰 spherical hinge bearing由上、下球面组成,使转体结构上下传递荷载,实现转体的核心支承装置,可采用混凝土铰、钢制铰等。2.1.17 上转盘 upper turnplate支承转动结构,并能够相对于下转盘转动的结构。一般布置有球铰,撑脚、牵引索等。2.1.18 下转盘 lower turnplate和基础相联,支撑上转盘并与之相匹配的结构。一般布置有下球铰、环形滑道、反力座、助推系统、轴线微调系统等。2.1.19 助推系统

10、assistant drive system牵引系统不正常工作时的应急或为牵引系统提供附加动力的装置。2.1.20 微调系统 fine control system转体过程中或转体完成后,转体结构姿态与理论姿态差异超标时,将结构调整到误差允许范围内的装置。2.1.21 测量系统 measure system在转动结构上布置监控点,对转体过程进行实时监控测量的装置。2.1.22 称重试验 weighing test转体前测试转体结构的不平衡力矩、偏心距、摩阻力矩及摩擦系数等参数,为桥梁的顺利转体提供数据支持的准备工序。2.1.23 环道 ring way设置在下转盘,作为撑脚转动区域的圆环型通道

11、。2.1.24 止动块 stop block设置在承台上,转动体就位后的止动装置。2.1.25 定位骨架 anchor framework设置在下转盘,用于下球铰或滑道精确定位的型钢骨架。2.1.26 封盘 turnplate connection上下转盘之间浇注混凝土,使转体墩墩身底部完全固结的施工工序。2.1.27 试转体 test swiveling正式转体前,按正式转体要求启动动力牵引系统,以检查转体结构和设备是否处于正常状态,并取得实验数据为正式转体做准备的施工工序。2.2 符 号2.2.1 几何参数磨心面积;转动体荷载偏心距;中心支承偏心距;各竖直力对检算截面中心的力臂;环道中心半

12、径;各水平力对检算截面中心的力臂;截面重心至检算倾覆轴的距离;球铰支承半径;牵引力偶臂。2.2.2 作用和作用效应转动体总重力;撑脚所受的等效集中力;作用在转动体上的各竖直力;作用在转动体上的各水平力;牵引力;应力。2.2.3 系数磨盖与磨心面接触系数;摩擦系数。3 基 本 规 定3.0.1 结构及转动系统应结合现场条件进行设计,设计文件应有指导性的转体施工专项方案。3.0.2 施工单位应深化转体施工设计文件,并应结合实际情况编制转体施工方案。3.0.3 施工单位应严格控制转体关键构件的施工质量及安装精度,并应制定相应的纠偏与补救措施。3.0.4 桥梁结构完成后应进行平衡称重试验,并应根据试验

13、结果调整转体参数。3.0.5 转体法施工在正式转体施工前应进行试转体。3.0.6 转体法施工应进行全过程监控。3.0.7 施工单位应对施工现场可能发生的危害、灾害与突发事件制定应急预案。3.0.8 转体法施工中涉及到的球铰等关键部位应根据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进行检验。钢制球铰应有产品合格书,相关参数应完整。混凝土球铰应进行现场检测,准确测定相关参数。4 结构及转动系统设计4.1 一 般 规 定4.1.1 桥梁结构的设计除应符合国家及本市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外,尚应满足转体施工要求。4.1.2 桥梁布置应因地制宜,利用现状场地条件,采用的转体方案应具有安全性、适用性、经济性和可靠性。4.1.3

14、转动支承型式应根据桥梁结构特点、转动体重量等选择,并应采用合适的转动牵引方案,设置可靠的平衡系统。4.1.4 转体过程中整体结构及局部构件应进行设计验算。4.1.5 对转体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倾斜、失稳、转动困难、局部构件损伤等,设计应有保障措施,并应在设计文件中明确临时性安全措施。4.1.6 设计文件应对转体施工提出相应的技术要求,明确转体过程中相关的监控指标,并应对施工和监控单位进行设计技术交底。4.1.7 转体结构应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及选择轻型化材料,降低转动体系重量。4.2 桥梁结构设计4.2.1 桥梁设计应利用场地条件支架现浇或预制半跨桥梁结构。转体时应选择合适的转体方向及角度,并应确保

15、转体范围内无建(构)筑物障碍。4.2.2 桥梁转体宜以桥墩轴心为转动中心,将转盘设置于墩底。转体桥梁宜采用墩梁固结,特殊情况可采用墩梁临时固结。4.2.3 承台除应满足自身的承载力及刚度要求外,还应考虑上转盘、下转盘、撑脚、环道、反力座等的布置及受力要求。4.2.4 有平衡重转体桥梁应通过合理设计,保证结构自平衡或采用配重形成平衡体系。无平衡重转体桥梁应设计安全可靠的锚固体系。4.3 转动支承系统设计4.3.1 转动支承系统宜采用中心支承(图4.3.1-1、图4.3.1-2)、撑脚支承和中心与撑脚共同支承三种类型。中、小跨径的桥梁转体施工可采用磨心支承;跨径较大、转动体系重心较高的桥梁转体施工

16、,宜采用磨心与撑脚共同支承。4.3.2 桥梁转体宜采用球面转动体系,也可采用平面转动体系。图4.3.1-1 中心支承的混凝土转盘示意图1-下转盘;2-上转盘;3-磨盖;4-钢销轴;5-磨心;6-撑脚;7-环道(a)钢制球铰转盘(b)钢制平面转盘图4.3.1-2 中心支承的钢制转盘示意图1-上承台;2-撑脚;3-销轴;4-下承台;5-环道;6-上球铰;7-下球铰;8-上钢板;9-下钢板4.3.3 上转盘应预留注浆孔。采用连续顶推装置时,应预埋牵引索。上转盘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50。4.3.4 上转盘构造尺寸应根据计算确定。当墩柱直接连接上转盘时,转盘平面尺寸应考虑墩柱的尺寸和形状的影响。采用

17、连续顶推动力系统时,转盘宜采用圆形,其半径大小应满足布置球铰、撑脚的需要。4.3.5 下转盘应包括磨心或下球铰、环道,千斤顶反力座,保险支腿等。设计及施工应根据需要布置千斤顶顶推槽口。下转盘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50。4.3.6 上、下转盘的钢筋配置应满足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的有关规定。4.3.7 球铰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 球铰设计宜先选择球铰材料,并应根据转体重量和材料确定球铰支承半径,确定球铰半径;2 当桥梁转动体质量不大于4000吨时宜采用混凝土球铰;当桥梁转动体重量大于10000吨时应采用钢制球铰;当桥梁转动体重量为4000吨10000吨时应根据工

18、程具体情况选择;3 球铰竖向正应力的计算参数如图(4.3.7)所示,其计算可按式(4.3.7-1)进行。 (4.3.7-1)式中:竖向正应力;转动体总重力设计值;球铰支承半径;球铰支承圆心角;径向角度。4 球铰半径与球铰支承半径宜满足下式的要求: (4.3.7-2) 式中:球铰半径。图4.3.7 球铰尺寸参数示意图4.3.8 混凝土球铰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 混凝土球铰的磨心中心处应设置销轴。水磨法磨合施工时应预留注水孔,有压浆施工要求的,尚应预留压浆孔;2 磨心和磨盖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50,销轴宜采用45号钢;3 磨心直径应根据转体结构重量计算确定。磨盖平面半径应大于磨心。磨盖与下转盘

19、之间的空隙不宜小于200mm;4 销轴直径宜为100mm 300mm,轴心固定于磨心中心,磨盖中心应固定钢套管,销轴顶端与钢套管之间的间隙不宜小于20mm 40mm,侧面与钢套管之间间隙不应大于20mm;5 磨心和磨盖的间接钢筋配置可按现行国家标准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的有关规定执行,钢筋配置范围应包括45°刚性角扩散的范围;6 磨盖预留吊环钢筋应满足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的有关规定;7 混凝土球铰应力应按下式计算: (4.3.8)式中: 转动体总重力设计值(kN); 磨心面积(); 磨盖与磨心面积接触系数,宜取0.7。

20、4.3.9 钢制球铰设计应满足下列要求:1 钢制球铰应由上、下球面板、加强肋板、环形加强肋板、销轴与轴套以及两球面间的聚四氟乙烯复合夹层滑板及润滑材料组成;2 球铰面板应采用Q345钢板压制而成,钢板的化学成分及机械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GB/T 1591的有关规定,球铰肋板不应低于Q235钢,钢板的化学成分及机械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碳素结构钢GB/T 700的有关规定,销轴宜采用45号钢,其材料的化学成分及机械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锻件用结构钢牌号和力学性能GB/T 17107的有关规定;3 聚四氟乙烯复合夹层滑板容许应力不应低于100MPa,滑动摩擦系数不应大于0.03

21、。填充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50;4 润滑剂宜采用黄油四氟粉,黄油和四氟粉的比例应根据实验配比确定;5 钢制球铰应分上下两块面板,面板厚度不宜小于30mm,下球铰面板上应铣钻四氟乙烯复合夹层滑板的凹槽,尚应预留有透气孔和振捣孔。上下球铰面板上宜布置6块径向加劲肋和3块环向加劲肋,加劲肋厚度不宜小于20mm;6 上下球铰面板中心位置应分别设置销轴套管,套管外径不宜小于300mm。销轴外径不宜小于250mm。7 钢制球铰宜采用空间有限元进行应力分析,其钢结构及混凝土的容许应力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7、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的有关要求;8 球铰下面板应通过预埋钢

22、筋或定位骨架预埋,并应设置微调装置;9 销轴宜进行抗剪计算,荷载应考虑牵引力的差值、风力、偏心荷载引起的离心力、施工过程中的水平力。销轴应有不小于2倍的安全系数。4.3.10 钢制平铰设计应满足下列要求:1 钢制平铰的平面尺寸可按本规程第4.3.7条相关内容确定;2 上平铰宜采用钢管混凝土柱与墩身连接,侧向宜设置加劲肋;3 其他构造可按照本规程第4.3.9条相关内容。4.4 平衡系统设计4.4.1 撑脚设置不宜少于2个,并应均匀布置在上转盘周边,撑脚中心应对应环道中心线,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撑脚可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或钢管混凝土结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50,钢管混凝土撑脚可采用微膨胀混凝

23、土;2 在中心支撑体系中,走板与环道的间隙不宜小于10mm,且不宜超过20mm;3 撑脚底部钢板上应粘贴不锈钢板,钢板厚度不宜小于12mm,不锈钢板厚度不宜小于3mm。不锈钢板在前进方向角边应向上卷。中心承重体系中,可不设置不锈钢板;4 钢筋混凝土撑脚应通过钢筋预埋在上转盘,钢筋埋置长度应满足受压钢筋的锚固长度要求。钢管混凝土撑脚通过钢管预埋,钢管的埋置深度不宜小于 500mm;5 撑脚应进行抗压承载能力计算,在计算中可作为轴心受压构件(图4.4.1)。撑脚所受压力可按式(4.4.1)计算。钢筋混凝土抗压承载力计算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的有关规

24、定。钢管混凝土抗压承载力应考虑钢管的套箍效应,计算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钢管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CECS 28的有关规定。 (4.4.1)式中:撑脚所受的等效集中力;转动体总重力;转动体荷载偏心距;中心支承偏心距;环道中心半径。图4.4.1 撑脚受力图4.4.2 环道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 环道应与撑脚位置对应,呈同心圆环形,环道钢板应通过预埋钢筋或定位骨架预埋在下转盘,环道宜设置微调装置。环道钢板宜采用Q345钢,其上宜敷设四氟滑板;2 环道的直径宜为转动体悬臂长度的1/6或1/10。环道混凝土表面宜敷设环形镀铬钢板或平整度较高的钢板。钢板上宜粘贴3mm 5mm厚度四氟板。4.4.3 环道钢板可分

25、块加工,环道板高程差不应大于0.5mm,接缝之间的高差不应大于0.2mm,任何位置高差每3m不应大于1mm。在环道预埋钢板面上粘贴四氟滑板时,应进行加压,并应每隔1m用铆钉连接。4.4.4 平衡系统设计除应考虑设计及施工因素引起的不平衡因素以外,尚应对转体前后的天气条件进行转体结构稳定性静力计算和动力模拟分析。4.4.5 当风荷载或其他水平力较大时,应计算转动过程中水平荷载可能造成的球铰以上部分的整体倾覆,并应对转体结构进行抗倾覆计算(图4.4.5),桥梁转体过程中抗倾覆稳定系数按式(4.4.5)计算,抗倾覆稳定系数不得小于1.2。 (4.4.5)式中:作用在转动体上的各竖向力;各竖向力对检算

26、截面中心的力臂;作用在转动体上的各水平力;各水平力对检算截面中心的力臂;截面重心至检算倾覆轴的距离;外力合力作用点至截面重心的距离。图4.4.5 转体结构倾覆稳定计算图4.4.6 根据平衡称重试验(附录A)结果,当转动体的不平衡偏心距小于150mm时,可不进行平衡配重,否则应将不平衡偏心距调整到50mm 150mm范围内。4.4.7 配重材料可选择水箱、砂箱、石块或预制混凝土块等。4.5 动力系统设计4.5.1 自平衡转体施工的动力系统宜采用液压千斤顶牵引系统。4.5.2 动力系统宜由液压千斤顶及配套系统、牵引索、千斤顶反力座等组成。转动体转动时宜设置助推系统协助,助推系统应包括助推千斤顶、助

27、推反力座等。4.5.3 牵引索宜采用钢铰线索,材料参数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预应力混凝土用钢绞线GB/T 5224的要求,其配套锚具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路桥梁预应力钢绞线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JT/T 329的要求。4.5.4 牵引索具体的型号应根据牵引力的大小选取。牵引索宜对称设置,锚固端在转盘同一直径线上并应对称于转盘圆心,每根索的预埋高度和牵引方向应一致。每根索的出口点应对称于转盘中心,外露部分应圆顺缠绕在转盘周围,并应按顺序搁置于转盘预埋钢筋上。预留完成后应将外露部分涂抹黄油,且用塑料管包裹保护。牵引索锚固于混凝土转盘中的长度不应小于3m。4.5.5 中心支承状态下转动体牵引力可按式(4.5

28、.5)计算。 (4.5.5)式中:牵引力;转动体总重力;球铰支承半径;牵引力偶臂;摩擦系数,无试验数据时,可按表4.5.5选取。表4.5.5 铰摩擦系数摩阻类型混凝土球铰钢球铰静摩擦系数0.10.120.080.1动摩擦系数0.060.090.030.064.5.6 中心和撑脚联合支承状态下牵引力可按式(4.5.6)计算。 (4.5.6)式中:撑脚支承荷载;环道中心半径。5 结构及转动系统施工5.1 一 般 规 定5.1.1 施工前应熟悉设计图纸及相关文件,制定施工工艺。施工中应对各环节进行质量控制,梁体的施工质量应满足要求。5.1.2 在桥梁结构施工前应进行场地及环境调查,并应根据设计要求及

29、施工实际情况确定桥梁结构的浇筑分段及施工顺序。5.1.3 转动系统的材料选取应符合设计要求,并应进行质量检查和验收。5.1.4 球铰、环道、牵引、助推、微调系统应在下承台混凝土施工前预埋安装到位。5.1.5 承台不能一次浇筑完成时宜设施工缝,施工缝设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程JTG/TF 50的要求。5.1.6 球铰封盘应在合龙前完成,封盘宜先用膨胀砂浆进行压密,再以同标号混凝土封固。5.2 桥梁结构施工5.2.1 桩基础施工应合理选择打桩设备及打桩顺序,减少对周边土体影响。5.2.2 承台基坑开挖前应根据地质条件、地下水位高度、开挖深度选择围护方案。5.2.3 转体结构采用钢球

30、铰时承台结构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1 转体结构采用钢球铰时下承台混凝土浇筑应分两个阶段,第一次浇筑至下转盘定位预埋件,浇筑前应确保定位预埋件的轴线、标高及尺寸准确无误;2 当第一次浇筑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30%后应安装定位骨架及环道钢板骨架,并应完成粗调,后进行环道钢板及球铰安装并完成精调(图5.2.3);图5.2.3 主线下承台第一次浇捣图1-已浇筑完成下承台;2-球铰定位骨架;3-环道定位骨架;4-第一次浇筑线;5-第二次浇筑线3 下承台二次浇筑前,应预留封铰钢筋、牵引反力座的连接钢筋;4 第二次浇筑混凝土时应根据球铰和环道设置的振捣孔加强对环道及球铰底部的混凝土浇筑密实度控制;5 上承

31、台施工时撑脚应先布置,上下承台的间隙宜为500mm800mm。上承台的底模宜采用砂箱或砂砖模,并应满足承载力且便于转动前的清除;6 撑脚采用钢管时,封闭前宜在钢管内浇筑微膨胀混凝土。承台钢筋与撑脚的连接应满足受力要求;7 牵引索在上承台内应设置P锚端,P锚端加固钢筋制作焊接应符合现行国家规范钢筋焊接及验收规范JGJ 18的要求;8 上承台二次封固浇筑前,需对上下承台的浇筑面进行凿毛处理,浇筑时宜采用微膨胀混凝土。5.2.4 采用混凝土球铰时承台结构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1 承台结构应分两阶段浇筑,先浇筑下转盘混凝土,再浇筑下磨心;2 浇筑下转盘混凝土前应设立模板,绑扎钢筋,预留下磨心安装孔,并应

32、控制模板尺寸、标高;3 浇筑下转盘混凝土时应在承台上设置内保险墩、环道以及转体牵引千斤顶反力座;4 浇筑下磨心混凝土宜采用定型钢模板,模板和钢筋的安装均应以下磨心中心轴线处预埋的轴心钢柱精确定位,混凝土强度等级宜采用C50,粗骨料应选用材质坚硬、粒径分布在10mm 30mm范围的碎石;5 下磨心的球冠面应反复多次刮平混凝土球形表面;6 当磨心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的40时,可进行磨心的初磨。磨盖与磨心磨合时磨盖混凝土强度不应低于设计强度的80;7 终止磨合应符合下列规定:1) 球面应光滑,呈水磨石样,同心圆应等高,误差不应大于0.5mm;2) 磨盖和磨心的接触面积不应小于70;3) 磨盖上同一点标

33、高高差应在5mm以内,摩擦系数不宜大于0.08;4) 单人以3m杠杆可推动磨盖。5.2.5 墩身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1 桥梁结构施工前应根据设计线形、结构计算结果、支架预压成果等确定立模标高;2 施工时应控制桥梁内外模板的几何结构尺寸;3 钢筋与模板之间的垫块,厚度不得有负偏差,正偏差不得大于5mm;4 模板在安装过程中,必须设置防倾覆设施,对高度大于30m的桥墩或风力较大地区,应设置缆风设施;5 墩台身施工时应搭设脚手架工作平台;6 墩身与箱梁在转体合龙前应设置临时固结,临时固结宜采用钢绞线或精扎螺纹钢连接,连接处应设置临时支座,支座宜采用砂箱或混凝土。5.2.6 梁体结构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34、:1 梁体施工应包括下列内容:1) 梁体支架地基处理;2) 支架搭设;3) 梁体模板、钢筋安装;4) 预应力安装;5) 混凝土浇筑。2 转体梁节段应根据梁体支架弹性变形、非弹性变形及预应力张拉后的变形等因素统一计算支架高度,并应在支架施工中按计算变形量后进行设置;3 梁体的现浇可使用满布支架或梁式支架。满布支架宜采用碗扣式、盘扣式、门式或扣件式;梁式支架宜采用型钢式、钢管式和贝雷桁片式;4 现浇支架应满足下列要求:1) 支架应进行设计,并应经审批后方可施工;2) 支架的弹性、非弹性变形及基础的允许下沉量应满足施工后梁体设计标高的要求;3) 整体浇筑时应采取措施,防止梁体不均匀下沉产生裂缝,当地

35、基下沉可能造成梁体混凝土产生裂缝时,应分段浇筑;4) 当在软弱地基上设置满布现浇支架时,应对地基进行处理,使地基的承载力满足现浇混凝土的施工荷载要求,浇筑混凝土时地基的沉降量不宜大于5mm。无法确定地基承载力时,应对地基进行预压,并应进行部分荷载试验;5) 对高度超过8m的支架,应对其稳定性进行安全论证,确认无误后再施工。5 现浇梁模板的制作与安装应正确、牢靠,安装误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的要求;6 钢筋的制作及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1) 在进行腹板和底板钢筋安装时,应将底板钢筋与腹板钢筋连接牢固,宜采用焊接;2) 底板上、下两层钢筋网应形成一个整体;

36、3) 顶板底层横向钢筋宜采用通长筋;4) 钢筋与管道相碰时,应移动钢筋,不得切断钢筋。7 箱形截面混凝土浇筑顺序应按设计要求进行,当采用两次浇筑时,各梁段的施工应错开。箱体分层浇筑时,底板可一次浇筑完成,腹板可分层浇筑,分层间隔时间宜控制在混凝土初凝前且新浇混凝土应能覆盖已浇混凝土;8 混凝土浇筑前应设置标高控制线,控制顶、底板厚度,保证转体两侧平衡;9 面积较大的上承台应设置浇捣孔;10 当梁段混凝土达到张拉强度后,应进行预应力筋的张拉和孔道压浆;11 梁段混凝土的拆模时间,应根据混凝土强度及施工安排确定。5.3 转动支承系统施工5.3.1 钢球铰加工及生产应符合下列规定:1 球铰的深化设计

37、图应经过设计单位认可,承载力满足设计要求;2 球铰进场应进行验收,检查球铰的直径、曲率半径、球面贴合度、表面质量等各项指标满足设计要求及施工要求;3 对于大直径的球铰应设置振捣孔、冒浆孔。5.3.2 钢平铰加工及生产应符合下列规定:1 上、下转铰的各零件组焊应按焊接工艺要求操作,并应采取措施控制焊接变形,焊缝应光滑平整,无裂纹、咬边、气孔、夹渣等缺陷;2 上、下转铰的工作面应进行机加工,保证接触面密贴、平滑。5.3.3 施工前应根据骨架尺寸合理布置定位钢板,定位钢板应与承台钢筋连接,在混凝土初凝前应调整钢板位置。5.3.4 钢球铰安装应满足下列要求:1 球铰定位骨架与下球铰间应设置三向调节装置

38、;2 当下球铰骨架吊放至设计定位钢板处时,应通过千斤顶等工具进行粗调,然后采用测量仪器精确定位轴线和高程,调整后应将骨架与定位钢板焊接牢固;3 下球铰安装前应对下转盘球铰表面椭圆度及结构检查,检查合格后吊装下球铰面至设定位置,然后进行水平位置限位;4 上下球铰凹面上应按照由内到外的顺序安装聚四氟乙烯滑板,并应采用黄油四氟粉填满四氟乙烯滑板的间隙,使黄油与四氟滑板相平;5 黄油四氟粉宜采用锂基脂与聚四氟乙烯粉配制;6 聚四氟乙烯滑动片安装前,应先将下球铰顶面清理干净,球铰表面及安装聚四氟乙烯滑动片的孔内不得有任何杂物,并应将球面吹干;7 聚四氟乙烯滑动片的编号应与镶嵌孔对应。其顶面应位于同一球面

39、上,误差不应大于1mm;8 球面各聚四氟滑动片间应满涂抹黄油四氟粉,并应高于四氟滑动片;9 中心转轴应设置套管,其垂直度不应大于2;10 上球铰应对中安装于下球铰上,并应保持水平。11 上球铰与下球铰外圈间隙应保持一致,且应将多余的黄油挤出。上下球铰边缘的缝隙应密封,防止杂物进入球铰摩擦部分;12 整个安装过程应保持球面清洁,球面上不得沾染杂物;13 上球铰安装结束后应进行球铰试转,使球铰内润滑剂均匀布于球铰上下盘之间,安装完毕后应对上下球铰进行封闭。5.3.5 钢平铰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1 下转铰安装后应进行三向调节,其安装精度应满足本规程第8.0.6条的要求;2 安装下转铰乙烯板定位钢板

40、、下转铰乙烯板前,应对下转铰上表面进行清洁工作,保证表面干净无锈、无杂质。定位钢板安装完成后应采用栓焊固定并打磨平整;3 上转铰与不锈钢板应采取现场焊接,乙烯板安装完成后,应进行表面清洁并涂抹润滑剂,对上、下转铰应进行临时固定和接缝封闭;4 安装转轴前应先进行表面清洁,并先后安装乙稀套管、外套钢管,套缝宜采用硅脂填注,套管固定架与上转铰上表面焊接后应密封套管与上转铰间的缝隙。5.3.6 混凝土球铰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1 下球铰混凝土强度等级宜为C50;2 安装下球铰钢筋骨架外环钢板圈时,其周边的顶高程偏差不宜超过±0.5mm;3 下球铰混凝土表面应在混凝土终凝前用母线刮板反复刮制直至

41、圆滑;4 完成的下球铰表面在同心圆上高度差不应大于±0.5mm;5 下球铰浇筑完成以后应在其顶面贴薄膜作为隔离层,以下磨心的球冠面作为浇筑上磨盖上球铰的底胎模板,绑扎钢筋,浇筑上球铰混凝土。浇筑期间应防止振捣器损伤下磨心的球冠面;6 到设计要求的强度后应吊起上球铰,除去薄膜,用砂轮磨光机打磨上、下球铰的接触面,使其光滑;7 当上球铰放下后应多次人工转动磨合上、下球铰,直至上球铰在人力作用下能轻松转动为止;8 涂抹润滑剂前应吊起上球铰,清理干净上、下球铰接触面的杂物。黄油加四氟粉的润滑剂应涂抹均匀,厚度应控制在3mm 6mm;9 当上球铰对准中心销轴轻落至下球铰上后应采用拉链葫芦微调磨

42、盖位置,并应使之水平与下磨心外圈间隙一致;10 上、下球铰接触边缘的缝隙应除去挤出的黄油,并应将缝隙密封。5.4 平衡系统施工5.4.1 环道的加工和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1 环道骨架的平面尺寸应满足环道钢板的布置要求,并应与承台钢筋连接。混凝土初凝前应调整钢板位置;2 环道安装时应根据其结构进行分段、设置吊点,防止吊装过程中变形;3 环道定位高程偏差不应大于1mm,达到安装位置后采用螺栓栓紧;4 环道钢板应精确调整高差,钢板顶面标高偏差不应大于2mm,平整度不应大于0.5mm/m;5 滑道拼接焊缝应打磨平整;6 不锈钢板与滑道钢板宜采用间断焊连接;7 环道表面宜设置一层3mm厚镜面不锈钢板。5

43、.4.2 支撑加工及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1 撑脚的材质及加工尺寸应符合设计要求;2 撑脚的设置及承载力应满足转体施工的需要;3 转盘内应根据转体直径及承载力设置撑脚,并宜对称布置安装;4 撑脚宜采用双拼609钢管,宜设置6对或8对,钢管内灌注C50微膨胀混凝土;5 安装撑脚时,撑脚与环道的间隙应为10mm 20mm,上下转盘在转动前应进行临时固定。5.4.3 临时固结立柱的抗扭能力应满足转体施工需要。5.4.4 梁体配重应符合下列规定:1 当产生不平衡弯矩时,可利用撑脚或在箱梁两端头顶面各放置水箱消除不平衡弯矩;2 水箱与梁体应焊接固定,在转体过程中应观测悬臂端高程的变化,当产生不平衡弯矩时,

44、应向箱梁悬臂翘起的一端水箱内注水,直至消除不平衡弯矩;3 结构精确调整后,应采用双向限位装置将上、下承台固定。5.5 动力系统施工5.5.1 牵引设备宜采用千斤顶,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千斤顶应水平、对称地布置于转盘两侧;2 千斤顶的中心线应与上转盘外圆相切,中线高度与上转盘预埋钢绞线的中心线应水平;3 千斤顶的实际总牵引力不应小于计算牵引力的2倍;4 两端牵引时,左右两条顶推线应横向同步运行;多点顶推时,千斤顶均应沿水平线向同步运行,保证同步、同时受力。5 千斤顶的安装应与钢绞线方向一致。6 前、后千斤顶进油嘴、回油嘴与泵站的油嘴必须对应。5.5.2 牵引索宜采用钢绞线,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45、 牵引索应固定在上转盘预埋件上,且不应少于2束对称设置。缠绕时应逐根顺次沿着既定索道排列(图5.5.2)。2 牵引索的锚固长度不宜小于2.5m;3 牵引索外露部分应采取保护措施。 图5.5.2 动力系统布置图1-牵引索锚固段;2-牵引索;3-反力座;4-千斤顶5.5.3 千斤顶的反力座应能承受牵引时的总反力。反力座的轴线应与上转盘切线的牵引索重合。5.5.4 限位装置应根据转体角度设置,防止过转。限位装置应能承受转体施工荷载。5.5.5 动力系统应设置助推系统,当牵引不正常工作时应启动助推系统。6 转体施工控制6.1 一 般 规 定6.1.1 转体前应对各项准备工作及转体设备进行检查、试验,保

46、证整个转体平稳、顺利进行。6.1.2 控制系统在运行前必须经过空载联试,确认无问题后再投入使用。6.1.3 非转体施工控制系统人员不得更改接线。6.1.4 牵引系统操作人员在系统运行过程中严禁站在千斤顶后。6.1.5 所有工作人员必须遵守有关安全施工操作规程。6.1.6 项目部应编制转体施工应急处置预案。6.2 试 转6.2.1 试转前应进行下列准备工作:1 梁体支架拆除后应静置观察结构情况,遇异常情况时应进行处理;2 转台上应设置弧长及角度观测标尺,并应在转体过程中进行观测控制;3 环道应清理干净,并应检查环道与撑脚间间隙;4 试转前应按正式转体要求安装动力设备、监测设备,并应预紧钢绞线;5

47、 转体牵引设备及控制设备应进行调试以确保设备运转正常;6 千斤顶等转体所需设备应进行标定,现场进行试验。千斤顶应能正常工作,并应具有备用设备;7 牵引索钢绞线不得交叉、打搅和扭转,所用的钢绞线应左、右旋均布;8 前后顶的行程开关位置应调整到位,不得让行程开关滑板碰坏行程开关,不得因距离太远而使行程开关不动作;9 油管和千斤顶油嘴连接时,接口部位应清洗、擦拭干净。严禁砂粒、灰尘进入千斤顶;6.2.2 试转时应进行下列工作:1 当进行测量观测时,应清除所有阻挡视线的构件,并应对原始数据进行记录;2 试转的角度应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确定,不宜影响下部交通;3 试转开始后应分级加载至结构开始转体,并应记录

48、启动牵引力及转体牵引力;4 施工人员应对整个转体系统的工作情况进行检查,并应检查转体结构、牵引平台、反力座的工作情况,遇异常情况时应进行处理;5 转体时应记录试转时间和速度,并应根据实测结果与计算结果比对调整转速。6 试转体应进行下列内容的测试工作:1) 试转体时角速度不宜大于(0.01 0.02)rad/min或桥体悬臂线速度不宜大于(1.5 2.0)m/min;2) 试转体时应获取点动一次悬臂端所转动水平弧线距离的数据;3) 在试转体过程中,应检查转体结构平衡情况和关键部位受力情况。有异常情况时应停止试转,应在查明原因整改后再继续试转体。6.2.3 卸下油管后,千斤顶和泵站的油嘴应安装防尘

49、螺帽。6.3 转动体转动控制6.3.1 梁体转体时宜采用分级张拉牵引索。6.3.2 转动控制可采用计算机同步控制技术进行牵引同步控制,各台千斤顶的行程差不应大于1mm。6.3.3 牵引千斤顶应使梁体按设计速度进行匀速转动,转体过程中应对梁体、墩柱实时观测,并应根据观测数据指导转体施工。6.3.4 根据测量观察在距转体到位1m时,牵引千斤顶应由连续作业变更为点动操作,梁体逐步就位。6.3.5 结构旋转到距设计位置0.5m时应放慢转速,改用手动控制牵引千斤顶,距设计位置100mm时,停止外力牵引转动,借助惯性就位。为保证转体就位正确,施工时应控制止动挡块的施工精度。6.3.6 转体到位后应锁定连续

50、平转油缸下锚(机械锁定),并应完成油缸安全行程。6.4 转体纠偏控制6.4.1 转体就位后,应对转体梁段全面测量检查,并应计算出就位轴线及高程偏差值。6.4.2 桥轴线两侧对称于转盘中心位置的上、下承台间应设置微调千斤顶精确调整梁体整体横桥向的倾斜及纵桥梁高程。6.4.3 姿态调整时应以调整梁体线形为主,所有观测数据均应考虑温度的影响,且应排除日照的影响。6.4.4 结构精确调整后,应采用双向限位装置将上、下承台固定。6.5 转 体 监 控6.5.1 监控单位应选择有资质的第三方监测单位,其资质和人员、设备配置应经监理单位及第三方审核,并应符合要求后实施。6.5.2 转体监控应编制专项方案,并

51、应根据施工进度分阶段实施。6.5.3 监控内容应包括桥的整体平衡性,桥墩的垂直度,桥的轴线正确性等。6.5.4 转体过程监控应包括以下内容:1 转体前箱梁轴线、高程及下转盘应力;2 桥梁预拱度及成桥线性;3 转体时下转盘应力的监控;4 主梁施工悬臂根部纵向内应力监控;5 合龙阶段监控。7 合 龙7.0.1 合龙前应测量箱梁顶面标高及轴线,连续测试温度影响偏移值,观测合龙段在温度影响下梁体长度的变化。7.0.2 合龙顺序应按设计要求办理,设计无要求时,先封铰,后合龙。合龙宜先边跨,后中跨。多跨一次合龙时,必须同时均衡对称地合龙。合龙时,桥面上设置的所有临时荷载均应与监控单位和设计单位协商决定。7

52、.0.3 连续梁合龙段长度及体系转换应符合设计规定,将两悬臂端内合龙口临时联结,联结应符合下列规定:1 复查、调整两悬臂端合龙施工荷载,使其对称相等,当不相等时,应采用压重调整;2 检查梁内预应力钢束张拉的完成情况;3 复测并调整中跨、边跨悬臂的挠度及两端的高差;4 观测了解合龙前的温度变化与梁端高程及合龙段长度变化的关系;5 合龙前应在两端悬臂预加压重,并于浇筑混凝土过程中逐步撤除,使悬臂挠度保持稳定。合龙宜在一天中最低气温时完成。合龙段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可提高一级,以尽早张拉。合龙段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应加强养护,悬臂端应覆盖,防止日晒。7.0.4 体系转换及支座反力调整,应按设计程序要求施工。8 质量检查与验收8.0.1 材料进场应具备相应的产品合格证、出厂检测报告,并应进行各项原材料的复试检测。复试不合格不得投入使用。8.0.2 钢筋原材料性能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钢筋混凝土用光圆钢筋GB 1499.1、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带肋钢筋GB 1499.2等的要求,钢筋连接可采用焊接、机械连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