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受阻探析用对策_第1页
思维受阻探析用对策_第2页
思维受阻探析用对策_第3页
思维受阻探析用对策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思维受阻探析及对策 江西省吉安县第二中学 潘荣范 邮编343100学生做题时,经常遇到无从入手或题做到一半就无法进行下去,这种现象称作“思维受阻”。造成学生思维受阻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七个方面:一、概念理解不透彻例1:硝酸铜是制备CuZnAl系列催化剂的重要原料。19.2g纯铜粉理论上可制得纯硝酸铜晶体的质量为( )A. 28.2g B. 59.4g C. 64.2g D. 72.6g 实际上本题隐含考查对晶体概念的理解,根据晶体的组成,晶体中可能含有结晶水或不含结晶水。若晶体中含有1个结晶水,则质量为61.8g;若晶体中含有2个结晶水,则质量为67.2g;若晶体中含有3个结晶水,则质量为72.6

2、g,所以D项为正确答案。对策:在学习基本概念时,要紧扣“关键字”;进行变式理解;把相近、相对的概念进行比较,找到相同与不同之处。通过这样做加深对概念的辨析和理解。二、思维定势干扰例2:将2.6g某金属与足量稀硝酸充分反应无气体放出,再向溶液中加入过量NaOH溶液并加热,收集到标准状况下气体0.224L(假定反应产生的气体全部逸出),该金属是( )A.Zn B.Fe C.Al D.Mg解析:题目给出的信息“某金属与足量稀硝酸充分反应无气体放出”与学生头脑中固有“金属跟浓硝酸反应产生NO2气体,金属跟稀硝酸反应产生NO气体”发生了冲突,不少学生不知所措。怎么办?此时要敢干突破思维的定势。遵循氧化还

3、原反应的规律,金属在反应中被硝酸氧化生成金属阳离子,而硝酸则被还原生成低价态非气态物质。后来加入的过量NaOH溶液放出了气体,在已知含有氮元素的离子中只有铵根离子。具体的解法如下:设该金属的摩尔质量为M,价态为x,由电子得失守恒得:,经讨论可知,x=2,M=65符合题意,该金属是Zn,故本题的答案为A。对策:教学中注重对“貌似神离”、“形同质异”题的分析、比较,加强学生求异思维的训练,防止思维定势。三、题设“陷阱”干扰例3:在水中加入等物质的量的Ag+、Pb2+、Na+、SO42-、NO3-、Cl-,该溶液放在用惰性材料做电极的电解槽中,通电片刻(假定溶质足量),则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质量比为(

4、 )A 71108 B 16207 C 81 D 10835.5解析:许多学生一看题中给定的六种离子,依据离子放电顺序可判断阴极反应为Ag+e-=Ag(还原产物),阳极反应为2Cl-2e-=Cl2(氧化产物),再根据两极电子得失相等可推出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质量比35.5108,题中没有正确答案而一筹莫展。此时若能摆脱题设“陷阱”,充分考虑到离子的性质,即将上述离子加入水中后,Ag+与Cl-、 Pb2+与SO42-均生成AgCl和PbSO4沉淀,溶液实际上是NaNO3溶液,故实际电解的是水,氧化产物、还原产物分别是O2和H2,所以它们的质量比为81,答案选C。对策:教学中加强学生审题能力的训练,

5、培养学生如何挖掘隐蔽信息,跳出“陷阱”干扰,找到解题的关键。四、解题方法选择不当例4:9.8gFe、Mg的混合粉末溶解在一定的某浓度的稀HNO3中,当金属粉末完全溶解后,收集到的0.2mol的NO气体(设硝酸的还原产物只有NO),在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足量的KOH溶液,可生成氢氧化物沉淀的质量为多少?不考虑Fe(OH)2与O2的反应。解析:氢氧化物沉淀中有Mg(OH)2,另外还有Fe(OH)2或Fe(OH)3或Fe(OH)2和Fe(OH)3。设Mg(OH)2、Fe(OH)2和Fe(OH)3物质的量分别为x、y、z。则沉淀质量为58x+90y+107z。由题中的反应可得,由于单凭这两个方程式无法解

6、出x、y、z的具体数值,此题陷入了僵局。此时若能及时转换思维角度,从整体来思考,巧妙运用电荷、电子守恒法,则可顺畅求解。我们知道生成的沉淀由两部分组成,一是金属的质量,共为9.8g,二是与金属离子结合的OH质量,由反应过程可知金属每失去1mol电子,便结合OH1mol,金属失去的电子数又恰好是硝酸生成NO时得到的电子数,由此可迅速推得OH的质量为,所以氢氧化物沉淀的质量是9.8g+10.2g=20g。对策:教学中注重“一题多解”训练,通过“一题多解”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又提高了学生的解题技能,使学生在做题时,不会“一条路走到底”,在一种方法行不通时,马上寻求其它途径

7、。五、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差例5(2004湖北、湖南高考):在玻璃圆筒中盛有两种无色的互不相溶的中性液体。上层液体中插入两根石墨电极,圆筒内还放有一根下端弯成环状的玻璃搅棒,可以上下搅动液体,装置如右圈。接通电源,阳极周围的液体呈现棕色,且颜色由浅变深,阴极上有气泡生成。停止通电,取出电极,用搅棒上下剧烈搅动。静置后液体又分成两层,下层液体呈紫红色,上层液体几乎无色。根据上述实验回答:(1)阳极上的电极反应式为_。(2)阴极上的电极反应式为_。(3)原上层液体是_。(4)原下层液体是_。(5)搅拌后两层液体颜色发生变化的原因是_ 。(6)要检验上层液体中含有的金属离子,其方法是 ,现象是_。解析:

8、本题是以电解知识为主干,考查了电极反应方程式的书写以及电解原理的应用,但在此实验试题中实际上隐含了对实验基本知识(如萃取原理、焰色反应)的考查,同时在试题中推测溶液的成分富有一定的开放性,而本实验试题的解题的突破口是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本题通过溶液分层现象及上层溶液能进行电解可以推断上下两层溶液为无机试剂和有机试剂,通过阳极周围溶液颜色的变化及静置后下层液体显紫色可以推测电解质溶液为碘盐溶液,再根据溶液为中性,可进一步推测电解质溶液应为中学中常见的钠盐或钾盐溶液。再根据电极反应方程式的书写规律和基本实验的分析可以顺利完成试题中的问题。学生因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差而无法找到题目的突破口。答案:(1)

9、2I2e=I2;(2 ) 2H+2e=H2­; (3 )KI(或NaI等)水溶液; (4 )CCl4(或CHCl3等);(5 )I2在CCl4中的溶解度大于在水中的溶解度,所以绝大部分I2都转移到CCl4中;(6 )焰色反应; 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火焰呈浅紫色(其它合理答案同样给分。例如,若中答NaI水溶液,这里答火焰呈黄色)。对策:教学中加强知识综合运用的训练,在做综合型试题时,帮助学生如何将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针对每一小问题怎样选用相应的知识解答,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六、过程复杂繁琐,难以理出头绪例6:某有机物A在不同条件下反应,分别生成B1+C1和B2+C2,而

10、B1和C1在一定条件下又能转化为B2和C2,C2能进一步氧化。反应流程图如右。已知B1既能使溴水褪色,又能与Na2CO3溶液反应放出CO2。试回答:B2属于,C1属于 (填写选项编号)。溴代饱和一元醇,溴代不饱和一元醇,饱和一元醇,不饱和一元醇,溴代饱和羧酸盐,溴代不饱和羧酸盐,饱和羧酸盐,不饱和羧酸盐。写出A、B1、C2的结构简式:A,B1,C2。解析:此题过程繁杂,无明显突破口,有些学生因理不出头绪,中途而废。试题中有多条信息,须把题给信息逐条分析透彻,再联系所学基础知识,从而可得出正确结论。分析一:由A的分子式C8H13O2Br得它的不饱和度为2;又由于A既能在稀硫酸溶液中反应生成B1和

11、C1,又能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B2和C2,且A的分子式中含有2个氧原子,可推知A为一元酯。B1和C1一个含有羧基,另一个含有羟基且其中有一个还含有Br原子;B2和C2一个羧酸的钠盐,另一个含羟基,并且Br原子相应被羟基所取代。OHOHCH3CH3分析二:由题干条件B1既能使溴水褪色,又能与Na2CO3溶液反应放出CO2。说明B1中含有碳碳双键和羧基;由此也可进一步推知A中也含一个碳碳双键(与A中含2个不饱和度相符合),C1中含有羟基。分析三:由C2能进一步氧化得到HOOCCHCOOH,可倒推C2为CH2CHCH2,BrOHCH3BrCH3再倒推C1为CH2CHCH2。分析四:再由C1经氧化得

12、CH2CHCOOH,经NaOH醇溶液加热、酸化得B1为CH3CH3CH3CH2 CCOOH,由此可得A为CH2 CCOOCH2CHCH2Br。答案:;。对策:在教学中,当学生遇到这种情形时,要告诫学生千万不能急躁,也不要轻易放弃,此时要静下心来,多看几遍题目,从复杂的过程中理出线索来,再顺藤摸瓜逐个顺推和逆推,破解试题。七、接受运用信息能力差例7:请认真阅读下面3个反应:一种类似有机玻璃的塑料聚丁烯酸甲酯有广泛的用途,合成这种塑料有不同的途径,以下合成途径副产物大多为低污染或无污染物,原子利用率较高,因此符合绿色化学要求,其反应过程如下:A、B、C的结构简式分别为:A,B,C。EF的化学方程式

13、为。在绿色化学工艺中,理想状态是反应物中的原子全部转化为欲制得的产物,即原子的利用率为100%,符合这一要求的反应有(填反应序号)。解析:此题信息多,学生首先要理解信息的实质,弄清楚断键、成键特点,再依据反应过程进行推导。信息告知碳碳双键氧化过程:碳碳双键断开,若不饱和碳原子连有氢原子,则该碳原子被氧化成羧基(羧酸);若不饱和碳原子没有氢原子,则该碳原子被氧化成羰基(酮)。信息告知1,3二烯烃与单烯烃合成环己烯(双烯合成),即双键都断开,然后单烯烃与1,3二烯烃1、4号碳原子连成己环,二烯烃中2、3号碳原子再重新形成双键。信息告知2-丁醇消去时的两种消去方式。根据题中反应过程反应为双烯合成,反应为烯烃氧化,反应为酮的加氢还原生成醇,反应为醇的消去,反应为羧酸的酯化,反应加聚。由于最后的产物为聚丁烯酸甲酯C5H8O2n,由此倒推F为丁烯酸甲酯,E为丁烯酸,D应为4碳原子的羟基羧酸,C为4碳原子的羰基羧酸。从表面上看由信息得到的产物经氧化后至少应得到7碳原子的羰基羧酸,这似乎与前面推导相矛盾。此题又陷入了僵局而无法推断下去。O若能对信息作更深层次的理解,由于炔烃与烯烃性质相似,烯烃能发生双烯合成,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