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新教师入职感言_第1页
中学新教师入职感言_第2页
中学新教师入职感言_第3页
中学新教师入职感言_第4页
中学新教师入职感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学新教师入职感言来到 xx 中学已经一个星期有余,很荣幸在第一个星期跟随几位前辈老师 参加了在北京京西古刹大觉寺举行的马小平老师追思会、 " 寻找来自一线老师的 声音"主题座谈会,让我收获良多。它在我职业生涯的开端,为我点亮了一盏前 行的灯火。马老师无疑是一个漂亮的人,一个具有内在情操和精神光芒的人 ; 马老师 也是一个真正的人,一个拒绝表演和屈从的人 ; 马老师更是一个幸福的人,一个 微笑着实践理想的人。 他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普通的中学教师可以走多远, 让我们 意识到教育不是折磨, 是遥不可及的幸福, 教育也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 而事关 人格养成,责任、智慧和情感,是一个

2、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印刻。他带着他的教 育理念和对教育事业的一腔赤诚为我们点亮了理想教育的灯火, 而我们要怎么薪 火相传呢 ?我们说 "觉知此事要躬行 " ,大觉之后能大悟, 大悟之后需躬行。 马老师是 一个理想主义者, 但他不仅仅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他还是一个积极行动者。 他并 没有用彼岸的教育理想去照亮此岸的教育现实, 他是一个把握当下的实践者, 是 一个理性、 低调、坚韧的行动主义者。 他做好了一个老师应该做的和可以做的事 情,而我们寻着他指引的人文教育之路,立足于自身,立足于当下,立足于和自 己一样的独立的人, 去面对永远独立的学生, 不再去虚构美好的教育未来, 而是

3、 打造真实的教育现在,或许就能找到通往精神家园的教育自由之路。反观我们自身,我要成为一名什么样的老师 ?我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怎么 样的期待和规划 ?虽然入职时间还很短, 但是带给我们的职业感和触动是很多的。 我们从一个受教育者转变成了一个教育者, 我们将如何将自己的影响渗透到学生 的精神, 如何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如何让他们不仅喜欢你这个人, 也喜欢上你 这门学科 …… 我想这些问题, 都是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总结的。 我也 相信它的答案会在不断地实践中日益完善。 但是首先我要知道自己要成为一名怎 么样的老师。只有先有了这个目标,才能做到教育的 &qu

4、ot;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古语云: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我想,即 将走上教师岗位的我,可以平凡,但绝不能平庸。而要超越这种 "平庸" ,就一定要扎稳教师之 " 根" 。根深方能叶茂。那么教师之根,根在何处 ?我以为,深厚的 文化素养、深挚的师生情怀、深刻的现实思索,是成就一名优秀语文教师的" 根之所在" 。我所要成为的, 正是这样一种语文教师。 既然是"阳光底下最光辉的事 业",那么只有扎稳根基,方能最充分地去拥抱阳光,让刚刚播种的教师之树茁 壮生长, " 叶叶相交

5、通,枝枝相覆盖 " 。教师之根,在于文化。 摩根财团的缔造者、大慈善家皮博迪有一句很值得思索的话,他说," 教育是这一代人对下一代人所欠的债务 " 。作为我们语文教师, 我想我们欠学生的, 也正是这样一笔巨大的 "文化债 "。教师要 "还债" ,要给学生一碗水, 自己首先要 有一桶水。教师之 "水",往何处寻 ?答案其实很简单, "为有源头活水来 " 。因此 语文教师的功夫, 不在课堂上的口若悬河, 而更多的, 在于教师个人在文化尤其 是中国文化这块厚土上的耕耘、积淀。从这个意义上说,

6、 我想我们语文教师, 其实理应永远把自己当学生, 而且 需要是更为勤奋的 "学生" 。陶行知先生曾告诫, "要想学生好学, 必须先生好学。 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 中学语文所承担的教学任务, 从一个更高的层面上看, 就是母语教育和文化浸染。 在有限的课堂容量之内, 教 师必须要能够让学生从一滴水中看出太阳的光芒, 从一首诗、 一阕词、一出戏或 者一篇小说中让学生感受到其背后的文化积淀。 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必须具备 深入浅出的本事。唯其 "深入" ,故能研磨入细,见微知著 ; 唯其"浅出"

7、,故能循 循导之,春雨润物。 " 学养" 一物,之于语文教师而言,最为内在也最为根本。它 不是"拉大旗作虎皮"的空架势,而是"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的踏实行动。语文教师的积累与素养,要深、要广,要有 " 两脚踏中心文化,一心评宇 宙文章 "的为学之志,要有 "学然后知不足 "的求索精神,要落实于踏踏实实的读 书学习上。同时,这种文化修养应是内在的,而非张扬的 ; 应是积淀的,而非卖 弄的。 "子曰: ‘ 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 ?’ 对曰:

8、 ‘ 然,非与 ?’ 曰: ‘ 非也。予一以贯之。 ’" 教师的文化积累真 正内化为一种大道无形、 "一以贯之 "的涵养,如此,方能真正在教学中得心应手。教师之根,在于学生。教师之职,教书育人。落实于 "教书" ,旨归于 "育人"。欲"育人",必先" 懂人" 欲"懂人" ,必先" 爱人" 。作为我们语文教师而言, 尤须充分地去关爱学生, 用心去了解学生。舞者林怀民说:

9、 "艺术没有技巧,艺术是情感的往来 " 。我想教 学同样如此, "技进于道" ,教学同样是没有技巧可言的。 所有技巧都融化在对学 生深挚的爱当中。爱之切,心之诚,诸法皆自在其中。裴斯泰洛齐说: " 每一种好的教育都要求用母亲般的眼晴时时刻刻准确无 误地从孩子的眼、嘴、额的动作来了解他内心情绪的每一种变化。 " 从对学生深 挚的爱出发, 推进对于学生的深入了解, 这是一切教学工作的基础。 对学生的了 解不应是浮于表面的、想当然的,而要 "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 ,从多 方面去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既有对学

10、生群体特征的准确把握, 又要对每一个独 立个体区别对待,苏霍姆林斯基所谓 "尽可能深入地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 " 。只有充分地了解自己的学生, 知道学生的问题所在、 诉求所在, 教师在实 际教学工作中才能够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学记云: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 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课堂不是教师的 "个人秀 " ,而是以生为本的 引导与交流。 " 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 谓继志矣"。教师是"引导者"而非"训导者",可以以理说服,

11、 但决不可以势压服。 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尊重学生,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 " ,在与学生的良性互动 中达成教学目的,方近于古人所谓 "君子之教 "。教师之根,在于当下。扎根深厚的文化土壤,是要充分汲取传统的菁华 ; 扎根学生的心灵土壤, 是要充分了解我们的教育对象。但大时代下的语文教师,还必须能够将" 天线"伸出室外, 去接受当下风云变幻的种种信号, 以对现实动态的深切把握返观语文 教学,让语文教学的脉搏时刻与时代社会的节奏相和谐。与时俱进,关注现实, 就是要不断了解家国天下民生百态, 在时代的宏阔 语境中思考我们语文教学的位置和使

12、命 ; 与时俱进,关注现实,就是要不断学习 最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 了解教育前沿动态, 随时给语文课堂补充进新鲜血 液; 与时俱进,关注现实,就是要在当下的环境中审视我们的文化、走进我们的 学生,"不慕古,与俗化 ",将对文化的学习和对学生的了解放置到活生生的现实 中来; 与时俱进,关注现实,就是要让学生能够充分学以致用,在现实中找到语 文学习的方向和归属, "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也, 则无不在于学 " ,让朗朗书声呼应时代进步的节拍汤之盘铭曰: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 鲁仲尼赞曰: "日新之谓 盛德"

13、 。我们语文教师以正当以此种意识自励,一切教学思想和设计要从现实出 发,一切又最终要落脚于当下。陶行知先生说: " 时代是继续不断的前进,我们 必得参加现代生活里面, 与时代俱进,才能做一个长久的现代人。 "" 适时教育" , 永远在路上。我想要成为的正是这样一种 "有根"的教师:根在文化,故能渊深博雅 ; 根 在学生,故能情思通达 ; 根在当下,故能生生不息,随时而化。扎稳教师之根, 方能走稳教师之路 ; 走稳教师之路,方能成就教师之梦。梦在远方,路在脚下。格罗夫说: "改变是我们的挚爱。 "然而我想,有些时候,

14、恰恰是挚爱让我 们改变。挚爱一支粉笔,挚爱三尺讲台,挚爱一份耕耘,挚爱一种收获,挚爱一 双双求知的眼睛。挚爱一种职业,于是不再仅仅把它当作职业 ; 挚爱一种生活, 于是生活之上,有了前行脚步的永不懈怠。千里之行,已启于足下。路漫漫其修远,做一名 " 有根"的教师,我将奋然 而前行。2018-03-29来到 xx 中学已经一个星期有余,很荣幸在第一个星期跟随几位前辈老师 参加了在北京京西古刹大觉寺举行的马小平老师追思会、 " 寻找来自一线老师的 声音"主题座谈会,让我收获良多。它在我职业生涯的开端,为我点亮了一盏前 行的灯火。马老师无疑是一个漂亮的人,一个

15、具有内在情操和精神光芒的人 ; 马老师 也是一个真正的人,一个拒绝表演和屈从的人 ; 马老师更是一个幸福的人,一个 微笑着实践理想的人。 他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普通的中学教师可以走多远, 让我们 意识到教育不是折磨, 是遥不可及的幸福, 教育也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 而事关 人格养成,责任、智慧和情感,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印刻。他带着他的教 育理念和对教育事业的一腔赤诚为我们点亮了理想教育的灯火, 而我们要怎么薪 火相传呢 ?我们说 "觉知此事要躬行 " ,大觉之后能大悟, 大悟之后需躬行。 马老师是 一个理想主义者, 但他不仅仅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他还是一个积极行动者。 他

16、并 没有用彼岸的教育理想去照亮此岸的教育现实, 他是一个把握当下的实践者, 是 一个理性、 低调、坚韧的行动主义者。 他做好了一个老师应该做的和可以做的事 情,而我们寻着他指引的人文教育之路,立足于自身,立足于当下,立足于和自 己一样的独立的人, 去面对永远独立的学生, 不再去虚构美好的教育未来, 而是 打造真实的教育现在,或许就能找到通往精神家园的教育自由之路。反观我们自身,我要成为一名什么样的老师 ?我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怎么 样的期待和规划 ?虽然入职时间还很短, 但是带给我们的职业感和触动是很多的。 我们从一个受教育者转变成了一个教育者, 我们将如何将自己的影响渗透到学生 的精神, 如何

17、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如何让他们不仅喜欢你这个人, 也喜欢上你 这门学科 …… 我想这些问题, 都是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总结的。 我也 相信它的答案会在不断地实践中日益完善。 但是首先我要知道自己要成为一名怎 么样的老师。只有先有了这个目标,才能做到教育的 "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古语云: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我想,即 将走上教师岗位的我,可以平凡,但绝不能平庸。而要超越这种 "平庸" ,就一定 要扎稳教师之 " 根" 。根深方能叶茂。那么教师之根,根在何处 ?我以为

18、,深厚的 文化素养、深挚的师生情怀、深刻的现实思索,是成就一名优秀语文教师的 " 根 之所在" 。我所要成为的, 正是这样一种语文教师。 既然是"阳光底下最光辉的事 业",那么只有扎稳根基,方能最充分地去拥抱阳光,让刚刚播种的教师之树茁 壮生长, " 叶叶相交通,枝枝相覆盖 " 。教师之根,在于文化。摩根财团的缔造者、大慈善家皮博迪有一句很值得思索的话,他说, " 教 育是这一代人对下一代人所欠的债务 " 。作为我们语文教师, 我想我们欠学生的, 也正是这样一笔巨大的 "文化债 "。教师要 &q

19、uot;还债" ,要给学生一碗水, 自己首先要 有一桶水。教师之 "水",往何处寻 ?答案其实很简单, "为有源头活水来 " 。因此 语文教师的功夫, 不在课堂上的口若悬河, 而更多的, 在于教师个人在文化尤其 是中国文化这块厚土上的耕耘、积淀。从这个意义上说, 我想我们语文教师, 其实理应永远把自己当学生, 而且 需要是更为勤奋的 "学生" 。陶行知先生曾告诫, "要想学生好学, 必须先生好学。 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 中学语文所承担的教学任务, 从一个更高的层面上看, 就是母语

20、教育和文化浸染。 在有限的课堂容量之内, 教 师必须要能够让学生从一滴水中看出太阳的光芒, 从一首诗、 一阕词、一出戏或 者一篇小说中让学生感受到其背后的文化积淀。 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必须具备 深入浅出的本事。唯其 "深入" ,故能研磨入细,见微知著 ; 唯其"浅出" ,故能循 循导之,春雨润物。 " 学养" 一物,之于语文教师而言,最为内在也最为根本。它 不是"拉大旗作虎皮"的空架势,而是"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的踏实行动。语文教师的积累与素养,要深、要广,要有 " 两脚踏中心文化

21、,一心评宇 宙文章 "的为学之志,要有 "学然后知不足 "的求索精神,要落实于踏踏实实的读 书学习上。同时,这种文化修养应是内在的,而非张扬的 ; 应是积淀的,而非卖 弄的。 "子曰: ‘ 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 ?’ 对曰: ‘ 然,非与 ?’ 曰: ‘ 非也。予一以贯之。 ’" 教师的文化积累真 正内化为一种大道无形、 "一以贯之 "的涵养,如此,方能真正在教学中得心应手。教师之根,在于学生。教师

22、之职,教书育人。落实于 "教书" ,旨归于 "育人"。欲"育人",必先" 懂人" 欲"懂人" ,必先" 爱人" 。作为我们语文教师而言, 尤须充分地去关爱学生, 用心去了解学生。舞者林怀民说: "艺术没有技巧,艺术是情感的往来 " 。我想教 学同样如此, "技进于道" ,教学同样是没有技巧可言的。 所有技巧都融化在对学 生深挚的爱当中。爱之切,心之诚,诸法皆自在其中。裴斯泰洛齐说: " 每一种好的教育都要求用母亲般的眼晴时时刻

23、刻准确无 误地从孩子的眼、嘴、额的动作来了解他内心情绪的每一种变化。 " 从对学生深 挚的爱出发, 推进对于学生的深入了解, 这是一切教学工作的基础。 对学生的了 解不应是浮于表面的、想当然的,而要 "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 ,从多 方面去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既有对学生群体特征的准确把握, 又要对每一个独 立个体区别对待,苏霍姆林斯基所谓 "尽可能深入地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 " 。只有充分地了解自己的学生, 知道学生的问题所在、 诉求所在, 教师在实 际教学工作中才能够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学记云: "知其心,然后能救

24、其失 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课堂不是教师的 "个人秀 " ,而是以生为本的 引导与交流。 " 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 谓继志矣"。教师是"引导者"而非"训导者",可以以理说服, 但决不可以势压服。 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尊重学生,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 " ,在与学生的良性互动 中达成教学目的,方近于古人所谓 "君子之教 "。教师之根,在于当下。扎根深厚的文化土壤,是要充分汲取传统的菁华 ; 扎根学生的心灵土壤, 是要充分

25、了解我们的教育对象。但大时代下的语文教师,还必须能够将" 天线"伸出室外, 去接受当下风云变幻的种种信号, 以对现实动态的深切把握返观语文 教学,让语文教学的脉搏时刻与时代社会的节奏相和谐。与时俱进,关注现实, 就是要不断了解家国天下民生百态, 在时代的宏阔 语境中思考我们语文教学的位置和使命 ; 与时俱进,关注现实,就是要不断学习 最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 了解教育前沿动态, 随时给语文课堂补充进新鲜血 液; 与时俱进,关注现实,就是要在当下的环境中审视我们的文化、走进我们的 学生,"不慕古,与俗化 ",将对文化的学习和对学生的了解放置到活生生的现实

26、 中来; 与时俱进,关注现实,就是要让学生能够充分学以致用,在现实中找到语 文学习的方向和归属, "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也, 则无不在于学 " ,让朗朗书声 呼应时代进步的节拍。汤之盘铭曰: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 鲁仲尼赞曰: "日新之谓 盛德" 。我们语文教师以正当以此种意识自励,一切教学思想和设计要从现实出 发,一切又最终要落脚于当下。陶行知先生说: " 时代是继续不断的前进,我们 必得参加现代生活里面, 与时代俱进,才能做一个长久的现代人。 "" 适时教育" , 永远在路上。我想

27、要成为的正是这样一种 "有根"的教师:根在文化,故能渊深博雅 ; 根 在学生,故能情思通达 ; 根在当下,故能生生不息,随时而化。扎稳教师之根, 方能走稳教师之路 ; 走稳教师之路,方能成就教师之梦。梦在远方,路在脚下。格罗夫说: "改变是我们的挚爱。 "然而我想,有些时候,恰恰是挚爱让我 们改变。挚爱一支粉笔,挚爱三尺讲台,挚爱一份耕耘,挚爱一种收获,挚爱一 双双求知的眼睛。挚爱一种职业,于是不再仅仅把它当作职业 ; 挚爱一种生活, 于是生活之上,有了前行脚步的永不懈怠。千里之行,已启于足下。路漫漫其修远,做一名 " 有根"的教师,

28、我将奋然而前行。2018-03-29来到 xx 中学已经一个星期有余,很荣幸在第一个星期跟随几位前辈老师 参加了在北京京西古刹大觉寺举行的马小平老师追思会、 " 寻找来自一线老师的 声音"主题座谈会,让我收获良多。它在我职业生涯的开端,为我点亮了一盏前 行的灯火。马老师无疑是一个漂亮的人,一个具有内在情操和精神光芒的人 ; 马老师 也是一个真正的人,一个拒绝表演和屈从的人 ; 马老师更是一个幸福的人,一个 微笑着实践理想的人。 他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普通的中学教师可以走多远, 让我们 意识到教育不是折磨, 是遥不可及的幸福, 教育也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 而事关 人格养成,责任、

29、智慧和情感,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印刻。他带着他的教 育理念和对教育事业的一腔赤诚为我们点亮了理想教育的灯火, 而我们要怎么薪 火相传呢 ?我们说 "觉知此事要躬行 " ,大觉之后能大悟, 大悟之后需躬行。 马老师是 一个理想主义者, 但他不仅仅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他还是一个积极行动者。 他并 没有用彼岸的教育理想去照亮此岸的教育现实, 他是一个把握当下的实践者, 是 一个理性、 低调、坚韧的行动主义者。 他做好了一个老师应该做的和可以做的事 情,而我们寻着他指引的人文教育之路,立足于自身,立足于当下,立足于和自 己一样的独立的人, 去面对永远独立的学生, 不再去虚构美好

30、的教育未来, 而是 打造真实的教育现在,或许就能找到通往精神家园的教育自由之路。反观我们自身,我要成为一名什么样的老师 ?我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怎么 样的期待和规划 ?虽然入职时间还很短, 但是带给我们的职业感和触动是很多的。 我们从一个受教育者转变成了一个教育者, 我们将如何将自己的影响渗透到学生 的精神, 如何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如何让他们不仅喜欢你这个人, 也喜欢上你 这门学科 …… 我想这些问题, 都是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总结的。 我也 相信它的答案会在不断地实践中日益完善。 但是首先我要知道自己要成为一名怎 么样的老师。只有先有了这个目标,才能

31、做到教育的 "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古语云: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我想,即将走上教师岗位的我,可以平凡,但绝不能平庸。而要超越这种 "平庸" ,就一定 要扎稳教师之 " 根" 。根深方能叶茂。那么教师之根,根在何处 ?我以为,深厚的 文化素养、深挚的师生情怀、深刻的现实思索,是成就一名优秀语文教师的" 根之所在" 。我所要成为的, 正是这样一种语文教师。 既然是"阳光底下最光辉的事 业",那么只有扎稳根基,方能最充分地去拥抱阳光,让刚刚播种的教师之树茁 壮生长, &q

32、uot; 叶叶相交通,枝枝相覆盖 " 。教师之根,在于文化。 摩根财团的缔造者、大慈善家皮博迪有一句很值得思索的话,他说," 教育是这一代人对下一代人所欠的债务 " 。作为我们语文教师, 我想我们欠学生的, 也正是这样一笔巨大的 "文化债 "。教师要 "还债" ,要给学生一碗水, 自己首先要 有一桶水。教师之 "水",往何处寻 ?答案其实很简单, "为有源头活水来 " 。因此 语文教师的功夫, 不在课堂上的口若悬河, 而更多的, 在于教师个人在文化尤其 是中国文化这块厚土上的耕耘、积淀

33、。从这个意义上说, 我想我们语文教师, 其实理应永远把自己当学生, 而且 需要是更为勤奋的 "学生" 。陶行知先生曾告诫, "要想学生好学, 必须先生好学。 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 中学语文所承担的教学任务, 从一个更高的层面上看, 就是母语教育和文化浸染。 在有限的课堂容量之内, 教 师必须要能够让学生从一滴水中看出太阳的光芒, 从一首诗、 一阕词、一出戏或 者一篇小说中让学生感受到其背后的文化积淀。 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必须具备 深入浅出的本事。唯其 "深入" ,故能研磨入细,见微知著 ; 唯其"

34、浅出" ,故能循 循导之,春雨润物。 " 学养" 一物,之于语文教师而言,最为内在也最为根本。它 不是"拉大旗作虎皮"的空架势,而是"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的踏实行动。语文教师的积累与素养,要深、要广,要有 " 两脚踏中心文化,一心评宇 宙文章 "的为学之志,要有 "学然后知不足 "的求索精神,要落实于踏踏实实的读 书学习上。同时,这种文化修养应是内在的,而非张扬的 ; 应是积淀的,而非卖 弄的。 "子曰: ‘ 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 ?&r

35、squo; 对曰: ‘ 然,非与 ?’ 曰: ‘ 非也。予一以贯之。 ’" 教师的文化积累真 正内化为一种大道无形、 "一以贯之 "的涵养,如此,方能真正在教学中得心应手。教师之根,在于学生教师之职,教书育人。落实于 "教书" ,旨归于 "育人"。欲"育人",必先" 懂人" 欲"懂人" ,必先" 爱人" 。作为我们语文教师而言, 尤须充分地去关爱学生, 用心去了解学生

36、。舞者林怀民说: "艺术没有技巧,艺术是情感的往来 " 。我想教 学同样如此, "技进于道" ,教学同样是没有技巧可言的。 所有技巧都融化在对学 生深挚的爱当中。爱之切,心之诚,诸法皆自在其中。裴斯泰洛齐说: " 每一种好的教育都要求用母亲般的眼晴时时刻刻准确无 误地从孩子的眼、嘴、额的动作来了解他内心情绪的每一种变化。 " 从对学生深 挚的爱出发, 推进对于学生的深入了解, 这是一切教学工作的基础。 对学生的了 解不应是浮于表面的、想当然的,而要 "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 ,从多 方面去了解学生的思想

37、动态。 既有对学生群体特征的准确把握, 又要对每一个独 立个体区别对待,苏霍姆林斯基所谓 "尽可能深入地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 " 。只有充分地了解自己的学生, 知道学生的问题所在、 诉求所在, 教师在实 际教学工作中才能够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学记云: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 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课堂不是教师的 "个人秀 " ,而是以生为本的 引导与交流。 " 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 谓继志矣"。教师是"引导者"而非"训导者"

38、,可以以理说服, 但决不可以势压服。 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尊重学生,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 " ,在与学生的良性互动 中达成教学目的,方近于古人所谓 "君子之教 "。教师之根,在于当下。扎根深厚的文化土壤,是要充分汲取传统的菁华 ; 扎根学生的心灵土壤, 是要充分了解我们的教育对象。但大时代下的语文教师,还必须能够将" 天线"伸出室外, 去接受当下风云变幻的种种信号, 以对现实动态的深切把握返观语文 教学,让语文教学的脉搏时刻与时代社会的节奏相和谐。与时俱进,关注现实, 就是要不断了解家国天下民生百态, 在时代的宏阔 语境中思考我们语

39、文教学的位置和使命 ; 与时俱进,关注现实,就是要不断学习 最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 了解教育前沿动态, 随时给语文课堂补充进新鲜血 液; 与时俱进,关注现实,就是要在当下的环境中审视我们的文化、走进我们的 学生,"不慕古,与俗化 ",将对文化的学习和对学生的了解放置到活生生的现实 中来; 与时俱进,关注现实,就是要让学生能够充分学以致用,在现实中找到语 文学习的方向和归属, "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也, 则无不在于学 " ,让朗朗书声 呼应时代进步的节拍。汤之盘铭曰: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 鲁仲尼赞曰: "日新之

40、谓 盛德" 。我们语文教师以正当以此种意识自励,一切教学思想和设计要从现实出 发,一切又最终要落脚于当下。陶行知先生说: " 时代是继续不断的前进,我们 必得参加现代生活里面, 与时代俱进,才能做一个长久的现代人。 "" 适时教育" , 永远在路上。我想要成为的正是这样一种 "有根"的教师:根在文化,故能渊深博雅 ; 根 在学生,故能情思通达 ; 根在当下,故能生生不息,随时而化。扎稳教师之根, 方能走稳教师之路 ; 走稳教师之路,方能成就教师之梦。梦在远方,路在脚下。格罗夫说: "改变是我们的挚爱。 "

41、然而我想,有些时候,恰恰是挚爱让我 们改变。挚爱一支粉笔,挚爱三尺讲台,挚爱一份耕耘,挚爱一种收获,挚爱一 双双求知的眼睛。挚爱一种职业,于是不再仅仅把它当作职业 ; 挚爱一种生活, 于是生活之上,有了前行脚步的永不懈怠。千里之行,已启于足下。路漫漫其修远,做一名 " 有根"的教师,我将奋然 而前行。2018-03-29来到 xx 中学已经一个星期有余,很荣幸在第一个星期跟随几位前辈老师 参加了在北京京西古刹大觉寺举行的马小平老师追思会、 " 寻找来自一线老师的 声音"主题座谈会,让我收获良多。它在我职业生涯的开端,为我点亮了一盏前 行的灯火。马老师无疑

42、是一个漂亮的人,一个具有内在情操和精神光芒的人 ; 马老师 也是一个真正的人,一个拒绝表演和屈从的人 ; 马老师更是一个幸福的人,一个 微笑着实践理想的人。 他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普通的中学教师可以走多远, 让我们 意识到教育不是折磨, 是遥不可及的幸福, 教育也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 而事关 人格养成,责任、智慧和情感,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印刻。他带着他的教 育理念和对教育事业的一腔赤诚为我们点亮了理想教育的灯火, 而我们要怎么薪 火相传呢 ?我们说 "觉知此事要躬行 " ,大觉之后能大悟, 大悟之后需躬行。 马老师是 一个理想主义者, 但他不仅仅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他还是

43、一个积极行动者。 他并 没有用彼岸的教育理想去照亮此岸的教育现实, 他是一个把握当下的实践者, 是 一个理性、 低调、坚韧的行动主义者。 他做好了一个老师应该做的和可以做的事 情,而我们寻着他指引的人文教育之路,立足于自身,立足于当下,立足于和自 己一样的独立的人, 去面对永远独立的学生, 不再去虚构美好的教育未来, 而是 打造真实的教育现在,或许就能找到通往精神家园的教育自由之路。反观我们自身,我要成为一名什么样的老师 ?我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怎么 样的期待和规划 ?虽然入职时间还很短, 但是带给我们的职业感和触动是很多的。 我们从一个受教育者转变成了一个教育者, 我们将如何将自己的影响渗透到

44、学生 的精神, 如何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如何让他们不仅喜欢你这个人, 也喜欢上你 这门学科 …… 我想这些问题, 都是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总结的。 我也 相信它的答案会在不断地实践中日益完善。 但是首先我要知道自己要成为一名怎 么样的老师。只有先有了这个目标,才能做到教育的 "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古语云: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我想,即 将走上教师岗位的我,可以平凡,但绝不能平庸。而要超越这种 "平庸" ,就一定 要扎稳教师之 " 根" 。根深方能叶茂。那么教师之根

45、,根在何处 ?我以为,深厚的 文化素养、深挚的师生情怀、深刻的现实思索,是成就一名优秀语文教师的 " 根 之所在" 。我所要成为的, 正是这样一种语文教师。 既然是"阳光底下最光辉的事 业",那么只有扎稳根基,方能最充分地去拥抱阳光,让刚刚播种的教师之树茁 壮生长, " 叶叶相交通,枝枝相覆盖 " 。教师之根,在于文化。摩根财团的缔造者、大慈善家皮博迪有一句很值得思索的话,他说, " 教 育是这一代人对下一代人所欠的债务 " 。作为我们语文教师, 我想我们欠学生的, 也正是这样一笔巨大的 "文化债 &qu

46、ot;。教师要 "还债" ,要给学生一碗水, 自己首先要 有一桶水。教师之 "水",往何处寻 ?答案其实很简单, "为有源头活水来 " 。因此 语文教师的功夫, 不在课堂上的口若悬河, 而更多的, 在于教师个人在文化尤其 是中国文化这块厚土上的耕耘、积淀。从这个意义上说, 我想我们语文教师, 其实理应永远把自己当学生, 而且 需要是更为勤奋的 "学生" 。陶行知先生曾告诫, "要想学生好学, 必须先生好学。 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 中学语文所承担的教学任务, 从一个更高的

47、层面上看, 就是母语教育和文化浸染。 在有限的课堂容量之内, 教 师必须要能够让学生从一滴水中看出太阳的光芒, 从一首诗、 一阕词、一出戏或 者一篇小说中让学生感受到其背后的文化积淀。 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必须具备 深入浅出的本事。唯其 "深入" ,故能研磨入细,见微知著 ; 唯其"浅出" ,故能循 循导之,春雨润物。 " 学养" 一物,之于语文教师而言,最为内在也最为根本。它 不是"拉大旗作虎皮"的空架势,而是"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的踏实行动。语文教师的积累与素养,要深、要广,要有 &quo

48、t; 两脚踏中心文化,一心评宇 宙文章 "的为学之志,要有 "学然后知不足 "的求索精神,要落实于踏踏实实的读 书学习上。同时,这种文化修养应是内在的,而非张扬的 ; 应是积淀的,而非卖 弄的。 "子曰: ‘ 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 ?’ 对曰: ‘ 然,非与 ?’ 曰: ‘ 非也。予一以贯之。 ’" 教师的文化积累真 正内化为一种大道无形、 "一以贯之 "的涵养,如此,方能真正在教学中得心应手。教师

49、之根,在于学生。教师之职,教书育人。落实于 "教书" ,旨归于 "育人"。欲"育人",必先" 懂人" 欲"懂人" ,必先" 爱人" 。作为我们语文教师而言, 尤须充分地去关爱学生, 用心去了解学生。舞者林怀民说: "艺术没有技巧,艺术是情感的往来 " 。我想教 学同样如此, "技进于道" ,教学同样是没有技巧可言的。 所有技巧都融化在对学 生深挚的爱当中。爱之切,心之诚,诸法皆自在其中。裴斯泰洛齐说: " 每一种好的教育都要求

50、用母亲般的眼晴时时刻刻准确无 误地从孩子的眼、嘴、额的动作来了解他内心情绪的每一种变化。 " 从对学生深 挚的爱出发, 推进对于学生的深入了解, 这是一切教学工作的基础。 对学生的了 解不应是浮于表面的、想当然的,而要 "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 ,从多 方面去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既有对学生群体特征的准确把握, 又要对每一个独 立个体区别对待,苏霍姆林斯基所谓 "尽可能深入地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 " 。只有充分地了解自己的学生, 知道学生的问题所在、 诉求所在, 教师在实 际教学工作中才能够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学记云: &quo

51、t;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 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课堂不是教师的 "个人秀 " ,而是以生为本的 引导与交流。 " 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 谓继志矣"。教师是"引导者"而非"训导者",可以以理说服, 但决不可以势压服。 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尊重学生,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 " ,在与学生的良性互动 中达成教学目的,方近于古人所谓 "君子之教 "。教师之根,在于当下。扎根深厚的文化土壤,是要充分汲取传统的菁华 ; 扎根学生的

52、心灵土壤, 是要充分了解我们的教育对象。但大时代下的语文教师,还必须能够将" 天线"伸出室外, 去接受当下风云变幻的种种信号, 以对现实动态的深切把握返观语文 教学,让语文教学的脉搏时刻与时代社会的节奏相和谐。与时俱进,关注现实, 就是要不断了解家国天下民生百态, 在时代的宏阔 语境中思考我们语文教学的位置和使命 ; 与时俱进,关注现实,就是要不断学习 最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 了解教育前沿动态, 随时给语文课堂补充进新鲜血 液; 与时俱进,关注现实,就是要在当下的环境中审视我们的文化、走进我们的 学生,"不慕古,与俗化 ",将对文化的学习和对学生的了

53、解放置到活生生的现实 中来; 与时俱进,关注现实,就是要让学生能够充分学以致用,在现实中找到语 文学习的方向和归属, "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也, 则无不在于学 " ,让朗朗书声 呼应时代进步的节拍。汤之盘铭曰: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 鲁仲尼赞曰: "日新之谓 盛德" 。我们语文教师以正当以此种意识自励,一切教学思想和设计要从现实出 发,一切又最终要落脚于当下。陶行知先生说: " 时代是继续不断的前进,我们 必得参加现代生活里面, 与时代俱进,才能做一个长久的现代人。 "" 适时教育"

54、, 永远在路上。我想要成为的正是这样一种 "有根"的教师:根在文化,故能渊深博雅 ; 根 在学生,故能情思通达 ; 根在当下,故能生生不息,随时而化。扎稳教师之根, 方能走稳教师之路 ; 走稳教师之路,方能成就教师之梦。梦在远方,路在脚下。格罗夫说: "改变是我们的挚爱。 "然而我想,有些时候,恰恰是挚爱让我 们改变。挚爱一支粉笔,挚爱三尺讲台,挚爱一份耕耘,挚爱一种收获,挚爱一 双双求知的眼睛。挚爱一种职业,于是不再仅仅把它当作职业 ; 挚爱一种生活, 于是生活之上,有了前行脚步的永不懈怠。千里之行,已启于足下。路漫漫其修远,做一名 " 有根

55、"的教师,我将奋然而前行。2018-03-29来到 xx 中学已经一个星期有余,很荣幸在第一个星期跟随几位前辈老师 参加了在北京京西古刹大觉寺举行的马小平老师追思会、 " 寻找来自一线老师的 声音"主题座谈会,让我收获良多。它在我职业生涯的开端,为我点亮了一盏前 行的灯火。马老师无疑是一个漂亮的人,一个具有内在情操和精神光芒的人 ; 马老师 也是一个真正的人,一个拒绝表演和屈从的人 ; 马老师更是一个幸福的人,一个 微笑着实践理想的人。 他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普通的中学教师可以走多远, 让我们 意识到教育不是折磨, 是遥不可及的幸福, 教育也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 而事

56、关 人格养成,责任、智慧和情感,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印刻。他带着他的教 育理念和对教育事业的一腔赤诚为我们点亮了理想教育的灯火, 而我们要怎么薪 火相传呢 ?我们说 "觉知此事要躬行 " ,大觉之后能大悟, 大悟之后需躬行。 马老师是 一个理想主义者, 但他不仅仅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他还是一个积极行动者。 他并 没有用彼岸的教育理想去照亮此岸的教育现实, 他是一个把握当下的实践者, 是 一个理性、 低调、坚韧的行动主义者。 他做好了一个老师应该做的和可以做的事 情,而我们寻着他指引的人文教育之路,立足于自身,立足于当下,立足于和自 己一样的独立的人, 去面对永远独立的学

57、生, 不再去虚构美好的教育未来, 而是 打造真实的教育现在,或许就能找到通往精神家园的教育自由之路。反观我们自身,我要成为一名什么样的老师 ?我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怎么 样的期待和规划 ?虽然入职时间还很短, 但是带给我们的职业感和触动是很多的。 我们从一个受教育者转变成了一个教育者, 我们将如何将自己的影响渗透到学生 的精神, 如何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如何让他们不仅喜欢你这个人, 也喜欢上你 这门学科 …… 我想这些问题, 都是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总结的。 我也 相信它的答案会在不断地实践中日益完善。 但是首先我要知道自己要成为一名怎 么样的老师。只有

58、先有了这个目标,才能做到教育的 "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古语云: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我想,即 将走上教师岗位的我,可以平凡,但绝不能平庸。而要超越这种 "平庸" ,就一定 要扎稳教师之 " 根" 。根深方能叶茂。那么教师之根,根在何处 ?我以为,深厚的 文化素养、深挚的师生情怀、深刻的现实思索,是成就一名优秀语文教师的" 根之所在" 。我所要成为的, 正是这样一种语文教师。 既然是"阳光底下最光辉的事 业",那么只有扎稳根基,方能最充分地去拥抱阳光,让刚刚播种的教师

59、之树茁 壮生长, " 叶叶相交通,枝枝相覆盖 " 。教师之根,在于文化。 摩根财团的缔造者、大慈善家皮博迪有一句很值得思索的话,他说," 教育是这一代人对下一代人所欠的债务 " 。作为我们语文教师, 我想我们欠学生的, 也正是这样一笔巨大的 "文化债 "。教师要 "还债" ,要给学生一碗水, 自己首先要 有一桶水。教师之 "水",往何处寻 ?答案其实很简单, "为有源头活水来 " 。因此 语文教师的功夫, 不在课堂上的口若悬河, 而更多的, 在于教师个人在文化尤其 是中国文化

60、这块厚土上的耕耘、积淀。从这个意义上说, 我想我们语文教师, 其实理应永远把自己当学生, 而且 需要是更为勤奋的 "学生" 。陶行知先生曾告诫, "要想学生好学, 必须先生好学。 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 中学语文所承担的教学任务, 从一个更高的层面上看, 就是母语教育和文化浸染。 在有限的课堂容量之内, 教 师必须要能够让学生从一滴水中看出太阳的光芒, 从一首诗、 一阕词、一出戏或 者一篇小说中让学生感受到其背后的文化积淀。 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必须具备 深入浅出的本事。唯其 "深入" ,故能研磨入细,见微知著

61、 ; 唯其"浅出" ,故能循 循导之,春雨润物。 " 学养" 一物,之于语文教师而言,最为内在也最为根本。它 不是"拉大旗作虎皮"的空架势,而是"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的踏实行动。语文教师的积累与素养,要深、要广,要有 " 两脚踏中心文化,一心评宇 宙文章 "的为学之志,要有 "学然后知不足 "的求索精神,要落实于踏踏实实的读 书学习上。同时,这种文化修养应是内在的,而非张扬的 ; 应是积淀的,而非卖 弄的。 "子曰: ‘ 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

62、之者与 ?’ 对曰: ‘ 然,非与 ?’ 曰: ‘ 非也。予一以贯之。 ’" 教师的文化积累真 正内化为一种大道无形、 "一以贯之 "的涵养,如此,方能真正在教学中得心应手。教师之根,在于学生。教师之职,教书育人。落实于 "教书" ,旨归于 "育人"。欲"育人",必先" 懂人" 欲"懂人" ,必先" 爱人" 。作为我们语文教师而言, 尤须充分地去关

63、爱学生, 用心去了解学生。舞者林怀民说: "艺术没有技巧,艺术是情感的往来 " 。我想教 学同样如此, "技进于道" ,教学同样是没有技巧可言的。 所有技巧都融化在对学 生深挚的爱当中。爱之切,心之诚,诸法皆自在其中。裴斯泰洛齐说: " 每一种好的教育都要求用母亲般的眼晴时时刻刻准确无 误地从孩子的眼、嘴、额的动作来了解他内心情绪的每一种变化。 " 从对学生深 挚的爱出发, 推进对于学生的深入了解, 这是一切教学工作的基础。 对学生的了 解不应是浮于表面的、想当然的,而要 "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 ,从

64、多 方面去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既有对学生群体特征的准确把握, 又要对每一个独 立个体区别对待,苏霍姆林斯基所谓 "尽可能深入地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 " 。只有充分地了解自己的学生, 知道学生的问题所在、 诉求所在, 教师在实 际教学工作中才能够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学记云: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 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课堂不是教师的 "个人秀 " ,而是以生为本的 引导与交流。 " 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 谓继志矣"。教师是"引导者"而非&qu

65、ot;训导者",可以以理说服, 但决不可以势压服。 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尊重学生,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 " ,在与学生的良性互动 中达成教学目的,方近于古人所谓 "君子之教 "。教师之根,在于当下。扎根深厚的文化土壤,是要充分汲取传统的菁华 ; 扎根学生的心灵土壤, 是要充分了解我们的教育对象。但大时代下的语文教师,还必须能够将" 天线"伸出室外, 去接受当下风云变幻的种种信号, 以对现实动态的深切把握返观语文 教学,让语文教学的脉搏时刻与时代社会的节奏相和谐。与时俱进,关注现实, 就是要不断了解家国天下民生百态, 在时代

66、的宏阔 语境中思考我们语文教学的位置和使命 ; 与时俱进,关注现实,就是要不断学习 最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 了解教育前沿动态, 随时给语文课堂补充进新鲜血 液; 与时俱进,关注现实,就是要在当下的环境中审视我们的文化、走进我们的 学生,"不慕古,与俗化 ",将对文化的学习和对学生的了解放置到活生生的现实 中来; 与时俱进,关注现实,就是要让学生能够充分学以致用,在现实中找到语 文学习的方向和归属, "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也, 则无不在于学 " ,让朗朗书声 呼应时代进步的节拍。汤之盘铭曰: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 鲁仲尼赞

67、曰: "日新之谓 盛德" 。我们语文教师以正当以此种意识自励,一切教学思想和设计要从现实出 发,一切又最终要落脚于当下。陶行知先生说: " 时代是继续不断的前进,我们 必得参加现代生活里面, 与时代俱进,才能做一个长久的现代人。 "" 适时教育" , 永远在路上。我想要成为的正是这样一种 "有根"的教师:根在文化,故能渊深博雅 ; 根 在学生,故能情思通达 ; 根在当下,故能生生不息,随时而化。扎稳教师之根, 方能走稳教师之路 ; 走稳教师之路,方能成就教师之梦。梦在远方,路在脚下。格罗夫说: "改变是我

68、们的挚爱。 "然而我想,有些时候,恰恰是挚爱让我 们改变。挚爱一支粉笔,挚爱三尺讲台,挚爱一份耕耘,挚爱一种收获,挚爱一 双双求知的眼睛。挚爱一种职业,于是不再仅仅把它当作职业 ; 挚爱一种生活, 于是生活之上,有了前行脚步的永不懈怠。千里之行,已启于足下。路漫漫其修远,做一名 " 有根"的教师,我将奋然 而前行。2018-03-29来到 xx 中学已经一个星期有余,很荣幸在第一个星期跟随几位前辈老师 参加了在北京京西古刹大觉寺举行的马小平老师追思会、 " 寻找来自一线老师的 声音"主题座谈会,让我收获良多。它在我职业生涯的开端,为我点亮了一盏前 行的灯火。马老师无疑是一个漂亮的人,一个具有内在情操和精神光芒的人 ; 马老师 也是一个真正的人,一个拒绝表演和屈从的人 ; 马老师更是一个幸福的人,一个 微笑着实践理想的人。 他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普通的中学教师可以走多远, 让我们 意识到教育不是折磨, 是遥不可及的幸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