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研究热点及其思考_第1页
教育技术:研究热点及其思考_第2页
教育技术:研究热点及其思考_第3页
教育技术:研究热点及其思考_第4页
教育技术:研究热点及其思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教育技术研究热点及其思考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技术研究进展明显提速。从2013年度教育学和教育技术学的期刊文献可以看出,国内教育技术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七个方面:技术视角下的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研究;信息化学习环境与教学资源建设研究;网络学习与远程教育研究;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方式变革与教学模式创新研究;学生信息素养与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研究;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政策与措施研究;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价研究。对这七个方面深入分析,发现教育技术研究还存在下述方面的问题需要引起教育技术研究者的重视:一是研究的整体性、全局性不够,二是技术与教

2、育的深度融合亟待加强,三是实证求真精神有待提高。关键词:教育技术,信息技术,教育信息化,研究进展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学部重点项目“基础教育公平实现机制与服务均等化研究”(项目编号:7143300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参与本课题研究的还有丁继红、葛军、杨海茹。教育技术学是一门新兴学科,涉及教育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多个学科的交叉融合,有着宽阔的研究领域。专业背景不同、从事岗位不同的庞大研究队伍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对教育技术做了大量探索,呈现出繁荣的局面。本研究以教育学教育研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和北京大学教育评论,以及教育技术学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现代教育技术等多份重要学术期

3、刊2013年发表的一千余篇教育技术相关学术论文为样本进行内容分析,同时参阅了多部2013年国内出版的教育技术专著。通过分析,对2013年教育技术研究热点进行了阐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冷静思考,指出了研究整体上存在的不足。一、国内教育技术研究热点教育技术学与国家教育发展大背景、大方向深度融合,学科发展向多元化与协同创新迈进,“产学研”多方合作。相关学科的发展促进了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引发了教育技术研究范式的转型。在此背景下,2013年教育技术研究热点主要包括七个方面。(一)技术视角下的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研究技术支撑下的学习科学与教学理论研究。信息技术向教育和学习的全面渗透,深刻

4、影响着学习方式,技术如何有效促进学习是2013年度教育技术研究的热点。在线学习的繁荣、教育服务的拓展、大数据技术的出现,促进了学习科学的快速发展。1许多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学习科学新观点进入教育技术研究领域。从学习现实场景来看,终身学习、混合学习、泛在学习等方面的研究都有新的进展。在信息时代,终身学习成为生存的必要环节,而新一代互联网的应用,促使手持移动设备成为终身学习最有效的工具。2以实证研究发展实践价值取向教学理论的方法进一步兴起,如,既能突出学生学习自主性,又能实现教师对学生学习引导的web quest,成为技术支撑下的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亮点。再如,双轨教学,是对信息化环境下教学结构与过

5、程本质的新认识与新概括,能够促进意义关联的形成,提高认知建构的效率。3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发的双轨编码教学资源展示技术就是双轨教学理论的典型应用。4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研究。学习技术、学习方式和学习理论不断交叠融合,教学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因素越来越多。美国北科罗拉多大学的学者linda l. lohr & james e. gall提出了“三层工具箱”多媒体教学设计范式,第一层是学习理论,第二层是多媒体模型,第三层是多种信息呈现准则。5在技术背景下,微型学习基于新的媒介生态环境应运而生,赋予了学习者更丰富的非正式学习体验。体现微型学习理念的微课程教学设计是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新

6、发展。微课程是半结构化的,随着教学需求、资源应用、学生反馈的变化而处于不断的动态发展之中;微课程作为一种片段化的学习资源,使学习者处于一种边缘性的投入与非联系的注意状态。6可视化技术用直观的、易感知的图示方式表征信息。可视化教学设计能简洁明了地表达教学目标分析、学习者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习策略选择、教学评价等环节,是目前应该大力倡导的一种教学设计方法。7教育技术哲学问题与教育公平理论研究。有学者认为,教育技术应充分展现桥梁学科的作用,顺应教师、学生、教学环境等对教育技术的合理诉求。这是教育技术学最基本、最一般、最普遍的规律,是教育技术的内在本质和必然趋势,是教育技术之“根”。8教育公平问题是

7、全球关注的问题,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推进教育公平提供了新的思路。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提出“缩小数字鸿沟计划”,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缩小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和不同社会群体之间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差距,创造机会均等、协调发展的社会环境。教育公平归根到底是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教育资源的核心是教育信息资源与教师资源。有学者提倡探索技术支持下的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公共服务均等化,构建“区域共建共享互换”的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新模式,构建“异地网络支教”教师资源均衡配置新方法,构建“异地网络教研互动”教师培训新渠道。9还有学者提倡开展村镇教育信息资源区域服务理论与实践研究,为提升经济薄弱地区的教育信息

8、服务提供可行的技术方案与指导思想。10(二)信息化学习环境与教学资源建设研究“三通两平台”是我国“十二五”期间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任务,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以及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与之相适,信息化学习环境和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等研究成为热点。信息化学习环境构建研究。网络学习空间包含四个维度:空间结构、接入环境、支持服务、用户能力。11正式开通的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在提供资源上传下载服务的基础上,强调以学习空间为核心的资源推送,把不同用户所需要的适当资源送入不同的个人空间,以教师的教学空间应用带动学生、家长和学校的应用,在“宽带网络

9、校校通”的基础上,促进“优质资源班班通”和“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与应用过程中,逐步探索“企业竞争提供、政府评估准入、学校自主选择”的资源建设新机制,逐步形成政府购买公益服务与市场提供个性化服务相结合的资源共建共享新模式,从而最大范围、最大限度地开放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此外,生态学视角成为信息化学习环境研究的热门。“生态”一词之所以用于网络学习环境的研究,一方面是由于网络社会化发展的推动,另一方面是由于信息技术对新型学习方式的支持。12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研究。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行动计划中的第一项即为教育资源的共享。信息技术

10、的新发展为教学资源的建设提供了新的支持。云技术在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中的应用,进一步地体现出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经济性、共享性、合作性和生成性。13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教育信息资源的使用者也可成为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者,教育信息资源的社会再生成为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新途径。14同时,基础教育信息资源还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方式”,“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有学者指出,基础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与利用应突破“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形成“政府买资源、企业建资源、师生用资源”的格局,企业在政府的引导下为师生提供教育信息资源公共服务,即政府把

11、教育信息资源公共服务外包给企业,并引入以用户满意度为价值取向的监督激励机制提高服务质量,其优势在于:供给主体更明确、开发主体多元化,政府市场相结合、供给方式更灵活,经费划拨更合理、资金投入效益高,供给决策更科学、供给过程更透明,资源建设有规划、用户参与更主动。15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资源应用研究。信息化教育资源迅速增加并呈现出分布、异构、海量等特征。由于技术的复杂性、教育的多样性以及资源开发过程的非标准性,各类教育资源系统底层结构和功能接口不一致,数字化教育资源之间难以进行有效的交流与融合。soa(service oriented architecture,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具有松散耦合、平台

12、无关、互操作性和开放性等特点,为分布式异构教育资源之间的共享与集成创新提供了新的服务模式。16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过程中产生的日益详尽的数据记录,为教育数据挖掘提供了可能,有利于信息化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再次开发、质量评价等。17电子书包是教育信息资源利用终端的专门设备,其应用需注重“家校企”协同模式。18电子课本也是教育信息资源应用的重要方式。易用性是电子课本得以应用的关键因素,因此电子课本的开发需要从用户的角度出发,减少使用的技术门槛,充分发挥其富媒体特性,更好地满足师生的需求。19(三)网络学习与远程教育研究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的目标。网络教学及远程教育都是实现

13、终身教育的重要途径,其中mooc是2013年国内教育技术的研究热点。mooc与网络教学研究。紧跟着世界mooc元年的脚步,中国2013年迎来mooc发展与研究的高潮。世界范围内mooc平台繁多,有edx,coursera,udacity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众多知名高校一方面协议加入世界mooc组织,一方面着手开发自己的平台。mooc聚合名校、名师、名课,采用高校加盟、平台统一、制作统一的运作方式,其影响力持续攀升。20mooc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演变为两类课程:“联结主义的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cmooc)和“行为主义的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xmooc)。xmooc通过互联网引入商业模式突

14、破了高等教育的“知识产业链”,为在线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可行的运行模式。21我国在mooc课程建设研究中,主要探讨了mooc课程资源建设要求、影响因素以及本土化问题。开放大学与远程教育研究。教育规划纲要指出,要“健全宽进严出的学习制度,办好开放大学,改革和完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2012年7月,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北京广播电视大学、上海广播电视大学的基础上组建了国家开放大学、北京开放大学和上海开放大学。22但是,国内开放大学的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我国开放大学在建设的过程中应广泛吸纳世界远程开放大学组织结构的优点,立足

15、于目前我国远程开放教育发展的实际,构建我国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教育规划纲要指出,要“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此外,教学策略研究也是远程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远程学习者的在线学习行为具有习惯性、适应性特征,23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其个体因素,比如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等。24因此,远程教育者应通过改进教学策略来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和自我效能感,从而提高远程学习者的学习效率,降低远程学习的辍学率。社区教育与网络学习研究。教育规划纲要指出,要“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加快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基本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16、。我国社区教育在发展的进程中也经历了一些变化,社区教育成为联系学校、社会的重要纽带。25我国社区教育正处于快速发展初期,课程设计及课程评价更具有特殊意义,应利用好各种资源为社区教育课程的建设提供服务,推动社区教育发展。此外,如何提高社区教学效果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问题。网络学习共同体在网络社区学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影响非正式网络学习共同体互动深度的因素主要包括知识性维度、技术性维度、社会性维度。26社区学习的影响因素还包括学生、教师、社区平台等,27社区中各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社区教育者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不断激发社区中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促进社区教育的有效运转。(四)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方式

17、变革与教学模式创新研究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新的学习方式不断涌现,如微型学习、移动学习、泛在学习、智慧学习等,同时也为教学模式创新注入无限动力,如翻转课堂。因此,学习方式变革与教学模式创新成为教育技术研究的一大热点。信息技术引领学习方式变革研究。信息技术的发展使自主学习成为数字化学习的重要发展方向,同时深度学习也备受关注。学习环境个性化和学习方式自主化的结合是学习需求和技术发展的必然。28基于资源的自主学习和基于互动的协作学习备受学习者青睐。29就课堂而言,协作学习包括课前协作学习任务设计、协作学习内容预习,课中协作分组、协作活动开展,课后协作反思等。30资源和角色要素的结构化会对学习者的协作学

18、习产生较大影响,能有效促进学习者合作技能的习得。31微型学习特征被概括为:学习内容微型化、学习媒介设备迷你化以及学习投入时间片段化。移动学习被称为下一代的学习方式,已获得广泛认可,这种新型学习方式正在向泛在学习发展,为学习者提供无缝的动态学习体验。从数字学习、移动学习、泛在学习到智慧学习,学习的时空特性和状态已经发生了根本的转变,32研究重心由“技术”应用向“学习”本身倾斜。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创新研究。“翻转课堂”成为备受教育界关注的词汇,其把知识传授过程放在课前,把知识内化过程放在课上,实现这两个阶段的颠倒。有学者提出以自主探究学习和小组协作学习为主、以微视频资源学习为核心的实验课程通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分为课前准备、微视频资源学习、实做测评、完成作品四个步骤。33有学者将翻转课堂的理念、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太极思想和bloom认知领域教学目标分类理论进行深度融合,构建出太极环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型。34有学者结合游戏化学习理论,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