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高中语文-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高中语文-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高中语文-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高中语文-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目录咏怀古迹(其三)杜甫 教学设计2一、激情导入,激发兴趣2二、明确目标21、品味语言,分析王昭君形象22、咏史怀古,理解作者情感2三、从题目入手,整体感知2(一)文章题目是咏怀古迹,这首诗作者咏的什么古迹?2(二) 王昭君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请谈谈自己的了解。2(三) 杜甫在诗歌中怎样写的?2四、合作探究、研读赏析2(一)分组讨论,分析王昭君形象2五、再读诗歌,体会情感3六、拓展延伸,升华情感3明确:屈原“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这是屈原自沉之怨;“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这是苏轼怀才不遇之怨;对王昭君境遇,王安石写明妃曲“仪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欧阳修再和明妃曲“耳目所

2、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让学生体会昭君美在外形又在宫内皇帝尚且不知,而这些读书人漂泊在朝廷之外,又是美志在胸无外乎王安石要高呼“人生失意无南北”之千古之怨了。3七、归纳总结,作业布置31、以杜甫口吻写一篇文章给王昭君题目自拟42、运用咏诗怀古诗学习方法自学念奴娇赤壁怀古4附板书设计4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4学习目标:41.品味语言,把握王昭君形象42.咏史抒怀,体会作者情感43.归纳咏史怀古诗学习方法4昭君 杜甫4绝代佳人入宫见妒才华横溢入朝见妒4画图省识远离汉宫不分忠佞无辜遭贬4异域终生空归环珮西南漂泊有家难归4咏怀古迹(其三)杜甫 教学设计一、激情导入,激发兴趣在我国文学史上有一座巍峨的

3、高峰,那就是唐诗。站在山顶两侧的:一位是李白,一位是杜甫。李白的头始终是昂着的,他看到的是晴天的飞鹤,悠悠的白云,因此,他的诗歌汪洋姿肆,天马行空;一位是杜甫,她的头始终是低着的,他看到的是民生凋敝,生灵涂炭,因此,他的诗歌总是饱含深情,为什么我的眼里长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他将浓郁的爱国之情与沉重的身世之悲,融合一起,化成笔下的文字,放声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饱受离乱的故土,他且行且歌、记录生命,今天我们所学的这篇咏怀古迹(其三),就是作者流落夔州时所记所思,让我们走进课文作者那浓黑的悲怨。二、明确目标1、品味语言,分析王昭君形象 2、咏史怀古,理解作者情感三、从题目入手,整体感知(一

4、)文章题目是咏怀古迹,这首诗作者咏的什么古迹?明确:王昭君(2) 王昭君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请谈谈自己的了解。 明确:美(3) 杜甫在诗歌中怎样写的? 读诗歌,正字音、通大意四、合作探究、研读赏析(一)分组讨论,分析王昭君形象1、首联“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用意何在?明确:这是荆门壮阔的图景,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断,水是万壑奔流、奔腾不息,直赴天门山,一个“赴”字运用拟人手法,写出江山之奇,渲染烘托王昭君倜傥有英武气,这是其性格之美。2、颔联运用什么手法,用意何在?明确: (1)、颔联“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句式工整,讲究对仗,善用意象“紫台”“朔漠”

5、“青冢”“黄昏”,一个富丽繁华,一个荒凉冷寂,对比多么悬殊;“朔 漠”“黄 昏”“朔漠”指北方大馍,无边无际,黄昏可以指时间,“日之西也,牛羊下来”用日暮之景,凸显王昭君思乡之情。(2)、联想想象描绘画面,体会情感。明确:无边无际的大漠之上,笼盖四野的黄昏的天幕,何等凄清、空旷,它是那样大,仿佛能吞噬一切、消化一切,唯独一个墓草长青的孤坟,它吞食不了、消化不了,为什么青冢有恨呀?天地无情、青冢有恨,此恨绵绵无绝期。(3)、“一去”“独留”对仗,形成鲜明对比,将王昭君生前寥落死后孤寂情感写得入木三分,写尽了王昭君的孤独,也写出了王昭君选择时的抉择之美。3、赏析颈联明确:“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

6、夜月魂”画图省施春风面写出昭君悲剧原因,也写出昭君虽然骨留青冢,但仍在月明之夜回到父母之邦,哪怕只是空归。可见其怀念故国之心多么强烈,这是情感之美。五、再读诗歌,体会情感1、王昭君出身名邦埋没宫中葬身塞外,对此遭遇王昭君自己态度如何?明确:文章卒章显志,主题落在怨恨上。一去是怨的开始,独留是怨的终结。2、顺势提出,作者深情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用意何在?引导学生知人论事,自由回答他们说认识的杜甫。明确:王昭君有倾国倾城之貌、沉鱼落雁之容却不为国君所识,不得不远嫁异域,终身不得归乡;杜甫有经天纬地之才“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却不受大唐君主所用,身世飘零,抑郁不得志,所以“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

7、中论”这只琵琶曲所倾诉的怨,岂止是昭君之怨,也是作者之怨。而不辨美丑的君主又岂止汉元帝一人,琵琶千载,前人后世又有多少人抒发着这感世不遇的情怀!六、拓展延伸,升华情感明确:屈原“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这是屈原自沉之怨;“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这是苏轼怀才不遇之怨;对王昭君境遇,王安石写明妃曲“仪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欧阳修再和明妃曲“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让学生体会昭君美在外形又在宫内皇帝尚且不知,而这些读书人漂泊在朝廷之外,又是美志在胸无外乎王安石要高呼“人生失意无南北”之千古之怨了。七、归纳总结,作业布置(一)、本节课从分析昭君形象入手,通过昭君经历结局

8、让学生体会昭君的怨恨之情;而诗人漂泊异地,远离故土借昭君遗憾抑郁,委婉曲折表达作者才不得用、壮志难酬之感。(二)、归纳咏史怀古诗词学习方法:析史实抓情感品意图(三)、巩固所学,落实目标,作业布置1、以杜甫口吻写一篇文章给王昭君题目自拟2、运用咏诗怀古诗学习方法自学念奴娇赤壁怀古附板书设计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学习目标:1.品味语言,把握王昭君形象2.咏史抒怀,体会作者情感3.归纳咏史怀古诗学习方法昭君 杜甫绝代佳人入宫见妒才华横溢入朝见妒画图省识远离汉宫不分忠佞无辜遭贬异域终生空归环珮西南漂泊有家难归咏怀古迹(其三)学情分析咏怀古迹(其三)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高一学生往往对那种纯粹的、原始的

9、、本真的情感体会较为熟悉,而咏怀古迹(其三)是唐朝诗人杜甫的传世之作,有极高美学价值,它所抒发的怀古伤己情绪与学生隔阂较大,学生不易理解。通过诵读容易将学生带入诗境,唤醒他们沉寂的真情,从而引起强烈的共鸣,感受作者的千古同悲之愁,这应该是本堂课的第一重点。高一学生对杜甫并不陌生,小学初中已学过很多,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等,另外,刚刚学完秋兴八首(其一)理解了作者的寂寞抑郁、壮志难酬、孤独寂寞之情,学生知人论世能做到,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比较阅读掌握咏史怀古诗阅读技巧应是第二重点。咏怀古迹(其三)教学效果分析本次教学旨在极大程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前一节课结束后布置相应的与课

10、程相关的预习内容,如王昭君、杜甫的人生经历,自己对两者的情感体悟,重在使得学生动脑动手,同时引发学生的兴趣,这主要体现在课程导入中。在导入之后,对情感基调的把握对于学生来说难度较小,基本能得出答案。对于文本的把握以问题方式引入,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又采取小组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小组探究能力。本教学设计合作探究中将讨论核心由王昭君转入杜甫,从而归纳梳理出咏史怀古这一诗歌类型,最后以课堂实战对于所学进行巩固。本教学设计环环相扣,符合学生认识发展规律。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我重视诵读,通过对学生的诵读指导,引导学生有感情的诵读本诗,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以及他在写昭君时寄托的自己

11、的身世家国之情。另外,我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课前让学生读课文、注释,了解作家和背景、查阅昭君的相关资料。课上设置了四个问题:1、找出本诗的诗眼。2、首句哪个字最生动传神?3、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什么表现手法?4、诗人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怎样的情感?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给足学生思考时间,给足他们讨论时间,学生展示所学时,我做适当的补充。最后,我又给学生归纳了怀古咏史诗的特点,拓展延伸了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怀古诗。整体来说,本节课环环相扣,自然流畅,还是比较成功的。 有一点小遗憾,学生课下预习不够充分,我在问学生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分别形容什么时,学生知道是四大美女,但有些学生不

12、知道分别指的是谁。而我急于转到新课上去,也没有细讲这些典故的由来。咏怀古迹(其三)教材分析咏怀古迹(其三),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二课。这个单元学习唐诗,唐诗体现了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具有极大的社会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学习这个单元,需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的独特审美情趣;要注意联系不同的时期、不同创作背景和不同的创作风格解读,注意在朗读背诵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咏怀古迹(其三)评测练习比较阅读,巩固所学,落实目标,作业布置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2)题。(11分)公安县怀古杜甫野旷吕蒙营,

13、江深刘备城。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洒落君臣契,飞腾战伐名。维舟倚前浦,长啸一含情。【注】本诗作于大历三年(768),是年夏,吐蕃进犯灵武、汾州,京城震动,杜甫因好友严武去世,便离开蜀地到荆楚一带的公安县暂住。此两句,主要写了三国时刘备君臣的关系及吕蒙的战绩。咏怀古迹(其三)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1)下列对公安县怀古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5分)A.这是一首五言古体诗,全诗八句四联,对仗工整,颇显诗人的诗律功底。B.首联构思精巧,用笔着力表现出“山野”之“旷”,“江水”之深。

14、C.颔联中“催”字将深秋季节里昼短夜长的自然情状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出来。D.颈联“用典”,主要表现出了刘备君臣的和睦关系,以及吕蒙的赫赫战功。E.整首诗层次清晰明了,首叙古迹形胜,次写想象之景,后直抒怀古情思。(2)本诗与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在表达的思想情感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6分)咏怀古迹(其三)教学反思田玉珍教育家于漪曾说:与其说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教师。每一节课都是学做教师的最佳契机。以下是我教授咏怀古迹(其三)课后对古诗词教学的一点心得反思。每一次读杜甫的诗,既是一种美的享受,又有一种被感动的感觉。特别是杜甫晚年的诗,充满了漂泊之苦、家国之思。以前,刚教杜甫的咏

15、怀古迹之时,就觉得这首诗非常美。现在教了几遍,教完这一首诗后。我的感觉又不一样了。以前只是停留在字面理解上,现在的理解更加深刻了“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下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在教学之时,我是逐句进行引导分析的。第一句,群山沿河赴荆门,写出来一种磅礴的气势。教学之时,我问学生, 王昭君是一个女子,而次句写的是如此的气势磅礴,好像与王昭君女子的身份不相吻合。如果王昭君是一个男子,是一个大英雄,那么,格调就相吻合了。我也不急于解释,而是让学生讨论。学生们百思不得其解。在这种情况下,我做了讲析,昭君出塞,给汉朝和匈奴

16、带来了四十年的和平。在杜甫的心中,王昭君就是一个英雄,而且是一个大英雄。所以这句诗的格调与王昭君的身份绝对吻合。所以,这一句诗足以看出杜甫对王昭君的崇拜之情。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紫台”是皇宫,“朔漠”是塞外大漠,“紫台”是汉元帝居住的地方,“朔漠”是王昭君所去的地方。“紫台”是歌舞升平的地方,“朔漠”是苦寒之地。教学中,我问学生:为什么把“紫台”与“朔漠”放在同一句来写?学生经过思考之后,有学生回答出来,是为了对比。我接着追问,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有何目的,学生们经过思考之后,有学生回答:是为了把汉元帝与王昭君进行对比。我接着追问:把汉元帝与王昭君进行对比又有何目的,学生中有人回答

17、到:是为了说明汉元帝是把自己的平安幸福建立在王昭君痛苦的基础上。表达了对汉元帝的讽刺之情,对王昭君的同情之情。我对这位学生的回答给予了肯定。对这一段的问题的设置和提问我比较满意。独留轻重向黄昏,我问学生,“独”字传达出怎样的信息,有学生回答,独字写出了昭君的孤独。我对于学生的回答表示了肯定。我接着问:“青冢”传达出了怎样的信息,学生经过思考你,依然回答不上来,此时,我做了讲析,青冢就是埋葬王昭君的坟墓,王昭君生前孤独,有家有国不能回,死后,埋入孤坟青冢之中,依然孤独。此情此景,让我们这些有感情的人对我那个昭君岂能不心生同情。次句依然表达出诗人对昭君的同情之情。画图省识春风面,次句是对汉元帝在选

18、妃之时只看图画,不看真人的荒唐做法进行讽刺。讲析起来学生很感兴趣,也容易接受。环佩空归月下魂,在分析这一句时,我让学生展开想象,在一个明月之夜,王昭君的孤魂回到故乡秭归,来看望她的故乡,她的亲人。我让学生谈一谈此时此刻王昭君的感受,并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学生踊跃发言,有的同学说得非常动情。我感觉,效果的确不错。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在讲析这两句诗,我提问学生,其中的“怨恨”仅仅是王昭君的怨恨吗?如果不是,那么还包括谁的怨恨,经过大家的讨论,得出了一致的结论:“怨恨”二字不只是王昭君的怨恨,还包括作者自己的怨恨,还包括王昭君同情者的怨恨。他们怨恨以汉元帝为代表的那些当权者的有眼无珠。使才貌双全的王昭君沦落胡尘。最后,我对全诗作了总结。我们常说“郎才女貌”,王昭君的怀貌遇和杜甫的怀才不遇实质是一样的。杜甫实际上是通过写昭君的不幸遭遇来写自己的怀才不遇。杜甫写这一首诗时同情昭君,后人在看这首诗时不仅同情昭君,同时也同情杜甫。通过这首诗的教学,我深有感触,语文老师在教学之时绝对不可象百家讲坛的主讲人一样一言堂,无论如何要启发和引导学生。一定要让学生的心动起来,只有这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