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卖合同中标的物风险转移两大原则的一致性_第1页
买卖合同中标的物风险转移两大原则的一致性_第2页
买卖合同中标的物风险转移两大原则的一致性_第3页
买卖合同中标的物风险转移两大原则的一致性_第4页
买卖合同中标的物风险转移两大原则的一致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买卖合同中标的物风险转移两大原则的 一致性 众所周知,在买卖合同中各国对标的物风险负担的立法, 主要依据两种理论而各有不同。一种是“所有人负担风险” 的原则,如英、法。英国货物买卖法规定 , 除另有约定 外, 出卖人应负责承担标的物的风险直至标的物所有权转移 给买受人为止。 法国民法典第 1138 条第 2 款规定:“自 物件应交付之日起,即使尚未交付,债权人即成为所有人, 并负担物件受损的风险。 ”另一种就是“交付转移风险”的 原则,如中、美、德。美国统一商法典是国际上最早从 法律上明确规定以标的物交付决定标的物风险转移的一部 法律, 它规定:“在合同既未约定又未选择贸易术语的情况下 从交付

2、标的物时起 , 风险转移给买受人。 ”德国民法典第 446 条规定 : “自出卖的物交付时起 , 意外灭失和意外减损的 风险移转于买受人。 ”我国合同法第 133 条充分反映了两者的区别: “标 的物的所有权自标的物交付时起转移,但法律另有规定或者 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既两大原则多数情况下是一致的, 除非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的情况。一、 关于法律另有规定 所谓法律另有规定,在我国是指不动产的所有权转移除 交付外,还需履行法律规定的程序 ( 产权过户登记 ) 作为所有权转移的要件。完成过户登记之日才是所有权转移之时1、 特殊动产所有权应随交付同时转移 一般认为特殊动产 (主要指车

3、辆、船舶、飞机 ) 的所有权 转移也需履行法律规定的程序。法律依据是担保法第 41 条规定:“当事人以本法第 42 条规定的财产 ( 包括航空器、 船舶、车辆 ) 抵押的,应当办理抵押物登记,抵押合同自登 记之日起生效。 ”,该条是将特殊动产设定抵押权的登记与不 动产设定抵押权的登记一样作为合同的特别生效要件。而我 国船舶登记条例第 5 条采取的是“登记对抗主义” , 此 外, 我国民用航空法对航空器采取的也是“登记对抗主 义” ,仅转移占有就足以转移所有权 ,完成交付 ,只是不能对 抗第三人而已。对于车辆法无明文规定, “举重以明轻” ,更 应该是“登记对抗主义” 。因而在这个问题上,担保法

4、与我 国船舶登记条例 、民用航空法的规定 ( 可能是遵循国 际惯例的需要 ) 相矛盾,因为担保法的起草者忽视了特 殊动产登记与不动产登记的不同,前者只是起物权转移的公 示作用 ( 在法国和日本法,公示只对第三人具有对抗作用, 不是当事人内部物权取得的要件,在当事人内部,以意识表 示一致2、不动产所有权转移与交付分离也无必要各国法律对此有两种立法例:一种以登记为产权变动的 生效要件,如中、德、中国台湾地区,台湾地区民法第 758 条规定:“不动产物权,依法律行为而取得、设定、丧失 及变更者,非经登记,不生效力。 ”; 另一种以登记为产权变 动的对抗要件, 如法、 日。日本民法典 第 177 条规

5、定:“不 动产的取得、丧失及变更,非依法规定进行登记,不得以之 对抗第三人。 ”我国采用前一种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我国特殊 的土地所有权制度。国家对土地和房屋的管理和控制都比较 严格,存在大量的禁止和限制房屋买卖及需经有关部门批准 的情况 (在我国土地所有权的买卖是被禁止的 ) 。在司法实践 中存在大量的案例:有的法院为了坚持登记原则,否定交易 中房屋实际交付的效力,在房屋买卖合同的双方当事人交付 了房屋、但是没有办理登记手续的情况下,法院判决认为这 种情况下不能发生所有权的转移,甚至买卖合同都无效 ( 后 一种情况,至少在理论界已经不存在 ) 。在这些判决中,房 屋实际交付在法律上的重要意义完全

6、被否定了。我们应该想 一想,难道当事人自己所为的交付行为,在民法上都没有效 果吗 ?仅仅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以前关于不动产登记的 法理依据和效果的看法,应该是有问题的。其实对于前一 种情况可以直接适用禁止和限制流通物的法律规定,无须以 登记为产权变动的生效要件来限制 ; 后一种情况应直接适用 效力待定 ( 对于这类合同下文另有论述 ) 的法律规定。是否会产生善意第三人是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 ( 通说认 为善意第三人制度主要针对动产,对于不动产一般应适用公 示公信制度,后者在善意的基础上,还要求经法定登记,本 文借用这一概念是为了起到“举轻以明重”的效果 ) ,因为 不动产不同于文物、武器,一般

7、人很难从表面看出是否为法 律禁止或限制流通。这只有两种情况,一种房屋的占有人与 登记人是一致的,只要查阅登记即可,未查阅而买受当然不 为善意 ( 至少有重大过失 ); 另一种占有人与登记人不一致, 这又可分为两种,一为占有人为所有人只是未变更登记,若 只查阅登记而未查实占有人的不同既未实地看房,与登 记人为买卖合同同理也不为善意,二为占有人只是租用人或 借用人,未查阅登记而与租用人或借用人为买卖合同同理也 不为善意。通过以上分析可知,采用以登记为产权变动的对 抗要件的立法例并不会产生善意第三人问题。因此可以得出 结论我国对于房屋若采用以登记为产权变动的对抗要件的 立法例并无操作上的问题。进一步

8、说,在房屋问题上法律完 全可以规定所有权自房屋交付起转移,这也就解决了法律另 有规定的问题。为说明法律应如此规定的意义,借用一例:甲和乙订 立房屋买卖合同 , 甲以约定的价格将其房屋卖给乙。合同生 效后, 甲将房屋移交给乙居住使用 , 但并未办理房屋过户登 记手续。某日下暴雨时雷电将房屋击毁 ( 属意外事件或称 “不 可抗力” ), 问此时房屋的毁损风险由谁承担 ? 原文中说“一 般认为房屋已经交付,风险应由乙承担” ,但实质上“由于 甲只是向乙转移了房屋的占有 , 没有办理所有权变更登记手续 , 房屋的所有权没有发生转移, 因此甲的交付义务并没有履行完毕。”也就是说风险应由甲承担。 前一观点

9、结论正确, 适用法律错误(但符合司法解释,该司法解释简 化了问题,但与立法有冲突,并会产生一些不公平的情况 ; 且该解释原则上只适用商品房 ); 后一观点结论错误,适用法 律正确。对于这一问题比较受到认同的观点是“以交付或登 记孰先为之者,以其为准。”但该观点也有一些问题,女口 已变更登记,但仍由出卖人占有,期间的风险由买受人承担 显不公平,而且出卖人是否有过错无论由谁举证都很困难。 为解决问题至少要区分是否转移占有,是否变更登记,是占 有、使用的风险,还是不可抗力、意外事件 ( 非占有、使用 ) 的风险,排列组合成 8 种情况分别加以规定。而采“登记对 抗主义”根本就不存在这一问题。以登记为

10、产权变动的生效要件的立法例还有一个大 量出现,又难以解决的问题房屋双重买卖:买方在支付 购房款后,已进住 ( 一般进住前会进行一定的装修 ); 在办理 变更手续前,原房主又以更高的价格将房屋卖给了第三人, 并办理变更手续。依现有的立法,前一个合同是无效的,买 方应搬出并恢复原状。对此王利明教授在房屋双重买卖的 法律问题一文中也指出“恢复原状在经济效益上是极不合 理的。在此情况下,一种最为经济的办法是尽管不承认买方 所享有的所有权但对买方提供完全的补救,但这种方式在实践中很难采用。因此,在法律上只能有一种选择,即当第三 人主张其所有权,要求买方搬走时,为维护第三人的所有权, 则必须宣告原房主与买

11、方之间的买卖合同无效,责令买方搬 出该房屋。尽管这种方法从经济效益上讲,要求买方搬出是 不合理的,但这是确认并保护因登记而取得的权利所必须采 取的方式,否则登记的公信力难以维护。”显然王教授本人也承认目前的做法是无效率的,只是没有更好的选择。而依 经济分析法学最主要观点 任何法律的制定和执行都应 有利于资源配置的效益最大化,可见现有的立法是有问题的。 另一方面,本例中的买方已进住,第三人至少是应知的,正 如本文已论述的“未实地看房,与登记人为买卖合同不为善 意”,即使取得了房证,也不应予以保护。王教授认为应予 以保护是因为“只要受让人具有正当理由信赖登记内容,便 构成善意。不动产的登记将使不动

12、产的权利状态具有外部表 征,如果权利人在转让不动产时出示权利证书,因此不发生 第三人不知情的“善意”问题。”而笔者认为公示公信制 度仍要在善意的基础上,此善意与彼“善意”的判断并无明 显的不同。可以看出,采“登记对抗主义”同样也根本就不 存在这一问题。确认不动产交付占有作为不动产物权变动的公示方式, 其意义十分重要。从保护交易安全的角度看,至少在承认实 际交付的时候转移所有权对于买受人也就是物权取得人非 常必要,因为,买受人这时不论从心态上还是在事实上都是 在行使着所有权,如果不保护真正的权利人,就不能体现法 律保护善意当事人的利益的精神,也会纵容恶意的规避法律 的行为。依法经济学的观点,法院

13、应以使将来的合同行为更 有效率为目的来分配风险的损失,达到这个目的的一个规则 是要把风险分配给能以最低成本承担这种损失的风险的一 方,即应有风险最小、成本最低的人承担,这时由买受人 承担远比由出卖人承担风险小、成本低,因为买受人从心态 上会更尽责, 在事实上更方便。 另外, 坚持这一点也符合 “标 的物的风险随同所有权和交付转移”这一物权法的基本原则, 交付之后不能再让出卖人承担风险,否则对于出卖人也是不 公平的 ( 如果标的物这时发生自然灾害的灭失,风险当然应 该由买受人承担 ; 但是如果依据债权形式主义的观点,风险 应该由出卖人承担,这是不公平的 ) 。关于当事人另有约定 一般认为有约定标

14、底物所有权自某一时日到来之日转 移,和约定无论标底物处于何处,买受人付请货款时所有权 转移两种情况。3、约定标底物所有权自某一时日到来之日转移的情况 对于第一种情况依在约定的时日标底物由谁占有又分 为三种类型:一是由出卖人占有,这实际上是占有改定; 二 是由买受人占有,这实际上是简易交付 ; 三是由第三人占有, 这实际上是指示交付。这三种都为现实交付的代替,学说上 称为拟制的交付,是交付的特殊形式,所以这种约定标的物 的所有权仍自交付时起转移。4、约定买受人付请货款时所有权转移的情况 这实质是所有权保留的买卖合同。所有权保留制度对刺 激消费 , 活跃市场 , 发展现代市场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英

15、、美、 法、德、日和我国台湾等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和地区都 普遍地采纳了所有权保留制度。我国合同法第134 条规定: “当事人可以在买卖合同中约定买受人未履行支付价款 或其他义务的 , 标的物所有权属于出卖人。 ”这是我国法律关 于所有权保留的明确规定。而且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实践中已经开始大量采用分期付款买卖 , 利用所有权保留担 保出卖人的价金债权受偿 , 已经越来越为我们所熟悉。所有权保留的法律性质 关于所有权保留的法律性质主要有所有权转移和债的 担保两大学说,每一学说又分出几个观点。近来又有将两种 学说融合的提法。在两种学说都不尽完善的情况下,将两 种学说取长补短,融合在一起是

16、理论界通常的作法。但理论 的完善往往因其完善而复杂,使得在实践中缺乏可操作性, 从而降低其价值。理论的价值并不在于理论的完善,而在于 解决现实的问题并合乎情理 ; 并在这一前提下,应尽量简洁 明确。笔者认为在现有立法下比较合理的解释是:附生效条件 的所有权转移是所有权保留的法律形式, 而担保则是所有权保留的潜在实质。显然,出卖人约定所有权保留的用意并不 在所有权保留本身,解除合同也不是所有权保留制度的目的 和功能。它的真正用意是以所有权保留这种方式作为其获得 全部价金的担保。按传统的理论,在所有权保留的买卖合同 中,若买受人违约,出卖人有取回权,买受人承担违约责任 后,继续履行的, 有赎回权。

17、 理论上这一过程可以重复多次, 徒然降低了交易的效率和安全性,造成了社会财富的浪费。 更重要的是这种合同有诸多不明确和难以明确的地方,如买 受人的违约到怎样的程度出卖人可以行使取回权?取回后已付的价金如何处置 ?出卖人经过多长的催告期,买受人丧失 赎回权 ?出卖人取回后,标底物的使用费和养护费如何计算 和抵消 ?以及孳息是否返还和标的物致第三人损害,所有人 ( 出卖人 ) 是否承担责任等问题 ? 还有如车辆若不确认所有人 无法上牌使用,保留所有权就会增加过户的费用等等问题。 有的问题无法回避,有的问题只能通过订立详细繁琐的条款 来解决,大大增加了订约成本。下面我们以标的物致第三人损害所有人 (

18、 出卖人 )是否 承担责任的问题来说明这一合同逻辑上的矛盾。以车辆为例, 车辆肇事致第三人损害,使用人不能承担的部分,车辆的所 有人应承担补偿责任 ( 实务中经常要求所有人承担连带责任, 这无疑是错误的 ) 。但这与保留所有权合同的初衷相矛盾, 为此最高院不得不作出批复来解决这一问题。所有权保留合同的本质 如果我们换一角度,只保留这一合同的本质,而剥去其 外表,既无须保留所有权, 只将标的物作为价金获得的担保, 出卖人不会增加任何风险,合同将被大大简化。实际上,在 美国统一商法典中对此已有所体现。该法将包括所有权 担保在内的各种担保形式归入“担保权益”类。就所有权担 保买卖而言,出卖人享有的是

19、价金担保权益,至于所有权的 归属,该法并不关注。 美国统一商法典第一章第 201 条 27 项对担保权益的概念作出规定 : “对于出卖人保留标的物 之所有权者 , 不论其是否已托运或交付给了买受人 , 其效力 仅限于保留了一个担保权益。 ”故美国统一商法典不称 所有权保留 , 而称为价款担保权益。依此观点 , 并非出卖人之 所有权受到限制 , 实系买受人系受限制之所有权 , 该所有权 受附着于标的物上出卖人担保权益的限制, 出卖人所保留者为担保权益 , 并非所有权 ; 但因各国多已从立法上确认了 所有权保留这一制度,从而难以接受这一观念。随着现代经 济的发展 , 所有权保留已实现了所有权构成向

20、担保权构成的 转变。就其性质而言 , 形式上的所有权保留实质属于物的担 保 , 应列入担保法而非合同法 ,作为债权新的担保方 式。这与担保法的现有体例和内容并不发生冲突 , 因为 我国现行担保法并非仅规范担保物权 , 还有债权性质的 担保 , 如定金和保证。以1999年律考卷四第1题(11)为例,该题是一个相当经典的教学案例,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究其原因是对于标 的物风险的转移采用所有权主义还是交付主义、孳息的归属 采用所有权主义还是交付主义,标的物致第三人损害,所有 人、占有人如何承担责任等问题,理论上并不清楚和完善。 如孳息的归属以前采用的是所有权主义 ; 民法通则只规 定了“饲养的动物造

21、成他人损害的,动物的饲养人或者管理 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未规定饲养人或者管理人无法承担 责任时,所有人是否承担责任。笔者以为所有人当然应当承 担补偿责任,但在保留所有权合同中又陷入了车辆肇事致第 三人损害的怪圈。生活中,普通人就更难理解这些差异。若作无须保留所有权,只将标的物作为价金获得的担保 来理解则非常简单清楚,普通人也完全能够理解。唯一的区 别在于价金付清之前,买受人与第三人订立的买卖合同的效 力认定。按所有权保留的观点是效力待定合同 ; 按担保权的 观点若抵押未经登记,不能对抗第三人,则新合同有效,原出卖人只能就价金提出清偿所担保的债权的请求或要求 原买受人另行提供担保。依这一观点

22、原出卖人可通过抵押登 记来对抗第三人,不进行登记也有救济途径 ; 依原有观点, 则新合同的效力处于不确定的状态,这不符合稳定交易,促 进流转的合同法精神。关于效力待定的合同 对于效力待定的合同,一个普遍的观点是把无权处分人 订立的合同都视为效力待定的合同,其依据是合同法第 51 条:“无处分权的人处分他人财产,经权利人追认或者无 处分权的人订立合同后取得处分权的,该合同有效。 ”简单 的从逻辑上分析无权处分人订立的合同应为无效合同,但我 们不仅要出于逻辑上的考虑,更要对其蕴含的利益取舍能否 促进社会利益的最大化慎重考虑,才能保持逻辑的统一和法 律上的公正与正义的兼顾。因这可能造成社会财富的浪费

23、, 为减少无效合同,促进交易,合同法特将其规定为效力待定 合同。问题在于很多情况下权利人不可能追认,无权处分人 也无法得到处分权,且买受人可依动产的善意取得制度获得 标的物的所有权,不依赖合同的效力,还有一个买受人的撤 消权问题不好解释。现行规定和认识的不妥, 表现如下 :( 一 )效力待定不利于保护合同相对人 , 维护交易安全 ( 二 ) 效力待 定不利于制裁无处分权人。原因在于犯了与所有权保留合同 同样的错误,被其表面现象所束缚,未认识其本质。应当借 鉴世界上多数国家以及国际公约的立法 , 认定无权处分行为 有效。善意相对人可以通过违约责任制度获得保护。认定无 权处分行为为有效行为 , 不

24、会出现厚此薄彼的结局。对于权 利人而言 , 其利益不受任何影响 , 倒是无权处分行为人处于更为不利的地位 : 违约制裁。由此 , 反而更利于保护权利人的 利益(12)。有学者认为“如果第三人在交易中行为是善意的, 或者无权处分行为因为权利人的追认或转让嗣后取得所有 权,该行为也是有效的。”(13)。但善意取得是以无效合同为前提的,否则善意取得应为继受取得,而不会是原始取得。 笔者的观点如下:无处分权人处分他人财产,合同有效,但 买受人为恶意时,权利人可以恶意串通主张合同无效 ; 未得 到权利人的追认或者无处分权人事后未取得处分权,买受人 可行使解除权 ; 履行不能的 ( 无处分权人未占有标的物

25、或权 利人基于所有权取回 ) ,无处分权人承担违约责任。这就避 免了善意取得与有效合同之间逻辑上的矛盾。也与按担保权 的解释结论相一致,从而进一步论证了这一解释的合理性。 总之,“将无权处分行为认定为生效行为,方可获形式上的 正当性与实际上正当性。”圍通过将无权处分合同区分为物权行为与债权行为可以 得出同样的结论。依物权行为的独立性、无因性分析,债权 行为是原因行为,物权的变动是物权行为,物权行为的效力 和结果不依赖原因行为而独立存在。那么无权处分行为中的 买卖合同作为债权合同是有效的,而物权行为即物权的变动 效力待定。这样即保护了交易的安全,也未损害所有人的利通过以上分析我们是否可以得出一个

26、大胆的结论,所谓 所有权保留合同、效力待定合同其实无须存在,或者名不副 实。还其本来面目不但逻辑上更加统一,而且使原本复杂的 问题简单化。如果这一结论成立,则所有权保留合同其实所 有权并未保留,仍是交付时转移。二、关于需第三人承运的合同这里存在一个既无法律另有规定,当事人也无约定的情 况。在第三人承运的合同中,一般货交承运人时风险转移, 这与货运单据交付买受人的时间会有不同。一般认为货运单 据的持有人视为所有人,交付货运单据视为所有权转移,这 样所有权转移就与风险转移的时间不同。若把交付单据视为 附随义务,则货交承运人时,视为交付,所有权与风险同时 转移。出卖人在运输过程中另行支配标的物只是一

27、方违约的 问题,这一问题将在下文中解释。但出于效率的考虑,单据 可以多次转让,而且实行认单不认人的原则,这不是把交付 单据视为附随义务所能解释的。因而,在第三人承运的合同 中,且需要交付单据的,所有权转移与交付是分离的。但交付货运单据视为所有权转移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首 先,这种观点的前提是将交付单据视为拟制交付,也就是说 所有权转移与交付仍是同时的,而与风险转移的时间不同, 这就与两大原则都相矛盾。其次,出卖人仍享有所有权即可 以在运输过程中随时支配标的物,而支配前的风险却由买受 人承担显不公平。在第三人承运的合同中,除货交承运人、 fob 、cif 等固定约定外,双方可另行约定风险转移的时间

28、,可能出现通过 意思自治将 “所有权转移” 从交付之中暂时分离出去的情况, 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运输中 (特别是国际贸易的运输 ) ,风险 转移的意义远大于所有权转移的意义,因而风险转移受到重 视和强调。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只对风险的转 移有约定, 而未约定所有权转移的时间。 该公约第 69 条第 1 款规定 : “在不属于第 67 条( 涉及运输的风险转移 ) 和第 68 条(在途货物风险转移 ) 规定的情况下 , 从买方接受货物时起 或买方不在适当的时间内这样做 , 则从货物交给他处置 , 但 他不收取货物从而违反合同时起, 风险转移到买方。 ”( 第 67条、第 68 条的情况可另行

29、约定风险转移的时间,对此上文 已有解释 ) 这被认为是公约采取“交付主义”的根据,原因 在于各国对所有权转移的时间规定差异较大,无法达成统一, 这是由于约定造成所有权转移与交付分离的情况。三、所有权转移与交付的概念和相互的关系 所有权转移其实是一种意识表示,买卖合同中现实的交 付除非有相反的意识的表示 (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这时履行的 不可能是买卖合同 ) 应推定为一种转移所有权的意识表示, 即默示的意识表示,有学者就认为 : “买卖之交付别样于借 用、租赁,就在于买卖之交付是所有权的交付。”(15)此外拟制的交付首先是一种交付,同时是一种明示的意识表示,也 就是说无论现实的交付还是拟制的交付,

30、同时都有所有权转 移的意识表示。对于交付的定义是指交易中按照约定转移对物的实际占有和控制,既交付标的物(16)。我国台湾学者王泽鉴将其定 义为“事实管领力之转移” 。这种理解的问题在于:一、 “交 易”应限定为“买卖交易” ,显然借用、租赁等合同中也存 在一般意义上的交付转移占有 ; 二、这种理解将交付限 定为现实的交付,而不包括拟制的交付,因简易交付、占有 改定、指示交付都不是通过物的占有和控制的实际转移来实 现的。法国民法典虽然被认为采用“所有人负担风险” 的原则,但第 1604 条已经明确规定 : “交付是指将卖出物的 所有权及占有转移给买受人。 ”,这说明其已经认识到两者是 一致的。笔

31、者认为正确的定义应为: “交付指以转移所有权 为意识表示的对物的现实或拟制的占有和控制的转移” ,这 里已无须限定在买卖合同中,其他以所有权转移为目的的合 同如借款合同、定做合同、租售合同与买卖合同一样转移占 有既转移所有,因而风险转移的两大原则也是统一的。融资 租赁合同标的物的风险负担法律未有明确规定,但笔者认为 由占有人 (承租人 ) 而非所有人 ( 出租人 ) 承担标的物的风险 更为合理,这是由融资租赁合同的特殊性决定的。在对标的 物的控制上,融资租赁合同中的承租人比出租人更接近所有 人的地位,因为出租人哪怕仅仅是监督都是既无权利,也无 必要的 ; 在这点上,融资租赁合同中的承租人实质是分期付 款买卖合同中的买受人,因此笔者认为合同法第十四章 融资租赁合同中的第 250 条:“对租赁物的归属没有约定或 者约定不明确,依照本法第六十一条的规定仍不能确定的, 租赁物的所有权归出租人” 的规定应改为 “所有权归承租人” 这样所有权转移与交付在内涵上就一致了。在第三人承运的 合同中,所有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