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医大实验诊断学总结_第1页
福医大实验诊断学总结_第2页
福医大实验诊断学总结_第3页
福医大实验诊断学总结_第4页
福医大实验诊断学总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部分血液的一般检验名词解释1核右移:周围血中若中性粒细胞核出现5叶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超过3者,称为核右移,主要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及造血功能衰退,也可见于应用抗代谢化学药物治疗后。2核左移: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包括出现晚、中、早幼粒细胞及杆状核粒细胞等)的百分率增高(超过5%)时。常见于感染,特别是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中毒及急性溶血反应等。3棒状小体:白细胞细胞质中出现呈红色的杆状物质,长约1-6um,1条或数条不等,称为棒状小体,其对急性白血病类型的鉴别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如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部分亚型呈阳性,而急淋则不出现棒状小体。4网积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到成熟红细胞之

2、间尚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质中尚残存核糖体等嗜碱性物质。表明骨髓造血功能的指标。5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在一定的条件下沉降的速率,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血浆中各种蛋白的比例改变;红细胞数量和形状等6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是反映外周血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由血细胞分析仪测量而获得。对贫血的诊断有重要的意义。7中毒颗粒: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出现较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匀的深蓝紫色或蓝黑色的颗粒称为中毒颗粒,多见于较严重的化脓性感和大面积烧伤等情况。8贫血: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及血细胞比容低于参考值低限,称为贫血。9小红细胞:红细胞直径小于6m,中央淡染区扩大,红细胞呈小细胞低色素。见于低

3、色素性贫血,如缺铁性贫血。10血细胞比容:又称血细胞压积(PCV),是指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比值。问答题1网织红细胞检测的临床意义是什么?答:网织红细胞计数(Ret)是反映骨髓造血功能的重要指标。(1)判断骨髓增生能力,判断贫血类型: 网织红细胞增多,表示骨髓造血功能旺盛。常见于溶血性贫血(尤其急性溶血)、急性失血;造血恢复期可见Ret短暂和迅速增高,是骨髓功能恢复较敏感的指标; 网织红细胞减少,表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危象。(2)评价疗效,判断病情变化:Ret是贫血患者随访检查的项目之一。(3)骨髓移植后监测骨髓造血恢复。2红细胞沉降率(

4、血沉)病理性增快的临床意义:答:病理性增快可见于: 各种炎症:感染是血沉加快最常见的原因,如急性细菌性感染;结核病、结缔组织炎症、风湿热等慢性炎症于活动期血沉增快,病情好转时血沉减慢,故血沉(ESR)可动态观察病情变化。 组织损伤及坏死:见于较大范围组织损伤或手术创伤。心肌梗死时血沉增快,而心绞痛时血沉多正常,可作为两者鉴别指标。 恶性肿瘤血沉增快,而良性肿瘤血沉多正常。 高球蛋白血症。 贫血。 高胆固醇血症。血沉是较为常用而缺乏特异性的指标,血沉常作为疾病是否活动的监测指标。3试述中性粒细胞病理变化的临床意义。答:1)急性感染,特别是化脓性球菌感染如败血症,大叶性肺炎等;2)严重的组织损伤,

5、如手术创伤,大面积烧伤,急性心肌梗死等;3)急性溶血;4)急性大出血,特别是内出血如脾破裂,肝破裂等;5)急性中毒,如代谢性中毒或化学性药物中毒;6)恶性肿瘤和白血病。4何谓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其临床意义是什么?答:中性粒细胞核象是指粒细胞核的分叶状况,它反映粒细胞的成熟程度,而核象变化则可反映某些疾病的病情和预后。正常人周围血液中中性粒细胞的分叶以3叶居多,但可见到少量杆状核粒细胞(1%-5%),杆状核与分叶核之间的正常比值为113,中性粒细胞核左移是指外周血杆状核粒细胞增多超过5%,甚或出现杆状核以前更幼稚的粒细胞。常见于化脓性感染,基辛溶血,急性失血及急性中毒等。核左移可伴白细胞总数增高

6、,也可不增高甚或减少。中性粒细胞核右移是指外周血分叶核粒细胞和分叶过多,分叶在5叶以上的粒细胞超过3%。常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应用抗代谢化学药物治疗后及骨髓造血功能减退等。5简述何为棒状小体及其临床价值。答:在Wright或Giemsa染色的血涂片中,白细胞细胞质中出现呈紫红色的杆状物质,长约16um,1条或数条不等,称为棒状小体,其对急性白血病类型的鉴别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如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部分亚型呈阳性,而急淋则不出现棒状小体。6简述白细胞增多的常见生理情况及特点。答:饱餐,情绪激动,运动,高温,严寒等,新生儿,胎儿期,妊娠5个月后及分娩等可见白细胞增多。其特点:都是一过性的,通常不伴有白

7、细胞质量的变化。7简述中性粒细胞有那些形态异常的改变答中性粒细胞中毒性改变A核变性B中毒颗粒C空泡形成D杜勒小体E细胞大小不均;巨多分叶核中性粒细胞;棒状小体;其它:与遗传有关的异常形态变化。8简述中性粒细胞中毒性改变时出现细胞大小不均的可能机制。答:可能是在内毒素等因子的作用下,骨髓中幼稚中性粒细胞发生不规则的分裂增殖所致。9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的定义及临床意义答:是反映外周血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由血细胞分析仪测量而获得。对贫血的诊断有重要的意义:用于贫血的形态学分类;用于缺铁性贫血的诊断和鉴别诊断10红细胞沉降率的定义及影响因素答:红细胞在一定的条件下沉降的速率,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血浆

8、中各种蛋白的比例改变;红细胞数量和形状等11按贫血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可分为几类答:红细胞生成减少: 造血干细胞或红系祖细胞增殖与分化异常;DNA合成障碍; 血红蛋白合成障碍; 红细胞生成调节异常; 不能分类或多种机制;红细胞破坏增多: 红细胞内在异常 红细胞外在异常;红细胞丢失12简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临床意义。答:过敏性疾病;寄生虫病;皮肤病;血液病;某些恶性肿瘤;某些传染病;其它,如风湿性疾病常伴有增多。第二部分骨髓细胞学检查名词解释1粒红比值:骨髓中粒细胞系的百分数除以有核红细胞系的百分数,参考值为24:1。2巨幼细胞贫血:是由于叶酸及(或)维生素B12缺乏使DNA合成障碍所引起的一组贫血

9、。3Ph染色体:Ph染色体典型的核型为t(q:22)(q34:q11),是慢粒的遗传标志。4急性白血病MICM分型:指急性白血病的形态学(Morphology), 免疫(Iosmunology,I)细胞遗传学(Cytogenetics)分子生物学(MolecularBiology)分型。5急性白血病FAB分型:1976年法英美血液学家在传统形态学的基础上结合细胞化学染色制定FAB分型方案。6白血病: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其特征是造血组织中一系或多系细胞恶性增殖并浸润肝、脾、淋巴结等组织器官。7.白血病裂孔:白血病时,可见大量原始细胞伴少量成熟细胞,而缺乏中间过渡的细胞的现象。8.骨髓增生异常综合

10、征:由于获得性骨髓造血干细胞受损导致一系、多系细胞减少,骨髓中增生活跃伴病态造血的一组疾病。9. Auer小体: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白血病细胞细胞质出现紫红色棒状、针状,一根或多根。在原始细胞中出现,对诊断AML有意义。简述题1试述蓝细胞形成机制及临床意义?答:退化的淋巴细胞胞质消失,仅剩一散乱的长圆形核,或胞膜破碎,染色质被推拉成散乱的扫帚索状,形如竹篮筐,而称之为“篮细胞”这类细胞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较多见。在诊断上有一定的参考意义。2试述急性微小分化型髓细胞白血病(AML-M0型)特征?答:特征为:原始细胞30。髓过氧化物酶(MPO)苏丹黑B反应阴性,B细胞和T细胞系标记阴性,至少表达一种

11、髓系抗原(CDl3或CD33)以及免疫细胞化学和(或)电镜分析证实MPO阳性。3简述巨核细胞裸核形成机制?答:产血小板型巨核细胞的胞质裂解成血小板完全脱落后,仅剩细胞核,而形成裸核。4简述巨幼细胞贫血血液学改变的典型特征?答:典型特征是除出现巨幼红细胞外,粒细胞亦可出现巨幼特征及分叶过多,严重时巨粒细胞和其他系统血细胞及黏膜细胞也可发生改变。5简述Ph染色体的基因分析?答:Ph染色体典型的核型为t(q:22)(q34:q11)。基因分析发现其9号染色体3区4带的癌基因c-abl易位至22号染色体的断裂点集簇区组成ablbcr融合基因,与慢粒的发病机制有关。6试述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ML-M

12、3型)特征?答:骨髓增生极度或明显活跃,以颗粒增多的异常早幼粒细胞占20%,易见胞质中多条棒状小体, Auer小体,NSE染色呈阳性反应,被NaF抑制,POX染色呈强阳性,t(15;17)(q22;q11-12)易位形成的PML-RARA融合基因。7试述急性红白血病(AML-M6型)分期:红血病期,红白血病期,白血病期8试述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AML-M5b型)特征:骨髓增生明显活跃,原单核细胞占21-80%,可见幼稚及单核细胞,NSE染色呈阳性反应,被NaF抑制,POX染色呈弱阳性。9试述急性部分分化型原粒细胞白血病(AML-M2型)特征:骨髓增生极度或明显活跃,原粒细胞占21%-90%,单

13、核细胞占20%,早幼粒细胞以下阶段细胞增多。NSE染色呈阳性反应,不被NaF抑制,POX染色呈阳性。10试述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慢性期骨髓象特征:骨髓增生极度活跃、原粒+早幼粒细胞10%、嗜碱性粒细胞和或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巨核细胞增多、Ph染色体阳性。11缺铁性贫血的骨髓象表现:骨髓增生明显活跃,红系增生明显,幼红细胞胞体小,胞浆少且兰,边缘不齐,常有核质发育失衡,成熟红细胞大小不等,中央淡染区扩大,粒系增生相对减低,巨核细胞无变化,外铁染色消失12骨髓穿刺的适应症:造血系统疾病,血液病及相关疾病,恶性肿瘤骨髓转移,类脂质沉积病,不明原因的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贫血,寄生虫感染性疾病13.骨髓

14、穿刺的禁忌症:对严重的凝血因子缺陷病,如血友病等禁忌骨穿。第三部分止血、凝血障碍的检查名词解释1出血时间:将皮肤毛细血管刺破后,血液自然流出到自然停止所需的时间。2.二期止血缺陷:指凝血和抗凝血异常所致的止血障碍。3.一期止血缺陷:指血小板和血管壁异常所致的止血障碍。4.外源性凝血途径:当组织和血管损伤后,TF释放、a激活形成复合物(TF-Fa),该复合物可激活FX的过程。5内源性凝血途径:当血管壁损伤后,a激活到形成复合物(Fa-Ca2+-Fa-PF3),该复合物可激活FX的过程。6.凝血共同途径:指激活FX到纤维蛋白形成的过程。7抗凝血系统:指抗凝血酶,蛋白C,蛋白S等,它们对血液中被激活

15、凝血因子能进行灭活。简述题1简述DIC的实验诊断标准?答:同时有下列3项以上异常:1)血小板计数进行性下降100X109L(白血病,肝病50X109L);2)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1.5gL(肝病1.0gL,白血病20mgL,(肝病60mgL)或血浆D二-聚体水平较正常增高4倍以上(阳性);4)PT延长或缩短3秒以上(肝病5秒),APTT延长或缩短10秒以上;5)AT-活性60(不适用于肝病)或蛋白C(PC)活性降低。2何为INR,试述其临床意义?答:INR为国际标准化比值,即PTR(凝血酶原比值),指被检血浆的凝血酶原时间(S)与正常血浆的凝血酶原时间(S)的比值,参考值1.00.1,是监测口服

16、抗凝剂的首选指标。国人以INR为2.0-3.0为宜。3简述正常的止血机制?答:有效的血小板,完整的血管壁,凝血系统,抗凝系统、纤维蛋白溶解系统以及血液流变学等功能完整性和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之间的平衡和生理性调节。4简述血管的止血作用:答:止血功能:(1)收缩反应(2)激活血小板(3)激活内外源凝血系统(4)局部血粘度的增高。5简述血小板的止血作用?答:血小板作用: (1)血小板粘附作用(2)血小板聚集作用(3)释放反应(4)促凝功能(5)维持血管的完整性血小板GP Ib-经VWF介导粘附于胶原;血小板GPIIb/IIIa经Fg介导相互粘。附;白色血栓形成等血型鉴定名词解释1.血型系统:由若干个

17、相互关联的抗原抗体组成的血型体系,称为血型系统。2.何为交叉配血:受血者血清加供血者红细胞悬液相配一管为主侧;供血者血清加受血者红细胞液相配的一管为次侧;两者合称为交叉血。第四部分尿液检查、肾功能检查名词解释1.管型:在一定条件下,肾脏滤出的蛋白质以及细胞或碎片在肾小管(远曲)、集合管中凝固后,可形成圆柱形蛋白聚体而随尿液排出,称为管型。尿中出现多量管型表示肾实质有病理性变化。2.酮体: 是-羟丁酸、乙酰乙酸、丙酮的总称。3.选择性蛋白尿:肾小球病变较轻时,只有中小分子量的蛋白质(以清蛋白为主,并有少量的小分子蛋白)从尿中排出,而大分子量蛋白质(如IgA,IgG等)排出较少,此种蛋白尿称为选择

18、性蛋白尿,半定量多在+,典型病种是肾病综合征。4.细胞管型:细胞含量超过管型体积的1/3,称为细胞管型。5.颗粒管型:是由肾实质性病变崩解的细胞碎片、血浆蛋白及其他有形物凝聚于T-H糖蛋白中形成的,颗粒总含量超过管型的1/3。6.本-周氏蛋白(BJP):是免疫球蛋白的轻链,能自由通过肾小球滤过膜,当浓度超过近曲小管重吸收的极限时,可自尿中排出。7.镜下血尿:尿外观变化不明显,离心沉淀后,镜检时每高倍视野红细胞平均大于3个,称镜下血尿。8.血尿:尿内含有一定量的红细胞,称为血尿。9.透明管型:主要由Tamm-Horsfall组成,尚有少量清蛋白和氯化物参与,为无色透明、内部结构均匀的圆柱状体,两

19、端钝圆,偶尔含有少量颗粒。10.蛋白尿:当尿蛋白含量100mg/L或150mg/24h(小儿)4mg/m2/h),蛋白定性试验呈阳性反应即成为蛋白尿。11.胆红素尿:尿内含有大量的结合胆红素,尿液成豆油样改变,振荡后出现黄色泡沫且不易消失。12.肉眼血尿:每升尿中含血量超过1ml时即可出现淡红色,称肉眼血尿。13.肾小球源性血尿:由于红细胞通过有病理改变的肾小球基膜时,受到挤压损伤,其后在各肾小管中受到不同酸碱度和渗透压变化的影响,使红细胞出现大小形态及血红蛋白含量变化,此种血尿称为肾小球源性血尿。常见于各类肾小球疾病。14肾性糖尿:血糖浓度正常,由于肾小管病变导致葡萄糖的重吸收能力降低所致,

20、即肾阈值下降产生的糖尿,又称肾性糖尿。15、多尿:尿量多于2500ml/24h,称多尿。可见于肾脏疾病和某些内分泌疾病。16肾清除率:系指双肾于单位时间内,能将若干毫升血浆中所含的某物质全部加以清除而言,用m1分或L24小时表示。17肾小球滤过率:单位时间内经肾小球滤出的血浆液体量,称为肾小球滤过率。18肾性糖尿:血糖正常,葡萄糖耐量试验正常而尿糖阳性,就称为肾性糖尿,系由于近端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功能减退所致。19内生肌酐清除率:肾单位时间内,把若干毫升血液中的内生肌酐全部清除出去,称为内生肌酐清除率。20少尿:尿量少于400ml/24h或17/h,称少尿。可见于休克、肾实质性改变及肾路梗阻

21、等。简答题1.病理情况下尿中形成哪几种管型?答:细胞管型、颗粒管型、透明管型、脂肪管型、蜡样管型2.肾小管性蛋白尿形成机理?答:炎症或中毒等因素引起近曲小管对低分子量蛋白质重吸收减弱所致。3.病理性尿液外观有哪些改变?答:血尿、血红蛋白尿、胆红素尿、脓尿、菌尿、乳糜尿4.尿蛋白产生的机制?答:当肾小球毛细血管壁断裂或电荷屏障改变,使大量高、中、低分子量的蛋白漏出,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而出现于终尿中。5.如何鉴别混浊尿?答:尿酸盐沉淀:加热或加碱可溶解;磷酸盐或碳酸盐沉淀:加酸后可溶解;脓尿和菌尿:加热或加酸均不能使浑浊消失。6.尿糖升高的原因有哪些?答:血糖升高性糖尿;血糖正常性糖尿(肾性糖尿

22、);暂时性糖尿(生理性糖尿、应激性糖尿);假性糖尿(药物性)。7.简述尿管型形成的条件?答:尿中清蛋白、肾小管上皮细胞产生的T-H糖蛋白是构成管型的基质;肾小管仍有浓缩和酸化尿液的功能,前者可使形成管型的蛋白等成分浓缩,后者则促使蛋白变性聚集;仍存在可交替使用的肾单位,处于休息状态的肾单位尿液淤滞,有足够的时间生成管型。当该肾单位重新排尿时,已形成的肾管型随尿排出。8.简述各种病理性蛋白尿形成原因及常见疾病。答:1)肾小球性蛋白尿:各种原因导致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增加,原尿中蛋白超过肾小球重吸收能力所致,常见于肾病综合征、肾小球肾炎以及糖尿病、高血压、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病早期;2)肾小管性蛋白尿:

23、因近端肾小管病变,影响尿中蛋白重吸收所致,可见于肾盂肾炎,氨基甙类抗生素、解热镇痛药、重金属对肾小管损伤,以及肾移植后排斥反应等;3)混合类蛋白尿:肾小球和肾小管均发生病变所致。上述可产生肾小球性或肾小管性蛋白尿的疾病进一步发展,均可形成混合性蛋白尿;4)组织性蛋白尿:由于肾组织破坏或肾小管分泌的蛋白所致,一般仅为轻度蛋白尿;5)一过性蛋白尿:以血浆中出现异常增多的低分子蛋白,超过肾小管重吸收阈值所致,常见于血红蛋白尿、肌红蛋白尿、凝溶蛋白尿。9.简要说明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常用指标及评价。答:肾小球滤过功能常用指标有:1)血肌酐(Cr):临床常用,但严重损伤时才会出现改变,敏感性差;2)生肌酐

24、清除率(Ccr):在严格控制外源性肌酐,内生肌酐相对稳定的条件下,Ccr与GFR有较好的相关性,能相对较早地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3)血尿素(BU):体内尿素的生成不如肌酐稳定,且受肾外影响因素大,特异性,灵敏性均差;4)血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蛋白C(cystain C):灵敏性高、是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可靠指标,比其他指标均敏感。10、试述尿红细胞形态检查的临床意义答:尿红细胞形态检查主要是用相差显微镜观察尿中红细胞的形态,肾小球源性血尿时,由于红细胞通过有病理改变的肾小球基膜时,受到挤压损伤,其后在漫长的各段肾小管中受到不同pH和渗透压变化的影响,使红细胞出现大小、形态及血红蛋白含量的变化,见于

25、各类肾小球疾病,而非肾小球源性血尿,主要指肾小球以下部位和泌尿通路上的出血,多与毛细血管破裂出血有关,不存在通过肾小球基膜裂孔,因此形态可完全正常,呈均一型,见于尿路系统炎症、结石、肿瘤等。11内生肌酐清除率检测的临床意义。答:内生肌酐清除率检测的临床意义如下:判断肾小球损害的敏感指标:Ccr04;胰岛B细胞瘤术后血清C肽仍升高提示肿瘤未完全被切除或有复发。8评述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有哪些?答:通过酶法可测定血清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水平,通过脂蛋白电泳可测定血清CM、HDL、LDL、VLDL的相对含量;通过沉淀法可测定血清HDL-C、LDL-C的水平;通ELISA可测定血清LP(a)、APO-A

26、l、APO-B含量和APOAB比值。9试论述心肌酶谱检测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意义?答:CK-MB、CK-MB亚型、Mb、CTnT、CTnI在发病后26小时出现,8-20小时达峰值,消失也较快。对诊断急性心肌损伤的灵敏度高,特异性好,LDH、AST峰值出现迟,消失也迟,不宜选用。10.何谓糖耐量试验?有何适应症?答:正常情况下,由于血糖调节机制的协调作用,人体血糖维持在5.6mmol/L左右,即使一次摄入大量的糖,血糖含量也暂时升高,约2h后即可恢复到正常水平,这种现象称为耐糖。根据此原理设计了糖耐量试验,即被检查者依次是用以大量的糖,观察血糖变化情况,以了解其血糖调节机制是否健全。该试验可用于

27、辅助诊断某些内分泌疾病和肝脏疾病,以及用作可疑糖尿病患者的确诊。空腹血糖已明显增高的重症患者和已确诊的糖尿病患者,不要做此试验,以免一次食用大量葡萄糖,加重病人的症状。第十九章临床病原学检查名词解释1医院感染:是指患者在人院时既不存在,亦不处于潜伏期,而在医院内发生的感染,包括医院内获得而在出院后发病的感染。2性传播疾病:是一组通过性行为传播的侵犯皮肤、性器官和全身多脏器损害的疾病。简述题1简述做血、尿、粪细菌培养时,各自标本的采集、运送需要注意的事项?答:做血培养时应在病人发热初期和高峰期采血,如已用抗生素药物治疗者,则在下次用药前采血。采样以无菌法肘静脉穿刺,成人每次1020ml,婴儿和儿

28、童每次055ml,血液置于盛有抗凝剂的培养基内送检。做尿培养时采集尿液应注意无菌操作,常用清洁中段尿作为送检标本。对于厌氧菌的培养,采用膀胱穿刺法收集,无菌厌氧小瓶运送。排尿困难者,可无菌操作导尿采集尿样。做粪培养时应取带脓、血或黏液粪便,或直肠拭子标本置含少量生理盐水无菌容器中送检。若疑为副溶血弧菌感染应置粪样于碱性蛋白胨水或卡一布运送培养液中送检。2简述留呼吸道标本、脑脊液标本、泌尿生殖道标本、创伤、组织和脓液标本做病原学检查需要注意的事项?答:鼻咽拭、痰,通过气管收集的标本均可作为呼吸道标本。通过气管收集的标本是下呼吸道感染病原学诊断较理想的标本。鼻咽拭子和鼻洗液可作为鼻病毒、呼吸道合胞

29、病毒,肺炎衣原体、溶血性链球菌等病原学诊断标本。鼻咽拭子应置含有少量生理盐水或培养基的无菌容器中送检,以防标本干燥。脑脊液标本若疑为脑膜炎奈瑟菌、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样菌感染时立即应保温或床边接种。泌尿生殖标本应根据不同疾病的特征及检查目的采集不同标本。创面标本的收集应先消毒皮肤,然后多部位采样;开放性脓肿应用无菌棉拭从病灶深部采样;封闭脓肿则用无菌干燥注射器穿刺抽取标本;疑为厌氧菌感染者取脓液后排尽注射器内空气、针头立即插入无菌橡胶塞送检。3简述直接显微镜能检出哪些病原体?答:分泌物、痰、粪便标本直接涂片、干燥、固定后染色,或经离心浓缩集菌涂片染色直接显微镜检查对奈瑟菌、分枝结核杆菌、真菌、

30、阿米巴原虫、寄生虫虫卵等的检测快速、特异;借助暗视野或相关显微镜对螺旋体的检测有效。培养标本直接涂片、干燥、固定后染色观察细菌形态、染色性或观察宿主细胞内包涵体的特征,可初步定性或提示进一步鉴定的方法。4简述病原体特异性抗原检测可采用哪些试验方法,适用于哪些病原体的诊断?答:用已知特异性抗体,借助免疫荧光技术、酶免疫技术,化学发光技术,胶乳凝集等技术可检出未知标本中的病原体抗原。适用于检查在活细胞内增殖的病毒,立克次体,衣原体。5简述病原体核酸检测可采用哪些方法,适用于哪些病原体诊断?答:其方法有聚合酶链反应(PCR)、DNA探针杂交技术。适用于检查目前尚不能分离培养或很难分离培养的微生物。6

31、简述病原体的血清学诊断有哪些方法,其临床意义如何?答:其方法有凝集试验、沉淀试验、补体结合试验、间接免疫荧光技术、放射免疫技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利用已知病原体抗原检测特异性IgM抗体有早期诊断意义。检出特异性IgG抗体,双份血清动态观察有诊断意义;对于乙肝、结核、梅毒感染单份血清亦有重要参考意义。7简述医院感染的常见临床类型?答:其常见临床类型是:下呼吸道感染最为常见,吸人咽部的定植菌是主要发病机制;尿路感染,多因器械操作、保留导尿致上行性感染所致,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为主要致病菌;手术切口感染,医务人员手指皮肤的接触传播是主要感染方式;胃肠道感染,主要是由于使用抗生素致肠炎;血液感染,主

32、要是由于静脉输液、血透、外科手术等引起;皮肤和软组织感染,由金葡菌、溶血性链球菌等引起褥疮、烧伤感染等。8简述引起医院感染病原体检查时标本采样和送检基本原则?答:其原则是:发现医院感染应及时采集标本做病原学检查;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避免正常菌群污染;立即送检,床边接触可提高检出率;对混有正常菌群的污染标本应作定量(或半定量)培养,以判断是感染菌或定植菌;对分离到的病原菌应作药敏试验,提倡“分级报告”和“限时报告”。9简述引起医院感染的常见危险因素?答:其危险因素是污染的环境。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的手、留置的导管、内镜等消毒不严是医院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10简述性传播疾病的流行病学?答:主要传

33、播途径是性行为,非性行为的直接或间接接触也能传播;胎盘和产道传播可造成先天性感染;血源和医源性感染也是传播途径之一。性乱行为或性乱行为者的性伴侣、长期接受输血疗法者均是性传播疾病的高危人群。其病原体种类繁多,如淋病奈瑟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解脲脲原体、梅毒螺旋体、沙眼衣原体、白色念球菌,、阴道毛滴虫等。11简述艾滋病病原体诊断的程序?答:疑似病人先抽血检测HIV特异性抗体,阳性者再用Western印迹试验确证。12简述药物敏感试验方法有哪些,各有何优缺点?答:K-B纸片琼脂扩散法,该方法简单、实用,但影响结果准确的因素较多;稀释法,该法简单、实用,还可测最低抑菌药物浓度,但影响试验结果的因素较

34、多;E试验,具有上述两种方法的特点,但试剂成本较贵。论述题1试述医院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答:病原体来源于住院病人、医务人员、探视者、陪住人员,医院环境及未彻底消毒灭菌的医疗器械、血液制品等。免疫力低下状态的住院患者是易感人群,同时住院期间接受不同种类药物治疗和某些治疗措施为病原体感染创造了人侵和繁殖条件。细菌为最常见的病原体,如肠杆菌科和非发酵菌、耐甲氧西林葡萄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厌氧菌、深部真菌等。2试述医院感染病原体检查方法?答:标本涂片,干燥,固定后染色,直接显微镜检查痰、尿沉渣;尿(阴)道分泌物对分枝杆菌、念珠菌、淋病奈瑟菌可做出简便、快速初步诊断。血、尿、粪分泌物细菌分离培养、鉴

35、别、药物敏感试验,不仅能确定病原菌,还能指导临床用药。(1)艾滋病(AIDS)是HIV经性接触、静脉吸毒、输血和使用血制品而传播的严重疾病。(2)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亚种所致的慢性疾病,主要经性接触、接吻、哺乳、胎盘等方式传播。(3)淋病由淋病奈瑟菌所致的最常见性传播疾病,主要由性接触而感染,亦可经胎盘、产道感染胎儿。(4)非淋病性尿道炎是由于通过性接触被沙眼衣原体、解脲脲原体感染所致,常与淋病同时发生。(5)生殖器疱疹与尖锐湿疣经性接触感染HSV、HPV所致。3试述性传播疾病的临床类型?答:各种细菌产生的耐药机制各不一样,一般来讲,有以下几种生化机制:(1)药物渗人细菌减少;(2)细菌产生灭活

36、抗生酶(如6内酰胺酶)和钝化酶(如氯霉素乙酰转移酶等);(3)细菌抗生素结合蛋白改变以至不能和抗生素结合(如青霉素结合蛋白);(4)细菌靶结构改变;(5)代谢拮抗剂产生或代谢旁路产生。4试述细菌耐药发生的生化机制?答:(1)p内酶胺酶检测可检出细菌是否产生p内酶胺酶;(2)超广谱p内酰胺酶检测可检出对第一、二、三代头孢菌素、氨曲南等耐药的菌珠;(3)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筛选试验可检出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4)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检测试验可检出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5)氨基糖苷类高耐肠球菌检测试验可检出耐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肠球菌第六部分:肝脏病常用的实验室检查第一节肝脏病常用实验室检查名词解释1旁路

37、胆红素:由非血红蛋白物质和骨髓中无效造血的血红蛋白所形成的胆红素称为旁路胆红素。2维生素K依赖因子:肝脏在合成,X因子过程中需要维生素K的促进作用,当维生素缺乏时,这些因子合成减少,因此这4种因子称为维生素K依赖因子。3.同工酶:指具有相同催化活性,但分子结构、理化性质及免疫学反应等都不相同的一组酶,又称同工异构酶。4胆酶分离:急性重症肝炎时,病程初期转氨酶升高,以AST升高显著,如在症状恶化时,黄疸进行性加深,酶活性反而降低,即出现“胆酶分离”现象,提示肝细胞严重坏死,预后不佳。5血清蛋白电泳:在碱性环境中(PH8.6),血清蛋白质均带负电,在电场中均会向阳极泳动,因血清中各种蛋白质的颗粒大

38、小、等电点及所带的负电荷多少不同,它们在电场中的泳动速度也不同。白蛋白分子质量小,所带负电荷相对较多,在电场中迅速向阳极泳动;r球蛋白因分子质量大,泳动速度最慢。电泳后从阳极开始依次为白蛋白、1球蛋白、2球蛋白、球蛋白、r球蛋白五个区带。6结合胆红素:在肝细胞的光面内质网,胆红素与配体结合蛋白分离,在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存在时,与胆红素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作用,形成单葡萄糖醛酸胆红素和双葡萄糖醛酸胆红素,即结合胆红素。7未结合胆红素:在血液中游离胆红素与白蛋白结合形成的复合体,称为非结合胆红素。8前白蛋白:是由肝细胞合成,分子量为62000,比白蛋白小,醋酸纤维素膜电泳上向阳极的泳动速度较白蛋白快

39、,在电泳图谱上位于白蛋白前方可以看到一条染色很浅的区带。是一种载体蛋白,能与甲状腺素结合,又叫甲状腺素结合前白蛋白,并能运输维生素A。问答题1简述肝脏对胆红素代谢的主要过程?答:肝脏对胆红素的代谢主要有摄取,结合和排泄三大过程。摄取过程包括白蛋白与胆红素结合物在肝脏窦状隙分离,胆红素被肝细胞摄取及在肝细胞内与配体蛋白结合并运送到光面内质网。结合过程系非结合胆红素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作用后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形成结合胆红素过程。排泄过程指结合胆红素在胞浆内转运到与小胆管相连的肝细胞膜表面直接排人小胆管的过程。2简述同时进行胆红素测定和胆汁酸测定的意义?答:胆红素和胆汁酸是胆汁的共同组成成分,但意义有不

40、同。同时进行该两种代谢产物的测定时,有助于对黄疸的鉴别。如单纯血清胆红素增加说明系胆红素产生增多所致,临床提示可能为溶血性黄疸。由于胆汁酸测定对肝细胞功能反映较敏感,因此单纯胆汁酸轻度增加即可能提示肝细胞轻度受损。当胆红素和胆汁酸均增加时,则反映黄疸多为肝细胞性或胆道梗阻性黄疽。3.试述尿内胆红素和尿内尿胆原检查异常的几种情况及其意义?答:尿内胆红素和尿内尿胆原检查异常的情况包括:单纯尿内胆红素增加,单纯尿内尿胆原增加和尿内胆红素和尿内尿胆原均增加3种情况。单纯尿内胆红素增加说明胆红素经胆汁排泄受阻,结合胆红素不能或较少进入肠道经细菌还原作用生成尿胆素原,故尿内尿胆原不增加,这种情况主要见于肝

41、内外胆管阻塞。单纯尿内尿胆原增加说明经肝细胞产生并排人胆道的胆红素增加,经肠道经细菌还原作用生成的尿胆素原亦增加,故胆红素的肠肝循环过程加速,逸人体循环的尿胆原增加,导致尿内尿胆原增加,这种情况主要见于红细胞破坏增加的情况,如溶血。尿内胆红素和尿内尿胆原均增加3种情况反映了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排泄障碍和肝细胞本身的破坏,主要见于肝细胞损害的情况,如各种类型的肝炎。4.简述血清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和白蛋白/球蛋白比值测定对肝脏损害的主要诊断意义有哪些?答:血清TP、ALB、GLB、及A/G比值测定对肝脏的诊断意义:1)是反映肝脏功能的重要指标;2)是肝脏损害达到一定程度或至一定病程后才出现改变;3

42、)主要反映慢性肝损害(急性或局灶性损害时正常)肌酐是指细胞的储备功能。5.简述肝脏疾病有关的酶及其主要临床意义?答:1)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为非特异性细胞内功能酶,是肝细胞损害的标志;2)GDH(谷氨酸脱氢酶)为肝细胞线粒体损害的标志,增高反映肝小叶中央区坏死;3)AFU(L岩藻糖苷酶)用于岩藻糖蓄积症的诊断,和肝癌及其他肝脏占位性病变的鉴别诊断;4)ALP(碱性磷酸酶)、GT(谷氨酰基转移酶)为胆汁郁积的指标,骨骼疾病时ALP可增高,酒精性肝损害时GT增高;5)MAO(单胺氧化酶)、PH(脯氨酰羟化酶)为肝纤维化的酶学指标;6)ChE(胆碱酯酶)为肝实质

43、损害致肝功不全时及有机磷中毒时减低。6.为对黄疸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应选择胆红素代谢检查的哪些项目?答:为对黄疸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胆红素代谢检查的项目主要是: 血清总胆红素;血清结合胆红素;血清非结合胆红素;尿胆红素;尿胆原7.试述肝酶的生成部位?答:反映肝细胞变性或坏死的酶:这类酶存在于正常肝细胞中,如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乳酸脱氢酶等;反映肝细胞胆汁淤滞的酶:这些酶属于胆道系统的酶,位于肝细胞毛细胆管一侧的微绒毛及上皮细胞上,如碱性磷酸酶、-谷氨酰转肽酶等;反映肝细胞酶合成功能的酶:与胆碱酯酶等,由肝细胞合成后,释放入血保持一定浓度。8.如何根据胆红素及其代谢产物进行黄疸类型的诊断?答

44、:指标正常人梗阻性黄疸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结合胆红素CB 0-6.8mol/L明显增加轻度增加中度增加未结合胆红素UCB 1.7-10.2mol/L轻度增加明显增加中度增加CB/STB 0.2-0.4大于0.5小于0.2 0.2,0.5尿内胆红素阴性强阳性阴性阳性尿胆原0.84-4.2mol/L减少或缺如明显增加正常或轻度增加。第七部分临床常用的免疫学检验名词解释1免疫球蛋白:是指具有抗体活性和(或)抗体样结构的球蛋白,由浆细胞产生,存在于机体的血液、体液、外分泌液和某些细胞的膜上。具有特异性识别抗原的功能,但抗体必须与抗原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后才能启动效应功能。2M蛋白:或称单克隆免疫球蛋白

45、,它是一种单克隆B细胞增殖产生的具有相同结构和电泳迁移率的免疫球蛋白分子及其片段。常见于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患者的血液中。3补体:是一组具有酶原活性的糖蛋白,它由传统的9种成分C1(C1q、Clr,、C1s)一C9,旁路途径的3种成分及其衍生物,B、D、P、H、I等因子组成。补体、体液因子与免疫细胞共同参与灭活病原体的免疫反应,也参与破坏自身组织或自身细胞而造成的免疫损伤。4细胞因子:是由活化的免疫细胞为主分泌产生的免疫调节性小分子多肽。细胞因子发挥效应需与相应的受体结合,并以非特异性方式发挥作用。其生物学活性常表现为多效性、重叠性、拮抗效应和协同效应。按其生物学功能分为白介素、干扰素、

46、肿瘤坏死因子、集落刺激因子、生长因子和趋化因子六大类。5自身耐受:正常情况下,机体能识别自我,对自身组织成分不产生免疫应答。6器官移植:用健康的组织或器官来替换功能衰竭的组织器官,借以维持和重建机体生理功能的现代医疗手段。7供体和宿主:器官移植中提供健康组织或器官的个体称供体,接受者称受者或宿主。8超急性排斥反应:指血管化移植器官在血液循环恢复后短则几分钟至几小时,长则24至48小时内发生的不可逆转的体液排斥反应。9肿瘤标志物:是指在恶性肿瘤的发生和增殖过程中,由肿瘤细胞的基因表达而合成分泌的或是由机体对肿瘤细胞反应而异常产生和升高的,反映肿瘤存在和生长的一类物质。这类物质可反映恶变各阶段表型

47、及基因特征性,存在于细胞、组织或体液中。肿瘤标志物检测对肿瘤普查、辅助诊断、观察疗效具有重要意义。10抗核抗体:ANA是指抗细胞核成分的自身抗体的总称。这种抗体无器官和种族性。免疫荧光法检测有4种图像,可反映不同的自身抗体类型,提示不同自身免疫病的可能性。11流式细胞术:是应用激光技术、计算机、流体力学、单克隆抗体技术、分子生物学、临床医学等综合技术,对流动细胞群体以大小、内部结构、DNA、RNA、蛋白质、细胞抗体等进行快速测量,并可进行分类收集的多参数检测细胞分析技术。FCM的最大特点是能在保持细胞及细胞器或微粒的结构及功能不被破坏的状态下,通过荧光探针的协助,从分子水平上获取多种信号对细胞

48、进行定量分析或纯化分选。12自身免疫:泛指机体免疫系统受某些内因、外因或遗传因素作用产生针对自身正常或变性的组织、器官、细胞、蛋白质等自身抗原发生的免疫应答反应,出现自身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现象。自身免疫病(AID):因自身免疫招致组织器官损伤或功能障碍所致疾病。按受累器官组织的范围可分为器官特异性和非器官特异性及中间型三类。对其诊断主要做自身抗体的检查问答题1免疫球蛋白检测的意义答:免疫球蛋白是体液免疫应答中的重要产物,检测体液中的免疫球蛋白可以判断机体体液免疫功能状态,辅助诊断其相关的疾病。2补体检测的意义答:补体系统可看作是一个严格控制的含有免疫分子的系统,主要参与启动和协调宿主对入侵异

49、物的分子应答和细胞应答,检测血清补体对评估自身免疫疾病,肝病、先天性不足的免疫应答状态有重要的临床意义。3试论述TGAb,TMAb的临床意义答:TGAb为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MAb为抗甲状腺微粒体抗体,若血清水平升高,提示有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如桥本甲状腺炎等。4NK细胞检测的意义答:NK细胞的活性是判断机体抗肿瘤、抗病毒感染的重要指标之一。对于肿瘤、病毒感染者、移植排斥反应者可检测NK细胞活性,指导临床诊治。5试论述CRP检测的临床意义答:CRP是由肝脏合成,能与肺炎双球菌C多糖起反应的急性时相蛋白。CRP能结合多种细菌、真菌、原虫以及核酸、磷脂酰胆碱等,有激活补体,促进吞噬和调节免疫作用。广泛存在于血液及其他体液中。化脓感染、组织坏死、恶性肿瘤、活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