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质量工程项目任务书_第1页
省级质量工程项目任务书_第2页
省级质量工程项目任务书_第3页
省级质量工程项目任务书_第4页
省级质量工程项目任务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附件9: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任务书项目名称: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团队 项目负责人: 朱永祥 联系方式zhyxiang 所在单位: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 建设周期: 三年 安徽省教育厅 财政厅二九年一月填 表 说 明1. 本任务书适用于2008年省级质量工程项目中示范高等职业学校、特色专业、示范实习实训基地和教学团队建设。任务书由项目负责人填写,经学校组织的专家论证和学校审核同意后,上报省教育厅、财政厅备案,作为项目建设过程评价和成果验收的依据。2.本任务书一式3份,用a4纸打印,左侧装订成册,要求字迹清楚、文字通顺。3.如表格篇幅不够,可另附纸。一、项目基本情况

2、简介一、建筑工程技术简介 1、建筑工程技术在校生基本情况。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于2000年开始招生,当年招生人数23人,一个教学班;2001年招生15人,二个教学班;到2007年,招生人数猛增到252人,三个教学班。截至目前建筑工程技术在校生人数已达500多人,教学班达6个,是我院重点专业之一,是安徽省级特色专业。2、建筑工程技术历程。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原名为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开设于1985年,为滁州市乃至安徽省培养了上万名建筑人才。近几年来伴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建筑工程技术为安徽省经济建设与发展输送了一大批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具有较高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高等技术应用型建筑工程技术专门人才,

3、得到了学生、用人单位和社会的认可。自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于2001年开设以来,就组建了以教研室为载体的专业教学团队。为推动建筑工程技术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我们团队成员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探索建筑工程技术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的改革成果和创新精神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取得了高职教学和教改的丰硕成果,专业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在2005年9月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被评为安徽省级特色专业。 二、团队成员情况 1、团队成员基本情况。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团队成员为38人,其中,专业带头人1名,骨干教师6名;高级职称以上专业教师20人,占教师总数的52 .63%;40岁以下青年教师16人,占教师总数的

4、42.11%;专业课专任教师中研究生学历或硕士9人,占50%;双师型教师17人,占94.44%。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5人,占专任教师的27.78%,且专业结构分布合理。兼职教师20人,多人具有高级职称,占专业教师总数的52.63%。建筑工程技术团队的教师充满活力,团队师资队伍逐步达到“三高两强”(教学水平高、科研水平高、综合素质高、技能水平强、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标准要求,是一支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合理、富有创新精神、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1)团队带头人朱永祥,副教授,土木工程系主任,是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带头人。1990年毕业于沈阳建筑大学,工学士学位,

5、2000-2003年于合肥工业大学进修,第二届安徽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国家注册师监理工程师。拥有18年的教学经验,公开发表论文多篇;参编著作多部,其中4部主编,是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带头人。近几年来,朱永祥副教授常年参与滁州市各类建设工程的监理实践工作、建设队伍培养、大中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等多项实践活动,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拥有工程师和国家注册监理工程师资格,受聘于滁州市诚信监理有限公司总监。朱永祥副教授拥有新的教学理念和教改能力,在任土木系主任期间,主持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拓展了校企合作空间,积极探索了工学结合课程内容设计与实施,主持了专业教改方

6、案、课程体系的设计,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制定,实践教学和教学手段的改革等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围绕市场需求和建筑工程技术特点,构建的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解决了本专业学生缺乏实操技能训练、高职特色不显著的问题。朱永祥非常重视团队建设,倡导骨干教师在团队中的带头作用,鼓励年轻教师参与教学、教改、教研、科研和实践活动,为本专业培养一支优秀的“双师素质”师资梯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2)拥有一支积极向上的师资队伍。团队师资队伍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对高职教育的责任感,有共同的价值追求,良好的合作氛围,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爱岗敬业,很多的团队成员先后获得过院级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或优秀班

7、主任称号。 建筑工程技术教研室主任王先恕同志,国家注册一级建造师、造价工程师、监理工程师,长期从事建筑工程技术的教学研究,重点进行综合实践课的改革,并有在建筑工程技术企业兼职的经历;骨干教师张国富、陈燕、梁成燕、胡孝华、杨国兵等都具有丰富的理论教学经验和扎实的企业实践能力;外聘企业人员唐献文(滁州市建筑安装集团公司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王友林(滁州市营造建筑安装公司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国家注册一级建造师)、陈长勇(滁州市铜矿建安公司技术负责人、高级工程师、建造师)、陈涛(滁州市东方造价工程师董事长、总经理、造价工程师)等都是本领域的行家里手,具有丰富的建筑工程技术实践。在这样一个“三高两强

8、”,且具备多元化背景的年轻团队中,每个人既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又能积极有效地与他人合作,为整个专业的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的有力保障。2、团队成员教学情况。团队成员从事房屋构造、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工程力学、施工组织与网络计划、建筑工程预算、建筑结构、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建筑企业管理等建筑工程技术的主干课程的教学,人均年教学工作量在400学时以上,在历年的教学质量测评中团队成员教学水平优良率为90%以上,其中有4名团队成员被评为学院“十佳教师”。团队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专业知识扎实,了解当代建筑工程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并通过深入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业科研和专题调查等方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实

9、践经验。不少教师拥有较高社会知名度和良好的社会评价,被滁州市知名公司聘请为高级管理顾问、特聘教授;多名教师被聘请到政府单位和知名企业组织的各种层次的培训班、学历班中授课,教学效果获得社会认可,取得广泛的社会声誉。3、团队成员科研情况。团队成员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近三年来编著(包括主编、副主编、参编)教材20多部,撰写学术论文20多篇。4、团队成员企业实践情况。团队成员具有较强的“实操”能力和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85%的教师具有“双师”资格(建造师、监理工程师或造价工程师),并有在相关企业兼职和实践经历。如团队负责人朱永祥副教授,常年参与多家单位审计工作、监理实践工作,在我市建筑行业拥有较高知名

10、度;建筑工程技术教研室主任王先恕同志受聘于滁州市建设监理有限公司等多家公司,曾为滁州市多家企业提供咨询和培训服务。骨干教师梁成燕同志长期以来被滁州政府采购中心聘为技术顾问。二、项目组成员情况项目负责人姓 名朱永祥性 别男出生年月1967.11最终学历、学位本科(工学士)职 称副教授职 务土木工程系主任电 -mailzhyxiang通信地址(邮编)滁州市丰乐南路64号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土木工程系 239000在项目中承担的主要工作所承担的团队建设、管理工作1.在研究制定专业改革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对团队成员的工作进行总体部署。2.针对专业建设需要和团队成员的技术水平,安排

11、团队成员调研和进修培训。3.与合作企业沟通,聘请企业兼职教师及能工巧匠授课,指导制定企业人员授课管理规定。4.制定“项目导向法”的教研管理机制,并负责实施。5.对团队工作进行指导,对工作进展定期听取汇报并进行督导。6.协调团队的各项工作,研究处理团队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项目组主要成员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职称学科专业在项目中承担的主要工作王先恕男37研究生建筑施工技术、建筑构造等,450学时/年。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改革研究。张国富男35研究生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计算机软件应用、建筑工程应用软件实训(216),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管理研究林祖宏男45本 科建筑材料、建筑力学,450学时/年。建筑材料课程改革研

12、究。教学督导胡孝华男42研究生建筑工程概论、建筑地基等,245学时/年。人才培养模式、实训基地建设、教学管理研究。陈燕女35研究生建筑结构、建筑力学等450学时/年。建筑结构课程改革研究。梁成燕女36研究生建筑识图、建筑构造、建筑地基等,450学时/年。“构造课程”改革研究。段忠清男36硕 士建筑设备、cad等,320学时/年。水暖通风课程改革研究。杨国兵男42本科建筑施工、建筑材料、实训指导等,450学时/年。人才培养方案研究,施工类课程改革、实训现场研究。朱振东男46在职研究生建筑施工、实训指导等,320学时/年。人才培养方案研究,施工类课程改革、实训现场研究。陈燕女32研究生建筑结构、平

13、法识图等,320学时/年。工程测量课程改革研究,实际工程项目资料的搜集整理。李发珍女27硕士建筑工程测量、建筑工程应用软件实训(216)朱振东男44研究生建筑工程计量计价等,320学时/年。概预算课程改革研究。管红兵男30本 科建筑力学、建筑设备、cad等,320学时/年等,450学时/年。建筑力学课程改革研究。孙杰女25本 科建筑工程测量、cad等,320学时/年。工程测量课程改革研究。张伦超男30本 科建筑工程质量验收与资料建筑主要工种操作实训施工技术管理模拟实训(144)三、项目建设目标1、根据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继续深化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5+1”人才培养模式的规划模式(如下图

14、)五 学 期 基 础 理 论 学 习理论 学 习岗位认知认 知课程实验及技能训练一学期校内仿真模拟实训工程招投标实训建筑施工实训建筑设计实训结构设计实训工程造价实训一学期理论延伸、技能强化训练与职业证书培训一 学 期 顶 岗 实 习建筑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中“5”是指从建筑工程技术社会工作岗位认知入手,根据建筑工程技术社会工作岗位的技能需要设置理论教学课程,并以课程实验强化理论提高技能,时间为三个学期;人才培养模式中的第一个“1”是指为了弥补课程内的虚拟实验的不足,拿出一个学期的时间集中进行校内仿真模拟实训,加强学生技能训练;通过一个学期的时间在上学期集中进行校内仿真模拟实训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和

15、不足加以解决,并进行理论延伸、技能强化训练与职业资格证书培训,以适应下一步的社会顶岗实习;进行一个学期顶岗实习,为学生就业实现零距离接轨。根据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在人才培养方面注重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与专业教学计划的有机结合,以建筑工程技术社会工作岗位技能为导向,构建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建筑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建立健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机制:建立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配套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及配套教材建设。选用优秀高职高专教材或与企业合作开发校本教材;建设一支结构合理适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团队;建立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配套的管理制度。如专兼职教师的管理制度、校内外实训基地运行管理办法、

16、学生实训管理办法、顶岗实习管理办法等;探索建立适应工学结合要求的建筑工程技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由企业技术人员和教师共同参与制订专业教学计划、课程标准、顶岗实习标准等课程内涵建设方案,完善教学质量管理系统和实训质量管理系统,健全教学质量信息反馈系统,完善教学质量督导机制。2.建设工学结合的优质核心课程和精品课程按照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依据“依岗定能、按能设课”的指导思想,根据建筑工程技术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进一步深化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对现有课程进行整合和改造,构建基于建筑工程技术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如下图)。工作环节:项目管理活动岗位面向:建筑工程技术管理 涉及课程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环节:建筑质

17、量检测岗位面向:工程质量与材料检测工作环节:建筑工程施工与管理岗位面向:施工技术工作环节:施工招投标与成本管理岗位面向:建筑工程预算员涉及课程:建筑材料、建筑结构涉及课程:房屋构造、建筑施工技术、工程测量涉及课程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建筑工程预算国际贸易实务根据“工学结合”的指导思想,按照岗位和职业能力要求,引入企业人员参与和与安徽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合作,进行课程重组和开发,重点建设工程测量、建筑工程预算、建筑结构、建筑工程技术、建筑地基工程技术等5门工学结合的优质核心课程。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未来三年时间内,实现精品课程建设的“突破”工程,把建筑地基工程技术、工程测量建设成院级

18、精品课程。同时将工学结合的优质核心课程和精品课程的教材、课件、电子教案、试题库等制成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按照示范专业的要求,聘请企业人员和骨干教师一起组成教材及课件开发团队,配合工学结合的优质核心课程建设和精品课程建设,在建设周期开发编写6部理论与实训一体化教材,在教材中加大实训部分的内容,将生产性的实训活动融入其中,同时开发编写相应实验、实训指导书和配套课件。优质核心课程和精品课程任务分配课程项目主要参与人完成时间建筑工程技术核心课程朱永祥、王先恕2008.12建筑工程预算核心课程张国富、孙杰2009.9工程测量精品课程朱永祥、李发珍2009.9建筑结构精品课程陈燕、梁成燕2009.93.

19、专业建设加强市场调研,及时把握市场需求的变化,明确专业定位,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发挥企(行)业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根据学院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方向;加强专业教学标准建设,逐步构建和完善专业认证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构建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开发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开发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优质教材。组建由专业带头人挂帅的“专业人才需求调研组”,时时关注社会人才需求变化,每年深入社会、企业调研建筑工程技术人才需求,及时针对社会需求调整和设置专业方向。专业人才需求调研组组长朱永祥、刘文元副组长王先恕、张国富成员陈燕、梁成燕、管红兵、李发珍朱振东、

20、胡孝华、杨国兵四、项目建设方案(含项目成果在全省高校示范推广计划)(一)建设目标建筑工程技术教学团队建设目标为“名师带动、工学结合、示范辐射”。“名师带动”,通过建筑工程技术的团队建设,以培养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出发点,提升团队教师的整体水平和教学质量。建成一支高职特色鲜明、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工学结合”, 根据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在人才培养方面注重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与专业教学计划的有机结合,以建筑工程技术社会工作岗位技能为导向,构建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建设工学结合的优质核心课程和精品课程,开发理

21、论与实训一体化的教材,建设满足工学结合需要的校内仿真实训试验室和校外顶岗实习基地;“示范辐射”,切实发挥示范专业的优势,建立建筑工程技术资源共享平台,辐射带动专业群建设和周边省市相关学校相关专业的发展。发挥专业人才、技术和实训条件等优势,服务于地方经济,把本专业建设成为区域、行业的人才培训中心和技术服务中心。(二)建设思路以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项目建设申报为契机,以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作为教学团队成长和发展的平台,以师德师风建设、专业梯队建设、双师素质建设、职业技能建设和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为主要内容,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以专业教研室为载体、动态组合、校企合作为组织模式,完善教师激励制

22、度,营造民主、宽松的团队氛围,形成良好的团队运行机制。(三)具体措施 在对团队现有的教师结构进行认真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年龄结构、学历结构、技术职务结构、职业资格结构,制订出团队建设规划和专业教师的五年提高目标,进一步优化团队结构,提高团队教师的整体水平。 (1)专业带头人培养选拔2名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娴熟的实践技能,教育思想先进、组织能力和创新意识强,中级以上职称,从事专业教学10年以上,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通过到滁州相关企业挂职实践,参与企业建筑工程技术项目开发,参加国内建筑工程技术研讨会,参加国家重点职教师资培训基地专业带头人培训班学习等形式培养成专业带头人。通过对专业带头人的培养,

23、使之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娴熟的实践能力,教育思想先进、组织能力和创新意识强,能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了解国际职业教育的形势和专业发展动态,把握建筑工程技术的发展方向和技术动态;能带领、组织教学团队进行建筑工程技术建设;能带领、组织教学团队进行建筑工程技术行业技术服务。(2)骨干教师培养选拔5名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团队协作精神,熟悉企业工作程序,掌握专业发展方向和技术动态,中级以上职称,从事专业教学5年以上,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通过分别到知名建筑工程技术企业参观学习,参加国内建筑工程技术研讨会,参加教育部高职高专青年骨干教师培训班学习,自修或者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等等形式培养成专业骨干教师

24、。通过对骨干教师的培养,使之掌握专业发展方向和技术动态;能协助专业带头人搞好专业建设和技术服务;能组织专业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开发课程和生产性实验实训项目。(3)“双师”素质教师培养选拔6名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教学能力突出、具有团队协作精神的教师,分别到滁州相关建筑企业一线实习锻炼,技能培训、自修、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的形式进行培养。通过对“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使之能独立胜任专业教学和实训教学;能参与课程建设与教材编写等。(4)聘请兼职教师从企业聘请具有丰富生产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20名,建设一支稳定高效的兼职教师队伍。其中聘请2名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娴熟的实践能力,了解国际建筑工程技术的发展方向

25、和技术动态,能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的建筑工程技术行家里手开展指导和讲座,参与教学模式改革和工学结合课程的开发,主持实践课程讲授;聘请2名具有娴熟的实践能力,具备能独立开发建筑工程技术项目能力的企业建筑工程技术技术骨干,补充到专业教学一线,主持实践课程讲授,指导学生的实践操作训练,通过“师徒传帮带”形式,培养本专业实习指导老师。(5)建设适应新教学模式校内仿真校内实验室(中心)和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依据能力需求分析,为实现建筑工程技术能力的培养目标,按照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重点建设建筑工程技术综合实训室、建筑材料实训中心和工程测量实训中心,进一步完善现有校内实训中心的设备设施,改善、加强校

26、外实训基地建设。同时加强校外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建设包括安徽省建工集团在内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20多家。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充分体现“他方为中心”的原则,“围绕企业定计划,围绕工位定方案”,使实训基地真正成为“实训基地”,而非“实看基地”。建筑工程技术实验实训条件建设项目序号实验实训室名称负责人主要设备实训项目及功能1建筑工程技术综合实训室王先恕钢筋工程、混凝土工、模板工程实训模型钢筋工程、混凝土工、模板工程等工种工序施工工艺,质量控制与检查2建筑材料实验室林祖宏各种建筑材料设备及仪器建筑材料检测训练3测量放线实训中心朱振东水准议、经纬议、全站议、gps等土木工程测量放线实训(6)扩大团队社会服务能力

27、发挥团队专业人才、技术和实训条件等优势,把本专业建设成为区域、行业的人才培训中心和技术服务中心,积极开展社会服务,为地方经济发展做贡献。采取脱产和业余相结合、校内和校外相结合、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形式,培训到现场,送教到基层,主动为企业和社会服务,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每年培训不少于300人次;企业在岗人员、专业人员后续教育培训,职业证书培训等每年不少于700人次。开展对口支援,对口支援省内其它高职院校的相关专业建设;加强对省市内开设相关专业的职业高中和中等职业院校进行师资培训工作。开展科学研究,承接社会及省市科研课题,每年完成省市级科研课题不少于2项。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任务分解项目负责人任务

28、量验收时间企业培训朱永祥300人次/年2009.9农村劳动力专业培训晋太洋700人次/年2009.9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王先恕700人次/年2009.9对口支援服务朱振东20人次/年2009.9科研活动朱永祥2项/年2009.9五、项目建设进度安排项目2009年2010年2011年1.核心团队专业结构优化1.完成专业结构优化实施方案;2.明确团队成员专业发展方向;3.明确团队成员培养目标与办法。1.实施团队成员培养,使1/3教师具备建筑施工、建筑设计、工程招投标以及工程预算等建设前、后市场人才培养的专业知识;2.检查团队专业结构优化阶段成果;3.调整兼职教师队伍。构建一支由40名专兼职教师(专任教

29、师25名,兼职教师15名)组成、专业知识结构合理、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双师”专业教学核心团队。2.专业建设与教学团队专业结构优化1.论证确定与建筑工程专业相关的专业群;2.确定与各专业发展趋势相结合的专业结构;3.制定团队建设与专业结构优化方案。按照团队建设与专业结构优化方案:1.适当引进专任教师;2.进一步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包括核心团队在内、总数达到60名(专任教师35名,兼职教师25名)的专业建设与教学团队。六、预期成果(含主要成果、特色)1.拥有一支适合高职教育的师资团队通过培养、引进、聘任等途径,到2009年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专兼结合、具有“双师”素质的优秀教学团队。2.树一

30、流专业,培养一流应用型技术人才建成的建筑工程技术具有应用技术前瞻、实训内容综合、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在安徽省起到引领、示范和辐射的作用,在国内成为一流的高职示范性专业。通过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相结合、职业技能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把毕业生培养成为“会做人、能做事、有知识、懂技能、就业发展后劲足”的高技能人才。3.创新的课程体系,建设工学结合的优质核心课程、精品课程通过工学结合的优质核心课程和精品课程建设,充实课程内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依照“以他方为中心”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形成一套有利于培养学生敬业精神、实践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与

31、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相适应的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课程体系。 4.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内容,建设科学的教材体系,建立先进的教学模式改革教学内容,充实课程内涵,整合相近专业课,加大实践教学比重,建立具有规范的实训要求与考核标准的实训体系,形成理论与实践教材相配套、载体多元、内容丰富的教材体系,与第四学期的集中实训紧密结合。通过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形成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与先进的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广泛使用网络教学平台扩展建筑工程技术教学空间。5.建立仿真教学环境,丰富“体验式”教学手段通过建筑工程技术模拟实训、物流模拟实训、营销策划实训、商务谈判实训、网页制作、网站建设实训、顶

32、岗实习等“体验式”教学手段,使仿真性实习学时达到实践教学学时总数的80%以上。强化仿真性实训,通过动手动脑的实战训练,让学生“零距离”体验职业氛围,加深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6.提高专业辐射能力,广泛开展社会服务项目建成后,不仅能满足建筑工程技术的教学和实习的需要,还可为工程造价专业、工程监理专业、物业管理专业、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专业专业提供实习、实训条件,实现师资等资源的共享;还可以进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企业在岗人员、专业人员后续教育培训,企业管理人员沙盘培训,职业证书培训,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七、所在单位支持与保障措施1.组织保障成立项目建设领导小组,成员由学院主管领导、系主任、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组成,负责该项目的具体实施,聘请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为技术顾问,实行决策咨询和全程监控,全面参与团队规划和建设工作,保证建设项目有序进行。2.机制保障严格按照建设规划分步骤实施,建立目标责任制,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建立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