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媒体艺术创作主体_第1页
浅谈新媒体艺术创作主体_第2页
浅谈新媒体艺术创作主体_第3页
浅谈新媒体艺术创作主体_第4页
浅谈新媒体艺术创作主体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浅谈新媒体艺术创作主体 摘要:“主体”这一观念具有悠久的发展历程。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主体是状态和性质的承担者,法国哲人伽桑狄(PierreGassendi)认为主体是现象的承担者,德国哲人康德认为主体是思维运动的承担者,但卡尔马克思从实践的角度切入,认为主体是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是客体存在意义的决定者。艺术创作主体亦是如此,即艺术创作活动的参与者,以及艺术作品价值的决定者。本文将从艺术视域结合相关案例浅谈新媒体艺术创作主体的消解。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艺术家;创作主体 随着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人们的思想发生了质的改变,成就了后现代主义思潮和接受美学。后现代主义挑战神学统治的权威,驳斥基础主

2、义与本质主义。正如法国社会家鲍德利亚(JeanBaudrillard)关于精英分子与人民大众在大众文化背景下的身份消解的研究指出:大众文化结束了传统的文化形式,精英知识分子与大众不再是一层不变的传播者和接受者的关系,大众开始用“沉默”抗衡所谓的精英权威。他们均强调多元化反对中心化,阐述了接受者不再是被动的输入,而是发挥创作能动性,参与创作的过程之中。这种反被动促能动的理念对新媒体艺术的创作主体产生了深远影响。 传统艺术的创作主体多为第一创作艺术家或团体,他们拥有娴熟的艺术技巧和艺术素养主宰一切,在艺术创作中其艺术理念贯穿始终不受他人限制,具有个体性和自由性。艺术家的主体地位是毋容置疑的,在大众

3、心中艺术家至高无上,他们以艺术家的审美观念为评判标准,代表人类精神世界的顶峰层次。艺术创作者与艺术鉴赏者处于一人之上万人膜拜的传授关系。传统意义的艺术作品传播是一种以传者为中心的线性传播,艺术家与观赏者处于你传我授的被动状态,缺乏传授双方的交互能动性。例如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艺术家米开朗琪罗创作的雕塑艺术作品大卫,雕塑的是一位高5.17米重达5吨的裸体健壮男子,体型优美匀称。由于此作品雕塑极其完美成功,当地政府将其置于政府大厅门前,大众需仰视观之,象征城市精神。大卫作为西方传统写实艺术,整个创作过程中融入作者五年心血,传播了创作者米开朗琪罗对人性解放与人性思考的精神价值,而对于市政府大厅前

4、仰视观赏的大众来说无疑是按照创作者的理念接受作品的价值,除了对作品理念的被动接受,也会将对创作家的审美价值作为雕塑作品的鉴赏标准。恰如英国艺术史家贡布里希(E.H.Gombrich)所强调的,“现实中根本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这种根深蒂固的主体观念延绵千年,迄今为止仍然主导着许多传统艺术形态。而凭借技术优势的新媒体艺术,在变革艺术存在方式的同时也颠覆了传统意义上创作主体的身份和地位。具有大众情怀的新媒体艺术与传统艺术的创作主体迥然不同,新媒体艺术作者隐匿于作品之中,淡化了创作者或专属创作团体的主体地位,创作权发生转移,艺术家的创意与参与者的感受和体验紧密相联。艺术品的原创者是谁已

5、变得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艺术作品及其形态本身。新媒体艺术的主体身份具有不定性、泛化性和大众性,其艺术作品具有交互性、开放性和未成性1。在新媒体艺术创作中,不再是个体理念的包裹,而是海纳百川,融汇大众的智慧;在新媒体艺术鉴赏中,不再是万众崇一,而是等量齐观,集聚同等的感知。它们召唤着观赏者投入作品的形态和意义建构之中,促使新媒体艺术作品的理念、价值、和意义随之改变。正是因为新媒体艺术对传统艺术家主体地位的消解,以及对其强大控制力的稀释,实现了大众创造艺术与大众鉴赏艺术的可能性。使得新媒体艺术蕴含了无穷的力量,不仅是对创作智慧的解放,更是对鉴赏标准一致化的突破。 例如法国新媒体艺术家莫奔(MoBe

6、n)在2005年上海展示其新媒体艺术作品全球情感地图,它是根据全球不同地区的人在同一时间点,对某一情感关键词的点击率比例绘制成一个三维地图。全球情感地图是将全世界各个区域人的反应与参与纳入作品内部,并使其成为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如若只有莫奔一人绝无可能创作出,可见此艺术作品的创作主体无疑是大众参与者。再如麻省理工学院在2003年推出的新媒体艺术作品Audiopad就体现了大众情怀的创作主体。此艺术作品是将投影技术与电磁传感跟踪技术相结合,具有开放性、可入性的互动空间2。大众参与者对于艺术作品的深层运行机制是一概不知的,只是根据其初步认识转变为艺术鉴赏的交互过程。他们以各自的喜好或节奏来移动上面

7、的塑料块从而播放出跟随移动情况而发声的音乐,给参与者以丰富的感知体验。 当参与者转换艺术作品界面的原有面貌时,参与接受者便成为新界面状态的创造者,不同的参与者能够创造不同的音乐,并非是按照艺术家的思维模式创作,并成为原创艺术家的一个替身,人人皆可成为创作家,改变着新媒体艺术存在的意义价值。并且参与者在观赏新媒体艺术作品的同时更多的是欣赏自己创作的元素,而不是无限膜拜于艺术家,艺术家的个体光环逐渐被集体取代,可谓集体艺术、虚拟现实艺术与音乐艺术的融合。新媒体艺术突破了传统艺术固定物质化的程式体系以及创作与接受之间明显的界限,消释了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之间的身份概念,艺术作品逐渐由艺术家的“独白”转向大众的“对话”。 参考文献 1刘世文.作者隐退、非物质化、非线性和超文本论新媒体艺术创作的深刻变革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14,01:33-37. 2刘陈,爱军,林迅.人机交互技术在装置艺术中的应用C.第一届全国人机交互联合学术会议,2005. 3刘世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