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劝学教案三篇_第1页
【精品】劝学教案三篇_第2页
【精品】劝学教案三篇_第3页
【精品】劝学教案三篇_第4页
【精品】劝学教案三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品】劝学教案三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劝学教案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劝学教案 篇1教学目标:1、掌握积累“劝、中、假、绝”等文言实词的含义及“于、而、焉、之”等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2、通过探讨,使学生认识到自主学习是一个人获得教养的重要方法;3、学习运用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来说明道理的方法,提高说理的能力。课时安排2课时预习要求:1、 熟读课文,借助书下注释与工具书,疏通字词、文意并划出不理解的部分与同学讨论;2、 完成学习与评价“学习过程

2、评价”相关内容和“积累与评价”1-4题;3、 结合文章内容,思考课本“问题探讨”第1题。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作为学生,我们的首要任务是什么?我们不仅现在要学习,将来走向社会还要不断地学习,建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正如荀子所说:“学不可以已”,那么荀子是如何来“劝学”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劝学。二、解题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诸子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风格。三、简介荀子及作者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和李

3、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_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四、整体把握1、听录音,纠正自己预习时的读音错误及断句不当之处。2、检查预习给下列加黑字注音,并找出通假字。(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2)、吾尝跂而望矣(3)、锲而不舍,

4、金石可镂(4)、其曲中规(5)、輮以为轮(6)、虽有槁暴(7)、则知明而行无过矣(8)、君子生非异也3、教师作朗读提示为了突出强调,有时需要重读,有时还需要读后稍作停顿。例如,第一段:“学不可以已”,应重读“学”“不”“已”,并且“学”后稍作停顿,即“学/不可以已”,以下同学们要根据文意自己确定重读,停顿情况。第三段,应注意一组一组的对比句,要把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和态度读出来严格按标点符号的停顿来读。4、指定三名学生朗读课文思考: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阐述这个观点的?明确:“学不可以已”。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五、具体研习(一)研习第一段。1、诵读第一段,

5、讨论并解决不理解的文言句子。2、质疑。3、指名翻译下列句子。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译:即使又晒干了,也不再挺直,是因为人工使它弯曲成这样。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译:君子广泛的学习而且每天检查自己,就会智慧明达,行动不会犯错误了。4、归纳“于”的用法。5、讨论。这一节作者是怎么阐述学习的重要意义的?6、学生齐读第一段。(二)研习第二段。1、诵读第二段,讨论并解决不理解的文言句子。2、质疑。3、指名解释下列词语。跂:提起脚后跟。致:达到。绝:横渡。假:凭借。4、归纳“而”的用法。5、请同学们找出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明确: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请同学翻译)6

6、、讨论。这一节作者是怎么阐述学习的重要意义的?7、学生齐读第二段(三)研习第三段。1、诵读第三段,讨论并解决不理解的文言句子。2、质疑。3、指名解释下列词语。焉:。之:。4、讨论。这一段作者阐述学习应持有的正确态度有哪些?请用简明的语言加以概括。5、学生齐读第三段六、问题探讨荀子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如果我们把这句话理解成自主学习、从师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超越前人,你是否同意这样的观点?说说理由。提示:超越前人什么要先弄清楚,自主学习,从师而学的最终目的是对“教养”的追求,超越前人的核心是道德境界的提升而不是知识的拥有。七、课堂小结1、荀子主张“学不可以已”,这个“学”当然指“学习”,但是

7、他到底“劝”什么学习什么呢?明确:课文中,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从上句的“故”字看,这是荀子通过一组比喻得出的结论。从这一点看,荀子劝学是“劝”人们首先要学习做人。另外,“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这一句同样着眼于品德的养成。在荀子看来,学习可以改造人恶的本性,可以提高人的品德修养。所以,学习的对象是明确的,也就是品德的学习。历史和现实无数的事实证明,只有立德才能立人,只有尚德才能治国。时至今日,先贤的宏声巨音仍回响在现代都市和乡村的上空,引领着人们求善、求美。2、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文章的大体内容,作者连用很多比喻,反复论证学习的意义和作用,妙语连篇,具有激

8、荡人心的力量,不愧是语言大师。请同学们根据板书试背课文。八、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2、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运用比喻、对比等论证方法的好处。(课本第39页第3题)3、完成学习与评价第25-26页,第5-6题。九、组内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归纳板书劝学教案 篇2【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认识“孟、断、织、推、今、呢、堂、呆、念、逃、眼、泪、改”等13生字,会写“改、就、机、泪、呆、今、怎、念”8个字及本课的词语。2.分角色朗读课文,并能演一演。3.使学生懂得学习、做事都要持之以恒,否则将一事无成的道理。(二)能力目标:1.能正确书写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三)情感态度目标:通过学

9、习课文使学生懂得学习、做事都要持之以恒,否则将一事无成的道理。【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词语,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学难点】 表演课文,在情景表演中明白做事要持之以恒的道理。【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掌握生字、词语。教具准备:生字卡 收集关于孟轲的资料以及孟母教子的故事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出示课件1)战国的时候,有一个很伟大的大学问家孟子。孟子小的时候非常调皮,他的妈妈为了让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他四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由于思念父亲,就住在墓地附近。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丧事的游戏。孟子

10、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集市旁边去住。到了集市 ,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这里,孟子天天看到先生教学生念书,也跟着他们学了起来。有一天,孟子对妈妈说:“妈妈,我要读书,你把我送进学堂里去吧。”孟母终于发出了舒心的微笑?这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二、自然衔接,导入新课在孟轲进入学堂以后,发生了一件事,让孟轲的母亲非常的生气。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孟母又

11、是怎样教育孟轲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一个故事,板书课题:7.断织劝学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并读准字音。2、师范读课文。3、学生再读课文,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四、多种方法,识记生字1、学生自主识字。(出示课件2)2、形近字比较:党堂 稚推 继断 桃逃(出示课件3)3、加一加: 皿孟 口呆4、强调易错字:念(不要少写一点)五、认真观察,指导书写1、自主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2、老师范写。3、指导书写:“改”字的左边是“己”的变形,右边是“攵”。 “就”字的右边是“尤”,不要写成“龙”。“念”上面是“今”不是“令”。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学习课文

12、,分角色朗读课文。2.表演课文,在情景表演中明白做事要持之以恒的道理。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上下衔接1.(出示课件4)抽卡认读生字,师生共同评价纠正。2.齐读课文。二、学习课文,进入情境1.小组讨论:(出示课件5:孟轲与孟母的话)孟母听了孟轲的话,做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孟轲听了孟母的话,心里想些什么?说了些什么?他以后会怎么做?2.全班汇报,师生评价。三、分好角色,指导朗读1、指导学生进行对话练习 重点指导学生准确地读出语气。先确定角色,明确角色的关系,联系实际想想母亲、儿子交谈时各是什么样的神态、心情、语气。2、同桌练习分角色表情朗读。要注意括号内的提示。3、全班汇报表演。4.分角色演课本

13、剧。安排好出场顺序,观众同学注意安静,演完后,找同学来评价。四、总结全文,思想教育通过学习这个剧本,希望大家能学习孟轲知错就改,努力学习,将来才会有所成就。劝学教案 篇3【教学目标】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懂得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的方法与态度。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了解文言实词在演变过程中词义引申、扩大、转移、缩小四种现象,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注重本文以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反复论证的特点,注意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

14、就是学习。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好文章。二、介绍荀子。明确荀子的生卒年代、历史地位、政治主张和文学成就,重点介绍荀子散文的特点和文学地位,说明本文出处。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他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他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排比句子,又善于用比喻。劝学一文的这些特点较为明显。而劝学一文最为突出的特点,还是

15、比喻的运用,它多达20个,且形式灵活。巧妙有力地阐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及学习方法和态度。这些比喻的含义及内在联系是学习本文的重点、难点。因此只有准确理解比喻的含义,课文内容的理解、字词句的理解也就迎刃而解了。三、解题。从“劝”字入手,在比较古今词义不同的同时,明确“劝”在此处应是“劝勉”的意思,与现代汉语“劝阻”语义不同。“劝”是手段,“学”是目的,明确本文主旨是劝勉人们学习。四、:学习课文。一、讲解第一自然段。1 提问:本段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明确:是全文的文眼。统领全篇,开门见山,引起下文论述。词语:已。二、讲解第二自然段。1、请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2、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特点:深

16、 寒 曲明确:蓝青,水冰,木轮,(金)钝利。以上四组都说明一个道理:在外力作用下都有取 为 輮不同程度的加强。对人而言,这个外作用力就是学习。君子因其博学而且经常反省,才能达到智慧清明、行无过错的境界。分解比喻句的含义,分析与中心论点的关系。教师举例示范,用图示法引导学生分析,目的在于教会方法。然后两三个人一组用此方法解决其他句子的问题。此方法以训练思维推理能力为主,提高学生认识事物、分析问题的能力。以第二段为例作分析。本段用了五个比喻论述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为此作者选择了日常生活中的五种事物进行设喻、论证。“青出于蓝”,是讲靛青从蓝草中取出,但比蓝草的颜色更青。“冰寒于水”,是说冰是由水凝冻成的,但比水更冷。这两个比喻句可以归纳扩展,得出:客观事物(如蓝、水)经过一定的变化过程,可以有所发展(如青),有所提高(如冰)。又结合本文所论中心事情是学习,联想一下,可得出同样道理:人只要不断学习,就会改变,就能提高。这一分析推理的过程用图示可表示为:(略)“輮木为轮”的比喻,说的是直木经过加热可以做成车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